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田间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田间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麦;高产;田间管理;苗期;中期;后期;淮北地区

小麦是我省沿淮淮北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100余万公顷。由于小麦生长周期长,播种期正处中晚秋,病虫草害发生种类多,为害时间长。因此进行小麦田间管理是小麦优质、高产的关键。

1苗期管理

在此阶段要保证小麦全苗、匀苗,力争早扎根、早分蘖,冬前达到壮苗标准。壮苗标准:半冬性品种越冬时主茎叶片数要求6叶1心,单株分蘖3~4个,次生根6~8根,群体茎蘖数1200万根/hm2左右。

1.1查苗补缺

出苗后要根据基本苗的要求及早进行基本苗调查,三叶期前苗数不足,可催芽补种,三叶期后可移稠补稀。

1.2因苗管理

1.2.1弱苗管理。因土壤肥力和墒情不足引起的弱苗,要先追肥后浇水,及时中耕松土,促进根系生长和分蘖生长,变弱苗为壮苗。因晚播引起的弱苗,除缺墒严重外,一般不宜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应浅锄松土保墒增温,促进麦苗生长。

1.2.2旺苗管理。旺苗一般是由于播种过早或品种播期不对,加上施肥不当、气温偏暖、雨水较多等造成麦苗旺长。对苗期旺长麦田,可通过深耕、镇压、喷洒植物生长抑制剂等办法阻止主茎和大分蘖生长,压制分蘖发生,控旺转壮。

1.2.3壮苗管理。对底肥足、墒情好、适时播种的壮苗,一般不再施肥,但要松土保墒。

1.3中耕划锄

冬前要进行2~3次中耕除草,疏松表土,以利于提高地温,通气保墒。一般第1次中耕在开始分蘖时进行,第2次在分蘖盛期进行。

2中期管理

中期也就是小麦器官建成阶段的管理,一般指从起身到抽穗前的阶段,是小麦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本阶段主要是在前期管理的基础上,继续协调地上部与地下部、个体与群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关系,提高分蘖成穗率和光合利用率,培育壮秆大穗。

2.1追施拔节肥或孕穗肥

拔节肥追施是小麦高产栽培上的一个重要措施。拔节肥可以提高中期功能叶的光合强度,积累较多的光合物质供幼穗发育,提高分蘖成穗率和穗粒数。拔节肥一般应掌握在群体苗色褪淡、分蘖高峰已下降、第一节间定长时施肥(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追肥量一般可占整个氮肥施用量的40%,即折合尿素150.0~187.5kg/hm2。追施孕穗肥可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能够保花增粒、提高粒重。追施孕穗肥一般在剑叶露出时施用,施尿素60kg/hm2为宜,用量不宜过大。

2.2春灌与防渍

拔节至抽穗阶段是小麦一生需水量最多的时期,此期干旱会使植株上部功能叶片变小,小穗、小花增多,穗粒数减少。所以发生春旱时要进行春灌,尤其是施用拔节肥应结合灌水。如果这期间降水偏多,要及时清沟沥水,以防小麦根系早衰甚至烂根和加重病害。

2.3防倒伏

预防措施:①选用高产、耐肥、抗倒伏品种;②科学施肥,防止氮肥过量,严格掌握追肥时间;③合理密植,防止群体过大;④对高秆品种应用化控技术,在苗起身前喷洒矮壮素、多效唑、缩节胺助壮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及磷钾肥液等,用量300mL/hm2。

3后期管理

后期管理也就是籽粒形成阶段的管理。小麦抽穗后根、茎、叶生长基本停止,进入以籽粒形成为中心的开花、受精结实、籽粒灌浆、养分运输和产量形成阶段,是决定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本阶段要保根护叶,防早衰或贪青晚熟,延长上部叶片功能期,保证叶片正常落黄,预防旱、涝、冰雹、病虫、倒伏等自然灾害,达到籽粒饱满、增加粒重的目的。

3.1叶面喷肥

小麦生育后期根系进入衰老阶段,吸收能力减弱,叶面喷肥,植株吸收快,肥料利用率高。一般要用1%~2%的尿素溶液750~1500kg/hm2进行叶面喷洒,以补充植株氮素营养不足,缺磷麦田可喷洒0.2%~0.3%的磷酸二氢钾,对提高粒重有明显作用。

3.2一喷三防

小麦生育后期,病虫害、干热风、倒伏时有发生,对产量影响较大。后期进行“一喷三防”可有效防止这些危害。“一喷三防”就是把农药、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按适当比例混合复配在一起,喷洒在小麦田里,达到防病虫、防倒伏、防干热风的目的。

