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58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的研究,笔者通过文献研读认为:近年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比较多,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针对高职院校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成果基本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基于学生视角的调查分析研究屈指可数。本文基于学生作为高职院校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顾客、主要服务对象)的观点,以满意度评价为工具,尝试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意度。

1 问卷设计

笔者并基于学生的视角设计了13个主要指标,即Q1教师教学态度、Q2教师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Q3教师教学内容、Q4教师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Q5教师个人魅力、Q6课程教材、Q7理论教学、Q8项目化教学(分小组选题、制作PPT、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等)、Q9实践教学(暑假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活动、专家讲座等)、Q10《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Q11《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Q12《形势与政策》课程、Q13课程考核;其次,量表的每一个指标都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测量;再次,质量差距采用的是满意度减去重要性,用公式表示为SQ=S-I。

2 数据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

本次调查以南京某学院专科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211个有效样本中,男生105人,女生106人;理工科类114人,占总数的54.03%;文科类74人,占35.07%;艺术类23人,占10.90%。

2.2 运用MINITAB软件进行分析

2.2.1 信度实证分析

经过正态性检验,学生对于被调查的13个指标的重要性及满意度的“实际感知”的数据是真实的,可采信的。

2.2.2 方差分析

a.男生平均重要性是5.0879,平均满意度是4.7546;女生平均重要性5.4688,平均满意度是4.9288。根据公式计算,男女生质量差距分别是-0.3333、-0.54;显示出女生的期望值(重要性I)与实际感知(满意度S)的差距要比男生大。b.理工类学生平均重要性是4.1000,满意度是4.7072;艺术类学生平均重要性是5.8228,满意度是5.6322;文科类学生平均重要性是5.2650,满意度是4.8045。根据公式计算,理工类学生、艺术类学生、文科类学生质量差距分别是0.6072、-0.1906、-0.4605;显示出关于期望值与实际感知的差距,文科类学生>艺术类学生>理工类学生,且理工类学生满意度超过了期望值。

2.3 教学服务质量差距

13项指标的总体满意度都低于重要性,也就是说学生所感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低于他们的期望值;其中差距最小的是Q4,Q1和Q2差距最大,达到-0.503,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2.4 重要性/满意度矩阵

通过平均值计算后,建立以重要性和满意度两个维度得分均值为中心原点(5.279,4.842)的一个坐标系。我们把13个指标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数值标注在坐标系中,从而揭示高职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为重要的因素,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满意情况。第一象限涉及指标有Q5、Q7、Q8、Q10、Q11、Q12、Q13,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重要性、高满意度领域,是院校的强优项,也是其可能的竞争优势区;第二象限涉及指标有Q4,这是低重要性、高满意度领域,可以对其资源进行重新调整,把资源调整到学生认为最重要却又紧缺的领域去;第三象限涉及指标有Q2、Q3、Q6,这是低重要性、低满意度领域,可以不必投入那么多的资源和精力;第四象限涉及指标有Q1、Q9,这是高重要性、低满意度领域,是学校的挑战项,是校生关系方面急需解决的关键领域。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对四个象限的分析是基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优先战略的考虑;所谓强优项、挑战项是相对而言的,因为调查的13项指标的满意度都低于重要性。

2.5 课程价值判断

关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价值判断,数据显示:①就总体而言,平均数是5.227;②就性别而言,女生平均数是5.274,男生平均数是5.181,女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价值要高于男生;③就专业而言,理工类学生平均数是4.160,艺术类学生平均数是5.565,文科类学生平均数是5.081,理工类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价值要低于艺术类和文科类学生。

2.6 教学满意度计算

通过满意度计算公式,即满意度=[所有学生的选分相加/(7分×总人数)]×100%,得出相关数据。数据结果显示:①就总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意度是73.05%;②就性别而言,男生是73.20%,女生是72.91%,男生略高于女生;③就专业而言,理工类学生是58.23%,艺术类学生是80.12%,文科类学生是70.08%,理工类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满意度比较低。

3 研究结论

“测评与否取决于院校的生存环境和生存压力的大小,测评效果取决于调查工具设计的科学程度。”[1]本次调查数据显示:以南京某院校为例,高职院校所提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与学生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根据高职教育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学校自身实际,以学生满意度评价为工具,侧重于对教学服务过程进行监测,持续提高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试改革; 研究成果;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60-03

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现实问题。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界对思政课考试环节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本文对此进行综述,旨在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有所禆益。

