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内部审计报告

企业内部审计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文第1篇

一、建立内部独立审计机构的作用

1、制约作用

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按照审计工作规范,维护企业的利益及经济秩序。制止违规违纪现象,保护国家财产和企业利益。通过检查监督被审计单位执行国家财经纪律情况,制止违规行为,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披露经济活动资料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真实、正确、及时、合理合法的反映事实。纠正经济活动中的不正之风。事实上不少单位的信息资料不仅存在错误,而且存在着具有造假性质,配合纪检监察部门,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开展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对部门负责人离任前审计,发现问题,查明损失浪费、经济违法行为,及时向纪检监察部门提供证据和信息,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审计的特殊作用。

2、防护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在执行监督职能中,对深化改革,降本增效起到了保证、保障、维护作用。

为建立健全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有力保证。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内部审计人员有必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内控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审计,风险审计及计算机审计,揭示并建议改正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失控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保障股民资产的安全、完整。内部审计人员应重视生产经营情况,对企业资产状况做到心中有数,随时随地开展内部审计督查,提出有效措施,经济有效的使用资产,确保出资人资产保值增值,防止资产流失。降本增效,维护财经纪律。

有效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和关键。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维护财经纪律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出发点。同时,随着税收征管制度的逐步完善,处罚制度的逐步严厉以及税收、财务制度的不一致性,建立内审制度也是合理规避纳税处罚、减轻企业税负的唯一有效途径。

3、促进作用,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发现影响财务成果和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进一步挖潜降耗,增加收入,促进经济责任制的完善和履行。通过经济责任制审计,发现制度本身的缺陷,向有关部门反馈信息,解决履行情况和责任归属不清的问题。促进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协调处理。不定期的开展对企业的子公司,及下属单位的审计,规范下属实体遵章守纪,正当经营,依法办事。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4、建设性作用

建设性作用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检查和评价,针对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富有成效的意见和方案,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审查评价企业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披露薄弱环节,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堵塞漏洞。审查评价企业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寻找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消化不利因素,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在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维护财经纪律方面,在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及应对市场竞争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开展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

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生产经营管理,也要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方面下功夫,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整体构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职能作用。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方面,内部审计以内部控制、管理审计、风险管理、经济效益为重点,以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为目标,对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内部审计从创建到今天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所关注的还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这主要是由我国的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企业建立了现代公司管理体制,企业规模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内部审计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内部审计体系是不完整和不健全的。新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与原规定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不再局限于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而是扩展为所有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因此,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企业内部审计研究与交流,帮助企业学习现代的审计知识和先进的审计方法,提高内审人员自身素质,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保证,也会给内部审计事业带来繁荣。

三、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要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企业内部审计应该充分体现出内部审计。

1、加强和规范内审机构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内部审计的机构建设是其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没有健全的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工作也搞不好。因此,企业建立内审机构,要根据自身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内审机构,配备内审人员。至于设置何种形式的内部审计要由企业根据其经营规模、管理复杂程度等确定,应与企业的形式、经营规模、内部组织结构、管理体系等相适应,但要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是设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最重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内审组织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其他职能部门和个人的干预,独立性增强又为内部审计人员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提供了条件。另外,内部审计要有一定的处罚权,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将审计的结果直接向总经理以及财务经理报告,以体现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如果将内审机构隶属或合并于本单位的其他部门,就会使内部审计失去其应有的独立性。选拔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是搞好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保证,必须注重多渠道、多专业地选拔审计人员,要注意选调复合型人才,由于内审领域的扩展和审计层次的提升,原来单纯的财会人员结构已不能适应内审工作的需要,除熟悉审计、会计专业知识外,还应懂得计算机、工程技术、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面对新的发展趋势,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加强内审人员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改善企业内审人员的结构。企业要为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发展提供条件,促使内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会、审计,还要具有企业管理、工程技术、法律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考核,增强其竞争意识,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要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交流、考察活动,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使其适应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

2、提高及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是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是为保证单位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所制定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是管理的基础,内部控制搞好了,企业管理系统才会完善和严密。企业内部审计更要注重内部控制的审计与评价。企业内部审计首先必须从内部控制入手,对企业内控系统进行全面评价,找出影响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关键控制点,建立起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科学的内部控制系统,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运行科学、行为规范。企业的内审机构,应对企业财务收支、资产运营、设备维修、费用成本、经营效益和税后利润分配等,实行定期审查监督,科学、严密的审查监督制度,是正确实施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保证。

