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经济新技术

数字经济新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经济新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经济新技术

数字经济新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消费模式的服务化、销售市场的分散化与智慧物流的普及化带来了复杂结构的物流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物流各项指标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呈现翻倍增长态势,同时,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充分应用,物流路线、选址及仓储等,都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即时服务的终极目标。数字经济作为经济的一个新业态,已经成为新旧动能转换中非常重要的驱动力,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改变着工作和职业的性质,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同比增长11.5%,数字技术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会减少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到2030年,可能有多达2.2亿中国工人需要换工作,占中国总劳动力的30%,而物流一直被视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这样的冲击,势必需要快速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空间布局、教学组织模式、教学方法与技术等已经无法适应工业4.0背景下物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创新体系缺乏系统性

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总体思想要求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新文科建设要求通过跨专业、跨学科、跨界甚至跨域整合突破界限壁垒,运用“新”(新经济、新技术)、“融”(嵌入式、交融感)、“通”(跨学科、跨领域)、“特”(有特色、很特别)的新文科思维,创新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产学合作协同优化、创新设计新时代文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科教融合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推动跨学科深入交叉互渗、跨领域深度融合贯通。这与物流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谋而合,因此融合新文科建设思路是深化物流管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物流观看了创新教育需要将改革策略及具体举措集成在一个系统的、立体的、全面的适应性体系建设上,只是通过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无法形成一体化的课程计划;单纯运用一些类似翻转课堂、课堂APP等授课技巧也只是旧有教学模式的完善。

1.2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社会发展趋势没有保持一致

需求的刺激、市场结构优化和技术变革等改变促进了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增长,“互联网+”促进了传统物流产业的变革升级,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的结合,正在让物流行业发生一场效率革命,这些都带来了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紧缺,从而制约了物流产业链的迭代更新。而物流管理教学的目标更多是旧有知识的输出,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更加关注课程的设置与质量,培养物流管理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竞争力、领导力、新技术开发能力及社会责任等素养。

1.3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对课程研究较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较少

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分析结果可知,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物流课程”的中心性最高,围绕该关键词,出现了“物流课程”,“国际物流”,“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等高频词,也有结合行业发展背景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例如徐龙闪,肖红波(2021),吕雪(2020),潘鹏(2021)等学者主要研究了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但教改领域中针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研究较少。

1.4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应用不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深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层出不穷,日益创新,发展迅速。其中典型的成果是北美地区高校教学技能培训机构CaffarellaRS(2002)提出的BOPPPS教学模型,因强调激发授课对象的主动性,被全球超过100所大学和产业培训机构所推崇。因为物流同时根植于工程和管理实践的,既体现了工程与管理门类学术研究主题的综合,也体现了物流实践中工程技术与管理方法的交叉融合,因此麻省理工大学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物流管理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也为我国的物流管理新文科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CDIO的核心思想在于鼓励学生以主动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之间相互交融和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CDIO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逐渐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界重要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改革行动之一,迄今为止,CDIO在中国的发展已逾十年,但CDIO模式多数仍局限于机械、电气、化工、土木、农业类专业,因此结合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现状,我们认为“BOPPPS-CDIO”教育模式更能够有助于复合型、多元化创新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1.5提高管理管理课程群教学效果的需要

物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物流行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和教学效果并不匹配。目前整个教学环节与实践中存在着重传授理论知识、缺乏系统化的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实践相互脱节、学生兴趣不浓的现象,教学模式难以匹配学生数学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

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创新人才的新需求

2.1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就业的影响

数字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DonTapscoti在20世纪末提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20年)》中对数字经济的概念进行定义:“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造成了物流管理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一方面,数字经济催生了很多新模式和新业态,例如尤其在消费市场创造了大量物流新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的特点,物流业中重复性、机械性劳动更容易被机器和软件替代,此类岗位大幅减少,一线工人的工作日也将因自动化而重新配置。

2.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我国非常重视物流产业人才培育,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就达396所,而物流智能化,物流平台,物流资本化,物流新零售等创新经济所需要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模过小。从物流行业细分领域人才需求表(见表1)不难看出,数字经济时代对创新型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逻辑思维能力强、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二是熟悉物流服务行业的业务模式及流程。三是能通过数字的牵引,具备整合管理、业务和技术的能力。

