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文化艺术

古典文化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典文化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典文化艺术

古典文化艺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艺术 和谐文化 天人合一

中国古典艺术在表现力和表现手法上都呈现出与西方古典艺术迥然不同的风格。西方古典艺术将模仿视为艺术的首要特征,中国古典艺术则将表现作为艺术的核心元素;西方古典艺术将艺术看作是认识外物的一部分,而中国古典艺术则把艺术看作是体验生命的一部分;西方古典艺术要追求当下的“美”,中国古典艺术则要寻求超越的“妙”;西方古典艺术强调艺术是具有普遍性的“典型”,中国古典艺术则讲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如此等等。中西艺术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来源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西方古典艺术主要来源于理性文化精神,中国古典艺术则来源于和谐文化精神。而这种和谐文化精神主要体现于天人合一理念、儒道释三种文化的统一和真善美三种价值的统一这些方面。

一、中国古典艺术“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追溯到远古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是天,祖宗是天,鬼神也是天。在《周易·乾卦·文言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段话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全部涵义,天人合一就是人心与天地合,人心与自然合,人心与鬼神合。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天与人并不是客体与主体的两极,天与人本就是一元,不仅是“人副天数”,即人的身体、性情、品格都是天所给予,而且“天人感应”,即人心与天“一气相通”,融为一体。最重要的是,天地自然像人一样充溢着生命气息,它生生不息,绵绵不已,巧运不穷,畅然不滞。而人置身于天地之间,就要“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并且,人的生命就是宇宙生命的凝聚,因此在精神上,天与人能够达到物我两合。

源于这样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中国古典艺术始终把体现这样的和谐统一作为最高的目的,“诗者,天地之心”。即化裁出天地之心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归宿与使命,而化裁天地之心不能依靠逻辑的分析,因为有限归纳的方式只能是局部的、片面地把握自然,不可能穷尽无限的宇宙与生生不息的生命。中国古典艺术要追求整体就必须采取新的方式,这种方式要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把握无限,于是就有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上传》),象较之于言,内容更丰富,表意更普遍,涵义更通达,可以让人有更多的发现。因为世界原本就是象的存在而不是言的存在,用象表意,可以让象以更合乎自己本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用象表意,在中国古典艺术中重要的不是模仿或再现,而是要传达象背后的宇宙生命,因而,又要“得意忘象”(王弼《周易略例·明象》),不能因为象的有限而丧失对宇宙生命整体的获得。中国艺术的核心概念“意象”由此而产生。我们发现,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直接启发了中国艺术创作,艺术创作中的意象、意境理论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而情与景合、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神与物游、以形写神、传神写照、刚柔相济等不过是这一理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二、中国古典艺术儒道禅统一的和谐文化

中国古典艺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对生命的独特体验,这与它的思想文化也不无联系。从总体来,讲求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老庄的道家哲学以及南北朝时进入中国并被中国文化所改造的佛学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孔子提出的“仁”,“仁”作为天道,就是把遵守伦理秩序和道德规范作为内心自觉的要求。孔子认为,艺术在道德教化中起到重要作用。与儒家将艺术与道德紧密联系起来相比,老庄的道家学说更注重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从而进入自然虚静的艺术境界中。道家的核心概念是“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由此可以看出,道是构成世界的本体,宇宙生成的动力,万物运行的规律。老子对道的理解对中国古典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典艺术家认为,艺术美的真谛在于自然,而不是人工雕琢。中国古典艺术中,无论是艺术风格、艺术品位还是艺术理想都以自然为上,如诗文风格中,刘勰、钟嵘提倡质朴清纯,反对雕饰。在诗文品位上,张怀瓘、黄休复都明确以自然作为诗文的最高品位。除此之外,道还是中国古典艺术“意境”理论的来源。意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情与景,情借景而存在,景因情而生气。情与景的统一就是意象,如果意象进一步生发,让人由个别到一般,由现实到理想,由情理到哲理引出诸多联想和想象,产生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开拓,意象就发展成为意境。意境是虚与实的统一,无限与有限的统一。这正是道的性质,即无与有的统一。因此,道的基本性质就成为意境的基础。