3、抓好管理审计。当前,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从传统审计向管理审计过渡,也就是从传统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过渡。尽管企业内部审计起步较晚,但也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高起点、高层次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这也是企业所需要的。管理审计是一种基于财务审计之上的更高层次的审计,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的,目的是提高企业效益。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是一项基础工作,审计人员应通过财务审计,保证财务运行的合理合法,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及时、有用。在此基础上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责,实施管理审计,提高组织机构的效率,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达到企业经营的既定目标。

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文第2篇

一、企业内部审计简介

企业实行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企业的价值,同时企业的审计工作做得好的话,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但是做好企业的内部审计非一日之功,需要企业实施好对企业自身的监督机制,同时还需要企业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管理好企业的内部,以及外部工作的及时、有效地开展。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被赋予了新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好内部工作的重点之一,实施内部审计工作的时候必须进行独立、客观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制定规范保证以及服务咨询工作,为企业赋予更高层次的价值内涵,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

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企业开展内部审计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内部审计也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添光加彩,企业的内部审计涉及企业内部的多个方面,因此对企业内部的其他工作的开展都起着统筹全局的作用,所以企业的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其它部门所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

1.有助于企业对风险的防范和识别

即使一个企业的实力非常的雄厚,企业的资金链条也非常完整、运转也很灵活,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如此复杂的发展环境下,企业多多少少都会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大可小,但是如果处理的过程存在一丝一毫的误差,都有可能使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甚至还可能导致企业的倒闭。因此企业为了更好地防范和识别风险,就需要采用企业内部审计。企业内部审计的两大基本功能,一是查错防弊,二是监督评价,这两大功能都有助于企业内部工作的开展,防止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并且能够针对企业管理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使企业在风险来临之前做好防范工作,风险来临时做到及时识别风险,有效处理风险,风险过后能够进行总结归纳,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有助于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审计的查询以及监督已经满足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因此需要对企业的内部审计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并提高,使企业内部审计能够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一方面需要注重与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建立协调合作关系,对企业内部所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不能只局限于对风险的防范和识别,还需要通过各部门的合作,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提出更加具体的有关控制方面的建议或者手段。通过这些建议和手段,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得到最大化的提高,使企业的发展道路更加顺利。

3.有助于内部管理的改善和效率提高

面对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变化,企业为了迎接新一轮的挑战也开始进行制度方面的完善,在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前,企业的压力也会随之而加大,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企业也会日益的加深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并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内部审计的涉及范围会从原本浅层次的对企业内部的监督、评价,过渡到深层次的对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的管理等层面。因为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经营最为了解,不但可以及时有效的指出企业在发展方面的问题,还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内部管理的效率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有助于管理服务的实施

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量不断加大,职能也逐渐增多。管理服务职能便是企业内部审计的新增重要职能之一,因为通过管理服务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企业内部审计的价值。企业内部审计能够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企业信息,方便管理者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降低企业管理者因为信息不足而导致管理策略失误的几率,有助于企业面临的风险得到进一步的降低,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的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环境等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又无法准确跟上时代步伐,做到与时俱进等原因而使存在的问题愈加的明显,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薄弱

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缺失,导致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非常薄弱,而导致企业内部审计薄弱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审计部门与被审计之间存在隶属关系或者利益关系,导致了审计工作只是形式的存在,审计部门因此没有根据事实来公布审计工作,导致了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薄弱;其次,是因为工作人员的专业不对口,大部分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是财务专业出身,他们对财务工作的熟悉度比审计工作高,从而导致他们对企业现状的了解调查存在片面性,所反映出来的企业问题也只是客观、不全面的,从而导致企业的审计管理层无法通过审计报告及时准确的发现问题,并制定进一步的发展策略,导致企业的发展受阻[6]。

2.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存在缺陷

企业的内部审计总是会存在片面性,只是片面地针对财务的审查,并只认定内部审计方面的工作任务,只顾把纠错防弊等工作完成,没有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的责任感,因此对企业在管理方面或者企业的战略部署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发现企业问题、分析并积极协助管理层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这些问题总的归结起来,是因为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没有法律法规对内部审计的约束、制裁或者提出明确的要求,就会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透明化,同时也会使内部审计工作具有局限性,无法得到有效的延展,从而阻碍了企业的战略部署,导致企业无法持续发展。

