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儿童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庞德 诗歌翻译 英美儿童诗
一、庞德的诗歌翻译语言观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965―1972)是二十世纪英美文坛的巨擘之一,他不仅是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而且以其突破传统的翻译观念和翻译手法推动了英美诗歌现代化的进程和翻译学的发展。
西方评论界认为,庞德翻译理论的核心是其诗歌翻译语言观。在早期的意想主义运动时期,庞德注重细节和单个意象的精确翻译,把其翻译观建立在语言能量与活力的基础上。他认为,语言是富有活力的,在不断的变化中彰显其生命力,因此,诗歌翻译应通过诗的节奏、意象和变化让诗歌语言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这种翻译观无疑给了译者更大的自由空间,诗歌翻译也因此而具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艺术性。庞德在《如何阅读》一文中根据诗歌的语言特征,将诗歌分为三类,即“声诗”(melopoeia)、“形诗”(phanopoeia)和“理诗”(logopoeia),[1]并对这三类诗的翻译做出如下阐释:“声诗可被一位听觉敏锐的外国人所赏识,尽管他对诗歌所有的语言一窍不通。声诗其实不可能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除非有天生的巧合,再加上仅译半句。与此相反,形诗几乎或完全可以不差分厘地翻译过来。好的形诗,译者其实不可能破坏它,除非他粗制滥造,忽视众所皆知的常规。理诗无法翻译,虽然它所表达的意向可以意译。或者说,你无法‘就事论事地翻译’,只有在确定作者的意图之后,你或可找到一个派生或相应的结构。”[2]庞德作为诗人兼翻译家,在诗歌英译方面功不可没,其独到的诗歌翻译观不仅对英语诗歌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英诗汉译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依据庞德对诗歌类型的归结,即从“音乐”、“意象”、“意境”三方面,对英美儿童诗的翻译作一评析。
二、儿童诗的特点
既然庞德的诗歌翻译观注重诗歌的语言特征,并从诗歌语言的不同方面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进行了探索,因此,翻译英美儿童诗也需要详细分析儿童诗的语言特点。
儿童诗,顾名思义,是写给儿童的诗。由于其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儿童诗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诗歌的特点,归结如下。
(一)充满童趣而朗朗上口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为激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儿童诗的语言往往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这样不仅可以让儿童在充满童趣的语言环境中提高鉴赏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增加对知识的渴望,同时在诵读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为了便于吟诵,儿童诗的语言通常简单易懂,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许多儿童诗韵脚整齐,甚至一韵到底,使儿童易于并乐于接受。
(二)想象丰富而奇幻多姿的意象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诠释并诗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的世界里,花儿会笑、虫儿会唱、草儿会舞……因此,儿童诗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独特而优美的意象,抒发童真童趣,从而让他们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与现实之间感悟诗意的所在。
(三)贴近生活而巧妙新颖的构思
儿童诗的主题多为描写儿童的生活,探讨儿童的情感世界,在广泛性和深刻性上远不如其他类型的诗歌。因而,其独特的艺术性主要依赖于在平实而真切的生活之上巧妙新颖的构思。这类诗歌往往借助在生活基础上的大胆想象,以小见大,深入浅出,使平易而简单的儿童生活幻化为充满神奇色彩的缤纷世界。
(四)天真烂漫而自然优美的意境
形象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诗的意境。在儿童诗中,通过情景交融,把真实的儿童感受通过形象含蓄地表现出来,其特有的意境才会自然地呈现。儿童诗大多避免抽象晦涩的形象,而是把天真童稚的感情附于平易自然的形象之上,营造出童话般的境界,同时又不失诗歌的优美。
三、英美儿童诗的翻译
(一)“音乐美”
庞德认为“声诗”可以感而不可译,除非有巧合。然而儿童诗有着较强的音乐性,如何在汉译中保持这种音乐美呢?根据庞德的理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灵活地处理这种源于语言差异的不可译因素,竭力表现诗歌语言背后真实的感情。因此,这种“音乐美”在儿童诗汉译中就表现为诵读过程中浓厚的“儿童味”。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必刻意追求音律上的统一。如果由于一味强调尾韵一致或“以顿代步”而造成译文的晦涩难懂或诗句冗长,则有悖于儿童诗的特点,“儿童味”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儿童诗翻译中保持“音乐美”,要在形式上做一些取舍和变通,如舍弃原诗的音韵和步律而代之以句式的整齐或向五言诗、七言诗靠拢,从而保证了儿童诗的“可诵性”特征。如英国诗人西柏(Colley Cyber)的一首短诗《盲孩》(The Blind Boy),屠岸的白话体译文基本追随原诗;而骆海辉的七言体式的译法则随原诗的音律作了灵活的处理,仅举该诗的前两节为例:
The Blind Boy
Colley Cibber
O say what is that thing call’d light
Which I must ne’er enjoy;
What are the blessings of the sight.
