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务行业礼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衣食足应晓荣辱,仓廪实当知礼节”。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而当今社会,礼仪更是一个现代社会人们的综合素质文明程度的最直接体现,是人生品味修养最直接的写照。现代社会对礼仪的要求越来越广泛,礼仪规范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各行各业尤其是服务业对礼仪知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一个充满文明礼貌服务的窗口行业会给服务和被服务者带来愉悦,给企业带来效益,给社会带来和谐,给人类带来进步。总之,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礼仪服务培训是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那么,如何实施服务行业的短期礼仪培训呢?
一、以全社会作为大背景,以各服务行业为切入点,合理利用整合资源,全面拓展礼仪服务新途径
(一)提高全社会对礼仪服务重要性的认识和渴求。当物质生活极大满足后,人民已经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尤其对服务行业已经开始有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承担地方人才短期培训任务的职业学校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适时地大张旗鼓地宣传礼仪服务的重要性,提高全社会对此项工作的认识。
(二)服务行业的领导要更新管理理念,不要埋头追求效益,要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礼仪服务在整个经营中的重要地位,不要忽视一个微笑,一句礼貌用语,要比具体工作人员更清醒地认识到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宗旨。同时把定期和不定期的礼仪培训纳入工作计划,并且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监督落实,使之持续并且长效。
(三)充分依托当地职业学校教师资源,为当地服务业做好服务培训。职业学校要搞好社会调查,对各行业的培训需求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的放矢,与各行业之间建立长期的培训服务机制,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培训职能,满足社会各界各行业的需求,为地方经济服好务。
二、服务行业短期礼仪培训的实现途径
(一)提高服务人员对礼仪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
服务礼仪实际上就是在服务过程中对别人表示尊重的一种规范化行为,尊重服务对象同时也是尊重我们服务人员自身。
所谓服务意识实际上就是对服务工作怎么看。通俗地讲服务就是为别人工作,为社会工作,为单位工作,为公民工作,为人民服务。全社会就是一个相互服务的整体体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双向的,无所不在的,是神圣又崇高的,是都不可或缺的。老师今天在为学员搞培训,老师是在为学员服务,明天老师去银行办业务,学员又在为老师服务。因此要教育服务人员首先对工作要有崇高感,其次要有平等感,要有爱,然后才会有慈善有宽容,才有礼仪。从某种意义上讲,正确的服务意识比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更重要。它会使服务人员更好地爱岗敬业,勤俭自强,甘于奉献。所以有没有服务意识,有没有正确的服务意识,是在培训工作中应首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树立了"自知之明、善解人意、无微不至、不厌其烦"的正确的服务意识,才能做好服务工作,同时也会赢得社会对自己人格的尊重。
(二)短期礼仪规范服务培训的具体内容
1.针对社会服务人员的具体情况以及短期培训的短时高效的性质,短期培训应严格区别于在校学历教育学生的系统的礼仪教育。社会服务行业的服务人员普遍来自于社会,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大多数人对礼仪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接受过正规的礼仪训练。少数受过礼仪教育的服务人员,当把课堂上的礼仪理论与具体的行业工作对照起来,也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入手。而工作的需要,他们又不可能像在校生那样长期的作在校园里接受系统的礼仪培训,因此,在培训内容及具体操作上,要充分考虑短期培训所具有的特点确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
2.作为承担培训任务的职业学校,要把各行业的短期培训任务纳入学校的总体工作计划中去,并在具体工作中根据社会各行业不同需求及时进行补充和调整。各行业也应对自己的礼仪服务培训做出计划,并按照实施,以提高行业的服务形象。要明确培训目的,努力达到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学员改善自己的仪容仪表,懂得设计与本行业相适应的服务形象,明晰市场的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沟通观念并掌握礼仪技巧,从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 选择正确合适的教学培训内容,把礼仪基本技能与具体行业特点紧密结合。通过掌握仪表仪容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本行业的特点,塑造出自己专业的,优雅的符合本行业特点的职业形象,同时注意掌握礼仪规范的站姿、坐姿和步态等规范的仪态和举止,全面了解并掌握本行业服务过程中的必备礼节,并逐步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此来提升行业的服务质量。
4.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短时高效为培训核心,以长期实施监督、行为养成为培训目的。学校与企业联手打场礼仪培训的持久战。具体可采用集中授课,理论结合实际,可在课堂上集中强化进行站立走以及微笑等的模拟训练,反复说出服务礼貌用语,同时结合情境训练,让学员尽快从心理上接受并进入服务角色。礼仪是一门行为科学,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二十一次的重复。因此,如何把课堂上的理论化为日后自觉的行为习惯,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岗位上的监督和检查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综合起来看,服务行业的短期礼仪培训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各服务行业与培训学校互相服务、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一件好事情。只要全社会都能提高认识,各司其职,相信我们国家的服务行业必会盛放文明和谐之花朵!