3.对内部审计理解不透,重视不够

一般情况下只能在具有规模化的大型企业或者国企才能见识到内部审计,而一般的中小型企业并不开设这个部门,这些不开设内部审计的企业要么是因为企业没有内部审计方面的意识,要么是因为企业规模小无需过多浪费,而部分开设内部审计的中小企业要么是因为政策需要,不设不行,要么是形式所迫,实属被逼无奈,这样导致的后果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作用无法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出来,从而导致内部审计的被认可度降低,最终使内部审计机构的从业人员的信心下降,内部审计工作的人才转业发展,导致内部审计进一步无法在开展下去。

4.内部审计效果不佳,流于形式

因为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正确认识到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因此也并不去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或者内部审计对企业的发展是否有帮助,所以就会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只是流于形式,所提供的内部审计信息的价值对企业的发展也特别低。同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大都是财务专业出身,因此他们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侧重点主要以财务为主,缺乏管理方面的知识经验,所以这部分工作人员所做的审计报告具有片面性,给的意见或者建议也是财务方面的占多数,所以导致审计报告不能满足管理层的策略部署需要,内部审计的真正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5.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佳无法满足需求

因为企业的发展需要和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缺口也随之加大,因此就会降低招聘要求,导致的后果就是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素质低下,无法真正满足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当前的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不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缺乏内部审计的专业知识,知识的局限性大,对专业外的知识几乎是一窍不通,因此对企业的认识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二,是内部审计人员都是财务人员出身,而财务的教学中对内部审计的涉及面较小,因此审计人员的经验就会大打折扣;第三,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不够,他们无法严格管理自身,会借自己职位之便,谋划个人的利益,置企业的安危以及发展于不顾。总的来说,因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不佳以及无法满足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等原因,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更加不被重视,导致内部审计机构被管理层或者策划层进一步冷落,内部审计的人才缺失状况也会越加严重。

四、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策略

企业内部审计所存在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但是需要企业制定正确的完善策略,并把策略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实施。

1.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为了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首先就需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独立性,或者在选拔内部审计人员的时候,就需要注重选拔对象的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工作作风,只有职业道德强并且工作作风符合审计人才的需要,这样才能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做到审计过程不被个人或者外物所干扰。与此同时,企业为了确保审计人员能够保持独立性,还可以定时设计考核机制,不断强调独立性的重要作用,起到警醒审计工作人员的作用,防止内部审计因为受到干扰而导致的审计偏差。

2.健全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

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不但有助于内部审计报告更加具有权威性,而且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提高自身的责任感,积极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为了健全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首先,需要学会借鉴外国与内部审计相关的优秀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企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审计法律;其次,内部审计报告真实有效的反映了企业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给予企业内部审计报告相关的法律效力;最后,一个机构只有具有一定法律地位,其所颁布的报告才会更加具有权威性,只有给予内部审计机构一定的法律地位,才能使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只要健全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才能促使内部审计机构长期发展下去,才能内部审计报告更具有权威性,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以及内部审计报告的可靠性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低下的话,其所作的审计报告的可靠性也会大打折扣,而一个内部审计人员是否是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也会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并且进一步影响到企业管理层或者策略层通过审计报告而进行的决策。因此为了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就需要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再培训,使他们内部审计的相关知识能够与时俱进,满足企业的不断发展需要。

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文第3篇

质量标准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古语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也一样,需要有一系列的法规制度进行规范和约束。因此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法规制度体系,让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法”可依,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法规制度体系应是多层面的,既要有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也要有证券交易部门的规定和行业标准,还要有企业层面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规范体系。在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法规制度体系中,既要有保证审计质量的审计管理方面的制度,也要有保证项目质量落实的业务操作规范,还要有强化质量保证的监督、检查、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等制度。从执行力角度讲,法律具有强制执行的属性。在法规制度体系中,首要的是在国家法律层面要有明确的企业内部审计及其质量控制的规定,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协会及企业要共同努力,推动和促进内部审计质量国家立法。其次,要建立具有权威性和执行力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体系。这一体系既要有管理标准,也要有实务标准;既要涵盖审计程序,也要包涵实体控制。同时要积极探索发挥行业管理作用,强化行业标准的执行力,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行业准则真正在企业落实。再次,企业要进行制度细化,一方面落实上位制度的规定,另一方面对上位制度作必要的补充。制度要具体,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得以有效执行。

