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物保护手段

文物保护手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物保护手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物保护手段

文物保护手段范文第1篇

    一、田野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田野文物就是指那不可移动并且分布地在住宅区之外的古文物,像古建筑、古石刻、古石窟、古壁画等。由于分布的地形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导致田野文物的保护工作非常困难,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分布广、数量多

    田野文物分布无规则是田野文物的特点之一,因此为管理保护工作造成了巨大困难。例如:近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民勤县进行文物保护工作的单位就有192余处,而在录不可移动文物多处,并且大多数都存在于野外,因此,文物保护工作非常艰难。

    2.保护经费不充足

    在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除了国家级与省级的文物能够得到相应的保护经费,市县级以下的田野文物保护单位很少能够争取到保护所需经费,因此文物保护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缺少经济上的基础,很多田野文物保护区没有进行专人管制,没有看护房,更不要说监控管理的设备了。

    3.文物收藏热致使保护工作更加艰难

    受到经济发展和国内外的文物市场行情变迁等影响,造成文物价值急剧上升,人们对于文物所具有的经济价值认识越来越全面,在暴利的驱使下,很多人跳出道德底线,铤而走险,实施田野文物盗窃行为。

    4.执法力量偏弱

    很多地区在文物保护管理方面缺少人力资源,缺少专业的对文物保护进行执法的队伍,再加之上级文物保护单位或者政府布置下的任务繁重,导致地方单位无法分心于正常的保护巡查工作上。部分部门甚至没有配备巡查车辆,对巡查力度和效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5.少数地方政府对于文物价值和文物保护法规不够重视

    为了加快城市规划或项城建设,少数地区政府无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公然实施破坏行为,兴建房地产和规划所需设施,造成田野文物损失严重,遭到不可修复性破坏,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二、对田野文物保护工作提出的几点建议

    1.加强建设文物保护工作的执法队伍

    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过程中执法队伍的建设一定要重视起来,加强对执法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加强保护工作的巡查力度,配备巡查车辆,为执法提供设备上的方便,有效的震慑文物盗窃分子。

    2.加强对于文物保护意识和文物价值的宣传,防止各媒体上歪曲性的报道

    现阶段多种文物鉴定节目、鉴宝报道频频出现天价文物,拍卖会上千万的成交价格也是屡见不鲜,这对于文物盗窃分子的诱惑是非常大的,导致他们将田野文物确定为盗窃目标,屡屡发生文物失窃案件。因此,加强文物价值上的正面报道与宣传,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考古工作,提高宣传力度。例如:在进行正常的考古工作过程中,对于考古所在区域的百姓进行文物保护宣传,提高百姓的法律意识,并道明盗窃文物受到法律制裁的后果。同时可以召开考古成果的会,利用各种媒体为大众贯彻文物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了解文物对古老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知道其是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一部分,主动地配合考古人员进行文物挖掘工作。

    (2)通过与文物相关的节日进行文物保护宣传。在举办文化遗产日的同时,大力宣传文物保护工作,并将在考古方面取得的成果通过展览的方式展现出来,加强对文物文化底蕴的渲染,使人们通过文物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进而提高他们的荣誉感,提高民众保护意识,通过这样的办法降低文物盗窃行为的发生。

    (3)通过网络、媒体、新闻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网络是现今传递消息最快、传播范围最广的手段。利用网络对文物保护进行宣传,对于全民普及保护意识,提高文物保护在民众心目当中的重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再辅助于新闻媒体这样比较正规的节目进行宣传,加大对文物盗窃行为打击力度的宣传,让所有人都知道盗窃文物受到法律制裁的严重性。提高文物保护在民众心中的地位。

    田野文物的保护工作是艰难的、是枯燥的、是长久地。为了古老的文化传承,每一个人都应该把文化保护当做自己的责任。而文物保护的管理工作人员也应该提高警觉性,加强管理监察工作,不断的完善保护手段和巡查措施,有利地从宣传和准备工作上震慑和打击盗窃者的犯罪心理,提高田野文物的保护效率,尽最大努力去延续田野文物遗产的生命。

    参考文献:

    [1]袁保明.基层田野文物保护初探[J].才智,2011(20).

文物保护手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保管和陈列;病变破坏;保护意识;强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64【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文物的现实存在意义,便是辅助相关工作人员针对人类历史和社会成员思想教育加以系统化研究认证。不过最近阶段,我国相关纪念馆在保管和陈列相关文物时,损害问题接连衍生,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加以完全修复,严重情况下会直接面临消失危机,这不管对于纪念馆还是国家来讲,都是较大规模的损失,由此我国文物日常保护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瓶颈限制危机。所以说,从事文物保管和陈列的工作人员,必须在新时期背景下秉承文物科学保护理念,结合最新技术手段规避文物损坏问题,将文物实际收藏年限加以有机延长,真正为社会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指导。

一、由于工作人员保护意识不够完善而衍生的文物陈列和保管问题整理

文物在纪念馆都机构进行保管陈列环节中,因为经常承受人为、财力、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使得当中的意外问题接踵而至,文物保护实际绩效令人担忧。相关细节主要如下所示:

(一)文物本身蜕变迹象难以被及时观察认证

文物,因为收藏时间不断增长,在结构机理上必然会发生本质性改变,不过该类过程显得极为缓慢,一旦说纪念馆等文物保护机构的保管、解说人员,产生任何疏忽心态,就无法精确化挖掘当中过于细微的变化结果。正是因为现阶段我国部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不足,使得相关文物悄然发生变化而不能被快速发掘,如陈列书画掉粉、库内保管花卷的粘连等问题,通常情况下无法恢复原状,所以长期以来令相关保护机构头痛万分。

