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代音乐教育

当代音乐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代音乐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代音乐教育

当代音乐教育范文第1篇

音乐教育对于整个音乐文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通过介绍音乐教育学科的定义和基本范畴,我国当代音乐教育中存在音乐教育的目标结构不够完善;音乐教育中存在着对西方音乐的盲目崇拜以及需要重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这三个主要的问题对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科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音乐教育;基本范畴;问题

一、音乐教育学学科的定义

音乐学可以分为历史音乐学、体系音乐学和应用音乐学,而音乐教育学科是属于应用教育学的范畴。应用教育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相隶属于应用教育学的音乐教育学也加体现了它作为实践性学科的特点。它是一门兼具理论和实际的学科。同时我们可以把音乐教育学视为一个教育学和音乐学相交叉的学科,这种观点是在学界是普遍能接受的。音乐教育在教育学的领域中,表现了其集艺术教育、美育以及人的文化教育于一身的特征,根据其特征可以得知音乐教育就是以音乐这个手段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及传承音乐文化,它的目标也就是要把普通人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目前在我国音乐教育又分为学校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以及社会音乐教育四类。这四种音乐教育培养的目标都不相同,学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增加学生的音乐素养;师范音乐教育是以培养专业的音乐老师为目标的;专业音乐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演唱、演奏、音乐创作以及音乐研究这样的专门从事音乐的人才;社会音乐教育是指一些社会机构举办的各类音乐教育活动,比如在少年宫、文化馆等地方举办的音乐教育,它的目标就是为了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音乐教育的目标结构不够完善

王安国曾经就提出过音乐课程标准在实践中有待于完善。其具体的表述是:一,普通学校这种类型中的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定位的理论根据不够充分,音乐教育的作用与发展人的心理和生理机制两者的理论研究成果都不够充分。特别是在一些深层次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上面依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二是音乐教师的培养培训与新课程要求存在偏离与差距。三是教学设施在不同的地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很多地区的教育资源与新课程所要求学校应具备的资源极不匹配。音乐教育目标结构当中任何一个系统的缺失都会影响到整个音乐教育的发展。另外我国现在的音乐课程改革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理念确实为个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这样的理念却忽视了音乐学科教育的整体性,忽视了音乐艺术它是一种与审美密切相关的学科的系统性和包含了一定技能性,如果说在音乐课程改革中忽视了这个问题,也就无法真正的实现审美教育。而如果过分的强调学科的重要性而忽视人的生命的灵动性,那么也会陷让音乐教入如一潭死水的困境。所以在音乐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既要注重个体系统的注入,又要注重音乐教育目标结构的整体性。

2.音乐教育中存在着对西方音乐的盲目崇拜

纵观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可以发现出现了严重的盲目崇西的心态,他们对传统音乐的嗤之以鼻,对西方音乐的大力推崇。这种心态对于我国的音乐课程改革是严重有害的,所以必须摒弃。的确,音乐无国界,音乐以及音乐教育的思想都是相通的,我们需要学习其他国家音乐教育的精华,但是音乐是相通的也恰恰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的音乐以及音乐教育思想存在具有合理性,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崇尚西方音乐教育的思想和模式,对于我国音乐教育中优秀的思想和模式也应当继承和发扬。面对音乐教育的思想和模式,我们正确的态度就是以包容的心态,对西方音乐教育中的精华加以学习和吸收,对于我国传统的精华应当加以继承和发扬。

3.需要重视音乐教育的作用

目前我国音乐界出现了不谈教育,耻谈教育的怪现象。本该处在音乐文化金字塔顶端的音乐教育却处在了最底层。我们知道,要想把歌曲演唱好、演奏好、伴奏好以及创作好,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整个音乐文化并不是单独分离的个体,他们是彼此相联系、相渗透的一个整体。所以我们应当重视音乐教育起来。

