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北京高考作文题目

北京高考作文题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北京高考作文题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北京高考作文题目

北京高考作文题目范文第1篇

为何每年高考作文题目都能激发全国范围内激烈争辩的火爆话题?而无论是为之心悦诚服,还是咬牙切齿,可以肯定的是,高考作文的意义,并不仅只是因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背景。一些观察者指出,高考作文是年轻人能够以“我手写我心”的方式,真正体会并表达自己独立世界观的第一步,完成从学校这个小校园向社会这个大校园的顺利过渡。有识之士断言,作文题目所承载的意义,早已跳出选拔人才的范畴。高考作文命题的导向性、公平性、适当性,更多的是反映整个社会的思想、心态、价值观的未来走向,以及内部稳定和包容的程度。

此外,今天的高考作文,也越来越体现出整个社会的多元化文化取向和价值判断,日渐人性化的思考方式,并突出青年人对生活和青春的自省和体验。评论家李新地隐约摸索出其内在的轨迹:回避热点又暗合时代主题,逐步由“精英主义”向“大众主义”转型,呼唤“绿色作文”,以人为本、以活为源、以悟为魂、以真为纲,立足基础,兼顾发展,摆脱预设的强制逻辑和是非定论,摆脱八股化的思考和写作定势,真正促进了中国作文教学的改革和中国人文主义教育。

还有评论称,社会通过高考,把诸如《双赢的智慧》等呼应现实生活热点语汇的深刻题目交给年青一代,也体现了我们的教育者对青年人的信任和期望,对国家民族奋发振兴的热切盼望。去年上海的命题作文《忙》,明显对青年学生反思当今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浮躁心态予以厚望。有教育学者强调,引导学生以开放性思维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正符合眼下素质教育的初衷,将是未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大势所趋。

黄天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关键看文章怎么做

我认为这一次高考作文题目出得还不错,符合高中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实际水平,同时又具有辨别实力高低的功能。我粗略看了一下,和其他省份的考题相比,广东卷体现出广东文化的宽容与务实,这一点难能可贵。另外《纪念》这个题目没有耗费考生许多精力去审题。审题能力固然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认为,对于即将成为本科生的考生来说,高考作文更应该着重考察学生的创造力、独特性、语言表达的通顺流畅富于文采。《纪念》这样的题目容易引发许多想象,既可抒情又能说理,务实、并有足够提升空间,是近几年来出得比较好的高考题目之一。

但也有美中不足。“文体不限”的要求显然对全面考察考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文笔是否通顺,逻辑思维是否连贯,都是不利的;如果真的有考生写了首诗,考官难以打分,更难取得一致意见。

所以,坦率地讲,作文题目本无好坏,关键是考生自身的逻辑能力、思想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还想说一点,教育部门统一规定语文教师不能就高考试题作任何公开的评论,这从维持考场秩序和考生情绪稳定的角度来看,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高考作文本身是一个公众话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任何人都有权发言,透明度更利于公众的知情与监督。如果题目有什么问题,不让语文老师发言,也不合情理。

王雨吟

邱华栋(《青年文学》执行主编):

广东的题目比北京

我看到2005年高考北京的作文题目了,很不好。一方面空洞无物,另一方面又还要往死里限制文体,只准写议论文。“安”表示什么意思呢?提示上说,可以表示安宁、安定、安静,除了这个还有没有别的?基本上没有了。我相信考生大部分写的就是这些内容。内容和文体这么一限制,考生只有一种选择,就是说假话、大话、空话。我们一边说要在作文教育里抵制这些假大空的东西,一边又用高考指挥棒来引导学生假大空,这就不光是作文教育的弊病了。

北京高考作文题目范文第2篇

(编 者)

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备受各界关注,街谈巷议,成为热门话题。2006年新增四川和陕西,共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自主命题,全国及各省区市的作文题目近20套,其中有给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还有通常所说的小作文。异彩纷呈,形式各异。

给材料作文有:《乌鸦学鹰》(全国卷I)、《读书》(全国卷Ⅱ)、《北京的符号》(北京卷)、《说和做》(北京高职卷)、《读》(安徽卷)、《雕刻心中的天使》(广东卷)、《意气》(湖南卷)、《生无所息,生有所息》(浙江卷)、《关于三的联想》(湖北卷)。

话题作文有:《人与路》(江苏卷)、《问》(四川卷)、《走与停》(重庆卷)、《雨燕减肥》(江西卷)、《星星》(山东卷)、《三个话题任选一》(福建卷)。

命题作文有:《我想握住你的手》(上海卷)、《愿景》(天津卷)、《肩膀》(辽宁卷)。

小作文有:对奥运提建议(北京卷)、《车站一瞥》(重庆卷)。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稳中求新、关注生活,不仅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考查思想深度,具有较好的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拔性,对我们有一定启示。

