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养生保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医药 预防保健
中图分类号:R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325-01
养生保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中医对保健的研究积累了很多经验,两千多年前的《黄帝黄帝内经》开创了中医养生保健的先河,历朝历代的众多医、佛、道家亦对养生之道作过深刻而详细的发掘与论述,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医养生理论。再结合丰富的中药资源,使中医养生保健更显得朴素而神秘。养生一词,最初出自《管子》,表达的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的意思。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健康及长寿是人们一贯追求和向往的美好愿望,故此养生保健文化才得到了持续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养生的理念遍布全世界[1]。中医药养生荟萃了我国人民经年积累的多种防病健身的方法,综合了儒、道、佛与诸子百家的精华,堪称我国之瑰宝。中医药养生学倡导: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愈后防复,这一思想也是符合现代养生的潮流趋势、体显了绿色保健的养生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各种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而滋生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亚健康疾病的发病率呈大幅上升之势。成为危害广大民众健康的主要杀手[2]。同时,医疗费用的恶性膨胀亦引起了严重的医疗危机,看病贵、看病难已成为我国最为热点的社会问题。这些因素导致了人们对养生保健充满空前的热情。我们对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作如下的总结:
1 治未病养生保健理念
在《黄帝内经》里最先提出“治未病”的应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是治病方法中最为高剂的一种境界,也是中医养生理论精华之所在。治未病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其中未病先防更接近于养生的真正目的所在。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对后世养生学的形成产生及其深远的影响。《黄帝内经》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初步创建了中医养生的理论雏形,后经众多医家的发展及补充,逐渐走向完善。这和21世纪我国医学目的调整方向是一致的,治未病成为了最符合时展趋势且具成本效应的医疗发展方式。我国的医改政策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明确地提出了要积极推广治未病中医体系的建设[3]。
2 气血的调理养生保健理念
《黄帝内经》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五脏六腑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气,为不断运动着的对人体行使充养功能的精微物质,是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动力,《灵枢・决气》中有:“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血是来自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人体的五脏六腑、皮毛、经骨等一切组织,若没有血的滋养,所有的生理功能将不能正常进行[4]。《灵枢・本神》中有:“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这说明了人体的本源是起始于精;液为人体所有正常水液之总称,人体所有生命活动的维持皆与其有关,它分遍布于脏腑组织中,出入于经脉,环流于全身,与血液一起承担这濡养人体所有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因此,中医养生,强调气血的充盈和正常疏布,其中一种物质出现虚实不平衡都将影响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转[5]。
3 整体养生保健理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有机而统一的整体,养生即是对人体的一种整体干预,人们应顺应自然四季的变化,是形体和精神的关系统一调和,使人体各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成为适应环境变化的统一体,使人体形成天人合一、内外一致的最佳状态。中医整体养生理念主要表现在:①天人合一观:强调人要顺应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相处。天人合一养生方法具体内容有:春夏季以养阳为主,秋冬季节以养阴为主、根据自身特点适当调整阴阳平衡,顺时起居,夏秋晚睡早起,冬春早睡晚起等[6]。②形神整体观:中医认为形和神是人体物质和功能的基础。形神共养是中医形神整体养生观的主要方法,具体阐述有调畅情志、形神共养、保养真气等。③人身整体观:人体的所有生命活动是围绕五脏六腑的功能进行的。在脏腑功能活动过程中,十二脏腑还通过经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协调脏腑功能是养生的中药内容。
4 辩证养生保健理念
中医辨证养生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形神共养、正要制邪。动则养形,静则养神。中医认为精气神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要素,形和神互相依存,不能独活,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形神共养。正气为人体之根本,可以外避邪气入侵。中医认为人体的正气状况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外邪入侵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养生强调正要制邪,疾病即无法发声。《灵枢・剌法论》中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些思想都体现了正邪关系在养生中的应用。辨证养生原则总体上是体现厉害关系相互转变的思想。
5 小结
养生保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中医药正是一门典型的实践科学。其实践基础是先民们经过长达几千年的生活、生产积累总结出的养生经验。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533.
[2] 董永刚.浅谈中医治未病是新世纪的健康模式[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4(1):32.
[3]王前.李约瑟对中国传统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的贡献[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18):52~58.
[4]邢玉瑞.黄帝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9l~194.
