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小课题论文

初中数学小课题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小课题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数学小课题论文

初中数学小课题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 数学教学 有效提问

目前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教师随心所欲地提问,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问题提出后,急于求答,对于答不出的学生,不善于启发答问的思路;点评答问的得失,全由教师一人包办或对答问与其思路不同的学生置之不理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所谓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有效性的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做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提问要准确具体。

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一个问题提出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尤其这种情况出现在开公开课时,会让教师因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或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惊惶失措,急得满头大汗,要么自问自答下去,要么责怪学生不配合教师。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

二、提问语言要有艺术性。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非常的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理所应当,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更不会,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一些尖子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学困生回答好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效果就不好。而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学困生就不愿思考了,反正我答不上来;尖子生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三、提问要关注细节。

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四、提问要有充分准备。

有效提问要求教师课堂提问的指向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更要注意提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严密的逻辑性,还要新颖,适应学生的初中阶段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前,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于形式,把课堂当作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

五、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初中数学小课题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入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1引言

入门课,是学生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起始,是走向一段新旅程的起点,它能为学生的下一段学习旅程提供准确的方向,给予学生更多前行的动力。因此,入门课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在初中的数学入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有种种的不适应。所以对于学生的这些不适应的表现,如果不能引导学生过好这一关,不注意初中数学入门这个阶段的特点的教学措施和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丧失,成绩就会大大退步。因此,加强初中数学入门教学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使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少走弯路,使初一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2初中数学入门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与其对应教学策略

2.1中小学教学内容差异因素

小学的数学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接收和吸纳,直观而且趣味性强。初中数学的特点是概念繁杂和抽象,相比小学难度加大,习题种类增多,也就有了灵活多变的解题技巧,在几何中,逻辑性强,所以要求几何严谨与规范,而且明显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

(1)运算内容要求的差异。

重在数的计算问题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大特点,也就是进行具体的数字计算;侧重于代数式的计算则是初中数学的特点,这也就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思维能力。

(2)知识呈现方式的差异。

以形象思维为基础是小学数学课程的呈现方式,许多问题是以现实的自然现象和简单明了的实验数据为根据,学生利用形象思维获取知识;但是,以抽象思维为基础是初中数学课程的呈现方式,许多数学要通过抽象、归纳等过程才能出结论。所以说初中数学问题不能像以前一样直接得出结论。

(3)小学的大多数问题是单因素的逻辑关系;而初中的问题则是多因素的复杂逻辑关系,并且逻辑关系是以递进和归纳等方式为主。而且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主要表现在几何证明题,这也就要使用假设等推理方法。

(4)小学阶段数与运算举例。

例1 你走1200步大约有多远?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堆1200千克的土豆需要多大的场地?

解:1200纸有多厚可以这样设计:首先,一本课本大约有50张纸,先让学生观察一下,一本书有多厚。其次,把十本数叠在一起,大约有500张纸叠在一起,让学生感受500张纸有多厚,然后再慢慢的增加书本,每加一本,感受纸张的厚度。最后,让学生想一想1200张纸能组成几本课本,这么多课本叠在一起有多厚?再请学生描述1200张纸有多厚。其他两个问题和纸张问题是一样的,让学生举一反三。

评注:一个数字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表示意义,上面1200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的意义,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字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例2 9.9×6.9比70小吗?

解:把9.9放大到10,所以有10×6.9=69,估算得到的结果比70小,所以可以得到结论9.9×6.9比70小.

评注:可以把一个不是整数的数凑成一个接近它的数进行估计运算,所以这是估算重要方法之一.

例1、例2所表现出来的是小学与初中数与运算的差异,初中更加侧重于代数式的运算.

2.2针对中小学教学内容差异因素的教学策略

中学数学的学习与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是不相同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然后再有计划的进行引导。不然,会使得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令基础一般、智力较差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使得数学成绩两极分化。因此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初中数学第一章是有理数:这一章是在小学学习数的基础上,引入从负数概念,扩大了数范围。有理数还是后续学习数与式的基础,所以有理数的学习好坏与否关系到后续的学习;第二章是整式的加减:这章开始通过字母表示数进入代数式的有关学习,这一章的学习为下一章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以后的代数式运算打下基础,所以应该注意整式加减这一章的相关内容;第三章是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从小学的算式运算过渡到初中的方程运算,也初中的方程的入门,为以后的二次方程、二元方程作铺垫,应该注意相应的方程计算方法与解答步骤。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很好的从小学过渡到中学学习,大量的实践证明:放慢的教学进度,可以使得有理数运算、整式加减运算教学的教学效果取得好的成果。