一、时代性

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作文题目时代感很强。体现这一特点的应该首推《我想握住你的手》(上海卷)。它引出了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提倡和谐与社会、和谐与人际之间的融合,引导学生在真情中感悟。所蕴含的美好思想既有呼唤我国先进的传统文化的复兴,又可以引导当前诸多社会问题的和谐。与往年作文题目的多重理性相比较,今年上海作文题目转向对考生内心情感世界的关注,同时兼顾社会意义。“我想握住你的手”这种语话方式,有利于调动考生倾吐的兴趣。不仅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作文中能明显看出每个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与追求的方向。

《北京的符号》(北京卷)也是被公认为颇具创意的题目。近一时期,北京对文化遗产的宣传较多,加上2008年奥运的不断升温,人们对历史文化与时展谈论热烈,生长在北京的考生,对此感受应当很强烈。这个题目,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人和事物,关注北京的变化。虽然说从故宫、四合院、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到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历史的跨度很大,但题目的着眼点仍是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的发展,即北京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的符号。

《读书》(全国卷Ⅱ),看似陈旧,但它的针对性却极富时代感。2006年5月19日《中国青年报》在显著位置发表署名文章《在网络的冲击和应试压力下――青少年面临图书阅读危机》。文章指出:由于网络的冲击和应试压力,据调查:2005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8.7%。这说明一年里我国国民中有一多半人没读书,而且从1999年以来连续6年持续走低。问其原因,说“没时间”和“不习惯”的,其中近一半是十八九岁的青年。由此看来,以《读书》为题,从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谈对读书的看法,切中时弊,其时效性是很强的。

二、多样性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从命题的角度看:上海卷煽情;北京卷创新;福建卷有新意,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浙江卷难度大,具有挑战性;湖北卷巧妙;安徽卷重思想、重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重庆卷贴近生活,重观察、重生活中的细节,引导学生与生活紧密联系;江苏卷问经寻典,思考和行文的空间比较大,都表明了命题角度的多样性。

从立意的角度看:有侧重情感体验,人文情怀的;有关注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有富有哲学思考,探索人的“精神家园的”;有关注人间万象和老百姓普通生活的;有颇具哲理,运用辩证思维的;有开掘实践意义,要求谈理想与现实的;有涉及传统文化继承和营造和谐氛围的等等。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可以明显分出档次,除个别题目外,一般审题难度不大,选材范围比较宽泛,接近考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追求目标。看到这些题目,考生都能有话可说,而且有利于考生说真话,抒真情,避免套路文章。

从命题的形式看:呈现出多元化的走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主命题之初,有对全国卷形式或模仿、或翻版的现象,而今年却已呈多样化的形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1999年以来,话题作文在高考中占了主导地位,今年突然转向,返璞归真,回到上世纪末的轨道上,给材料作文占了上风。恰恰是这一变化,不少考生吃了亏,把给材料作文当话题作文说开去。首先是主题偏离材料,给材料作文要求考生联系所给材料进行作文,它一改连续几年来高考作文采用的话题作文表现形式,因此,很多考生想当然地就将今年的给材料作文写成了话题作文。在作文立意方面,完全脱离了题目中材料所给的寓意,可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是造成很多文采不错的考生作文得分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有必要把这两种命题形式加以区分。

给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主要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题目的结构不同。给材料作文通常包括:主体(文题材料或图画材料)――附件(包括“注意”和“要求”两项,要求中有“自拟题目”)。话题作文通常包括:材料――话题――规定性要求(或以“注意”字样出现)。对题目而言,给材料作文题前一部分是“材料”,后一部分是“自拟题目”。话题作文题前一部分是“话题”,后一部分是“要求”。1992年至1998年主要是给材料作文,1999年至2005年主要是话题作文。二是给材料作文题较话题作文题更具限制性和封闭性,作文时对材料寓意的准确理解以及思想深度很重要。2005年给材料作文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考试卷中只有4道题,话题作文却有9道题。今年给材料作文有10道,话题作文却只有5道。前者增加,后者减少。

给材料作文是一种读写结合,以读为基础,以读懂材料为先决条件的作文文体。它在审题立意上是有限制的,必须根据材料的寓意,在标题的范围内明确写作的方向和内容。审题难度相对加大,行文要求符合题意,具体明确,不能任意发挥。它不同于话题作文的自由开放和为考生提供更广阔的自由驰骋的空间。

除此以外,今年还有命题作文三道题,小作文两道题,由此看来,从命题角度、审题、立意和形式这几个方面看,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展示出地域文化的风貌。