O tell your poor blind boy!
You talk of wondrous things you see,
You say the sun shines bright;
I feel him warm, but how can he
Or make it day or night?
译文一[3]
你们说的“光”,是什么东西,
我永远不可能感觉出来;
你们能够“看”,是什么福气,
请告诉我这可怜的盲孩。
你们讲到了种种奇景,
你们说太阳光辉灿烂;
我感到他温暖,可他怎么能
把世界分成黑夜和白天?
译文二[4]
请问何物是光线?
我的双眼看不见。
眼睛能看真幸福,
可怜盲孩难拥有。
眼见事物很奇妙,
太阳明亮又美好,
我知阳光冷与热,
不懂昼夜如何换?
两个译文比较来看,译文一给儿童读者更多的原作表层信息,也较容易理解,但是在音韵效果的处理上略逊一筹;译文二的七言体也并非完全押韵,但在传达原诗主体节奏方面还是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易于唱诵,“儿童味”浓,更容易被儿童读者所接受。
(二)“意象美”
受中国古诗的影响,庞德领导了20世纪初的英美意象主义运功,因而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翻译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从庞德对意象的定义,即“智力与情感在瞬间的复合体”,可以看出庞德在翻译中注重通过意象来渲染诗作整体的情感氛围,这种“融情于景”便是庞德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契合点。
由于儿童擅长形象思维,儿童诗中则较多地运用表达色彩、声音和形象的词,从而形成了儿童诗语言浅淡而意象突出的特点。因此,英美儿童诗的翻译也可借鉴庞德诗歌翻译理论中关于诗歌意象处理的独特理念,不仅使儿童诗意象中所蕴含的活力得以张扬,而且使诗歌整体的诗意画面变得鲜活起来。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凸显英美儿童诗的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译者应在句法和用词上作适当灵活的处理,如多用汉语无主句、添加叠字,等等。如英国诗人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一首小诗《风》(The Wind),去全诗共三节,基本选用英语中最常用的单音节词,语言简洁流畅,意象清晰明快。而如何在译诗中保留这种画面感和意象美呢?现以该诗的第一节为例,略作分析:
The Wind
Robert Louis Stevenson
I saw you toss the kites on high,
And blow the birds about the sky;
And all around I heard you pass,
Like ladies’ skirts across the grass
O wind, a-blowing all day long,
O wind, that sings so loud a song!
译文一[5]
我见你把风筝抛向云端,
我见你把鸟儿吹向蓝天;
我到处听见你跑步的声息,
像姑娘的裙子掠过草地
风啊,你整天不停地吹响,
风啊,你的歌声多么嘹亮!
译文二[6]
曾见你把风筝抛向高天,
吹得鸟儿振翅凌空飞翻;
侧耳四周可闻你的声息,
像姑娘的芳裙拂过草地
啊风,你终日不停地唱,
啊风,你的歌声多嘹亮!
