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艺术就业方向

文化艺术就业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艺术就业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艺术就业方向

文化艺术就业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字:宜兴手工刻纸;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传承和保护

一、宜兴手工刻纸简介

宜兴手工刻纸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剪刻纸艺术中的一种,其起源的时间已经无法考证。在明清时期,宜兴一带农村中曾流行着一种风俗:中秋节前几天,田里稻子正在日夜秀穗的时候,农民们就扎出各式各样的彩灯,迎着月光,吹打着乐器,在田野预祝庄家丰收。这种风俗,当地农民叫做“出青稻灯”。而宜兴手工刻纸就是当时这种风俗里“青稻灯”上的一种主要装饰品。后来随着刻纸艺术的提高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发展到用作镜框挂屏和装裱条幅,再慢慢发展成为如今的宜兴手工刻纸形式。所以通过地域文化的酝酿和时间的积累,宜兴手工刻纸已经拥有其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

二、宜兴手工刻纸的发展现状

宜兴手工刻纸作为宜兴当地一门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在当地社会环境中传承和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第一、宜兴手工刻纸艺术传承人缺乏,作为宜兴手工刻纸艺术的重要开拓者芮金富大师已经仙逝,如今只有他的女儿和孙子还在传承着他遗留下来的正宗宜兴手工刻纸技艺。第二,宜兴手工刻纸艺术传承模式过于陈旧,还讲究传男不传女的家庭式传承,这种传承模式对于手工刻纸的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第三,宜兴手工刻纸艺术宣传渠道狭窄,由于宜兴手工刻纸在地方上没有官方的行业协会,所以让当地民众了解的方式和渠道非常少,在常见的媒体广告上也比较少见,当地人不了解宜兴手工刻纸这门技艺,外地人更不了解这门技艺。第四,宜兴手工刻纸艺术品牌形象缺失,现在全国各地剪刻纸艺术很多,有不少地方的剪刻纸艺术已经打出了很响亮的招牌,成为了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宣传标志,甚至成为了当地的城市名片,譬如扬州剪纸,佛山剪纸,沔阳雕花剪纸等等。而宜兴手工刻纸品牌在这方面的发展与这些剪刻纸品牌相比,可以说还处于孩提阶段,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宜兴手工刻纸引入本土学校传承教育模式的探索

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是需要以教育为手段,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更需要地方教育单位付出传承的努力,地方学校应该担负起传承和保护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责任和义务,利用当地传统文化艺术的特点,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系统。宜兴手工刻纸艺术作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传统艺术,正需要地方学校的传承来弥补传承过程中的种种不足,丰富传承过程中的形式和内容,培养出对一批热爱宜兴手工刻纸的传承人。对于不同阶段的学校,作者认为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传承教育模式:

1、针对中小学校主要培养兴趣爱好

针对中小学校学生,该阶段学生处于心智培养阶段,对宜兴手工刻纸技艺还处于认知和普及阶段,学校可以通过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将宜兴手工刻纸引入学生课堂生活,将宜兴手工刻纸的历程和渊源、艺术题材和艺术特征,优秀作品等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介绍给学生。课余可以通过参加兴趣班的方式,让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交流,定期举办手工刻纸艺术创作大赛。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参与到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中来,激发出他们的对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自豪感。例如宜兴手工刻纸艺术已经被宜兴鲸塘小学、烟林中学请进了课堂。这两所学校专门开设刻纸兴趣班,聘请该非遗项目传承人芮柏芝担任辅导教师,进行专业教授,学生们对芮大师的教导非常满意。

2、针对大、中专科院校主要培养职业匠人

针对大中专科院校的学生,该阶段学生主要培养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在校学习一门技术技能,成为未来就业方向。当今社会传统文化艺术已经成为艺术行业从业的潮流。在校学习一门传统手艺,将来可以成为一个独特的就业方向,避免与其他毕业生产生就业竞争。所以宜兴手工刻纸艺术在当地学校引入可以成为他们将来的一门就业、创业的技术技能。在当地院校的教育中,不仅可以寻找到合适的宜兴手工刻纸艺术传承人,防止人才外流,而且也能为宜兴手工刻纸技艺的传播发扬光大。例如宜兴当地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该校是当地有名的艺术类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培养艺术类人才,可以说当地政府如果能在该校开设宜兴手工刻纸艺术专业,可以为宜兴手工刻纸艺术培养出专业的传承人才。

