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讨会总结

研讨会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讨会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讨会总结

研讨会总结范文第1篇

2006年4月1日至4月2日,自治区教学研究室在乌鲁木齐市组织召开了“2006年自治区高考研讨会”,就2006年高考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来自北京、武汉等地的10位专家与自治区各学科的专家们,在会议上作了精彩的辅导讲座。来自全疆各地的高中学科教师共上千人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分两天进行。4月1日开幕仪式结束后,北京四中专家李建华博士作了2006年度高考分析及如何科学备考的首场讲座。中午由内地专家进行了分学科讲座。讲座上专家们仔细分析了2005年高考试题,同时也对2006年高考大纲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说明。专家指出,高考试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素养,教师应注重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4月2日,自治区高考模拟命题教师针对我区考生的一些情况,结合2006年大纲要求,分学科作了专题讲座。研讨会使参会教师和广大考生及家长深受启发,与会人员对这些专家的科学素养和丰富经验赞不绝口,会后纷纷涌至台前与专家们进行学科交流并积极拷贝其讲座课件。专家们也付出极大的热情和耐心为现场的老师及考生一一讲解,表现出高尚的职业涵养和谦逊的态度,让大家敬佩不已。

为保证研讨会的圆满成功,自治区教研室各机关学科教研员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会议前期,相关工作人员作了大力宣传和周密的会议安排。3月31日,签到处前来报到的各地教师络绎不绝,教研室工作人员不畏寒冷一直坚守在工作大厅热情接待了千余名各地、州,市、县前来参会的民、汉教师,为他们办理报到手续,发放各学科资料。同时还向前来咨询的考生及家长介绍有关研讨会的一些基本情况。

会议当天,教研室工作人员一大早便赶赴工作现场做会前准备工作,接待当天刚刚赶到会场的参会教师,负责会场后勤工作的安排。会场的摄像、多媒体仪器的准备及会场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在会前都已准备就绪。除此之外,有关到会专家的接待工作也做得比较到位。由于接受邀请的内地专家所乘坐飞机晚点,我们负责接待的陪同人员及司机一直坚持守候在机场大厅直至凌晨一点多钟。待专家抵达后,又陪同专家就餐,并进一步商讨会议安排。

高考改革至今,全国已经有十几个省市实行部分或全部自主命题。在这种格局下,广大的一线高中教师迫切需要了解最新的考试动态及《考试说明》的变化。此次会议的举办让高三教师重点了解了如何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如何调整复习方向,如何掌握《考试说明》中的重点和热点,以及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应该如何安排学生的复习等等,为广大教师和考生提供了有利信息。我们将总结历届高考研讨会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不断完善我们的工作,为我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研讨会总结范文第2篇

4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平度经济开发区小学举办的青岛市小学英语基于学科素养阅读教学研讨会及学科基地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现场会。早晨6:30准时出发,下午4:30返回,满满一天的教研时间,感觉收获也是满满。

     上午首先观看了学校的专题片,了解了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取得的文化建设成果,不禁让我对学校和其整个教师团队肃然起敬。接下来平度的孙娜老师和莱西的史春辉老师分别出示了四年级和五年级的阅读课,更是让我们获益匪浅。孙娜老师的英语素养,微课的运用,学生课堂的精彩表现,都让我深感震撼。这样的课堂展示,绝非一日之功,老师背后付出的努力可见一斑。史春辉老师设计的阅读课,环节清晰:阅读前的导入,阅读中的问题引领和信息收集,以及阅读后的拓展,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两位老师上的同是阅读课,给我们带来的确是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课后学生展示的课本剧及英语模仿秀,再次让我们领略了英语教师和学生的风采。

下午青岛大学的宋蕾教授给我们做了阅读教学专题报告,讲解了阅读课中的阅读类型,阅读策略,可设计的阅读活动。让我们对英语阅读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正像平度开发区的谭湘彦老师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没有完美的课堂,每一节课都或多或少的会有缺憾。所以,我们追求的脚步不能停止, 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备好每一节课,让每一天都有收获,每一天都能带给孩子们新的希望和学习上的快乐。