三、结语

音乐教育在教育领域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它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它在音乐领域是成为专业的音乐人才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对于音乐教育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针对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要重视音乐教育的作用;完善音乐教育的目标结构以及消除对西方音乐的盲目崇拜,只有这样音乐教育的改革才能落实。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才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作者:赵珺 单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当代音乐教育范文第2篇

关注审美功能的音乐教育无疑是音乐教育的核心,这在2011版最新的课标理念中也已得到体现。音乐有其独有的美育功能,这缘于音乐与生俱来的魅力。通过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掌握,人们可逐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与趣味,这是一种情感价值的体现。而审美能力的提高既关照了音乐教育的主体,又体现了音乐教育对于人性关怀的终极目标。歌德认为:“音乐有理性接近不了的崇高的一面,它能支配所有的东西,放射出不言而喻的感化来。”音乐教育的主旨不是可有可无的消遣物与教育的佐料,它在培养、提高人们听觉审美能力的同时,也承担着人们全面的人文素养能力的培育。这些目标的达成是通过音乐的非语义性特征来完成的。“节奏与旋律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们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恰当,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也就因而美化。”音乐对于人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是其他艺术样式所无法比拟的,受教育者总会在不经意间而受其感染。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体现在对人真诚与善良的品质的影响上,其能使受教者心灵变得更加美丽,这种品格多源自于音乐的美感体验。音乐被人类借用,以此来宣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态度,因此可把音乐作为通向他人内心情感领地的门径,从而构筑起彼间心灵相系的桥梁,并达到灵魂净化的目的。在学校教育中,以音乐美育为指向的教育活动的设计,在形式、内容上多体现得更为多样化,表现出了灵活、丰富等的个性特征。在音乐对心灵的乳喂中,可让受教者逐渐受到滋养,从而能够使人们慢慢提高、形成具有艺术品位的美感体验与能力。音乐的审美功能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音乐和人文艺术在其最深刻的意义上要求道德和纪律。”学生通过进行广泛的音乐教育与实践,可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发挥和发展,并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音乐的审美功能也可以增进学生美化校园音乐环境的意识与能力。学校可通过营造美感的音乐环境来影响人、改变人,反之也能够透过人的影响,去改变和创造环境。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主体,通过促进音乐审美教育,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使他们主动关心和参与校园音乐文化生态环境的设计活动,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

二、对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再思考

音乐教育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倾向的,所以常和德育相联系。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大多认为音乐教育为德育的必由之路,“兴与诗,立于礼,成于乐”“文以载道”等观点占据了几千年来中国艺术发展的主流。音乐被置于孔子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课程之中,无疑也被承载了德育功能。由此可见,音乐的教化作用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音乐充斥各个角落的当代社会,理性地认知音乐德育功能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音乐德育功能的展示常与斗争、革命、民族、解放等词汇相关联,作品往往呈现出口号、标语等特性。如《义勇军进行曲》《马赛曲》和《列宁格勒交响曲》等,都无不充满着昂扬的斗志,好似一支支战斗的号角,无数的战士在音乐声中倒下,这些作品在当时起到了难以估量作用。而像《我的祖国》《喀秋莎》等这类歌曲虽表达的也是爱国主义情怀,可它们是利用抒情的旋律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起到了激励斗志的作用,这类歌曲无疑都被赋予了更多的德育色彩。音乐的德育功能从更深处还指向了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平等博爱和对生命的尊重这一更高的主题。如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乐》表达的是对生命的热爱;《田园交响曲》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由衷感叹;《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描绘的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渴求。这些作品通过优美的旋律激发、滋润着人们的良知与美德,使学生的情感与道德意识相通,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审美取向的道德观念与价值态度。无疑,夸大音乐的辅德功能与否认音乐所蕴含的德育功能都是不客观的,只是要避免让音乐沦为纯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化的工具。强调音乐的德育功能,并不是要否定它的美育功能,因为音乐是情感所赋予的外在表现,情感的势力实比理性更为强大。

