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园林研究生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当前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1、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存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们对场地的了解仅限于人喜欢干什么、不喜欢干什么、哪些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这里多了什么、那里少了什么等类似认识,这些认识都是自己看到的一面,并非全部的实际状况。主要存在着几点:⑴对场地认识的非真实性;(2)设计方案的非客观性;(3)设计作品的非合理性。
2、景观评价系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景观评价系统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指标,是指引学生进行基地调查的方向,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场地现状。通过具体指标的系统分析,对场地提出客观建议,此基础上的方案设计也不会偏离轨道,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景观评价系统的理论构建基础
景观评价的定义是个人或群体以某种标准对城市景观的价值作出判断。分为直观评价和逻辑评价两种。直观评价强调感性,评价标准往往不明确。逻辑评价强调理性,评价标准明确,通过对事物的要素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做出综合判断。在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多数强调的直观评价,对于逻辑评价的分析太少,会导致设计方案方向的偏差。与此同时,建立景观评价系统,其具体方法如下:
(1)调查分析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评价场地内的主要构成要素,通过对这些要素分析,得出场地的适应性图,从而更好的理解景观场地,为设计方案的形成做好第一步。如基地的地貌、植被、水体、色彩、邻近风景、奇特性、人文景观等因素。
(2)民意检测法。通过向游人提问进行统计、汇总,来评价某一景观区域内的风景,主观性偏大。
(3)认知评判法。利用照片、幻灯片,必要时甚至用草图作为直接的评价对象,但有时也会因为照片拍摄技巧而影响评价的客观性。
与此相适应的是,必须建立一套景观评价系统的标准:(1)美学标准。评价景观美的三个因素:平面布置、空间形态和景观要素的统一性、多样性和奇特性。(2)功能标准。评价景观实用的五个因素:交通的可达性;人们的参与程度;基础设施的安全性;文化的延续性;管理的满意度。(3)生态标准。评价景观生态的三个因素:空气质量;水体质量;植被多样性。
三、景观评价系统在景观设计课程中的研究与应用
1、景观评价系统应用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1)掌握景观评价系统的理论知识,为景观设计方案形成阶段做理论指导。(2)加强学生的收集资料、整理归纳能力,为景观评价系统做好服务工作。(3)加强学生的技术学习工作,对于环艺学生来说景观设计并不是停留在形式的工作,更多的是关于科学的研究,而有关技术的数据分析是前期勘查的重要支撑。
2、景观评价系统应用在景观设计课程中的重要性:(1)学会先科学再艺术,为设计方案累积数据。(2)衡量方案形成合理性的标准,诊断设计中的问题。(3)通过评价系统规范学生的作业质量,提高教学品质。
3、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对景观评价系统应用的思考与实践:(1)根据具体场地环境,确定评价主体对象;(2)确定景观质量评估因素;(3)分析各项因素指标的数据,计算综合评价值;(4)根据结论,为相关景观设计项目的开发做借鉴;(5)将这种系统评价做一个模式,为其他相关的设计类课程的前期准备做好引导工作。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吴凯,景观评价模式研究,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论文,2009年
关键词:人居环境;城市安全;城市绿地;安全感;地下空间
Abstract:In this essay, I will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urban green space, open space and urban safety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s well as the effects resulted, combining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urban safety. Then I will go deep into the problems within and advance some stratedies and solutions.