这两则译例都较好地再现了原诗蕴含的意义,但译文二在语法层面上作了一些调整,使用大量的汉语无主句,使原诗中“风”的意象更加鲜明和突出,动感十足,从而使译文情趣大增。儿童诗的语言简单,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对译,但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句法、词汇层面的传统差异和大量的语言非对等现象常常会给译者带来挑战,因此,在翻译儿童诗时,译者应以“意象美”为重,必要时可以牺牲句法、词汇的对等,保证译文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三)“意境美”
诗歌中的意境美是用语言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内涵,是一种整体的美感氛围。庞德曾把诗歌比作“一种令人鼓舞的数学,它给予我们方程式,不是抽象的数字、三角形、圆形等等,而是人类感情的方程式”。[7]因此,庞德认为诗歌翻译不应过分强调字词的直译,而是应在确定了作者的思想意图之后,更多地再现“方程式”背后的感情,这样才会使译文所表现的景与情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儿童诗的翻译也应力求营造这种整体的“意境美”。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整体把握儿童诗画面感浓郁的特点,使译文传达出视听交融、动静结合的动态美感,从而达到对原诗意义的真正忠实。此外,为了烘托生动的意象画面,可在翻译中对修辞和措词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把隐晦的暗喻转化为浅显的明喻,添加节奏型的重复或语气词,等等,使译文达到境味、情味和韵味的和谐统一。如英国诗人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扫烟囱的孩子》(The Chimney Sweeper)一诗中的一句“The clothed me in the clothes of death”,如译成“他们/就给我/穿上/这件/黑衣”[8],原诗的隐含之意则没有表现出来;如译成“他们/给我穿这/丧服似的/黑衣”[9],用形象的明喻来代替原诗的暗喻,不仅容易理解,而且意义准确,诗作的主题也在字里行间得到了深化。又如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另外一首充满自然情趣和童真的小诗《船儿飘飘到何方》(Where Go the Boats),以下为原诗及其译文[10]:
Dark brown is the river,
Golden is the sand.
It floats along for ever,
With trees on either hand.
Green leaves a-floating,
Castles of the foam,
Boats of mine a-boating――
Where will all come home?
On goes the river,
And out past the mill,
Away down the valley,
Away down the hill.
Away down the river,
A hundred miles or more,
Other little children
Shall bring my boats ashore.
河水清幽幽,
沙滩金灿灿;
清水无尽头,
绿树两岸走。
水上绿叶漂,
泡沫像城堡;
船儿放下水,
东西随波涛。
河水急流淌,
流过水磨坊。
穿越大峡谷,
冲下小山冈。
冲下小山冈,
河水到远方。
船儿谁拾起,
他乡小儿郎。
这首小诗描写了一个孩童把船儿放下水,看着它飘向远方,想象船儿被他乡的小孩拾起,那份意外的惊喜是孩子们之间用心传递的礼物。译诗较好地表现出了原诗的音乐美、匀称美,以及轻松活泼的基调。其中,“清幽幽”“金灿灿”叠字的使用点活了意象画面,浅显的拟人和比喻及三、四节之间的顶真符合儿童诗的特点,在适合唱诵之余也不乏意境美。
四、结语
英美儿童诗的翻译看似容易,实则不然。儿童诗特有的音乐美、意象美、意境美都是十分微妙的问题,需要译者灵活的语言转换能力、高超的措辞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而在翻译英美儿童诗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始终以儿童读者为中心,努力使译诗不失“儿童味”,创作出更多深受广大儿童读者喜爱的诗歌译作。
参考文献:
[1]Eliot,T.S.(ed.)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C].New York: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68:25.
[2]黄运特译.庞德诗选比萨诗章[Z].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228.
[3][5]屠岸.英美儿童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3,92.
[4][10]骆海辉.牛津英语童谣[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19,190.
[6]李云起.太阳的旅行――英美短诗诵读[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25.
[7]G.Singh.Ezra Pound as Critic[M].New York:St.Martin’s Press,Inc.,1994:120.
