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税源经济

税源经济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税源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税源经济

税源经济范文第1篇

一、税收收入较快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加快,增加了税源2012年,南京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201.57亿元,比2009年增加2971.27亿元,每年以19.4%的速度递增;人均GDP从8097美元提高到14029美元。根据对南京2009年以来分季度的税收收入和GDP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粗略估算,近年来南京每百元GDP税收收入平均产出为23元左右。

(二)企业效益好转,增强了纳税能力2012年,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1149.85亿元,是2009年的1.67倍,年均增长18.7%;实现利税总额1147.48亿元,利润总额551.27亿元,分别是2009年的1.64倍和1.73倍,年均分别增长18.0%和20.1%,企业效益显著改善,带动税收的较快增长。增值税是2009年的1.4倍,年均增长12.9%。

(三)居民收入提高,拓展了纳税群体2012年,南京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6.04万元,是2009年的1.38倍,年均增长11.5%;南京个体工商户达到27.74万户,是2009年的1.28倍,年均增长8.7%。据市税务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底,南京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自行纳税的人数达到12.83万人,是2009年的2.45倍,年均增长34.8%,纳税收入达到59.74亿元,是2009年的2.02倍,年均增长26.5%。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推动了个人所得税收入稳步增长,个人所得税是2009年的1.5倍,年均增长14.5%。

二、经济发展与税收之间存在的一些不协调性

(一)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税收收入占GDP比重有所波动从宏观税负看,2009-2012年,南京各行业所征收的国税和地税累计组织各项税收收入与GDP的比值平均为22.7%,即每百元GDP税收收入平均产出为22.7元。从近年的税收占比变化看,年度间呈现波动并总体上有所下滑。2009-2012年,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23.2%、23.6%、23.2%、21.4%。从主体税种税负看,南京四大主体税种累计实现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9年的18.4%下滑到2012年的16.7%。

(二)产业结构与税收收入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经济结构看,南京GDP的三次产业比例呈“三、二、一”的结构,比例为2.6∶44.0∶53.4;税收收入的三次产业比例则呈“二三一”的结构,比例为0.3∶56.5∶43.2。分行业看,第二产业税收主要集中在烟草、石油、汽车等行业上,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提供税收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税收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传统行业,而软件信息、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提供的税收收入依然偏低。

(三)部分新增税源竞争力不强2009-2012年,南京累计新增法人单位5.71万个,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租赁业等传统行业新增单位数达到3.24万个,占南京新增法人单位总数的56.7%,这些行业虽然具有适应能力强、生产准备阶段短、税收收入见效快等优点,但竞争力相对薄弱,容易成为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中的退出者。而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的新增法人单位数量明显偏低,三个行业新增法人单位数仅占南京新增法人单位总数一成左右。

三、促进税收收入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税收稳定增长1.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稳定主体税收来源。加强产业融合和聚集提升,促进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生产供给等环节的有机联系,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税收稳定增长。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地方税收增加提供稳健动力。在稳定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与新兴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包括软件信息技术业、科技服务业、电子商务业、文化创意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为地方税收增长提供稳健动力。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税源可持续发展1.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税源结构。立足现有重点税源,加大科技投入,运用高科技手段“嫁接”转化老弱税源,淘汰高投入低产出的企业,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形成新的税收增长点,增强税源可持续发展。2.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涵养潜在税源。发挥财税政策导向和行业引导作用,帮扶民营及小微型企业成长壮大,增强企业“造血”功能。对支柱产业、基础产业中有比较优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产业(企业)以及潜在的经济增长点,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做大做强。

税源经济范文第2篇

经济税源的总体格局

2011年,鄂城区局累计完成国税收入36516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增收5101万元,占市分计划的104.3%,超收1516万元。其中:企业所得税完成3379万元,占年计划的281.6%,超收2232万元。