参考文献: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提升某某区医共体管理服务中心医疗业务整体能力,促进医疗同质化管理,根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某某区进一步加强区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长政发〔2018〕17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范围某某区医共体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医共体),包括某某区人民医院医共体管理服务中心、某某区中医院医共体管理服务中心。某某区妇幼保健院妇幼专科联盟参照执行。
第三条 依托医共体牵头医院成立医疗业务管理中心,承担日常医疗服务督导考核、质量控制、安全防范、学科建设、分级诊疗、科研教学等医疗业务管理职责。管理各成员单位医疗业务的正常运行,指导支持督促各成员单位根据辖区人口和病种特点科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确保辖区内居民能享受到规范及时的基本医疗保障。
第二章医疗质量控制
第四条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疗管理的核心,医共体全面负责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依法执业,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医共体法人代表是医共体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医共体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成员单位医疗质量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医共体对成员单位的医疗质量考核是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五条 医疗业务管理中心制定医共体质量管理制度;成立院感、急诊等相应质控组织,负责质量监测、预警、分析、考核、评估及反馈工作;每季度牵头医院业务科室及成员单位质控报告并提出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意见。
第六条 医疗业务管理中心建立完善的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和自我评估准入制度,明确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临床应用医疗技术目录和新技术、新项目目录,加强手术分级管理,明确手术医师权限。制订成员单位医疗业务运行实施方案,成员单位借助医共体牵头医院优质资源下沉帮扶,结合本单位实际推进“一院一品”差异化发展。
第七条 医共体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根据医疗业务管理中心要求制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和具体落实措施,针对医疗质量薄弱环节组织实施整改。
第八条 区卫生健康局(以下简称区卫健局)发挥各专业质控中心的作用,各专业质控中心根据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质控组织更新区质控标准并监督医共体执行。
第三章医疗安全防范
第九条医疗业务管理中心应加强对医共体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的医疗风险管理,完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控措施,定期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第十条 医疗业务管理中心由牵头医院制订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防范预案、“不良事件的无责呈报体系”和不良事件快捷处置流程,建立定期的不良事件分析改进机制,医共体内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共享不良事件案例,牵头医院参与指导成员单位医疗纠纷处置化解。
第十一条 医疗业务管理中心负责医共体内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全体医务人员相关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的培训,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每年开展全体员工医疗安全教育或法律知识培训不少于两次,定期召开医疗安全工作会议,确保不发生责任性医疗事故(医疗损害)。
第四章学科建设
第十二条 医疗业务管理中心负责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医学重点学科(基层特色专科)建设的组织申报和日常管理工作,按“统一要求、分步实施、分级管理”的方式进行创建,并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
第十三条 医疗业务管理中心应加强区区域专病中心建设,在区重点学科(基层特色专科)建设基础上积极争创省级区级龙头学科、市级重点(扶持)学科,逐渐在区域内形成以区专病中心、重点学科、特色专科为基本架构的学科布局和医疗卫生高层次人才发展的良好梯队。
第十四条 学科建设经费由医共体(含各级财政补助)投入,经费使用遵循“突出重点、保证必需、合理有效”的原则,实行专款专用、专项核算,符合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 区卫健局负责学科建设年度执行情况评比,对每年评比位于前列的区域专病中心、重点学科(特色专科)除资金补助外,并在医共体年终绩效考核中予以加分。对评比排名落后的学科,将视具体情况采取限期整改、暂停或撤销建设等措施。
第五章科研教学
第十六条 医共体应深化医、教、研协同发展,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机制,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在能力提升、知识更新方面重要作用的宣传,构建新型的医共体卫生健康科技教育体系,主动适应体制改革转型新常态。
