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本单元围绕“思维方法”这个主题编排了《坐井观天

》《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3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商量”和“语文园地五”。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寓言故事,内容浅显,寓意深刻。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课后题,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讨论中,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获得初步的思考问题的一些方法。

“感受和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也是本单元重要的学习内容。通过对比朗读来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不同的语气表达了不同的情感;通过仿说引导学生如何把句子表达得更具体。

“口语交际”的教学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创设真实熟悉的情境,用商量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语文园地五”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猜一猜、交流、朗读、背诵、书写进行积累语言,感受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坐井观天

2

这则寓言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辩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认识事物或看待问题时,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

1.认识35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4个生字,会写2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对话;读出句子的不同语气。

3.联系生活实际,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4.结合课后题,感受和体会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

寒号鸟

2

勤劳的喜鹊在冬天快要到来的时候,劝说寒号鸟做窝,但懒惰的寒号鸟不听劝告,最后在寒冷的冬夜里冻死了。

我要的是葫芦

2

一个种葫芦的人不听劝告,一心只想要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葫芦都掉光了。

口语交际

1

商量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创设真实熟悉的情境,用商量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语文园地五

2

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1.能根据字义猜偏旁,进一步领悟汉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认识9个生字。

2.积累带“言、语”的四字词语,能猜测词语意思。

3.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具体。

4.了解汉字“左短右长”“右短左长”的间架结构,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

5.背诵积累古诗《江雪》。

6.阅读《刻舟求剑》,和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受。

12

坐井观天

1.认识“沿、答”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会写“井、观”等8个生字,会写“坐井观天、井沿”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3.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

重点

1.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2.体会故事的寓意。

难点

体会故事的寓意。

1.识字写字

(1)本课要求会认10个生字,字音方面,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多音字“哪”。引导学生联系偏旁、熟字,采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式,展开认读、理解“答、话、哪、抬”。教学“际”字时,通过查字典,选择“无边无际”中“际”的字义,并进行拓展词语。“错”字结合生活实际,在语境中识记。

(2)本课要求书写的8个生字中,有6个是左右结构,且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指导书写时,“观”字放在课题中先写。“渴、喝”可放在课文句子中进行对比。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

2.阅读理解

(1)教学本课,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引导学生读好对话。本课以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本教学设计把小鸟和青蛙的3次对话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心理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悟趣。

(2)体会想法,感受寓意。一是关注青蛙说的话:“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结合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让学生边读边想:青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二是关注青蛙的神态和表情。通过对“笑”字的揣摩(猜猜青蛙这时候会想什么?)引导学生领悟“不听劝告,自己以为自己是对的”是导致青蛙弄错的重要原因,从而明白故事的寓意。

3.表达运用。

(1)想象说话:小鸟飞过,飞过。这天大得很!

(2)续编故事,各抒己见。课文的结尾写小鸟让青蛙跳出井口亲自来看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那只青蛙,当你跳出井口后,你会看到什么,想说些什么?鼓励学生有个性地表达,学生可以谈自己独特的想法。

1.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3)想一想,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

2.多媒体课件、剪贴画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识记“沿、答”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理解“坐井观天、井沿”等7个词语;学写“观、喝、渴”等8个生字。

2.读通小鸟和青蛙的3组对话,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一、补写课题,引入新课。

ɡuān

1.教师出示课题《坐井____天》,让学生填空。

2.学生观察“观”字,发现左右部件笔画穿插。教师补写课题。

3.教师示范写“观”,说明书写要点:左窄右宽,“又”第二笔是长点,“见”首笔竖紧贴田字格的竖中线,下端过田字格的横中线。

4.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然后评议。

5.出示象形字“观”,帮助理解字义:见字旁的“观”,就是看,观天就是看天。

6.教师介绍寓言特点。学生齐读课题。

小结: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里往往藏着深刻的道理,也就是寓意。《坐井观天》会藏着什么道理呢?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联系字形来理解字义。同时,学生在学习之初明确了阅读目标,思考其中的道理。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教师讲故事,创设故事情境。

