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的规律和原则

教学的规律和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的规律和原则

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 直观原则

一、课堂教学原则是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的客观依据

课堂教学是医学伦理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取决于课堂教学系统的性能及运转情况。课堂教学系统能否运转取决于其结构中的教师的施教水平。这三者处于相容、匹配、同一的关系时,课堂教学系统才能正常的运转。在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和施教时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参照系作为标准和准则,这个参照系正是本文论述的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案、制定教学措施、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施教教学方案的依据和纲目。

二、制定课堂教学原则的学习心理依据

本文是从学习论的观点出发,依据学习认识活动的心理规律来探讨教学原则的制定,我们知道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还是学,其宗旨是使学生获得知识,获得技能,学生是通过学习活动来获得知识,获得技能。学习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心理活动,这种认识心理活动又有其一系列的内在规律。要使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遵循学习认识活动的心理规律,按学习心理规律设计、组织教学,具体说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依据学习心理规律来制定教学原则。

三、课堂教学中教学原则

课堂教学是中等卫生学校依序伦理学教学的主要形式,依据学习认知活动的心理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可遵循如下原则进行课堂教学:

(一)动机原则

学习心理研究表明,有动机的学习,其学习效果优于无动机的学习。要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习动机的培养,教学措施的拟定应有这方面的内容和细则,这就是动机原则,具体来说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动机的激发,二是动机的强化。前者是指学习的内部动机的激发,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需要的激发及明确学习目标的激发,后者是指对被激发的学习动机的强化,常用的方法和手段是反馈强化,奖惩强化和竞赛强化。

(二)直观原则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时,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感知对象,对它们感知格外清晰。这是由于感知规律中的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等因素决定的。遵循感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教材时,就应注意突出感知对象,把握重点内容,应用差异律、组合律、活动律提高感知效果,这就是直观原则,其主要象内容有实物直观教学,模直观教学和语言直观教学。目前我们课堂教学尤其应该加强直观教学中的实事直观和模象直观这些方面的教学建设。

(三)结构原则

理解教材是借助思维去实现的,人的思维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原有的知识经验,人的思维就无法进行,在学习新知识时,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借助旧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就能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新知识的顺利理解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教材可传授的序列结构的密切联系程度。要使这两种结构密切联系,一方面要求教材的难易度要与学生的思维发张水平相一致。另一方面要求理解新教材时,要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注意教材前后的连贯、新旧知识的衔接,尽量使新教材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四)序列原则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人的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分析开始的,然后经过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最后进行具体而结束。这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这一过程存在着内在的逻辑一惯性。依照这一过程中的内在逻辑一惯性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应循序渐进进行教学,这就是序列原则。它主要要求讲授新知识时,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具体的做法是深入浅出,“深”是教师深研教材、吃透精神、区别主次、分清易难、抓住重点、讲解深刻。“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浅而易懂、明白清楚、生动有趣、调理清晰、层次分明。

(五)启发原则

学习心理学揭示,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是提高理解新教材效率的有效措施,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还应遵循启发教学原则,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启发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善譬、二是善问。在解疑中,先让学生解疑,然后在学生解疑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纠正,总结概括,并加以系统化处理。

(六)巩固原则

通过学习而学得的新知识是借助记忆来保持在大脑里,要持久地保持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按记忆轨列车来组织教学,这就是巩固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有:唤起学生记忆的信心,明确记忆的目的,加强学生对记忆材料的注意力,提倡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根据教材的难易度和学生记忆类型的不同,选用符合学生记忆特点的记忆方法,自编记忆提纲,化繁为简,帮助记忆,掌握遗忘就规律,合理组织复习。

(七)作业反馈原则

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范文第2篇

本文作者从分析目前公开出版的教育学教育案例集所收案例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教育案例的编写应遵循科学性的要求”,并就教育案例科学性的标准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观点鲜明,引人深思。编者希望能以此文引起更多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者对于该问题的关注,有力的促进教育学教育案例收编工作的规范性。

[摘 要]本文认为,目前公开出版的教育学教育案例存在规范性不强、逻辑混乱、不合规律等问题,而且此类问题不是个别现象。教育案例的编写应遵循科学性的要求,即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术道德,遵守思维规律,遵守社会原则,遵循教育规律。编制科学的教育案例是实施有效案例教学的前提。