第十七条 医共体应加强全体医务人员业务技能同质化提升,医疗业务管理中心制定各类别各层级卫技人员的培训计划并督促落实。特别加强各层级卫技人员三基训练与考核,确保人员技能与岗位职责相匹配。重点培养住得下、留得住的基层卫技人才,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第十八条 医共体应加强科技创新共享平台建设,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显著进展,引导并支持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间多单位、多学科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转化和应用,推动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之间的有效衔接。
第十九条 医疗业务管理中心负责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的医务人员申报各级各类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加强项目日常管理,合理安排课时和授课师资,保障教学质量。
第二十条 医疗业务管理中心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联合体建设为重点,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指导,重点抓好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提升学员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学培训环节,提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强化工作合力,完善统一考核、定期交流等工作机制;加强规培经费使用管理,优先保障学员生活补助、带教老师补贴,确保专款专用。
第五章分级诊疗
第二十一条 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为患者提供便捷性、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医共体应建立起有效、实用、便捷的转诊渠道,共享区域双向转诊平台,方便患者在医共体之间、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间转诊,避免不必要的区域外转诊。完善各成员单位医疗应急体系,制定危急重症初步急救和及时规范转运的制度和流程,保障辖区居民生命安全。
第二十二条 医共体根据《某某区基层医疗机构首诊疾病种类目录(试行)、某某区区级医院下转疾病种类目录(试行)、某某区区级医院不轻易外转疾病种类目录(试行)和某某区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标准(试行)》的文件精神,制订细化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的疾病目录、出入院标准、转诊规范及流程,根据服务能力动态调整。鼓励医共体成员单位医疗业务的差异化发展,对于医疗能力基本达到区级医院水平的专科,可以突破某某区基层医疗机构首诊疾病种类、区级医院下转疾病种类、区级医院不轻易外转疾病种类目录范围。
第二十三条 医共体牵头医院承担医共体内成员单位的业务指导、标准把握,协助处理疑难病症,区域内实行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对上转病人根据病情需要合理检查,不做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各成员单位根据胸痛、卒中等十大专病中心建设及专科资源分布,原则上将病人转诊至区域专病中心或医共体牵头医院,严格控制区域外转诊率。经医共体牵头医院诊治后恢复期病人病情稳定,可以在基层进行后续康复治疗的,原则上将病人下转至其所在辖区基层单位。
第二十四条 区卫健局不断完善转诊平台建设,加强医共体分级诊疗执行过程监管和督查考核。
第六章医疗资源共享
第二十五条 依托区域临床检验、病理诊断、影像诊断、心电诊断等医疗共享平台,全面落实医疗资源共享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
第二十六条 医疗共享平台配置专职管理人员,组织、协调和实施远程诊断服务等相关工作;负责诊断医生的排班、人员培训、场所设施设备维护以及其他日常管理等工作;按规定接受各成员单位提出的诊断服务申请,完成诊断、审核及出具报告书;负责收集和保存远程诊断服务工作中产生的相关资料,防范相关信息泄漏;定期整理、分析远程诊断服务相关信息,向医疗机构和区卫健局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七条 医共体成员单位与医疗共享平台签订协议,原则上首选区域(检验、病理等)或医共体牵头医院(影像、心电等)已建设的共享平台。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完成操作,并将检查检验数据通过网络实时传送到共享平台。
第七章中医药服务
第二十八条 医疗业务管理中心负责管理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中医药工作,积极推进成员单位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合理使用中草药(包括颗粒剂),规范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
第二十九条 依托区中医院医共体管理服务中心牵头医院建设好全区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在全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带教等推广工作。
第三十条 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规范开展十类四十五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向各成员单位推广十类三十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第三十一条 医共体各成员单位至少培养一名适宜技术应用推广骨干,掌握六类十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并负责向社区卫生服务站推广,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培养一名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骨干人员,掌握四类六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第八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 区卫健局应加强对医共体医疗业务管理中心的督导,跟进医疗业务管理中心相关制度的出台和完善。
一、数据准确,扎实推进公信力建设