一、传统思政课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现有研究来看,论者们普遍认为,传统思政课考试环节积累了许多好经验,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概括地说主要有:

1.命题内容呆板

王立荣认为,多年来思政课考试命题大多局限于书本知识,记忆性内容所占比重过大,极易导致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1]梁勇等人也认为,现有思政课考试内容囿于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这既不能使学生通过考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不能使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去发现、揭示和正确剖析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2]

2.考试形式单一

张振昶指出,传统考试方式仅从教材、课本出发,将考试局限在课堂内,缺乏对社会实践的考核,不能完全反映思政课的课程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3]王儒仿指出,多年来思政课考试大多采用开卷和闭卷两种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题型模式由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等构成。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变通思维与灵活性。[4]石裕东也指出,考试题型缺乏理性思辨,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只是临考之前突击背诵,所以达不到思政课教学的应有目的。[5]

3.成绩评定失当

目前在思政课课程成绩评定上,许多高校采用“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这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传统,但由于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成绩中所占比重大(一般要占到70%),所以许多学生还是把重点放在期末考试上。石裕东认为,这不能很好地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能力的考核,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6]

4.考后分析缺位

考试有多方面的功能,而长期以来思政课在设置考试环节时,比较重视考试的检查功能,即仅仅将课程考试的及格与否作为监控思政课教学的唯一目标。对此,王儒仿认为,由于受教学课时、学习内容等诸多因素影响,思政课考试一般安排在一个学期期末或一门课程结束之时进行,也就是说考试实质上只是总结,而非诊断。[7]李楠也认为,过去对思政课考试作了孤立于思政课教学系统之外的狭隘理解,也即只是将考试看作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而没有很好地发挥考试的反馈功能,更没有看到考试本身也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8]

二、改革思政课考试的现实意义

关于改革思政课考试的现实意义,学界主要是围绕这四个层面来加以研究的:

1.改革思政课考试有利于消解传统考试的弊端

梁勇等论者指出,传统思政课考试在命题内容、考核形式、成绩评定、考试分析等方面的弊端,既有高校对考试环节设置错位的因素,也有教师对考试操控力不强的因素,还有学生应试目的不端正的因素,更有个别领导对考试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使改革方案无有力保障而半途而废的因素。这些弊端和不利因素极大地制约了思政课考试意义的发挥,因而必须强化对思政课考试改革重要性的认知,积极推动思政课考试的改革实践。[9]

2.改革思政课考试有利于发挥考试的多种功能

王儒仿认为,传统思政课考试过分突出考试的检查和总结功能。这不利于发挥考试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也不利于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10]马冀也认为,思政课考试不仅要测试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更要督促、引导和提升师生双方的教和学,因而从发挥考试本身具有的评价、导向和激励等多种功能来说,必须对思政课考试进行改革。[11]

3.改革思政课考试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杨建强提出思政课考试改革,应结合“05方案”的实施,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努力使考试成为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成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12]王立荣提出,思政课考试形式要灵活多样,评价手段要改革创新。唯有如此,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知识视野的拓宽、发现和认识规律以及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的提升。[13]马冀也提出,科学而又符合教育规律的思政课考试,不仅能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而且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14]

4.改革思政课考试有利于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吴昌盛等论者认为,要通过改革思政课考试,使之更加适应教书育人这个大目标的客观需要,更好地适应注重素质教育这个时代大趋势的客观要求。[15]杨建强也认为,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考试理念、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已不完全符合时代、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深化考试改革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政课教学,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积极探索和实施好考试改革。[16]

三、改革思政课考试的原则与对策

1.改革思政课考试的基本原则

为了积极而稳妥地推动思政课考试改革,论者普遍认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其中,较典型的有四种观点:一是张振昶提出的必须将理论知识考试与实际表现考核相结合,期末测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同时兼顾师生实际承受能力;[17]二是杨建强提出必须把考试的权威性与人本性相统一,考试目标与培养目标相一致,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相协调,理论考试与实际表现相结合;[18]三是李磊等论者提出必须坚持有利于培养人才、提高素质、转变学风、丰富实践和适应社会的“五个有利于”原则;[19]四是李庆华等论者提出了“六个相结合”,即坚持分层次与分阶段改革、开卷考查与闭卷考试、熟记知识点与运用基本理论、主课程小步改革与副课程大步改革、平时考核与期末试卷、考试成绩与读书心得等相结合。[20]