3、针对本科及以上院校主要培养研究创新型人才

针对本科及以上院校学生,该阶段学生培养的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样的学生在学习和传承宜兴手工刻纸艺术的时候可以为宜兴手工刻纸技艺的发展和创新带来新鲜的血液。通过对宜兴手工刻纸艺术表现上、技法上、装裱上、形式上等等创新研究,让宜兴手工刻纸在发展的道路上打开一片崭新的艺术天地。

四、宜兴手工刻纸与本土学校合作传承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文化的延续和人才的传承。只有在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保存好这些优秀的基因和品质,才能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宜兴手工刻纸作为传统剪刻纸艺术之一,有着鲜明的个性艺术特点,阴阳雕刻的手法,点线面的组合,中国红的基调都代表着中华民族古老的审美情感,以及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祝福。在当地学校中传承和保护宜兴手工刻纸有助于让这个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得到系统的、规模的,正统的保护,对于当地学生而言,在学习宜兴手工刻纸技艺的过程中不仅能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而且能提高自身的艺术内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传统技艺引入当地学校,对学校的文化艺术教育有着深刻的历史传承意义,能引发学生热爱本土民族艺术的情感,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让这些年轻人成为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有力传播者和传承人。

作者:许佳伟 单位: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文化艺术就业方向范文第2篇

1.实现食品文化和食品安全教育相结合。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不仅是食品文化传播的窗口,更是食品安全教育的大舞台。比如,大学生们用各种日常食材为原料,手工制作出一件件精真的艺术作品,通过亲手制作蛋糕、水果拼盘等,有力地宣传了中华美食文化,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食品文化知识的普及、理解和传承。

2.实现院企合作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例如,湖南农业大学食品文化艺术节一直遵循“打开门来办活动”,依托“学研产”良性互动的办学优势,充分挖掘与学院联系密切的企业资源,十三年来,邀请国内近二百家食品企业前来活动现场展示校企合作产品、企业产品,同时举行人才招聘。不仅为企业做出良好的宣传,促进了院企合作和双向交流,扩大了活动影响力,而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实习和创业机会,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现状与问题

1.活动涵盖面受限,育人内涵拓展不够。高校食品专业文化活动往往离不开“食品文化”和“食品安全”这两个核心主题。但随着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的不断增加,很多高校对食品文化育人的内涵和活动形式缺乏深入的挖掘,食品安全和食品文化艺术教育尚未真正深入人心,问起大学生对有关“食品文化”或“食品安全”的理解时,发现他们往往只知其形而不知其魂,深谈则不知所以然。活动缺乏系统的文化内涵,往往局限于一些粗浅的层面,比如只涉及食品原材料的 文化、食品加工的文化,忽略了与之相关的食品器械、食品典故等关联文化,而整个活动的各个版块之间联系性也不强。另活动中设计的内容涉及中国现代、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内容较少。这使得大学生通过参与专业文化活动的学习效果并不深刻,学习的内容也较为局限。

2.活动参与面受限,育人效果凸显不够。高校专业文化艺术活动育人的效果不应仅仅局限在主办高校,而应该带动其他相关院校和单位部门,产生广泛的育人效果,起到弘扬食品文化,宣传食品安全的实质作用,拓宽社会影响。而在现行高校食品专业文化活动中,往往是由某一高校牵头来主办,举办地点往往局限在高校校园内,影响到了活动规模,也直接影响了活动的参与面和育人效果。加之,高校主办方经费有限,组织实力较为单薄,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和社会群众参与少,使活动规模、活动地点、活动持续时间和活动参与面受到了限制,未能使食品文化艺术节的效果辐射到校外乃至更广的范围,导致社会影响力受限。

3.学生能力提升受限,专业性指导不够。校园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大学校园生活相对沉闷的状况。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创新性、带动性的群体。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本身既含有丰富的专业元素,又含有活泼的文化艺术元素。因此,高校食品专业文化活动往往是在高校辅导员老师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实行由大学生群体自主策划、筹办与参与的模式,这使得校园文化活动更加富有创造性、快乐性、民主性。但在实际组织过程中,由于专业教师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缺乏专业教师的直接参与和有效的专业指导,活动模式多泛而不精,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向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使大学生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育的延伸不够。

