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范文第1篇

在谈判中,有的人面对强大的对手,心中胆怯,不战而先败;有的人不管面对任何人,心平如水,侃侃而谈;有的人害怕冲突,不敢冲突,希望维持好“关系”;有的人敢于冲突,双方在争吵中达成一致等等。如此下来,谈判中的心理直接影响了谈判的结果。

心理一:谈判肯定有冲突,并不影响彼此双方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比较讲究“关系”的社会,有句话说得很贴切:先做朋友再做生意。意思就是说双方先认识,建立关系,然后再开始谈生意。生意是免不了要谈判的,定价格,谈费用,要支持等等,这些都需要一一谈判的。因为立场不同,观念不同,要求不同,谈判就免不了要冲突。大多数中国人是不喜欢冲突的,甚至害怕冲突,因为他们怕影响双方的“关系”,怕影响到下一次合作。

其实一个真正的谈判高手,他们会明白,冲突的焦点在于自身或者所代表公司的利益冲突,并不是双方个人关系的冲突。如果能够在谈判桌上谈的一清二楚,能够拍板的地方确定下来,不能确定的地方在等领导拍板。而不至于谈判过后,因为谈判中害怕冲突,而“谦让”很多,导致公司利益受损,反而会在心中结下一个“疙瘩”,生意没做好,关系也受到了影响,与其窝着藏着,不如打开天窗说亮话。作者周围越来越多的同事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当我们与商进行销售任务与费用支持谈判的时候,我们都会在谈判桌上讲的一清二楚,而不至于糊里糊涂,影响公司的正常发展与双方的私人关系,双方合作起来心里也顺。

心理二:谈判是一个双方的过程。

相信大多数人在刚刚做商务谈判的时候,面对实力巨大的谈判对手,心中都会有点怵。比如,如果你是应聘者,想去一家世界五百强的公司应聘,那么当对方询问你的薪资要求时,你肯定会说:按照贵公司的薪资标准即可,而不敢提出自己心中的薪资要求,无论这个薪资是高于公司标准,还是低于公司标准。那么当你去应聘一家不知名的小企业的时候,你的态度会不一样,你可能会直截了当地“开高”,提出自己的薪资要求。究其原因,面对五百强企业,你害怕被拒绝;面对小企业,他害怕被拒绝。其实这种心理往往会影响到谈判的结果。

在谈判中,有一种奇怪的心理,就是谈判双方都会认为自己处于谈判的下风。比如当你向公司老板提出提薪的要求,这个时候,对于老板的心理是:我不想失去这位员工,他工作还挺得力,帮助我处理了很多事情,现在物价飞涨,或许应该给他涨工资了。员工的心理是:其实老板对我们还是不薄的,想想在另外一家公司工作的张三李四,他们的工资还不如我,或许我不应该提出涨薪要求。在谈判中,我们熟悉自己的压力,而忽视谈判对手的压力。

而对于谈判高手来说,当他面对这种境况的时候,他会把自己放在谈判对手的位置上,去理解谈判对手的压力,从而在谈判中克服这种压力,从容的面对谈判,保证了自己或公司想要的结果。

心理三:谈判从拒绝开始。

谈判菜鸟害怕拒绝,谈判高手思考拒绝。拒绝不代表对方不同意,或许只是对方的“烟雾弹”,或许对方对获得的利益并不满足,并没有达到他或所代表公司的要求,或许他只是想故意难为一下竞争对手。

心理分析范文第2篇

中学生晓凡是“迟到大王”。比如他预定7点起床,即便到了6点59分,他也会眼睁睁看着闹钟走过那一分钟,然后火急火燎地洗漱穿衣出门,再在书包里反复查找诸如什么《作文素材大全》《新英汉字典》《数学题解》之类的参考书是否带了,如果忘带,还要返回家里去取。因为这样,他上学经常会迟到几分钟。

在上学的路上,晓凡第一件事情就是为迟到找借口,为此还颇费脑筋。人太多挤不上公交车、交通事故导致路上塞车、妈妈生病了要照顾之类的借口他已经用得太多了。有一天他的理由是:做了一晚上噩梦,所以早上起不了床。还有一天是:电梯坏了,关在里面出不来。每次听到这些不一般的理由,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忍不住相视一笑。