真正把公信力建设作为质检机构之本;把数据公正做为中心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如何克服趋利倾向,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检验机构运作的全过程,是检验机构公信力建设的关键。正确对待事业收入与检验公正性的关系,在思想认识与对应措施上:一是坚持事业要发展,检测收入要增长,但决不能以赢利为目的。检验机构的业务收入就是检验费,收入的增长完全靠检测业务的增长来获取。二是始终注重当好行政执法的技术支撑。当监督检验与其他性质的检验业务发生冲突时,其他性质的检验业务要为监督检验让步;检验业务市场化运作与公正性发生冲突时,客户的任何需求都要为公正性建设让步,确保检验数据、检验结论的公信力。为了保证检验报告的科学、真实、准确、公正,防范影响公正性事件的发生,笔者所在单位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了有关业务接待、样品收取、检测收费、检测报告发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确认、保护客户机密和所有权、保证公正性、抱怨投诉、客户反馈、检测结果的质量保证、样品处置等公开文件,并严格按此实施,对从抽样、检测、检验报告到异议处理的各个质量环节进行有效监督。在日常工作中应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实行质量监督。任命不同专业质量监督员,不定期对检测人员的检测操作和检测工作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质量监督员有权对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检测结果要求进行复检或要求有关人员进行双人平行检测,以保证质量体系的有序运行,确保检测人员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湛的检测技术服务社会。
(二)实行抽检分离。成立专门抽样队伍,专职负责样品抽取工作,抽样人员不承担所抽样品的检验工作,避免检验人员与客户的直接接触,从程序上消除不公正检验的因素。
(三)实行盲样检验。实行盲样检验制度,凡执法部门的监督抽检所有样品由业务办重新编号后下发给检验人员按流水作业程序检测,使检验人员只知道样品编号,无法了解样品的其它相关信息,而且每位检测人员仅承担部分参数的检验,无法对样品进行综合判定,杜绝可能发生的徇私行为,进一步提高公正性。
(四)实行权限管理。根据职责范围,授予不同人员不同的权限,每人只能按照个人密码进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处理和了解与自身有关的事宜,检验人员只能修改自己未签发的检测报告,无权改动他人出具检验报告。同时所有已经审核签发的检验报告综合管理系统一律锁定,未经授权,任何人无法进行更改,确保签发的与存档的检验报告一致性。
(五)强化内部质量控制。责任部门制定年度内部质量控制计划,采取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监控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对存留样品进行再检测;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等方法进行内部质量控制,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以政府工作为中心,服务产业经济发展
国内质检机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以产品质量监督、生产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检验检测为主要工作内容,这就决定了质检机构要积极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贴近地方主导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服务大局,更加注重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便捷、可靠的技术服务,以服务社会、政府需要、百姓关心的产(商)品为重点,从单纯的检验业务部门向科研型综合服务部门转变,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在高、精、尖科研项目上寻求突破,以“科技兴检”提升检测能力和服务水平,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三、强化服务职能,为企业排忧解难
强化服务职能,为企业排忧解难,质检机构既有监督职能还有服务职能。通过产品质量检验为企业分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技术人员优势,为企业指出生产中存在的不足;利用质检机构丰富的技术资源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通过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取得企业信任和好评,同时防止了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不仅为企业排忧解难,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事业发展
设备是保证检验能力的基础,人员则是保证检验能力的关键。首先充分利用现有人才,各尽其能,各尽其责;其次,加强人员培训,每年要有培训计划,注意队伍的梯队建设,同时加强与高等院校及其他科研单位的联系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培养良好的技术素养;再次,聘用社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补充检验队伍力量。只有人员水平的不断提升,才能确保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新华网北京9月1日电(记者 齐中熙)今年以来,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截至7月底,全国有一半多企业退休人员已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表明,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共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退休人员3374.6万人,其中已经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有1830.2万人,社会化管理率达到54.2%。与去年底相比,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人员增加397万人,社会化管理率提高了10.7个百分点。
分地区情况看,社会化管理率达到80%以上的省份有上海、辽宁和北京。社会化管理率在60%至80%的有湖北、吉林、湖南、重庆、四川。社会化管理率在40%至60%的有内蒙古、河北、天津、青海、黑龙江、福建、浙江、河南、云南、陕西。
