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会基础知识培训

财会基础知识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会基础知识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会基础知识培训

财会基础知识培训范文第1篇

地方高校财会专业改革试点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一种以培养职业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工学结合”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并且已经各自有了较为成熟的模式。例如,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美国的“工学交替式”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财会专业学生在一线岗位得到指导和训练,了解自己毕业后将从事的职业,同时能加深对自己目前所学财会专业的认识,将书本知识付诸实践,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的高等教育环境和对学生的市场需求与发达国家不尽相同,各地方性高等院校更是各有特色,因此各校需要在学习国外先进方法理论的基础上,走出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一、改革措施

要改变地方高校旧的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日益脱节的现象,跟上当前社会发展的步伐,就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深入企业获得有用的工作经验,以便在毕业后能更快适应工作岗位,地方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1.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高等院校在财会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应从地方经济和企业的具体要求出发,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这就要求财会专业课程设置者首先对社会行业的发展需求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查,解剖岗位的具体职责、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工作流程等。同时,可以邀请专家指导,在企业人员和教师的共同协作下探讨课程安排,科学安排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使财会专业学生既有理论知识的指导又有实际的动手能力。课程开设可以分为通识教育、商务知识、商务技能三大模块。其特色是学生顶岗实习前掌握充分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如商务技能模块可以开设商务口译、涉外文秘、外贸函电、外贸实务操作等课,为上岗做好充分准备。

2.采用学工结合,校企N+1模式

N+1模式是指前几年的在校学习外加1年企业学习的模式。财会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前2~3年在学校学习,主要学习财会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商务基础知识,期间每个学期要穿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下企业了解情况,企业人员来上课和讲座也应该排进课程当中。最后一年的第一个学期在企业上课,学习企业所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第二个学期则在企业顶岗实习。现在的许多地方高校基本上是采用前面在校学习,最后一个学期让学生自由找实习单位的方式。这种方式,一方面,让财会专业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往往存在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学生自己去找实习单位缺少方向性,大部分是找一个有熟人或亲戚的单位过一下场,与财会专业较难对口,很难得到真正的锻炼。校企N+1模式可以较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

3.建设一支校内+校外的教师队伍

地方高校专业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勇于“走出去”。财会专业教师应力求改变以往只钻研和教授书本知识的传统观念,积极争取下企业锻炼的机会。学校也应鼓励教师经常走出学校,不定期到企业参加培训和挂职锻炼,并且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财会专业专业教师在企业锻炼的同时可以对企业进行调研,分析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术应用能力。

4.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可以通过建立多媒体情景模拟实验室实现。实训室的建立要尽量和真实情境接近,力求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打好基础。校内实训基地在仿真的基础上,应该朝着具备真实生产经营性质的方向转变。学校利用自身在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企业资源加入到学校内部来,并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较为复杂。首先,要选取当地较为知名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积极与企业取得联系并达成合作意向。其次,要和企业一起协商合作方案、教材使用、学生培养目标、顶岗实习具体流程等各方面的细节。再次,双方合作要秉承“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制约因素

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也存在着多种制约因素。这是因为这种培养模式与以前的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差别,打破了学生在校财会专业学习的单一模式,学生和教师在观念上需要一定的时间接受这个转变,学校在建立实训基地的时候也需要克服种种复杂的问题和困难。归纳起来主要有来自企业、学校、教师队伍和学生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1.企业方面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比较复杂,难度也大。知名企业也要考虑到各方面的用人因素和企业机密的保护,与学校合作的态度不积极。而中小型企业管理的规范性本身就有待提高,财会专业学生也较难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要与知名企业合作就需要得到上级领导层的大力支持,制定相关制度,保证企业也能获利,力求做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

2.学校经费方面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学院必须有实训基地资金的投入规划。高质量基地的成立,需要有高质量的企业专业人员的指导。聘请校外人员来学校上课讲座等,也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保证。

3.教师队伍方面

地方高校教师一般都是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教学方式也是沿用了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方式,缺少在企业一线工作的实际经验。因此,应鼓励教师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多参加财会专业培训,努力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双师型”财会专业教师。

4.学生方面

首先,一部分财会专业学生很难接受去企业实习的观念,他们认为“交了学费是来学校读书的,为什么叫我去企业打工呢?”其次,学生实训期间所得的报酬低,学生认为被当作廉价劳动力对待。再次,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动手能力差,不够勤快,企业人员要花很多时间培训他们,这也成为了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财会专业实习实训生的原因之一。