老子对道的理解后经庄子的发挥,成为一种精神超越,这种精神超越后来得到包括以儒家为代表的所有知识分子的认同,并且与儒家精神结合起来,成为中国文化的精粹。道向外是自然、社会的最高规定,向内则具化为美与善,成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道是美与善的本体,而美的形式与善的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自然而然,符合道的本性,就是美的和善的。

自魏晋以后,中国文化中加入一支重要的流派,就是印度的禅宗。禅宗是印度佛教的一个宗派,来自于一种佛教修行方法,也就是静虑的修行方式。禅宗提出“明心见性”的理论,即通过修行,澄净心胸,荡涤和扫除私心妄念,才能看到人的本性——佛性。禅宗对中国艺术欣赏的心理体验说有很大影响。中国的艺术体验理论最早来自老庄,老子、庄子强调“心斋”“坐忘”“涤除玄鉴”“心斋”的意思是人心要想体悟道,就要去除种种成见、偏见和功利之心,做到虚静。而“坐忘”意味着忘掉人的肉体存在,洗掉人的机巧和思维,进入到直觉之中直接悟道。老庄思想由于禅宗而获得了新的意义。南宋严羽的“妙悟”说,“妙悟”类似于禅悟,意即非逻辑的直接体验和感悟,中国古代对诗文和绘画的欣赏直接与“妙悟”相关。除此之外,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理论也从禅宗中获益,“境”这一概念用于佛理之中表示的是感性与理性相交融的一种状态,而中国艺术的“意境”和“境界”实际上是从佛教的境、境界中脱胎而来。可以说,中国文化中儒道禅三者和谐统一在中国古典艺术中获得了很好的表达,也因为如此,中国艺术才具有丰富的内涵、生命的意味和超越的品格。

三、中国古典艺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在西方文化中,真、善、美是相互冲突,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获得真、善、美,只有在理念世界中真、善、美才能统一;在康德的思想中,“真”存在于现象界,“善”存在于本体界,“美”是二者沟通的桥梁,也无法获得真正的统一。而在中国文化中,真、善、美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

首先,在中国文化中,“美”与“善”是统一在一起的,孔子强调“里仁为美”(《论语·里仁》),即仁义道德的精神和风俗才是美的。儒家认为艺术应对整个社会都要有所教益,主张“诗言志”,“志”指的是一种情理结合的思想倾向,其核心是合乎儒家的伦理规范。

其次,在中国文化中,“美”与“真”也是统一在一起的。与西方艺术中强调的“真”不同,中国古典艺术所讲的“真”不是客观事物的“真”,而是宇宙精神的“真”和人的思想情感的“真”。“真者,精诚之气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这种真实为精神生命,它常与“气”“神”相通。中国古典艺术认为,艺术只有体现出宇宙精神来,那才是最高的真实,而艺术只有表达真实的情感,才能有意义。而对于客观事物的真实,中国古典艺术家认为,它应该服从于宇宙精神的“真”和人的思想感情的“真”,或者说,它只是后两种“真”的物象或载体。比如说,晋代画家顾恺之强调“以形写神”,即形只是表达神的工具,神似用于形似。而“神”指的是绘画对象的内在精神,后来,人们将“神”又推向“道”,即宇宙精神之“真”,要求作品不仅要传达出所画对象的精神,而且要传达出宇宙的精神。

古典文化艺术范文第2篇

2012年12月5日,伦敦苏富比以近3亿人民币的高价拍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Raphael)的作品《使徒头像》(Head of an Apostle),该作品的成交价打破了任何纸画的拍卖纪录。而在12月7日,匡时拍卖公司在明代“吴门画派”作品专场斩获了8,100万人民币的成交总额以及100%的成交率。由此可见,古典美术近几年在拍卖市场上尤为坚挺和强劲的表现,使之成为艺术市场领域当之无愧的硬通货。