(一)经济总量稳步提升,收入总量“四超两高”。 2011年,鄂城区实现生产总值68.8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全市2.2、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2.1%,第二产业增长28.6%,第三产业增长15.2%。从收入总量上看,全年国税收入取得了超历史同期、超市分计划、超区分计划、超区直计划的好成绩:收入规模首次突破3.5亿元大关,达到36516万元,超历史最高16.2%;超市分计划4.3%,超额1516万元;超区分计划11.9%,超额4705万元;超上年16.2%,超额5101万元。如果考虑2011年消化上年非即期因素影响,实际完成40639万元,超历史记录29.4%,超市分计划16.1%,超区分计划27.7%,超上年29.4%,税收收入增长率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市12.3、10.9个百分点,全年税收“四超两高”特征突出。

(二)区域经济提档升级,收入质量“三升一平”。2011年,随着鄂州市27条扩权强区政策的实施,区(县)经济发展全面加速,五区(三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首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23.6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增速高于全市0.8个百分点,占全市65.9%,占比大幅提高6.2百分点;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58.1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增速比全市高7.6个百分点,占全市58.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从鄂城区国税收入实绩看,13个乡镇(征收单位)除区直减收外,其余12个征收单位均大幅增长,增幅25%以上的单位达到10个,增幅30%以上的达到9个。在经济税收大幅增长的同时,税收收入质量也稳步提升,宏观税负率5.9%,比上年上升0.59个百分点;税收弹性系数为0.99,比上年下降0.62个百分点,弹性系数理性回归,反映经济与税收向常态方向协调发展;贡献区级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24.1%,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税收历史包袱彻底清除,净减少4123万元。

(三)工业经济高位运行,产业税收“一升一降”。2011年,鄂城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跨上新台阶,达到4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8.6%(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全市8.1个、5.1个百分点,占鄂城区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52.4%提高到2011年的60.0%。2011年,二产实现税收21472万元,增长47.5%,占国税收入的比重为58.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三产税收受房地产市场回落影响,仅实现15044万元,比上年下降10.7%,占国税收入的41.2%,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

(四)经济效益总体优化,税种结构“一增一减”。2011年,鄂城区工业整体效益继续改善。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3.36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实现利税总额12.11亿元,增长28.3%,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84.12,比上年提高46.38。鄂城区28户重点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29.61亿元,增长18.6%。在鄂城区33个列入统计的行业中,利润增长的有26个。矿石采选、矿石商贸、水泥、机械设备、冶金、金属制品等六大支柱产业利润分别增长34.3%、35.1%、34.3%、27.2%、14.3%和23.2%。随着经济效益的总体好转,税种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增值税稳步增长,继续保持主体地位;所得税快速增长,规模成倍扩大,总量和增量贡献迅速提高。从总量贡献看,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占总额的比重分别为90.7%和9.3%,与2010年相比,分别下降和提高了5.6个百分点;增值税占比分别比全省、全市水平高出44.38个、8.01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占比分别比全省、全市水平低15.1、3.15个百分点。从增量贡献看,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增收贡献率分别为56.3%和43.7%,与2010年相比,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分别下降、提高48.16个百分点。

实现增长的主导因素

经济决定税收,征管促进增长。2011年,鄂城区经济与税收的共振性增强,税收结构优化,经济税收“五化”的趋势性特征明显。

(一)产业重工化。2011年,鄂城区经济税源是以矿石产业链为主体,以冶金、水泥、采掘、矿石商贸、金属制品、机械设备为骨干产业。鄂城区28家重点企业中,11家为铁矿采选业,7家为矿石商贸业,5家为机械制造业,水泥、船舶、冶金、制药、塑料各1家。当前国税税源主要集中在矿石采选、矿石商贸、水泥、机械制造、冶金,五大行业税收占据国税收入的82.7%,支撑着鄂城区国税收入的大局。(如表1)

税源经济范文第3篇

一、国外税源管理的经验

1.科学配置机构,降低税收成本。

国际上,税务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完全按照行政区划进行,通常根据经济区域范围、税源集中和分散程度、纳税大户的分布情况、纳税人的分类情况,设置区域性税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以及若干税收征收(服务)中心。新加坡设立常规的税源评估部门,有对个人评估的纳税人服务部、对公司法人评估的公司服务部、对重大税案调查的税务调查部等,是按照纳税人对象来设置机构。阿根廷国家税务局下辖24个分局,其中在税源集中、经济发达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设9个,依据税源分布跨省设15个,其设置税务机构的根据就是税源分布和经济区域来划分。