除了上学,晓凡跟朋友约会参加一些公共活动也经常迟到。他迟迟不出门,临近约定的时间就发短信:对不起,我这边的事情还没完,马上就到。晓凡说的“马上”,有时候是半个钟头,有时候是一个钟头,让大家等得断肠。尽管这样,晓凡还是认为“马上”是一个很好用的词,因为它有无限的不确定性,又能给在等待的朋友一种心理安慰,让他们知道自己很快就会出现。

晓凡觉得,自己心里总有些拿不起放不下的东西,所以一定要把所有事情都拖到最后一刻。他也知道这样不大好,看到老师、同学或朋友不高兴的脸色,他也很心虚,但总是改不掉。

心理分析

经常迟到其实是一种心理强迫。不少人上学或上班、约会都会迟到,偶尔迟到无可厚非,倘若迟到成了家常便饭,就可能是心理强迫症。

不难发现,那些爱迟到的人似乎总是迟到。远程的约会,他要迟到;在他家旁碰面,他还是可能迟到;连你早早到他家,坐在客厅里等,只见他东摸摸、西磨磨,到头来仍然无法准时出发。

总是迟到的人心里总认为时间还多、还有一些时间、大概正好可以赶上、不会迟到太久、别的人也不可能准时……最后则是:急也没有用,反正已经迟了!因而迟到就成了习惯。

晓凡之所以有迟到强迫心理,很可能是因为对学习和参加集体活动倦怠。如果他对学习和参加集体活动兴趣大、热情高,即使路程再远也会克服困难保证准点,而如果缺乏热情和兴趣,却又不擅长表达不满,就容易出现经常迟到这种无意识现象,这种心理机制在精神分析学中称之为“被动攻击”,也就是用被动消极的方式来象征性地表达不满。至于找借口,则只是想借此来避免尴尬和惩罚,他还意识不到自己迟到背后真正的原因和心理冲突,这在心理学中称之为“自我合理化”。

而晓凡之所以约会迟到,一来是习惯性心理,二来,他可能也是用这种方式来衡量朋友与自己的关系到底有多铁,朋友们是否愿意为自己牺牲时间。当然,他也有焦虑,这种焦虑让他约会时都会担心学习或其他活动有没有顺利完成,这些内心无法解决的情绪,在脑中形成一种抵抗脑波,间接地指挥他逃离即将面对的一切。

心理处方

对于晓凡这类人来说,首先要追究自己为什么总是迟到。如果是学习压力过于繁重,就最好给自己的学习提提速,以保证晚间有6~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如果是想让朋友无条件等待迟到的自己,就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等待者的位子上,想想自己被迫等待时会有怎样的感受。如果是太在乎细节,就要多做心理调节,让任何事情都顺其自然,学习资料忘带了就不带了,头发有点脏了就再忍一忍。长此以往,克服了焦虑情绪,迟到便会减少。

另一方面,用规律化生活调整迟到心理,也是很有效的策略。晓凡应该尝试发掘一些早到的好处。比如提前10 分钟到学校,清理一下书包、课桌,把昨晚做过的作业再浏览检查一下,把一天需要做的事情理顺。尝试改变所有跟迟到有关的心理惯性。比如要学会循序渐进调整生活状态,每天的学习生活要仔细规划逐样完成,然后在睡前“清空”大脑,每天做到让自己的上床时间提前半个小时。

此外,以下几点小习惯,也可以使生活更加规律化,从而调整自己长期以来的迟到心理。

1.准备一本备忘录并且带在身边,将每一个重要时刻都记在上面。口头承诺很容易忘记,而记录在本子上的承诺,能更好地兑现。

2.为迟到设置“路障”。提前做好出门准备,比最初的计划提前10~15分钟。

3.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试着去除松散无度的生活习惯,将每天的时间进行良好的规划,每天的时刻表都应该核对好,看自己做到了几条。