中医养生保健历史悠久,其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理论为基础,经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家的反复实践、不断继承创新而成。它方法丰富、理论独特、效果确切,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民的健康长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中医养生保健长期被认为只跟亚健康、“未病”相联系,与疾病治疗无关,不为医家所重视。为此,本文就高血压病的中医养生保健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抛砖引玉:
1 高血压病的精神养生保健
高血压病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但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急躁、易怒、易激动的性格容易患高血压病,经常性情绪紧张和持续的应激状态对高血压的致病作用也不容忽视。现代心身医学专家认为,心理治疗对高血压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轻度血压升高的高血压病人不需服用降血压药物,单独心理治疗就可达到降血压目的,治疗措施主要针对造成紧张、压抑的心理因素;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修养,改善不良个性,提高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注意改善人际关系,建立起规律性的工作、生活、休息习惯,保持足够的睡眠。对于中度以上的高血压病人,除了采用心理治疗措施外,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一些降压药物。
中医非常注重精神的养生保健,叶明花等[2]认为高血压的精神养生要做到精神乐观、心境清静、性格平和、娱乐适中。周氏[3] 对高血压病初步进行了情志治疗实践,以脏腑、情志与五行配属的关系出发,根据五行相克原理,以一种情志活动调整与控制另一种情志活动,以达消除不良情绪的目的。
肖珉[4]也认为情志失常可表现为气机的紊乱,进而情志异常变化可内伤及脏腑。在机体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异常,从而引起血压增高[5]。情志因素是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不能忽视心身并治的原则,中医药在此治疗领域突显优势。
2 高血压病的运动养生保健
运动,古人称之为“动形”、“练形”。运动养生是通过适量的运动来保养生命的方法。中医运动养生讲究的是“动静结合”、“形神俱养”,高血压病的运动养生保健,研究得较多的是太极拳。
据研究[6],参加规律性体育运动的人群,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低于无规律性体育运动者。张秋[7]等研究表明:太极拳能有效降低血压,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汤庆华[8]的实验中,把太极拳组与对照组实验对比后发现,太极拳组的舒张压降低幅度更大。常淑平等[9]认为太极拳运动能使内分泌失调与自主神经功能的失衡得到调整。在毕业等[10]的实验中,运动组经过6个月太极拳锻炼, 全血黏度与锻炼前相比显著下降。这可能是太极拳运动有利于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的机制之一。
杨红[11]根据高血压人群的特点,筛选出健步健身操、太极拳、八段锦、六字诀、健美操为主要运动内容,经过对20名受试者的跟踪测试表明:经过24周的健身降压操运动干预,其收缩压和舒张压都较实验前有非常显著性降低,动脉机能指标脉搏波速也有顺应性降低。
姜华[12]总结太极拳的基本指导思想为阴阳平衡和虚实变化,使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协调的最佳状态,从而使人脏腑、经络、气血协调有序和平衡,并且认为这是太极拳能够降血压的中医基础。
太极拳作为传统养生运动具有广阔的前景,尤其中医强调治未病思想,太极拳运动能有效降低血压,特别是舒张压,缓解高血压患者的自觉症状,较单纯药物效果作用更明显。因此太极拳运动可作为药物治疗外的有效辅助治疗。
3 高血压病的气功养生保健
气功养生讲究精、气、神的高度统一,因而在养生中气功养生是所有养生中的最高境界。气功养生是通过肢体运动(调身)、呼吸锻炼(调息)、意念(调心)来达到的。气功有各种流派,最常见的是:吐纳派、导引派、坐禅派、调心、存想派、内丹派。邱子薇[13]推荐无极式气功,急躁易怒的人,通过这个气功可以让患者静下心,注意力集中,不会导致高血压的肝阳上亢。
4 高血压病的针灸按摩养生保健
李士杰[14]采用北京衡和达医疗保健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CPY-Z-l型平衡保健治疗仪,结果降压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推拿作为一种物理疗法,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与药物相比,具有良性、双向调节和无毒副作用的特点。黄谷等[15]运用推拿,通过运用手法治疗轻度高血压,症状和血压都得到改善。李小军[16]自编保健推拿术观察60例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采取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总有效率达86.7﹪。周丽[17]在应用常规降压药物的基础上,配合耳穴压豆,对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减少降压药的应用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昔方面收到较好的效果。
运转乾坤法(亦即自然牵引法) [18],是一种无创痛性与运动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上盛下虚的高血压病,其目的就是改善了神经、血管和心、脑功能,促使了血压的恢复,是预防、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5 高血压病的食疗药膳养生保健
饮食调摄在高血压病的综合防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减少高脂血症、肥胖超重、糖尿病等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从而有效预防高血压病、促进高血压控制、减少高血压并发症。
据报道,现在世界人均寿命已达70岁以上,有研究指出今后10年内人的平均寿命可达95岁,还有的科学家预测人能活到200多岁。不管科学怎样预测,我们中医学在《内经・养生论》上曾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认为人的天年限度一般为120岁左右。
那么,人如何活过百岁,达到“上寿”?祖国医学告诉我们,要协调阴阳,遵循养生规律。《黄帝内经》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就是说,要知道养生的法则,必须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生活起居要符合养生的方法。但是,自古以来,为什么享尽天年的人为数稀少,究其原因,除了先天禀赋和不可抵御的意外等因素外,主要是由于不知调摄,悖于养生规律,以致正气不足,抗病力减弱,易受病邪侵害,过早衰老。这也正如《内经》所说: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十分显然,要强身增寿,必须遵循规律生活,必须摒除陋习,协调阴阳,讲究养生保健。
(二)祖国医学对阴阳协调特别重视,无论谈生理或病理,都十分注意阴阳的变化。“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这说明人的生命活动是以体内阴阳为依据的。阴阳在人体的关系是“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按祖国医学理论的这些论述,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可概括为(物质)与阳气(功能)的相互作用与运动。人体的生理活动(阳)是以物质(阴)为基础的,没有就无以化生阳气;而生理功能活动的结果又不断地化生。所以没有物质(阴)不能产生功能(阳),没有功能(阳)也不能化生物质(阴)。这样,物质与功能、阴与阳共处于相互对立、依存、消长和转化的统一体中,维持着物质与功能、阴与阳的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例如,人体内的气与血是一对阴阳,气无形而动属阳,血有形而静属阴,气有温煦推动的作用,血有营养滋润的作用,血的生成离不开气,气附藏于血中,不能离开血而存在。气血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也是相互影响的。若气虚则生化不足,血也虚,气虚运行无力则血瘀阻,气虚而不能统摄血液在血管中正常运行而溢于脉外而产生出血等症;而血虚不能生气则气虚。大出血病人,气随血脱而发生气脱(休克)。这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诀,精气乃绝”。因此,只有经常保持体内外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人体内外阴阳平衡,人才能健康无病,不易衰老,寿命才能得以延长。