3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初中数学入门与中小学教学内容差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初中数学入门的困难问题中,若能提前了解到初中数学入门的困难的种种因素并有相应的解决方法,则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面对具体入门困难因素时,应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定符合实际情景的教学策略,面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在初中生数学入门的困难问题上,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解决方法。同时在解决初中生数学入门困难的过程中也应该认真思考,发现和归纳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应用.

参考文献:

[1]原满军.浅谈中学数学后进生成因及对策[J].科学之光,2010,(08):149.

[2]胡超.中学数学学习困难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9):114.

[3]王伶萍.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J].上海中学数学,2003,(12):23-26.

初中数学小课题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有效性 学生 主体作用

我们发现,不少初中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比较枯燥,加上教学方法呆板,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当成知识灌输的对象,严重妨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参与创造条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实验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对教学中的大量计算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学生只需初步了解各种数学计算方法,会用电脑计算就足够了。适当开始数学实验课,利用Mathematic、Matlab等数学软件,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数学发展的现状及应用有了切身的体会,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数学史上,有些定理都是靠实验、归纳法发现的。数学实验不是直接将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而是根据数学思想发展脉络,创造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实验手段,从直观、想象到发现、猜想,然后给出验证及理论证明。应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可分为建立数学模型、计算、结果分析和检验三个步骤,建立数学模型,需要用到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而这却是传统教学中重视不够的地方。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第二课堂给学生介绍一些现代数学的发展的讲座,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同时,对学生掌握课堂所学内容也有间接的帮助。

二、制定有效的考核方式

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已,他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那么,什么样的考试形式是合适的呢?有这样两条标准:第一,看这种考试形式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二,看这种考试形式是否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所采用的一张试卷的考试方法是有其优点的、不可取代的。这种考试从积极的方面看,它是检查教学质量与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了一种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考试还可以激励并强化人们的竞争意识,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外部动力。它在考查记忆型知识、计算能力,有关理论、概念等知识时确有优势。但是,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考核过多,能力考核过少;对记忆类知识过多,对操作能力考核过少;对生搬硬套的知识考核过多;对应用能力考核过少;统一要求多,个性发挥少;照葫芦画瓢多,创新思维少。由于这种考试方式过于强调集中统一,考试时间限制过死,内容局限性较大,从而试题的涉及面有时很少、容量十分有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精神。

我们可以采用一种新的方式进行考核。比如,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分段式考核,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较为灵活的方式,可以笔试可以答辩、可以写小论文、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工厂企业或社会实践中去,做调查研究和分析,或者给一个小课题,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几个同学一起集体完成。可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采用口试与学生共同讨论相结合等形式,改变一成不变的考试方法。这样做,教师确实增加了许多工作量,但为了数学的教学改革,我们应该不断努力,不断总结探索新的、合理的评价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修养和思维习惯。

三、运用有效的诊断评价策略

教育中的“诊断”不限于辨认不足或问题。它是一个范围比较大的概念,包括对各种优点和特殊才能察赋的识别。诊断性评价是为了使教学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而在教学开始前进行的评价,其主要功能是要确定:(1)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2)学生已达到计划中的教学目标的程度。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单元,它的终极目标是:

①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②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③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先决技能以及学生的兴趣、态度等个性特征做出诊断性评价,如学生是否能够“用字母表示数”;是否掌握了“移项”、“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技能。同时,教师也可以就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出诊断性评价,如判断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四、设置有效的研究型作业

研究性学习中提出的一些课题个人很难完成,需要集体的智慧。可以安排数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合作完成。通过开展小组活动等形式,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观察、猜想、归纳等探索过程,并在探索中相互提出问题,取长补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最终提出一个整体研究方案,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索”或研究性学习中提出的问题确定好研究课题,让一个组的学生分工合作,去查找资料,收集、统计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一般结论,并写出研究性报告。各组完成后,互相交流对比,评选出优秀研究小组,好的研究报告推荐发表。例如,在研究温度变量与时间变量的函数关系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确定更具体的任务目标,如何获得和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得到自己的结论。然后,各小组分别进行讨论交流完成,并集体撰写研究报告。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积极投入,相互参与,在这种合作交流中完成所学内容,得出正确结果。再如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题目:如果你家的地砖要进行重新铺设,你能为你爸妈提供一份装修建议表吗?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来考虑:(1)算出每间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每间房间的面积分别是多少?(2)根据自己家庭的生活条件和自己的爱好,在各种形状的地砖中选择你需要的?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钱数?