心理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危重患者;心理分析;对策

近些年,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心理护理也日渐被人们所重视。患者得病后, 会出现各种不利于疾病转归的心理反应, 尤其危重患者, 由于他们的病情复杂, 有时往往会危及到生命, 所以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同于一般患者的心理反应。此时患者的心理反应是相当复杂和痛苦的。因此, 在这一时期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能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 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要想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首先必须了解患者有哪些心理反应。因此, 日常护理过程中, 要密切观察患者, 经常与患者沟通, 做出正确的护理心理诊断, 同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作者多年来对危重患者着重实施心理护理, 收到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危重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

1. 1 焦虑 由于危重患者病情一般来说起病突然, 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患病后患者长期卧床, 丧失自理能力, 加之疾病的折磨, 往往会使患者心情紧张, 焦急不安。

1. 2 恐惧 疾病给患者所带来的痛苦以及基本生活能力的下降, 加之担心疾病的预后, 及看见同病的病友, 会加重患者对疾病的恐惧, 进而产生对死亡的恐惧。

1. 3 忧郁 看见别人都过得健康快乐, 联想自己重病在身, 不仅要忍受疾病的痛苦, 而且对家庭、事业都无能为力, 往往整日心事重重, 同时还会对自己的治疗感到忧郁。

1. 4 多疑 患者由于病情较严重, 经常会把自己的病情往最坏处想, 即使医护人员及家属再三开导, 他们也会认为我们的话只是善意的谎言。所以, 整天闷闷不乐, 胡思乱想。

1. 5 悲观绝望 尤其是久治不愈的患者, 他们会怀疑自己可能已经没有治疗价值了, 生命可能就要终结了, 感到前途一片黯然。

2 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策

2. 1 主动深入病房, 做好耐心解释工作, 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患者住院后最关心的就是医护人员的水平如何, 能否胜任对疾病的治疗。护士与患者接触最为密切, 患者通过护士的言谈举止便可作出正确的判断。护士素质的高低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很微妙的影响, 体现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那就是高度的责任心, 同情心, 精湛熟练的护理技术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平时护理过程中, 要多运用安慰性语言, 举止端庄, 工作稳重有序, 以此影响患者的心理, 使其稳定, 并充满对治疗的信心。

2. 2 把患者当亲人, 多关心、体贴患者 患者患病后, 身心是很痛苦的。一方面, 我们积极努力地采取各种治疗手段来减轻身体的疾痛;另一方面, 要用爱心来抚平精神上的创伤。平日里多陪患者“唠唠嗑”, 拿一些疗效好的患者现身说教, 更多地重视患者的生活护理, 并且经常询问患者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并尽量给与满足, 使患者心情舒畅, 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2. 3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 使他们正确对待疾病 患者产生焦虑、恐惧情绪往往是对疾病的不了解所导致的。我们应多讲解介绍一些有关疾病的知识, 比如疾病的一些表现、症状、治疗、护理以及注意事项等等, 向患者准确介绍他的病情(必要时向患者保密)及其治疗情况, 同时向患者介绍我们独到的治疗手段以及科室老教授的名望等等, 使患者对自己的治疗心理有数, 消除患者的疑惑心理。了解自己应付困难的方法、建立适当的心理宣泄途径, 如向亲人、朋友倾诉等, 培养稳定的情绪, 克服敏感、焦虑、抑郁等不良人格特征[1]。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疾病, 并积极配合治疗, 消除焦虑、恐惧情绪。

2. 4 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 使患者以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危重患者住院后, 家属的焦虑表现均可使患者受感染。护士一方面应迅速、熟练、有条不紊地救治患者, 减轻患者肉体的痛苦, 使患者及家属产生安全感, 减轻焦虑;另一方面, 应安慰劝导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唉声叹气, 表现出情绪异常, 要面对现实, 沉着应对, 努力配合好医护人员, 用积极的心境感染患者, 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告知家属尽量谢绝太多的探视, 以给患者充足的休息时间。另外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医疗费用的问题, 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要多关心、支持患者, 使他们感到一种家庭的幸福感。

3 讨论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 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危重患者的心理反应是相当复杂的, 心理因素不仅是使人致病的重要因素, 而且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细致周密、耐心体贴的心理护理可给危重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又可发挥患者的机体内部潜在的能力以增强免疫力, 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为此加强心理护理, 待患者似亲人, 把工作做到患者的心里, 让患者感到舒适、安全、满意、放心, 做患者的知心朋友, 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是达到解除疾痛、恢复健康、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心理分析范文第4篇