3.数字经济时代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3.1基于数字经济背景建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分层教学模式

3.1.1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通过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调研走访,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对物流管理就业状况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同时整理物流领域需要的数字技能,建立通用的数字技能分类,例如物流数字化开发类,物流数字化运营类等,根据技能分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指导,制定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在教学目标上,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促进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结合,按照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确定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体系,对学生进行基础层、应用层、创新层分层次分阶段教学的培养。通过层次化培养目标解决学生基础差异,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课程理论内容相互衔接与融合,形成较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理论体系与思路。教学计划上,拟定培养高水平管理人才的教学计划,使课程的教学计划能够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企业实际需求实现良好的对接。

3.1.2提升教师数字经济和专业知识水平当今的物流业很难避免数字化竞争,现代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区块链,流程自动化RPA等数字技术的加速创新迫切需要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经济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通过让教师参加数字经济及相关技术的培训、学习、讲座和研讨等方式,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让教师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数字经济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双导师制度,引进企业教师,充分发挥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企业教师不限于物流行业,互联网、新零售、电子支付等高科技行业,这些导师一方面能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够生动还原企业营运环境。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职业指导三重师资队伍结构,进行通识教育,物流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教学,着力培养既具备物流知识技能又具备计算机、大数据知识技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3.1.3丰富物流数字经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坚持理论与需求、经济、技术、产业链等环境变化以及物流与金融,IT,工程学,建筑等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增加物流数字化运营管理的知识体系与发展动态知识学习内容,保持知识结构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在设置经济、管理、工程等一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不断更新迭代的细分领域,例如物流与金融学科的融合产生出的仓管质押、代收支付、货车信贷等细分领域;物流与IT的融合产生出的车货匹配、智慧物联网等领域;物流与工程学的融合产生出的AGV、无人机、自动化仓储分拣等领域,合理设置区块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慧物流营销与管理、互联网金融与管理等课程方向,将物流与供应链的知识进行深度融合,突出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特色。

3.2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多渠道学习和教学

一是加强数据资源建设,搭建“数字技术+物流”教育平台,平台教程和案例数字资源库由教师和企业共同参与、设计和完成;运用“BOPPPS有效教学模组”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架构”,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通过在线课程,智慧课堂、学习通等方式丰富教学过程,并合理利用这些平台对学生学情等数据进行分析,营造参与式教学氛围,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实践上,持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达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契合,增加物流仿真实验等实践项目、企业实地研究和实习机会,激发学生对实用技能的兴趣,培养学生考虑数字经济背景下解决复杂物流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级思维;二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和完善教学实践。通过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学科交融讨论平台和课外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强化实验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教师充分应用实训场地、设备、软件指导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动手完成各项模拟业务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活动。每年由学生组建团队,参加全国各项物流大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合作意识。用“课程+兴趣+社会”的教学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鼓励学生观察家乡或者身边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物流成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等物流管理等文科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增加校企实习实践考核力度。企业实习不局限于熟悉物流日常操作,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向沟通渠道,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同学物流实习,鼓励企业问题进课堂,课堂理论企业应用,利用APP,QQ,微信,腾讯课堂等数字手段,进行现场讨论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

3.3多维度考核评价机制,解决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实行过程性考核与多形式考核的有效契合,提高考核的全面性、实践性。构建多维度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参与度和过程考核,课程考核包括试卷考核,线上答题,线下调研,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评分采用试卷评分,课堂和线上讨论评分,同学互评等方式。优化评价方式。加大线上考核比例。线上考核内容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权重设计,比如线上考勤,学情考核,课堂APP讨论等,提高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现象,自发拟定讨论话题。线下学习布置进阶式任务,提高可操作性,增强学生物流方案设计能力。优化实践环节评分体系。除了考核学生现场实习表现,同时要求学生针对企业问题提出独立的方案,在最后的评选环节,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同学组成的评分组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综合得分。该分数是小组间横向评比、集体评议的结果,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

4.结语

数字经济新技术范文第2篇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电子信息司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稳步发展。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电子信息司将强化创新驱动发展,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增强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整合能力,深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智能信息产业,以产业新动能带动经济社会新发展,全面支持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