三、选拔性

作文命题在高考试题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的区分度,对高考招生选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今年话题作文为何减少,它与高考选拔性考试的特点有什么关系,很有意义。

由全国卷首创并坚持多年的话题作文,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开始,鼓励考生大胆想象,内容只要与“移植”有关就符合要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进一步强调了命题者的开放意图。这给当时限制过死,封闭式的作文教学以振聋发聩的一击,它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推动作文教学的改革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记忆的移植”和“答案的丰富多彩”,却混淆了“创新思维”和“胡思乱想”的界线,忽略了既要“异想天开”,又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纷繁杂驳”偷换了想象和联想要“合情合理”的概念。它的负面影响和传递给考生及语文教师的错误信息是:高考作文可以任意开放,只要与话题沾点边,写什么都行。似乎“文体”“审题立意”以及高考作文应该严加防范的“抄袭”和“宿构”之风都不重要了。2002年“心灵的选择”话题十分沉重,引导了考生去说套话。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情感体验。2004年全国卷四个作文题和2005年全国卷三个作文题,都充分注意到选择考生关心和熟悉的话题,能激发考生的灵动感悟和动笔写作的热情。尽管话题作文的坚持有其积极正确的一面,但其“宿构”“抄袭”之风的影响给高考选拔带来的危害是不能忽视的。为了保证高考的选拔性原则,作文命题一定要处理好限制与开放,承袭与创新的关系,同时也不得不考虑评分的客观、公正、平等和把评分误差减少到最低点等因素。

对话题作文利弊的分析,说明了今年作文命题中给材料作文增加的原因和保证高考选拔性原则认识的加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自主命题大多重视了这一问题。北京今年高考作文的区分度体现得非常好。因为《北京的符号》是一道限制较多的命题作文,审题难度不大,考生有话可说,但是,想写出彩,得高分,关键是思想要有深度,内容必须生发开去。可喜的是今年北京作文有得满分的《老舍与北京》。但令人遗憾的是:相当数量的考生文笔不错,但立意平淡,对题目挖掘不深,从符号写到符号,未深入探讨“符号”背后的深刻含义,结果得分比较低。《北京的符号》这道作文题,难以预知,有较好的公平性与选拔性,许多老师和学生反映没想到、没猜到、没有练过。虽然写作要求较宽,文体限制较少,降低了审题难度,但要写出新意,写出深度,写得鲜活也相当不容易。正因如此,才可以真实反映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这种避免了猜题、押题、“宿构”“抄袭”,而且有区分度的作文题,有利于高考的选拔。

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的时代性,多样性与选拔性给我们带来了几点启示:

首先,要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积累。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我们在复习、训练的同时,要让自己充分感受丰富的社会生活,关注时事,读写结合。从阅读中积累,从阅读中发现。如果平时重视阅读,循着“阅读――积累――感悟――表达”的写作规律进行练习,应对今年这20道高考作文题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涉及的语言材料,我们从报刊上都能看到。例如:关于“青少年面临图书阅读危机”的文章,介绍故宫及北京的四合院的文章等。

北京高考作文题目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近十年 广西高考 作文命题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102-03

一、近十年广西高考作文命题评析

(一)2005年的作文题目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且还有一句提示语,应该说立意并不难。与2005年的命题形式不同,2006年的命题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形式。

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不一样,话题作文的立意已经很明显地告诉考生了,而材料作文的立意需要学生根据对所给材料的理解,自行把握。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进步。好的作文题目应该具有开放性,同时也要有限制性。

2006年的作文,立意角度具体丰富。学生可以用“因果分析”法,从“乌鸦”失败原因的角度去立意:成功需要考虑自身的条件,不要盲目模仿;人贵有自知之明,成功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学生可以用“找关键句”的方法,根据“牧羊人”所说的“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这一句话去立意:知人难,知己更难。也可根据“孩子”所说的话“它也很可爱啊!”去立意:要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拼命追求理想;付出了,就可以无怨无悔;空中没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学生也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去立意: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肯定乌鸦的勇气,又否定乌鸦的盲目。

总的来说,这则材料立意角度具体丰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学生有话可说,不难写出好的文章来。

(二)2007年考的是漫画作文。基本上,这幅画还能引发我们对“现象”背后“本质”的一些思考:漫画中的社会、学校、家庭,对孩子摔倒这一小事表现出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不难看出,200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依然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问题。这一命题,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心理,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三)2008年高考作文,直击“社会热点”,直接以汶川地震为背景,体现了命题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毕竟汶川地震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抓住所给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结合当时的“热点”素材,考生不难写出好的文章来。