(二)负责文物保管的库存条件严重不达标

这里强调的主要是我国基层区域的文物保护机构,因为馆舍建设面积有限,内部大多数文物都需要在库房之内予以保管,但是因为库房保存设施过于陈旧,几乎无法满足目前文化全面保护诉求,而一些责任心不强的工作人员,甚至会将文物随意地在库房之内堆积存放,一直经受潮湿地面和散落灰尘的侵袭,诸如桌上、库房墙皮脱落现象此起彼伏,文物保存现状又怎可不令人忧心忡忡。

(三)收藏人员在进行特殊文物陈列展示过程中不能提供健全的保护措施

至今,我国不同区域都开始紧锣密鼓地开展文物收藏保管机构新建和扩建工作,当中配套设施成本投入数量同步大幅度增长,对于新时代下我国文物收藏陈列展示环境,的确产生较大的整改调试功效。而透过不同区域基层馆舍监测反馈结果观察得知,当中隐藏的技术型问题还是比较繁多的,如不能科学控制馆内温度、湿度、照明等环境因素指标,使得文物收藏陈列展示中的保护条件存在诸多漏洞,在此基础上,即便是保管和陈列工作人员再如何努力,最终保护实效必然不够理想。

(四)既有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投入已然面临全面滞后危机

关于文物保护科技,始终徘徊在边缘化研究队列之中,当中衍生的专项研究依旧屈指可数。现如今规模较大的文物收藏馆已经吸纳沿用高端保护技术,至于部分基层文物保护机构,则因为自身资金过于短缺,始终利用传统白灰吸潮和脸盆去湿方式加以保护。关于这方面的创新科技投入滞后问题极为显著。另外,目前我国已有文物纪念馆中,涉及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现象十分常见,根本无法切实应用最新且富有实效的保护手段,来避免文物蜕变危机。更加严重的是,如若说相关文物在保管和陈列环节中衍生出不良事故,馆内真正能够结合最新技术设备和手工加以修复的专业人才,几乎屈指可数,远远不能迎合馆藏文物的系统化保护要求。

二、日后我国在文物陈列和保管期间强化工作人员综合保护意识的措施解析

(一)加大对文物陈列保管过程中保护工作必要性的推广指导力度

人类一切行动都必须依靠思想加以指导。尤其作为现代专业化文物馆藏工作人员,必须时刻加强对现行《文物保护法》的认知学习力度,明白其对于纪念馆运营甚至国家经济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影响效应,同时尽快树立起文物综合保护的责任使命观念,真正将保护意识灌输到日常陈列、保管工作重心之上。再就是积极树立起上报和同步修复的思想理念,特别是处于文物保管和陈列一线的工作人员,应当细致观察验证展厅内陈列文物的一切细微变化,整理成为完善形式的报告并交由上级监管部门审视,试图提供妥善的调试建议,借此规避文物严重受损问题。

(二)竭尽全力推动文物陈列和保管工作意识的主动预控性转变步伐

文物和人体大体一致,其内在机理始终会经历自然缓慢衰退的过程,一旦说遗留病根,便难以全面消除并恢复初始形态。虽然说,最近我国已经大力推广文物主动性预控保护理念,但是有关基层纪念馆,仍旧将文物抢救性保护作为核心措施。为了将这类问题根治,相关机构必须及时转变文物保护理念。涉及日后的改革工作内容将顺势细化为:第一,预防途径上,基层工作人员必须响应上级要求,及时覆盖落实各项全新样式的保护方案,特别是关于一般文物腐蚀破损的问题,要给予全面重视,真正结合一切技术手段,适当遏制相关病害滋生结果,主动规避其扩散和传染危机。再就是积极学习西方先进国家文物保护技术,精确化审视文物残损程度和珍贵级别,认证特项保护修复工作的紧急安排需求,如此不单单能够大幅度提升文物保护工作实效,同时又可适当维持特定文化遗产的原有面貌。第二,预控手段上,第一要务就是充分联合物联网技术,进行陈列文物全天候监管,必要情况下可考虑布置实施环境指数超标干预管理方案。具体来讲,就是在合理时间范围内,编写各类文物科学检测计划,之后研究出针对特殊材质、工艺、病害机理的保护修复技术,至此开辟出标准、规范化管理路径。

(三)向文物保管和陈列机构中投入适量且规范的科学保护技术

首先,借助目前最为先进的环境监测等技术手段,妥善地布置到各类文物保管和陈列项目之中,如在文物展厅之中针对各类材质文物,进行适当的环境调试。单纯拿广州地区为例,当地高温高湿气候显著,经常会衍生出文物锈蚀、生虫,甚至脱彩等问题,需要借此加大文物保存环境防潮工作,并且随时对温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等指标加以监控调试。其次,作为专业化保管和陈列工作人员,需要竭尽全力强化对文物环境的科学技术研究力度,及时掌握当下监管文物的湿度、温度标准,明确掌握文物保存自然环境的标准条件。如金属类文物,如青铜器等,在相对干燥的环境之中保存作为妥当,而纸质和布料文物,则需要技术人员进行适当监控,同步处理好温湿度调节工作,真正将虫咬等病害事件扼杀在摇篮之中。另一方面,在从事展览策划、设计和视觉艺术效果筹划的同时,将文物保护的科学理念及要求对照设计方案进行审核,让保护的理念贯穿于“方案”的始终,从源头着手,从陈列室的整体布局到展柜微环境控制,按照文物的种类、特点一一排查,使设计方案不但能够从视觉效果上满足观众的需求,同时还能兼顾文物保护的要求,为文物安全存放创造有利环境。范围包括:温湿监测设计、通风系统设计、声、光、电灯的设计。需要额外加以强调的是,主动联合文物特征和空间结构验证解析,科学选取防霉剂投放数量,必须做到适量投放,且定期改变剂种类,规避霉菌出现任何抗体。特别是在展柜陈列工作期间,需要应用感的红外线调光系统,令光线实际强度,随着现场参观实际状况,自然做出较为适当的调整。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物保护,本身是一项较为长久的工作,需要现场工作人员时刻保留较高的职责责任和使命感,在接连大幅度提升个人文物保护意识基础上,主动沿用现代主动预控管理途径,并适当加大科学技术投入力度,全方位改善库房综合保护条件,切实将文物管理人员队伍综合素质提升到合格水平之上。唯独如此,关于文物陈列和保管事务,才能真正贯彻科学保护实效,为日后文物保护机构物质生存基础,提供更为持久可靠的保障结果。

参考文献:

[1]文志平.如何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J].科技致富向导,2014,17(15):133-146.