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2016年,电子信息司围绕产业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瓶颈,协调各方资源协同攻关,增强体系化创新能力。

稳步推进“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实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落实电子信息领域工业强基工程,重点支持电子级多晶硅、高速光通信器件、高速连接器、硅衬底GaN基LED、IGBT等核心电子元器件及关键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指导组建“中国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联盟”,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互动。

2016年以来,集成电路产业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全部采用国产超算CPU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成为世界首台运算速度超过十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功率型硅衬底LED器件的量产光效达到140流明/瓦,申请专利共计332项,该项技术荣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优化供给能力,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2016年,电子信息司大力发展智能信息产品,积极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重点支持武汉存储器、华虹“909”升级改造二期、成都中电熊猫、成都京东方、深圳华星光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带动全行业投资稳步增长,1-11月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77亿元,同比增长14.7%。

与国家发改委共同研究编制《“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联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

指导成立虚拟现实产业联盟,组织开展行业调研、产业发展论坛。组织召开绿色计算产业生态研讨会,推动组建“中国绿色计算产业联盟”。

加快推进应用示范,培育新兴业态

2016年,电子信息司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化信息技术与交通、医疗、能源、金融等传统领域融合发展。

组织开展“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与浙江、北京、河北、重庆、吉林、湖北签订部省市合作框架协议。

联合国家卫计委选择杭州、武汉、绵阳、青岛、厦门、广州作为数字健康养老基地示范项目点,会同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组织编制《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联合国标委印发《智慧家庭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组织开发高集成度低功耗北斗移动通讯一体化芯片并推动在智能手机应用,目前采用国产芯片的支持北斗导航智能手机出货量突破1800万部。继续推动金融IC卡芯片的开发和应用,配合国家发改委实施金融领域IC卡应用示范工作,目前基于国产芯片的标准金融卡发卡量累计已接近3000万张,行业卡发卡量累计约10亿张。

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增强体系化创新能力

2017年,电子信息司将瞄准信息产业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布局建设国家创新中心,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强化顶层设计,编制核心信息技术发展路线图,启动实施网络信息核心技术和设备攻坚工程,重点突破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等具有全局影响力、带动性强的核心关键环节,打造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加快落实《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推进纲要》,推动在CPU、FPGA等重大破局性战略部署,优化集成电路重大生产力布局,组织实施“芯火”创新计划。

继续实施强基工程,强化核心基础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电子材料和专用设备等支撑保障能力。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选择新型计算、人工智能、智能传感等前沿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强化关键技术协同创新,突破高端存储设备、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与系统、智能传感、虚拟现实、新型显示等新技术,实现群体式创新突破,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强化科技创新活动的知识产权导向,积极推进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强化知识产权运营,推动知识产权成果标准化。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智能信息产业

2017年,电子信息司将贯彻落实《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加强智能硬件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提升高端智能硬件产品有效供给。

制定实施通信产业链配套能力提升工程,继续推进4G智能手机、行业应用终端、“天通一号”K端等产品的融合创新发展。探索制定《虚拟现实产业与应用发展指导意见》,提升虚拟现实产品供给,推进虚拟现实在重点行业的融合应用。推动开展下一代数字电视技术与标准研究,推动智慧家庭终端产品整体更新换代。制定《2017-2019年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发展白皮书》,提升国产显示材料配套能力,优化我国显示产品结构。修订《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及管理办法,组织开展第六批规范条件申报工作,推动分布式光伏应用。研究制定《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发展MEMS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新型传感器。

深化电子信息与传统领域融合创新,推动典型应用示范

数字经济新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应用;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是利用通信、电子、信息融合一体的专业技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计算机数据的存储控制和管理。根据信息的相关内容,不断完善电子信息设备的设计标准,完成系统的设计、集成、开发等步骤。电子信息工程需要对图像、数据、声音、信号等进行传递,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控制过程,确保电子信息技术在各项设备中的应用效果。按照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标准,准确的分析其内部的重要性价值。根据实际应用的独立发展特点,准确的分析涵盖的内容和广泛性意义,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确保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快速应用和发展。

1电子信息的应用概念

电子信息是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为发展基础,利用因特网数据存储、传输平台,实现的信息应用。高中生需要结合实际生活和学习内容,正确的认识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标准,合理的分析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特点和不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良好的应用标准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提升我国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良好的信息规划管理标准。