【关键词】养生思想;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22-02
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必备条件。作为将来医疗事业的主要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健康养生思想培养任务是巨大的。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健康养生思想的树立关乎医疗事业从业者的工作时限,同时也关乎健康养生思想的模范树立。健康养生问题的关注不仅是现今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先古时代亦被关注。“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因此,养生的问题值得中医药院校师生关注。
一、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具备养生属性
从体育课程的视角分析传统保健体育,是我国古代传承至今的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同时传统保健体育还具备了养生及预防疾病的功能。对于一般医疗手段施治而言,传统保健体育更加注重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控制自我心理及生理活动,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对于医学不断进步,医疗手段增多的今天,参与传统保健体育锻炼,不但绿色低碳环保,对于体质虚弱、疏解心理压力、慢性疾病防预者有明显的养生作用。
二、中医养生思想
中医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认为养生是在未病时,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机能,提高抵抗疾病能力,避免病邪入侵,而达到防预疾病的作用。其主要通过积极调养身体正气、顺应自然、养性调神、不妄劳作、节制饮食等方法,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三、传统保健体育与中医养生思想两者契合
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闪耀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实践积累的瑰宝。其不仅具备强身健体、益智防病的思想指导,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终生体育、培养学生养生保健的重要实施途径。因此,不能把中医药院校中传统保健体育教学单一列为体育课程。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学习,与中医思想的形成和完备,有莫大的关系。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与传统保健体育养生防病的思维模式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在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灌输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同时,应把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学习看成是治未病养生的一个重要的实施手段。
四、培养与落实
中医养生思想在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中渗透、培养、落实是一个复杂的体教结合、医体结合、医教结合的综合问题。本文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大纲规划、课程教师的培训、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如何引导养生习惯的养成等四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一)教学大纲规划。教学大纲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关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编写、授课计划的落实、课程考核办法、教学反馈评估等,对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如何教学、如何实施、如何考试及学时如何分配等都有具体的要求,它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使中医养生思想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能有效落实,必须从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开始,设置以中医养生思想为指导思路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从大纲上规范教学的实施,明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考核的办法,使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具备纲领性指导思想。
(二)课程教师的培训。现今,在中医药院校担任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任务的体育教师主要还是以学院派体育教师为主,鲜有中医药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为了能让传统保健体育课程能渗透中医思想,对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师进行中医养生思想的培训是有必要的。现今,大学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忽略的,同时,教师为适应学科的需要,健全学科知识体系,适当进行培训亦是理所当然的。
中医药院校中具备中医养生思想完整体系的中医学课专业背景的教师,教授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是可行的,其意义和作用在于,全方位对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进行中医思想的培养,并涵盖在体育教学中。
(三)课程教学中落实。生命在于运动的口号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在业余锻炼中被广泛提起。而实践中应该是生命在于适当适度的运动。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说明了运动要养成习惯,同时适度适当。然而对于中医药院校学生来说,每位学生运动的适当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此与中医中辩证施治是同一个道理。因此,要想全面落实中医养生思想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分析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状况,依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状况,进行分组分类教学。教学的内容相当,但是依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分组设置不同的体能训练目标;依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分组设置不同的养生手法训练等,以期达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内容。
(四)引导养生习惯的养成。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能传授给学生各种实践功法,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等,并在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中医养生思想。但中医养生思想是一个体系完备的理论,不是单一功法的锻炼和思想的培养就是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中医养生认为,辩证认识自己的身体,顺应自然四时,起居有常,饮食调配,养性调神,动静结合,不妄劳作,方能全面使人体气血阴阳得到调整平衡,从而发挥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马英.中国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中医学思考[J].辽 宁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2009,2(2).