2.改革思政课考试的对策思路

如何切实有效地推动思政课考试改革?这是学界研究的重点。现将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第一,拓展命题内容。思政课考试的内容不应局限于课堂讲授及书本知识,金春姬认为思政课考试命题除了要考查学生对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之外,还应考查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21]李楠也认为,作为思政课考试的内容范围,应减少对书本知识等纯粹记忆性内容的考核,适当增加社会实践内容的考查,重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22]

第二,创新考核形式。李楠提出可在保留期末考试这一前提下,探索多样化的平时考核方式。[23]王儒仿提出要全面创新考试形式,一方面改变考试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变换试卷的命题形式,突破单一的笔试考查方式,同时改革笔试考查内容。在考试题型方面压缩客观题比例,增加主观题含量,广泛采用材料式、分析型试题进行考查,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和对社会现实关注的能力等。[24]基于任何单一的考试形式都有其优劣的认知,金春姬提出应构建闭卷与开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结合、课程论文与社会调查结合的考试考核形式系统。[25]

第三,完善成绩评定。李楠认为,改变思政课课程成绩评定不合理状况的关键是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这就要求在课程成绩的评定上贯彻“三个相结合”,即平时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以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与社会实践考核成绩相结合,以加大社会实践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书面成绩与其他方式成绩相结合,以书面成绩为主。[26]张振昶认为,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成绩应分别按占总成绩的40%和60%计算为妥;[27]吴昌盛等论者提出“二三五”模式,即平时、期中和期末各占总成绩的20%、30%和50%较合适;[28]杨现勇认为思政课课程成绩要由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两部分构成,根据不同课程内容,两者在总成绩中的比例要有所区别,如理论课的理论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可稍高些,而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可略高些。[29]鉴于思政课课程的特殊性,李玉姣提出,在课程成绩评定上还必须跟学生的实际政治思想情况和日常表现结合起来。[30]

第四,重视考后分析。杨现勇认为,传统思政课考试比较重视考试的检查功能,而对考试的诊断、规范和引导功能的关注不够,以至产生把考试完成当作一门课程教学结束的狭隘理解。[31]魏春艳认为,考后分析是整个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信息反馈的作用,因而考后应及时告诉学生考试成绩并对考试结果进行评析,使学生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教师通过考后分析也能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32]

四、推进思政课考试改革探索的若干思考

学界现有研究为推进思政课考试改革探索提供了良好基础,但也存在不完善之处,在今后的研究中以下这几个基本点值得关注:

1.必须创新视角

经过多年的实践运作,硕士生入学考试全国统考课,无论是在考试目标的设定,还是题型结构的设置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思政课学业考试借鉴,但目前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几乎是空白。另外,以往对思政课考试方式的研究,多是从考查形式、题型设置等方面展开的,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能否进行网上考试的探索,能否将改革考试方式与完善考试机制、有效引导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结合起来研究,目前还不多见。

2.必须深化研究

如何发挥思政课考试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效应,现实中存在哪些制约因素?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另外,如何科学安排思政课考试内容、规范设置考试形式、正确处理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的关系、合理划定课程成绩比例等问题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此外,在考试内容、命题素材的选取乃至考试方式的设置上,今后应积极探索如何处理好思政课教学与学生日常行为教育的关系,努力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对其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上。

3.必须注重应用

在今后思政课考试改革研究中,应加大应用性、实证性和对策性研究的力度,如关于思政课课程成绩的评定,多数论者主张要加大平时考核力度,但阐述必要性的居多,而创建具有一定可行性模式的还不多见;又如要借鉴和汲取现代教育考试学的理念、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将之运用到思政课考试实践中,以体现对考试实践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13] 王立荣.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90-93.

[2][9] 梁勇,靳秀芳,李新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9):49-51.

[3][17][27] 张振昶.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58-61.

[4][7][10][24] 王儒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探析[J].教育探索,2008(4):40-41.

[5][6] 石裕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科教导刊,2010(35):47,50.

[8][22][23][26] 李楠.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65-69.

[11][14] 马冀.探析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学理论,2010(30):267-268.

[12][16][18] 杨建强.新课程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初探[J].社科纵横,2010(7):169-173.

[15][28] 吴昌盛,傅麟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4):73-77.

[19] 李磊,冯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刍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7(3):78-79.

[20] 李庆华,梁温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评价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77-79.

[21][25] 金春姬.创新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林业科技情报,2007(3):128-129.