(四)2009年作文,采用“寓言”形式的材料命题。题目和社会现实密切紧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兔子和小松鼠象征――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学生;培训班教练野鸭、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象征――社会、学校、家庭。

我们可以从“兔子和小松鼠”的角度来立意:作为青少年学生,要做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才能“健康成长”,走向成功;也可从“培训班教练野鸭、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的角度来立意:如何培养年轻人?如何做一个智慧的引路人?这在深化高考改革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这道题目关注的还是“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问题。

(五)2010年考的是漫画作文,与2007年的漫画作文相比,2010年的作文题目可写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可以从“第四只猫”的角度去立意:写忠于职责,不管他人议论和讽刺;可以从“前面三只猫”的角度去立意:写对“人生存技能退化”的担忧;写享乐思想对“富二代”等“青少年学生”的不良影响及其不劳而获、坐吃山空的严重后果;写不思进取的人对做事人的挖苦等。

(六)2011年作文关注社会道德困境――诚信滑坡的社会现实,很有时代感。南宁三中张咸竹老师认为:“2011年的高考作文题其实是延续了近年来全国卷作文考查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要求考生对‘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成长命题’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南宁二中邓嘉慧老师认为:“这个题目要写得出彩,主要还是要把这个话题写深刻。现在,社会上不少人心态浮躁,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买彩票中奖’是热点,参加选秀节目也是热点。因此,该如何合理追求财富、如何合理对待名利,并由此引申到如何对待人生各种梦想的追求,这是我们青少年学生要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说,这个题目考的不是作文,考的是人品,是人的思想和道德能力。”讲究诚信是成人、成才必不可少的品质。在诱惑无处不在、诚信严重滑坡的今日,青少年学生在人生大考场上做出的选择、写出的答案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七)2012年的作文题并不难写。我们可以从“妈妈”这个角度去思考,抓住关键句“放下多余的顾虑”这一句话去立意:为什么要放下顾虑?放下顾虑的原因――有理想、希望、爱的支撑等;怎样才能放下顾虑?学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一个“富有经验、充满智慧”的人生“导师”和“引路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可以从“孩子”这个角度去思考:“农村”孩子为什么干起农活来却显得笨手笨脚、提心吊胆?这些都是隐藏在材料中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八)2013年的作文以芦山地震为背景,体现了(把“再现”改为“体现了”)“爱心传递”这一主旨,延续考量道德价值观的传统,暗含当今国家“立德树人” 的主题。捡到手机的人因看到手机里面关于失主捐款、捐物的赈灾信息而感动,最后归还手机。这就是一种德性的感化:善心、爱心是可以传递的,爱心有强大的感召力。作文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又引导学生去思考现实生活,体现了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

(九)2014年作文与2013年是一脉相承的。继续传递正能量,弘扬传统道德观,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当今社会医患矛盾突出,农民工工资被拖欠时有发生。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答案不难在材料中找到。材料中,医院代表“社会力量”,企业老板代表“强势个人”,农民工代表“弱势群体”,三者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体现了一种善良、友爱、理解、尊重、信任的和谐氛围。

二、近十年广西高考作文命题特点

(一)话题作文淡出历史舞台,新材料作文命题形式基本稳定。从近十年的广西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来看,话题作文淡出历史舞台。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作文已经接纳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要素,把传统材料作文的限制性特点和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特点相结合,以全新的形式闪亮登场,新材料作文命题形式基本稳定。

(二)取材视野广阔,拓宽了情景材料的来源。近十年来广西高考作文题目取材十分广泛,有的来自寓言故事,如2006年的“乌鸦学老鹰抓山羊”;2009年的“野鸭开培训班”。有的来自现实镜头,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2年的“放下多余的顾虑”;2013年的“手机爱心传递”;2014年的“医院、老板抢救农民工”。有的来自网络调查,如2011年的“诚信卖彩票”。有的来自漫画,如2007年的“摔了一跤,出事了吧”;2010年的“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从上面的归类中不难看出,高考作文命题取材视野广阔,拓宽了情景材料的来源。作文命题逐渐走进现实生活,贴近考生生活。这有利于考生才情的展现,扣紧时代脉搏而抒发真情实感。

(三)作文审题难度有所降低,利于学生畅所欲言。高考作文要考查的应该是考生运用母语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审题不应是我们要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方面,应尽量减少审题难度,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现出各自的思想感情和文字表达能力。目前,有些地方,如北京正在探索“作文答题将增加选择性”的命题形式:十余年来,北京高考大作文将首次变为“二选一”模式。不管这样做是否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从一定程度上看,增加作文答题的选择性,让学生畅所欲言,这将是今后作文命题的一个特点。