小组研究型作业给学生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他们在作业课题的选取、数据的收集与统计中,体会到靠自己单打独斗是很难完成一项复杂任务的,要靠集体的共同努力才能作得更好,为他们日后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做事要有合作意识。这样,学生不仅主动获取了知识,而且也获得了与他人合作所产生的乐趣。

五、结语

初中数学课程是以后继续学习的基础,这一阶段对初中生的未来发展影响很大,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应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涂荣豹.构建主义观的辨析及再认识[J].中学数学参考,2002.

[2]徐沥泉.教学•研究•发现――MM方式演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初中数学小课题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70-02

【作者简介】叶红,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江苏常熟,215500)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名教师。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给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学会“三用”(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深化“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提高“四能”(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苏州市“初中生多元智能发展综合实践课程基地”,我们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注重活动的探究趣味,努力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操作的乐趣和探究的成功。

一、回归现实情境

建构主义者认为,数学教师的最基本职责就是学会如何通过社会的互动去引起儿童独立的数学活动,以及如何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数学地交流。数学教师的另一主要工作就是要创造出他认为有利于儿童学习活动的学习环境。因此,我认为,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应努力引导学生将学校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自己放回到实际情景中去。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数学地去看待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培养他们能从现实的角度去看待数学、运用数学。

例如,初三年级在教学弧、扇形、弓形时,就结合学校校园建设设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如例题:新教学楼前有一个半径为6米的圆形花坛,准备种植三种不同颜色的花卉,要求每种花卉种植的面积相等,并且相对集中,以便管理。请同学们帮助学校设计几种种植方案。

活动中,仅10余分钟内,42位学生各自设计出了自己的图案(如图1),形态各异,其中许多图案设计得相当漂亮,有许多是教师所没有预料到的,一些学生还说出了他们的设计意图,并说明了设计的合理性。

二、走进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是通过动手动脑“做”数学的一种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运用有关工具(如纸张、剪刀、模型、测量工具、作图工具以及计算机等),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进行的,一种人人参与的、以实际操作为特征的数学验证、理解或探究活动。因此,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利用“数学实验”这种学习方式。

通过数学实验、课题学习等吸引学生“做”数学;学生在“做”中尝试寻找策略、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索,积累活动经验。

例如,许瓦兹(H. A. Schwarz)三角形问题是一个著名的极值问题,但其原理却与“将军饮马”问题相通。教师就可以从“将军饮马”问题出发,设计数学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画图、列表、测量、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等过程,探究“许瓦兹三角形问题”的答案。

三、采用先进技术

数学具有抽象性。这种抽象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学习的阻碍。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局限于抽象的思维活动,应当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原本抽象的思维活动可视化,为学习的迁移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例如,如图2,取两枚大小相同的硬币,将其中一枚固定在桌上,另一枚沿着固定硬币的边缘滚动一周,那么滚动的硬币自身转了多少圈?

这样的问题,以往需要学生将硬币的运动过程想象出来,而恰恰很多学生就不能够在脑海中模拟出其情境。但借助几何画板这一工具后,就可以将滚动的轨迹用不同颜色标示出来,非常形象直观。甚至还可以将问题的情境扩展,分别在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上滚动圆(如图3、4、5),求滚动的圈数;或者取一大一小两个圆,大圆的半径为2r,小圆的半径为r,小圆沿着大圆的边缘滚动一周,求小圆滚动的圈数。

四、撰写数学小论文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学生互相合作,并在合作中准确表达各自的想法;需要学生互相鼓舞,共同完成任务,会将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结合活动的探究与思考,将自己的收获与想法写成小论文。以课上的动脑思考、动手探究、动流等数学活动为主线,细致而独到地阐释自己的思考和收获。让学生在这样的探索与反思中,收获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学活动经验,使得自己的知识网络建构得愈加完善,对数学的热爱更进一步。

总之,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基于学生数学学习需要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经历、参与、内化、反思……让他们在活动中动手动脑,积极交流,在活动中积极探究、深化认识,在活动中获得创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汤炳兴,叶红.把学生带回到现实中去[J].数学通报,2002(06).