研讨会总结范文第3篇

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徐建国副总经理,江西教育出版社廖晓勇社长、周建森副总编辑出席开幕式,并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中国辞书学会语文辞书专业委员会主任谭景春代表语文辞书专业委员会在开幕式上通报了此次会议的筹备情况。

本次学术研讨会通过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进行学术交流。会议论文内容涉及辞书理论与辞书史、词汇语义学研究、辞书的编纂修订、辞书的规范化与现代化等方面。

一、辞书理论与辞书史

语汇是本次会议讨论的热点之一。徐时仪《〈汉语大词典〉所收习语俗谚探略——兼论语词分合》以《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水部所收的习语俗谚为实证,讨论了语词分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对“语词分立”应持审慎的态度。周荐《汉语熟语研究的正业与要务》提出了将汉语熟语研究与文化史研究结合的新思路;认为将语汇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独立出来仍有待考量。刘静静、徐时仪《论“语”“词”的分与合》,赵越、周荐《从词汇学的体系性看“语词分立”说》,也从不同角度就“语词分立”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关于语汇的论文还有:李淑珍《试论俗语的同一性和同义性在语类辞书编纂中的作用》、温朔彬《论大型工具书〈语海〉编纂的特点》、王海静《论书证对“成语”辞书编纂的重要作用》、汤仕普《试论分化成语》等。

李仕春《框架语义学视阈下的词义衍生研究——以多义词“看”为例》用框架语义学理论解释了“看”的多个义项的形成原因。王洁《定中结构“平行式”多义词义项的语义距离考察》以定中结构的平行式多义名词为例,考察该类名词义项的语义距离。赵红梅《论同义词词典的学习属性》分别从功能、收词、词目信息及释义等方面对同义词词典的学习属性进行了探讨。

李孝仓《专书类辞典编纂中有关词汇的基本问题——以〈春秋左传辞典〉为例》,指出处理古代专书词典中的语文词汇条目时,需要解决好两个基础问题——古代文献用字与文献词汇的确认;两个核心问题——专书词典的收词立目与语词条目的释义。赵家栋、马雅琦《〈说文·水部〉与〈汉书·地理志〉异文研究》从文献学等角度对《说文解字》与《汉书》的异文从字、词、句三个层面进行了研究。潘牧天《文献异文对语文辞书编纂的价值》对《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中大量的例证进行研究,论证了异文对语文辞书编纂的价值。

叶军《现代辞书文化之滥觞——对商务印书馆早期辞书出版的几点思考》对商务印书馆早期出版的代表性辞书,特别是各类首出辞书进行了概括性梳理,总结出三大出版特点,并分析了这些鲜明特征对中国现代辞书事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高永伟《商务印书馆早期的英汉词典》则从英汉词典的角度回顾了商务印书馆早期的辞书出版活动。谢仁友《赵元任先生对辞书学的贡献》研究了赵元任先生对辞书编纂和辞书学研究的重要贡献。陈明娥《朝鲜时代汉学辞书的编纂特点及价值》介绍了朝鲜时代辞书的四大类型及其编纂特点,并从文献学、汉语史及语言教学价值等角度进行了讨论。