(四)倡导自由表达,符合高中语文新课改对写作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如今,大多数作文题目放宽了文体限制(诗歌还是除外),体现了高中语文新课标改革对写作教学的要求。

2015年1月17日,《北京高考语文科目改革:作文变“2选1”难度将增加》一文中写到:今年大作文首次变为二选一,命题形式将更加多元。北京五中语文高级教师徐淳老师分析,其中一个题目将为议论类,另一个为叙述、抒情类。这个变化将鼓励擅长记叙、抒情类文体的学生彰显个性,高分作文或将以此为分水岭。

由此看来,倡导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彰显个性,也将是今后作文命题的一个特点。

(五)着眼于“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成长,关注个体和人性。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思考人生。近十年来,广西高考作文命题几乎都与社会热点相关,其背后大都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系,重在考察考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倾注富有时代气息的思考。强调在多彩的生活背景下多角度地感悟人生、审视精神家园:关注学生心灵的自我修养,强调学生的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关注个体和人性,甚至提醒学生关注人际关系,思考对生命和职业的敬畏,认知自我,直面人生,感悟人生。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平与思维方式接纳并认识世界,用作文创造性地表述见闻,表达对真善美的认识,鞭挞假丑恶;让他们在作文中不断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在欣赏与否定的反复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使自己不断健康成长;让学生在考场上直接面对人生的困惑做出自己的“选择”,在选择中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六)注重考查思维能力,学生可从不同角度思考文章的立意。新材料作文中,往往会涉及好几个对象,考生只要确立好材料中几个对象间的逻辑关系,便可以从不同的对象(角度)去立意。然后,选好立意的角度去行文。新材料作文,重在考查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对问题的独特见解。

三、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研究对今后高中作文教学的导向作用

高考作文命题不仅具有选拔性的功能,而且还有导向性的功能。只有努力研究高考作文命题,了解高考作文命题的轨迹,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意图与规律,才能提升高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近十年来,广西高考作文命题,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几乎都与社会热点相关,其背后大都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系,着重考查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事件或社会现象的看法。

今后,我们教师在临场指导学生高考作文时,一定要有社会热点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思索作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积累生活,使考生能把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写作素材。这样,高考作文才尽可能切合命题人的意图,合乎改卷老师的胃口,为自己的作文赢得高分。为此,我们可以这样做:

1.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教师精选热点素材,对素材进行梳理和归类。一则素材代表一个高考作文命题方向,以素材窥探高考作文命题。

2.指导学生概述教师所精选出的热点素材,让学生在概括的过程中熟悉素材,以便学生在考场上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

3.以教师所选出的热点素材为主,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素材运用技巧的训练。

(1)引导学生挖掘每个热点素材所可能隐藏的高考作文命题。对热点素材进行多角度透视、多层面挖掘,体现思维的广度与思想的深度。

(2)对素材事例所产生的影响或作用展开分析:评说热点,紧扣素材中发生的事件阐发开来,评论事件或人物,透视问题本质,揭示根源,提出对策;反思热点,从素材中的热点事件或现象出发,反思社会问题。

(3)注重素材运用技巧的训练,将思维化为写作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对素材中的事例进行因果分析,假设分析,类比分析,对比分析,意义分析等达到锤炼学生思维的能力和学会运用素材的能力。

4.点评一些时文佳作,引导学生借鉴“他山之石”。

(二)近十年来,广西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强调考生对社会的评价能力;关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基本道德修养的培养;关注对个体、对人性的思考。

社会时时事事充满着矛盾。我们要认清事物,对事物进行正确的思考,作出合乎事理的评价,就必须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事物的矛盾。

今后的作文教学,我们应该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引导考生展开理性思维,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命题材料中所显露出或隐藏着的矛盾。抓住命题材料中的矛盾关系,以此作为分析的入口,层层剖析,切中肯綮。

一般情况下,对事物的辩证分析,通常要注意以下哲学观点的运用:运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量变与质变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偶然与必然的观点、认识与实践的观点、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观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观点、整体与局部的观点、个人与社会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观点分析问题。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今后的作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既要依据学生的生理规律,又要满足其心理需求;既要促进当前的语文学习,又要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既要满足个体需求,更要通过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来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教师在今后的作文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学生自我成长,引发他们对人生的思考。作文教学不仅是写作技能的训练,更是塑造人格的训练。学生的作文中应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体现出人性之美。