总之,地方高等院校财会专业在实行工学结合人才模式培养的过程当中还要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挑战。要使这种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顺利进行,必须实现工作与学习、用人与育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职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创造一个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实现地方高校财会专业工学结合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财会基础知识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会;电算化;基础工作

21世纪,是计算机的时代。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度高等无以复加的优势,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改变了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计算机被运用到会计实务中时,财会电算化便应运而产生,掀开了会计业发展的新篇章。

财务电算化故名思义,曰: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与会计实务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电算化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它的使用极大地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不仅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更是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财务电算化的运用,有利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令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它推动了会计技术,方法,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促进会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财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是会计发展的需要,更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

一、硬件方面的基础工作

会计人员应有所准备,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开展工作,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在大中型企业中,一般管理岗位的员工都通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培训考核,作为会计从业人员,最好能够达到财政局认可的会计电算化中级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会计电算化的一系列问题。会计电算化中级考试中就包括了有关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熟练使用、一般办公软件的应用、财务软件的实际运用等知识,尤其是微软办公软件中的EXCEL内容对会计工作帮助很大,很多日常会计核算中的辅助工作以及财务数据分析等方面都要用到。单位里还要准备财会电算化的计算机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显示器、u盘、硬盘等基础工作。

二、软件方面的基础工作

无论是通用的商品软件还是针对本单位定点开发的,亦或是通用与定点开发相结合的会计软件,都具备处理数字信息快捷、准确的特点,这也是计算机技术的优势所在。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在初始化之前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确定准备使用的软件后,便要在符合会计政策、会计原则的前提下,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然后将期初数据录入,这个过程就如同我们选购新房后,在不改变房屋结构的基础上,根据个人需求、喜好进行内部装修,布局计划,一切就绪后才搬入家具正式入住。在建账之初,会计人员要遵循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选择好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及核算体系。另一方面会计科目设置时,除了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会计科目名称和代码设置一级总账科目外,还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业务,设置二级科目甚至三级、四级科目,做到名称简洁,编码遵循软件要求,尽可能在初始阶段考虑周全,因为建账以后,有了数据的科目将不能再修改名称和编码。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会计软件的功能,如新的会计科目代码很长,一级总账科目即有四位编码,每增加一级又增加两位编码,不易记忆。但软件本身提供了“助记码”功能,可以将常用的会计科目用简便易记的数字代替,这样就能加快会计凭证的录入速度,对提高日常会计核算业务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三、人员培训方面的基础工作

(一)更新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具体地说一方面是要加大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比重,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功能结构,数据处理流程,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懂得简单操作与维护,能运用office等办公软件,熟悉Internet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能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或新的商务模式(如电子商务)等对传统会计电算化内容扩充的要求。

(二)充分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资源,丰富会计电算化培训的方式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以网络为媒介,采用远程教育或兴办教育网站的方式,既可以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及相关知识,又可以解决培训时间、场地不足的问题,官方网站与软件供应商网站还可以优势互补,从政策与实务两方面提供会计电算化培训所需材料。

(三)建立良好培训机制,完善培训制度,落实培训效果

从宏观来看,可改革现有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上岗证制度,使会计电算化培训成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教育及后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微观企业来看,可制定企业内部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部培训工作,并明确奖惩以激励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组织培训和自我学习的环境。

(四)培养会计电算化骨干力量,带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在几年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发现短时间内要普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不很现实的。但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的缺乏又会成为制约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效果的瓶颈。为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优势和所用软件的功能,应付日常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缓解技术压力,降低咨询维护费用,建议实施电算化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培训数名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能力,熟知财务软件知识,对计算机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会计人员,既可提高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又可在必要时在部门内开展不定期的培训活动,带动其他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财务电算化,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公司和会计人员都应引起足够多的注意,并且为这一潮流做足应对措施。毕竟在这个科技化的时代,谁利用好了这个“聚宝盆”,谁就会遥遥领先。

财会基础知识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常态;会计人员;基本素质;对策

企业发展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这就要求企业会计工作必须坚持和适应市场化导向。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增速换挡时期,“新常态”对企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企业会计工作和会计从业人员也必须努力适应新常态,进一步提高自身基本素质。