关键词:童诗;想象;思维表达;素质教育
童诗是儿童诗歌的简称,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儿童吟诵阅读的诗歌。这类诗歌既可以是儿童所写,也可以是大人为更好地融入儿童的想象世界中去,以儿童的思维角度所写。无论何种诞生模式,其鉴赏方式都是大同小异的。传统诗歌的鉴赏分为三个阶段:感知感触、鉴赏评价、总结表达,儿童诗歌的鉴赏思路大致一样,但若想要进一步挖掘儿童思维活动天马行空那一部分的艺术效果,还要从言语措辞、立意表达、内容实质上去切割评析。
一、措词表达
初唐诗人骆宾王7岁作五言律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从词汇表达上来看,7岁的骆宾王识字数量有限,在鹅啼叫拟声词的选择上相对单一,由三个“鹅”字叠加,既描绘出“向天歌”的画面,又反复强调了自己对鹅的喜爱之情,体现了儿童相对简单的思维模式和用语习惯:喜欢一种事物便反复强调渲染。“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像划船一样。”诗文通俗易懂,措辞简单明了,在立意表达上,只是说明自己对鹅的喜爱,然后用文字勾勒出一幅鹅在水面歌唱游玩的画面。于1906年秋写了平生第一首诗《赞井》,诗曰:“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那时候的他年仅13岁,诗歌在措辞表达上依然显得简单明了,但在情感立意上相比同龄人要早熟得多。十几岁的少年就在思考上突破现实生活,去感受外面不一样的世界,不随遇而安,也不随波逐流。仿佛在诉说着这样的话题: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咏鹅》和《赞井》一古一今,都是儿童诗歌的代表作,尽管相距一千多年,但在措辞表达上依然表现出同样的特征――简单明了,叙事表意。因此在童诗鉴赏层面,首先要把握的就是儿童诗歌的措辞选择,由于知识储备(文字储备)上“量”的限制,致使他们在表达自身情感的时候,可供选择的词汇相对贫乏,从而直接导致他们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出现词汇选择的瓶颈。这种限制对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考验也是显而易见的,同样知识储备的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相同的词汇,能够在创作中展现出更多层次的情感表达,那么我们就称这一学生在语言文字表达上有较高的天赋。
二、立意思维
前面提到过,儿童诗歌在文字选择上的限制导致其在立意表达上的局限,这种局限也是相对于语言天赋一般的学生而言的。对于“天赋异禀”的“神童”,用红绿蓝三原色,他们能通过颜色的叠加再造,勾勒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虹。文辞选择上可以有限制,但在立意表达上是没有边界的。
《咏鹅》和《赞井》都是儿童创作的儿童诗歌,那么《小儿垂钓》就和前两首诗有着不一样的韵味和表达了。“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是一首描写小儿垂钓的诗篇,从字面意思上不难看出,诗歌所刻画的是儿童怡然自得、全神贯注垂钓的画面,即幼儿在河畔草丛中侧坐垂钓,路人问路,儿童招招手要求路人保持安静,不要惊动了河里的鱼儿。整首诗歌童真童趣盎然,对儿童神态、行为的刻画十分到位,堪称童诗中的佳作。在措辞表达上不难看出,成人在诗歌创作上的词汇选择比儿童要丰富得多,如“蓬头稚子”“侧坐莓苔”等,这些词汇对儿童来说,都是很难运用自如的。但是这首诗歌在立意思维上却和儿童所作诗歌有着几乎一样的创作模式,画面简单明了,表情达意浅显易懂,因此被定格为童诗范畴。“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常常忘了回家。”《云》这首现代儿童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立意思维上与《小儿垂钓》相比又增加了不一样的东西,那就是“想象”。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除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李白能够运用自如,大概只有白纸一张的孩童才能在无主动意识的支配下淋漓尽致地展现。
儿童在创造性思维领域独特的造诣,使得儿童诗歌作品在思维发散上是没有边际的。天上的云朵是画家,画出不同形状的图案;地上的儿童是想象家,能想象出各种不同魅力的美丽物件。把握和理解儿童诗的字面含义并不困难,难的是以何种方式去探究儿童所感受到的那个陌生世界,以何种姿态去发掘儿童想象空间里不一样的美。
三、实质含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16岁时创作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半部分,诗人送别友人的“情谊”像野草一般,每年春天都会再次生长。这是一首当时的应考习作,算是命题作文,寥寥数笔就能展现白居易细腻的情感体验。按唐朝时候的年龄划分来说,已经不能算是“儿童诗歌”了,但其简易通俗的文笔勾勒,又贴合了童诗在语言措辞上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在含义表现上,对“野草”顽强生命力的歌颂,和骆宾王对“鹅”极富张力的喜爱,以及当代儿童诗歌《云》的作者对云朵变幻莫测习性的喜爱,都有十分相近的情感体验。