2.对纳税人分类管理、提高税收效率。很多国家为提高税收管理效率,通常对纳税人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管理办法。澳大利亚税务局按照规模将公司分为三类(大企业、中小企业、更小企业)进行监控。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大型企业进行管理,一方面为这些大公司提供优质的纳税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增强对其监控的力度。荷兰把纳税人分为个人、中小公司、大公司、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公司等四种类型,并分别设置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使管理更有针对性,强化了对重点税源的监控。阿根廷是将纳税人按大、中、小户归类,侧重抓好年纳税额占全国税收总额过半的大户,不仅成本低而且效果好。

3.强调纳税风险评估和分析。纳税风险评估被作为新加坡税务局的税源管理核心工作,贯穿于税款征收、日常管理等各环节,是对纳税人进行税源管理和监控的最有效手段。澳大利亚国税局认为纳税人实行自行申报、自行审核后,效率提高的同时风险也增大了,因此必须对纳税人资料进行分析,重点是进行纳税风险评估,评估人员将来自税务当局数据信息库、银行、海关、移民局、证券市场的内、外部信息输入由专家设定的标准模型中,自动生成评估报告,主要有财务分析、欠税情况分析、征收情况分析、营业行为报表等,得出分析结论。把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主要是自我管理、自行申报、自行审核的策略,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而对于抵触税法、遵从度较低的纳税人,管理具有强制性。

4.多渠道交换信息,重视税源管理信息化。澳大利亚不但在全国税务机关内部全面运用计算机系统管理纳税申报、办理出口退税、处理公文流转等日常管理工作并实现了全国联网,而且与政府的有关部门如海关、保险、金融及大企业实现了互联,为其有效实施税源管理及有针对性地开展税务审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税源管理智能化程度比较高,计算机电子化系统由东海岸国家计算中心和按地区设立的十个税务征收中心组成,纳税人的报税资料输入电脑后,电脑会自动进行逻辑审核,并以此估算其税款,自动进行评估,旨在追求纳税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5.加强宣传、实现纳税服务经常化与多元化。为纳税人提供广泛、周到、多元化的税法宣传和优质纳税服务,为税源管理创造条件,提高纳税遵从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常用的做法。除传统宣传方式以外,税法宣传广泛运用高科技手段,如多媒体、FLASH、DVD软件、网络等,还注重个性化的宣传。在澳大利亚,税务机关每年都会派出高级官员与前三十名的集团公司进行沟通,讨论公司重大经营活动及税收遵从问题。税务机关还定期邀请行业和经济方面的专家参与税源管理工作,使税务官员们更好地了解大公司在经营中所处的经济和行业环境,以增强税务官员的管理能力。

德国成立了纳税人协会,办有《纳税人》月刊,并建立了专业数据库,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为会员提供税务信息服务。

二、对中国税源管理的启示

1.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合理配置机构和资源。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实施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考评,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结合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因素综合评价确定高风险税源点的区域、行业、企业。分行业、分税种、分区域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确认为税源管理风险点。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通过建立风险特征指标和风险特征库,对风险数据信息进行扫描、分析和筛选,找出遵从风险易发生的领域、环节和纳税人群体。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需要,建立起适应风险管理的税源管理机构和岗位,在合理的税源管理机构和岗位的基础上,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运行顺畅的立体化运行机制,实现有限征管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配置。以是否有助于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是否有利于最具效率地降低纳税风险、促进纳税遵从来规划和展开,并以此作为衡量、检验资源整合配置、流程改造是否成功的标准。