二、词汇语义学研究

晁继周《说“标志”与“标识”》从问题的产生、当前“标志”“标识”的使用情况、词典中对“标志”“标识”的处理三个方面讨论了“标志”与“标识”这组异形词,认为可以把“标识”处理为“标志”的同义词;提出词典必须及时反映语言的发展变化,要关注、解决异形词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姜仁涛《〈现代汉语词典〉(第6、7版)与异形词规范》对该词典中的异形词进行了统计分析。谭景春《动词的目的義及其在词典释义中的处理》研究了动作义与目的义的区别、目的义的类型、动词目的义的兼类和含有目的义动词所带的宾语等问题,并对《现代汉语词典》中动词目的义释义的修订提出了重要意见。王重阳《“跩”“拽”的音与义》指出“跩”“拽”二字读zhuǎi音表示“傲慢、得意”时,应及时根据已经稳定的语言事实将字形定为“跩”。陈玉庆《语文词典中的单音儿化词的处理》统计了四部语文词典中单音节儿化词的收录及编排情况,对语文词典中单音节儿化词收录和编排提出了建议。王仁强、黄昌宁《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看现代汉语自指词项的兼类问题》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角度分析,认为取消自指词项兼类禁令是解决汉语词类问题的重要出路。潘雪莲《口感类形容词的语义发展及在词典中的注释处理》注意到口感类形容词有发展出名词性义项的可能,因而在辞书中需要及时进行补充和调整。饶琪《什么样的字母词能够进入辞典?——汉语字母词的共时演化(2000—2016)》从时间推移的视角观察“字母词”使用情况的变化,以确定什么样的字母词能够进入词典。

储泽祥《列举义“等等”是如何形成的》研究了列举义“等等”是怎么形成的,认为“等等”是从量词重叠式虚化来的,并不是列举助词“等”的复用。周淑萍《释“处士”》列举了“处士”一词的多种释义并对此进行考证,指出“处士”是指尚未入仕、没有官职在身的自由知识分子。高永安《汉语联绵词的搜集辨别及其意义》认为联绵词的语音结构支持上古汉语有含有l的复辅音;反对拆解联绵词的做法。卞仁海《〈汉语大词典〉“选练”条注商》、邵天松《“悬米”释义商补》、何茂活《〈汉语大字典〉“音义未详”字考释五题》分别对“选练”“悬米”“‘音义未详’字五例”进行了考释。程建功《〈说文〉基数字义的文化背景略说——兼议辞书释义的时代性及其局限》说明了《说文解字》从阴阳易数角度阐释一、二、三、四、五这种数词的原因。

程志兵《〈汉语大词典〉收释方言词语小议》从方言词的收录和释义的范围、标准等方面对《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的修订提出建议。于峻嵘《〈现代汉语八百词〉合条(主条+副条)释义分析》以副词为例研究了《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合条(主条+副条)模式的释义问题。康国章《AABB和ABB两种词汇结构及其交互构造问题》研究了AABB和ABB两种词汇结构及其交互构造问题,认为由AABB式词语变化为ABB是把原来并列关系的A、B变为正偏关系,反之则由正偏关系模糊为并列关系。邓双军、万艺玲《“事件·物质”类名词的释义问题》运用句法语义研究方法探讨“事件·物质”类名词的释义问题,认为可以根据词条的使用频率处理“事件·物质”类名词的释义。

三、辞书的编纂、修订与辞书的规范化、现代化

林仲湘、李园《关于〈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辨析字典〉的编写》从使用范围、编写特色、细节和难题的处理等方面介绍了《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辨析字典》的编写情况。汪惠民《对几部大型语文工具书部首设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研究了四部大型辞书各版次部首设计的演变历程,指出“据形取部”和“总量简化”是它们演变的共同点,而不同的工具书因面向读者对象不同,在部首设计上亦有所变化。魏励、刘建梅、张秋霞《汉语辞书的编纂应提倡科学规范观》研究了规范字身份的确定,规范字形的确定,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关系的梳理等问题。郭晓丹《连接号在语文辞书中的应用问题研究》探讨了如何落实《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关于分词连写的规定。陈明学《词汇规范与高中词语教学——以四个成语为例》以四个成语为例详细说明了词汇规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王吉辉《比喻与形容——有关词典释义语问题的探讨》考察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第6版固定语意义解释的释义语“比喻”和“形容”的使用情况,并对此提出修改建议。王晖《“儿”音规范琐议》通过统计分析《现代汉语词典》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中“儿”的注音,认为仅将“儿”区分为“儿1”(词根)和“儿2”(词缀)尚有可商之处,另一个独立的“儿3”(儿尾)应当补充进来。宋浚瑞《辞书修订需要与时俱进——从〈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引书格式”修改谈起》介绍了《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引书格式”的改进。刘建梅《〈现代汉语词典〉中植物词条的收录及释义问题》以《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植物名称词条为例,分析了其中漏收及收录不当的现象。李雪《辞书中的语体色彩标注问题——以〈现代汉语词典〉中〈口〉的标注为例》考察了《现代汉语词典》中语体标记〈口〉的标注情况,提出语体色彩的划分应遵循最小交集原则。孙可《“旧读”浅议》研究了目前辞书中的“旧读”标注存在的问题。