2电子信息的作用

电子信息技术自21世纪初期开始发展起来,信息技术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渠道,受国内外的广泛影响,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在经济、社会、政治领域都有快速的发展。在新型历史条件发展下,需要不断深化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应用水平,分析电子信息技术生产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内容,明确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标准,细化其中的应用技术标准,对相关的技术核心内容和拓展手段进行提升。根据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体系,逐步建立起服务于国家快速发展的成果标准,逐步改变现有的发展阻碍,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准。按照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完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式和方向,拓展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意义。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商务应用中需求量逐步提升。

3电子信息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3.1促进信息建设发展水平的提升

加强电子信息工程建设水平的快速发展,推进信息项目建设的发展,实现投资力度的提升,不断完善投资和融资发展的管理渠道,建立良好的信息建设发展基础,保证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水平。我国正长期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对现有的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渠道融合,建立良好的电子信息基础性工程,加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不断完善电子通信渠道的拓展,实现数字化、信息化、互联网产业化的应用,服务于现有的软件信息服务发展开发的标准,逐步促进现代企业产品的创新发展,顺应现有的改造标准,提升产业的顺利发展途径。

3.2优化创新技术发展环境

建立良好的电子信息创新发展标准,按照人才的需求方式,不断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环境的拓展,实现二者的辅助互进,不断提升电子信息的创新发展,改变现有的环境,建立良好的人文思想技术发展关系,不断创新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优化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3.3拓展网络信息平台的交流和建设

创新发展电子网络信息平台的发展建设水平,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交流标准,逐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信息作用,提升网络信息的发展速度,实现交流和建设水平的快速发展。

3.4创新发展电子信息服务标准

加强电子信息创新服务的快速发展,以良好的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为前提,培养良好的信息发展技术标准,不断提升电子信息生存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强电子信息技术的设备与现代环境服务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电子信息企业生存标准的提升。根据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标准和设备的合作方式,准确的分析企业主要创新技术发展体制,增强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制造过程,实现信息产品的有效创新和快速发展,逐步增强电子信息产品的发展竞争实力。

3.5拓展培养优秀的专业电子信息技术人才

加强拓展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按照特定的发展空间,对原有的电子信息网络平台进行维护,创新发展适合电子技术应用的标准,以防火墙和杀毒软件为基础,完善实际网络聊天的保密性,不可以随便将电话号码通知到对方,不可以随意将聊天信息进行公开,实现私人化上网信息记录的准确性,避免电子信息应用可能产生的各种安全隐患的发生。加强对自我培训水平的提升,高中生需要建立合理的信息发展标准,完善电子信息建设水平,确保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3.6有效的分配学生可以使用的电子信息资源

电子信息网络需要准确的完善信息技术的应用标准,保证电子信息资源的有效分配,按照人们的喜好和需求,对网络建立良好的标准,适合学生学习需求,推进信息网络化素质教育,完善学生的网络学习水平,提升网络化建设,网络化学习和网络化的应用。深入的分析高中生的需求,开展信息网络课,认真的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网络信息和应用网络信息的发展途径标准,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思想和教育标准,不断提升学生正确的网络学习应用方式,享受其中的科技成果,实现对信息网络应用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是时代快速发展的趋势,受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人们往往需要建立良好的发展需求途径,根据实际需要,准确的分析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从实际情况出发,拓展电子信息生活应用的发展水平,不断完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改善现有的技术发展需求,拓展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未来需要加强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应用,按照高中生学习的需要,逐步分析教学课程和教学标准的相关要点,准确的分析实际可应用的内容,制定良好的信息应用发展流程,提升现代电子信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清林.浅谈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J].电子制作,2013(19).

[2]陈丹.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04).