3.3后期灌溉和排涝

小麦从抽穗到成熟约需降水150mm左右,这段时间淮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90~100mm。因此,此期小麦生理需水与自然降水有一段差距,除多雨年份外,干旱年份和贫水年季节都需要补充灌溉。

3.4适时收获

在正常成熟的情况下,小麦粒重以蜡熟期至完整期为最高,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也最高。因此,蜡熟末期是收获的最佳时期,应根据劳力、机械、天气等情况及时抢收、避免损失。

4小麦主要病虫草鼠害防治

(1)返青至拔节期防治小麦纹枯病,用5%井冈霉素3000mL/hm2对水900kg/hm2,喷施小麦茎基部。

(2)3月底至4月初,防治麦粘虫麦叶蜂、麦蚜、麦蜘蛛、吸浆虫,使用高效低毒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

(3)4月下旬至5月上旬防治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和穗蚜。白粉病可用25%粉锈宁可湿粉450g/hm2,对水750kg/hm2防治;赤粉病可用80%的多菌灵1500g/hm2或33%纹霉净可湿粉750g/hm2,对水750kg/hm2,均匀喷雾。穗蚜可用40%蚜虱净150~300g/hm2,对水750kg/hm2,均匀喷于穗部。

田间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作物;田间;管理;建议

进入七月份,玉米全面进入抽雄――孕穗期,水稻进入抽穗期,是加强田间管理,做好抗旱、防涝的准备工作的关键时期。应以争积温、促早熟为中心,采取拔除杂草、适时追肥、合理施用叶面肥、防治病虫害等有效措施,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确保适期安全成熟。加强田间管理,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促早熟。

玉米抽雄开花、水稻出穗将进入快速生殖生长期,对水肥等需求量大,抽雄至灌浆需水达到高峰,各地要酌情灌溉。同时,早施粒肥、喷施叶面肥等促进早熟。

二是清除杂草防草荒。

旱田拔除田间大草,清理田边地头杂草,降低草籽数量,以防导致明年草荒。水田要清除池埂、灌渠杂草,并重点清除田间野慈菇等大草,以利于水稻生长。对前期除草剂应用效果不好的旱田和水田,都不能再施用除草剂,只能采取人工或机械除草,避免产生药害。

三是防治病虫危害。

及时防治病虫害,根据气候特点和病虫发生规律,加大普查力度和频率,及时准确地掌握发生趋势和动态,及时预警信息,做到早发现、早预报、早防治。要重点做好玉米斑病、稻瘟病等主要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做好农药、药械等物资准备,确保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坚决遏制大面积危害。作物进入各种病虫害多发期,各地要及时预测预报病虫害的发生趋势,跟踪调查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加大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粘虫、玉米螟、蚜虫、蝗虫、双斑萤叶甲、稻瘟病、水稻二化螟、稻曲病等重点病虫草害的监控力度,及时监测,早动作、早发现,科学有效防治,减少对产量的影响。在水稻进入始穗期(破口期),预计一周的时间将进入齐穗期,这一时期是水稻稻瘟病的最佳防治时期,因此,要抓紧开展对稻瘟病进行防治。

同时,要提前准备好各类防治药剂和防治药械,确保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坚决遏制病虫害大面积危害。病虫害防治要严格按照标准施药,采用自走式高杆作物喷雾喷杆机和机载喷杆喷雾机施药的要选用优质喷头,注意压力、风向并严格控制药液量及行走速度。

田间管理范文第3篇

一、果穗管理

按新梢长势留穗。酿造型山葡萄,一般留法是强三中二弱一。若一个新梢4个果穗,一定要清除1个小穗或弱穗。鲜食大粒型葡萄,一般留法是强二中一弱不留,若一个新梢3个果穗,一定要清除1~2个。鲜食大粒型葡萄花前未将果穗掐尖的,此时进行也可,掐去穗尖1/5~1/4。要清除病果、残果和畸形果。促进留下的果穗、果粒增大、增重。提高产量和质量。若计划鲜食葡萄套袋,此时期为最佳时期,可抓紧进行。

二、肥水管理

葡萄果实膨大期是全生育期需肥、需水最大的时期。此时应及时追肥,氮磷钾配合使用。每亩追施尿素40千克,磷酸二铵20千克,硫酸钾20千克混合后追施。若发现有缺素症,则应增加所缺的微量元素,但用量要准,不宜过多。追肥后要及时浇水,促进养分的吸收。干旱时应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雨季田间积水时,应及时排水,防止内涝。

三、中耕除草

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地温,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根系向下生长,有利于抗旱、抗涝和养分的吸收。