二、抓住审计工作重点

(一)把握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环节

(1)重视立项调研。调研环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编制审计项目计划的基础,如果调研不到位或方向把握不准,就难以提出高质量的立项计划,从而错过符合决策层和管理层需要以及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或增加企业价值的项目。因此,必须了解宏观政策、管理层需求、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并在分析评价调研成果的基础上,为立项提供参考依据。(2)科学编制计划。审计计划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工作的重要环节,审计计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项目实施的效果,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往往来自高水平的审计计划。企业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必须着眼宏观,立足微观,既要落实和执行政策,维护国家法律政策的权威,又要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体现决策和管理需求。只有将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切合本企业特点和企业急需的项目计划,只有做到这一点,项目实施后才会产生达到或超越预期效果,从而体现出项目的高质量。(3)强化实施监控。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对项目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个审计项目,如果实施环节控制不好,就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审计产品。在这一环节中,审计组构成、审前调查、审计实施方案、现场查证共同影响着项目的质量。实施环节质量体现的最终载体是审计实施方案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方案指导审计实施,对审计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因为它是审计成果——审计报告、审计处理——审计决定的编制依据。实践表明,审计组成员的经历、经验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查证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审计组成员的构成,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审计组既定以后,项目的组织实施就是关键性的质量控制。在这一过程中,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主要是审计人员的敬业精神、主审的技术指导程度和组长的组织把控水平。(4)精心编制报告。尽管审计报告是基于审计工作底稿,但两者质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同向关系。即使有了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也不一定产生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原因在于编制审计报告也需要技术和技巧。审计工作底稿带有一定的专业性,有的底稿非专业人士难以看懂;而审计报告一方面不应是工作底稿的简单叠加,要用简短的语言对工作底稿作概括描述,反映底稿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审计报告要表现出通俗性,要能使非专业的人员看得懂。要达到这一点,报告编制、审核的质量控制也就成为必然需要。另外作为企业内部审计,报告一定要有及时性和富有建设性,否则容易形成事过境迁,达不到应有效果,从而影响内部审计的总体质量。(5)强化整改跟踪。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发现问题,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防范经营风险、规范和促进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基于此,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督促整改。尽管整改的主体是被审计单位,但绝不能轻视审计部门在这个环节所起的作用。现场整改是体现审计成效的最佳方式,在不具备现场整改的情况下,审计部门要督促跟踪,直至完全整改。因为如果问题得不到整改,会影响审计的宏观质量;所以对审计整改环节实施控制,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掌控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要素

(1)严格遵循审计程序。按规定程序开展审计是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企业内部审计,要遵循程序合规原则,依照规定的程序、流程开展工作,既包括工作步骤、顺序,也包括履行各种手续,如先通知后审计,进入信息系统之前的申请与审批,底稿的复核和签字确认,报告的交换意见等。(2)核清审计事实。以事实为依据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因而“事实清楚”是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要做到事实清楚,就必须满足审计所揭示的问题、事项或反映的情况是客观存在、实事求是的,而非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或主观想象的。(3)获取充分可靠证据。用证据说话是审计质量控制必须把握的原则。审计所认定的事实,必须有充分、可靠的证据加以证明,才能保证得出客观的审计结论。因此,企业内部审计要重视审计证据的收集。作为证明事实存在的证据应首选直接证据,只有在直接证据无法取得或无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才可运用间接证据,且要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间接证据加以相互印证,形成证据链,才能加以认定,否则就会有审计质量风险。(4)依法依规准确定性。对审计查出问题给予准确定性,是审计部门进行责任界定和企业进行责任追究的客观需要,因其涉及对相关事项、人员的处理,政策性强,因而也是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最相适应的条款定性。对于同一事项,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规范规定相矛盾或不一致时,按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即专项规范)优于“普通法”(即一般规范)、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优于企业制度的原则适用和定性;如果相同级次的规范对同一问题有不同定性及处理规定时,按从轻原则适用。否则就会有“申诉”、“翻案”的质量风险。(5)正确发表审计意见。发现问题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高质量审计的体现。因此,审计意见与建议成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之一。审计报告所提意见或建议切忌空洞、就事论事,意见或建议不但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更要富有建设性;要能“以小见大”,立足企业全局,着力从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意见。