2.加强税源信息交换,实现信息来源多元化。与纳税人税源相关的信息多种多样,由许多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区的税务机关以及相关部门掌握的,涉及到工商、海关、财政、统计、土管等行政部门以及银行、电力、审计、评估等机构和企业的数据。因此,加强税源管理必须保证相关部门所掌握信息的有效交换传递。目前,中国税务部门已着手于税源管理手段的信息化进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金税工程、评估系统、防伪税控、税控收款机等。但是,由于中国税源管理信息化工程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现有税源管理采集数据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税源管理信息分析应用水平较低、对数据的挖掘利用程度不高。为了更好地应用信息化手段对税源管理进行强化,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快网络社会化进程。网络社会化,就是使计算机网络从税务部门向社会各部门延伸,实现各部门的数据共享,使税务机关充分了解纳税人的各项纳税资料。(2)建立税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税源信息采集、加工、利用(包括税收风险评估分析)为主线的税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增强税务部门的信息采集、利用、管理能力,加强税收风险的分析和评估。(3)建立税务决策分析系统。建立起功能齐备、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税务决策分析系统,充分利用采集、整理的数据资料,向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

3.专业化的分类管理。按照纳税人的税源规模、税收风险、纳税遵从的不同进行税源分类,进行分类管理,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把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将税源管理指向由管理所有纳税人转为管理有风险的纳税人,将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由用于管好所有纳税人转为优先用于遵从风险较高的纳税群体和领域,可加强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针对不同税收风险的纳税人进行不同的税收监控和审计措施。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采取宽松措施,由纳税人进行自我管理、自行评估,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对税收风险高、纳税遵从度低的纳税人采取严厉措施,实行全程监控、全面跟踪、全面审计。针对不同规模的纳税人设计不同的税源监控、管理方案。将大型企业集团集中到国家税务总局进行管理,对他们实行税务审计为主的管理措施。对中、小型企业实行以纳税风险评估为主的税源监控办法,对这些企业仍然采用属地管理办法。

税源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资源税;改革;经济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2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举世共睹,然而与此同时,资源和能源方面的消耗也同样巨大。受开采和利用技术方面的限制,我国在开采时择优开采,投入生产过程中资源回收效率低下,导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也对环境造成了难以修复的破坏。改变资源税制结构,推动我国资源利用结构调整优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我资源税改革进程

(一)旧资源税制建立

我国开始征收资源税是在1984年,由于需要调节国有资源的开采的有偿性和使用级差,开始针对资源的使用收税。最开始的资源税的作用仅在于级差收入的调节,并且由于税收成本问题,由一开始确定的超额累进税制转变为定额的利润型征收。旧有的资源税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对资源开发的控制和调整,起到了调节级差收入的作用,符合我国在上个世纪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水平。但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旧有的资源税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要求更加符合社会状况的资源税制的建立[1]。

(二)资源税改革探索

1994年起,伴随着我国分税制的建立,资源税的模式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在1994年起到2009年这一段时期,资源税的变化主要包括三项重要的变革:资源税被归类为地方税种,征收管理的方式得到简化,以及征税范围得到了扩大。这次改革改变了税收制度的整体框架,税收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定,并且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然而在我国经济进一步得到了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严峻,资源税需要配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更深一步的改革。

(三)资源税改革实施

2010年起,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代表的不可再生资源的从价计征改革试点开始,进而推广到各种金属、非金属矿藏的从价计征改革。到2015年为止,我国针对能源、矿产等资源的全面从价计征改革,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果,并且开始了矿产资源补偿费用的清理。资源税价格的改革机制得以正式启动,从试点区向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广的从价计征改革,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正在面临的资源浪费严重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进而为我国全方位进行资源税制改革提供了社会基础。2016年起,我国进行了全面的从价计征资源税制改革,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税制改革进程[2]。

二、我国资源税改革原因

(一)征税范围小

资源税针对的是自然资源,但这一范围具有非常广的下级条目,这其中包含了所有能够影响生产效率,并且具有使用价值的自然要素。然而,在我国资源税的征收方式中,改革前被纳入征税范围的只有其中矿产品,有许多应当缴纳资源税款项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木材、水资源、草场等,都没有被纳入征税范围之内。这不仅会导致我国税收收入的减少,也会导致税收无法达到调节生产的目的。企业会在进行生产时刻意选择不被纳入税收范围内的资源作为替代品,最终令得不到税收保护的自然资源受到破坏。

