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八历史下知识点总结

八历史下知识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八历史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八历史下知识点总结

八历史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一、理清线索,简化关系,增强记忆

初一历史下册教材中第五课“和同为一家”和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历史知识点相当庞杂,民族关系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教师将纵横相连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单化,帮助学生理清线索,使之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交叉网。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两个表格。

这两个表格不仅涵盖了整课重要的知识点,而且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不仅有利于老师教,而且有利于学生学。尤其在记忆表格的时候,要求学生第一竖栏要按照顺序记忆,表格一的册封帝王一栏除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是唐太宗所为,其他的都是唐玄宗的主要事迹。最后一竖栏的时间两个7世纪、两个8世纪;表格二的政权栏,辽、西夏和北宋并立,金和南宋并立;时间栏辽、西夏、金的建立时间分别是10世纪、11世纪、12世纪,北宋的起止时间960年到1127年,同时1127也是南宋建立的时间;通过比较称谓栏,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三个太祖即辽是辽太祖、宋是宋太祖、金是金太祖;议和条款栏的相同点都有送岁币。通过以上的两个表格,唐和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北宋南宋时期的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情况一目了然,虽然内容很庞杂,关系很复杂,但是通过运用表格将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联系、比较,把握规律,对学生而言,不仅强化了记忆,而且避免了知识点混淆;不仅理清了线索,而且简化了关系。

二、简化历史事件,构筑完整印记

借助图表,可以帮助学生简化历史事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调动视觉功能,构筑对历史事件较完整的印记,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比如在讲到第四课“唐朝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格。

通过这样一个表格,学生很容易了解到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而为科举制度的完善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是唐朝的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三、同类比较、强化记忆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初一历史下册教材中相似的知识点相当多,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对相似而不同的识记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弄清以至于把握它们的差异点与相同点。而表格更是一种分类比较,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例如:唐朝的三位诗人,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明清的四大古典小说,虽然分布在同一课,但是内容比较相近,极易混淆,为此我设计了三张表格,如下。

通过以上三个表格,把文学艺术方面比较相似的历史知识点进行了比较,不仅把杂乱的知识点进行了有序梳理,使之更加系统化、条理化,而且学生更容易抓住重点,对比强化记忆,减轻课业负担。

四、归纳总结,提高综合能力

归纳总结是把同类型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性和相似性,并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教师应该找出各种相同性质的或相似性质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利用表格归纳列举出来,由点及线、由线及面。

以上的三个表格涉及了八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点,时间跨度非常大,同时也散乱地分布在书本各个章节,讲授新课的时候,学生掌握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是综合复习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张冠李戴,所以全面掌握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通过以上三个表格,将繁杂的历史内容简单化、特征化、条理化了,一目了然,不仅便于对比记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作为一种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转换为条理清晰的表格形式,合理、科学地设计不同形式、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表格,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增强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能力,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和掌握信息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以及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事半功倍。

八历史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摘 要】微课是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型尝试,本文中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微课,与大家来探讨其应用意义、应用现状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 微课;历史;策略

一、微课的定义

微课的定义,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育教学实践的要求,要求在视频作为主要载体的基础上,教师把自己在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重难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教学活动记录下来。“微课”的核心组成就是课堂教学视频或者是教学案例片段,同时也包含了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反思、课堂及课下测验,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

二、微课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如果没有兴趣的引导,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知识,尤其是历史教学中涉及大量的历史背景、意义、历史过程需要记忆,课业负担繁重,日渐增加的课业负担更是让学生畏惧学习、逃避学习,把微课引入课堂就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微课的内容新颖而具有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应用于历史教学中更是可以把一些知识线索连成串,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形式帮助学生更加灵活地记忆和运用,而免除了刻板背诵带给学生的压力。

三、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特点和优势

历史教学中涉及很多的故事、人物典故等题材,很多的知识点具有连贯性和故事性,很适合以微课这种短小的多个知识模块方式来展示,而微课具有主题鲜明、内容简洁、时间较短等独特的优点,将之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也可以使学生在注意力较为集中的时期对教学重难点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同时,运用微课教学,大大丰富了知识点展示的形式,尤其是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文素养对公众的熏陶,各种历史题材的语言节目、名人讲座、以及优秀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针对历史教材里的很多知识点,教师都可以找到影片、名家讲坛、说书,以及名师公开课等多种形式和多种素材,从而进行课堂教学和展示,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于历史学习保持较高的求知欲。