[2]谢小芳.论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J].参花(上),2014,20(07):79-91.

[3]王岳.浅议当今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史志,2015,12(07):144-160.

[4]黄小伊.浅谈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J].赤子(上中旬),2015,19(18):88-94.

文物保护手段范文第3篇

规划项目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对主城区200多个危旧房改造片区进行了拉网式调查,共登录了191处地面不可移动文物,其中渝中区数量最多共96处,江北区23处,南岸区15处,沙坪坝区21处,九龙坡区4处,大渡口区2处,巴南区10处,北部新区4处,渝北区1处,北碚区15处。按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统计,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三普文物点152处①。按文物类别统计,包括古建筑4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42处,石窟寺及石刻5处,其他1处。上述191处文物,列入抗战遗址名录的35处,革命遗址2处,优秀近现代建筑11处。除单体文物外,危旧房改造片区还涉及到18个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包括市级历史文化街区3个,即磁器口传统街区、湖广会馆-东水门传统街区、金刚碑老街传统风貌街区,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1年修订)中列入的历史文化风貌区3个,即上清寺历史文化保护片区、七星岗历史文化保护片区、解放东路历史文化片区。

2文物保护规划编制情况

2.1规划思路和原则

(1)主要思路重庆市主城区危旧房改造工程文物保护规划是配合大型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而编制的文物保护规划,其规划内容、规划范围以及规划措施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既要符合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又要考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主城区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尤其渝中半岛作为重庆母城,留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积淀了厚重的城市历史文脉,承载了巴渝儿女共同的城市历史记忆,大量的历史建筑就是其物质载体和历史明证。主城区危旧房改造使多数老建筑面临被拆除的威胁,对老建筑进行调查、甄别,实施抢救性保护成为当务之急。在长期的实践中,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也在随认识的不断深入而更新,越来越强调文化遗产本体与历史环境并重,文化遗产本体和文物所处自然、历史环境的保护与整治是文物保护规划的第一要义。只有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才能谈如何发掘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文化遗产得到合理利用和展示。本次规划秉承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以广泛的实地调查为基础,对文物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充分考虑、统筹安排,力求规划的高指导性和强可操作性。(2)规划原则本规划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地方相关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和国际(文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坚持原地保护优先,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重点保护、重点发掘,结合科研,将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的规划原则。我们充分地认识到,文化遗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必须最大限度地加以保护,对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的文物,要尽量调动有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予以保护。文物是人类的祖先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我们每一代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它们保护好,并传承给我们的后代子孙,以实现文化遗产的代际平衡。保护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其真实性,又要保护其完整性。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是衡量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的内在统一程度的标尺。文化遗产保护是要保护真实的文化遗产,而保护的目的是要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文化遗产的完整性既依附于其真实性,亦体现其真实性,完整性的内涵既包括有形范围上的完整,即文化遗产本体组成部分和结构的完整,也包括其所处环境风貌的完整。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要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采取统筹规划、分类保护、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方式,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着眼于长远利益,达到双赢的局面。

2.2规划需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1)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将一直伴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中。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它们只是人类活动产物的千万分之一,因而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就是历史性、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就是要保护好文物,并将它们以最好的状态传给子孙后代。因此,保护必须是首位的,要以长远利益为重,考虑代际平衡。同时,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这一属性要求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多年的实践证明,保护和利用是文物工作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离开利用的保护将会出现僵死的局面,而不谈保护的利用必将是竭泽而渔。文化遗产的利用重在合理,首先是利用目的的合理性,要能够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优秀文化的传承;其次是利用方式的合理性,应该要能充分体现文化遗产的公共性,使更多人享受到保护成果;最后是利用程度的合理性,任何形式的利用以不威胁文物安全为限。(2)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的、浩大的工程,它着眼于长远利益、综合效益。它与城市建设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这些矛盾并非不可调和。文化遗产是一种集有形和无形为一体的宝贵资源,如果保护得好、利用恰当,它可以成为城市竞争的软实力,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为宣传城市、打造城市添加厚重的筹码,无形之中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建设是在创造未来文化遗产,这种“创造”不是无本之木,所“本”就是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份珍贵遗产。因此,不能一味要求文化遗产保护向城市建设妥协,文化遗产不应该是城市建设的绊脚石,只要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将能够达到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双赢。(3)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民生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旧城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民生问题关系十分密切。多数旧城区的建筑破败,生活设施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宜居程度较低。旧城区的历史建筑,尤其是未定级的文物建筑,居住者通常都是城市较低收入人群。文化遗产保护一方面要保护遗产本体,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和整治周边环境风貌,改善旧城区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为居住在其中的居民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4)文化遗产本体与周边环境风貌的关系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越来越认识文化遗产依存的历史环境是文化遗产完整性的构成部分,同样体现了文物的真实性,脱离了特定的历史环境,文化遗产的价值将大打折扣。与遗产本体一样,遗产所处历史环境同样是不可再生的,且更脆弱易损。因此,文化遗产历史环境的保护与遗产本体的保护同等重要。依托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其周边环境风貌(历史环境、自然环境)进行整治,使之与遗产本体之间能够协调统一。