(三)走进真题,在真题训练中体味专家命题的意图和规律。平时,我们在作文审题训练时,经常为找不到一些好的作文训练材料而苦恼。其实,笔者认为最好的作文审题材料就是往年的高考真题。如果,我们能把一些专家对近十年的高考作文真题所做的评析做一下归纳和研究,然后,再用这一研究成果来指导学生审题立意,那么,这不仅达到审题训练的效果,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一系列的真题训练中了解专家命题的轨迹,把握专家作文命题的意图和规律,体味专家作文命题的难度。

总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语文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设计中更应该注重贴近时代,着眼于“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成长:关注社会热点,关注个体和人性,关注学生世界观的形成。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作文如做人。高考作文着力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特别注重考查考生的道德价值取向。作文教学不仅是写作技能的训练,而且更是塑造人格的训练。结合社会热点,加强青少年道德品质的修养,帮助他们确立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仍是语文教师甚至全体教师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喜宁.今年高考作文关注社会道德困境[N].当代生活报,2011-06-08

[2]佘鸿雁.“诚信”考量考生道德取向[N].南国早报,2011-06-08

[3]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张弛.语文教育人文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北京高考作文题目范文第4篇

命题作文审题有很多角度和方法,本文着重从命题作文标题的呈现形式方面加以探究。命题作文标题的呈现形式不外乎这三种:一是单个词语,二是短语,三是句子(复杂短语)。在这三种形式中,词语是基础,因为短语和句子都是由词语构成的,如果标题是短语或句子,审题时则可以分解成若干词语加以审视,在搞清各个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加以整合即可。而命题的开放性特点,令学生在写作时把握不好思考的方向,搜索枯肠,无从下手,或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针对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在审题时设置一些问题,用问题来引导思考的方向,缩小写作的切口。

首先,来谈谈单个词语的审题。

词语,从逻辑角度讲就是概念。词语的审题,要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要搞清楚词语的本义(或常用义),看有没有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还要明白词语适用的对象,界定范围,防止偏题离题。因为此类标题只是一个概念,表意不完全,所以通常用“增词扩充提问法”,即在原有标题词语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词语,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提出若干个问题,用来引领审题的方向。问题的设置,一般都应遵循“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一条认知思路。

比如2008年上海卷的作文题“他们”。这是个独词命题,范围太广,如果不用问题来引导思考方向,审题时似乎无从下手。不妨采用增词扩充提问法,设置这样几个问题:1.“他们”可以是哪些人?2.他们怎么样?3.我要写他们的什么?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发现“他们”是一个群体或一个类型,而非某个个体,可以谈古代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根据2、3两个问题,因为“他们”所属类别的不同,立意时可以褒扬“他们”的崇高人格、拼搏精神,或批判“他们”的平庸生活、鄙俗志趣,或者可以采取中立的态度,谈谈“他们”的生存方式、酸甜苦辣。如此设置了几个问题,我们的思考就有了方向,甚至连立意选材和谋篇布局也能豁然开朗。

又如2007福建卷的作文题“季节”。可以设置这几个问题:1.“季节”的本义是什么?2.有没有比喻义?根据这几个问题,我们能想到的是,“季节”的本义是指自然的季节,如春去春会来,寒来暑往等。而“季节”的比喻义则可以是生命的季节,由此联系教材张洁的《我的四季》可知,生命的“季节”只有一次,于是在立意时,可以谈谈自然界中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特点,能给人不用的感受;根据“季节”的比喻义,可以谈人在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作为,也会有不同的收获。今年高考重庆卷的作文题是“情有独钟”。从形式上看,这是一个熟语,从意义上看,它只能作为一个单位,“痴情所向,十分专注”,相当于一个词语——钟情。审题时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谁对谁(什么)“情有独钟”?2.为什么“情有独钟”?3.怎样“情有独钟”?

其次,关于短语类标题的审题,因为短语有不同类型,所以在把短语分解成各个词语后,审题思考有不同的侧重点。

1.偏正短语类标题

对于偏正短语类的标题,侧重点应该在附加成分上。如2011年高考浙江卷的作文题“我的时间”,就可以分解成中心词“时间”和定语“我的”两个部分。然后据此设置这几个问题:(1)什么是“时间”?(2)什么是“我的”时间?第1个问题对于所有高中毕业生来说应该都不是问题。而第2个问题恐怕就让每一个考生都很苦恼了,而且还是这个作文题审题时不能绕开的一道坎。从理论上说,每个人自“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拥有了造化赋予的不可预知的一定数量的时间,起于生讫于死,其间的年年月月昼昼夜夜乃至分分秒秒都属于每一个个体的“我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即时间,时间即生命。这个作文题要求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就是引导考生审题立意时去观照思考自己的人生,不管你之前有没有关注过审视过。许多考生考前比较注重作文素材的积累,关注的都是历史文化名人们的人生,即便也关注了当代名人(如“感动中国”人物),可是面对这样的作文题目,明白人就不得不忍痛割爱了,因为谁都不想让“我的时间”成为“屈原的时间”“司马迁的时间”。在搞清标题含义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以问来谋篇布局,如“我的时间”怎么了?“我的时间”属于谁?我要怎么把握“我的时间”?把短语增加一些词语构成若干表意完整的问句,审题立意就有了方向,何愁无从着手呢?