(三)重视审计复核、推行审计审理

(1)强化内部复核。审计复核是指在审计组内部通过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产品(如底稿等)或具体事项(如证据等)的复查、核对,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复核就其实质来说,既是核对,又是把关。就审计项目而言,复核主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由主审指定的人员和主审、组长完成,是一种过程控制方法。在审计人员的工作产品正式上交前,通过强化复核,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或补救措施,能够有效防止或减少上一流程(环节)的错误流向下一流程(环节),从而起到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复核必须是实质性的、而非程序性的履行形式需要;只有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了形式符合性、程序合规性、内容真实性等实质性的复核审查,才能起到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作用。(2)实行审计审理。审计审理是指由审计部门专设机构或人员,在审计项目实施完毕后,对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以及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等审计资料进行检查、审核、把关的质量控制过程。实行审计审理是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方式。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内部审计还未建立审计审理制度,这说明审计审理的作用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在审计项目形成最终审计报告前,通过审理,对审计项目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间产品(如审前调查报告、审计实施方案等)、审计产品(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及其形成依据,从程序、实体等方面进行审查、核实,可以及时发现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有利于进一步采取补救措施,纠正错误,从而降低审计质量风险。审理可以分级次,如果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具备分级审理的条件,拟实行分级审理。程序的审理应侧重于合法、合规性,实体的审理应侧重于内容的真实性、证据的可靠性、定性的准确性、审计意见建议的适当性、可行性和具有形式要求事项的符合性。

三、创新审计质量控制方法

(一)推进技术进步

推进技术进步就是将先进的技术手段、方法运用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借以提高审计水平、审计效率,促进审计质量提高的质量控制方法。推进技术进步既要在审计装备、审计方法、审计手段等方面进行技术革新,更要在审计人员技术运用上进行层次提升。一方面企业要随着控制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适时进行审计装备的升级;另一方面企业及其审计部门要不断适应新技术、新管理的变化,积极研究开发与之相适应的审计软件,进行审计手段、方法的升级改进。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审计的软、硬件条件落后于企业生产管理现状,才能为审计质量控制提供基础条件。

(二)推行标准模板

推行标准模板、实行审计工作标准化是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在技术成熟的审计领域,对以往工作成果或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解剖,提炼出具有规律性和可格式化的因素,制作成模板,供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使用或作为判断参考依据。运用标准化方法,可以实现不同审计人员在工作要求、工作标准相统一的情况下,得出的审计结论不会有大的差异;由于标准是统一的,这样既可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又能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同性质事项的质量控制,并为同类项目质量控制进行横向比较提供了可能。

(三)采用专业分工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专业性越来越强,在人员配备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可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化分工,如确定专门人员从事信息系统(IT)审计,将审计人员分为现场查证人员系统分析人员等,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审计人员进行知识、经验的积累,做精做透专业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四)运用专家指引

专家指引就是在不具备由专家组成审计组的条件下,让审计专家和业务专家承担审计项目中的主要和专业工作,其他审计人员作为专家的助手,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审计人力资源不足情况下的审计质量控制问题。

(五)引入外部评价

尽管企业内部审计是监督部门,但目前普遍缺少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因此,探索对企业内部审计开展监督,将外部监督、外部评价引入企业内部审计及其质量控制,是现实条件下促进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办法之一。相对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来说,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状况有发言权的外部机构有企业决策经营机构、被审计单位、外部审计和各种专项检查。决策经营机构能够从审计报告反映的内容、深度以及审计意见的层次,判断出审计项目的总体成效及质量。被审计单位最了解自己的底细,对审计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了问题以及审计意见是否切中要害、是否科学合理最有感触,因而对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状况有话语权。外部审计和各种专项检查能够从不同方向,运用专业标准,对企业内部审计已审过的事项作出专业的评判,从而比较得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状况。

四、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一)加强审计管理

再完善的制度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无异于废纸一张。因此强化制度的执行力是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只有强化审计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检查与考核,才会促使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需要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审计管理,通过建立质量管理台账等形式,进行质量考核资料积累;通过严格的质量考核,推进各项质量控制措施的落实,为审计质量控制营造好的环境和氛围。

(二)完善激励机制

人都有满足自尊的需求,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利用人的这一特点,通过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将经济手段和精神奖励措施运用于审计质量控制。一方面要依据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量的考核结果,确定审计部门、审计人员的经济待遇、职位提升、职称晋升、绩效奖励;另一方面要畅通审计人员流动机制,将经过审计工作锻炼的高素质人员交流到业务、管理等岗位。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又能提高审计部门的责任感和审计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从而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