[关键词]教育学教学 教育案例 科学性 案例教学

[作者简介]但武刚,男,湖北黄石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英语课程教学论、教育评价学。任平,安徽安庆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生。

近些年来,在公共教育学教学领域当中,教育案例的作用愈来愈得到重视:理论工作者主动收集中小学的教育事件或故事,探索其中的理论问题,揭示其规律性;实际工作者编写或相互交流案例,寻找有益的启示。这种良好的态势表明理论工作者关注教育实践,中小学教师关注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努力作理论上的反思,这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有益标识。鉴于目前公开出版的教育案例集质量良莠不齐,亟待作一些清理工作,使案例教学和研究工作能跨上一个新台阶。

一、界定两个概念

1.教育案例。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与教育案例这一概念相对应的事物,即教育实践中的人物、事件、具体做法。人们对教育案例有多种界定,这些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出了教育案例的特征,但是往往没有区分人们使用教育案例的范围和目的。笔者从教育学教学的视角来限定教育案例的概念。教育案例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描述性事件,它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由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探寻或理解抽象的概念、规律和原则,掌握教育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教育素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具有明显的教学意义。

典型性指代表性或个性反映共性的程度。教育实践中生动形象的故事比比皆是,如果不加选择地被引用到教育学教学中,难免会造成教学的盲目和低效。笔者认为,只有具备典型性的事件才能作为案例用于教学。教师只有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例,讨论分析得出整体性的结论,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个别特点推断群体的全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典型的案例可以是影响深远的事件,也可以是微小的细节,要求能以小见大,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同一案例,不同的教师可以透视或者挖掘出不同的内容:有的只能找到浅层的信息,有的则得出透彻的结论。教师要善于把典型的案例分解为部分,剥去那些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揭示其内部特征,推断出的整体性结论。这一过程十分复杂,稍有偏差就会造成以偏概全的弊端。

普遍性是指符合公认的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的特性。教育学经过两千多年的研究和积累,已经揭示出了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教育规律需要发展,但是发展不是对已有规律的全盘否定,而是扬弃。虽然已有的教育规律和原则表述尚不精确,人们运用这些规律时还需要创造性和灵活性,但是这些规律反映了教育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遵循这些规律,就会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优秀教师成功往往背后都隐含着对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运用,失败的教育事例中必然包含着对教育规律的漠视和背离。

2.科学性。科学性指遵守公认的准则,遵循经过实验或实践证明了的规律的特性,指一种严谨求实的做法和兢兢业业的态度,指运用了科学方法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所具有的一种特性。“当人们说一个事物是科学的,意味着它是正确的、好的、值得追求的;反之,人们说一个事物是不科学的,则意味着它是错误的、坏的、其存在的合理性是值得怀疑的。”[1]这是人们对科学性的基本理解。判断人的行为对错的根本依据是法律和公认规范,因此,科学性还指合法性和合规范性。公认的规范包括逻辑规范、学术研究规范、社会伦理规范,等等。科学研究不能搀和个人喜怒爱好,不依赖于偶然因素,是能够得到众人认可的一种真理演绎推导思维和态度,它是一种近乎绝对客观准则的判断系统。若是有了这样一种客观的判断系统,人们就能够据此判断决定一件事物的对与错。科学性的思维和态度要求人们思想、说话、行动要有充分的根据,而不是直接地发自个人的主观臆断,要遵循一定的推理规则。首要的规则是形式逻辑,它能帮助人们从已知的真理出发,经过推理,得出新的命题,或在与他人的争论辩论中,有效地说服对方。其次,科学家运用逻辑思维和实验方法发现了大量的科学规律,而且科学性也成为科学家以外的多数研究者的学术追求,用以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科学性是任何研究工作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对教育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也应以科学性为基础,做到严谨踏实、精益求精,反对马虎敷衍的态度,抛弃道听途说、故弄玄虚、花里胡哨的做法。来自教育实践中的案例时常是轻松有趣的,这可能使人产生误解,认为案例的收集和整理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实质上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更要求实事求是,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案例培训、案例研究已经逐渐被认同,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伪案例的出现。伪案例通常包括:实际上没有发生的或依据理论逻辑而“制造”的案例;一部分是实际发生了,而另一部分是虚假的案例;过程简化或省略的案例;有明显逻辑错误的案例;过于简单的案例;仅仅具有情境价值而不具有普遍意义的案例。“伪”即是“虚假”,虚假的对立面是科学,所以引入科学性的概念至关重要。

二、教育案例科学性的标准

1.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术道德。教育案例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案例的作者和编者要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和学术道德。《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如果没有著名作者的有关信息,至少应该加以说明,或道歉。这才是一种严谨科学的态度,也是基本的职业规范。”[2]

在某一本发行量达几十万册的教育学教材[3]中难得见到几个案例,在第二章“教育功能”最后有一道思考题,要求学生运用教育功能的有关理论分析两个事件(一个是案例1,另一个是案例3)。

[案例1]:

新疆,你怎么了?