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管理服务社会化是指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其管理服务工作与原单位分离,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人员移交城市街道和社区实行属地管理,由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鉴于各地城市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部分地区还采取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委托企业主管单位或企业代管等过渡办法。(完)
(湖北工程学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摘 要:每个地区都在地域环境、经济基础、政策重点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使得进一步研究区域服务业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相关课题变得更加重要,这种研究不仅具有极其经典的理论知识,也在制定决策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对区域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界定了区域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相关内涵,并综合分析了区域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相关影响因素,构建出一种以武汉市为例的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关键词 :服务业;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0.003
收稿日期:2015-03-16
1 区域服务业竞争优势影响因素分析
1.1 生产要素
服务业的提升是由物质、人力、知识、自然四种资本以及基本设施、产业发展水平、活动单位的数量和规模等决定,并且商业信誉度、诚信体系等也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1.2 需求要素
服务业的规模和效率被它的一系列需求要素影响着,对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创新也会起到促进作用。区域内经济的差异化与区域内外对服务的需求决定了服务业发展的高度,比如说,消费人群的受教育程度、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当地人群的消费能力。
1.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所有的产业性的消费都是属于服务行业,只是区别在于传统型的服务行业指的是在平时生活中为人们服务,直接使人们的生活得到更多的便利,而一些相关与支持性的产业是间接地属于为直接产业做准备的服务,比如说,产业消费分层性问题,产品直接供应商与店面对于消费者的服务性销售。
1.4 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况
中国服务行业对于非价格性的竞争手段较为轻视,比如说最重要的服务质量。所以,在区域服务业竞争优势的评价之中,除去对于“钻石模型”的分析以外,还需要加入产业的竞争策略和服务质量等因素。产业要参与市场竞争,最基本的就是严谨的组织结构,因为判断选择能力及产业变化直接被组织结构决定着。另外,服务产业需要建立自身竞争优势,才能在行业中有一席之地,其中产业产品质量、创新的动力、原材料成本的减缩等都起着重大的作用。
1.5 机会
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牵制着服务业的提升,所以,区域之间的一些产业的交流、合作共赢、跨区域竞争决定了服务业提升的机会。
1.6 政府
对于每个国家的服务产业,政府都会根据现状出台一些相关经济和管理政策,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宏观调控,用来使其更好更快更加良性健康地发展。在经济方面,尤其是对于新兴服务业的推广与市场化进程的部署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管理政策方面,对创新以及竞争机制有着很好的完善,对于产业的规划布局也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
2 区域服务业竞争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构建
2.1 区域服务业竞争优势评价指标选择
2.1.1 竞争优势评价指标选择
考虑到区域服务业竞争优势评价的客观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将区域服务业竞争优势动态提升的路径与规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反映,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等相关问题,所以,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同业竞争、需求、企业运营、生产等关键要素,通过对关键要素指标的分析和判断来复制竞争优势动态演化的全过程,然后依据层次结构关系,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竞争优势评价体系。
2.1.2 评价指标测试方法
考虑到各个评价指标之间会因为其经济意义、作用方向、表现形式以及量纲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以此消除对量纲的影响。综合评价时还需要使指标同趋势化。本课题采用功效系数方法对指标中的相关定量进行处理,其计算公式如下:
设I=[I1,I2……Ik] 为数值型指标集合,Xi是Ii的测试值,无量纲的效用值为ωi,ωi是Xi的函数。其公式为:
经过功效系数法无量纲化处理后,定性指标的评价值转化相对应的评价分值,其映射关系为: [好,一般,差]=[90,80,60] (2)
2.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利用模糊关系合成将评价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再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评价方法。评价的基本步骤如下:
2.2.1 隶属函数的建立