拉斐尔画作天价成交、市场表现稳健

《使徒头像》是拉斐尔为了创作保存于罗马梵蒂冈博物馆的基督教艺术作品《变容》而绘制的草稿(素描)。这幅作品采用了人像中通用的3/4侧脸画法,体现了拉斐尔一贯的秀美作画风格。从18世纪开始,这幅作品一直珍藏在德文郡公爵的查茨沃斯庄园中。本次秋拍现身伦敦苏富比“西方古典油画及英国绘画”专场,估价1,000万至15,000万英镑。

本件珍品,历经四位现场买家多轮竞价,终被一位神秘电话买家以2,970万英镑(约合4,790万美元,及2.96亿人民币)(含佣金)购得。这一价格几乎是预估价格的两倍,苏富比拍卖行兴奋的表示,这一价格打破了以往任何纸质作品的拍卖纪录。

拉斐尔的作品在市场上非常罕见,近年来的市场行情相对稳定。自2007年以来,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行送拍作品仅有3件,成交率100%。2007年《洛伦佐o梅第奇肖像》(Portrait of Lorenzo de' Medici)在伦敦佳士得上拍,估价在1,000万——1,500万英镑,终以1,850万英镑成交。2009年,素描作品《缪斯头像》(Head of a muse)估价在1,200万——1,600万英镑,以2,916万英镑成交。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体艺术品市场处于回调时期,而拉斐尔的作品依旧可以拍出2,916万英镑的天价,溢价200%,足见其超强的抗跌性。

古典美术作品抗跌能力显著、中国是古典美术最大消费国

近年来,古典美术作品市场发展迅猛。虽然古典美术作品市场比起现当代美术作品的市场,更显保守,但胜在稳定。这一特性,正重新引起了广大收藏人士的兴趣,逐渐受到追棒。

《2011TEFAF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中提到,“2009年市场收缩几乎席卷了整个艺术品市场,但古典美术作品的平均价格当年只下跌了不到10%,远远小于当代艺术品市场大于45%的跌幅。古典美术作品拍卖(包括各国艺术家的作品)2011年销售额达到23亿欧元,比2007年19亿欧元的峰值高出21%,自2003年以来累计增长超过140%。”从2011年美术品各板块占拍卖市场的份额来看,古典美术作品按销售额计算已经占到市场份额22.3%,按成交量计算的话则达到22.9%,有趣的是,从古典美术在各个国家占据的份额来看,中国以平均86,109欧元(和中间价8,845欧元)的销售价格,排名第一。同时,销售额在整个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也是最高的,为52%;英国和美国紧随其后,销售额分别为3.7亿欧元和3.67亿欧元。欧盟市场交易量和销售额占整个市场的比重分别为56%和28%。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 (简称:CARI)是国家课题“第三方文化艺术品评估体系”的定点研究机构,是从事艺术品市场动态分析,艺术品投资风险咨询和艺术品评估(鉴定)的专业机构。

古典文化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典壁画 现代岩彩(胶彩) 海峡两岸 传承发展

中国古典壁画既显示东方传统的思想,也体现当代精神与审美需求。在国际化的今天,全球化的交流与古典壁画多元文化因子的背景相似,都是多元表现的融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岩彩艺术或中国台湾称之为胶彩的绘画形式语言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古典壁画多元文化背景对中国现代岩彩艺术(胶彩)的启示

丝绸之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渊源之一,其综合了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丝绸之路是横跨亚欧大陆的经济带,更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佛教文化艺术往来融汇提供了便利的交通线,使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得以相互交流。佛教的教义通过古典岩彩壁画这个传播媒材进行传递,从而产生丝路沿途的很多岩彩壁画洞窟。这些洞窟经历了各国文化及艺术风格的影响。

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西方文化的重要交汇之地。来自地中海、中亚、西亚、南亚的文化以及华夏中原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

对周边国家、地域以及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艺术兼容并蓄的宽阔胸襟使佛教艺术具有多元文化的相通性和融合性,其跨文化圈的艺术发展脉络保证了寺院壁画成熟和精深的艺术魅力。这样的文化及艺术的大融合,带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其多元文化精华融汇的因素和华夏民族传统绘画的包容个性。