四、病虫害防治

葡萄果实膨大期正是高温多雨季节,也是病害多发季节,常发生的有霜霉病、白腐病。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嫩梢及幼果。危害症状是在叶背面生长一层白色霉状物,逐渐扩大,导致叶片变褐干枯。防治方法:一是消灭菌源,修剪时彻底清除病枝、病叶、病果,集中烧掉或埋掉。二是加强田间管理。生长旺季应及时绑蔓、摘心、合理修剪,保持架面通风透光。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三是化学防治。发病前用等量式波尔多液1:1:200叶面喷雾,是理想的保护剂。发病后用58%的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白腐病主要危害果穗,先从离地面较近的果穗梗或小果梗开始出现浅褐色,边缘不明显、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逐渐蔓延到果粒,使果粒呈浅褐色软腐状,果面上分布许多灰白色微突起的小点,即分生孢子器。在雨后或空气潮湿时候,从分生孢子器流出粉红色的粘液,即分生孢子,此病的病果易脱落,是白粉病的特征之一。叶片发病时,叶尖或叶缘上形成浅黄色水烫状病斑,周围带有绿色晕圈。防治方法,农业防治与霜霉病相同。发病后用福美双800倍液及时细致喷果穗效果好。

田间管理范文第4篇

(1)除草:播后苗前选用扑草浄和乙草胺除草。扑草净切忌在刚拱土时用,对苗有害。播后苗前或刚出苗的可用施田扑除草,为了防治早春温度低除草效果不好,可先用温水把药化开,激活药性。

(2)查苗补苗:马铃薯缺苗严重影响产量,缺一株减产该株实际产量的50-70%,所以出苗后发现缺苗,要从多株苗上分离进行补栽。

(3)水分管理:出苗后马铃薯抗旱能力比较强,相当于谷类作物,发棵期前,苗高15厘米以下一般不要浇水,以利蹲苗,避免造成植株徒长(特殊干旱适当少浇水)。结薯期开始浇水,一般在初花、盛花、终花浇三次水,保持地面湿润,切勿大水漫灌。开花结束可适当控水, 并保持供水均匀,浇水总的原则是小水勤灌,不要没垄,如果大水漫灌会使土壤发硬板结,土壤通透性不好。此时正是块茎增长期,易出现畸形,也影响块茎生长。若遇大雨要及时排水。收获前10-15天禁止浇水。

(4)培土中耕:

1)在上茬垄的垄沟栽培的,在出苗期苗出齐时,对苗眼培一次土,覆土6-7厘米成垄。培土增温防止倒春寒。

2)在发棵期即苗15cm左右时培第二次土,这次要浅培土,以提高地温,促进匍匐茎增加,匍匐茎越多结薯越多,是决定结薯多少的关键时期。

3)早熟品种只培2次土。晚熟品种在结薯期即苗20cm左右时进行第三次培土,这次要多培,一般6cm左右,加厚增宽垄台,为块茎膨大提供良好条件。此次培土主要起到降温作用,温度低些,马铃薯结的多、易膨大。

齐苗时进行第一次中耕,深度8-10厘米,10-15天进行第二次中耕,需浅些;现蕾开花期进行第三次中耕比第二次更浅。后两次结合培土,先培土3-4厘米,后4-5厘米,总培土不超过10厘米。

(5)追肥:早熟品种习惯上一般不追肥,但有灌溉条件的或晚熟品种可在出苗后结合灌水追一次苗肥,公顷尿素50公斤左右。

(6)病虫害防治:主要有早晚疫病、环腐病、黑胫病、青枯病、病毒病等,马铃薯的病害有防的价值,没有治的价值,所以应以预防为主。

1)用拌薯剂、生根剂处理种薯。

2)苗期喷洒枯必清预防叶枯病。

3)在花期前(即20cm株高前)喷洒保护剂,如百菌清、甲霜灵、大生、氢氧化铜、代森锰锌、双克等预防各种病害。

4)在花前至花后期喷克露、瑞毒霉防治早晚疫病、环腐病,一般连续喷3次。

5)在田间发现死秧即病毒株,应及时拔除。

几种病害症状:

①晚疫病:首先在叶片的顶端或边缘发生淡褐色的病斑,病斑外缘黄绿色,湿度大的早晨或雨天病斑很快扩大,使叶面呈现水浸状青枯,并在枯斑外出现白霉,叶被白霉更明显。侵入块茎时,块茎表皮变褐色斑点,组织变硬,切开后,内部薯肉呈锈褐色,一旦侵入软腐病病菌,块茎即腐烂。水湿条件是主要的侵染条件,块茎为寄主。