四、微课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一)微课时长把握不当

传统历史教学中,为了适应不同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程度的差异,教学节奏进行得比较缓慢。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微课教学的展开。微课教学要求时长较短,使得每位学生在微课教学过程中都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能够比较轻松地掌握知识点。

调查发现,教学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到十分钟,可以使学生一直保持在注意力相对集中地状态,因此我们建议将每段微课视频的播放时间设置在五分钟到八分钟左右的时长。由于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因此在选材上要注意精简、同时要能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在开始时播放微课视频,开门见山导出主题和主要知识点,能够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缩短传统课堂的导入环节,提高课堂效率。而微课设置方式可以是一个题目或者是结合学过的相关知识点以及社会新闻、生活现象,当然也可以开门见山以名师讲堂的方式直接进入知识点的展示。

(二)微课教学选材内容单一,没有考虑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现在虽然教师们对于开展微课教学的热情比较高涨,但是受备课条件和微课教学认知所限,教师通常只会准备一套微课内容,但是我们知道,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他们对于新知识点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同一套教学内容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对于学生整体的提升效果是比较小的,这就与我们实施微课课程的初衷相悖。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微课课程的选材上更加用心,需要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微课素材,即使是同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受众不同、他们对于旧知识的掌握度和新知识的接受度也是不同的,针对接受能力快的学生,教师应将重点放在调动学生兴趣,重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微课设置要更加灵活、内容要更加丰富有趣;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就需要教师在新课开始前先帮助学生梳理一遍以前的知识点,才能保证新知识学习的连贯性,那么在微课选材上就不能有过多新内容,要重在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连贯上,教学进度也不能太快。

(三)教师对于微课教学的把握能力不足,忽视自身课堂定位

推行微课教学以来,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部分教师以名师录制的微课课程来代替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整个课堂都是由一连串的视频贯穿下来,放映结束,一堂课45分钟也全部过去了。而学生对于视频内容的把握、对于课堂的参与度、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都被模糊掉了,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于重点把握不清、甚至只是在瞧热闹,而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

那么针对以上现象,教师需要找准自己在课堂上的定位,不能被微课占据课堂;教师在微课教学中的作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微课视频的播放只能起到更好地呈现知识点和提高学生兴趣的作用,因此,在微课引入历史课堂后,教师在前期需要谨慎细致的选择微课素材,课堂上也要在播放微课的同时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对微课中的知识点重难点有一个更加准确的把握,微课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作好小结工作,帮助学生巩固在微课中学到的内容,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及时反馈和总结,完成对课程学习的巩固和升华。

五、总结

微课教学引入中学历史课堂是一个十分新颖的改革举措,微课教学方式的成败主要在于几点,首先微课选材的把握既要较好呈现知识点,又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把握自身定位,做好微课的播放者和课堂引导者,帮助学生在微课中找准知识点,最后做好小结工作,帮助学生提炼和升华学习内容。只有做好以上几点,微课教学应用于历史教学中才能真正获得成效。

参考文献

[1]杨连瑞,肖建芳.英语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2]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魯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八历史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能让他们深刻地领悟到知识的本质,使他们的学习能力有效提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时,要分析学生的兴趣,从教材中挖掘他们的兴趣点进行教学的优化设计,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探究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历史知识,深刻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并能学以致用,使他们的历史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

探究精神;指导思维能力;学习主动性随着高中历史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认真探究,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探究式教学中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促进他们历史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利用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学习,使他们的历史思维在积极思考和探究中获得发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和思考,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构建高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时,教师要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融入到学生中间,和他们共同讨论历史教材中的问题。在良好的师生交流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才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课堂教学取得了较高的效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高,他们能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构建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在学习新的历史知识时,学生能快速从构建的历史知识体系中提取出相关知识,并快速理解和掌握,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探究能力。