(三)实行责任追究

审计质量责任追究是指在发生审计质量问题时,追查对审计质量控制负有责任的部门或人员的相应责任。实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对因工作不到位或工作失误,以及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岗位职责,而导致审计工作未达到预定目标或者出现严重错误、遗漏重大事项等审计质量事故的审计部门或人员,进行相应的问责,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包括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从而对审计质量的控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一)优化审计人员结构

随着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的拓展,审计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有些审计事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果以非专业人员从事专业性强的事项审计,绝不可能达到查深、查透的水平,也不可能获得高质量的审计成果。所以企业要进行内部审计人员结构优化,一方面要将高素质的人员充实到审计队伍中,另一方面要合理确定审计队伍中审计、财务、工程、法律、管理等不同专业人员的比重,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时进行调整,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质量控制创造条件。

(二)培炼人员胜任能力

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内部审计;整改意见;落实措施

内部审计整改意见落实是指被审单位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予以纠正、采纳的工作过程和结果。内部审计通过整改意见落实即审计成果运用,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促进组织目标实现。但由于众多原因,多数企业对内审整改意见落实不够重视和执行力度不够,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相对关注审计结果,对内审整改意见的落实往往流于形式,不但严重影响了审计成果的运用,也削弱了内部审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影响内部审计整改意见落实的因素

1、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环境较差,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支持程度一般,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工作过程中,与企业主管领导和审计对象容易发生冲突,其他部门往往认为内审部门就是挑毛病,找错误,不能很好地配合或支持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对内部审计工作存在排斥观念。

2、对内部审计整改意见的落实缺乏制度性保障

目前国内对于内部审计整改意见的落实没有出台具体法规和制度,而且大部分企业在制定内部审计办法时也没有专门涉及审计整改意见落实的相关内容,使得内审整改意见的落实缺乏制度性保障。

3、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差,使内审整改意见落实流于形式

由于内审工作独立性差,审计处理意见和结论受到重视的程度和执行力度不够,整改意见落实流于形式。调查显示,许多企业内审机构没有独立设置,或由负责财务的总会计师或负责财务的领导主管,开展的审计活动绝大多数是根据企业领导安排,对审计中发现问题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审计处理意见的执行情况一般,审计建议不能得到较好地执行。

4、缺乏科学完善的内部审计绩效考核制度,对落实内审整改意见考核不严

当前,大多数企业对内部审计绩效评价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主要包括没有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内部审计特征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同时绩效评价指标缺乏系统性,评价没有形成综合评价结果,且对内部审计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审计结果,而对内审整改意见的落实不够重视和执行力度不够,在绩效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内审整改意见执行程度评价指标,考核不严。

5、人际关系冲突及缺乏有效沟通,阻碍了内审整改意见落实

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使内部审计人员遇到人际冲突是在所难免的,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缺乏必要、有效、及时的信息沟通导致的冲突,及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者知识、经验、观念等方面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评价就会出现分歧和冲突,以上诸多因素都严重阻碍了内审整改意见的落实和执行力度。

6、对内部审计整改意见执行程度的跟踪检查力度不足

当前,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被审单位完成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后,仅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期限内向审计部门提交内部审计意见整改落实的工作报告及整改意见落实情况的相关证明材料,对整改意见落实的实际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力度不足。甚至有些被审计单位在报送审计整改报告后就认为此项工作结束,造成整改不到位、不及时、不彻底。

二、强化落实内部审计整改意见的措施建议

1、高度重视,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本质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组织的一个职能部门,其职能是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服务的,不是专门以审查和评价别人的差错和失误作为根本目标。因此,无论企业管理层还是其他部门,都应该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本质,支持并配合内部审计工作。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整改意见落实制度

企业应根据《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等法规和文件,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审计整改意见落实制度,以促进内审整改意见落实,扩大审计成果运用。

3、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涉及到是否客观公正评价被审计对象及审计报告的信任程度。因此,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在审计机构设置、控制审查过程和审计结论等方面保持较高独立性。同时,为了保持审计工作独立性,应该树立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例如内部审计部门只接受公司最高层的领导和授权,只有这样,它才能有效地行使职权,才能在审计过程中不受干扰地实现有效监督,以保证审计整改意见的顺利落实。