三、对音乐教育文化功能的再确认

音乐所表现出的强大的文化功能,我们在很多古代的文献中都可以追溯出它的踪迹。“…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之为文。”(《乐论》荀子语)音乐的存在,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留存的方式,因此,传承、提升人类的文化品味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著名的“铃木教学法”的创立者铃木镇一也认为:“音乐所造就的是具有良好文化修养的公民,不仅仅是教授音乐。”音乐的文化功能有其特有的规律和特点。单纯的音乐“教育”并不能代表音乐的一个部分,音乐在整个人类文化的延承中都意义重大。它不仅反映文化、参与文化,其本身也是一种极富个性特征的文化延续样式。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呈现的不只是音符的美妙流转,作曲家内心的情感更多的还会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记,体现出深层的文化意味。对音乐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学习与扬弃的过程,以各种特殊符号为载体,不断地吸收、选择、消化,可谓是一个逐步变化与积累的过程。“文化存在于思想、情感和起反应的各种已经模式化了的样式中,通过各种符号可以获得并传播它。”音乐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伴随着整体文化的迁移,在与其他文化的互动中,通过自身特有的方式参与其中,会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层次。如果从音乐学习本身来看,其本质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每个社会个体对文化的学习都对整个文化传承的维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音乐的学习是一种自身文化积累的活动,正是在历史文化长河中这一支充满活力的个体支流对各种文化的汲取、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逐步深入,才汇成了整个民族文化的长河,从而推动了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作为文化体系的分支,音乐对文化的反映是多方面的,通过音响这一特殊的文化留存方式,生动地记录着历史的进程,描述着自然界的生态万象,刻画着人类难以言状的精神家园。人们对一首音乐作品内容的理解,就是对文化的一个特殊认识过程。我们可以从音乐中回味历史,感受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文化,体会迥异的民族文化精神等。在这里,音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近乎百科全书般的文化体验,让我们在感悟美的同时,又感悟到了深刻的文化意味。

四、对音乐教育智力功能的再重视

当代音乐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 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

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俄罗斯HERZEN国立师范大学)创立于1797年,至今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俄罗斯历史最悠久、唯一冠有俄罗斯国家名称的师范大学,也是当今世界著名的师范大学之一,为俄罗斯培养了大量的社会人才。近年来,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和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芬兰、荷兰、挪威等多个国家、地区的大学和科学中心合作办学,在教育界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

一、科学严谨的培养体系

音乐教师的培养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工作,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需要长期严格的系统性理论及专业训练。俄罗斯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对本专业各层次的不同社会要求设置不同的培养内容,定位培养人才的类型。笔者在俄罗斯高等师范完成了硕、博士阶段的学位进修并留校任教多年,对俄罗斯的高等师范类音乐教育有着更为全面的接触。下面,笔者以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为例(以下简称俄师大),根据俄罗斯对本专业各层次的不同社会要求,简述其设置的不同的培养内容。

俄罗斯高等师范类本科学制为四年制,相当于我国学士学位水平,为“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即为普通学校中的传统音乐课培养任课教师。音乐课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以音乐知识、音乐欣赏和合唱为主。在这样的需求下,俄师大音乐学院把课程设置定位到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技能上。本科阶段的课程安排涉及面广,专业多样,钢琴、声乐、合唱、指挥等成为贯穿大学四年的必修专业课,教育学、心理学,各类教学法及英语音乐教学从二年级开始同样也要学习两年以上。以上这些课程也是俄罗斯所有国立师范大学音乐系的必修课,这就要求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理论知识。除专业课之外,学校还会定期进行各种各样的合唱、独唱、乐器演奏、各类音乐会等实践活动,并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在学校的安排下定期去各地小学实习。

俄罗斯高等师范类硕士阶段为两年,为“补充性音乐教育”,即为儿童音乐学校和中级音乐专业学校培养师资人才。中级音乐学校是俄罗斯学生升入大学或音乐学院之前必经的过渡性学校,学制为四年,以器乐、声乐等专项专业学习为主,因此,在硕士阶段的培养内容上,除四项基本专业技能仍然是必修课程外,公共课的层次也更加深入,如开设音乐创作心理学、现代音乐教育问题、现代音乐教学实践、现代世界音乐教育发展史、技术专项教学法等课程。此外,学校也非常重视增强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一年级为模拟实践课,二年级转为中学实践课,每周分别去音乐学校实习,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熟练掌握专业音乐教师的职业技能,力求毕业生将来既能在普通小学任教,也可以在中等专业音乐学校就职。