二、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让他们在积极的思考中进行学习。在历史探究式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多种感官分析知识,增加他们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并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和背景中,让他们和历史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交流,从而产生共鸣,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观点创设辩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辩论。在热烈的探究和辩论中,学生的思路不断明朗,深刻理解了教材中的内容,并能利用历史发展中得到的规律和现象来分析现代社会中的现象,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摆脱形式主义的影响,根据教材内容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遇到问题时能积极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提高探究能力。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进行历史教材的阅读时,就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初期阶段,教师对于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要进行表扬,让其他学生学习他们的做法。通过提问,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思维障碍,使他们更深入的进行历史知识的探究,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教师先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阅读,然后对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是蓄谋已久的?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再次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找到爆发的原因,顺利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接着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把在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和教师、同学的讨论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让学生大胆提问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使他们的质疑能力不断提高,在课堂上敢于把自己的疑惑和问题提出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历史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四、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高探究效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有限,在学习时容易遇到理解不了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他们在探究中改进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探究中不断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在进行记忆时,死记硬背的方式不能让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点,也容易让他们对知识产生混淆,不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学习归纳总结的方法,把学过的知识点按照时间的发生顺序列成一个知识网,把具体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导火索、结果等知识填到知识网中。通过知识网进行历史知识的记忆,让学生有效掌握学到的知识,同时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使他们的历史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五、总结

八历史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整合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66-02

教学整合,即把一些零散的历史事实、结论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通过教学达成教学目的。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教材自2009年秋季学期起在云南省内推广以来,教材本身的编排、叙事方式引发了较大争议。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人民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存在以下问题:切断了历史发展的事实联系,将互有因果关系的时间分散于不同章节中;同一内容在不同章节、教材中反复出现;部分内容表达有待商榷。在教学中的内容整合也重点表现为事实整合。

一、教学整合中采用的方法

(一)以说明高中知识点为目的的整合

正如上文中所言,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更注重结论性阐述,史实部分有所削弱。而“高中历史学习专题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知识基础,对部分内容要加以强调,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

如:必修一专题七第三节《民主政治的扩展》子目――《震荡中的法国》,编写者对1789年―1870年的法国历史一笔带过,“大革命”“巴黎公社”等概念在作为历史背景介绍时略显不足,尤其是“巴黎公社”这一知识点,与第三共和国建立有密切联系,但被置于专题八第二节《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中。笔者将法国大革命的大致历程、巴黎公社运动与普法战争的关系作一简单阐释,使学生能了解其相互关系与第三共和国建立初期的政治形势。

(二)以对比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常采用的整合办法,一般采用列表比较。其好处在于可以把纷繁的头绪化为对比性强的条目,知识点的有序可以加深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

如: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涉及英、美、法、德四国的最高权力归属、各行政部门的权责关系、国家权力来源,在结束专题教学后,我加以列表:

(三)以突出核心问题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般对常规考试中不常出现的知识点加以处理,目的既是为了缩短学时、突出主干,也是将相对更重要的知识点进一步理清与突出。一般来说,常常把某些教材内容处理为另一部分教材内容的背景材料,或让学生自主归纳。

比如:在讲授《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一章时,笔者对近五年来的省会考、全国及各省高考题做了一个统计,得出结论:本专题的教学重点侧重于三次奴隶制改革与罗马法。第一节内容仅作为选择题考察,且多识记考察。在请教老教师后,大胆将《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作为《卓尔不群的雅典》的历史背景,且引领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学生加深了认识,即:地理环境深刻影响了经济结构变化,成为古希腊民主制度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这可以视为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进一步推论。

(四)以加强时序联系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时间是历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在教材编写中,为了适应专题的分类,具有因果关系的历史事件往往被切割开来重新归纳。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看清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关系,故按时间顺序加以重排。

如法国共和史(含普法战争史、巴黎公社运动史、德国宪法史),但被分裂置于两个专题中。在教学中,笔者按时间顺序加以梳理重排,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二、各种教材整合法的弊端分析

(一)背景介绍整合的弊端

背景介绍整合可使历史背景复杂而又未得到详细介绍的事件有一个良好的知识铺垫,但其弊端在于,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所引入知识的“量”和“度”,所讲授知识点的重要性就会被削弱。大部分引入知识点的能力要求应仅限于“了解”,若能力要求过高,学生就很难分辨课内外知识点的重要性,难以有效把握主干知识。

(二)对比整合的弊端

对比整合的弊端在于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在对比整合的过程中,背景因素容易被忽略,做表比较往往只突出易混淆部分。但事件的发生发展有其原因,脱离原因分析的比较很难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掌握表面的差异性。要将之导向深入仍然需要教师进行背景铺垫。这就要求表格必须在具备一定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三)突出重点整合的弊端