②青枯病:植株发病时出现一个主茎或一个分枝突然萎蔫青枯,其它茎叶正常生长,但不久也会枯死。病菌沿维管束侵入各茎内,先侵入的先凋萎,最后全株枯死。从匍匐茎侵入块茎,所以脐部组织最先出现黄褐色症状,切开块茎可看到从脐部到维管束的病害发展和组织变色症状,发病后期患处用手挤压出现乳状病液,但薯肉和皮层并不分离,这是区别于软腐病的重要特点。病重块茎芽眼先发病,不能发芽,而后全块腐烂。带病块茎、寄生植物和土壤传播,中耕和灌水等农事可传播。

③环腐病:病菌主要在植株和块茎的维管束中发现,使组织腐烂。植株一般生长缓慢,开花期明显,常出现部分枝叶萎蔫,下部叶从叶边缘变黄,并向内卷曲,枝叶枯死慢,这是与青枯病的不同之处。块茎发病是病菌沿维管束通过匍匐茎进入维管束环,严重时,薯肉一圈腐烂,呈棕红色,用手指挤压薯肉和皮层分离。但芽眼并不首先受害,这也是与青枯病的不同之处。主要是薯块带菌,通过切芽和运输等传播,土壤不传播。

④黑胫病:带病块茎生长的幼苗和植株比健康植株生长矮小,茎杆变硬、节间短,叶片发黄并向上卷曲,不久植株因茎基部腐烂而死亡,受害的植株因基部变黑腐烂很容易拔起,病株以从幼苗到成株陆续发病为特点。主要通过带病的种薯传病土壤湿度大,温度高易引起发病。

⑤病毒病:病毒病可分X、A、S、M、Y五种病毒和卷叶病毒、纺锤块茎类病毒等,多数是形成花叶,叶和茎有褐色坏死条斑或叶卷曲等,块茎不正常(如,纺锤形),主要以蚜虫等昆虫传播为主。

(7)虫害防治:主要有:地下害虫、蚜虫、瓢虫等。

1)结合施肥拌药防地下害虫,如甲基乙柳磷、特丁硫磷、毒死蜱等防治地下害虫,种马铃薯不能用甲拌磷,残留大。西北部风砂区地下害虫重的地块要用二种药配合效果好。

2)注意蚜虫防治,蚜虫易传染病毒,在田间点片发生时喷洒氧化乐果,或来福灵、速灭杀丁等药剂,一般2-3次。

(8)摘花:因为花吸收养分,在初花期把花摘掉。同时喷洒膨大素促进块茎膨大,同时加多效唑,防止徒长,把上部植株养分下移,促进块茎膨大,一般早熟品种在初花期喷一次,晚熟品种在初花期和盛花期各喷一次。

田间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玉米;田间管理;防治

前 言

玉米是常见的粮食作物,也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各个农业生产大省中都不占少数。所以能否大幅度的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只有掌握了玉米在各个季度的声场规律,加强玉米的田间管理,才能提高玉米产量,保障质量,从而实现秋季的丰收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1.玉米的前期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的前期管理很关键,因为前期玉米的育苗期是基础,尤其是像种植玉米这种高产且晚熟的作物,更应该加强玉米前期育苗工作的管理,这直接影响到下半年的丰收。具体方法如下:

1.1玉米种子和土地是影响前期育苗的关键因素,不好的玉米苗和土壤的不适宜会直接在田间播种期间出现不同程度的却秒和断垄,这会严重影响玉米收获时的产量和质量。所以当玉米苗开始生长时要勤到田间去查苗,发现缺苗或断垄的情况要及时补苗。如缺苗较多,可以用浸种催芽的种子坐水补种。如缺苗较少,则可以移苗栽植的方法。特别注意的是移栽要在阴雨天或晴天的下午进行,最好要带土移栽。栽后要及时浇水,保证成活。

1.2适时合理定苗是实现合理密植的关键措施。间苗宜早,应选择在幼苗将要扎根之前,一般在幼苗三四片叶时进行。间苗原则是去弱苗,去病苗,留壮苗;去杂苗,留齐苗和颜色一致的苗。如间苗过晚,植株过分拥挤,互争水分和养分,会使初生根生长不良,从而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当幼苗长到四五片叶时,应按品种、地力不同适当定苗。如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方和地块,要适当延迟定苗时间。但最迟不宜超过6片叶。间、定苗时一定要注意连根拔掉。避免长出二茬苗。间、定苗可结合铲地进行。