(二)价格弹性匮乏

原本的资源税采用从量定额计征的方式征收资源税,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简便易行,利于管理,税源稳定,但缺陷在于会很难起到资源税应起到的作用,也就是对税收调节价格的作用和促进经济稳定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价格设置和征收缺乏弹性。

另一方面,价格上弹性的匮乏也会导致国家难以真正认识到市场中资源的供求关系,也难以从资源价格上的波动取得相关的资料,而企业为避免使用被纳入国家税收范围内的资源而选择替代品的行为,也会令企业资源利用技术得不到提升,降低我国技术发展的速度。

(三)税费混乱

在我国实践过程中,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之间的冲突十分明显。由此造成的税费关系混乱导致以费挤税这一情况时常发生,二者之间征收方式、对象和环节上功能的重合导致地方财政非常容易因此陷入混乱。理论上二者之间的作用、功能和定位方面应当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别,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甚至趋于等同,导致地方财政容易借此巧立名目设置众多的收费项目,导致地方企业税费负担受到极大的加重,严重影响税收制度应当起到的作用。

三、资源税改革对经济的影响

(一)对国家的影响

进行资源税制改革对我国经济影响首先在于提高了经济收入。由于资源税成为了地方税种,因此有利于提高地方的财政收入。而资源税改革为从价定率征收方式,会对资源密集地区造成格外巨大的影响。而我国资源集中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在另一方面而言也有助于平衡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降低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

有利于完善税制结构,营业税正逐渐退出我国税制范围,为此资源税改革令资源税逐渐承担起地方主要税种的责任,有助于完善我国的税制结构,提高地方直接税所占的比例,最终推动我国税制结构的优化升级[3]。

有利于优化财政管理体系,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清理在黄金、煤炭等矿产资源密集型的企业中,政府针对企业设立的大量收费名目,从而彻底分清企业和政府之间收入分配的关系。企业能够减轻税费负担,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政府得以扩大财政权利,更好地提供社会服务。

(二)对企业的影响

有利于减轻部分企业的负担。资源税改革后,由于采用了从量定额计征的征收方式,包括石灰石、金矿、海盐等矿产开采企业资源税负整体明显下降。在用于原料生产环节的成本得以明显下降的同时,政府针对资源密集型企业征收的各种费用也得到了明显的降低,因此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减轻企业税费方面的负担。其直接结果在于,能够令企业能够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升级和产业优化方面,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从而推动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而对于资源消耗量巨大的产业,进行资源税改革后,从量定额计征的税收征收方式,令粗放型产业如果不迅速改变生产方式,会由于其生产中大量的资源浪费而不得不承担更多的资源税收。此时企业的成本不断上升,而产品的质量得不到提高,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会导致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取得优势,进而被严苛的市场竞争所淘汰。推动资源税改革,对企业而言有助于推动技术方面的革新,进而推动行业整体中科学技术的变革。

资源税改革也有助于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从量定额计征的资源税征收方式对企业而言,意味着可以通过降低企业消耗的资源来降低企业成本,因此企业为获取更高的利润,会增加在对科技和管理方式方面的投入,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倒逼企业从资源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企业转型,并且为迎合资源税改革造成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对内部产业结构和企业构成进行调整,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在结果上推动了企业的转型升[4]。

四、结语

对国家经济而言,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高,而许多资源都有不可再生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举世共睹,然而与此同时,资源和能源方面的消耗也同样巨大,受开采和利用技术的限制,导致我国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也对环境造成了难以修复的破坏。我国资源税改革进程明确体现了我国资源的重要性变化,由于旧资源税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为提高我国经济收入、完善税制结构和优化财政管理体系,我国近年来进行了进一步的税制改革。改变资源税制结构,推动我国资源利用结构调整优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青.全面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4(6):117-118.

[2]张倩.资源税改革对煤炭企业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7,2(1):30-31.