2.3规划主要技术手段

(1)危改片区内的拉网式实地调查根据《重庆市主城区危旧房改造规划》(2008年)中2008年至2010年全部危旧房改造片区分布图(地形图),我们组成若干工作小组,对所有危旧房改造片区范围进行拉网式全覆盖实地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对每一处发现登录的文物点都按照设计好的调查表格内容,进行GPS定位、摄影照相、文字记录、现状测绘,并将它们逐一标注在片区分布图上。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周围原著居民进行走访,获得文物历史沿革、变迁以及有关历史背景资料。(2)实地调查基础上的文物综合评估规划中,在对危旧房改造片区进行拉网式实地调查基础上,对所涉及到的文物进行整体的价值分析后,我们建立了针对每处文物点的综合评估体系。(3)依据综合评估评级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包括原地保护、就地迁建、异地迁建和留取资料等四种文物保护措施,并坚持原地保护优先原则。对于单体建筑而言,综合评估评级为“”的多采取留取资料,“”以上的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则结合所在片区用地性质采取原地保护,或就地迁建、异地迁建,文物保护单位原则上均采取原地保护的措施。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文物,尤其是市级历史文化街区和列入《总规》中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一般均采取原地保护措施,结合片区功能定位整体保护。(4)利用卫星地图进一步明确文物现状在第二阶段的文物保护规划中,我们将每个危旧房改造片区红线和片区内的文物点分布情况,全部准确标注在最近更新的卫星地图上。这样一来,危改片区及文物点的位置、文物周边环境等信息均一目了然,对危旧房片区拆迁、文物保护都是一种很好的指引。

2.4主要保护措施及实施情况

主城区危旧房改造工程涉及的191处地面不可移动文物,原地保护、就地迁建、异地迁建和留取资料的文物点数量分别为114处、18处、12处、47处,分别占总量的59.69%、9.42%、6.28%、24.61%。原地保护是指不改变文物点原有的周边环境、风貌、基础和位置,待条件成熟时经现状勘察后针对具体病害施行加固、维修等保护手段。实施原地保护要求尽力保留文物原状和尽可能多的历史信息,维护并改善文物周边环境风貌,保证文物遗存本体及其载体环境的安全。在对本体实施保护时,须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采用原材料、原工艺,按照原形制、原结构进行保护,新技术的使用须采取谨慎的态度,体现可逆性和可识别性。由于本规划坚持原地保护优先原则,尤其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则上不得就地迁建或异地迁建,评级较高的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也以原地保护为主,如川康平民银行、望龙门客运缆车遗址、人和门城墙遗址、重庆海关总署旧址、汪全泰号、白象街151号历史建筑、海关办公楼旧址、大溪沟电厂苏联专家楼、文昌宫、周家湾别墅、文星阁、重庆特钢厂仓库等。上述文物点后来大多陆续进行加固、维修,并被公布为国家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规划中建议原地整体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文物,基本都得到了有效保护。就地迁建是指在不改变原状、不破坏原有文物周边环境风貌的前提下,对文物进行就近整体移位迁建保护。本规划对就地迁建文物的规划选址提出建议,即结合危改片区的社区功能考虑,尽量选择片区规划绿地,不占建筑容积率。在工作中应按照“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原形制”四方面要求,做好解体前的测绘和修复设计工作,解体和迁建过程中要做好相关记录。本规划对陈诚公馆、徐远举公馆、交通银行旧址群等建议实施就地迁建,即便作出此建议,我们仍强调优先考虑原地保护。异地迁建是针对原地原址无法保护或已无原生文物环境风貌,但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地面文物,进行异地搬迁集中保护,并提取相关资料。异地迁建较典型的案例包括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里的几栋建筑,多是原李子坝片区和牛滴路环沿线危改片区内的抗战文物集中迁建至此,集中展示重庆抗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风貌。除上述比较成功贯彻执行规划措施的案例外,还有一部分未得到执行的。例如有的片区部分文物点原定保护方式为原地保护或就地(异地)迁建,但在拆迁过程中予以拆除。

3加强城市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随着对过去若干年城市化进程的反思思潮的出现,各级政府对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通过对危旧房改造工程文物保护规划编制情况的回顾和实施情况的初步追踪,我们对加强城市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3.1坚持文物保护优先、原址保护优先原则

文物保护优先、原址保护优先原则是文物保护法的规定,这也是文物所具有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的内在要求。不可移动文物不同于可移动文物,除本体外,所依存的周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同样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文物历史内涵的重要构成。搬迁复建将流失掉宝贵的历史信息,尤其是关于重要的历史时空信息,搬去的只是文物的“壳”,也必将失去文物的“魂”。

3.2调整城市建设规划程序,强化文物保护前置审批

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长期存在,但并非不可调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应该调整城市建设规划程序,将文物保护列入规划和建设审批前置条件。从技术上可以通过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引入地理信息系统,完成文物部门和城乡规划部门信息共享来实现,这样一来规划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对涉及文物用地的土地性质、权属等作出统一、明确、合理的认定,在规划阶段实现城市建设对文物本体及其保护范围的避让。

3.3通过一定的政策优惠,吸引社会力量进入文化遗产保护

政府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导力量,但单靠政府无法满足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这需要通过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吸引社会资金注入遗产保护。例如(1)通过减免税收的政策来鼓励历史建筑、街区的所有者、使用者、管理者对历史建筑、环境进行符合文物保护要求的维护;(2)通过优先开发城市中其他地块的权利来吸引开发商投资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项目;(3)通过优先古镇、历史街区内及其周边配套服务设施的经营权,吸引开发商投资古镇、历史街区的保护等。主城区危旧房改造中,有的地段和片区的文物保护通过引进社会力量投资,达到保护与利用共赢。