Keywords:urban safety;urban green space;sense of security;underground space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4-0056-02
1相关概念
1.1 城市绿地和开敞空间
我国一些学者认:“开放空间是指城市公共外部空间,包括自然风景、广场、道路、公共绿地和休憩空间等”。还有学者认为,开放空间“一方面指比较开阔、较少封闭和空间限定要素较少的空间,另一方面指向大众敞开的为多数民众服务的空间。不仅指公园、绿地这些园林景观,而且城市的街道、广场、巷弄、庭院都在其范围内。”从以上的概念可以看出,城市开放空间涵盖着很广泛的内容。
本文着重探讨的是与城市绿色空间紧密结合的狭义的开放空间,主要包括公园、街道、小游园、广场、公共绿地等。这类空间与城市人口的生活和工作紧密联系,承担着满足市民日常户外活动交流的需求、改善城市小气候、提高生活质量和美化城市形象等几方面的重要职责。
1.2城市安全
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安全是与城市防灾规划紧密相连的,它是指城市抵御、减轻自然或人为灾害破坏城市建设,威胁人们生命财产的一种防御能力。城市中的各类绿地因分布位置不同,其防灾避险的特点各有不同。分布在城市河滨低地的防护绿地在汛期具有蓄水排涝与行洪作用;分布在工业区、危险品仓库外的隔离防护绿地,可以有效地减少或缓解事故发生时对周边居民的危害;分布在城市中的各类隔离绿带及道路绿带可以起到阻燃作用,从而减少城市火灾的蔓延;分布在城市中的大型公园和城郊绿地可以作为避灾安置场所。另一方面,实际上城市安全已经涉入到社会心理学,人类行为学的范畴内。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就提到了有些城市公园绿地藏污纳垢,到处是陷阱,犯罪率非常高。所以从各个层面来说,城市绿地与开敞空间与城市安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2城市绿地与城市安全之间的关系与对策
2.1城市绿地与防灾规划
(1)空间布局。一般来说,防灾公园绿地考虑到灾害时期方便市民进入避难,在空间布局上适宜设置成开放性空间,防灾公园绿地周边一般不设置围墙,取而代之的是宽度不小于10~15 m的防护林带,公园绿地的内部空间常设置多处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空旷场地,如大面积的草坪、运动场、广场等,便于在紧急状态下进行紧急避难、临时疏散、安置难民。同时,根据国内外地震救灾经验可知,利用空旷的场地(草坪或广场等)设置直升飞机临时停机坪也是防灾公园的一项基本要求。
(2)道路系统。防灾公园绿地的道路系统包括其周边宽阔的道路与联系公园绿地中各避难场所的内部道路。与普通公园绿地景观要求上的“曲径通幽”不同,防灾公园绿地的道路系统以平直、便捷作为设计标准,为了确保在紧急状态下能够迅速疏散灾民和发放救灾物资,一般防灾公园、紧急避难场等地,需保证有2条以上应急疏散通道,并保持应急疏散通道畅通无阻。为便于指示交通,应急避难场所附近的重要路口要设置明显标志牌,为灾民提示疏散方向、位置和应急设施。同时,考虑到灾害时期灾民行动的特殊性,道路系统应尽量不设置台阶、车障、陡坡等,必不可少的部位也应设置供残疾人轮椅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3)植物。植物在防灾公园绿地中,除了发挥生态、景观等功能外,还起到防护作用,常以防护林带的形式避免火灾等二次灾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防灾公园防火林带的栽植可根据树木和人的耐火界限距离,将从火灾到避难场地分为3个地带:火灾危险带、防火树林带、防火隔离带,在各地带基于各自的机能进行植栽。就防火性而言,一般常绿阔叶树种具有更好的防火效果,但如果只栽植这些树木较容易形成单调封闭的防火植栽带,透视性差,灾害时不容易逃入公园,因此应混合栽植花灌木和落叶树,形成富有季相变化的生态景观林。
(4)建筑小品。与普通公园绿地相比,防灾公园绿地中的建筑与景观小品相对较少,根据日本防灾公园的建设经验,这些建筑小品在设计上,除采用抗震结构外还应充分考虑到防震避难要求,如可将坐凳等建筑小品设计成拆卸安装式,在紧急状态下,可将其转变成炊具或灶台;休息亭或花架在特殊时期只需要放下平时卷着的帆布就可以变成应急住房等。
2.2城市绿地和开敞空间的安全感
绿地和开敞空间的安全感是指在公共绿地中没有人身危险,不受伤害,可以舒适轻松享受,放松心情感受美妙风景。人们游憩于空间中最大的满足感,在于他能够理解他所处的环境,并由此产生一种能够掌控环境和自身行为的感觉。
(1)良好的安全保障
公园绿地中休憩空间尽管空间形态、性质可能不一样,但是首先必须满足基本的安全性。
一方面,公园绿地别是休憩空间使用人群复杂,一些使用率不高的公园绿地很容易成为犯罪分子滋事和流浪汉集聚的地点,安全性差。如若在偏僻的绿地中,可以把活动(特别是夜间活动)集中在那些临近街面或者使用频率高的空间中,并提高这些空间和通向这里道路沿线的照明标准并保持周围视线畅通,以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
另一方面,休憩空间内各种设施要有良好的安全保障,设计必须依据人体工程学理论,例如,供儿童玩耍的水池应注意控制水深及边缘的光滑度,注重加强对儿童游憩、运动器械设施的检修和保养。
(2)亲切的空间设计