中国现代岩彩艺术(胶彩)也处于同样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在国际化的今天,中国置身于多元文化的环境,国家间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古典岩彩壁画的代表——古典敦煌岩彩艺术和中国岩彩绘画邀请展同时亮相北京,并向世人显示:中国现代岩彩艺术的发展之路应该汲取我国优秀古典岩彩壁画的成功经验。在继承我国悠久的丝绸之路古典岩彩艺术绘画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广泛汲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营养,学习和借鉴现代世界各国绘画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使之与中国本土的艺术交相辉映,开拓现代绘画艺术创作发展的新空间。

二、古典壁画的存在对海峡两岸现代岩彩(胶彩)艺术之特殊意义

2008年,厦门大学首次组织为期2个月的“海峡两岸岩彩画家共同赴西部寻岩彩画之源艺术考察活动”。这次活动的圆满结束,推动了近几年海峡两岸岩彩(胶彩)活动的相继举办,并成功举办多次两岸岩彩(胶彩)绘画交流展。

两岸岩彩艺术家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背景及从艺经历,但对那些古典岩彩壁画造像的精湛技法和传神功夫发出了一致由衷的赞美,如夏鲁寺古典岩彩壁画这样优秀传统壁画的存在,除了能带给现代岩彩艺术在技术上的启示外,对海峡两岸现代岩彩艺术来说更具有特殊、深远的意义。

(一)认清共同的历史来源

“岩彩艺术”作为近十几年才逐渐在中国大陆凸现出来的绘画形式语言,其适应现代的审美趣味,已令世人注目。遥望彼岸,宝岛台湾也存在着与岩彩艺术极为相近的画种,他们称之为“胶彩画”。追其真正的根源,不管是岩彩艺术还是胶彩画,它们都源于丝绸之路多元文化融汇的传统佛教岩彩壁画艺术。古典岩彩壁画在中国达到了颠峰状态,中国现存的众多优秀古典岩彩壁画,足以证明中国岩彩壁画传统的博大精深,在绘画上使用矿物颜料,在中国绘画史上曾占主导地位。上溯追源,更使两岸的绘画界共同认清了岩彩艺术(胶彩画)的真正历史来源。

(二)促进了两岸现代岩彩艺术的互动交流

由于缺少对中国古典岩彩壁画传统深入的考察与研究,两岸的现代岩彩(胶彩)艺术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由于绝大多数艺术家和一般民众没有把中国优秀的古典壁画艺术与现代岩彩艺术联系起来,因而使很多人对现代岩彩(胶彩)艺术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观念。在中国大陆,现代岩彩艺术刚刚起步,却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片面地认为现代岩彩艺术根源于日本画;在中国台湾,胶彩画经历了日据时代,已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一般民众和美术界普遍认为胶彩画是来源于日本传统绘画,或者认为胶彩画既然作为一种乡土艺术,自然就是台湾本土独特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

通过对现代岩彩(胶彩)艺术共同历史来源的论证,不言而喻,上述的那些观点是错误的。现代的日本主流画界自己都承认日本画根源于中国。他们深深懂得中国古典岩彩壁画艺术的价值,因而在中国优秀古典岩彩壁画存在的地方,经常可以看到日本岩彩艺术家的身影。特别是日本著名画家、前东京艺术大学校长平山郁夫,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其先后10多次到中国佛教艺术的颠峰之地敦煌莫高窟进行考察、研究、临摹,其更把敦煌艺术定为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非常珍视敦煌艺术。

20世纪70年代,敦煌艺术首次赴日本展览,在日本引起轰动。随后,80年代以平山郁夫为代表的众多日本画家来到中国,正式将敦煌之风带到日本。使80年代后到日本留学的中国台湾新一代年轻胶彩画家李贞慧、王怡然、张贞雯等人从侧面认识到了中国传统古典壁画的重要性。他们学成后回到台湾各大美术院校任教,为台湾胶彩画带去了全新的观念,并积极推动两岸间的岩彩艺术交流。在他们的推动下,“海峡两岸岩彩画家共同赴西部寻岩彩画之源艺术考察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对西部古典岩彩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壁画、多处寺院壁画等)的现状考察和深入研究探讨,使两岸艺术家都感到了强烈的归宿感,共同体味传统文化以及古代壁画精神;亲眼看到了那些古典岩彩壁画虽历经千年,颜色彩度仍然鲜丽如新;也证实了几千年前的古人已善用矿物颜料和胶作画,古代画师的精湛技艺让两岸现代岩彩(胶彩)艺术家都惊叹不已,体会到了任何图象资料和印刷品所不能达到的真实感受。