(1)教师读第1自然段,走进故事。

(2)出示课件(课文插图),观察青蛙和小鸟所处位置。随文认读“井沿”。

①指一指课件中的“井沿”。

②识记“沿”。

③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还知道哪些“沿”。

④观察课件,和同桌说一说青蛙和小鸟的相遇。

2.学生自由朗读第2至7自然段,感知3组对话。

要求:正确朗读课文,读不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找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3.师生合作,串读课文。

(1)教师读旁白,指名朗读青蛙和小鸟说的话。

(2)课件出示句子,读句子,识记句子中的生字。

课件出示: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识记生字“答”;比较生字“渴、喝”的部首区别,“口渴”需要水,因而偏旁是“氵”;“喝水”是一个动作,张嘴喝,要用口,因而偏旁是“口”,可以让学生借助顺口溜“口渴想要水,喝水要用嘴”区别这两个字。

课件出示: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读准多音字“哪”的轻声。“错”字结合生活实际,在语境中识记,比如:“作业写错了”“有错要改正”。交流“弄、际”的识记方法。

(3)同桌认领角色,进入情境,再读课文。

(4)出示课件,读后完成填空,整体感知课文。

课件出示:

青蛙坐在(

),看到的天只有(

)。

小鸟落在(

),看到的天(

)。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认领角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文识字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把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识记,把字的音形义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去识记,可以大大提高识字兴趣,优化识字效果。

三、指导书写,运用生字。

1.引导观察,归纳生字。

(1)独体字:井

(2)上下结构:答

(3)左右结构:观、沿、喝、渴、话、际

2.指导书写“喝、渴”。

(1)观察对比,书写“喝、渴”。

(2)教师范写,提示:注意右半部分的笔顺,里面先写“人”字,再写“竖折”。

(3)学生练写“渴、喝”,后评议。

(4)

学以致用“喝、渴”。

出示课件:

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

)了,下来找点儿水(

)。

3.学生练习书写:井、沿、答、话、际。

教师相机指导: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写“际”字时,注意“阝”是两笔完成的,要写得高而窄;“井”两横上短下长,撇伸展,竖为悬针竖;“答”的上部“”要写在竖中线两侧;“话”的左部横折提中横不宜长,折短。

4.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

归类进行书写指导,可以把握一类字的书写难点,重点指导容易混淆的形近字,提高写字的效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2.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

一、复习导入,交流初读感受。

1.认读生字及词语。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3.交流初读感受。

读完课文,你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吗?

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初读感受,使学生对文本有个整体的认识,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朗读对话,读懂对话。

(一)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1次对话。

1.和同桌对读青蛙和小鸟的第1次对话,对比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环境。

(1)与同桌读对话,体验小鸟的生活环境。

①理解“一百多里”,感受天之大。

②教师引读,男女生分组加上动作表演读。

师:一只小鸟飞呀飞,它口渴了,落在井沿上,井底的青蛙看见了问它。

男生:“朋友,你从哪儿来呀?”

女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出示课件,拓展想象:

小鸟飞过____________,飞过____________。这天大得很!

(2)想象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状况。

2.分角色朗读,指导读好长句子中标点的停顿。

3.分角色练习朗读,再现对话情形。

4.指名读,师生评读。

(二)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2次对话。

1.学生朗读第2次对话,想一想: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1)出示课件,学生选出青蛙眼中的天和小鸟眼中的天。

(2)读懂青蛙的观点。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大话”。

②认读“弄错”,感受争论。

(3)读懂小鸟的观点。

①结合构词规则,推测“无边无际”中“际”的意思。

②出示课件:

“际”在字典中的意思有:①边缘或交界的地方。②彼此之间。③指某个特定的时候。

1.“无边无际”中的“际”应选第(

)种意思。

2.“无边无际”的意思是(

A.一眼望得到边。

B.没有边,很大。

③还有哪些事物是无边无际的?课件出示小鸟飞过大海、草原、平原、沙漠等图片。

2.分角色朗读,读好对话。

(1)指导朗读感叹句和反问句。

(2)同桌讨论,加上提示语读。

青蛙(笑着、摇摇手、摇着头)说……

小鸟(也笑着、大声、拍拍翅膀)说……

(3)根据提示语,加上神态、动作,同桌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3次对话。

1.课件出示句子:

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2.指名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天天、一抬头”想一想:青蛙为什么会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或做实验,了解青蛙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的原因。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说说青蛙和小鸟的笑有什么不同,猜一猜青蛙这时候会想些什么。

4.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心理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悟趣。读书活动层次不同,形式多样:通过在读中展开想象,感受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环境。通过加提示语、配合动作等方式朗读,读懂青蛙和小鸟关于天有多大的争论。通过分角色读,感受青蛙和小鸟的心理活动,体会“笑”的丰富内涵,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又让学生感知了寓意。

三、整体感悟,理解寓意。

1.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2.说说你对小鸟和青蛙的不同看法。

3.同学们,直到今天,人们一直认为这是一只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的青蛙,所以常常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的人。

4.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进一步理解: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像青蛙一样坐井观天的人?你会怎么去面对他?

5.总结:所以,咱们每一个同学从小就要多学点知识,多读一些课外书,多出去走走看看,不断地增长自己的见识,你才不会成为一个坐井观天的人。

设计意图:

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与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四、展开想象,编写第4次对话。

假如你是那只青蛙,当你跳出井口后,你可能会看到什么,想说些什么?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一下子惊呆了,看见了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它对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续编对话,拓展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1.做一做,利用实验释疑解惑。

课文中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做了个实验:拿出纸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孔看天花板或者四周,说说与平日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动手实验为每个孩子创造了参与的空间,弄清为什么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一疑难问题。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动脑,将语言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既培养了实际的操作能力,也培养了观察和思维能力。

2.看一看,利用图画明白寓意。

课文中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紧扣“无边无际”一词,出示课件,让学生看一组小鸟飞过草原,飞过平原,飞过大海等画面,自己根据画面进行解说。这样学生最后明白了:小鸟见识广,青蛙所见有限、目光狭小,我们要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不做井底之蛙。学生很自然地悟出寓意,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启示,受到教育。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熏陶过程,学习寓言故事,就是要学生透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并在生活中恰当地运用。

3.读一读,揣摩人物心理。

教学本课,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发展思维,特别是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本课以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心理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悟趣。如通过在读中展开想象,感受青蛙和小鸟的生活环境。通过加提示语、配合动作等方式朗读,读懂青蛙和小鸟关于“天是大还是小”的争论。通过分角色读,感受青蛙和小鸟的心理活动,体会“笑”的丰富内涵,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又让学生感知了寓意。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语文出版社S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寓言两则》之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狐、假、虎”等3个会写的字和“兽、违、抗、撒”四个会认的字。

2.正确、流利读文,演读课文。

3.认识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短小精练的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启迪智慧。

4.读懂寓言,明白“狐假虎威”的含义,懂得有的人仗势欺人,我们要看清他们的本质。

重点难点:

懂得百兽不是因为狐狸而是因为老虎吓跑的,明白本文的寓意。

课前准备:

狐狸和老虎的图片、头饰、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寓言

1.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守株待兔》、《坐井观天》、《亡羊补牢》……

2.引导学生说故事后问: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

3.生答后师小结:寓言是通过短小精炼的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也能启迪人的智慧。

4.今天来学习一则寓言《狐假虎威》。

5.板书课题,认识课题中的四个生字,注意比较“狐”和“虎”的读音。

[评析:课前引导学生说寓言故事,然后归纳寓言故事的特点,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文的学习作准备。]

二、激趣读文,自学生字

1. 展示老虎和狐狸的图片:说说是什么动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老虎是凶猛的,是百兽之王,狐狸则很狡猾。

3.当狡猾的狐狸碰到凶猛又饥饿的老虎时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桌两人一组一起读课文,把不会读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先和同桌互相讨论讨论。

4. 生合作自由读文,老师巡视指导。

5. 小黑板出示下列词语卡片。(齐认生字)

茂密狐狸寻找百兽违抗扑打害怕争吵

猴子野猪纳闷窜过骨碌碌半信半疑

6.分段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正音纠错。

[评析:“兴趣是学习的关键” ,先用动物图片引发他们读文的欲望,在课文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认读生字时采用学生教学生的方式,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提高自信心。]