俄罗斯高等师范类博士研究生则为高等音乐院校、音乐研究院所培养高水平的音乐师资或音乐研究人员 ,故课程设置进入专项专题研究阶段,侧重学术性,要求研究者对音乐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研究能力。

二、丰富、科学的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俄罗斯高等师范在本科、硕士阶段都由公共课、专业技能课和实践三部分组成,在课程内容上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相差不多,只在重要的课程上有些区别,下面笔者详细说明。

(一)公共课的设置

公共课的课程是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根据音乐教育这一特定学科设置的必修公共课,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教育事业的专业理论基础。通过学习哲学、美学、历史、外语、教学法、电化教学等课程,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视野。

俄罗斯教育界认为:教授音乐是一个多方面综合的行为,同许多领域紧密相连,如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和各类艺术理论等,这些知识横向决定着音乐的本质和方向。在这个指导思想下,针对音乐学科,近年来开设了音乐哲学、音乐培养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创作心理学、艺术美学等新兴课程,并且迅速地占到了重要的地位。

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根据各年级的不同,由浅入深地分别开设各类相关课程,如高校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史等科目,并针对音乐学院的专业特殊性开设了音乐心理学、现代音乐教育问题、现代音乐教学实践、现代世界音乐教育发展史等课程。而且,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教育实践课的教育实践环节上,把心理学、教育学用于教学实践的经验。这种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无疑会成为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

哲学是唯一一门在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学习阶段中贯穿始终的公共学科,学习内容从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音乐哲学、音乐培养哲学等逐渐加深,也是各个学习阶段最终“国考”的重点课程。

(二)专业课程的设置

专业课程的设置由音乐理论、合唱、器乐演奏、声乐表演四个教研室来完成。音乐理论史学教研室为学生开设音乐史、视唱练耳、和声学、音乐曲式分析、作曲、音乐评论等大量的理论课程,此外,俄罗斯高师音乐系里通常会有个书籍储藏丰富的图书馆,便于学生随时查阅资料。

音乐评论的专业技巧被认为是一个音乐学者的专业化特征,因此,音乐评论课成为非常重要的、使学生掌握音乐认知能力与技巧的实际应用课程。在这个长达两年的过程当中,学生要完成对当代音乐主要趋势的分析评论、大型器乐作品的评论,以及对综合型复杂音乐即歌剧作品的分析评论三个阶段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接触大量的音乐作品,收集阅读音乐界专家的著作和论文,并定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写出总结,撰写不同类型评论文章,并围绕自己所选择的主题,较广泛地关注各种音乐活动,通过学习音乐评论理论和参加音乐评论实践,使学生得以把基本理论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能技巧课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学以致用,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合唱和合唱指挥课也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本硕学习期间两门“专业国家考试”的课程之一,可见其在俄高等音乐教育中的受重视程度。他们采取大小课结合的上课方式,合唱指挥课采取一对一的导师制,并搭配一个钢琴伴奏,同时以大课的方式,在合唱课上,锻炼学生的实践性,将指挥技法、合唱、作品分析等相关理论与技能知识融为一体,针对学生合唱指挥的排练与组织能力进行重点培养,是检验学生对综合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主要课程。

专业技巧课可以说是本硕学习阶段课时量最多、最重要的科目之一,以技巧课和室内乐课的形式同时进行,每周六课时,其中室内乐课四个课时,可见学院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视。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除了教授专业技能外,还会给学生讲解相关的教学方法,跟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以教师自身为例,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的教学设置使学生在专业技巧进步的同时,还可以掌握相关内容的教学方法,为以后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在毕业考试时,主修专业课将参加俄罗斯国家学位考试委员组织的“国家考试”,以音乐会的形式和成套的音乐作品,身着演出礼服参加,这是对学生几年专业学习非常重要的考核和展示。