前几年,有报道称新疆某厂因把“乌鲁木齐”错印成“鸟鲁木齐”,多了一点而丢了一百万;又有印刷厂将“驼峰”错印成“驴峰”又扔掉了几百万。

新疆是产棉大省,为了解决运输的困难,使棉花销路及时销售,国家曾实行“东锭西移”的战略,把上海最先进的纺织机器运抵新疆,但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无人会操作。一些人对新疆的企业考察后说,许多大企业的设备是先进的,甚至是一流的,但产品却是二流、三流,甚至是不合格的。

这个案例无作者、无时间、无来源,读者没法甄别其真实性。报道这件事,在当时社会引起一定的反响,作者是有功之臣,应该给予起码的尊重。提供资料的来源等背景信息,可显示资料的可靠性,以便读者作深入研究。既然是“事件”,就应该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我们国家发展的速度可谓惊人,新疆也是一样。缺乏时间提示,则会给学生带来误解。寥寥不到200字,还夹杂议论性的语句和笼统的定论,也缺少对事件的详细描述。

这篇文章可能来源于《光明日报》记者郑晋鸣写的《一流设备为何二三流产品》(头版头条),发表在《光明日报》1996年4月25日。可见,这事发生在1996年以前。1996年之前的事,被编进2002年出版的教材中,且重新印刷12次,到2006年12月第20次重印,累计印刷了47.5万册。编著没有修正书稿,这种态度和做法有悖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2.遵守思维规律。教育研究和案例整理必须遵循逻辑和思维的规律,包括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规律、认识论等逻辑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规律,尤其是形式逻辑规律,如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逻辑。教育案例中主要涉及归纳推理。归纳有两种:简单枚举法、完全枚举法。如果一个陈述毫无例外地在所有的时间和所有的地方都被观察到,则这种陈述属于全称规律,在形式逻辑中用“全称条件陈述”来表达。如果一个陈述某一时间与地点里发生的一件事实,则称为单称陈述。有的人不经意中把单称陈述上升到了全称规律的高度,从而犯下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这种所谓的规律不能解释已经知道的现象、也不能预言尚未发生的事件,更不能指导我们的活动。

一个案例本身会存在逻辑问题,然而在同一本案例集中的几个案例之间也存在冲突。如两个案例依次排列,而案例所阐明的寓意存在矛盾。例如,有一本案例依次编排了“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最好方法”和“孟母三迁”两个案例。前一个案例讲述了发明望远镜的故事。编者认为:“父母要注意保护孩子玩的天性,通过带孩子亲近大自然、做游戏、玩智力玩具等孩子最喜欢的‘休闲方法’,来培养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动手能力。”结论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最好方法是――让他玩,让孩子游戏。”紧接下来的案例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很明显,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典范。编者选择这个案例表明其对孟母教育方式的肯定和赞赏,即反对儿童游戏玩耍,这与上一个案例的核心观念上存在明显的矛盾。把矛盾的两个案例放在一起,编者又没有引导读者进行对比或批判,这样会削弱各个案例的教育价值,甚至令人困惑迷茫。

3.遵守社会原则。建立民主公正、和谐发展的社会需要有公认的准则,这些准则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共同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如民主、自由、正义、平等、人权、崇尚真理、讲求信誉,等等。若公共出版物中蕴含着违背社会原则的精神产品,不仅相关人的利益会受到影响,而且会给读者造成不良的示范效应。

教育研究,包括案例整理,应该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这两个规律中,社会规律是第一位的。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核心就是引导学生普遍地遵守公认的社会原则,避免抓了教育的小道理,丢了社会的大道理。教材与一般图书不同。对于图书而言,读者有更多的选择权,而教材则是必读的文本,选择其中案例必须格外谨慎,要持有科学的态度和缜密的思考。

[案例2]:

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市的贫民窟。在这里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有人从事体面的职业。然而,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他最后成了州长。他把自己成功的原因归结于其小学校长皮尔・保罗的话。当时保罗发现这里的穷孩子无所事事,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保罗想了很多办法来引导他们,却都没有奏效。后来,他发现这些孩子很迷信,于是在上课的时就开始给孩子看手相。当罗尔斯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会成为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从来没人表扬过他,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成为州长。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时时激励他发奋向上。在以后的40多年间,他每天都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最终他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这是一本教育案例书中的一个案例。校长皮尔・保罗面对玩劣的学生束手无策,他发现学生很迷信,就利用看手相来引导学生。他给予这位小学生美好的预言,并成功了。这种宏大预言对其他人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手小的学生会自卑,没有得到良好期待和夸奖的学生会心灰意冷。通过手相术来教育顽劣的学生,不是合格教育者应有的作为。相信学生能行与迷信学生能够做一个大人物,这两者之间有显著区别。一个善意的谎言能否变成一个人相信自己能行的信念呢?这个案例将复杂的转化教育过程简单化。小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尚未形成,加上校长的这样预言应验了,这对学生的迷信思想会产生强化作用。仅凭小学生修长小拇指,就断定调皮捣蛋的他将来是纽约州的州长,这是宣扬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是任何现代教育所摒弃的错误做法。这个案例所讲述的真实故事是一个特例,作为新闻或茶余饭后的谈资无可厚非,如果选为教育案例,以显示校长的教育艺术就不妥了,因为它背离了基本的社会原则――反对迷信。

4.遵循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指教育系统在它的运行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它的环境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教育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随意改变和创造,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在认真分析教育现象之后才能揭示它。教育是一种复杂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有一些内在的、本质的规律,如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等等。“教育案例,不仅应当有对事件的描述,有解决问题的技巧,还应当蕴含一定的教育基本原理和教师思想。”[4]在教育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引用某个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是为了说明教育规律、原则、方法。有的教育案例在论证某一教育规律的同时又明显违背了其它的教育规律,只重积极效果,却没有考虑到案例的消极影响,缺乏科学性。

[案例3]:

“让时间淡忘……”

某周日晚,某高中二年级三名女生,彻夜未归。学校决定给予三人记过处分。

其中一名女生说:“如果处分,我没有意见;但公布处分结果的那一天,我就自杀!”这是向学校纪律的挑战?是威胁?是心声?各种不同的猜测与说法,使处理者第一次意识到了问题的复杂程度。

最后,校方对问题处理的方式也出人意料:讲清规定,让时间淡忘一切!

一年时间过去了,有心的人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儿第一次拿到了学校的奖学金,另一个女孩儿对语文发生了深厚的兴趣,第三个女孩儿在感激学校“无为而治”的同时,发奋图强,成为班里“惟一能够背诵长篇英语课文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们没有忘记事情的经过,没有忘记学校的纪律,更没有忘记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她们的教诲和期待!

关于案例3,首先案例的来源、作者、年代、学校、事件细节都被忽略,无从考证。其次,不处分违反规定的学生,就违背基本的教育原则;处分学生,他们可能自杀,这是一个两难问题。那学生的态度很极端,学校放弃了处分,案例的作者和选用者认可了这种做法。教育者如此保持沉默才是最好的教育吗?这种教育是艺术的、智慧的还是符合什么规律的呢?学生思想转化的过程肯定被作者省略了。作为教育者,珍惜孩子的生命比履行管理规定要重要,为了未成年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学校应该尽到教育的职责。有“冷处理”的成功教育案例,但这种处理绝非不闻不问,而是暂时的离开或不处理,给学生一个思考的余地,避免矛盾激化。通常,“冷处理”与过后的“热处理”相结合才产生了神奇的效果,这其中包含着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尽量尊重与严格要求等原则的巧妙运用。从案例中,我们没有看到学校老师做了哪些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只是简单地不闻不问,这违背启发诱导的教育原则。该学校这么做成功了,有人将其作为教育案例,似乎是想供他人仿效。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坏的榜样,学校和老师要批评和惩罚时,学生一恐吓就没事了,这违背了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案例,将其前半部分作为一个情境,后半部分作为解决情境问题的一种办法,那就有教学意义,可以提高学生分析与处理情境化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如教师提问:“校方的做法对吗?还有其他做法吗?提出其他做法的依据是什么?”这显然不是案例选编者的预设问题,还与这一章的内容不吻合。