4结语

文物保护手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壁画保护;《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紫阳北五省会馆;保护修复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15)04-0101-05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现存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迹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历史见证,将它们真实、完整地留传下去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近代的文物保护观念和方法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有效保护了一大批濒于毁坏的古迹的同时,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保护理论和指导原则,并由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和相关的法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推荐,2002年发行第一版,2004年修改和发行第二版。《准则》是在中国文物保护法规体系的框架下,以《文物保护法》和相关法规为基础,参照以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以下简称《威尼斯》)为代表的国际原则而制定的。该准则是对文物古迹保护工作进行指导的行业规则和评价工作成果的主要标准,也是对文物保护法规相关条款的专业性阐释,同时可以作为处理有关古迹事务时的专业依据。由于具有把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自制定以来来,《准则》已被中国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者广为接受,其主要原则和精神也在中国文物古迹主管部门公布的相关法规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

我们以《准则》为标准开展了陕西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工作。该壁画的保护修复按照“原址、原位、原貌保护”的要求,符合《准则》的原则,设计了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严格按照文物保护修复的程序,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以保护修复项目为平台,将科学研究、合作交流、人才培养、成果推广、宣传共享与工程实施紧密结合,使保护修复项目成为科技保护创新的“田野实验室”、中德合作交流的“学术沙龙”、文保技能人才的“学习课堂”、殿堂壁画保护的“技术推广站”和文化遗产成果共享的“博物馆”。

紫阳北五省会馆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瓦房店,始建于乾隆末年,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约110多平方米的9幅珍贵壁画,被文物专家评估为目前陕西境内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建筑壁画,壁画整体构图合理,画面绚丽多彩,人物鲜活灵动,技法精致纯熟,对研究商贸会馆文化、建筑史、清代民间绘画艺术、清末民俗文化、移民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于长期被搁板墙覆盖,该批壁画发现时保存状况较差,存在较为严重的空鼓、开裂、脱落、表面污损、画面模糊、颜料层酥粉起甲,以及盐害、毛细水上升等问题,部分壁画处于极其不稳定状态,亟待进行保护修复。2009~2011年,经过现场病害勘查、前期保护研究、保护修复材料及工艺研究,研究队完成了保护方案编制,从2011年开始实施保护修复工程,2013年完成了壁画的保护修复。2014年11月,获得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物报社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奖项。

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修复工程以保护壁画历史和艺术价值为目标,遵照原真性、最小干预的保护修复原则,针对壁画存在的主要病害问题,从科学保护修复入手,在工程中注重科研先于实施、科研实施并重,开展了壁画图像学研究、价值评估、数字化影像记录、保存环境远程实时监测、保存状况现场勘察、病害现状及成因分析、制作工艺及材料研究、保护修复材料和工艺的筛选实验等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科学、系统地完成了壁画的保护修复实施工作,取得了良好的保护修复效果。

一、保护原则、保护问题及项目实施

(一)壁画的保护问题

壁画依存的过殿及正殿结构现状均为半开放式,过殿东西有墙体,内墙面有壁画,南北两面均为开放式结构,正殿东、北、西三面有围墙,内墙面均存有壁画,南边为开放式,与过殿之间进深不足三米的天井相隔。环境的现状对壁画原址、原位的长久保存存在不利影响。

在保护修复前,壁画本体保存较差,从地仗层到颜料层均存在不同的病害类型。地仗层病害有局部空鼓、变形、开裂、脱落、缺损等;颜料层病害有颜料酥粉、脱落、变色、起甲、起翘、裂隙、灰尘污染等;壁画多处存有钉孔、刻划痕、表面白灰涂刷侵蚀、毛笔及粉笔涂鸦,粘贴标语等近代人为因素造成的损伤,建筑漏雨在壁画的表面造成了多处泥水流挂;壁画表面有不同薄厚程度的褐色涂覆物;地仗层普遍受到以硫酸钙为主的盐害影响,尤以正殿北墙为重,毛细水带来可溶盐活动频繁,造成北墙三幅壁画因受潮地仗局部硝碱,结构强度脆弱。

(二) 保护思路

《准则》第18条规定,文物必须原址保护,在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中,以壁画原址、原位、原貌保护为目标,确定了将文物保护工程与科技保护研究有机结合的基本思路,并以此为核心拟定了项目实施的技术路线,坚持以最小干预、最大限度地保存历史、艺术信息为目的,坚持以传统材料及工艺为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通过病害类型勘查及成因研究、壁画制作工艺及材料研究、历史艺术价值及图像学研究、针对性的保护材料及工艺的筛选研究,结合壁画原位保存环境的无线监测等研究,最终通过规范的壁画保护修复有效保护了壁画本体。

二、主要实施内容及做法

(一)项目的前期研究

大量深入细致的前期研究是科学及规范实施的基础。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的前期研究主要包括:对壁画支撑体结构稳定性、墙底及殿内地面潮湿现象、正殿北墙壁画泛盐、毛细水来源、壁画病害类型的调查研究及记录。制作工艺研究通过现场无损检测分析研究及实验室样品检测分析,对近十种检测分析结果相互验证。针对环境强化了环境监测研究,首次系统全面的在壁画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中借鉴图像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

1.保存现状勘查

《准则》第19条要求尽可能减少干预。凡是近期没有重大危险的部分,除日常保养以外不应进行更多的干预。必须干预时,附加的手段只用在最必要部分,并减少到最低限度。采用的保护措施,应以延续现状、缓解损伤为主要目标。

通过勘查及研究分析确定了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的典型病害,分地仗类、颜料层及其表面污染三大类。对特征病害的形成及其治理必要性,从保存环境、壁画工艺特征评估入手进行了病害机理方面的研究。现场借助红外热成像、紫外灯观察、便携式X荧光、显微镜等设备对壁画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对不同类型的病害进行了记录,并制作了详细的病害分布图,对壁画现存的主要病害类型及成因进行勘查及分析研究。