税源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园林意境;筑山理水;园林小品;水景

1.引言

水来自于大自然,她带来动的喧嚣,静的和平,还有韵致无穷的倒影。水是风景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她为植物、鱼和野外生灵提供生存之地。水可能是所有景观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它极具可塑性,并有可静止,可活动,可发出声音,可以映射周围景物等特性,所以可单独作为艺术品的主体,也可以与建筑物、雕塑、植物或其他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因此水景在公共艺术的范畴里,应该占有一席之地。早期水景大多与艺术品相搭配,所以其演变也是传统的、着重观赏的雕塑或神像喷泉、水池,进入与抽象造型相结合的水景,再进入到与周围环境相搭配的水景,以及能够让人亲近接触的亲水性喷泉。

正是水的这些特性,才表达出园林中依水景观的无穷魅力。作为园林中的独特一景――依水景观,与水景一样也相应的有它独特的观赏价值。

2.依水景观的审美特征

2.1依水景观的设计形式

2.1.1水体建亭

水面开阔舒展,明朗,流动,有的幽深宁静、有的碧波万顷,情趣各异,为突出不同的景观效果,一般在小水面建亭宜低邻水面,以细察涟漪。而在大水面,碧波坦荡,亭宜建在临水高台,或较高的石基上,以观远山近水,舒展胸怀,各有其妙。

一般临水建亭,有一边临水、多边临水或完全伸入水中,四周被水环绕等多种形式,在小岛上、湖心台基上、岸边石矶上都是临水建亭之所,在桥上建亭,更使水面景色锦上添花,并增加水面空间层次。

2.1.2水面设桥

桥是人类跨越山河天堑的技术创造,给人带来生活的进步与交通的方便,自然能引起人的美好联想,固有人间彩虹的美称。而在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中,地形变化与水路相隔,非常需要桥来联系交通,沟通景区,组织游览路线。而且更以其造型优美形式多样作为园林中重要造景建筑之一。因此小桥流水成为中国园林及风景绘画的典型景色。在规划设计桥时,桥应与园林道路系统配合、方便交通;联系游览路线与观景点;注意水面的划分与水路通行与通航;组织景区分隔与联系的关系。

2.1.2.1水景中桥的类型及应用

步石

又称汀步、跳墩子,虽然这是最原始的过水形式,早被新技术所替代,但在园林中尚可应用发挥有情趣的跨水小景,使人走在汀步上有脚下清流游鱼可数的近水亲切感。汀步最适合浅滩小溪跨度不大的水面,也有结合滚水坝体设置过坝汀步,但要注意安全。

梁桥

跨水以梁、独木桥是最原始的梁桥。对园林中小河、溪流宽度不大的水面仍可使用。就是水面宽度不深的也可建设桥墩形成多跨桥的梁桥,梁桥平坦便于行走与通车,在依水景观的设计中,梁桥除起到组织交通外,还能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形成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耐人寻味。

拱桥

拱桥是人用石材建造大跨度工程的创造,在我国很早就有拱券的利用。拱桥的形式多样,有单拱、三拱到连续多拱,方便园林不同环境的要求而选用。在功能上又很适应上面通行、下面通航的要求。拱桥在园林中更有独特造景效果。因此有“长虹堰卧,倒影成环”的描写。如北京的玉带桥、十七孔桥。玉带桥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桥,拱高而薄,恰如一条玉带横舞水面,它造型复杂、结构精美,在水面上映出婀娜多姿的倒影。

浮桥

浮桥是在较宽水面通行的简单和临时性办法。它可以免去做桥墩基础等工程措施,它只用船或浮筒替代桥墩上架梁板用绳索拉固就成通行的浮桥。在依水景观的设计中,它起到多方面的作用,但其重点不在于组织交通。由于它固而不稳,人立其上有晃悠动荡之势,给人以不安的感觉,利用浮桥的不稳因素,可以与水的静态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能激发人们勇于冒险、积极奋进的进取心。