突出重点有利于将大量现有教材中的非重点内容淡化。虽然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但处理不当也会造成后遗症。如《珍惜自由的希腊公民》一目,虽然在《教师用书》中“知识与能力”中提到“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和人文条件”,但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指出,在《2012年高考大纲》中也仅模糊提及。从而在教学中一般将之淡化,不做重点阐释,学生很容易将之忽略。但察看2008―2012年各地高考卷,2008、2009、2011年都考察了这一知识点。虽然仅作为选择题考查,但也值得重视。且新增的知识点以后的考查力度恐也非现有考题所能说明,若不引起重视、在考试中“冷门”变“热点”,将增大失分率。

(四)时序整合的弊端

时序整合有利于同属一历史时段内、具有前后关系的部分联系起来,但存在的问题是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讲解。按时序连接内容往往将不同专题之间的内容关联到一起,揭示因果。但在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专题内容已由特定的教学目的与逻辑关系联系起来。在讲授若干时序不清又相互无直接因果关联的内容时,若采用时序整合,在教授到每一具体章节时,必然要将抽离出来的内容还原回去重新阐释。同一内容反复强调固然有利于培养多视角分析的能力,但也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前后重复。这一问题在日后的选修课教学中恐也难以避免。

参考文献:

八历史下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础 审题 运用 回归 解读 灵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当今中考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脱离了原来死记硬背的框架,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运用,中考改革已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再到“问题立意”转变,并将继续深入下去,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初三学生经常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历史解题中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在最后复习阶段对这些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并得出相应对策,成为当前初三《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常见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几乎每份《历史与社会》试卷都会从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出发,设置一至两个基础知识题,每次考试出卷老师都认为这些是送分题,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是往往这些题学生失分最多。每次考试结束后,学生们都需要老师帮助他们分析试卷,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失分原因就是因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有些材料甚至摘录课本中的原句,学生竟然也不知道出处。

如选择题:

“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话出自的文献是( )A.《联合国》 B.《权利法案》 C.《独立宣言》 D.《人权宣言》

上述材料选自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课书)第三课-新体制的确立,阅卷结束后对此题进行了统计,全班学生43人,答案选错的学生达25人人,占了全部学生的58.1%。其中有30%左右的学生知道这则材料来自课本,但具体在哪个文献不清楚。甚至有不少的学生都说在课本中没有阅读过此内容。由此可见学生对书本中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

2、审题常常出现偏差

在平时的练习以及考试过程中,学生因为审题不清失分的现象也占据较大比例。因为审题常常出现偏差,导致答题思路和答题方向出现错误。

如材料题:

材料:台州市频临东海,海岸线长,多优良港湾,滩涂面积广大,自然风光优美,神仙居、天台山驰名中外。

结合材料说说台州市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宜发展哪些产业?(4分)大部分学生在审题时出现偏差,甚至没有仔细审题,简单的认为是考察他们台州可以发展哪些产业,所以在答题时简单的把可以发展的产业一股脑儿都写了上去,结果答案是五花八门,得分很低。学生没有从提示中“结合材料说说”“发展区域经济”去审题,没有理解材料包含的两层含义:“台州频临东海,海洋资源丰富”和“台州旅游资源丰富”的意图。所以在复习“区域经济原则”时,练习这道题目,拿满分的学生不多。

3、拘泥于课本知识

很多学生在熟悉和掌握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只知道死记硬背知识点。在做题目的过程中常常拘泥于课本知识,不从材料出发,不会灵活运用知识点。遇到一些灵活的题目往往就措手不及。

如选择题:

唐朝时,金华人要到洛阳去经商,走水路先后经过的是( )A、钱塘江-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C、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D、钱塘江-江南河-邗沟-通济渠很多学生在阅读了材料后马上知道题目考查他们的是“京杭大运河”的知识。大部分认真的学生在平时记忆的时候的掌握了大运河由北往南的四段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可是题目并非原原本本考这四段组成部分,而是其中截取了一部分,面对此种题目,部分学生就无从下手。殊不知他们在答题时已经拘泥于课本知识,没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更没有明白出题意图,所以才会作出错误的选择。

当然,在改作和阅卷中发现学生在解题中常见的问题不止以上这些,我只是选择了其中比较常见的三个。如何在最后冲刺阶段能让学生尽量克服以上缺陷,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正确的对症下药?关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