[2]董林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J].江苏教育研究,2009(11).

[3]王林.我国目前数学活动经验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1(06).

初中数学小课题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本资源 农村 数学教学 兴趣

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较差,大多数家长外出务工挣钱,孩子们都由祖辈监护,祖辈文化层次较低,部分监护人认为:“学习好坏无所谓,读书只管尽义务”或是“学那么多干啥,只要会学会算就行!”除受此影响外,农村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都是书本知识。再加上数学是初中学生感到“繁”“难”和“枯燥”的学科,他们不了解初中数学课程的特点,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如何进行数学思维等。因此,作为农村数学教师,除了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外,还应因地制宜,挖掘校本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挖掘榜样资源

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榜样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能起很好的示范作用,这种作用往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萌发“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怕困难,做一个了不起的人”的想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数学学科的科学性很强,虽然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等都具有严谨、抽象的特点,但数学教材中许多定理、公式、法则的发现、发展过程,大多都有一个动人故事。我们教师只要深入挖掘,用榜样言行、生动范例教育学生,就能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例如,教学参考书上的华罗庚、陈景润、笛卡儿等著名数学家的事迹及成才的故事,指出他们之所以能登上科学的高峰,是因为他们具有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这不仅能唤起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更能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可贵品质,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激起他们顽强学习的斗志。

二、挖掘情感资源

农村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重情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一特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使他们真正动起来。

注重情感教育,需要教师多关心和爱护学生,当学生失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心理抚慰,主动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和克服困难;当他们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比如,尽管教师已经看出学生某道题的计算是错误的,但仍然要以亲切的话语启发学生,使他们既能感到自己的进步和希望,又能找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

三、挖掘生活资源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数学知识具体化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到摸不着头脑,很多情况下只能被动地去接受,不能很好的理解,且印象不深刻,容易遗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学会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教会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把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现象结合起来,从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到新的知识。例如,买衣服碰到的“打折问题”,银行利息、缴税问题,电话、水电、煤气问题,房屋面积、楼高、树高的测量等。通过实例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而且和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把过去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又如,学习“同类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想下面的问题:将一群鸡和一群鹅混合关在一个笼子内,请问会发生什么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说出不同的答案,但俗话说:“你是你,我是我,鹅不跟鸡打伙。”这就意味着鸡、鹅会各在一边,分出不同的种类,教师可以以此来引导学生来找出4x・3y和 -7x・3y的共同特征,从而轻松说明什么是同类项的相关知识。

(二)自制学具

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但永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和牢固。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动手制作相关的学具,不仅能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会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1.课前制作学具,是培养学生主动实践有效方法之一。如在教学角之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制作时钟。这样不仅为上课分析题意、引出概念、探索解题思路突破难点扫清了障碍,而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重要是学生通过动脑和动手的操作过程,思维得到了训练,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

2.课堂制作学具,培养合作实践精神。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为学生的合作实践搭建舞台,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动手操作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时,第一步,要求每位学生在纸上画一个ABC,使∠BAC=60°,AB=3,AC=2,然后用剪刀将ABC剪下来;第二步,请同桌的两位学生将剪下来的三角形叠在一起,并观察发现什么?第三步,请前后的两位学生将剪下来的三角形叠在一起,并观察发现什么?第四步,在相互叠在一起通过观察的基础上,学生得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第五步,要求同桌的两位学生将自制的三角形拼成不同形状的图形,看哪一组拼的最多?这样,学生当堂自制一些简单的学具,合作使用学具,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而且同伴间相互弥补、借鉴,使学生体验了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乐趣,培养了他们合作实践的精神。

(三)开展数学课外活动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将生活原型通过归纳浓缩成经典的理论,最终又还原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的学科。农村自然资源丰富,便于数学课外活动的开展,因此,农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例题和练习,教师要引导他们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和应用知识,去真正感受知识的价值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感受身边的数学,这样才能达到让他们主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效果,促进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总之,将数学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和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小亚.与新课程同行――数学教与学的心理学[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7).

[2]肖正德.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6).

[3]刘明知.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J].学园,2010(11).

[4]陈永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J].科技资讯,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