一、新形势下企业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市场竞争化环境里,良好的财会管理工作才能确保企业保持相对长久的竞争力。因此,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的会计工作,必须在服务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做到精益求精,这就对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素质

企业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一是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会计工作从根本上是服务于企业发展的,更是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会计人员应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应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是对新时代财会人员提出的更高的政治素质要求。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计人员直接与企业发展命脉息息相关的财务数据打交道,会计人员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数据的安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端正从业态度,坚持用哲学观和方法论看待和解决工作问题,以开放性的思维方式主动、灵活处理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三是要坚持原则和实事求是。会计工作的本质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如实、准确、完整、及时地记录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会计人员必须坚持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正确执行有关方针政策,遵纪守法,自觉抵制弄虚作假行为。

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一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任何工作岗位,爱岗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会计工作也不例外,爱岗才能敬业,只有敬业才能尽职尽责。二是熟悉法规,依法办事。熟悉法规是财会人员依法办事的前提,其关键在于能够严格依法办事,要讲规矩,讲程序,不唯上,不唯权,不唯情,不唯钱,只唯法。三是诚实守信,客观公正。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决策,但当前财会信息失真是财会工作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必须诚信做事,老实做人。四是清正廉洁,自警自重。会计工作是一项高风险职业,也是极易发生腐败的岗位,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从小事做起,自励、自强、自警、自重。五是忠诚单位,搞好服务。要视单位利益高于自身利益,严格保守单位的商业秘密,在工作中更要主动、热情、耐心,面对矛盾时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态度,做到以理服人。

(二)专业知识与实务经验素质

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知识。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也是纷繁复杂的,会计人员必须适应多变复杂的环境。一是要具备全面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涉及到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组织监管、人事人力、文字写作、信息化等多方面,这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广泛涉猎,不一定样样精通,但至少都要有所了解。二是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确保会计工作有序开展,这也是对会计人员最基本素质要求,会计人员应学习和掌握会计、税法、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务经验。实务经验是在不断的会计工作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也是会计人员将业务知识付诸实践得来的反馈。一是要有一定的会计实务技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具备会计基础和专业知识还不够,还要有将理论转化是实际的技能,遇到问题,能妥善运用所学予以解决。二是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发展与决策对会计信息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会计工作进入电算化时代,会计人员除了能熟练使用财务软件、编制报表外,还应掌握一定的编程技术,具备解决和优化会计工作问题的能力。

(三)自学创新与沟通管理素质

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该加强自学创新和沟通管理素质的培养。一是创新创造能力,经济形势是变幻莫测的,新情况也会不断出现,这就需要会计人员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积极拓宽知识面。二是沟通协调能力,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深奥的财务理论、财务数据报告给企业管理者,配合好领导工作。三是分析判断与参与决策能力,会计工作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企业经济活动提供决策依据,作为会计人员,时刻与企业财务数据打交道,应善于发现财务数据中的规律,参与经济活动决策。四是灵活变通能力,任何规章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特殊情况,遇到超出范围的问题,要在坚持原则和灵活处理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二、提高企业会计人员基本素质的措施

(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是企业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会计职业道德是保证和促进会计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约束力量,会计职业道德是道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着重反映了本职业特殊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遵循会计职业道德是搞好会计工作的前提。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一是要建立职业道德规章制度,提高会计人员“他律”。当前,新《会计法》、《会计基础规范》等国家法律法规都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企业单位也应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行业、本单位特色和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对本单位会计人员的会计活动划定权限边界。二是要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加强会计人员“自律”。无论是国家还是本单位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最终都要落地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应自觉把这些外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内化于心,并把相关要求切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逐步提高职业判断能力,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确保能严格、按程序准确地处理会计业务,解决实际问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贯穿会计职业生涯的始终,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要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通过加强“他律”和“自律”,确保会计人员严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遵守会计职业行业规则,爱岗敬业,认真负责,能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会计工作中去。