音乐实践课一般在音乐教学法的课程结束后开设,作为专业课的具体实施课程,在课程编配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由学生的主项专业技能导师担任指导,与专业技能课搭配进行。其上课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由导师亲自示范上课过程,学生在旁边学习,这个过程通常与技能专业课同时进行。二、由学生自己给同学上课,导师在旁边指导,上课的人数一般为3—5人不等。音乐实践课与专业技能课相辅相成,从而为学生以后步入专业技巧的实践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三、紧张的成绩考核

俄罗斯高校的考试形式和打分制都与我国不同,他们分考查、考试和国家考试三类。“考查”只分合格和不合格,不记录分数;“考试”则采取五分制,三分为及格,四分良好,五分优秀,其中可用加减号来区分学生成绩的不同,如“5+”“4-”。考试不采取像我国通用的卷面考试制,而是在考试前一个月左右,个别课程在开学伊始,由任课教授根据该学科的要求,给学生预留出几十道相关的论题,学生任选其中的两到三个论题自行准备考试内容。考试一般以师生小型答辩的形式来进行,学生在所准备的几个题目中现场抽选出其中一道,宣读自己准备的论文提纲,然后由1—3个导师以自由提问的方式进行答辩。在答辩的过程中,这个论题会被横向延伸,除音乐领域外,甚至会涉及到史学、哲学等相关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在准备过程中,不但要积累平时学到的专业知识,还要大量地查阅资料,进行与论题相关内容的学习和整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能力,也避免了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考试的弊端。

所谓“国家考试”则是由俄罗斯国家学位考试委员会组织的、由国家学位考试委员会成员组成的评委来进行的考试,简称“国考”。俄罗斯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都有四门课程必须进行“国考”,其中基础课考试为外语和哲学两门,专业课考试为合唱指挥和专业技能(器乐和声乐自选一门)两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的主修乐器课和合唱指挥课均以音乐会的形式和成套的音乐作品,并要身着演出礼服才能参加。

结语

俄罗斯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合理的课程安排,丰富的课外实践,保证了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出的教师实践能力强,具备教学、演奏、演唱、合唱及指挥等较为全面的能力,对音乐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这种培养模式,对普及全民音乐素质教育、奠定音乐艺术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也产生了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Tatiana“Music of the People”.World Music,Vol. 1: Africa,Europe and the Middle East[J].2000.Broughton:p 248-254.

[2](俄)Marina Ritzarev.Eighteenth -century Russian music[M].Ashgate Publishing,Ltd.2006.

[3]张晓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硕士培养解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4).

当代音乐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音乐;自主教学;早期教育

一、引言

在强调综合教育的今天,大部分学校仍以传统的知识观来指导学生的音乐学习,侧重于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的片面强调,采取的教学方式也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法,教师用在课堂上的精力不少,但教学效率并不是很高,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即便是近年来开展的素质教育,更注重的也是单位个体的或是小集体(比如特长生、兴趣班等)。但仍没有一些面向全体学生的,系统的,比较完美教学方法,能够代表先进教育教学的理念来指导日常的音乐教育教学。本文的研究为中国小学音乐教育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建议。通过对小学音乐教育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准确地找到问题所在并及时地进行调整,为促进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一)教师主导教学

教师主导式教学方法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讲授法、演示法、呈示法等。这种教学方法是传授型的教学方法,从表面上看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传授,学生接受。但在实际教学中是要求教师在充分激发、鼓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才可以实施的教学方法。

(二)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式教学方法是为了促使学生形成生成性、创造性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自己概念而形成。注重的不是学生外表上的活跃,而是学习强度和效率的提高,是学生独立、能动、富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而使音乐学习活动更富有实效。

(三)师生互动教学

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是借助师生对话与活动,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获取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由师生共同掌握,学生知识技能及洞察力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获得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社交能力和自主性的培养。