数字经济新技术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e paper firstly discusses the composition of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s system, the status and role of various resources and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for interlibrary cooperation, then analyzes the impact factor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building and sharing,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mments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关键词: 网络;信息资源;文献;共建共享

Key words: Network;information resources;literature;building and sharing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196-02

0引言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指各级各类图书馆根据用户对社会信息的需求,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高度理想化地对各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和利用的活动。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实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关于这一点已经达成社会共识。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体系。

1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体系

在这里我们看到,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文献资源范畴,它已扩展和延伸为一个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十分丰富的新型馆藏体系。这是网络环境下给人类的记录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带来的根本变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传统文献资源无论何时都是图书馆的基础的、现实的馆藏,是能够提供给读者的最直接、最经济的的资源。即便是在电子出版物大量涌现的现在以至将来,它仍将是馆藏的主流。美国匹兹堡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副教授科克斯(R.R.Cox)写道:“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书籍、杂志和报纸是我们生命中无法回避的宝贵的组成部分”,“按我的理解,印本图书,四个世纪以来是最有效地传播信息和知识的方法或人工制品,将在二十一世纪不断进化的信息时代继续扮演同样的角色。当我在因特网上漫游时,我依然会读书;当我在万维网上加载电子文本时,我依然会写书;当我浏览电子图书馆目录时,我依然会逛书店。”

电子出版物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信息媒体。它泛指一切以电子方式或机读方式生产和发行的出版物,出版物中的文字和图像信息以数字方式存储在磁带、磁盘、光盘等介质上,通过计算机输出设备或电信网络传送,最后在视频显示终端上被阅读。电子出版物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和知识的记录和传播模式,改进了信息提供、信息种类以及文献和信息的获取方式。电子出版物具有传统出版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能,是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中的重要一员。而且,随着图书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发展,具有资源共享功能的电子出版物在馆藏中的比例还将不断提高,从而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形成与传统出版物互补、共存的局面。

网络信息资源主要指由互联网提供的各类学科信息、政府公告、电子公告、电子邮件等非正式出版的网络信息资源。它为用户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方式。因特网上的信息容量大,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和筛选是非常重要的。图书馆必须对这些动态的、离散的信息加以组织、加工和有效的开发,提供给读者具有权威性、精确性、实效性的信息资源。

2网络环境下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

2.1 积极因素

2.1.1 网络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Internet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以及中国信息网的开通与互联,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Internet网成功地采用了TCP/IP(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CP/IP采用的互交换技术,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2.1.2 部分国家或地区图书馆相继协议协作,不断推进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出的“开放”思想,在促进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由封闭向开放,由被动向主动,由浅层向深层,由粗放向效益密集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从20世纪50年代国务院批准公布《全国图书馆协调方案》起开始的,但那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还处在萌芽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注入了虚拟图书馆和跨行业通过网络协作的特征。

2.2 不利因素

2.2.1 管理体制的滞后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

2.2.2 部分馆员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理念的滞后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

2.2.3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局限性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网络环境下制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还有诸多网络信息的安全与否、正当的知识产权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部分信息霸权主义能否消除、紧缺的图书馆经费能否得以保障等。

3网络环境下如何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共建共享

3.1 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体系完备的法制建设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行动指南。

3.2 规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上的保障措施我国图书馆界分成公共、科研、高校及工会等几个系统,管理松散,不利于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合理的体制应该是多元化的、立体的、综合的。

3.3 普及使用新技术迫切需要各图书馆积极投入普及使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及计算机应用等新技术,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及掌握该技术的人才,所有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及其他广大科技人员应结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和制作,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Internet网等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以及深层次继续教育,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3.4 加强网络建设,确保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实施

首先,应建立一个全国齐全、运转迅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和资源布局保障系统,同时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统一系统网络环境软、硬件和技术支持。其次,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尽快完成全国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第三,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中心,建立公共查询系统,以集体契约方式购买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的MARC数据和国外的文摘索引类书目信息数据库,通过成员馆的分工协作,建立全国的馆藏联合目录和公共查询系统。第四,建立规范化的电子交换书目数据库,图书馆可以此来、登录、催缺、加工预订目录和新书报道。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协调的联合采购机构,从宏观上对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调控。第五,建立统一的馆际互借系统,处理馆际互借的相互联络、借出馆的信息资源在库情况、预约借阅等。

参考文献:

[1]李家清.我国文献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1).