界定明确的空间容易辨别,会使使用者尽快找到空间感受并满足自身需求。但同时也要注意,空间的分界线不能过于生硬以致阻碍与外界的接触,并且必须有良好的视觉感受,否则容易被打扰或是被周围环境孤立起来。空间过渡自然、虚实相间,符合人的心理特点,自然会产生安全感。
(3)合理的设施布置
爱德华・T・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一书中阐明了边界效应产生的缘由:“人站在森林边缘或建筑物四周,比站在外面的空间中暴露的要少一些,并且不会影响任何人或物的通行。这样,既可以看清一切,自己又暴露的不多,个人领域减少至面前的一个半圆。当人的背后受到保护时,他人只能从面前走过,观察和反应就容易多了。”所以座椅布置在转角处和其他空间凹凸处这些边界区域更能吸引人就座。在休息设施的选择上,座椅较之坐凳更舒适、也更有安全感。
活动设施以运动娱乐为主,使用者以中老年和儿童为主,应放置在可达性好、阳光充足的平整场地。这类场地应远离车行道,周边也不适宜有停车场,因为汽车尾气、噪音都对人的身心健康不利。
(4)怡人的植物配置
除了遵循选用乡土植物的原则外,还应避免选用多刺、有毒、气味难闻的植物,也不宜多使用果实为浆果的树种。因此在步行道上应避免票毛和浆果植物的种植,而在小径两侧则要避免种植多刺,有毒的灌木,防止儿童的好奇贪玩发生刺伤和中毒事件。应尽量选用质感柔和,有芳香气息的无毒植物,既减少伤害事件的发生,同时细腻的质感也会让人赏心悦目。
2.3城市绿地和地下空间的复合开发
(1)现状分析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人口、规模都还在扩大,另一方面,城市的可用土地越来越受到限制,土地资源相当紧缺,生产用地与生态用地矛盾尖锐,城市绿化很大程度上让位于生产用地。城市绿化的压力越来越大,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常发生矛盾,在中心城区更是如此。国外许多国家的城市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将交通、基础设施和商业等功能下移,地面上留有开阔绿地作为集散广场、联系纽带和公园,达到城市交通、景观环境、商业、文化、防灾等的多种效果的统一。
(2)复合开发模式
A.形态开发
•作为城市整体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地下空间的整体规划应与城市绿地的形态乃至城市形态相协调;
•城市绿地的点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协调的基础,一般通过与城市重要节点的结合,来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
B.功能开发
作为城市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绿地地下空间功能开发,可为城市提供多项服务设施。可以考虑下述地区的功能开发:
•绿地广场与地下空间的复合开发;
•高密度住宅区及地铁站附近绿地地下空间,由于大量生活人流、交通人流及停车等要求,可考虑结合地面功能设置地下停车场和商业、娱乐设施等地下综合体;
•结合城市绿地,开发地下仓储、车库,在城外、城内交界处设置一个缓冲带,并利用绿地的绿化量大、风景好的特点开发一些地下空间医疗保健、娱乐度假项目。
3 结语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的现状来看,无论是从城市防灾的角度,还是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城市中的绿地系统和开敞空间都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在享受精神生活时,安全不应该只是人身安全的保障,而应有更高层次的安全感。在我国人口众多、用地和绿地建设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充分研究紧急时期的防灾功能及其与平安时期绿地的景观、生态、游憩等功能的相结合,以及多功能兼顾的技术和方法,是我国城市绿地和开放空间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沈悦,齐藤庸平. 日本公共绿地防灾的启示[J]. 中国园林, 2007(7): 6- 12.
[2]洪金祥,崔雅君.城市园林绿化与抗震防灾[J].中国园林,1999,15(3):57-58.
[3]吴人韦. 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J],《城市规划》第22 卷第6 期, 1988
[4]俞泳.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研究[ D] , 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1998. 12
[5]马丽娟.人性空间――营造魅力城市公园.中外建筑,2004(05):66-68 页
[6]包志毅,陈波.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与城市减灾防灾[J]. 自然灾害学报,2004(2): 155 -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