三、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学习的模式和方法,是指学生、教师为了有效地学习、教学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学习模式和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模式和方法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针对不同学生,不同课程使用不同教学模式和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果,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更好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但现阶段我国的音乐教学以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也缺乏新意和活力。

(二)目前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过分重视教学知识,忽略审美能力培养

许多老师感觉“技能的传授”看得见,摸得着,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而“审美教育”不好操作,即使做了也不能立影立现。更有老师认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会在反复的技能训练中自然形成。这些偏颇的理解是造成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过分重视教学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能力的发展。

2.课堂活动模式化,影响学生创造力发挥

进教室听音乐――发声练习――复习旧内容――讲述新内容――出教室,这是前辈为我们总结的典型的音乐课的模式。许多老师就是延用这个模式走到今天的,它使我们不用考虑今天是唱歌,还是舞蹈,是音乐游戏,还是打击乐,只要套用这个模式就可以了,至今还有一些老师陷在这个模式中跳不出来,好像没有听音乐出教室的环节。然而,正是这个模式限制了老师对活动内容的选择,一些如表演、欣赏,制作、操作简单乐器等需要师生双方有创造性表现的活动,因为没有模式可以借鉴,老师们不敢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为保险起见还是选择一些能套用原有模式的唱歌、舞蹈等活动。活动内容及形式的单一,使学生只能从唱、跳、敲等“技术活儿”中学到一些音乐技能。另外,长久以来把音乐活动各环节是否完整、齐全,长久以来都是作为评价一个音乐活动是否成功最重要的标准,也是束缚老师,使老师不敢轻易改革教学方式的一个原因。

四、解决小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平衡教学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的培养和音乐艺术表现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应当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这是现阶段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的薄弱环节,老师们必须改变现在的我教你学的现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听辨、唱歌、韵律、敲击、欣赏等的活动,去体验、去实践,从而获得与音乐有关的知识与技能。因此,进一步明确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重视学生整体发展―从知识技能训练转向对学生自身素质、审美能力、个性的培养;调整教育行为是对学生实施美育促使其全面发展的关键。教师心里想的应首先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比音乐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是小学音乐教育的任务之一。在音乐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思维,通过老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创造性的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并不是摒弃模仿,音乐活动中的模仿是必要的,因为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孩子们可以在模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但模仿阶段必须较快地跳过去,使学生进入探索期,让学生在模仿中回忆动作、声音,并且发展自己的动作、旋律及节奏。因此,勇于突破妨碍学生发展的旧模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是新时期小学音乐教育对老师的要求和希望,也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持下教师需转变的音乐教育行为之一。

五、结束语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新教学观是现代教学观念的核心。学习者是整个课程的核心,是一种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来促进主体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其实质体现了现代教育特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这两种办法的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改革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和方法,更好的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并且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不但学到了知识,并且培养和提高了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杨月.浅谈音乐教育中的愉快教学模式[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闫大宝.小学音乐教学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2期

[3]曹际升.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8期

[4]刘燕飞.浅谈从小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24期

[5]张福保.一次小学生音乐情趣调查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1990年06期

当代音乐教育范文第5篇

一、“中国好声音”栏目浅析

“中国好声音”栏目能够有效激发群众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充分引领流行音乐社会风潮。在声乐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流行音乐对学生带来的影响,对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方面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从而促进声乐教育的不断开展。概括来说,“中国好声音”栏目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大众性。“好声音”栏目本身带动了流行音乐的发展,使音乐大众性特征更为明显。“好声音”栏目的参赛学员本身来自于各行各业,因而深受各阶层群众的喜爱。例如,吴莫愁是学生,吉克隽逸为少数民族等。第二,时尚性。“好声音”栏目所倡导的流行音乐具有鲜明的时尚性特征,无论是选手的造型还是唱法都越来越凸显时尚。第三,新奇性。“好声音”栏目中倡导的音乐元素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能够充分激发群众的好奇心。第四,商品性。“好声音”栏目归根结底是为了拉动群众进行文化消费,以达到盈利的目的,因而该节目具有一定的商品性。第五,参与性。“好声音”栏目倡导对基层民众音乐人才的挖掘,只要具有好嗓子,都可以进行参与,因而能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鉴于“好声音”栏目具有的上述特征,在广大群众中得以流行并不奇怪,尤其是对于学生群体而言,该栏目与学生具有的张扬个性需求不谋而合,因此,在对学生开展声乐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借助“好声音”栏目的平台,对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使教育更具有目的性,因而更容易达成教学的真实目的。