[2]韩洋.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的意义[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9):74.
[3]袁跃,吴桂平.论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体育的社会功能演进[J].合 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2013,1(2).
[4]王博.中医药院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思路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6.
[5]翟立武.高等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改革特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
文/李俊德
汪履秋,男,汉族,生于1919年9月。系江苏省中医院教授。汪先生的养生之法可概括为:日常生活,高度规律,无妄劳作,无过贪逸,静漠淡恬,和愉虚无,静心养性,修心养德。并借鉴古人“养生十六宜”,简化而创“十常保健法”,持之以恒,受益匪浅。时年七十有五,身体尚健,无任何痛苦。
中医养生之道,源于《内经》摄生篇,本人每多仿效。我的生活方法除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就是早晨做气功,午后散步,平时做做“十常保健法”,动静结合,保健益寿。
我每日三餐,定时定量,饮食无偏嗜,荤素搭配,不食脂肪肥肉,以高蛋白低脂肪为原则,喜食豆制品。每于高温时节以素食清淡为主。定时作息,每天睡眠八小时,实际入睡五小时,间有失眠,往往以背诵诗歌可入睡,如确实不能入睡,偶服安定2片。晨起练气功约50分钟,名为“内劲一指禅”。7点进早餐,食后少许登圊,以防便秘。偶有便秘,每晚服香蕉一至二根,或晚餐佐以菠菜之类。午饭后午睡,于下午两点半起身外出散步一个半小时,回来后静坐,读书写作,从不过劳。晚餐时进白酒25毫升,以低度酒为主。看完“新闻联播”之后,做“十常保健法”。睡前先洗面后洗足,晚十时入睡。平时常与孙儿戏弄或与同道友人聊天,不分辈次。我从不吸烟,对于饮茶亦不太嗜好,早中餐后饮一杯淡茶。从不服保健药品。
我平时很少生病,现在只患老年高血压病,但无任何症状,这与我日常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不无关系。我现年75岁,尚未退休,仍从事医疗、科研工作。每天半天上班,诊治病人30人次。科研工作指导学生去做。人到老年就要预防疾病,我未满六十就开始锻炼,开始跑步锻炼,到七十岁时改为散步,六十五岁开始做气功。我现在脑力不衰,健脑的方法就是用脑而不损脑。说到生活,我认为应该节制,但须因人而异,如本元气足,可以放宽;肾虚精衰,就应节制。
我除了每晨做气功、午后散步之外,平时常做“十常保健法”。具体做法是:
1.发宜常梳,每天梳头3次。
2.面宜常擦,早晚各1次,每次50下。
3.目宜常运,每日1次,眼球转动10次。
4.鼻翼常按,按迎香穴,每日2次,每次50下。
5.耳宜常弹,每晨1次,弹100下,又称鸣天鼓。
6.齿宜常叩,每晨叩100下。
7.唾宜常咽,每日1次,不拘次数。
8.腹宜常摩,每晨1次,摩100下。
9.腰宜常伸,每日1次,空拳击腰,左右旋转,不拘次数。
10.足心常摩,每日摩3次,每次50下。
颐养天年贵在勤
文/杨吉生
勤学习 老年人可通过读书报、看电视、听广播了解国内外大事;还可学习书法、绘画、摄影、集邮、种花、养鸟等,使晚年生活丰富多彩。脑功能衰退是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多开动脑筋,可防止大脑迟钝,使大脑皮层的记忆神经永葆青春。
勤动手 积极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既可增添生活情趣,又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勤交谈 经常与家人、亲友和社会人员在一起交流信息、谈古论今,可调节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并可远离孤独和压抑,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勤咀嚼 老年人进餐时细嚼慢咽,能够使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得以充分吸收,还能使人产生饱腹感,防止进食过量。
勤动嘴 嘴的一举一动都牵涉到脑。老年人多笑、多说,都可对大脑产生积极的影响。以笑来说,可牵动面肌达13块之多,尤其利于开发大脑右半部的功能。
勤锻炼 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良方,运动可促使全身血液循环活跃,保证大脑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扩大交际范围。
勤梳头 勤梳头也是重要的养生方法,用梳子来梳身体,梳浴可谓“摩擦皮肤健身术”,能舒通经络,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提高抗病能力。
勤按摩 按摩前胸、背部、肚脐和脚底各个穴位,勤揉腹可减小将军肚,防止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