三、结语

笔者指出教育案例中存在的科学性问题并不是偶然的。上述各种不科学的教育案例就来自多本案例集,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案例的科学性问题同样明显。某省一家出版社2005年出版了一本教育案例评析,全书有五个部分,共127个案例。第一部分教师篇有33个案例,其中有19个案例来自公开出版的报刊,如《人民教育》、《读者》、《教师博览》、《班主任》、《语文教学通讯》等,有10个来源于书籍或文章,有4个来源于网站。编者所谓的简要注明出处,如摘自《教学机智――教师智慧的意蕴》;摘自《让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由生长――小学德育案例解读》;摘自中国基础教育网,等等。信息的模糊性使得读者不明确这些是文章还是书籍,也不知道是谁的作品。在33篇案例中,编者知道作者姓名和文章具体的来源(如何年何期)的是19篇,占58%;来源于书籍、文章、网站的文章有14篇,占42%。

教育案例是教师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无从谈起,没有好的案例,便没有有效的案例教学”[5]解决教育案例的科学性问题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编者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提高科学修养,形成严谨科学的态度;刨根问底,细心考证;对照公认的规范、原则和教育理论,多加思考;同行之间相互讨论,向有关专家虚心求教;亲自实践案例、尝试性地将案例运用于教学之中,检验其效果。只要我们坚持科学性的标准,长期积累,反复实践,就能编好案例,从而丰富教学活动。相反,从书中、网站上、平时的闲聊中任意捡几个案例来装饰教学,以讹传讹,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对于教师而言何止是误人子弟呢?没有科学的教育案例,案例教学就会陷入平庸和谬误,甚至会葬送案例教学法的生命!

参考文献:

[1]李北方.重申科学的边界[J].南风窗(半月刊),2007,(7),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

[3]笔者因故隐去了几个材料的版权信息,请读者谅解.

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范文第3篇

一、严格遵循美术教学的原则

美术是造型艺术,也叫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且其形象的表现又是静止的,并对物质具有特殊的依赖性,从而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特点,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思维的自主性,技能教学的实践性,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以及个体操作与集体教学要求的矛盾性,等等。初中美术教学就是根据其自身的这些特点而确定了符合其自身规律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在我国古代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如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等等。现代又提出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等。它们当然都可以适用于初中美术教育,但美术教学毕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所以教学上又有自己的一些原则。中学美术课的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方针、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美术认识活动的规律提出来的,是美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中学美术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认真贯彻这些美术教学原则,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为矛盾的转化创造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中学美术教学究竟主要有哪些原则,遵循这些原则有些什么要求?我有如下看法。

(一)审美性原则。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并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主线贯穿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始终。可见,审美教育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它起着决定本学科教育性质的作用。

审美教育,既是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必须遵循的原则,又是提高社会主义公民的审美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全社会都应引起重视。

(二)直观性原则。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求的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美学问题、技巧问题,又往往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因而必须借助直观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感知客观现象去形象地认识世界。如把握构成美术的基本因素――形体、比例、结构、空间、明暗、色彩、笔、墨、线条等,才能获得较明确的概念。

(三)启发性原则。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而教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填鸭式的满堂灌是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贯彻启发式原则,教师应做到:(1)必须胸中有学生。班上有多少学生,他们对美术课学习的兴趣爱好如何,掌握的知识、水平情况怎样,心中有数,教学时方能做到有的放矢。(2)启发学生的思路要定向,前后所提之问题要有连贯性,而且只能围绕主题进行,否则就会漫无边际,无法收拾。(3)不墨守成规。所提问题的方式、方法要多样,形式变化要大一些,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二、认真研究和选择美术教学的方法

美术教学原则是美术课教学的基本准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用于指导中学美术教学的一般性原理,也是具体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依据。认真贯彻教学原则,有利于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教与学的关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美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美术教学原则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方式和手段。当然,教学方法本身又是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和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教的方法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方面,这进一步说明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对于完成预定之教学任务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和正确选择美术教学方法。

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很多,但根据《中学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我长期从事美术教学的经验,最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讲授法。这是一种由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即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一般理论性的讲述、美术常识、欣赏教学和技法课训练前的讲解,都采用讲授法。用这种方法教学的长处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效率高,照顾面宽,但缺点是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感性知识,出现无法解决怎样画等问题。鉴于这种情况,使用这种方法教学时,语言的形式要符合语法,清晰、准确、精炼,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二)演示法。演示法是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明了作画的方法步骤。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当堂作画要求之全过程演示;按作画步骤要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的同步性示范;有意识地找准难点做局部演示。