2011年高考湖北卷的作文题“旧书”也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审题时除了不能忽略定语“旧”字以外,还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明白“旧书”指的应该是什么书,须要思考的问题还有:(1)谁的“旧书”?(2)什么样的“旧书”?(3)我是怎么看待(对待)“旧书”的?重点是第3个问题上。

2.动宾短语

对于动宾短语的标题,要抓住动词做文章,同时考虑宾语涉及的对象和范围。

如2008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从标题看,这两个短语的宾语含义不难理解,应该是两种生活环境。所以,宾语前的动词就成了审题立意的重点。利用增词扩充提问法,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我是如何感受乡村的?我感受到了什么?在这个题目中“我”是主体,被掩盖(隐藏)在题目中,写作过程中一定要将“我”体现出来,要让读者感知“我”的存在。因此在立意时,可以从“我”的视角,谈谈都市的繁华、喧闹、发达,以及快节奏、新气象;或者谈谈“我”对乡村生活的淳朴、宁静、和谐的感悟,也可以写“我”对感受到的乡村生活的美好或落后的思考。

再如2011年高考全国卷1的作文题“期待长大”。可以分解成宾语“长大”和动词“期待”两个概念。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长大”。从个人角度看,“长大”就是意味着成熟。对于一个团体、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还意味着发展壮大,标志着文明科学。其次,“期待”说明目前还没有达到理想的“长大”的状态,对“长大”应该还是一种设想、祈望。审题时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要期待长大?怎么样去期待长大?

2011年高考作文题以动宾短语呈现的还有江苏卷的“拒绝平庸”、广东卷的“回到原点”和四川卷的“总有一种期待”,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加以思考。

3.联合短语

联合短语的审题,除了分别搞清楚两个词语的含义,关键是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2010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用“增词扩充提问法”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1)什么是“仰望星空”?(2)什么是“脚踏实地”?(3)“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第1、2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搞清这个联合短语分解后的两个词语的分别含义。“仰望星空”就是人生的追求、奋斗的目标,而“脚踏实地”指的是要踏实肯干,勤劳付出。由此,可看出二者关系:人生要有追求,志当存高远,这是奋斗的动力和目标;与此同时,更应该把目标细化为每天的踏实付出。

又如“一步与一生”(2007四川高考作文题),可以提这样的问题:一步与一生存在什么关系?放眼整个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尤其是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或者处在十字路口,需要作出抉择的时候,成也一步,败也一步。

4.主谓短语

主谓短语的标题,审题的重点应该在谓语成分上。

如“我能”(2007年辽宁高考作文题),总共才两个词语“我”和“能”,对于“我”是根本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因此宜把思考的重点放在“能”上。“能”是什么意思?“能”实际上是“我”对自我的一种肯定认识,“我能”,则体现了对自我的一种信心,对生活、学习、事业的一种信念。

最后,来谈谈句子类标题的审题。

这类标题,说是句子,其实也是主谓结构,所以在分解句子思考命题时,也应强调谓语。如“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2007高考江西卷作文题)。谓语“想说爱你不容易”是审题的重点,为什么“想说爱你不容易”?这是个比喻拟人说法,谈的是因为语文学科的意义和作用,很热爱语文学习,但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遭遇到的尴尬。2011年的高考作文题中,也有两个句子类的标题,即山东卷的“这个世界需要你”和安徽卷的“时间在流逝”。在审题时,同样应该抓住谓语来设置问题,如“你跟这世界有什么关系?”“这世界为什么需要你?”“你能为这世界做些什么?”“面对时间的流逝,我们该怎么办?”“我在时间的流逝中感悟到了什么?”等等。

北京高考作文题目范文第5篇

但现实中,确实存在着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自己认为好的,别人也应该这么认为的现象。举个简单的例子,动画片都是成年人制作拍摄的,但是收看对象、受众人群却是儿童,那么这些动画片到底有没有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呢?如果考虑了,无论是拍摄方还是孩子都是皆大欢喜,比如《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熊出没》、《喜洋洋和灰太狼》等等,都能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塑造活泼可爱的形象,讲述浅显易懂的道理。而另外一些可能却未能做到,比如根据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年写成的著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动画电影《小王子》应该说是一部很有质量的作品,这个很有质量其实是从成年人的角度出发的,而影片中小王子和一朵玫瑰的故事所讲述的那些深刻的道理,孩子很难理解。