王祝英《从引证歧异谈大型语文工具书修订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漢语大字典〉为例》以四组文献异文为例,探讨了用字歧异问题的处理方法,指出编纂大型语文辞书应当做好文献查证、取舍、标注等工作,并重视语料库在编纂中的运用。王海静《论书证对“成语”辞书编纂的重要作用》从“科学立目的依据”“精确释义的基础”“追本溯源的支撑”三个方面论证了书证在成语辞书编纂中的重要作用。李芸、郭小武《基于〈现代汉语词典〉的语汇调研》向大家展示了信息技术手段在处理辞书语料中的运用。

张永伟、顾曰国、胡钦谙《面向语料库辞书编纂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介绍了其课题组研发的COCAL辞书编纂系统,并对其中的主要功能进行演示。徐蔚《浅析数字化辞书的出版隐忧与对策》指出了数字化出版时代,泛全民化致使质量难于把控、读者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著作权易受侵害等隐忧。

此次学术研讨会,学术气氛浓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通过热烈研讨,既开阔了学术视野、丰富了学术知识、提高了学术水平,又增进了彼此间的学术友谊。对语文辞书的编纂、研究和出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了圆满成功。

研讨会总结范文第4篇

会议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辞书出版社副社长孙宏达主持,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何元龙致开幕词。他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正在经历一个痛苦的、尴尬的、混沌一片的过程,辞书的数字出版是这片混沌中的清晰点,是有可能最早成功的突破口、急先锋。辞书的发展只有具备坚毅、坚韧、果敢、激情、勇气才能有大作为。

随后会议进行了学术交流。本次研讨会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大型工具书数字编纂平台的建设

上海辞书出版社童力军的《面向知识服务的辞海数字出版平台的设想》认为,利用互联网技术来编纂《辞海》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提出了实现《辞海》从内容的编纂、管理、、运行的整个流程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立全产业链的数字出版服务平台,最终成为权威的汉语基础知识服务引擎,以适应读者在互联网上和移动互联网上方便、快捷、准确地获取科学权威信息的《辞海》数字化建设的总目标。他具体介绍了《辞海》编纂系统的四大系统平台(数字资源管理系统、辞书核心网络编纂系统、多元系统、在线知识服务系统)和数据库(第六版《辞海》数据库、第一至五版历版《辞海》数据库、《大辞海》数据库、标准数据库、图片数据库、语文词典数据库、百科辞典数据库和多媒体资源数据库),使《辞海》编纂系统达到和超过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易文网张国强的《从互联网思维谈辞海网络版的建设》提出辞海的网络版可以不是纸质版的翻版;指出工具书的体量也很重要,数字版可以完全突破纸质版的限制;将来的网络版以移动用户为主体,从而导致编辑、生产的流程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要以用户需求为标准,提高用户参与度;更重要的是对内容、功能的快速更新,需要有完整的机制,基于语料库,增加实用性,以及盈利模式等互联网思维在《辞海》网络版上的体现。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周澍民的《试以互联网思维探索大型工具书数字编纂平台建设》首先介绍了国内辞书数字化编纂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重复建设严重、低层次建设较多,缺乏长远的规划、缺乏业界内和跨界的合作理念;提出从互联网思维的角度探索大型工具书数字编纂平台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要从出版物的销售转变为知识的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王伟的《〈现代汉语词典〉义项增补引发的思考》提出了编纂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时增补义项的几条原则:必须重视资料积累工作,既要充分反映新词新义又要慎重稳妥,以及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可为《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提供更多的服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徐海的《电子词典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电子词典呈现的蓬勃发展的态势,国外几个大型出版机构已经完全用电子版词典取代了纸质版词典,但电子版词典并非完全是纸质版的翻版,而是提供了更多的例证,检索方式和结构也有很大的变化,多模态和多媒体的应用也使得电子版比纸质版有更多的呈现空间。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贺敏的《外教社双语词典编纂系统的研发》介绍了双语词典编纂系统软件的研发背景,结合词典编纂流程说明该词典编纂系统的架构与功能、特色与创新之处。