二、“中国好声音”为当代声乐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使学生过渡沉溺于明星梦

“中国好声音”一方面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喜爱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使部分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好声音”栏目培养出的学员最终成为光彩照人的明星,这些艺人在特殊场合仅仅依靠唱歌就能吸引众多的粉丝,受到众人的追捧。部分学生在目睹“好声音”学员一夜成名之后,也开始幻想自己能够成名,有朝一日成为大明星,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殊不知这样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品质,使很多学生总想着走捷径,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

(二)使学生价值观念发生扭曲

“中国好声音”节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流行音乐,但是也会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造成影响,使部分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发生扭曲。部分学生沉迷于伤感音乐,久而久之会产生伤感的情绪,不利于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甚至一些学生会出现抑郁等现象,不利于身心健康。而部分歌曲所宣扬的格调不够积极,使学生价值观念发生扭曲,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于学生价值观产生变化,这无疑会给声乐教育带来一定困难。

三、“中国好声音”为当代声乐教育带来的启示

(一)创新教学思维

音乐是一种艺术,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创新。透过“好声音”栏目,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大胆创新教育思维,从而为音乐教育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传统的声乐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对学生的音乐教学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好声音”栏目所具有的音乐流行性特征,能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对音乐进行积极探索。音乐教育本身具有的模糊性及自由性特点,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想象空间,使学生创新性和创造性得到培养。在“好声音”栏目的影响下,学生对音乐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和乐观。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应大力开展创新教育,使声乐教学工作真正顺利开展。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好声音”栏目充分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使学生树立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更加活泼和开朗。通过观看“好声音”节目,学生对音乐更加喜爱,并通过收听流行音乐使学生内心得到了充实。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好声音”栏目为其带来了希望,使其在音乐领域能够更加大胆的进行尝试和追求,积极进行开拓创新,从而促进声乐教育的顺利开展。“好声音”中的一些励志歌曲,如《海阔天空》等,能够给予学生鼓舞,给学生力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能够沿着正确的轨迹成长,也大大促进声乐教学工作的落实实施。在声乐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借鉴“好声音”栏目所带来的正能量,使学生向正能量学习,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声乐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情感教育

在声乐教学中,常常注重对于音乐技巧等方面的教育,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忽略对情感方面的教学。殊不知,唱歌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运用情感,而不是华丽的炫技表演。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在唱歌过程中具有真情实感的学员通常受到评委的青睐,而“好声音”学员之所以演唱得如此动听,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员在演唱的过程中具有真情实感。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声乐教育的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对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真正带入个人的真情实感,从而加深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从旋律起伏、力度强弱、节奏长短和音色变化等方面,重点表达出真情实感,使学生以感情来感染别人,从而促进声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在声乐教学工作中,为有效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切实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中国好声音”节目对观众最大的考验就是音乐鉴赏,有些选手明明具有较高的实力,但是观众缺乏一定的鉴赏能力,因而不明白参赛选手到底出彩在什么地方,只是盲目从众说他唱得好。“好声音”栏目评委汪峰、那英等人本身不仅具有较强的演唱实力,更具有一流的音乐鉴赏能力,他们独具慧眼,能够善于发现音乐人才。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至关重要。一旦对音乐缺乏鉴赏,即使再美妙的音乐摆在面前也会使音乐失去其本身的意义。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学会品读音乐,让音乐丰富其内心生活,使学生真正理解音乐本身的内涵,切实感受到音乐所具有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