三、对策与建议

1.寻求多方支持,实现强强联合。同一地区采用强强联合的方式筹办一场专业文化活动能够扩大其影响效果,单一高校可以和同一性质高校或含有相同专业的高校联合举办专业文化活动。高校更可以将每一届的专业文化活动以项目的形式上报地方教育厅,以省级专业文化活动项目进行开展,针对面拓宽到全省高校大学生,宣传效果也会增大。同时,多个高校合作可以争取更多方的赞助方合作,确保资金支撑并逐渐扩大规模。

2.挖掘文化底蕴,实现内涵延伸。把握时代背景,抓住高校自身的特色背景环境,着力熏陶文化氛围,是加强专业文化活动人文艺术性建设的重要点。食品安全的教育则应该挖掘时代热点与大众的关注点,例如,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食品文化艺术节中将世博会的各大展馆与艺术展结合等,用大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达到育人效果。此外,随着精神文明意识的逐渐深入,每所高校都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以育人为根本目标,构建符合时展要求,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具有实效、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系。而在以往的食品专业文化活动中,较为缺乏的是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食品精神文化和关联文化,食品文化不仅仅是食品原材料、工艺的文化,烹饪工具、烹饪技巧等也是一门独特的文化。选择主题时,应注意选题的精读和广度,不局限在某个地域、某个时代或者某个方向。配合性地挖掘关联文化同样可以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3.加强专业指导,实现“学”“、玩”结合。专业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紧紧围绕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展开,实现专业文化特色和活动育人紧密结合。那么,应将专业教师的指导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实现全程指导。活动应使尽可能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参与筹办,还参与引导。同时,专业的内容、思维、视野和标准应贯穿其中。从专业的角度去筹办活动,才会使大学生深入认识和了解专业内涵,提升和巩固专业学习热情。除此之外,娱乐性的活动内容也应该进一步探索:以节日食品的制作与创意为内容的专业实践活动,以娱乐游戏、节日食品分享馈赠、诗文吟诵等为形式的文化熏陶活动等。只有运用专业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方式举办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大学生“学”与“玩”的结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最佳育人效果。

文化艺术就业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食品;文化活动;大学生;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278-02

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是基于食品知识宣传、食品安全教育、食品文化传播、食品技能培养的一种专业文化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专业精神,提升审美修养,提高职业情操为目的。它在构建良好食品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兴趣爱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笔者所在高校湖南农业大学为例,作为全国较早开设食品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始终将食品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教育的各个环节,自2002年开始,连续十三年开展食品文化艺术节,该活动以源远流长的中华食品文化为基础,以独具匠心的活动形式,诠释了食品文化的精髓、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食品艺术的创造性,本文笔者拟立足于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为基础,对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育人特色、问题以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高校开展食品文化艺术教育活动的育人特色

1.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食品文化艺术活动往往以食品制作、展示、艺术表演、品尝、观赏等为主要活动内容,以多种多样灵活新颖的形式来表现中华传统食品文化,让大学生把在第一课堂里学到的专业理论,通过食品文化活动予以运用,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融合,将专业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巧妙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巩固专业知识,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实现专业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往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活动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克服了传统专业教学活动的单调性、枯燥性和机械性,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文化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无形之中让学生牢固树立了专业思想,提高了专业技能,强化了专业素质,提升了专业境界,弥补传统专业教育的不足,实现专业发展与活动育人的有机交融,更好地促使大学教育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实现食品文化和食品安全教育相结合。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不仅是食品文化传播的窗口,更是食品安全教育的大舞台。比如,大学生们用各种日常食材为原料,手工制作出一件件精真的艺术作品,通过亲手制作蛋糕、水果拼盘等,有力地宣传了中华美食文化,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食品文化知识的普及、理解和传承。

4.实现院企合作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例如,湖南农业大学食品文化艺术节一直遵循“打开门来办活动”,依托“学研产”良性互动的办学优势,充分挖掘与学院联系密切的企业资源,十三年来,邀请国内近二百家食品企业前来活动现场展示校企合作产品、企业产品,同时举行人才招聘。不仅为企业做出良好的宣传,促进了院企合作和双向交流,扩大了活动影响力,而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实习和创业机会,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现状与问题