1 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特征分析

由于年龄、文化水平、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病情轻重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在疾病的不同时期患者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不一样,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1.1 焦虑、恐惧心理 多见于发病初期,原因有:①心肌梗死患者住院后大多住监护室或重危室。病室内的各种抢救器械及医护人员严肃认真的表情都易造成患者的恐惧心理;部分患者对医生查房时的言语举止非常重视,试图从医护人员的表情、姿势、行为中来揣测自己疾病的轻重程度及后果;个别患者耳闻目睹周围发生了因心肌梗死猝死者、担心有朝一日自己也会这样,为此夜不能眠,茶饭不进,甚至草木皆兵,稍有不适便有大祸临头之感;②心肌梗死发作时有胸闷、胸痛、濒死感,加上经济原因,亦使患者顾虑重重,大多数患者有此类型心理表现。

1.2 否认心理 多发生在患者经抢救后病情好转,急性期症状初步控制时期,患者表现为否认有病或认为自己病情很轻,无需住院治疗,由于患者不配合治疗护理,往往造成心肌梗死多发或病情加重。此种心理以无冠心病史者多见。

1.3 忧郁心理 一般在病情平稳后出现。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有:①家庭矛盾、人际关系不融洽等导致精神抑郁;②部分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认为心脏病难以治愈,即使临床症状改善也是暂时性的,随时可能复发,以后工作、生活难以正常进行,失去了社会价值,尤其是见到同室多次住院的心脏患者,对治疗更是大失所望,情绪消沉,精神颓唐。此心理以女患者多见。

1.4 依赖心理 多见于疾病的恢复期。这些患者平素自信心很强,很有主见,一旦进入患者的角色后,由于熟悉和习惯监护病房的环境,并且生命安全有了较大的保障,加之受到亲人及周围同志的特别照顾,自己则有意无意地变得软弱无力,对事物缺乏主见,对自己日常行为自信心不足。此类型多见于曾在领导岗位上工作及家庭条件优越者。

2 心理护理措施

2.1 护理焦虑恐惧型患者时,护理人员首先要应用语言交流技巧,注意语言的规范性、礼貌性、安慰性及道德性,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再辅以非语言交流技巧配合。如衣帽整洁、态度和蔼,生活护理周到,做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要轻、稳、准、好,忙而不乱,从而增加患者安全感。在护理此类患者时切忌窃窃私语或表现出紧张神情,以免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请那些恢复得较好的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现身说法,协助做好思想工作;对于因经济原因影响情绪者,则积极和患者家属及单位取得联系。使其能够保证经济不脱节,以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通过这些措施.以减少或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使其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2.2 对有否认心理的患者,笔者主要采取引导的方法。结合患者的病情,深入浅出地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有关知识,告之其尽管自我无感觉,但心电图、生化检验尚未正常,

心脏病理改变依然存在,活动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循序渐进、遵照医嘱、不间断服药,否则不利于疾病的恢复,通过循循善诱,使患者认识到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性。

2.3 护理忧郁心理的患者时,护理人员首先要有同情心,从多方面关心患者,增加与患者交流的机会,使患者在有意无意间吐露心中的不快,然后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对治疗失去信心,怕影响生活、工作者。在患者入院时应根据病情轻重和入院次数不同安排病室,以免患者之间无益的交流,并告诉其良好的情绪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而康复后只要注意饮食有节,起居如常。适当服药和锻炼,不至于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对于家庭人际关系不和者,则帮助其找出症结进行劝解、安慰,并主动与家属联系,让其了解情绪对心脏生理、病理的影响,使其采取积极态度,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心理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漂一代”; 心理原因; 心理问题