吊桥

在急流深涧,高山峡谷,桥下没有建墩的条件,如我国西南地区,最宜建吊桥。它可以大跨度的横卧水面,悬而不落。吊桥具有优美的曲线,给人以轻巧之感。立于桥上,既可远眺,又可近观。轻巧的悬索吊桥随着我国科技发展,今后在依水景观的设计中,必将出现更多的具有优美曲线、轻巧的吊桥。

亭桥与廊桥

这类既有交通作用又有游憩功能与造景效果的桥,很适合园林要求。如北京颐和园西堤上建有幽风桥、镜桥、练桥、绿柳等亭桥。这些桥在长堤游览线上起着点景休息作用,在远观上打破上堤水平线构图,有对比造景、分割水面层次作用。桂林七星岩的花桥,这一长的廊桥是通往公园入口第一个景观建筑。扬州瘦西湖上的五亭桥是瘦西湖长轴上主景建筑。

2.1.3依水修榭

榭是园林中游憩建筑之一,建于水边,《园冶》上记载“榭者借也,借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说明榭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游憩建筑。其基本特点是临水,尤其着重于借取水面景色。在功能上除应满足游人休息的需要外,还有观景及点缀风景的作用。

最常见的水榭形式是:在水边筑一平台,在平台周边以低栏杆围绕,在湖岸通向水面处作敞口,在平台上建起一单体建筑,建筑平面通常是长方形,建筑四面开敞通透,或四面作落地长窗。

榭与水的结合方式有很多种。从平面上看,有一面临水、两面临水、三面临水以及四面临水等形式,四周临水者以桥与湖岸相联。从剖面上看平台形式,有的是实心土台,水流只在平台四周环绕;而有的平台下部是以石梁柱结构支撑,水流可流入部分建筑底部,甚至有的可让水流流入整个建筑底部,形成驾临碧波之上的效果。

2.1.4水面建舫

舫的原意是船,一般指小船。建筑上的舫是指水边的一种建筑,在园林湖泊的水边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形建筑。舫的下部船体通常用石砌成,上部船舱则多用木构建筑,其形似船。舫建在水边,一般是两面或三面临水,其余面与陆地相连,最好是四面临水,其一侧设有平桥与湖岸相连,有仿跳板之意。它立于水中,又与岸边环境相联系,使空间得到了延伸,具有富于变化的联系方式,既可以突出主题,又能进一步表达设计意图。

2.2水与山石之间的关系

2.2.1石

在园林,特别在庭园中是一种重要的造景素材。“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今天,园林用石尤广,能固岸,坚桥,又可为人攀高作蹬,围池作栏,叠山构炯,指石为坐,以至立壁引泉作瀑,伏池喷水成景。品石中较典型的有太湖石、黄石等。品石,在景石造型中,可作庭园的点缀,陪衬小品,也可以石为主题构成依水景观的中心。在运用品石时,要根据具体素材,反复琢磨,取其形,立其意,借状天然,方能“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的增色景观。

2.2.1.1 雕塑型景石

其所选的品石素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形状特征,或酷似风物禽鱼,或若兽若人,神貌兼有;或稍以加工,寄意于形。塑物型景石作为庭中观赏的孤赏石时,一般布置在入口、前庭、廊侧、路端、景窗旁、水池边或景栽下,以一定的主题来表达景石的一定意境,置于庭中,往往成了庭园的景观中心,而深化园意,丰润庭景。

2.2.1.2 筑山型景石

该种景石,常用岩、壁、峡、涧之手法将水引入园景,以形成河流、小溪、瀑布等。溪涧及河流都属于流动的水体,由其形成的溪和涧,都应有不同的落差,可造成不同的流速和涡旋及多股小瀑布等。这种依水景观的形成,对石的要求很高,特别是石的形状要有丰富的变化,以小取胜,效仿自然,展现水景主体空间的迂回曲折和开合收放的韵律,形成“一峰华山千寻,一勺江湖万里”的意境。