三、理解故事,演读课文

1.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指名反馈,老师可多叫几名学生讲。

(主要讲了一只狐狸被一只老虎逮住了,狐狸为了逃生,对老虎撒谎说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管理百兽的,并且叫老虎跟在它后面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结果吓跑了百兽,骗倒了老虎。)

3.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狐狸在什么情况下遇到老虎的。

⑴生默读课文后反馈。

⑵你是怎样理解"窜过"这个词的?能表演一下吗?

⑶通过老虎“一扑”“一下逮住”这两个动词,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白狐狸和老虎之间的力量悬殊,以及狐狸的危险处境。)

⑷即将葬身虎口了,狐狸是怎样摆脱危险的呢?自由读文,把狐狸的话用笔画出来,想想该怎样读,然后读给同桌听,让同桌评评。

⑸指名读狐狸的话。

句1:“你敢吃我!”

①狐狸是怎样说这句话的?(扯着嗓子)

②狐狸为什么要扯着嗓子说这句话?

(引导体会狐狸内心的害怕,但又想反客为主,先声夺人把老虎吓住。)

③谁能把狐狸又害怕,又想吓住老虎的心理读出来?(指名读)

句2:“我是老天爷派来管你们百兽的。你要是吃了我,就是违抗老天爷的命令。你的胆子真大呀!”

①狐狸这次共说了几句话?每句话各是什么意思?

②讨论:狐狸当时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为什么?

③比一比,看谁读得最神气?(指名读课文)

句3:“不信,你就跟着我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看他们怕不怕我。”

分角色朗读2-5自然段。图文结合,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 ,体会狐狸的得意狂妄、装腔作势,理解“半信半疑” ,体会老虎的纳闷无知,上当受骗。

[评析:中低年级形象思维占大部分,图文结合能更好地理解词语意思。

本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以读促解、读中理解、读中体悟,并通过表演加深理解,激发兴趣。]

四、引发议论,理解寓意

1.老虎以为大家逃跑是因为害怕狐狸呢,此时你最想对老虎说什么?(百兽不是害怕狐狸,而是害怕老虎你呀!)

2.你是怎样理解“狐假虎威”这个词的?

(假就是借的意思,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

3.讨论:你怎样看待故事中的老虎和狐狸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生自由发言后师总结,现实中也有像狐狸一样仗势欺人的人,当我们碰到这种人时,不要被吓倒、也不要上当受骗,要看清他们的本质,勇敢面对他们。

[评析: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容易地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了,本文的重点也就突破了,通过引导学生评价老虎和狐狸,自然而然引发对寓意的探究,这也正是本文的难点。]

五、课外延伸,个性发挥

1.续编故事:老虎放走狐狸后,意识到自己上当了,当他再次见到狐狸时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整合;实践;看法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已逐渐深入课堂并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降低了教学难度,以其动态效果、鲜艳的色彩吸引学生的注意,使课堂教学密度加大,课堂气氛活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尝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五年多,对多媒体和教学的整合有了一点认识,现就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一些看法。

1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先决条件。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对所要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会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更形象,更具吸引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我在教学《四季》一课时,首先,用课件让学生欣赏桃花盛开的春天,西瓜成熟的夏天,落叶飘飘的秋天,梅花盛开的冬天……这些美丽的风景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很快被这生动有趣的画面所吸引,此时,我说这就是美丽的四季,学生立刻产生了新奇感,很快进入学习情景中,内心产生探索的欲望,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 用多媒体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通过观察,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浅显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讲解青蛙和小鸟为“天是大还是小”发生争论时,在大屏幕上展示无边无际的天空、海洋、沙漠、草原等,并配上音乐。随着音乐,一只快乐的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它飞跃高山,飞过田野,飞过城市,飞过许许多多的地方,一直飞到井沿上……再把难理解的词语“坐井观天”和“无边无际”通过画面的形式生动地展示出来解释清楚,并通过对比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寓意进行理解。这样有效地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大大加强了学生的记忆。