[29][31] 杨现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黑龙江教育,2007(6):77-79.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范文第3篇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

 

 

 

摘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高校的主渠道,实现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建构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全新模式,探讨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现实路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理论体系;教学体系;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4.016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4-0077-0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传播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中国化的主流意识形态。为此,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入是当务之急。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由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全新模式,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现实路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是哲学实践本质规定性所要求的。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实质是接受理论的主体通过传播主体和传播中介对理论进行反映、择取、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联结的、完整的活动过程。经过这一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被内化为接受主体的思想信念和行动指南,并外化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和践行。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既是一个内化的整合过程,又是一个外化的践行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就是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过程并将其内化为行动指南、外化为实践活动的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既包括理论体系,也包括实践体系。高校通过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给大学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从而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学厘清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理论体系是我们所教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它具有自身的逻辑和话语体系;而教学体系则是我们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其核心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包括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效果的考察。理论体系以教材的形式展现出来,具有完整性,教学体系则是教师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等构建起来的,具有灵活性。理论体系是灵魂,教学体系是手段和载体。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大学生群体,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理论体系转化为知识和观念体系,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只有将理论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才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推进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必须遵循如下原则:一是问题意识和理论传授相结合;二是优化教学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相结合;三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四是课堂讲授与辅助教学相结合;五是教学过程考察与考核方式改革相结合。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模式的构建

将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基本前提是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成长规律,以及接受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达到预期目的。

1.遵循规律,设计教学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

遵循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设计教学体系,实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体系到信仰体系的转化。根据在省内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所做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具有如下思想特点:思想开放活跃,稳定性较差;思想自主独立,自我意识强;竞争意识强,注重能力培养;追求自我实现,受挫能力弱等。当代大学生成长也具有自身的规律,如:阶段性规律;知、情、意、行矛盾规律;环境优化综合效应规律;师承效应规律等规律。因此,在设计教学体系时,要遵循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重塑教学内容,转换表达方式,调动技术手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有效推进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遵循接受规律和高校大众化双主体互动规律设计教学体系,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实效性。任何传播活动都不是传播主体的单独活动和单向作用,还必须具有接受主体的能动因素的介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要根据接受主体的个体差异采取最佳的传播方式,以求得接受主体接受效果的最大化;接受主体并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而是能动的对教育主体施教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后,有选择地接受;接受主体的接受选择反过来会影响传播主体的行为,促使传播主体调整传播手段、方法,形成良性循环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体系时,要探索教学互动模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双主体相互促进和影响的正能量。

2.构建“知——受——化”模式,实现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是一个理论传播(授)——接受(受)——信仰(化)的过程。理论传播的主体是教育者,是传播源。理论接受的主体是青年学生,而相对于接受主体而言,理论传播主体又是接受客体。接受主客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最终达到双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和践行的目标。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中介和环境,如理论以及理论传播的手段、途径,思想传播和接受赖以存在的接受环境等。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中介、接受环境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缺一不可。

根据“知——受——化”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要经过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传播主体通过各种途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阶段;其次是接受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并受其影响阶段;再次是接受主体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观的吸收,并逐步转变为一种信仰的阶段。从接受主体的接受角度看,这个过程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被动性接受阶段、认同性接受阶段和信仰性接受阶段。因此,要对不同阶段的特征加以研究,在接受的三个阶段分别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实效性。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路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知——受——化”模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我们从如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1.从“授者”入手,让理论走进大学生

“授者”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知——受——化”模式中,“授者”是“受者”“知”的主要力量,在传播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作为“授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第一,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引导和教育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其本身是信仰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示范力量,对学生具有极强的直接影响力。从这个视角来观察,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的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言与行。因此,我们不仅要认真钻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与阐释,而且更应该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当代的现实相结合。遵循师承效应规律,为大学生做榜样,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第二,注重话语体系的转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关键。话语体系是“授者”和“受者”之间的桥梁,是两者达成共识的重要途径。任何一种理论都要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孕育生长,都要与特定的历史条件相融合,特别是要与特定时空中的特定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够使其充满活力地生存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例外。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必然面临着话语体系转换的问题。当今中国所面临的时代主题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那么,指导中国当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用当代的话语体系来阐释,使话语体系适应形势的发展。只有实现从书斋式文本话语体系走向生活式话语体系,从封闭式话语体系走向开放式话语体系,才能使青年学生易于接受。

2.从“受者”入手,让大学生走近理论

“受者”,就是大学生。从“受者”入手,就是从学生的自身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接受规律入手,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方法,从而使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措施有:

第一,组建教学团队。在本科生教学中,组建由教师和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的教学团队,建立研究生助教制度,并逐渐完善,产生良好育人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同学们对于这一制度给予充分的肯定。研究生助教制度是本科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辅助系统,是一个多赢的设计。它有利于拓宽师生间的沟通渠道,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提高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钻研业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生助教制度中的教师与助教的定位与分工明确。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专业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发者、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者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者。教师主要负责教学整体设计,进行专题讲座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发挥主导作用。研究生助教的辅教学主要是在主讲教师专题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案例教学,并根据主讲教师布置的作业,组织课堂讨论、社会调查、参观、课外读书等课内外教学活动,形成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互动,增强教学效果。其中,研究生助教的选拔和培训是重要环节。研究生助教应当是政治觉悟高,思想道德素质好,为人师表,做事认真,有耐心,有热情的党员研究生。对研究生助教的培训,首先是岗前培训。根据研究生助教的岗位职责和角色定位,对研究生助教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了解助教的职责,增强他们的岗位认知,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教育学知识和教师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其次是岗中培训。在教学的过程中,研究生助教通过听课、集体备课、观摩教学、交流教学经验等,在实践中增进技能,掌握教学规律,更好地适应研究生助教工作。再次是岗后总结提升。一轮辅助教学结束后,通过学生信息反馈和主讲教师的点拨评价,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使之相互配合。首先,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一是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加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科学研究,并针对具体问题在大学生中展开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体攻关;二是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逻辑的力量与事实的力量结合起来,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着力引导大学生从对案例通俗故事的兴趣和认同上升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在引导大学生的同时服务大学生现实诉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其次,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一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采取灵活多样的叙述方式与表现形式,紧密结合大学生现实的思想水准、认知水平和道德状况,把思想的严谨性与表述的生动性结合起来。二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化、生活化,将学校教育重点转移到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上来。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灌输教育模式必不可少,但是也要讲求语言与方式的灵活性,改变“一言堂”为参与式教学,在师生“共鸣”中达到教育目标,运用隐性教育手段,寓教于课内外活动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三是通过读经典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效果。根据课程性质,给大学生介绍课外阅读书目,要求学生阅读并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通过这一活动,推进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把握和更深层次的认识。

第三,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考察和学生能力评价的考试方法改革,构建教学——考核互动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进行协同改革,使之互相促进,达到育人的目的。改革中建立三大模块,一是学生能力评价模块:考察大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考察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知识体系的入心程度及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考核的基点。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特点,可以采取闭卷、开卷、口试、演讲报告等考试形式,锻炼和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哪种考核形式,都需要与教学内容改革相配合,彻底改变应试教育考试模式,不是单纯知识点的考核,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考核。二是学生学习过程考察模块:考察大学生主体性、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和内化于心的过程。根据课程特点,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拟定“学生学习过程考核管理办法”,扩大学习过程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对学习过程各个环节的考核进行明确的规定。在这个环节中,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参与积极性的增强和实际能力的提高,以及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有机结合起来。三是社会实践考核模块:考察大学生将理论外化于行的过程。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最直接的反映。重点解决学生政治理论课成绩为优,但在现实生活中却表现平平,以至行为不端的现象。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的态度(上课出勤、纪律、日常行为规范)、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等情况(根据不同课程而定)。目前,我们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建立的考试模式有:开卷、闭卷考试相结合;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等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从“化”入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头脑

“化”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大学生头脑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化的成果既是理论又是实践,从“化”入手,就是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使之成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创立了校内外社会实践互补模式。

第一,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模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在单位负责人,应大力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在人员和经费上投入到校外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实施活动中。通过课题引导,使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理论层次,按照学校要求,认真落实依托课程开展社会实践的各项要求,布置任务、组织小分队、社会调研辅导、审阅评审调研报告、组织优秀学生在课堂巡讲,把社会实践有机地纳入到整个教学环节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在校内外组织参观、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除多媒体教学外,加强社会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重点解决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问题。先后组织部分学生到红色景点、历史遗迹、博物馆等地参观调研,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实际,使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理论,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很受学生欢迎。由于开展校外社会实践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具有局限性。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校内社会实践活动,如校内专题调查、辩论赛、讨论等形式,以弥补校外社会实践规模限制的不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成果在部分高校理论教育中的实验推广,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推进了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是占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地的重要抓手,青年学生又是祖国的未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中坚力量,而联系两者的桥梁和纽带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传播手段日月新月异,各种思潮相互交织,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刘宁宁.高校推进大众化的三重维度[J].科学社会主义,2012(6):102-105.