同方知网杨艳梅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改版的思考》举例介绍了中国知网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合作对《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字化改版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思路。总体思路和原则是以“知识服务”为中心和“快速检索;深度挖掘数据,强化知识的系统性以及提升用户体验,降低用户学习成本”三个基本点来设计产品。针对这个思路和原则,需要深入挖掘、标引数据、构建知识网络。同时她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栏目导航、专题知识的设立,从而打造一个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知识服务型数据库产品。

上海辞书出版社陈为众的《浅议〈辞海〉百科条目的分类离散化》介绍了对《辞海》百科条目根据释文内容离散化为一个一个知识点,并分类标引建立数据库,分层分类地管理这些数据库,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数据库的一些设想和建议。

2.关于数字化辞书盈利模式的探讨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综合语种分社彭冬林的《外汉汉外词典数据库建设及其商业应用》分析了纸质词典的现状,认为电子词典目前尚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数字化的技术改变了词典的编纂模式,并提出了内容为王,用户参与,用户至上,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解决方案的观点。

上海词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范剑淼的《数字辞书的发展趋势和盈利模式》介绍了中国第一个网络词典的发展历程;通过采用五层加密技术保护合作版权数据,防止内容被盗版;提出了只有有效保护资源的稀缺性才能繁荣一个产业,销售数字版权才是最可靠的盈利模式的观点。

同方知网李小红的《关于〈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网络版)〉品牌化经营的思考》介绍了《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网络版)》项目的背景和进展情况,该项目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和同方知网的合作项目;充分利用出版社具有的专业编辑人才优势和同方知网的网络平台传播优势,强强联合,提出了网络版和纸质版齐头并进的出版模式,网络版可以很丰富,纸质版可以很精品的观点。

英汉大词典编纂处张颖的《辞书编纂与读者融入》提出了读者参与编纂《英汉大词典》第三版的构想,认为这是互联网和移动时代赋予的机会。

世界图书出版上海有限公司章怡的《硬笔汉字书写教学系统》为使用者提供了在数字化环境下硬笔汉字书写教学的解决方案,通过该系统可以判断用户所写汉字以及笔顺的正确性,并在确认书写正确的基础上,判断书写的工整性。

3.业内数字资源的共享和应用,以及规则的制定

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中心孙述学的《辞书数字出版的一些思考》提出了在数字化语文辞书方面的几个要点:顶层设计是数字化的根基,语料库是核心竞争力,结构化数据是起点,变革编纂方法是必由之路,产品与服务是未来,向学习工具的转化是重要趋势,用户体验是终极诉求。对作为根基的顶层设计对资源、产品、方法、人才、营销五个层面的影响分别做了阐述。

同方知网张宏伟的《辞书编纂与知识型工作自动化漫谈》分析了辞书编纂现代化的动力来源于用户对知识服务的需求,并提出了同方知网在服务辞书编纂和出版转型升级的工作和设想:基于云计算技术、同方知网首创的“云出版+云数图+云服务”的模式,服务产业上下游。

南京展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杨原的《书稿制作中XML标注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介绍了在印前制作过程中对书籍结构化的一些方法和规则,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总结了发生标注差错的原因,认为有部分标注错误最终仍然需要人工修正。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言技术部杨寿勋的《论词典DTD的统一问题》,从该社开发辞书编纂平台的实践中提出了统一DTD的优点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次研讨会特点:(1)内容丰富,从辞书现代化的理论到具体实践,从宏观规划到具体平台、系统、工具的开发,从辞书编纂到辞书使用,从辞书本身到辞书市场赢利模式等。(2)非常务实,从实际需要出发提出问题,问题驱动,提出具体有效的解决办法。(3)宏观与微观结合,既有宏观的定位,又有微观的解决策略。