2.3 临水驳岸形式及其特征

庭园水局之成败,除一定的水型外,离不开相应岸型的规划和塑造,协调的岸型可使水局景更好的呈现出水在庭园中的作用和特色,把旷畅水面做得更为舒展。岸型属园林的范畴,多顺其自然。园林驳岸在园林水体边缘与陆地交界处,为稳定岸壁,保护河岸不被冲刷或水淹所设置的构筑物(保岸),必须结合所在景区园林艺术风格、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面形成、材料特性、种植设计以及施工方法、技术经济要求来选其建筑结构及其建筑结构形式。庭园水局的岸型亦多以模拟自然取胜,我国庭园中的岸型包括洲、岛、堤、矶、岸各类形式,不同水型,采取不同的岸型。总之,必须极尽自然,以表达“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效果,统一于周围景色之中。

2.3.1洲诸

洲诸是一种濒水的片式岸型,造园中属湖山型的园林里,多有洲诸之胜。洲诸不是单纯的水面维护,而是与园林小品组成富有天然情趣的水局景的一项重要手段。

2.3.2岛

岛一般指突出水面的小土丘,属块状岸型。常用手法是:岛外水面萦回,折桥相引;岛心立亭,四面配以花木景石,形成庭园水局之中心,游人临岛眺望,可遍览周围景色。该岸型与洲诸相仿,但体积较小,造型亦很灵巧。

2.3.3堤

以堤分隔水面,属带形岸型。在大型园林中如杭州西湖苏堤,既是园林水局中之堤景,又是诱导眺望远景的游览路线,在庭园里用小堤做景的,多作庭内空间的分割,以增添庭景之情趣。

2.3.4矶

矶是指突出水面的湖石一类,属点状岸型,一般临岸矶多与水栽景相配,或有远景因借,成为游人酷爱的摄影点。位于池中的矶,常暗藏喷水龙头,自湖中央溅喷成景,也有用矶作水上亭榭之衬景的,成为水局三小品。

2.3.5池岸

岸型中最常见的仍数沿池作岸的环状岸型,通称池岸。我国传统庭园池岸多属自由型,它因势而曲,随形作岸。一般多以文石砌作,或以湖石,黄石叠成。新建庭园之小池池岸,形式多样,采用的材料亦各不相同,这些岸式一般较精致,与小池水景很协调,且往往一池采用多种岸式,不同的岸式之间用顽石作衔接,使水景更为添色。

2.4水与动植物的关系

水是植物营养丰富的栖息地,它能滋养周围的植物、鱼和其它野生物。大多数水塘和水池可以饲养观赏鱼类,而较大的水池则是野禽的避风港。鱼类可以自由地生活在溪流和小河中,但溪水和小河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池塘中可以培养出茂盛且风格各异的植物,而在小溪中精心培育的植物则是问心无愧的建筑艺术。

2.4.1水与植物的关系

2.4.1.1水边的植物配置

无论大小水面的植物配置,与水边的距离一般要求有远有近,有疏有密,切忌沿边线等距离栽植,避免单调呆板的行道树形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又需要造就浓密的“垂直绿障”。如杭州黄龙洞水池南面的山,山脚距水池10余米,山坡陡峻,树木郁郁葱葱,形成一个庞大的“垂直绿面”,高达30余米,而水池宽仅18米,再加上池旁白色的园林建筑衬托,高低对比更加明显。林中鸟声卿卿,坐临池畔,如入深山老林,使人感到水池空间更为宁静、古拙。

2.4.1.2水面的植物配置

水面全部栽满植物的,多适用小水池,或大水池中较独立的一个局部,在南方的一些自然风景区中,保留了农村田野的风味,在水面铺满了绿萍或红萍,如似一块绿色的地毯或红色的平绒布,也是一种野趣;在水面部分栽植水生植物的情况则比较普遍,其配置一定要与水面大小比例、周围景观的视野相协调,尤其不要妨碍倒影产生的效果。

2.2.4水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动物是水景规划设计中的重要要素之一。水是生命之源,离开了水就意味着失去了动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因为动物的存在,水景变的更具有灵性,成为依水景观中的又一个闪光点。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税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税务总局

税收征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汉出版社;武汉市税务学会;武汉国际税收研究会

产经评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暨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