3 利用多媒体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无限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感受时间、空间领域,从而向他们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典型的媒体经验和感性材料。如教学《北京》一课,这堂课内容丰富,涉及到北京的各个方面,在课外,老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各种图片资料。而今,只要轻松地点击鼠标,在网上进行资源导航,通过多媒体向学生进行视频展示就行了。不仅画面生动形象,还大大的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节省了许多时间。要求学生说清楚天安门广场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建筑物,这对于大多数从未去过北京、方位概念又模糊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当雄伟壮观的天安门、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风景如画的香山公园、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教室沸腾了,“这就是北京……啊……”鼓掌的、欢呼的、瞪大眼睛一言不发的……此时此刻,我被孩子们的热情感动了。从多媒体中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有了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有了成功的体验,就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

4 利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多媒体是具有高度智能的机器,它在开发和培养学生智能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不但可以以文本为载体模仿课文中的狐狸、乌鸦的角色,借助媒体内容,表演乌鸦得到肉和失去肉以后的情景,而且那惟妙惟肖表演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既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又明白了在生活中如何面对狐狸的狡诈。多媒体可以对复杂事物或现象进行分解、综合,对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使小学生能较快地通过思维活动形成概念,并且从中学到正确的思维方法。

5 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复习课中,如果教法陈旧,照本宣科,没有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必然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学习的劲头。利用多媒体课件交互性强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复习内容的知识点设置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有针对性的抢答题、辨别题等,采用一题多解、改错、讨论、竞赛等方式,将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更能鼓励学生探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同时,通过娱乐性的练习,及时检测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真正达到“减负”的目的,使学生从中享受体验学习、获取成功的快乐,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6 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6.1 注意针对性,有选择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多媒体技术教学固然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但也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非用多媒体教学不可。在教学中选用多媒体必须针对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需要,有的放矢。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重点和难点,然后制定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而设计出能为之服务的多媒体教学方案,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感性、心理等方面得以横向发展。多媒体教学中,我把创设视听形象的着力点放在文章的疑惑点、重难点、动情点、训练点四个方面,以期达到帮助学生认知、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培养学生情感的教学目标。

6.2 注意辅,准确定位和把握多媒体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过分扩大其功能,从字词出现到提问,到与课文对应的画面,到练习解答全由多媒体呈现。教师几乎不动用课本,学生几乎不接触教材,一切都跟着多媒体转,这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时,始终要摆正教师、学生本身的主导、主置。只有当学习内容不能引起学生注意时,当学生思维缺乏凭借学习内容过于抽象、教师仅凭常规媒体难以搞清时,或当学生感到困难、需要突破教学难点时,才可以审时度势地运用多媒体。

6.3 注意适时性,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注意实效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课教学 误区 建议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改带来的全新理论和耳目一新的教材,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堂教学的传统评价观的突破,更是为广大教师的课改实验打开的方便之门。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值得探讨。

1 科学探究等于活动化,从众多的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发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已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但是相当部分的教师对“探究”与“核心”的理解是片面的,不能很好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首先,一些教师认为只有运用了“探究”的科学课才是正确的教学方法,不管什么内容,不管内容与材料的内在需要,都要让学生讨论讨论,动一动,将探究活动泛化。看似学生从始至终都在热热闹闹地探究,但学习的实效却十分低下。

其次,因为科学探究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有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时不敢指导,一味地追求问题要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要由学生自己设计,探究要由学生自己展开,成果要由学生自己得出;“兜了一个大圈子问题依然没能提出来,不知做什么或怎么做”等现象比较普遍。

第三,什么情况需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什么时机介入,指导到何种程度,是当前科学教学中最普遍,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和材料,不同的情景场合等多方因素,都直接影响了指导的价值和效果,介入过早,指导得过多,就会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不敢指导或介入得过慢与过弱则会让学生长久地处于无助状态。所以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做到适时和适度就显得十分困难。

2 用教材与教教材。科学教材的每堂课总是围绕某一主题以几个相关活动的形式呈现的,如何使用教材也是现今不少教师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主要出现了三种情况,一是遵照教材的结构使用,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与加工,三是视实际情况决定。其实,如何使用教材只是次要问题,关键必须处理好随之产生的问题。