诸如敦煌莫高窟壁画、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众多寺院壁画、山西永乐宫壁画等珍贵的历史遗存,是丰富的教学资源。两岸艺术家共同考察、研究和临摹大陆优秀古典岩彩壁画,有助于岩彩和胶彩艺术的共同发展;此外,台湾胶彩画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在教育和本土化方面,有许多经验是大陆刚起步的现代岩彩艺术可以学习借鉴的。艺术上的同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峡两岸现代岩彩(胶彩)艺术的互动交流,其就像一座桥梁,各有特色的大陆现代岩彩艺术和台湾胶彩画联系起来。在这样良好的往来气氛中,两岸现代岩彩艺术必将在越来越多的交流中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互动影响,共同进步。

三、在古典岩彩壁画影响下现代岩彩艺术的发展

中国现代岩彩艺术的定位是:“根源是中国的,语言是世界的”。其立足于世界舞台,力求在继承传统(主要是古典岩彩壁画)的基础上,广泛汲取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营养,学习和借鉴现代国外岩彩画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拓展岩彩艺术的表现力。经过众多有志之士十几年的不断努力,现代岩彩艺术的推广和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其主要表现有:岩彩艺术教学进入正规学院教学,在中央美术学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众多专业美术院校开设了岩彩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课程或选修课程;此外,也有针对业余好爱者举办的中国重彩(岩彩)高级研究班等。现代岩彩艺术的教学立足于互动交流、相融共进的宗旨体现在:1.经常聘请国内外优秀的岩彩专业教授、岩彩画家来执教;2.组织考察团到甘肃敦煌、新疆克孜尔、寺院、山西永乐宫等地进行古典岩彩壁画的考察和临摹活动;3.各校学生可以以交换生身份到有签署交流协议的境内外其他学校学习。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现代岩彩艺术以其追求材质美感、肌理触及感,打破传统造型艺术表现门类的界限,以及跨学科、互相借鉴各自的表现语言的特点,受到大量年轻学生的喜爱。因此,为现代岩彩艺术培养了越来越多的生力军。

结语

历史上,优秀传统壁画的发展都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不断地汇聚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各地美术文化的精华而形成的。这些璀璨绚丽的古典岩彩壁画遗存,至今仍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现代岩彩艺术应该发扬以中国古典壁画所显现的文化开放的姿态,反映当下生活和审美趣味,以兼容并蓄的观念、开放的艺术精神来吸纳多元美术文化的精华,推进现代岩彩艺术审美与表现的创新。海峡两岸岩彩(胶彩)艺术在越来越多的交流中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共同进步,必能逐渐显示出独特的视觉表述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小鹭.现代重彩画技法[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

[2]韩书立.非常视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古典文化艺术范文第4篇

莎车县的主导旅游资源具有较强吸引力,等级较高,包括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文化艺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尔羌汗国王陵及其周边历史文化风貌区、大型现代旅游节庆活动——十二木卡姆文化艺术节和巴旦木花节采摘节。

莎车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千年前西域歌舞就传到了中原誉满长安,如今莎车民族歌舞更是独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乐舞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驰名中外的《十二木卡姆》集维吾尔古典音乐之大成,是维吾尔乐舞艺术的稀世瑰宝。《十二木卡姆》源于莎车的维吾尔族民间古典音乐,继承融合了疏勒乐、龟兹乐、于乐的传统,集中体现了维吾尔族歌、舞、乐三种艺术高度统一的特征,是维吾尔族音乐之母,也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无价瑰宝。