二、采取的对策

1、落实基础知识,回归课本

历史是一门记忆量很大的学科。学生必须记住大量历史年代、地点、人物及历史事件、典章制度、典籍、文物等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学好历史。“能力立意”虽已成为当今中考命题的主旋律,但我们只要分析一下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就不难发现中考对学科“双基”的要求并没有削弱,而是进一步强化了,学科基础知识仍然是综合运用能力的根基。可以说,掌握好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是考试的关键所在。

在第一轮复习备课时,我们参考了《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学科指导意见》和各种各样的参考书,竭尽所能地把所有知识点落实到位,学生在上课时做笔记非常认真,课后却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去消化。由于教科书较多,如在复习抗争史时有些学生不仅新复习的知识点掌握不到位,甚至原来复习的屈辱史也遗忘得差不多了。所以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有种应接不暇的感觉,碰到题目时也不知道考察的知识点具体在从哪本书哪个章节。针对以上现状,我在复习时先让学生熟悉每本书的目录,了解每本书所包含的专题、章节及相关的知识点。以后在上课过程中经常用知识点提问学生,学生自然而然就知道它们的出处了。

在第二轮复习时,让学生根据提纲到课本中找相对应的知识点,回归课本。对于平常在答题中常见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而那些出现频率不高但相对重要的知识点也不能忽视。在复习过程中,有时也设置很多基础知识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采用回答和抢答等不同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积极性。有时也采用学生互问互答方式,让学生学会设置基础知识问题,或通过平常的练习把握知识点考察的方向和角度。从实践的效果看,有些学生提问的角度还很新颖,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总之在复习的最后冲刺阶段让学生把基础知识回归课本,只有基础知识学的扎实,无论从哪个角度出题,学生都能得心应手解答。只有夯实的基础方能建成参天大厦。

2、认真解读题目,渗透审题技巧

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那才是第一步,在解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学会审题。审题是否正确关系到最后的解题思路和得分。近几年的中考中材料型选择题比例不断增加,在解答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之前引导学生最起码把材料仔细阅读两至三次,切不可囫囵吞枣读一次就轻易下结论,由于审题偏差,导致答题思路和答题方向错误。

在平常讲解练习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审题技巧。例如选择题的审题主要是“五审”,第一、审题要明确题目结构;第二,审题要搞清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第三:审题要搞清题目的基本类型,根据各类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第四:审题要认真推敲备选项,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第五:审题要明确涉题理论观点。另外,审题还要明确题目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社会学科考试的要求,历史往往与地理、国情教育、语文等学科发生“天然的联系”要利用相关学科的互补性,做好答题的准备。当然,审题是为答题服务的,在审好题的基础之上,还必须辅之以正确的解答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

对于材料解析题的审题主要是“四审”,第一、审题先要了解常用问法:(1)“根据材料X,指出(或概括、归纳)……”(2)“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概括、归纳等)……”(3)结合所学知识,……(4)“综合x材料……谈认识(紧扣材料主题、史实+理性思考后的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结论);第二、审关键词:(1)提示词:基本思路、答题的方式(2)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程度等限制(3)中心词:答题所围绕的中心内容(4)求答词:须回答的具体方面;第三、 审分值;第四、审问题间及问题内部的关系:并列、递进、因果等。

学生只有在认真解读题目的基础上,熟练运用审题技巧,才会减少审题偏差,把握好正确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方向,才能正确答题,并获取高分。

3、灵活运用知识,培养解题能力

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不能拘泥于课本知识,把课本知识条条框框化。近年来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运用,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和构建历史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和前提下,学科能力的逐步培养是最后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历史与社会》学科中考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再认再现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四大方面。《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任重道远。

三、反思

针对初三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常见问题采取了上述对策,在短时间内要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有点困难,因为这些问题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为了使以后学生解题时尽量少出现类似的问题,教师在初一、初二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把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教会学生学会审题,不断向学生渗透解题技巧。在考试结束后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失分理由,并且能在以后的预习、复习中引起重视并不断改进。

经过初一、初二的训练和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解题技巧,到了初三,学生的基础知识、审题能力和解题能力都会不断地提高,但这些问题还是会或多或少的存在。路漫漫其修远兮,面对这一项艰巨而任重道远的任务,我们依然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班组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简牍学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简牍博物馆;河西学院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兰州城市学院简牍研究所

中国书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经济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