 

[2]房广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资源的选择与利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0(8):36-39.

 

[3]时家贤.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三次融合及其启示[J].江汉论坛,2012(6):48-52.

 

[4]王文平.大众化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结合[J].人民论坛,2012(26):136-137.

 

[5]汪海燕.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与高校推进大众化刍议[J].青年与社会,2012(8):172-174.

 

[6]董杰.情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22-25.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软化;规范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研究生思政课”)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也是新形势下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1]。要保障和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以实现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必须建立有效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估、评价以及测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而目前我国研究生思政课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评价软化问题,必须分析其原因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目前研究生思政课存在教学评价软化的问题

教学评价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基础性手段,而研究生思政课存在如下教学评价软化的问题。(一)重视本科生思政课教学评价而相对忽视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认识,还是从思政课教师的角度来体察,都可以得出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不如本科生思政课教学管理规范的结论,而实际上这不仅仅是研究生思政课的独特境遇,而是全部研究生课程的共性。在国家相对重视本科生教学的背景下,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形成这种认识和现状的重要原因。这种相对重视本科生思政课教学而略显忽视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认识和倾向也体现在教学评价的差异上,即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的规范性弱于本科生思政课教学评价。为了凸显研究生思政课不同于本科生思政课,或者是从位阶上来看体现研究生思政课是对本科生思政课的递进,研究生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施在各个学校基本上都采用了不同于本科生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首先,研究生思政课多采用专题教学的模式。多名任课教师根据大纲内容结合教师研究专长采用专题教学模式,符合研究生思政课“研究性”教学的特质。另外,研究生思政课从大纲编写的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来看也比较适宜实施专题教学。其次,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被大多数研究生思政课所采用。虽同属于思政课,研究生思政课与本科生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和重点并不完全相同,研究生思政课的学习不再要求像本科生那样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是更加注重根据教师专题教学布置的任务进行研究性学习,提出创造性观点。最后,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往往较为单一,很多学校和教师采用学生提交专题论文的形式来完成课程考核。专题论文考核相对于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具有一定的优势,有利于训练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但是也容易形成教学考核软化甚至虚化的问题。(二)重视研究生专业课程考核而相对忽视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就研究生整体性课程教学评价的构成和实施而言,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较为重视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和考核,而相对忽视思政课的学习和考核的倾向,这尤其体现在一些专业性较强院校(如医学、建筑院校等)的研究生课程考核中。首先,重视专业课学习是从本科教育阶段就形成的认识惯性。思政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思政课的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然而从应然到实然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体现在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和态度上。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互动,研究生从主观上形成的认识必然反映到研究生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并直接影响到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实施。其次,这种错误认识与长期以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考核相对软化具有直接的关联性。通过对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的总结,研究生思政课的不及格率及未达到学位授予分数的比例在各个高校都相对较低,甚至有的课程长期为零。究其原因是由于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考核的相对软化,并且这种软化处理使学生产生了认识上的预期,客观上就容易产生不重视研究生思政课考核,甚至不重视研究生思政课学习的片面认识。再次,学生重视研究生专业课及实践学习和考核往往也基于专业安身立命的需要。专业与职业对应的可能性本就不小,研究生专业与职业对应的几率就更大了。专业性在研究生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专业学习便成为研究生的安身立命之本。单从这点上来认识和分析,似乎研究生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实践及考核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相比较而言,专业课的学习和研究任务比较繁重,能够投入到思政课学习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就很少了,研究生不重视研究生思政课的学习和考核便显得貌似自然。(三)侧重于对研究生思政课进行学术性评价而相对忽视教学性评价。学术性评价被认为是研究生教育评价的核心价值,这尤其体现在博士生教学活动的教育评价中。首先,这符合学历教育递进的规律和实际需要。思政课教育教学是一个体系化的工程,因而必须一体化地来推进思政课建设。从本科生思政课教学到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再到博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三者是有交叉和重合的,因而研究生思政课教育教学和教学评价必须体现对前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递进,而不能出现本科生思政课教学及评价的简单“复制”,否则将极大减损研究生思政课的效果。学历和学位的递进性对课程教学提出了要求,学术性评价符合研究生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这种递进性。这就是为什么本科生思政课考核采用机考等侧重客观题考核方式,而研究生思政课则倾向于采用考察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主观题考核方式。其次,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实施学术性评价更加有利于对研究生能力的培养。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第一课程,价值观改造、品德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是思政课应肩负起的使命和责任,当然这也体现为本科生思政课和研究生思政课所共有的教学目的。但是在具体落实思政课教育教学目的上,研究生思政课和本科生思政课却是各有侧重点的,其中最为显著的一条就是在德育之外,本科生思政课相对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研究生思政课更为注重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学术能力的培养。研究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多数是要走上学术探讨和科学研究的道路,学术能力便成为研究生应培养和提升的核心能力,研究生课程教学包括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必须回应这种需要。