漂,由漂所构成的词语,如“漂泊”、“漂游”、“漂浮”等,都有“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的意思。近来出现的“漂一代”一词,在特定的意义上,是指那些从一个地方来到另一个城市,在当地生活但却没有当地户口的人群,他们或已经有职业,或正在寻找发展机遇。这些人几乎都是青年人,多数人往往具有一定学历或较高的文化素养、知识技能,他们主要寻求在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一展抱负。这些人在心理上更是一种漂的状态,也许很多漂的很成功,但很多人的内心,却还缺少一种心灵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迁移”应是“漂”的第一层含义,“未扎根”应是“漂”的第二层含义,“心理的漂”应该是“漂”的第三层含义。所谓‘漂一代’,就是寻找自由和寻找自我的一代。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我们注定是漂的一代。学子们外出求学(大学的、研究生的、在国内的、去国外的……),然后为了工作再度选择;工作的学长们,出差的出差,跳槽的跳槽;打工的兄弟姐妹们外出谋生,不断变换工厂和城市……他们为什么要漂,为什么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漂的内容千差万别,理由也有一些不同。本文针对这一特殊群体作几方面的心理层面的分析:

1“漂”行为的心理原因

(1) 依赖心理。这个在校漂一族身上有较明显的体现。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要求过高,不愿吃苦,过于依赖家庭和学校。他们毕业时不去工作,不去社会上闯荡,而是选择“漂”在校园。从表面上看,他们和在校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教室自习,图书馆查资料,食堂用餐,操场运动等到处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生活主要来源于父母,没有生活的压力和后顾之忧,在学校,学习、生活、锻炼、精神等各个层面都可以得到满足;在外,学生的身份也可以得到许多优惠,时间长了就形成一种依赖。家庭给予的关照和学校环境的舒适,促成了他们漂在校园,而不愿去社会上锻炼。有位发展心理学专家认为,校漂族在“心理层面上还未完全‘断乳’”,对家庭、学校一时无法割舍,这势必加重他们“等、要、靠”的依赖心理。

(2) 逃避心理。由于信息时展迅速和近几年高校的扩招,人们面对就业难、竞争剧烈、环境险恶、人际关系复杂等一系列社会现实,有的大学生毕业时没找到满意的工作,就选择“漂”在学校准备考研。他们是想提高学历,学到专业知识,以增加就业筹码,这个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部分在学校吃、住、玩,做少量兼职维持生计,等待工作的好时机。虽然他们的出发点、目的是为了找到好的工作,但他们的心理素质有脆弱的一面,不愿面对现实、面对竞争,这种逃避心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还有一部分工作一族,他们的心理脆弱,心理压力大,怕承受挫折和失败;面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思想容易受到冲击;面对工作难题,或是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逃避,一次一次地跳槽。这种不敢冒险、自卑或不自信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习惯性地逃避,频繁地换工作。

(3) 横比攀高、从众心理。由于人的趋利心理,不自觉地与他人比较利益的大小、收入的高低等,主观上形成向高处看齐的心理。对自己去哪里、做什么工作都没有一个很好的思考与定位,看见他人在某个地方得了很多的利益,就盲目地抛弃一切,也跟着“漂”到那里,梦想也获得他人那样甚至更多的利益。这种攀比、从众的心理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应该避免的一面。

(4)自我意识增强。现在的青年自我意识觉醒,不再像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那样接受工作的分配,不再有“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思想观念。他们善于思考,勇于尝试,敢于决定,为了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会在变化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特别是年轻的一代,追求独立思想、独立人格,他们的思维也逐步从经验型向思维型转变,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增强,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和思考世界,相信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这种“追求个性自我”的行事准则,使他们不顾父母的命令和他人的建议,根据自身情况去选择漂或不漂。

也有的人“漂”的目的是为了自由,不想被用人单位或其他外界所束缚。相比其他的“漂一族”,他们的理由显得有些激情。“我不想只绑在一份工作上”,工作不仅是为了挣钱糊口,他们更多地考虑自己想要什么,目前这份工作能带来什么,自己能够给工作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而不是领导要自己做什么。他们注重内心感受,对“漂”的生活甘之如饴。

(5)自身需要的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存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为了满足自己和家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他们长年“漂”在城市,成为城市的边缘人群。又由于他们的弱势边缘地位,经常处于不安定的状态,没有安全感,所以在“漂”的过程中也渴望安全感的满足。也有一部分人已获得了基本的需要,但他们不安于现状,不满足于既有的生存状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当他们觉得自己可以向更高层次进发时,永远不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裹足不前。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在强烈的成就动机驱使下,他们毫无顾忌地开始“漂”的生活。