1.活动涵盖面受限,育人内涵拓展不够。高校食品专业文化活动往往离不开“食品文化”和“食品安全”这两个核心主题。但随着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的不断增加,很多高校对食品文化育人的内涵和活动形式缺乏深入的挖掘,食品安全和食品文化艺术教育尚未真正深入人心,问起大学生对有关“食品文化”或“食品安全”的理解时,发现他们往往只知其形而不知其魂,深谈则不知所以然。活动缺乏系统的文化内涵,往往局限于一些粗浅的层面,比如只涉及食品原材料的文化、食品加工的文化,忽略了与之相关的食品器械、食品典故等关联文化,而整个活动的各个版块之间联系性也不强。另活动中设计的内容涉及中国现代、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内容较少。这使得大学生通过参与专业文化活动的学习效果并不深刻,学习的内容也较为局限。

2.活动参与面受限,育人效果凸显不够。高校专业文化艺术活动育人的效果不应仅仅局限在主办高校,而应该带动其他相关院校和单位部门,产生广泛的育人效果,起到弘扬食品文化,宣传食品安全的实质作用,拓宽社会影响。而在现行高校食品专业文化活动中,往往是由某一高校牵头来主办,举办地点往往局限在高校校园内,影响到了活动规模,也直接影响了活动的参与面和育人效果。加之,高校主办方经费有限,组织实力较为单薄,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和社会群众参与少,使活动规模、活动地点、活动持续时间和活动参与面受到了限制,未能使食品文化艺术节的效果辐射到校外乃至更广的范围,导致社会影响力受限。

3.学生能力提升受限,专业性指导不够。校园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大学校园生活相对沉闷的状况。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创新性、带动性的群体。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本身既含有丰富的专业元素,又含有活泼的文化艺术元素。因此,高校食品专业文化活动往往是在高校辅导员老师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实行由大学生群体自主策划、筹办与参与的模式,这使得校园文化活动更加富有创造性、快乐性、民主性。但在实际组织过程中,由于专业教师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缺乏专业教师的直接参与和有效的专业指导,活动模式多泛而不精,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向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使大学生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育的延伸不够。

三、对策与建议

1.寻求多方支持,实现强强联合。同一地区采用强强联合的方式筹办一场专业文化活动能够扩大其影响效果,单一高校可以和同一性质高校或含有相同专业的高校联合举办专业文化活动。高校更可以将每一届的专业文化活动以项目的形式上报地方教育厅,以省级专业文化活动项目进行开展,针对面拓宽到全省高校大学生,宣传效果也会增大。同时,多个高校合作可以争取更多方的赞助方合作,确保资金支撑并逐渐扩大规模。

2.挖掘文化底蕴,实现内涵延伸。把握时代背景,抓住高校自身的特色背景环境,着力熏陶文化氛围,是加强专业文化活动人文艺术性建设的重要点。食品安全的教育则应该挖掘时代热点与大众的关注点,例如,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食品文化艺术节中将世博会的各大展馆与艺术展结合等,用大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达到育人效果。此外,随着精神文明意识的逐渐深入,每所高校都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以育人为根本目标,构建符合时展要求,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具有实效、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系。而在以往的食品专业文化活动中,较为缺乏的是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食品精神文化和关联文化,食品文化不仅仅是食品原材料、工艺的文化,烹饪工具、烹饪技巧等也是一门独特的文化。选择主题时,应注意选题的精读和广度,不局限在某个地域、某个时代或者某个方向。配合性地挖掘关联文化同样可以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3.加强专业指导,实现“学”、“玩”结合。专业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紧紧围绕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展开,实现专业文化特色和活动育人紧密结合。那么,应将专业教师的指导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实现全程指导。活动应使尽可能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参与筹办,还参与引导。同时,专业的内容、思维、视野和标准应贯穿其中。从专业的角度去筹办活动,才会使大学生深入认识和了解专业内涵,提升和巩固专业学习热情。除此之外,娱乐性的活动内容也应该进一步探索:以节日食品的制作与创意为内容的专业实践活动,以娱乐游戏、节日食品分享馈赠、诗文吟诵等为形式的文化熏陶活动等。只有运用专业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方式举办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大学生“学”与“玩”的结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最佳育人效果。