1.3中耕除草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温度,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增加土壤养分,减缓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防旱除草等。中耕除草一般分为三个期间,第一个期间应在定苗之前,幼苗4-5片叶时进行,深度在3.5-4.5厘米之间;第二个期间应在定苗后,幼苗在达到30厘米左右高度时进行;第三个期间应在拔节期前进行,深度为11厘米左右。除草要除干净,特别是那些根扎在土壤里较深的杂草。且要保证既不压苗又不伤苗,必要时可应用化学除草剂技术,如乙草胺乳油、乙阿合剂、玉米宝等。每公顷除草剂的用量应严格按照说明配比,既保证不伤害玉米幼苗对玉米田杂草又有较好的防效。

1.4春玉米由于基肥充足,一般不需要施苗肥。麦垄套种和贴茬抢种的玉米则因免耕播种,多数不施基肥,主要靠追肥。基肥不足的田间玉米应及时做到追肥,以此来保证玉米对营养的需要,为后期高产打下基础。

1.5防治地下害虫。育苗期间对玉米危害最严重的地下害虫有蝼蛄、蛴螬、地老虎、金针虫等,一旦发生虫害,一定要对症下药,及时有效的消灭。

2.玉米的中期田间管理技术

要提高玉米高产,除了选用优良品种、适时播种和加强育苗期田间管理外,更要加强玉米生产中期的田间管理,其主要表现在减少空秆和“秃穗”,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2.1轻施拔节肥。玉米生长至5-7叶时正是拔节期,是需肥高峰期,应根据玉米苗的具体涨势和情形进行追肥工作。

2.2重施穗肥。施玉米穗肥的时间也就是在玉米抽穗的前10 天,在这段时间玉米的生长生殖速度是最快的,幼穗迅速分化并进入雌穗小花分化的盛期,这一时期就是能决定果穗的大小、有多少籽粒的关键时期,也是玉米的一个生长中需肥量最多的时期,这个阶段的施肥量要占总体施肥量的50%-60%。在中下偏低的产地和后期不给予施肥的地区更要加大穗肥的追肥量。同时,可根据长势适时补充适量的微肥。

2.3防病治虫。对于中期仍然要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在对患有黑粉病的玉米植株,要及时发现,趁黑粉还未散发之前,及时拔除、深埋或烧毁,以免在第二年重新感染病状。同时,在玉米进入心叶末的时期即大喇叭口期,也就到了正是防治玉米螟的最佳时期,因为在这时玉米螟基本都集中在草丛中进行危害,在这个时期药物防治是最佳手段。主要防治方法一是用菊脂类的农药对成1000倍液体,摘掉喷雾器的喷头,直接将药液喷入心叶丛中;二是用辛硫磷乳剂与水配比各50%调和成500倍液,喷灌于心叶丛中。

2.4抗旱排渍。在玉米生长的中期,无论是长时间的干旱或者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对于作物的生长都很不利。如遇天旱,应坚持早、晚灌溉田间进行抗旱,保证玉米有充足的水分;若是多雨天气,则要注意疏通排水沟,及时排水,以防作物的根部长时间在水生环境中浸泡,产生烂根状况,不利于生长发育。

3.玉米的后期田间管理技术

3.1及早补肥。大量的生产时间证明,玉米在吐丝后,下部叶片发黄,有明显的脱肥状况,这是土壤肥力不足的表现,其补救办法是:可追加施氮肥10%速效氮,或喷施0.45%左右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补施攻粒肥。追肥后可使根系活力旺盛,养根保叶,植株健壮不倒,防止叶片早衰。

3.2人工辅助授粉。人工授粉一般可进行2-3次即可提高结实率,能够增产9%-11%。人工授粉的好处在于能使玉米不秃尖、不缺粒,穗大、粒饱满,早熟增产。

3.3站秆扒皮晾晒。可促使玉米早熟时间提前5-7天,降低玉米水分13%-16%,增加5%-7%的产量;同时,还能有效的改善玉米的质量。要掌握扒皮晾晒,关键是在实践的选择,在蜡熟中后期进行比较适宜,即籽粒有一层硬盖时,过早或过晚进行扒皮晾晒都不适宜。-过早会影响到灌浆,这样会降低产量;如果时间过晚则完全失去了意义。

3.4适时晚收。一般要掌握玉米植株不冻死不收获的原则,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玉米的后熟的特性,可使其充分普遍成熟,增加产量,改善品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这三个期间的严格管理,使整个玉米田间管理技术在个体与群体总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高产、稳产、高效、低耗的目的。有效的加强玉米田间管理技术对玉米生产而言极为重要,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民生,因此,加强玉米田间管理技术的学习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耿华,李树田,徐涛,张瑞仙,薛鹏.浅析玉米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7,(09):145-148.

[2]袁增玉,黄楚玉.玉米果穗发育与光合产物的运转分配[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3,(09):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