实质含义是诗歌的灵魂,把握住作品的灵魂,才能摸清楚作品的躯干,从骨子里理解作品的内涵。金波的童诗作品《如果我是一片雪花》:“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飘落什么地方去呢?飘到小河里,变成一滴水,和小鱼小虾游戏?飘到广场上,去堆雪人,望着你笑眯眯。亲亲她,然后就快乐地融化。”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抒情诗,如果我是一片雪花,飘入河里同鱼虾玩耍,飘去广场堆起雪人亲亲她……对雪花的赞美和喜爱溢于言表,童真童趣的思维模式尽收眼底。儿童对社会的认识,相对于成年人而言是比较浅显直白的,不会有过多的城府和晦涩,就如同儿童想吃别人手上的东西,就会张口去要;又如同儿童喜欢某个姐姐,会对那个姐姐说“我很喜欢你”,而讨厌某个叔叔会对旁人说“那个胡子叔叔是个大坏蛋。”在语言表达上浅显易懂,在思想层面上也同样如此。儿童诗歌在实质含义上的浅层次表达,其实是很好把握的,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喜怒哀惧”四种,儿童在习得复杂情感表达方式之前,对于这四种基本情感的表达是能够自由驾驭的。喜欢就高兴、开心或者大笑,生气了就埋怨、发脾气或者哭闹,伤心了就难过、流泪或者闷闷不乐,害怕了就惊恐、忧伤或者无助流泪。这些基本的情绪穿插于儿童诗歌的作品本质当中,通常都较容易被挖掘和把握。
想象力作为一副针线,穿插于童诗的措词表达、立意思维和实质含义当中,从表层的文字意思参透出底层的思维和思想,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儿童诗歌的内涵和精华。鉴赏一首诗歌,是在试图通过表面文字浅层次的含义,去挖掘诗歌更深层次的思想。儿童诗歌也不例外,但相较于成人诗歌,其表达的感情含义相对要简单质朴得多。这是由孩子所经历和接触的事物性质所决定的,文学储备和生活阅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他们的情感表达。
四、童诗鉴赏中想象力的进一步延伸
童诗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对童诗的探究也要根据时代的推移去动态化地把握。如:网络上一个10岁孩子写给其母亲的“情诗”如下:还记得5岁时,我和你都还小。你是我的唯一,可你都不理我,身边有别人陪。这首简单明了的现代诗从字面意思上看,是孩子对母亲强烈依恋和爱慕的表达。但事后孩子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让读者将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合在一起,然后从后往前念出来,就是“陪我一小时”。此时,读者恍然大悟,母亲也是泪流满面。10岁儿童除了会作诗,还能通过“藏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不一样的感情诉求,这种对语言文字运用自如的能力令读者惊叹。
想象没有边界,但思想是有外延的,儿童诗歌无论到达怎样的高度也无法脱离童诗的本质特征,他们通过想象来扩大自我对外界认识的看法,从而使童诗在形式上和内容表达上展现出更多、更灵活的变化特征,而我们只需要透过他们的文字来赏析他们披着想象外衣的思想,就可以把握住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方向。对于儿童诗歌鉴赏,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把握住想象力这条主线,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透过文字内容抓住实质含义,做到这三点,儿童的思想就都在鉴赏者的可控范围内了。
参考文献:
[1]许其汉.古典诗歌的鉴赏与表达[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0).
【摘 要】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喻为连绵的群山,那么,诗歌就是群山之峰。诗歌也是儿童认识世界、丰富情感、发展想象、学习语言的开始。但是在现实的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却存在一些误区。文章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探讨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误区 策略
诗歌以其清纯的情感、丰富的联想、明快的节奏赞美生活,颂扬自然之美、人间情感之美,深受学生的喜欢。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素养,是儿童认识世界、丰富情感,发展想象、学习语言的桥梁。因此,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从第一册开始,每一册都编排了诗歌的学习,可见诗歌在文学中的崇高地位,可见编者的用心良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很少有教师愿意花大功夫引导学生去领略诗歌的美,诗歌教学存在一些误区。以下是笔者对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一)诗歌教学核心内容的偏差
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久远的《诗经》时代,诗歌是全民化的、贴近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文学形式。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但是许多语文教师对诗歌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对诗歌的教学核心理解不正确,导致了诗歌教学要求过高,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低年级的教师不能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不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竭力给学生讲解诗歌的背景和诗意,就诗论诗,枯燥乏味,抹杀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儿童诗歌地位不高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古典诗歌的教学,忽视了对儿童诗、现代诗的学习,特别是儿童诗。