二、规范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的主要措施

建立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制度是保障研究生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性手段,然而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制度的建立不能对一般性教学评价制度进行简单化的移植,而必须针对研究生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评价软化的现实问题来完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制度。(一)全面依据课程大纲的内容来实施教学评价。“从实质上看,教学大纲是对一门课程进行系统化设计的结果,是一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3]。教学大纲在一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大纲不光是教学的实施方案,也是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效果评价的基本依据。本科生思政课教育教学由国家统一编写教材,然后由各个高校依据统编教材出台校本适用的大纲。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大纲与本科生教学大纲的编制方式不同,研究生思政课由教育部统一的教学大纲,各高校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大纲组织教学,因而教学大纲是研究生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研究生思政课教育教学必须依据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评价。一是研究生思政课考核和教学评价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实施考核。任课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及教学考核,教师不得在没有完成教学大纲讲授内容的前提下仅以教师自身的学业专长或是兴趣爱好讲授与大纲无关或者关联性不强的教学内容,不得以脱离教学大纲的内容作为教学考核的内容。研究生思政课多采用专题教学,教师容易在教学中为发挥自己研究领域的特长而脱离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二是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考核和评价必须全面考查学生对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教师对研究生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组织可用专题教学的模式,但是对教学专题的选择和分工必须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模块,不得对大纲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截取和考查,教学评价必须全面考查学生对教学大纲全部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实现大纲预设的教学目的。就教学考核内容所需的全面性而言,单一性课程论文考核因内容单一而难以有效涵盖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二)建立研究生思政课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长期以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方式相对单一,课程教学结束后主要是以课程论文的形式作为教学考核的依据。这种评价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课程论文的写作具有训练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功能,但是如果缺乏有效的指导及反馈,仅仅通过单一性的课程论文终结性考核方式来实施教学评价,不仅不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学术能力,也无法达成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单一性的研究生思政课终结性考核方式呈现出诸多弊病。“将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穿教学各环节,形成对研究生成长的动态监控”[4]。故而笔者建议建立研究生思政课形成性评价方式。首先,形成性评价有助于保证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质量。相对于本科生较为严格的教学管理和监控,研究生课程教学监控机制相对软化,存在着相对不规范的现象。通过引入考勤、提问、课堂讨论等形成性评价环节,能保证基本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果。思政课课堂教学仍然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规范化的教学是保障教育效果的前提。其次,形成性评价有助于研究生思政课育人目的的实现。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客观、全面地对研究生进行课程学习的综合评价。思政课肩负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育人效果的评价恐怕很难通过简单的课程论文这样单一性形式来实现。而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全面考查学生对待思政课的认识和态度,在交流与提问的互动中了解学生,纠正学生的一些认识偏见,传递的理论魅力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更有利于思政课育人目的的实现。再次,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目的具有多重性,不仅要具有育人的核心功能,也应具有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功能,这不仅包括学术能力的训练,也包括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程学习之初向学生交代形成性评价的要素和构成,这形成了对学生学习的导向。学生在思政课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通过翻转课堂的演示,通过主题式的实践,必然有助于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三)建立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督导制度。为了提升教学质量,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教育督导条例》,为我国高校教育督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作为我国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教育督导在高等学校中普遍建立起来。“将检查、监督、评价、指导和激励的机制引入到高校教学工作中,成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5]。然而自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逐步建立教育督导制度以来,从高校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育督导实施来看,主要针对本科生教学工作进行督导,缺少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督导,更谈不上对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效果进行针对性督导。倡导建立区分性的研究生思政课教育督导制度。一方面,研究生思政课面临保障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学效果的任务,教学督导制度不可或缺。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整体性结构来看,大学本科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相对健全和完善,而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却是短板,研究生教育督导的缺失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造成直接影响。很多学校建立了专门性的教育督导机构,如教学评价中心或者教育督导组,但是多数情形下却仅仅以本科生教育教学为督导对象,难以将研究生教育纳入教育督导范围,或仅仅通过研究生院(处,部)来附带性地实现教育督导职能,如此一来必然难以实现对研究生教育的督导作用。另一方面,在建议将研究生课程包括研究生思政课纳入学校整体性教学督导的前提下,应建立区分性的研究生思政课教育督导制度。对研究生思政课的教育督导要与本科的督导制度进行适度区分,研究生教育是对本科生教育的深入和递进,教育督导制度应该适应这种递进而建立区分性的研究生教育督导制度。同时对研究生思政课的教育督导也要区别于对研究生其他课程的教育督导,这本质上是由研究生思政课的课程性质所决定的。因而对课程实施不加区分的统一性督导是目前教育督导制度实施的通病,这貌似具有统一性,并且具有执行的便捷性,但却可能丧失了针对性。