2.价值评估及图像学研究

《准则》第23条要求正确把握审美标准。文物古迹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它的历史真实性,不允许为了追求完整、华丽而改变文物原状。经过查阅相关资料、走访当地工匠、研究队请教对明清绘画具有极高造诣的艺术家,会同考古、修复、保护人员,通过图像学研究分析壁画题材、内容、构图、风格、技法、画面痕迹,结合壁画题记、落款、印章的内容及形式的记录与梳理,明确了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制作过程中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填补了壁画艺术研究资料的空白,可以肯定该壁画是清朝中、晚期民间绘画上乘之作,在全国同时期、同类别中并不多见。在后期修复工程中应注重该类特殊风格的保留与体现。

3.制作工艺及材料研究

通过现场勘查与采样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基本结构及其材料配比研究。经勘查分析,紫阳壁画层次清晰,制作精良。灰泥层颗粒配比合理,地仗中加入的麦秸及棉纤维等均与当地环境相匹配,有效抑制地仗早期开裂问题。白底层为当地高岭土[1]制作而成。使用高岭土做壁画白底层并不多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莫高窟壁画有高岭土做很薄的一层白底层的情况[2]。根据县志记载,紫阳县有3处高岭土矿,说明该壁画制作就地取材,体现了制作工匠的智慧。颜料选用当时常用的朱砂、铅丹、铁红、石绿、普鲁士蓝、炭黑及铅白等矿物颜料,碾磨精细,加入了骨胶作为粘合剂。着色面不漏色,未见因地仗渗色而导致的点状或者块状色斑,勾线流畅清晰,晕色均匀,可见绘画底面做工精细,处理良好。壁画颜料绘制完成后,使用桐油有规律性地罩面。

4.保存环境监测

《准则》第20条要求定期实施日常保养。日常保养是文物保护工作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保护手段。要制定日常保养制度,定期监测,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和轻微的损伤。第24条要求必须保护文物环境。为了确保壁画的原址、原位保护修复的有效性以及原位的长久保存,明确环境因子与壁画病害之间的交互关系,为病变机理及病害发展规律的研究提供支撑与借鉴。根据壁画保存环境的特点,依据文物保护行业相关规范,在现场安装了与壁画病害病因有直接关系的大气湿度、壁画表面温度、室内光照及紫外线强度、室外风速风向、降雨量进行监测[3-4],获得了为期3年的实时无线监测数据。数据表明,紫阳北五省会馆内壁画表面温度变化、过殿壁画的光照、紫外强度超出了规范要求,形成的研究结论为壁画病因的判断和长期保存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并对保存环境提出改造建议,采取了环境治理及改造的措施[5]。

(二)项目的实施方案确定与论证

1.保护原则与目标

遵照《准则》尊重文物历史原状、最少干预原则和安全为主、质量第一的原则,保持地方特色原则以及保持历史真实性和展示艺术美感相结合的原则。以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原址原位原貌保护为目标,坚持以最小干预、最大限度地保存历史、艺术信息为目的,通过规范的实施,有效保护壁画本体。

2.保护修复材料及工艺筛选研究

《准则》第22条要求使用保护技术。独特的传统工艺技术必须保留。所有的新材料和新工艺都必须经过前期试验和研究,在证明是最有效、对文物古迹是无害的之后,才可以使用。针对紫阳北五省会馆病害类型,展开保护材料及实施工艺的筛选工作,通过模拟实验及标准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经过至少1年的持续观测,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成果实验,以现场评估与论证的方式确定了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主要保护材料及实施工艺。依据标准区实验及专家现场评估结果,组织具备修复工作经验的专业保护修复人员展开具体实施工作。展开与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 :

(1)表面清洗。材料为修复专用“海绵擦”、无水乙醇,工艺为清除灰尘―海绵擦―钙质结垢软化―机械剔除。

(2)壁画的空鼓灌浆加固。材料选用粘土、细砂、玻璃微珠以及纤维素水溶液,工艺为拓孔―预埋注浆管―边沿沟补及画面隔离―逐孔灌浆―支顶与养护―封孔与局部修饰。

(3)地仗局部的脱盐。材料为吸水棉纸(德国生产)、去离子水,工艺为刷除析出的盐分―吸水纸贴附―干燥―更换吸水纸。

(4)酥解地仗的加固。材料选用水性有机硅、鱼胶、REMMRS R300硅酸乙酯类加固液等。工艺为有机硅水溶胶加固粗泥层―鱼胶水溶液加固细泥层―干燥―空鼓灌浆―干燥―REMMRS R300防风化补强材料,2~3遍浓度梯度渗透补强。

(5)颜料层起甲回贴。材料选用鱼鳔胶、海草胶、去离子水等,操作工艺为:乙醇水溶液软化起甲层―鱼胶复合海草胶―回帖―展平及滚压―反复操作2~3遍。

(6)缺损地仗的补全。材料选用当地粘土、沙粒、麦秸、棉纤维、石灰膏、纤维素,操作工艺为:粗泥层修补―细泥层修补―白底层。

(7)缺失颜料层的选择性补绘。材料选用矿物颜料、兔皮胶、明胶及胶矾水,操作工艺为:胶矾水溶液隔离―影线法―胶矾水溶液固色。

3.实施保护修复

《准则》第21条要求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修复应当以现存的有价值的实物为主要依据,并必须保存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遗留的痕迹。一切技术措施应当不妨碍再次对原物进行保护处理;经过处理的部分要和原物或前一次处理的部分既相协调,又可识别。所有修复的部分都应有详细的记录档案和永久的年代标志。