运用这种方法,应该做到:(1)演示的内容必须与课堂讲述的内容和要求完全吻合。做到“讲”是“练”的前提和基础,“练”是“讲”的深化,是所学知识的表现、运用和实践。(2)课堂演示要做得简明扼要,要图像清晰、准确、生动熟练,并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到、看清。

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原则

在我国,由于地区差异、生源优劣、师资力量等各种教学问题普遍存在于高校教学中,所以即使是在同一所大学中,也难免存在着差异,还由于大学入学人数的增多,差异性有增无减,所以,对于教育改革来说,一个重点讨论的问题就是分层次教育。但是大多都将分层次教育和教学层次结构的设计作为讨论的重点,这其中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全面认识也不够,在层次结构的设计上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所以,笔者在以前的研究为基础的前提下,从新的视角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重点讨论了层次结构设计所必须遵守的指导原则。

一、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研究的现状和不足

1.大学数学分层次的必要性研究及不足

对于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1)内在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入校时数学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学生对于数学的喜好差别等各种因素就决定了高等数学教育的一个天然分层;(2)外在原因,主要是社会需求所产生的差别,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学生数学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3)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因材施教”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从而提高数学水平。

2.大学数学分层次教育的几种现有层次结构与不足

(1)按照专业来对层次进行划分

将数学的教学难度按照专业来进行划分,例如可以分为A、B、C、D四类,将交通、电子等专业归为A类课程;将化学、生物等专业归为B类课程;将管理、经济等专业归为C类课程;最后将文科类的专业归为D类课程。

(2)从学生入学前的数学成绩来对层次进行划分

比如,学校在新生全体入学之后,进行摸底考试,再将高考成绩与摸底考试的成绩相结合,从而划分学生的数学层次。

(3)按照高考的录取批次来对层次进行划分

比如大连铁道学院,就是将本科第二次录取的划分为A层次,

第三批录取的为B层次,文科英语专业则划分为C层次。

目前的很多院校,在对学生的数学层次进行划分时,都是单纯地根据成绩或者是专业来进行,根本就没有将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这种分层次教育是不恰当的,更没有结合教学的原则和目的,是生硬和缺乏弹性的。

二、分层次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和层次结构设计的指导性原则

1.实施分层次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数学分层次教学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促使学习的最大的动力。对事物所产生的兴趣不同,往往决定了他对这件事的付出程度和结果。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在划分层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就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有助于学生在擅长领域的发展。

(2)教学分层次教育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获取知识要通过认知主体积极的构建,而不单单只通过传递来实现。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上他们是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数学的,并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而实现的。所以在学习时将两个认知规律比较相近的学生放在一起就是分层次教育的目的,这样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3)分层次教育的原因之一还有学生的数学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学习知识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基础知识的储备。

2.数学教育层次结构设计的指导原则

在我看来,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是分层次教育的必要性或是主要原因,所以应该将出发点落在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的教育目的以及教育原则上,要综合考虑大学在进行数学分层次教育改革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其中包括设计与优化层次结构以及具体实践的过程。

对于大学数学教育来说,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数学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洞察社会、理解自然的能力进行培养,从而在步入社会时,可以以健康和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所以,数学教育的原则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心理原则、实用性原则以及论理原则。所谓实用性原则就是指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起源以及实践与知识相结合的过程;论理原则是指在数学教育中所蕴含的演绎推理以及逻辑推理,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这种技能;心理原则是指老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主观因素,以学生的立场来从事教学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吸收知识。所以,我们在从事分层次教学时,应该将这三种原则作为所采用的

教学模式的基本准则,并且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贯彻和实施这三种原则。

所以,对于老师来说,应该将学生的认知过程作为数学教育的层次结构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前提,在对数学教育的分层次教学进行设计时,单纯依靠自身的主观臆想是行不通的。不管是数学教育模式还是语文教育模式,都应该以符合教学目的为前提,严格遵守认知的自然规律。

三、结论和展望

笔者将学生认知主体作为出发点,在对大学数学实行分层次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时,以教育的原则和目的为基本前提,并综合实践所得的经验为设计分层次结构提出指导原则:层次结构设计要将教学原则作为前提,遵守学生的认知教育,以数学的教学目的作为教学目标,只有达到这些要求,层次结构设计才会更适用于学生的教学过程,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今后的大学数学教学中,将会以学生的志向、基础、意愿和兴趣作为设计的基本因素,所设计的数学教育层次选择系统要本着利于学生的选择、教学管理方便和具有流动性和互动性特点的原则,有效地提高高校数学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孝平,陈德钦,米少君,等.本科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深入思考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3(19).