2.1 教教材。《科学》教材凝聚着广大专家理论与实践的心血,这些内容的编排是以反复研究为基础的,在课改的起始阶段,按教材的编排组织教学是完全可取的,事实也不可能有一个教师能做到丝毫不差地按照教材的编排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是,一些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放弃任何一个环节和内容,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这种无加工和取舍的教学行为反而顾此失彼,没有中心,没有重点,该展开的没有展开,该突出的不能突出。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另外,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往往将同一活动割裂开来,要求学生一小步一小步地走,没有注意到内容的结构性和连贯性,使学生成了“双簧”中的“表演者”。

2.2 用教材。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加工教材,已在当前教学中被广泛认同。选择和加工就可以综合学生、教师、时间、器材等因素,使学习活动更贴近学生,更易为学生所接受。但是,“用教材”必须建立在对教材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对教师科学素养、教学水平有相当的要求。简单的“用教材”很可能会使教学设计缺乏结构性、逻辑性和层次性。例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材编排了一组具有强烈思维层次性的探究活动,但因为对材料的结构要求特别高,准备十分困难,为了便于教学,部分教师删去了其中的一两个活动。这种简单的用教材必定会大大削弱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

另外,简单地用教材甚至可能带来“科学性”的错误。如有教师设计以观察上升的烟来认识和理解“风的成因”,出现了“上升气流”等同于“风”的科学性错误,

3 每个探究都该有个结论。因为探究总是围绕一定的问题进行的,是有目标的。因此,教师总习惯于让学生必须获得某一个结论,认为只有当学生将结论表达出来,探究的任务才算真正完成。例如,在进行“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的探究过程中,有教师千方百计想让学生得出“温度下降先快后慢”的结论,对学生的实验过程提了一大堆的要求,可不少小组实验的结果却并不如意,最后老师便斥责学生的实验方法有问题,没有按要求操作。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这一活动中隐藏的价值,就是每个小组的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都不一样,也同样是意义非凡的。又如,在“蜗牛”的观察活动中,出现了有教师把蜗牛壳的左旋右旋等内容当作知识点让学生背诵下来的现象。

科学学习应该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但把得出结论看得过重,又会占用过多的时间,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到位。其实,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要从每个活动中发现结论是不太现实的,何况从一两次实验就得出结论也是不科学的,最终只能是由教师强加给学生。作为教师应该意识到。应该允许学生对某一问题或活动有不同认识,允许学生分阶段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如果通过努力学生仍不能对现象进行正确的理解,那么就不必急于让他们强行记住这一新概念,可以在日后适当的时候再进一步开展研究,在有所失,有所不完整之外,也许反而培养了学生不迷信专家、权威的精神。

4 “以学生为本”等于“学生中心”。“以人为本”是当前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但是对学生需求和自由的片面理解导致教育内在价值和意义的丧失。“以学生为本”并不等于无价的自由,不然,必将使学生和老师付出惨痛的代价。这种现象恰恰出现在我们的教学中, ①除了赏识,从不对学生说“不”和“错”。一些教师认为新课程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的言行如加以否定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情况在公开课和展示课时尤为突出,甚至在学生有了科学性错误时也不加以指出。无原则地尊重与赏识容易助长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一味地赏识和肯定还容易模糊学生的认知和视听,甚至会成为其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只有恰到好处地惩戒和批评,艺术地点拨,才能启发学生,使其少走弯路。所以,只有掌握好赏识与惩戒的尺度,才能更好地实行以人为本、弘扬人性的理念。

②课堂上许多教师不敢多讲,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以致于老师一句话就能使学生明白的道理,也要让不少学生绕着圈子讲出来,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不讲和讲的过多,都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和不负责任,谁来讲。讲多少应该从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出发。

据上所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①在接触科学教材的初始阶段,先从教教材入手,按教材的程序化开展活动,尽可能地理解编者的设计思想和意图,体会蕴含在背后的教育功能,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在对教材内容、教材的结构和教学目标有了较充分的理解基础上,尝试用教材,并经常性地进行反思活动,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②加深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计教学过程。注意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等探究技能及行为习惯的培养。在体现学生自主性时,要加强有效性学习的研究,