4.完善运行机制,实现周密部署。要积极探讨食品文化的育人内涵,分析食品文化艺术活动的育人功能,紧扣专业和学科特色,科学设计和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从活动宣传、人员安排、后勤保障、安全保卫各环节要精心组织。活动前期要精心策划、广泛宣传。尤其要通过媒体、网络平台、海报展板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前、中期宣传活动,广泛发动,提高全校师生和周边社会居民参加食品文化艺术活动的积极性。确保活动当天人力物力及时到位,保障现场秩序有条不紊。

参考文献:

[1]谢蓝华,侯爱香,夏延斌.探索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的现状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

[2]姚劲松,汪黎黎.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指向性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2012,(4).

[3]李冬娜.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8).

[4]糜红缨.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的双效互动[J].教育与职业,2009,(36).

[5]张斌,王洪光.打造学习型组织建设先进校园文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83).

[6]曲云进,姜松,刘凤英.中国传统节日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以食品类大学生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7]黄群,杨万根,麻成金等.浅谈食品类专业大学生食品文化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

[8]权静.微时代――多元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13,(22).

文化艺术就业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 职业岗位(群) 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 学习领域

2009年,湖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被省教委批准为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职业学院是在原普通中专的基础上升格而成的,课程建设要么沿用中专的,要么照搬高校的,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学科知识的灌输,忽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理论知识不能够很好地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形成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巨大差异。我院音乐表演专业被批准为重点专业后,院领导多次组织行业内专家、学者和本院专业教师,经过大量市场走访与调研,并综合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就该专业的发展提出了六个职业方向,分别是美声歌曲演唱、湖北民歌演唱、通俗歌曲演唱、艺术指导(钢琴伴奏)、社会音乐、钢琴及民族乐器维护。方向是全新的,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照搬的的模式。因此,本文从课程概念的界定入手,结合湖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实际情况,确立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提出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步骤,初步完成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建设。由于公共课程建设为学院统一设置管理,面向全院各专业开设,体现国家对艺术职业人才基本素质的具体要求和湖北艺术职业学院特有的教育主张与理念,不在本文的研究范畴内。

一.课程概念的界定

课程是在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是学校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课程的广义界定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教司〔2006〕16号)中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依据上述高教司的指导意见,艺术高职的课程要面向职业岗位(群),从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入手,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结合本行业的职业标准来进行建设。

二.确立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1.以市场需求的职业岗位(群)为引领

2011年6月8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职业岗位与教学计划的紧密结合就是以清晰而准确的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为引领来安排教学。组织从事社会音乐工作的,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行业能手、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调研湖北文化艺术市场,及时把握该市场的发展动态和音乐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音乐人才”和“缺乏什么样的音乐人才”;同时,将“这些人”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做一个整合与归纳,并以此为引领,展开本专业的课程建设,使本专业的学生的就业能直接面向这些岗位(群),让学生的在校学习与毕业后的工作直接挂钩,努力实现学生的“零距离”无障碍就业。

2.以实际工作中的典型任务为导向

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建设应该以实际工作中的典型任务为导向。传统的高职课程建设往往以本科的学科课程建设为蓝本,以学科的具体内容为中心,依据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按照其先后顺序、难易程度开设专业教学课程,其教学过程以传授科学的理论知识为宗旨,忽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造成学生的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现实问题。因此,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应该将实际工作中的各个元素、环节导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以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来进行建设。所谓以实际工作中典型任务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即通过分析音乐表演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确定出主要工作任务,如完成企、事业大型文艺晚会的编排任务、完成学龄前儿童钢琴启蒙的教学任务等。从这些任务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然后,将职业能力转换为与其一一对应的具体课程内容。最后,根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将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归纳、组合、删减,形成不同的学习领域。这样的课程建设从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得来,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的学科界限,大大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与提高,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3.以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职业岗位能力即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所必备的适应岗位需要的技术能力。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所必备的职业岗位能力,如从事群众歌曲、幼儿歌曲合唱的编排与指挥能力,从事群众广场舞、幼儿集体舞、大众健身操的创编和排练的能力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职业教育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可见,在未来的八年中,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以学生对职业岗位技能的熟练掌握与应用为依托。因此,本专业的课程建设应该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避免传统学科式课程建设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灌输,或单纯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而是着眼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将职业岗位对应的工作流程、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素养等渗透到整个课程建设中去,给学生以充分的、真实的工作过程体验,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便能感受到强烈的工作氛围,体验到未来的工作中所要求达到的规范操作和职业标准。