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音教学;基本原则;提升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得学生的素质教育被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对于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也逐渐替代了传统理论知识的掌握,这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更是当前背景下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之一,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小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发展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是每个英语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审视和思考的重大问题。而这一过程中的基础教育内容――语音教学,也应有着其本身应该具备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如何有效抓住这一基本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语音课程的讲授,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的习得与否,更与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小学阶段英语语音教学的基本原则分析

对于英语语音的准确把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单词、句型和语法的学习,规范学生的英语发音,促进学生英语思维的发展。可见,具备良好的发音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学好语音课程的关键因素。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感和发音习惯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足够重视并积极利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音发音训练,这对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也是极为有利的。总体来说,语音教学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示范性原则

小学阶段学生的语音学习方式大多是模仿教师的发音。因此,教师语音教学的示范性是极为重要的,它能够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语音发音习惯,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的发音,从而促进语音教学的有序开展。

2.对照性原则

小学阶段除了语音这样的基本语言技能的掌握之外,还有语文学习中声母和韵母的发音。通常学生对于二者的区别是极易混淆不清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语音教学的过程中应将二者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有效地划分,让学生从思想上对语音学习产生足够的重视。

3.带动性原则

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其构成部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因此,在进行语音教学的过程中,可由语音带动单词的识记,并由单词带动句型的理解,最后过渡到整体篇章的掌握。这样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促进英语思维的发展。

二、当前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提升策略分析

语音是语言学科的基础,更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同时,作为小学英语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语音的教学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的体系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若是缺少了稳固的语音基础,学生的英语学习势必会受到一定影响。针对当前小学阶段英语课程语音教学的现状,笔者从实际课堂教学的角度分析了提升英语语音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利用英文歌谣的编唱来进行语音教学的灌输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文字的感悟与理解是极为有限的,但是却对歌谣这样琅琅上口的课堂表现形式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在进行语音教学的灌输时,大可充分利用英文歌谣的编唱形式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语音学习的内容,同时对于语音教学的有效性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2.采用游戏教学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语音学习兴趣

游戏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语音学习的兴趣同样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如何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到一定的知识,把握正确的发音规律,促进语音教学的进行,是当前语音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游戏的策划与实施,语音教学的合理渗透,都应该成为教师首先考虑的问题。

3.合理融入竞赛机制促进语音教学的开展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有着极其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与关注,参加集体活动的过程中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被老师和同学所看到,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因此,在语音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地融入一定的竞赛机制,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英语运用能力,纠正语音发音习惯,有效地掌握语音的发音规律,是极为重要且有必要的。同时,这一过程的实现对于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也是大有裨益。

4.利用语音教学的特点发展学生拼读单词的能力

语音的学习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使用,是服务于最终的英语运用能力的。可见,语音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对于学生英文单词和句型的把握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利用语音教学的特点来培养学生对于单词的拼读能力,让学生在已有的语音发音原则和规律的基础之上,对于新授单词进行尝试性的拼读,这同样是英语能力的一种培养过程。

5.借助对比学习和音标辅助的方式完善语音教学

让学生就相同的字母在不同单词中的发音进行对比,理解不同字母的发音规律,这对语音教学的开展也是极为有利的。同时,妥善运用音标的辅助作用来进行语音的训练,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工具的有效帮助下完成语音的自主学习,提高单词的辨别能力,完善自身的语音识记与训练,提升英语学习的语感,这对学生英语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极为有利。

三、结束语

不同于其他的专业课程教学,小学阶段的语音教学有着其独特的个性和特征,同时,它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学生英语基本技能的提升以及英语思维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意义。此外,语音课程的教学也并非朝夕就能掌握和领悟的,它需要的是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教师科学有效的指导。正确把握语音教学的基本原则,遵循从浅入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基本步骤,力求在不断地思索与发现之中掌握语音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语音教学的质量,最终实现语音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电建,赖红玲.小学英语教学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