研讨会总结范文第5篇

  2010年1月8日至12日,由海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省级重点学科和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当代文学批评期刊建设与当代文学走向学术研讨会”在海口召开。参加会议的主要有《新华文摘》总编张耀铬、《文艺报》主编阎晶明、《文学评论》副编审吴子林、《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李云雷,《当代作家评论》副主编张学昕、《中国文学研究》主编谭桂林、《南方文坛》杂志社主编张燕玲、《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当代文坛》杂志社主编罗勇、《文艺评论》主编韦健玮、《现代中文学刊》主编陈子善、《文学报》评论部主任朱小如、《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理论与创作》执行主编王涘海,《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毕光明、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冯希哲、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仲佳、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单正平、张浩文、副教授周泉根,以及海南大学教授刘复生、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李永中等人。

海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赵康太、海南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孙绍先、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阮忠、书记韩捷进参加了开幕式并致辞。海南省重点(扶持)学科责任教授、海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学科负责人毕光明主持了开幕式。开幕式后,张耀铭总编和阎晶明主编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出路

作为文学批评期刊主编,并且多半身兼文学批评从业者,到会专家首先关注的是文学批评的现状及困境。冯希哲分析了当前批评的基本趋势:一、更为理性和自觉;二、整个批评界开始由外向内转型,自省、自察成为主题。但总体来说,80年代的自由活跃的批评氛围变了,现在是让人郁闷的环境,大家不愿意说,或者不知道说什么。他还把当代文学批评面临的困境归纳为四个问题:一、理论困境;二、评价尺度统一与多元矛盾突出,三、批评人格、伪批评和人情批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四,批评队伍分化。

张燕玲对这种沉闷的批评环境作了更具体的揭示:“现今,文学创作出现生活贫乏和思想匮乏的状态,尤其是学问家凸现,思想家淡出,在这种情况下,文艺界要立在时代的潮流,对社会包括对现状保持独立思考和批评立场并发出自己的声音是相当有难度的。”

对于如何走出这种困境,代表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几种解决途径。阎晶明首先指出,在文学建设方面,批评家要积极发挥批评的作用,要加强自身的发言权。谭桂林说:“当代文学学科是个不断成熟的学科。文学批评要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它对文学创作仍然有一种积极的鼓动作用。现在的文学批评期刊要发扬过去的传统。”吴子林认为,批评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不能跟着西方的文学思潮亦步亦趋,而要用切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研究中国问题,借用甘阳的话说就是“用中国的方式研究中国,用西方的方式研究西方”。其次是返回中国文化本原,将中国传统的感悟思维发扬光大。再者,将学问和生命融为一体,把感悟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做纵贯古今、会通中西的“生命的学问”。

批评有无力量,说到底取决于批评者所持的批评观。朱小如提出,批评其实是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如果是深刻的就很有价值。但是,批评如果过于学术化反而会失去批评的力度。他认为在一片假话声中出现的几句真话才真正有价值。单正平指出:对一流作家,人们对他的批评还是很严肃的。但是也有一些是商业化批评,比如一些老板花钱请业内人士帮忙出书,另一个现象是人道主义批评,有人为了精神的寄托将自己辛辛苦苦写的东西整理出来并自费出书。对第一种人,大家应该抵制,对第二种人可以适当鼓励一下。

当代批评期刊的生存困境与建设方向

当代批评期刊是反映当下文学状况的重要平台,张学昕更强调批评的支点就是当代文学期刊,没有期刊作者就无法找到支点,得到认可。因此,批评期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但是,当代批评期刊也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现状和困境。就像韦健玮所说的:在办刊中越来越感觉困惑,很怀念80年代的批评环境。因为,在b0年代,批评期刊是非常活跃的,有一段很辉煌的历史,那时不管是作者还是编辑都有高涨的热情。但是现在很多编辑已经改行,一些期刊也消失了,其他的期刊能坚持下来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坚持下来的刊物也面临一些生存问题,因为资金短缺,一些办刊人越来越觉得迷茫。