4.以职业标准为考核依据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还在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因此,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建设要与国家劳动部门、湖北行业协会颁布的文化艺术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标准接轨。将职业标准与工作规范导入到课程的考核评价中,考核的内容不再是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死记硬背,而是以相应岗位职业标准和工作规范为依据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评价,从而有效避免传统课程考核方式与学生实际工作过程相脱节,让学生在考核中看到自己与现实工作中的差距,找到薄弱环节,主动地、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同时,鼓励学生经过在校的三年学习,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通过职业资格考试,顺利获取与专业相关的一张或多张职业资格证书,如,演唱员、演奏员等,为今后的就业铺平道路。

三.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建设步骤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流程是:首先通过对湖北文化艺术行业的背景分析、结合文化艺术市场的用人需求,确定本专业(方向)面对的职业岗位(群);其次是确定该岗位群的各项工作任务,并从工作任务中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确定职业能力;再次将职业能力转化为具体的课程内容;最后,将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归纳、组合、删减,形成不同的学习领域。

1.市场调研及就业岗位(群)定位。

市场调研是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起点,目的在于了解湖北文化艺术市场对音乐人才的具体需求状况,市场青睐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又必须具备哪些专业技能,或者必须承担什么样的工作任务。我们可以选取近年来,在我院开展招聘工作的、有代表性的用人单位,如琴行、艺术培训中心,音乐活动中心,幼儿园等,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这些单位的招聘要求和用人准则,并根据调研结果,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准确定位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

2.工作任务及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

对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整理与归纳,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了解完成这些典型任务的工作过程,并将这些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分解,细化为一步步具体的实施环节。对于舞台歌唱表演职业岗位(群)中的歌唱演员来说,典型的工作任务就是演出,我们可以请来专业院团的独唱演员,让她谈谈上台前的准备工作和登台演出的经验、过程、感受以及台下与观众的互动等,根据专业演员的切身体会,结合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将一次演出细化为以下诸多环节。同样,我们将社会音乐服务岗位(群)中,艺术培训机构钢琴教师的典型工作任务做一个细化。岗位(群)中,不同的岗位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也有所不同,由于文章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列举。

3.职业能力转化为课程内容

盘点完成每一个具体环节需要学生具备什么样的工作能力,即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职业人才的成长规律,将职业能力转换为与其一一对应的教学内容即课程内容表。

4.整合课程内容,形成学习领域

将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归纳、组合、删减,形成不同的学习领域。两大职业岗位(群)、六个职业方向都必需的课程纳入到专业基础学习领域内,不同职业岗位(群)和不同职业方向所特有的课程纳入到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内。至此,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建设已初步完成。

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建设将职业活动的各个元素,渗透和融合于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促进了湖北地区音乐人才市场的繁荣,带动了湖北区域经济、文化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春莲.关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2,(1).

[2]王英.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3]李梦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湖北成人教育学会学,2012,(2).

文化艺术就业方向范文第5篇

摘要: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化相辅相成。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文化艺术的建设,所以开展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为了能够弄清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的重点和开展形式,本文展开了研究,从文化艺术的内涵出发点,具体的分析了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的内容和总体意义,进一步的对文化艺术的普及工作和机制创新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对文化普及建设有所作用。

关键词:文化艺术;全民文化艺术普及;机制创新

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十分重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对国民综合素质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机制的创新方面也有着十分严格的规范和要求,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从文化艺术的内涵入手,进一步得出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的内容是结合群众、带动群众,总体意义是提高国民素质,针对文化机制的创新提出了从大局出发,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构建效率公平统一的文化体制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符合科学规范的文化体制等建议,希望能够对文化艺术的普及工作作出贡献。