数字经济新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 练习 自主探究

引言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数学学习能够锻炼学生的演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同时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果过分强调记忆不注重应用,一方面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重记忆轻练习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在生活中我们发现,通过自己探索获得的知识更容易被熟练掌握。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中也同样适用。

一、 数学练习的作用

1.1教育作用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通过练习能让学生熟悉数学定理、公式等的完整的逻辑过程,锻炼学生自主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提高思维的逻辑性;数学知识还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通过练习能把抽象的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问题环境中,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1.2巩固作用

在学习新课程之前为预习新知识服务的预备性练习;课程结束后的反馈练习、巩固练习、变式练习、对比练习、综合练习、为后继学习作孕伏性的练习、为激发兴趣满足求知欲的思考性练习等,都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性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3反馈作用

在课程讲授完毕后,如果没有后续工作,教师不可能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难以依据教学现状进行后期教学进程的调整。而通过预习性练习、反馈练习、巩固练习以及课后练习能够反应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通过及时把握各种练习的情况,搜集练习中的反馈信息,能够有针对性地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和进程。

二、学生自主探究的必要性

2.1素质教育的需要

国家在很早就已经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实施素质教育是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中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教育工作下一阶段的奋斗目标。素质教育的要点不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能力的养成。因此数学教学不应该仅仅强调学生的成绩,还应该照顾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

2.2学生能力提高的需要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人们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很少用到在学生时代学到的知识。但教育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其价值不光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锻炼学生的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才是学生这一辈子真正需要的。

三、数学练习设计现状分析

3.1盲目多练和重复

在布置练习后,教师往往忽视反馈环节,忽视收集练习能反应的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等信息。这样会导致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缺少必要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参考信息,不利于下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开展;二是由于没有反馈,教师也不知道学生练习效果如何,容易造成重复练习,白白浪费时间,却收效甚微;三是学生只埋头于老师布置的练习,没有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盲目多练和重复练习也往往造成学生的烦躁、抵触情绪。

3.2练习设计枯燥

教师在编制练习题时,往往忽视学生的兴趣,设计的练习枯燥乏味,严重与实际脱节。比如现在被人们引为笑谈的水池蓄水问题。水池有30立方米的容量,以每小时9立方米的速度向水池注水,同时以每小时3立方米的速度从水池放水,问几个小时后水池能灌满水。水池一边注水一边放水,这本身就很可笑。这种脱离实际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教育忽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现状。

3.3针对性、目的性不强

首先是对教材章节的针对性不强。数学教材的各个章节有易有难,有的章节是教学的难点,而有的章节学生理解起来并没有很大的难度。教师在设计练习时总是忽视这种差异,对每一个章节平均用力,这样一来不能体现关键知识的重要程度,二来造成练习的效率低下。这种漫无目的的广泛撒网式练习不但成效不高,还容易误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的思维混乱而没有逻辑,更不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因为老师自己也不明白通过练习究竟要获得什么。还有就是对学生的针对性不强。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都不相同,教师在设计联系时并没有因材施教,而是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所有学生做的练习都是同样的,这样导致有的学生觉得练习很简单,并没有起到练习应该有的教育、巩固的作用;而有的学生会觉得练习很难,产生消极懈怠的心理。

四、精心设计数学练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4.1结合学生兴趣设计数学练习

教师要想提高练习的趣味性首先要用富有启发性的话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其次要设计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练习;还要用激励性的评语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2针对知识结构,系统性地设计数学练习

练习课的设计内容要做到科学、合理,符合教学标准和教学要求,对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难点和重点要准确把握,对于重点章节和知识难点要重点照顾。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为例。必修一主要讲的是函数,第一章为函数的概念,第二章则是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初等函数,而第三章是函数的应用。这本书的重点无疑是第三章,也就是函数的应用部分,教师应该对这一部分重点关照,而第一章概念陈述的部分,则应该酌情减少练习布置。

4.3巩固练习成果,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应该在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王某打算投资A、B两个项目,根据市场调查,两项目可能的最大亏损率分别为30%和10%,可能的最大盈利率为100%和50%,王某最多投资20万元,最多可承受3.6万元的亏损,问对两个项目各投资多少万元,才能使可能的盈利最大?这个练习不但能考察线性规划的基本知识,还能让学生把数学和实际生活问题相联系,锻炼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语

数学练习能够起到预习新知识,巩固已学知识以及反馈教学信息的作用。而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数学练习,结合学生兴趣,针对知识结构趣味性、系统性、有目的地设计数学练习,并及时巩固练习成果,重点关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