有一些教师认为低年级教材中编入儿童诗,只是为了巩固汉语拼音,为了识字,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已。其实不然,儿童诗有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儿童诗语言活泼,视角独特,贴近生活,富有童心童趣,符合儿童心理、生理特点,更容易让小学生们接受。教师应该从儿童诗的特性出发,重视儿童诗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展开丰富联想,让学生融入诗歌美丽的意境当中,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不要一味地从成人的视角出发,追求分析理解,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导致儿童诗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教师诗歌素养有待提高
语文教师的诗歌素养直接影响着诗歌的教学质量。长期以来,许多人都喜欢听故事而不喜欢读诗,喜欢看小说而不喜欢看诗集。甚至一些语文教师对诗歌的体验,对诗歌的知识储备都非常少。再加上教师工作的繁忙及个人兴趣学好等原因,平时接触诗歌的机会少之又少,诗歌素养不高。这就直接导致了教师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只会枯燥地照本宣科,就诗论诗,不能很好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美,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明确诗歌教学核心内容
语文课程的教学核心内容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它是语文课程内容、文体特点以及学生年龄段特点三方面的交集。诗歌教学核心内容的确立也应当从这三个方面考虑,特别是从学生的年龄段特点考虑。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古诗教学目标是“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即对诗歌有感觉即可,“可意会”不必“言传”,情到之处,用诵读表达;“感受语言的优美”,不必道明“优美在何处”,喜爱之处诵读积累即可。因此笔者认为,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诵读”是第一要务,是教学核心内容。“诵读”一要读字正确。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识字学词仍然是学习的重点内容,诗歌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学习诗歌,首先做到字字读正确;二要读出节奏。诗歌,特别是古诗,都有相对稳定的声律节奏,诵读起来才有起伏之感、抑扬顿挫之美。三要读出意境。这是低年级诗歌教学的最重要的部分,如果处理得好,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诗意诗情也在诵读中“了然于胸”。反之,如果处理得不妥当,就会演变为教师枯燥地讲解诗情诗意,而学生却学得索然无味。
(二)教师要有深厚的诗歌素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领者,要想让学生在诗歌课堂教学中学得有滋有味、兴趣盎然,教师本身必须具有深厚的诗歌素养,要成为一个有诗意的人。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池水。教师应该努力研读诗歌,丰富知识,让自己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感受,以及扎实的诗歌鉴赏能力,要努力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引导学生学好诗歌。
(三)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想提高诗歌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唤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诗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习惯。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推荐一些带有精美、契合诗意插图的绘本诗集,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阅读诗歌。同时不定期地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自己创作诗歌,举行诗歌创作大赛,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优秀诗作推荐给出版社争取发表出来,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诗歌的热情。
一、儿童诗的创作教学具有多种教育功能
1.传承历史文化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传统的语文教学都很重视诗歌的教学。孔子把“诗歌”排在六科之首,认为教育应从学“诗”开始,小学语文教育引诗歌进入课堂,其实质就是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张扬儿童的文学性,保持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充满幻想,充满热情,怀着艺术化的生活态度,我们要把诗歌作为教育的第一粒种子,播撒在儿童的教室、孩子的心田。
2.实施美学教育