(二)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新形势下,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会计人员必须掌握大量的会计政策、财经法律法规、会计业务理论知识,刻苦钻研业务,熟练使用会计实务技能,才能准确把握财会工作的运行规律,作出合理的会计决策。一是要组织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应紧密结合经济发展新形势、法律法规的变更,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集中培训。二是岗位交流及轮换,财会工作不同的岗位业务区分度大,如报账人员与管理科室人员具体经办的业务是完全不同的,但都是围绕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的。促进岗位交流与轮换,能较好地解决财会人员知识面窄、有助于职工熟悉全盘业务,培养业务多面手。三是发挥传、帮、带作用,能使新人的专业既能迅速提升并快速进入岗位角色,提升整体业务水平。四是鼓励学历和职称考试,新时代、新环境下的会计工作对会计人员本身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思想维度都必须跟得上经济发展形势才能更好地做好会计工作。通过学历和职称考试,是财会人员自主拓宽业务知识面、提升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好继续教育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当下大部分的行业而言,相应的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变化新形势,才能深刻领悟和把握行业发展特点和规律,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对会计人员而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继续教育也是适应经济变化新常态的必然之举。一是要加强对新进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每一个行业都有自身的行业特色,每一个企业也都自己鲜明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特色,加强新进人员业务培训,能帮助新进会计人员迅速熟悉了解企业财会工作特点,并迅速适应角色变化和岗位特色。二是加强继续教育培训。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总是不断变化的,新变化也会对会计工作带来新要求。与之对应的,国家或行业也在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企业要通过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的方式,帮助会计从业人员了解新变化、适应新变化,不断提高应对各项业务的能力。三是组织其他培训学习,企业可以组织研讨、调研等,帮助会计人员开拓视野、强化业务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四)加强财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财会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会工作精神面貌的直接体现。要通过组织文化兴趣小组、开设文化建设专栏、举办趣味运动会、新年晚会等一系列文化建设活动,增进财会人员之间的交流,增强企业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党、工、团组织的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业余活动,丰富员工生活,逐渐形成凝聚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出高效和谐的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刘正丽.探究新形势下企业财会管理人员的素质[J]. 中国商贸, 2015(04).

财会基础知识培训范文第4篇

一、抓基础,解决多数会计人员“在其位不能谋其责”的问题

(一)牵手领进门随着企业改革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实行财会集中核算后,原来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老会计流失等原因,现有单位会计人员基础知识很差,甚至没有经过任何财会业务培训。便要出任财会工作,因此,会计培训不能简单地定位于岗位培训。要从会计基础知识人手,精选教材,精心备课,精细讲解,力求做到方法灵活,手段多样,注重实效讲原理,突出实务讲实例,围绕法规抓规范,为提升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综合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稳好学员心始终把会计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放在为广大会计人员服务上。每期培训,会计局请一名政治素质高、责任性强的负责同志担任班主任,从计划的制定、学员报名登记、培训教案、学员考勤、考试考核、合格证颁发等环节的情况资料,全部装订成册,规范建立培训档案,到学员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都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服务,了解、解决学员在培训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和要求,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以满腔的热情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为广大会计工作者服务的思想,坚持实行“三制”手段,确保培训质量,即上课“签到制”、结业“考试制”、成绩“反馈制”。

(三)规范学习内容在实际培训过程中,不仅不局限于会计专业知识、会计法规制度、会计准则的培训,还根据学员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课程,制定既符合继续教育总体要求,又满足学员所在单位需求的授课计划。在县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培训班的课程设置上力求突出针对性、实用性,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做法。在乡镇财政所会计人员培训中,增设了“农村财务会计制度”、“农村财务双代管”等内容,从而提高了培训课程的实用性,使广大会计学员掌握了相关制度,并重视职业操守。

二、抓层级,解决会计人员“只求文凭。不求质量”的问题

(一)处理好与被培训单位的关系在开展培训工作之前,深入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宣传《会计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使单位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作为企业、事业单位管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调动和激发了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热情,进而增强了会计人员接受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今年3月初,近百个单位的负责人及会计人员强烈要求举办和参加会计继续教育培训,为满足这一要求,会计局连续举办两期县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培训班,一百多人参加了培训,业务报账素质得到了提高,为财政资金安全运行筑起了一道防护网。

(二)处理“单打”与“双打”的关系发挥学员所在单位的积极性,使学员所在单位与财政部门共同参与培训组织管理工作,形成双边管理、合力培训的组织管理机制。2008年4月,会计局与县教育局联系协商,将全县教育系统会计培训与教育部门培训合二为一、合力培训、双向管理。实践证明,学员所在部门的积极参与,使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由财政部门单方组织管理转变为由财政部门和学员所在部门双边管理的培训机制,加强了培训管理的组织约束力,提高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取得了培训组织管理的良好效果。