4、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审计绩效考核体系

企业应根据内部审计特征、战略目标的变化,对内审绩效评价指标做出相应调整,建立包含整改意见落实情况的评价指标系统,形成综合评价结果,完善激励机制。例如可以选择以平衡积分卡为基础的内审绩效评价方法,并根据内审特征对传统的平衡积分卡模型进行修改。

5、沟通合作,化解冲突

事实上,审计部门应与企业负责人和高层管理者、被审单位及其他部门通过有效沟通,保持良好人际关系,消除相关利益部门的误会,使他们认同其思想和最终目的,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同时,内审人员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应当与被审单位进行恰当沟通,充分征求其意见,切实提高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审计整改意见落实的顺利实施。

6、开展审计回访和后续审计,制定奖惩制度,加大跟踪检查力度

内审部门在审计报告发出之后一定期限内,应到被审单位就审计报告中反映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进行跟踪检查,查看审计报告中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被审单位是否采取了纠正行动并是否达到预定效果。此外,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落实内审整改意见不力且不提出异议的被审单位进行相应惩罚;而对配合积极、整改及时、落实到位的被审单位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要通过这些方式,加大跟踪检查力度。

【参考文献】

[1] 张红英主编.内部审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2.

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对对策

一、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1.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

(1)发挥审计功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首先是保障内部审计的职能得到实现,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能保证工作情况得到客观的评价监督,其次能够解决会计信息不畅通问题,强化内部信息控制,防范审计风险。

(2)发展审计事业。只有不断提高审计的质量,才能逐步完善审计工作,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必然对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内部控制的发展强化,提高了审计工作者的地位,也促进从业者的素质提高,为进一步发展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制定审计准则。审计活动的严肃性,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来严格执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非常重要。

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是内部审计活动的执行者,内部审计活动必须在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下进行。同时,为了确保这一活动的执行符合要求,必须制定完善的控制政策和执行程序。一般来说,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执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而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只对系统性问题负责,并不直接参与到内部审计工作中来。内部审计工作对执行准则和规章制度要求非常严格,必须让内部审计活动有客观的依据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2)内部审计项目。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在执行具体的内部审计工作时候所必需执行的准则和方法。内部审计机构要从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三个方面来认真实行内部项目的审计工作,这一套科学的审计程序在执行内部审计项目过程中要按照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顺序依次严格实施。事前控制主要是在项目审计程序上要求必须科学、可执行,通过对企业实际情况的调研确定审计的具体方案。事中控制主要是在审计过程中要妥善保存好审计资料和审计证据,分门别类的将可靠的和相关的审计资料存放好,务求良好的支持审计结论,对于有违反规定的财务行为,在审计过程中要妥善手机审计证据,并做到过程可查、证据可查。事后控制主要体现在编制审计报告和执行报告的过程中,审计活动结束后,按照报告的结论严格执行报告结论。作为审计活动最终的成果体现,审计报告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审计工作执行的好坏。

因此,要提高审计报告质量,保证事实客观、公正准确,同时为了更好的理解,要尝试多种方式来表现审计报告,以更好的阐述审计情况。

二、当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一个行业的发展,首先就是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以财务会计为主,但在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内部审计又传统的找问题向服务、监督和管理综合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现有的审计人才已经明显不足,而内部审计人员在知识的综合性和现代管理问题的分析方面也有不足。

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模糊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首要条件,现有的内部审计工作对这一块较为缺乏。目前,我国的企业在执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候大都是各行其是、没有统一的 标准,质量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在审计方案、审计人员的配置、审计项目目标和审计开展等各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时候,严格安装标准执行。当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偏于形式,对监督和服务方面的作用发挥太少,因而整体处于一个低水平层次。加快科学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同时也要重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

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应对对策

1.制定科学的内部审计目标

当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目标过于单一,总体上还停留在财务方面,对风险控制、企业管理方面的关注较少。内部审计工作要以企业经济效益为综合目标,兼顾企业管理、风险控制。仅仅依靠国家的法律和行业的准则是很难保障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在企业的微观层次上,必须制定符合企业情况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并加强企业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的内容。总之,内部审计要对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审计评价,及时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已经存在的问题。

2.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执行的好坏,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项专业性和政策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方案和人员的配置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些是科学、高效的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重要基础。在执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候,审计人员要有正确的态度,秉承严格、谨慎、认真的态度,对审核的项目负责,综合运用各种审核技巧、方法。同时,内部审核人员在专业性方面要有一个提升,面对综合性的审计问题时候,能够应用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解决。这样不仅能减小审计时候的阻力,也能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