美育活动的启动与展开,学生审美表现的发生不能光靠命令,要依靠师生双边的积极投入。教师要以自己的热情激发起孩子审美表现的欲望,没有这种欲望,美育活动就是口号,就流于形式,就“动”不起来。诗歌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实施美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阅读的材料――诗是美的载体。学生读诗、写诗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创造美的过程。
3.鼓励创造教育
诗歌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而言,是最富有想象特征的产物。换句话说,就是诗歌的诞生要依赖于创造性的想象。儿童感性的形象思维是小学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想象力远比其逻辑思维能力强,他们较少受到知识经验和权威的束缚,敢于进行无限的遐想。因此,儿童具有诗人的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联想力和奇特的想象力。通过儿童诗的创作,可以大大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想象,进而养成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4.实践语言的方式
儿童诗是最好的语言启蒙教材,是儿童开启语言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从儿童认知的规律看,他们入学后学习语文是以口语为基础来发展其书面语的,易接受短小的文学形式。童诗中有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纯真的童心等等,到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释放着无穷的魅力,是最适合孩子作为语言学习的短文。
5.促进心理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位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源泉。”儿童诗歌描写的是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写诗就是在抒写心灵的感受。让学生在童诗创作中获得的成功体验足以培养他们运用语言的信心和热情。在童诗的创作中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们一个有诗的童年!让低年级孩子诗心飞扬!让孩子们在爱读诗的同时,敢于拿起笔用诗这种方式写下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笔者结合低年级教学作了一些试探,现采撷几枝,与大家探讨。
二、儿童诗创作教学的几种方法
1.感受童诗的特征
(1)诵读切入,沉淀经典
“三分诗,七分读,”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提供一些优秀的儿童诗作,多让孩子们接触、朗读、感悟。琅琅的书声在古老的文化中滋润了稚嫩的心灵,也为他们的写诗埋下了饱满的种子。
(2)兴趣激发,拓展阅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写诗也要写自己已熟悉的物和经历过的事。诗歌教学从课堂绵绵漫延,引导孩子捕捉自然界中最细微的感受、最深刻的东西,如初冬冒着寒气的太阳、春日田野的野花、夏日瑰丽的晚霞、秋天飞舞的落叶,冬日纷飞的雪花,让孩子领会如何到生活中去捕捉美的可以入诗的素材,通过各种途径来丰富他们头脑中的表象贮备才会有童诗的创作。
(3)欣赏品味,感悟积累
大量的赏读是儿童感受、领悟诗的神韵的最佳方法。让学生能够让自己进入到里面,和作者一起分享他的快乐、忧愁。让学生初步感知童诗的语言美、内容美、形式美。如下了一场大雨后,指导学生读关于雨的诗。这样指导学生品诗,学生言之有物,写好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
2.培养童诗创作的能力
指导儿童进行童诗创作时,要具有自己独特的联想。要引导他们学会打破常规性思维方式,学会联想。对学生进行联想训练、想象力训练。
(1)联想训练
①直接联想:我们的想象可以多一点童趣,多一点夸张。看到燕子的尾巴你会联想到什么?
②层层联想:在直接联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想下去。要写好儿童诗必须学会层层联想,联想的层次越深,儿童诗的意境就越好。
比如看到树叶马上想到什么?想到招手,由招手又马上想到什么?再想到欢迎。
(2)想象力训练
在想象力的训练中,指导儿童创作诗并不需要过多地指导孩子如何展开想象,而只需打开孩子想象的闸门,认可孩子天真的想象就可以了。你听:夜空是花园,星星们每晚都在那里散步、乘凉;黑夜里,教室静悄悄,只有黑板和课桌,轻轻地打着鼾;天空有两件大衣,白天上班时,他穿整洁的白大衣,晚上参加宴会,他穿镶满珠宝的、华贵的黑礼服。儿童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
3.探索童诗创作方法
注重指导,授之以渔。诗是灵感的产物,但文字的推敲也有章可循。和其他老师研讨最好的指导方向和写作技巧,交给孩子们一张诗歌入场券。
(1)模仿开始,在模仿中尝试练习
用心地去挖掘课本中可供写作的素材,借助课本,通过老师的引导,为学生学写儿童诗搭建一个平台,给孩子们练习写诗一个阶梯,同时为孩子用力攀登提供条件。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训练学生抓住句式的特点进行模仿说,然后学会把说的话整理下来。这是学了《家》之后的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你们还知道谁的家在哪儿?
生:我知道鲨鱼的家在大海里。
师:能学着书上的样子说吗?这样说()是()的家。
生:沙漠是骆驼的家。师:好大的家。
师:我们班的小诗人真多呀,小朋友们如果把刚才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一首非常棒的小诗了,来,我们来写一写吧!