2“漂”行为存在的心理问题

由上面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漂一代”的形成有很多复杂的因素,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好或者是不好,但他们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

(1)过客心理,常觉得孤独,没有归属感。漂的人没有当地的户口,一直以来的户籍制度使他们不具有当地居民的身份,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都无法享受他人的待遇。这种不平等使他们不愿意、甚至回避和别人交往,即使有很强的交流欲望,他们的敏感心理使他们有一种无形的排斥和敌对,认为当地居民由于其先天的城里人身份,不承认也不接纳他们。他们对这个城市没有太多的关注,也不去想责任和义务,所以他们自己无形中就形成一种自我隔离的状况。即使呆了上十年,他们也几乎没有当地的朋友,没有享受当地人的业余娱乐生活。这种过客心理使他们常常觉得很孤独,没有在故乡和家庭中的那种氛围,没有朋友,也没有理解,更没有归属感。“所谓过客心理指的是外来者对所生活工作的城市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权利义务观念淡漠,缺乏对城市的热爱和责任感,进而与这个城市以及城市中的市民产生一种疏离感”(朱考金,2003)。这种心理使他们和当地人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长期这样,他们内心的不安定和‘没有根’的感觉驱使他们再次进行漂。

(2)自身心理上的自卑和压抑。“漂”人由于无法与当地人享受同等的待遇和权利,这种失衡心理会有多种不良影响,其中心理上就很容易滋生自卑心理,他们不被接受,不能正常交往和工作,甚至还被伤害了自尊心。这使得他们不仅对自己的身份自卑,还对自己的工作、生活、能力各方面产生怀疑,由此就导致了他们情绪的压抑。由于他们的人际特点,和别人无法建立起很好的信任,也没有一个很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所以,他们的不良情绪不能正确地宣泄,没有知心朋友可以倾诉,也不能得到正确的疏导,只能压抑在心底。这样长时间的堆积,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也会出现心理疾患。

(3)思想与道德观念冲突。

每个人从小都受到了父辈们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也都受过传统价值观的教育。当他们漂到另外一个地方,面对更多选择心有所‘漂’,或者面对另一个现实的时候,心中所想所期待的和现实差距太大,这时就会有内心强烈的冲突,无所适从,感到忧郁、彷徨、苦闷。特别是面临道德和现实需要的选择时,内心就会陷入一种混乱的境地,潜意识里正统而传统的教育、观念、价值观,难以抗拒大量涌入的现实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行为,加上自身的生理需要和情感需求,心理的郁结就更多,也会有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甚至是的行为。

(4)矛盾的性格。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格的独立性的发展。“漂”的人要在市场中获取一定的地位,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自主判断能力等,有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同时他们在新的地方没有太多复杂的关系网络,没有依靠的对象,所以在面临问题时,独立性人格和自主性能力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漂”一族的血缘纽带被打破,在内在情感上,他们是孤独的,孤独的灵魂、漂泊的身份特别需要一种情感的依托,以排解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样他们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身份和归属感上都试图依赖组织、公司等,顺从大多数、模仿他人、随波逐流,就成为他们难以克服的内在性格。用哲学家的话语概括这种矛盾性格,就是一方面富于个性化、独立性,另一方面又是同质性、齐一化的。

(5)同一性与角色混乱。“漂”的人当面临一个新的社会环境,面对和理想差距太大的现实时,有的已开始不信任自己的传统文化,不顾一切地希望融入新的文化。这会导致同一性的中断,竭力否认自己的身份,特别是看到与其他人的巨大差异时,自我同一感就更受打击,对之前所赋予自己的角色产生困惑,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行为。如果没有找到工作或者没有职业认同感,很有可能会拉帮结派,以这种极端方式,在小圈子中获得自我认同和同一性的满足。

电影《世界》的海报上写着“我们是漂一代,漂在这个世界”。是的,生活要我们“漂”起来,“漂”是为了追求自由,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但不能让自己漂浮、失去自我,这就需要提高自身能力和对自我的认识,正确评价和发展自我意识,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给予适当的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青少年政策报告[M],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 .

[2] 胡解旺.高校校漂族研究[J].青年研究,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