长期以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极大地影响了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制度不能采用简单化和机械化的方法进行处理,必须针对实践中存在的教学评价软化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方案。然而,对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制度的完善既与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特殊情势有关,也与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性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制度的完善有关。作为前提,必须首先重视对研究生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完善,并逐步建立规范和完善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各项措施。

参考文献:

[1]靳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9).

[2]肖映胜,张耀灿.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理念新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3]郭.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三个环节: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

[4]何露丹,李桂红.高校研究生思政课程考核体系探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Research-based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SHI Zhou, LI Peiliang

(Jinan Colleg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nan, Shandong 250031)

Abstract In the new situation,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s to adapt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olitical situation,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inevitable need to change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is to implement the Propaganda Departmen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views inevitable choice. At pres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research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of teaching, there is urgent need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many aspects, the need in the future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continue to explore and summarize.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research-based teaching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指教师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切入点,密切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对教学内容按照科学研究的方式,指导学生采取实例研究、问题讨论社会调查、观点辩论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究,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提出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并运用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主动地获得思想教育、知识增长、思维发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新形势下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是适应当前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变革的必然需要,是落实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 转变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前提

研究性教学引入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启发思想、倡导创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知识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教学实践中研究性教学对于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理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坚持以理想教育为核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功能,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双向交流、共同提高,实现研究性教学的良性互动;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掌握和熟练运用研究与探讨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综合运用、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能够创造新知识和形成新思想的人。

2 促进方法改革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手段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课堂教学方面,要改变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黑板、粉笔、教科书的平面式教学手段,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互动式,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教学资源,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控制,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课外教学方面,通过实施学生科研能力训练计划等形式,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开展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扩大知识视野,获得学习的体验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不足,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与技能,提高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并引导其求知欲、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担负着系统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及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教育,要处理好研究性教学与传授性教学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体现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和宗旨。

3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教育的同时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培养过硬的思想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局限在校园内、课堂里,而需要密切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课堂教学相配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教学延伸到社会实践大潮中,使理论回归现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既是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原则,不仅可以实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使大学生加深对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使教学内容能够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中,变成他们理解、接受和喜欢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4 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基础

教学是一种学术活动,研究性教学要求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密切结合,积极倡导和推进教学科研互动协调发展。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以教学带动科研、促进科研,以科研支撑教学、提升教学。只有重视科研的教师,对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才能不停留于照本宣科,达到在研究的层面上去讲解,使学生真正理解、信服、接受。因此,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激励任课教师必须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做深层次的研究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教研结合,以自己的科研心得作为教学的基础,真正理解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内在联系,并时刻关注追踪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把学生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前沿,课堂上才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考,也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5 管理制度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的重要保障

研究性教学是一场教学革命,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要强化调查研究、政策指导、协调服务、督导评估等管理和服务职能,深化学分制和选课制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健全有利于推动研究性教学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要遵循研究性教学的规律和原则,坚持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指标的丰富性、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内容的灵活性,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导向性、实效性、过程性和发展性,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学生学业评价方面,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过程性评价主要对大学生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行为、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考核评价,要加重过程性评价的权重,做到思想标准为主,统筹知识、能力等要素,通过学业评价,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促进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实现了教学相长,形成了全方位、立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诸多亟待建立和完善的环节,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管理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使之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山东科技大学“群星计划”资助项目(qx102181)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转玲.对高校“思政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粗浅认识[J].运城学院学报,2009(1):17-19.

[2] 于海量.略论“两课”研究型教学模式[J].教书育人,2007(36):98-100.

[3] 张长立.“两课”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J].商业经济,2006(2):89-91.

[4] 高永军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时代背景[J].科教导刊,2010(12中旬刊):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