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叶尔羌汗国王陵,是以阿曼尼莎汗纪念陵、阿勒屯清真寺、叶尔羌汗国王宫、老回城民族手工艺品一条街等历史人文资源为依托,连点成片,形成向周边相关景点拓展的阿勒屯历史文化风貌景区,是莎车县旅游核心区。

莎车县是“中国唯一、世界少有”的绿洲圣果巴旦木的故乡。巴旦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同时马旦木花开时斑斓烂漫胜似樱花,因此具有独特的观赏食用等开发利用价值。巴旦木产业是莎车县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各类生态观光、都市农业、农家乐风情游的重点发展方向。莎车县每年推出以各类传统和现代节庆活动为主题的节庆旅游产品,如十二木卡姆文化艺术节、中国巴旦木花节、中国巴旦木采摘节等,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具有较高品位的旅游活动。

古典文化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动画艺术风格;传承与创新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厚重的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我国的动画艺术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把中国绘画、民族工艺、传统戏曲、民间音乐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充分的运用到动画创作中去,并不断地融合与创新,创作出了《山水情》《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等大量经典的动画作品。这些动画作品不但风格各异,包含了水墨、剪纸、皮影、木偶等多种动画形式,而且还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特别是水墨动画更是我国所独创的。因此,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一、动画艺术风格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我国动画艺术风格深受本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我国动画艺术家们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动画艺术不断融合与创新的成果。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研究过程,充分的反映了我国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式丰富多样,民族风格鲜明。

早在1957年,我国著名动画导演特伟就提出了动画必须走民族风格的道路,中国动画艺术家们积极地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并不断探索与创新,从而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动画作品。如《牧笛》《山水情》《鹬蚌相争》等借鉴了我国传统中国水墨画艺术,从而创造出来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墨动画。《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哪吒闹海》等借鉴了我国传统的戏曲、年画等民族民间艺术元素。《小鲤鱼跳龙门》《孔雀公主》《九色鹿》《一幅锦》等借鉴了我国传统的装饰画等艺术元素。《猪八戒吃西瓜》《鹿铃》《人参娃娃》《金色海螺》等借鉴了我国传统的皮影、剪纸等民族艺术元素。《神笔》《阿凡提的故事》《曹冲称象》等借鉴了我国传统木偶等民族艺术元素。这些动画片都极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随着美、日动画片的大量涌进,对我国动画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很多的动画片纷纷模仿美、日动画片的艺术风格,忽略了对本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使得既没有学到美日动画片的精髓,也没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结果导致了近年来我国几乎没有创作出经典的动画片,阻碍了动画艺术的发展。因此,当前我们在动画创作中一方面既要不断地从本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另一方面我们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同时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创新,在动画创作中把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的表现手法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动画片中不断加入新元素,创造新风格,使形式风格变得更具有观赏性,符合时代的审美需要,从而创作出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及精神需要的优秀动画片来,推动我国动画艺术的大力发展。

二、动画题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题材的选择是影响一部动画片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为我们的动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曲名段等都是非常好的动画题材,这使得我国的动画艺术家在进行动画剧本创作时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从而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动画片。

中国的动画艺术在题材的选择上,一直注重向中国文化丰富的古典小说、民间传说、民谣、神话、民俗等进行取材,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如《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就取材于我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哪吒闹海》取材于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天书奇谭》取材于明代小说《平妖传》。《小倩》和《崂山道士》取材于《聊斋志异》。而《宝莲灯》《九色鹿》《葫芦兄弟》《女娲补天》等则是以民间故事为基础改编而成的。《骄傲的将军》《三个和尚》《鹬蚌相争》等取材于寓言成语典故。这些动画作品的取材都源自于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动画剧本创作中的重要性,它们中的一些作品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不但赢得了我国观众的喜爱,也获得了世界人民的一致好评。

当前中国动画的发展落后于美、日等国家,创作出的优秀动画片也非常少,究其原因,动画剧本创作质量不高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我们在进行动画剧本的创作时,对古典小说、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寓言成语典故等优秀传统文化题材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因此,我们在进行动画题材的选择和剧本的创作时,必须对传统文化题材进行深入的再挖掘与整合,并注重与当前的流行小说、社会热点、流行思潮和色彩、时装、网络内容等流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动画剧本,推动我国动画艺术的快速发展。