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修复工程主要做法包括表面清洗、空鼓灌浆、地仗局部脱盐等8个方面。表面清洗因壁画白底层及颜料层易脱落,主要使用海绵擦、借助显微镜及放大镜等设备使用手术刀等工具机械剔除,以确保实施的细致安全性。选择的空鼓灌浆材料与壁画材料接近,通过灌浆增强了地仗的稳固性,解决了壁画多处地仗结构的高危问题。自2012年7月完成地仗局部的脱盐处理后,至今无明显毛细水频繁活动现象和盐分泛出现象。酥解地仗加固实施工艺顺序的调整使得水溶有机硅性与醇溶性有机硅材料均发挥了良好的渗透加固作用,有效解决了殿堂壁画常见的酥解空鼓分层地仗的结构补强。颜料层起甲回贴及加固消除了颜料层进一步脱落的隐患与趋势,最大化保存了壁画原始绘画信息。缺损地仗补全的密实度、平整度、颜色与原有地仗表面和谐,至今无裂缝。在解决地仗稳定性的同时,提升了壁画的整体视觉完整度。除了建筑木构件的防虫处理之外,在壁画上使用天然雌黄填入虫孔内驱虫、灭虫,避免使用现代合成的杀虫剂给壁画地仗引入新的物质,带来新的污染。缺损颜料层的补全以“线段影线”为主,辅以“平涂法”及“点彩法”,对称性图案及可延续性的缺损图案等可考证及有依据的部位进行补绘,实现了历史真实性与艺术美感恢复效果的结合。

三、主要成果

通过全面细致的前期研究以及大量模拟、标准区的保护材料及工艺筛选研究,确定了适宜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的保护修复材料和工艺,针对性地解决了壁画本体各类病害。结合环境治理解决了紫阳北五省会馆部分壁画底部长期潮湿的问题,使壁画原址、原位的长期保存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坚持“保持历史真实性和展示艺术美感”相结合的思路和“线段影线”补全工艺的应用,复原性地展示了壁画全貌,为以后同类寺观建筑壁画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展示提供新的借鉴与支撑。修复后的壁画安全稳定,保存环境良好。

该壁画的保护修复按照“原址、原位、原貌保护”的要求,符合《准则》的原则,设计了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严格按照文物保护修复的程序,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以保护修复项目为平台,将科学研究、合作交流、人才培养、成果推广、宣传共享与工程实施紧密结合,使保护修复项目成为科技保护创新的“田野实验室”、中德合作交流的“学术沙龙”、文保技能人才的“学习课堂”、殿堂壁画保护的“技术推广站”和文化遗产成果共享的“博物馆”。

四、社会及经济效应

第一,在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中,文物保护工程与科技保护研究有机地结合,科研贯穿于工程项目始终,以科研提升文物保护工程实施水平。第二,该壁画保护的前期研究深入细致,对制作材料及工艺、病害成因、图像学、保存环境监测等前期研究遵循学科规律,研究深入,为实施打下坚实的研究基础。环境无线监测系统布点科学,传输系统先进,数据处理及时可靠,对壁画病因的判断和长期保存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借鉴现代图像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对壁画题记、绘画内容的研究,明确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填补了壁画艺术研究资料的空白,并为缺失层补绘提供了依据。第三,壁画保护材料及工艺的筛选研究具有针对性,以壁画制作工艺及材料研究、壁画病害成因研究及保存环境监测充分研究为基础进行筛选,通过模拟实验及标准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经过至少一年的持续观察评估,保证了保护材料的实用性及可靠性,实施工艺比较科学稳妥。第四,在保护修复实施方面,除了常规的保护修复措施外,本项目在缺损地仗的补全、缺失颜料层补绘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按照拟修补颜料残缺部位周边的主色调、图案的布局、线条的走势等分别采取了影线、平涂、点彩等新型先修复补色技法,在保持“可辨识”的前提下,完成画面视觉的延续性与完整性,局部色彩的平衡与和谐,在解决壁画病害问题的同时,提升了壁画视觉的完整度,实现了历史真实性与艺术美感恢复效果的结合。第五,在壁画本体保护的同时注重工程和其它手段有效改善壁画的保存环境,使壁画原址原位的长期保存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第六,本项目通过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壁画保护经验,结合中国文物保护理念,是对中国殿堂壁画保护修复理念和方法的一次积极探索。第七,该项目培养了当地管理机构人员的专业技能,有利于该壁画的日常维护保养。第八,通过对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及时进行宣传,有效增强了当地民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自主意识。第九,关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准则》附则中指出,应通过合理的利用充分保护和展示文物古迹的价值,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壁画项目的保护实施成为促进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的新亮点,紫阳县目前已经建立和推进以会馆文化群落展示利用为核心的文物旅游重点规划,文化遗产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结语

《中国文物古迹遗址保护准则》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文件,文物是珍贵的文化遗存,在准则的指导下,在了解文物的科学、历史及艺术价值的前提下,将多方位、多学科的研究与保护实施有机结合,使得文化遗产得到更加长久安全的保存,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公众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统文化的认同,对我们的民族与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薛俊彦,马清林,周国信.甘肃酒泉、嘉峪关壁画墓颜料分析[J].考古,1995(3):277-281.

[2]侯晓斌.从材料的使用和制作工艺看中国古代壁画的变化与发展[J].文博,2011(4):58-64.