(三)处理好与乡村的关系在乡镇会计人员培训上,采取“点面结合、统分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首先是安排参加培训人员统一到县会计局培训;其次是送培训下乡,对于乡镇会计从业人员特别是农村会计,以乡镇为单位集中培训;再次是送培训进村。对于经济条件好、企业多、会计从业人员多的行政村,深入村组开办培训班;最后是按系统分行业组训,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系统的特点,充分考虑其层次与行业的差异性,采取相应方法开展培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抓监管,解决会计行业“入口不严用时奇缺”的问题

(一)择优培训对财会受训人员,采取单位推荐和信息推荐的方式,注重全面收集优秀从业人员信息,将其资料录入管理系统中,规范档案管理,全面掌握全县会计从业人员现状,做到分层次、分行业、分步骤,有效管理和培训会计人员,为选人用人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资料。如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等“三资”管理方面大胆探索,加强监管,在原农村会计“双代管”的基础上,对全镇农村集体“三资”实行委托服务制度,夯实了农村财务管理基础,促进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规范管理的效果,惠及了全镇群众。

财会基础知识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专 财务 教学

中专教育,作为基础义务教育之后学生走向社会的一种过渡性教育,与高中教育、高职教育、大学教育等相比,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发展瓶颈状态。虽然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背景下,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也是解决社会技工人才不足的有效途径,但是中专教育在人们的意识中还没被重视,社会认可度尚不高,社会力量对中专教育的投入也较为薄弱。这使得中专教育在夹缝中求生存。对于中专教育的财务专业来讲,既有着普通中专教育的特点,又有财务专业所特有的矛盾。财务是各行各业必须具有的组织职能之一,没有良好的财务运作能力,行业的发展必然受限,这种广阔的适应面似乎为财务专业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未来,但是现代财务的发展迅速,在财务管理、财会核算等专业手段上,都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传统财务教学存在的不足

与新时期的高要求相比,当前中专财务教学还存在几点不足。首先是基础知识方面,中专生知识积累相对不足,加之有些学生以往知识尤其是数学知识基础较差,这使得财务财会知识的教授存在“先天”性困难,经常存在轻视理论知识的现象;其次,教学内容更新慢,教材开发既得不到普遍重视,又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实际需要;再次,快餐式小经济发展实体往往不愿意接受实习生,中专教育的实践空间狭小,导致许多中专生缺乏实践能力,在工作之前,真正在现实环境中体会财务管理程序的学生比较少,最后,财务专业教学有忽略教育功能的倾向,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的本质不同在于其教育性,学生的道德意识、服务意识、法律意识需要在财务教学中得以加强。

二、与市场需要接轨,明确培养目标

中专教育,是以向社会输送中等职业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这就需要教育内容要与社会需要尤其是市场需要紧密接轨,将市场需要作为培养目标制定与调整的指南针,这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中专教育的发展动力。对于财务教学来讲,就需要做好社会财务人员的需求情况、技术更新情况的调研与需求预期,这对于正确指导中专财务教学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与市场需要的接轨,还有利于培养目标的细化,众所周知,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方向由专才教育像通才教育转变,但是,这不等于说忽视专才教育。专才教育有其必要性,也是通才教育的基础,尤其是对中专生这一群体来讲,更有其实际意义。

三、加强数学统计知识教学,夯实财务专业基础

与纯数学专业比,财务专业重视数学知识的转化应用,而与其他非数理学科比,财务专业又依托数学知识和统计原理方法。因此,在不一味强调数学知识传授高深性的前提下,中专财务教学要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尤其是涉及到财会计算中的基本公式含义要有明确的把握,对财会有预期作用的基本概率知识和线性分析,也需要渗透在中专生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数理意识。

四、充分借助现代工具,创新教学手段

中专财务专业教学改革,教学手段的创新是必需的。随着教育条件的改善,现代教育对传统教学手段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近些年来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突破了文字、图片、影像等传统多媒体手段,而向着更加开放、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财务专业涉及的具体应用领域较宽,课堂可操作的环节更加丰富,不但要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更要将现代财务软件,财务报表、点钞练功券、财务分析、财务术语等技术和方法引入具体教学环节,通过中专生乐于接受的课堂模拟等方式实施教学,效果会很好,也利于学生掌握更加专业的知识技能,增加社会适应力。

五、依托专业实体,增强实践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