三、动画形象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形象无疑是一部优秀动画片的关键和灵魂所在,只有创作出好的动画形象,才能把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故事情节充分地表现出来。许多优秀的动画片就是因为它塑造出了许多鲜活而极富个性的动画角色形象而取得了巨大成功,比如我所熟知的《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哪吒闹海》中的小哪吒、《米老鼠和唐老鸭》中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等杰出的动画角色形象,虽然很多年过去了,我们却仍然记忆犹新。

我国的动画艺术家们在进行动画形象的创作时,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将动画形象的创作与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造型语言如戏剧、壁画、年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中国民族风格的经典动画形象。如《骄傲的将军》中将军的形象就是借鉴了京戏脸谱的元素,赋予了角色鲜明的个性。《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玉皇大帝和四大天王等动画角色的形象造型,都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包含了敦煌壁画、中国戏剧、庙宇艺术及民间年画等多种民族传统艺术元素,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功。《哪吒闹海》中的动画角色造型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它融合了中国门神画、壁画及中国戏剧等民族传统造型元素,运用简练的线条、传统中常用的红、绿、青、白、黑等色彩,把哪吒、龙王、李靖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木偶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机智诙谐的阿凡提的造型则吸取了新疆的地域性元素。这些动画作品的角色形象都是从我国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中吸取了大量有益的成分,在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因而具有极强的形式感和民族特色,对我国乃至世界动画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动漫行业的大力扶持,我国的动画市场日渐繁荣,动画公司也越来越多,动画片产量也逐年增大,但是真正让人印象深刻、家喻户晓的动画角色形象却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我国的动画作品都开始模仿日本和美国,却逐渐丢失了我们自己的形象塑造风格,创作的主动性不突出,造型语言单调而重复,严重影响了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因此当前我们在动画形象创作中必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不断创新,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动画形象,大力促进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

四、动画音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作为一种视听的艺术,必须将画面与音乐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将影片的主题思想深入表达出来,刻画出经典的动画角色形象,烘托感情等。我国大多数经典动画作品的成功都离不开对音乐的合理运用与深入研究,特别是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充分运用,以此来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和民族风格。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音乐以中国民族乐器古琴和琵琶为主,画面主要借鉴了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的国画风格,优美画面与美妙音乐的完美结合是该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牧笛》则是把笛声与和谐的自然之音相结合,并大量运用中国南方音乐曲调,再结合中国水墨风格的画面,使影片达到了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境界,美国评论家将其称为“在中国听到的最妙的电影音乐”,并于1979参加丹麦举行的第三届欧登赛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获得金奖,影片能取得重大的成功是与对我国传统音乐的运用密不可分的。《哪吒闹海》也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如两千多年前的古乐器编钟、京剧中的打击乐器等,再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角色形象及场景设计,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完美地融入到动画片中,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还获得了多个国家大奖。《阿凡提的故事》充分发掘了新疆地方音乐的特色,音乐的运用使动画片呈现出独特的风情。总之,我国动画能创作出很多成功的作品,是与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运用了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的精华分不开的。

我们在当前的动画音乐创作中,一方面,我们既要重视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将我国丰富的音乐资源很好的运用到动画片中去;另一方面,在动画音乐的创作中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注意将传统音乐与当前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

五、结 语

综上所述,中国动画的成功,是与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密不可分的,正是在坚持民族化的基础上,我国动画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动画的发展与美日等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动画艺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一方面,我们既要对本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坚定不移地从本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继续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以其为基础并吸取当代文化艺术新理念,构建起独特的动画艺术风格;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坚持传统化、民族化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文化审美趣味,不断进行动画艺术语言的探索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动画艺术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经典的动画作品,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动画强国。

[参考文献]

[1] 李本建 .论中国实验动画中的民族创新精神[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08.

[2] 佟婷,编著.动画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 易欣欣,生喜,编著.影视动画经典作品剖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