[3]阮元生,谢玉林.影响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8,10(2):37-43

文物保护手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广州旧城街道重整街区保护澳门旧城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广州在历史城(街)区保护上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的快速发展建设中,广州的城市特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原有的特色正在慢慢消失,城市特有的自然环境与城市格局相得益彰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1.1 缺乏针对性的城市设计与规划控制导则,城市风貌特色破坏严重

在广州历史城区内,虽然有部分近年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已编制保护规划并划定了具体的保护范围(紫线),但部分未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仍未编制相应的保护规划,甚至有大量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的街区未被列为历史文化街区。很多保护规划更多体现的是如何改造、创造新的城市环境的内容与目标,偏重对文物与历史街区的局部保护,而忽视对旧城整体风貌的保护和控制。

1.2城市发展压力巨大,历史城区内外超高层楼频繁出现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和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出现在历史城区内外。过多高层建筑的出现打断了历史城区水平开阔的空间形态,掩盖了顺应地形而生的空间层次,切断了城市与周边山水环境之间的视觉联系,也直接破坏了历史城区的整体历史格局与风貌。

1.3 历史城(街)区内开发过度商业化

首先,广州与澳门的历史城区内分布了大量的骑楼建筑群,但现今不同街区骑楼的商业功能出现趋同化的无特色发展状态,同一街区内商业并未依据整个地区的功能定位来发展相应的业态内容。其次,沿街商铺的广告牌与立面装饰过于现代化、商业化,破坏了整体风貌。最后,对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过于注重沿街商业开发,忽视了内部居住环境质量的改善。

1.4 人口密度过高,导致历史城区内公用设施落后、公共空间缺乏,旧区内居民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在历史街区内居住人口多为老年和低收入人群,他们本身缺乏购买新房或维修老房的能力,同时由于政府缺乏对历史街区更新有效的投入,街区内的大部份房屋设施落后,房屋的保温隔热及隔音性能较差,安全隐患十分严重;基础设施差,地下给排水系统不完善;环境容量超负荷运转,缺少公共绿地,街区内部局部乱搭乱建严重,原本不多的公共空间也被挤占。

1.5 公众参与途径及鼓励措施不足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投资主体基本是政府,其日常运作需要政府进行大量补贴,但是现在缺乏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必要的激励机制,保护与改造的投资管道单一,长期依靠政府补贴将出现未来发展后劲不足、成长壮大乏力的问题,而激励机制的缺失造成民间资本、社会资本的投入积极性差,用于历史建筑保护的费用严重不足。

2 广州旧城街道规划实例分析

2.1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多层次、主次分明的保护体系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作为指导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的系统性、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山水环境与格局整体保护的城市设计框架,将传统 “云山珠水”的 自然山水格局跃升为具有“山、水、城、田、海”特色的大山大海格局,从更广阔和更宏观的层面上保护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交融的城市特色;创造性地概括了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提出了保护主题,树立了广州的名城形象,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明确了方向。

在保护方法上的突出特点是在明确保护主题的前提下,对广州历史城区乃至广州市域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分类、分级、分区的系统性保护,建立起市域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城区-名镇名村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含优秀近现代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层次保护体系,并针对性的提出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保护策略。

2.2 《沙面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整体保护、动态控制及“一张图”的保护方法

《沙面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在坚持保护历史真实载体、保护历史环境、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等原则的前提下,强调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发展文化、旅游、商业、办公等综合功能。它除了对岛上的文物建筑按照文物保护规划的要求进行保护外,还对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整体风貌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并制定了全区的保护控制图则;对珠江沿岸的建筑高度、颜色与形象进行了控制,整治了沿江城市环境;注入婚纱摄影、高级酒店餐饮等娱乐、商业功能,提升其历史、文化、旅游、服务等功能质量。

在规划手段上的创新点在于在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的同时,划定了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实现了“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两个层次的“一张图”保护目标。

图21保护界限划分图图22规划总平面

图片来源:《沙面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3 对澳门历史城区发展的启示

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澳门城市中,各种形式与风格的历史建筑都得到了严格的法律保护,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维修、维持其固有的特色,这些保护思路与经验非常值得广州的深思与借鉴。同时,作为在城市文化发展、城市空间格局上与澳门具有一定相似度的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它从城市整体范围到历史街区的保护经验也可能对澳门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1 特色空间分类分级的整体保护手段

建议根据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以及城市文化遗产的现状特征,对澳门历史城区乃至整个城市的文化遗产采取外延全覆盖、内涵不重叠的网络状保护体系,运用整体城市设计方法,从空间形态与格局方面对历史街区整体进行保护。在对澳门整个城市的自然要素、山海视廊和城市空间格局进行梳理和保护的基础上,针对市域、历史城区、历史街区、文物等每个层次的功能定位,充分挖掘每个历史街区的功能与风貌特色,使整个澳门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既有整体感又能保持各个不同地区本身的特色。

3.2 对历史城区及历史街区提出“一张图”的保护规划控制图则

建议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与保护规划有机结合的新框架,通过对历史城区、历史街区的城市风貌、空间格局、历史街区与城市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制定分区保护和建筑保护两个层次的图则,实现“一张图”保护和控制。同时,建议对新建筑进行城市设计导则设计,使新建筑在尺度、形式、色彩上与其毗邻的历史建筑与环境尺度相呼应,以维持历史地段空间特征的整体风貌。

3.3 在活化利用历史建筑的同时注重生活服务设施的完善

交通方面,第一、不建议在历史城区内进行大幅度的道路拓宽,以免破坏历史风貌和历史遗存;第二、建议合理布置公交线路和地铁线路,尽量减少历史城区内穿越通,并将主要的公交站点和地铁站点尽可能布置在历史文化街区周边,尽量使主要的人流集散在历史文化街区外解决;第三、完善交通出行方式,鼓励公共交通的发展,在局部地段鼓励自行车出行方式。

绿化风貌与开放空间方面,重点保护古树名木和公共绿地不受侵占和破坏。进行“点、线、面”相结合的系统规划。建议完善滨水生活岸线,将滨江绿带与城市面状、点状绿地相结合,以形成系统的城市开敞空间结构,从而更有效地为不同层次的城市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活动场所。

3.4 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产业发展定位,对城区内的传统产业进行产业升级

建议在产业调整和转移过程中,有效利用近现代工业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实现与文化创意产业有机结合,形成多个文化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各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特色,鼓励发展小型办公机构、事务所以及艺术工作室等创意产业;利用粤港澳三地在影视制作、动漫以及广告设计等方面的合作优势,建议合作开展“粤港澳城市文化博览会”竞办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