本课题采用X=(X1,X2,X3,X4)来表示区域服务业竞争优势,假设评语集合λ=[λ1,λ2,λ3],基于λi是从Xij角度做的评价,构建三个级别的隶属函数。对区域服务业竞争力优势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一个综合评价分析。
2.2.2 构建模糊评价矩阵
构建模糊评价矩阵时需要用C指标来评价B分类因素指标,然后量化每一个因素上成为评价物,确定子集的隶属度,从而获得矩阵:
其中,rij表示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ri称为单因素评价矩阵,可看作是因素集和评价集之间的一种模糊的关系,即影响因素同对象的“合理关系”。模糊评价矩阵主要用来计算关于对象的模糊矩阵A,确定因素指标后,记为B={b1,b2………bn},经归一化后,就可以确定对象的评判等级。
3 提升武汉市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的对策
3.1 正确认识与处理发展服务业与发展工业的关系
武汉市目前处在工业化时期的中期阶段,这是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通过正确认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辩证关系,使之互相促进、一起发展,这对于武汉市目前而言十分重要。首先,工业化和经济服务化都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规律,那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服务业增加的价值比重逐步上升而农业增加的价值比重逐步下降;其次,工业正处在一个十分稳定的上升时期且没有出现排斥服务化曲线的同步上升。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工业化曲线大体呈倒U型,而服务化曲线则会在到达制高点后呈现平稳滑行;第三,转变服务业发展模式,特别是生产业,从过去鼓励传统服务业到现在全力进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也是目前提高地区制造业附加值、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3.2 提高服务业供给及需求集中度
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城市是产业及人口都较为密集的区域,其生产性及生活需求较为旺盛,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化水平以及城市的规模结构。因此,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快城市化进度,全面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一是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退二进三”,让城区经济实现整体转型;二是要把服务业的发展情况与施行城市化的战略相结合起来,把握市场机制来加速和引导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化,调整规模结构,扩大服务消费群体;三是以城乡结合部为重点,通过加快道路、供水及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城乡流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增强城市经济对周边农村区域的商品、技术和信息的辐射功能,统筹城乡服务,以城带乡拉动农村服务业发展;四是加大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服务业投资和建设的力度,完善城市的功能,增强城市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3.3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制定完善政策,通过进一步清理各种政策的制约和体制的障碍,降低市场准入,形成多种所有制平等准入、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服务业分工和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中去,大力引进外资投向金融保险、现代流通、旅游设施、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增强市场化水平。针对服务业存在的结构落后、行业发展不足等相关的各种问题。首先应制定出合理的企业政策,对于具有较高关联度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企业必须要实行一定的政策倾斜,比如加强信贷的支持力度。其次,服务业中的中小企业所占份额要远远高于其它企业,而武汉地区在长期的障碍等多种原因的干扰下,中小企业严重缺乏活力,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来鼓励和促进服务业中的中小企业,制定出专门的有关方针,满足企业的需求,提供支持以及管理的咨询,为中小企业创造出优良的生存环境。
4 总结
本文所进行的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不仅仅对于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也为区域经济的决策者——政府职能部门提供一种新的分析参考方案,并且这种关于行业竞争力的研究对于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建设更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研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的研究成果比其他区域产业方面的研究成果更为清晰、全面地揭示出服务业的战略地位。笔者在阅读了大量有关于服务业竞争力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后,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以武汉市以研究对象,探究其服务业发展的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同时构建了一个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 李江帆.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评估依据与评价指[J].经济管理,1997(8)
2 敖惠,刘莉.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9(2)
3 李娟.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