③吃透教材中的每一个活动,把握好教学的关键,突出学习的重点。力争每节课都能围绕一个中心目标展开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

④在教学时间不够时,并非每个活动都要充分展开,可以简化活动的步骤,突出某个最有意义的部分,做足做好文章。

⑤不要过于追求内容和形式的新颖性,将教学设计的重心落实到挖掘教材背后蕴含的教育功能上来,提高教学的设计理念。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一)中职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从整体情况上看,大多中职学生的语文素质都不高,其中考语文分数都比较低,对初中要求具备的语文知识和技能都还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字、词、句的使用上存在问题。不少学生不能正确地划分主谓宾、定状补成分,经常用错别字,所写的作文语法逻辑混乱,多用口语,对某些名言警句经常用错;二是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不能清晰地进行口语表达,也不能在作文中思路清晰地写作,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同学都是答非所问,不得要点。如果用启发、诱导式教学,则难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三是学生整体阅读能力较差。从笔者的教学情况看,如果让学生自由阅读2000字左右的内容较为浅显的文章,大多学生需要30分钟以上才能基本理解文章大意。一些涉及到象征、借物传情之类的课文,语文教师需要进行启发才能获得一些效果,有时则必须将答案和盘托出,学生才能勉强理解课文,其自主阅读理解能力较差。

(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较为陈旧滞后

从整体上看,当前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语文课程模式与课程结构比较单一。中职语文课程模式还是遵循以单一学科建设为中心的课程结构,教材内容单一,与初中、高中设置基本类似,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忽略了与中职学生想适应的活动课程、选修课程,不利于中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学习。

(三)教育教学观念较为传统、落后

在初中、高中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今天,许多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已经得到普及,并深入人心。如体验式教学、任务教学、思维导图教学、合作探究教学等大量引入课堂,而中职语文教学则相对沉闷、落后,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本校教材开发等方面都相对封闭、滞后,缺乏应有的活力,仅有的一些改革,也是在附庸初中、高中改革。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进展,使中职语文老师如坐井观天,自缚手脚,眼界打不开,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方法进行语文教学,“以教设学、满堂灌”等传统沉闷现象还大量存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和方法等都缺乏个性和时代气息,这让本不优秀的中职学生对语文更加厌倦。

(四)语文建设学科定位不明确

中职教育目的是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初级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其行业性、实践性较强。为此,中职教育就不能简单等同于初中、高中、高职语文教育,必然要有其应有特色和个性。然而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中职语文忽略了中职教育需要,大多课文都和初中、高中相似。能集中体现中职教育特点的应用文和口语交际等教学内容还比较少。如求职信、协议书、毕业论文等内容还较为缺乏。同时与高职衔接程度不够,存在互不交叉、包含的情况。学习内容缺乏缺乏新鲜感、时代感,教材甚至还安排了初中篇目,比如《送东阳马生序》、《邹忌讽齐王纳谏》等。

二、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对策分析

(一)突出中职语文教材特点

中职是一种以应用为特色的职业教育,中职教育应直接面向就业、职业教育,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材要具备实用性、基础性、人文性特点。在实用性上,中职教材内容应该满足生活、工作“需要为准、够用为度”;在基础性上,让学生掌握常用字的读音和运用,常用文章写作技能;在人文性上,对中职生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美育,以此提高中职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优化中职语文教学内容

中职教育的技术技能特色必然要求中职语文教学也要突出职业技能特色,满足和促进中职生对职业技能的学习。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学内容应该更加重视应用文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在应用文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专业活动、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抓住与学生专业相关调查研究报告、专题讨论活动、演讲比赛等进行教学,如对汽车修理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我对汽车构造的认识”、“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差别”等写作题目,以此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和语文写作技能的提高。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说话能力,帮助学生克服交际心理障碍,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交际的方法和技巧,做到“能听、能说、敢说、会说、巧说”。

(三)进一步改进中职语文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