动画电影必须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考虑孩子情感和认知的需求,这样才算是成功的。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们高中生的作文写作,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作文题目都是老师出的,考场作文也就罢了,连平时的作文训练也都是老师规定好的,这些题目基本都是按照成人的观点去品评好坏的,有多少兼顾了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有多少兼顾了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有多少兼顾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学生如何爱上写作呢?特级教师刘祥就曾这样形象地比喻:“这就好像如果有人总用雷锋的标准来衡量我们,总判我们为不合格的人一样,如何能够激发我们求真向善的进取心?”[1]

以我们的一次平常语文测试题中的“浪漫”和“现实”作文来看,材料的立意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应该重点抓住“浪漫”,以及“浪漫”和“现实”的关系来写,这些学生都知道,可是“浪漫”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大多数学生云里雾里,所以才会有袁隆平种水稻的钻研和坚持也成了浪漫,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坚韧和忍耐也成了浪漫,项王霸王别姬的凄婉和悲壮也成了浪漫等等。后来课上我和学生交流,我问大家:“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浪漫吗?”十七八年纪的他们齐声回答我“表白”,然后便一笑了之。其实这不能怪学生,他们这个年纪如何懂得浪漫,只能想到男女层面的情感这也是情理之中的。如果你让一个成人来回答“浪漫”,估计也会有很多人理解为给妻子送一朵玫瑰花,给丈夫织一条围巾,有多少人会想到生活中处处都可以有这种诗意的解读?而这种诗意的解读对于文人气质的知识分子而言自然一点不难。所以这个作文题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学生很难爱上这样的作文题,进而讨厌作文写作了。

那么,要把“将心比心”落实到作文教学中,首先就应该放开对作文题的限制,尤其是平时的作文练笔训练,让学生去写他们感兴趣的,有话可写的,使他们不要把作文写作当成背负在身的重担,只能无奈地叹息。其实,我们的学生还是很喜欢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的,笔者曾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写随笔,所谓随笔就是教师不规定题目,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完成写作。

其实,近些年高考作文题也越来越放松对学生作文写作主题的捆绑。郑桂华老师在《语文有效教学》一书中把恢复高考以来的作文题分为三类:“一类是偏重于宏大话语的论证题,一类是偏重于玄虚冥想的抒情题,一类是偏重于抒发小我感受的描述题。分别大致对应着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三个阶段。”[2]从80年代到新世纪初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意在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就江苏高考作文题纵向看,江苏高考作文题自2006年至2012年都是材料+命题的形式,从2013年开始变为完全的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向材料作文的转换,放宽了学生对作文写作主题的限制;再从横向看,2016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可以大体分为三种,第一种以江苏卷和山东卷为代表的材料作文,第二种以上海卷、天津卷、浙江卷为代表的材料+话题型,第三种是以北京卷为代表的命题作文。第一种和第二种的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都给予了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这两种类型的作文题在立意上相对于命题作文而言显得宽泛了很多。而16年唯一给出命题作文的北京卷虽然限定了作文题目和文体,但是也用“二选一”的方式,给予了学生一定的写作自由。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曾经就“哪些题目你爱写?”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列举了很多,比如“坚持”、“选择”、“习惯”、“兴趣”、“青春”、“自立自强”、“感印薄“理想”、“回忆”等等。笔者在平时作文选题时会倾向于这些题目,或者让学生分小组去准备作文题,要进行作文训练时就让学生抽签决定,学生写作的热情便高涨了。

当然,作文的写作也不能完全随生所欲,学生完全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毕竟作文教学是序列化有系统的,从记叙文到议论文到散文的不同文体训练,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到选材取材、技巧手法、语言润色等不同环节训练,作为教师心里要有数。所以笔者会把作文训练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比如高一时,作文教学侧重记叙文,我在不限定作文题的前提下,提出一些要求,比如“写活一个人”、“写好一个场景”、“写出情节曲折”等等;高二侧重于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我也会在不限定作文题的前提下,提出一些要求,比如“用总分结构”、“用递进结构”、“运用对比、引用论证方法”等。这样既能让学生有话可写,有箭可发,又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万箭乱发。

总的来说一点,我们不能让学生无话可写进而胡编乱造,不能让学生惧怕甚而至于厌恶作文,那就必须遵从学生的实际,做到将心比心。不单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应该做到即使是己所欲也要勿施于人。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笔者相信无论是作文的教还是作文的学都会有长足的进步。

注释:

[1]刘祥.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