阎晶明指出当代批评期刊的生存比建设问题更加紧迫,文学体制也发生了十几年前难以预料的变化,而且文学内部分化很严重,很多东西的消极力量远远大于我们的建设力量。在这种条件下,文学批评期刊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

除了生存问题以外,还有环境问题。目前,文学在很多方面都出现了危机,学术刊物正在失去读者。单正平认为原因在于:首先是经济因素,将学术刊物推向市场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第二是空间的大幅度压缩问题,作者想说的批判现实的篇幅被压缩了或者删减了,第三是新媒体和体制化的影响,有许多作者写文章的出发点是有疑问的。

张耀馅在主题发言中提出批评期刊要突出问题意识。他认为,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必须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是理论创新,思想性、时代性、规律性与创造性是理论创新的标志;必须突出问题意识,善于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真问题,揭示时展中的瓶颈因素,深刻反映人类应对挑战的智慧及成果,必须肩负学术研究导向的使命,必须推出新人、扶持新人,为他们提供平台,必须关注学术的大众化,让一流的学术走进百姓的视野,成为经世致用的显学。学术期刊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张燕玲重述了首届研讨会提到的“艰守”与“坚守”问题,并针对批评期刊如何回到文学前沿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一个是生存建设,一个是思想建设,一个是学术建设。在生存建设方面:要重树自身建设的自信心,要重视网络文学的影响。一个杂志首先要生存下来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表现自己的个性。罗勇肯定张燕玲的“艰守”与“坚守”观点。他指出这两个方面是有矛盾的,艰守,再困难你也要把刊物办下去,不能把它丢失。坚守,要坚持文学品位、文学情怀。他的最深刻感悟就是:不管是作品杂志还是理论杂志只要是把自己的文学情怀融入进去,哪怕再困难我们也可以迎来自己一个办刊物的硕果。周泉根也非常赞同张燕玲关于重视网络文学的影响,他认为我们要正视信息时代的写作是我们当前理论反思的重要任务,也是反思创作评论类期刊困境的重要角度。争取把网络上的东西跟学院派东西结合起来,甚至跟大牌网站合作,让网络的不羁的创造力和浪涌不竭的激情来重建我们的话语空间。只有有了话语权,知识分子才能在平权的时代重新找到自己位置,才能重新介入历史。

关于期刊杂志栏目设置方面,陈子善根据自己的办刊经验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他介绍,他在办刊物时做了一些尝试:首先,每期都会做一个学术访谈,采访一些知名学者;其次,不限制富有价值的学术论文的篇幅;再次,每一期出一两篇著名的外文翻译文章;最后,每一期都有史料考证文章,发表一些比较重要的对现代文学研究有价值的史料。

其他方面的建议有:王涘海认为文学期刊建设应有的态度是——自信,要坚守下去,以自信的态度来看待今天的社会和文艺事业,李云雷也说出了自己独特的办刊体验,就是从具体的鲜活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人手,站在时代的前沿,重新去看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李国平指出批评刊物应该回应文学现实和中国社会现实,刊物需要名人的作品,也需要年轻一代的吸引人眼球的、有锐气的作品。

由文学批评和文学批评期刊。冯希哲还谈到了当代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势和走向。在基本情势方面,他认为有三个现实环境不能不提:一是国家评价体制,二是民众普泛价值观念嬗变;三是文学传播途径。这三个问题共同构成了文学的现实环境,虽然是外在的,但足以让文学的生存、发展和民众的审美观念与需求产生难以自觉的桎梏式影响。在当下文学走向方面,他认为文学有三个趋势难以阻挡;一是文学主体价值消解,表情达意书写泛化难以阻挡。二是文学被媒体导引、传播,乃至于设计,和文学写作平民化将难以阻挡。三是文学审美与精神将重归传统和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