然后根据学生写的小诗进行整理,主要针对写的顺序,让孩子们明白,写诗的时候,是有一定的顺序的。
(2)技巧点拨,在尝试中逐步提高
①用比喻法创作儿童诗。比喻是童诗创作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以此一物比作彼一物。一个富有创意的比喻就是一首儿童诗成功的第一步。
例如:《云》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幅的图画,云像一个贪玩的小男孩,到处奔跑跳跃,快乐地玩耍。
把云比作画家和男孩,就是很好的想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推进和发展,就成了一首很不错的童诗了。
②用拟人法创作儿童诗。把事物比拟成人,做人的事情,显得活泼可爱、生动有趣。这个事物的范围极为广泛,上天入地,大到宇宙,小到蚂蚁,都可入诗,在儿童的眼里都可以成为有思想有感情的事物。例如下列句子:
春天是什么? 小燕子说,春天是温暖的泥巢;
小鸭子说,春天是欢腾的小河;
让和春天有密切关系的小动物开口说出了对春天的感受,使用了优美的词,从身体感觉、嗅觉、视觉等多种角度,把春天的特点描绘出来了。而排比句的应用让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
③用补充法创作儿童诗。
《想变成……》
师:我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还想变成什么呢?老师这儿有一个诗题:
想变成……想请你用你的奇思妙想把这个诗题补充完整。
生:想变成小鱼。
师:好有趣,看来你的奇思妙想真不少。
师:你为何想变成这个呢?
生:想变成一条小鱼,在小河里自由自在地游着,无论有多大的风险,我都勇往直前。
师:我真喜欢这条小鱼,自信而勇敢,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怕。
1 尊重文体,彰显诗歌魅力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现代儿童诗歌,儿童诗歌的特点是用天真而精粹的语言抒发着饱满的儿童情感,勾勒出美好的意境。这首诗也不例外——在活泼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浅显的内容中,孩子们对老师深深的爱恋扑面而来。那么,对这样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我们该如何进行定位与设计教学呢?我认为,应该关注这样两点:首先,不能把诗歌肢解。任何一种情感都不是一个字一个词能够负载得了的,必须是一个整体的相互支撑才能负载动诗中浓浓的深情。所以,海德格尔说:“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所以,朱光潜先生认为“诗歌是不可以解的。”在教学中,老师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形式,让学生把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自己当下的生活对接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读出自我,而只有当学生读出自我的时候,诗歌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其次,教师要注意用儿童容易接受的方式引领学生品悟诗歌的艺术美。虽然这首诗的阅读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但是老师不能把自己放置在二年级学生的水平上理解这首诗,只有自己心中有高度的时候,才能带着学生走向高处。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诗歌的艺术美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具体到这首诗,我认为,可以从诗歌的节奏美、想象美、情感美几个方面去关注,教学中把教师心中的关注以一种符合二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形式来呈现,使学生在诵读中浸润其中,从而全方位感受诗歌的美,唤起对儿童诗歌的喜爱之情,体会诗歌中美好的师生情怀。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就从试图体现以上这两点来考虑,旨在充分尊重并凸显诗歌这一文体。整个教学过程,我力求简约明快,提倡整合,只安排了三个板块,即进行富有层次、有目的的朗读:“初读诗歌,读准字音;细读诗歌,读出节奏;赏读诗歌,读出韵味”。教学手段也力求简便有效,屏弃烦琐的分析、支离破碎的讲解和故作深奥的解读。具体到本课教学,即引导学生着重通过各种形式、逐层递进的朗读,以读为主,在读中学、读中悟,让孩子们读出这首小诗蕴涵着的师生之间美好真挚的情谊,并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想象美和情感美,同时和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尊师爱师的情感。比如,诗歌中的第三、四小节,语言形式相似,想像丰富,意境优美,情感丰厚,可做品读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展开相关的学习活动,从而带动全文的赏读。事实上,孩子们将这《一株紫丁香》学得尽心,读得投入,师生情就在这不经意间被一次次激活。这样的教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使得学生乐于接受,课堂自然鲜活地流淌出诗情画意的美来!因此,教学生阅读诗歌,千万不能肢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将秀气和灵气教去了。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就使他们失去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我们要多用朗读来带动孩子们解读出诗文的魅力,从而彰显出诗歌教学的魅力!
2 诗贵品读,品味诗情画意
文有文的灵魂,诗有诗的韵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再者,诗贵在品读,“以读代讲,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教学形式很适合诗歌的教学。因此,我始终坚持以读为本。教学中,我设计了自由练读、指名读、集体读,小组对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先让朗读的面能普及到全班学生,同时又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朗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但是老师用同一形式,又容易显得单调,而且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情感的感悟。所以,之后我又安排了师生对读、评价读、诵读、配乐合作美读等形式,一方面老师的加入让学生更感兴趣,比如,课伊始,老师深情朗诵全文,就很好地营造出诗歌那温馨、美好的意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是为了加强范读,给学生指点朗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