一、文化艺术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艺术形象,以人为中心对社会生活做出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识、个别性与概括性相统一的反映,把创造性的生活与表现情感结合起来。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人类自由创照能力的体现,它在发展过程中早已成为独立的精神活动领域[1]。艺术活动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的内容和总体意义

(一)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主要内容

针对全民文化艺术的普及,通常被我们认为是指在公共文化的全面建设和全民性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方面,在这之中,是以群众为主体而展开的。文化艺术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对基层群众的文化娱乐项目建设工作、文化艺术的教育和推广工作,在人民群众之间进行文化信息教育和推广,以及针对文化的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在全民文化艺术普及的工作重点之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第一是保证文化的文化艺术性,第二个是保证在全体人民之间进行推广即全民性。最终的工作落脚点就落在了普及推广方面。在具体的工作中要以全民性参与活动为主要载体,从而对文化艺术进行教育和普及推广工作。要能够以保证人民群众的艺术文化需求为最终的落脚点,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树立具备全民性的艺术文化推广理念,积极坚持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方向,在形式上结合群众,带动群众,最终引导人们群众参与到全民文化艺术普及的建设工作之中。

(二)全民艺术普及的总体意义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之中,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而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包含着重要的精神文明部分,所以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更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有利于达到对文化艺术的共享效果,从而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强的推进作用,也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2],极大的推动了全民文化艺术普及的进程。开展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建设工作,能够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大的发展作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起到作用,对于我国文化艺术的事业发展有很大振兴作用,能够对人民社会生活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我国的文化强国的目标的实现。

三、构建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有效路径

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全民之中进行文化艺术教育,能够为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高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管理体制建设,在文化的机制创新工作中,要不断构建文化体制创新的宏观路径,不断健全现代文化的市场发展体系,努力实现将文化推广的效率和公平相平衡的重要路径,不断建构新型的符合现代文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探索与时俱进的符合我国国民文化水平相适应的文化体制新路径。

(一)从大局出发,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党对于文化事业的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要加强对文化的管理工作就要理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要建立起符合科学规范的文化监督管理机构,加大文化资源的管理力度,规范文化的发展方向,把文化艺术的资源管理作为文化体制创新的航标。要能从宏观上完善文化的管理体制,加大对文化艺术普及工作的管理,努力完善对文化体制创新的管理机制[3]。要能够根据政府和文化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改革和调整。针对管理达到管理制度符合相关的资产组织管理,能够针对文化企业的管理做到符合管理模式要求,这种管理方式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创新之处。

(二)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构建效率公平统一的文化体制

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机制的建设,效率和公平相统一的文化机制对于全民文化艺术普及的作用和影响十分巨大。所以在全民文化艺术普及的过程之中要能够发挥市场的自我调整作用和政府的引领作用。大力加强对效率的提升和针对公平的统一性建设作用,这样有利于提升市场的主体竞争力和文化资源的流动性。对于全民文化艺术普及有很大推动作用。在针对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方面要做到职能的管理,才能够对文化机制的创新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所以构建文化体制创新体系既要注重市场体系的微观调节作用,使得文化资源的流动保持活力,又要能够将政府的导向作用结合起来,以提高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和公平性。

(三)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符合科学规范的文化体制

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对文化艺术的普及工作中,要努力建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相结合的文化体制新路径。只有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文化艺术教育的广泛性,对于文化艺术的传播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中,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必不可少,只有保持文化服务体系保持时代性、创新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特征,那么对于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就有着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只有将文化服务的做到符合标准和均等化,才能够提升人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活力。政府要能够完善与落实国家的人才工程,多层次的建立文化产业的培训体系,为更多的群众带来实质性的效果[4]。能够为我国的文化建设作出突出的贡献,我国的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在能够迈上新台阶。

四、结语

总体来说,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建设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对国民综合素质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大力重视文化艺术的普及工作中的内容和意义,积极结合群众、带动群众以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还要从大局出发,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构建效率公平统一的文化体制以及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符合科学规范的文化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文化艺术的普及工作作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程菲.浅谈全民艺术普及在国民审美素质提升中的作用[J].明日风尚,2016,13:4.

[2]王刚.新农村文化建设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探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