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初中

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初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初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初中

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初中范文第1篇

         3月23日风和日丽,春光明媚,在阳店镇第一中学和中心小学的校院里、教室里、餐厅、教师备课室、校长办公室,活跃着三位老人,他们是灵宝市第一界督学孙亢宗 、李崇孝、 赵自治三位离退休老教师。         心系教坛、老当益壮,奉献自身夕阳余热;桃李赢筐、德高望重,重现当年教育风采。这是我陪同三位老前辈在学校调研特色教育的第一感受。          孙亢宗老师是我三十年前在川口上初中和高中时的物理老师,后来 孙亢宗老师调入灵宝一高任教、任职,我也走向了教育生涯,师生重逢于阳店教坛真是别有一番风趣。         李崇孝老师是原焦村一中校长,我前几年在故县工作时就打过交道,感情深厚。赵自治老师是原灵宝市二高的校长,后来雕入城关一中任校长,所以我也久闻大名,十分仰慕。更为有趣的是,阳店镇第一中学和中心小学的两位校长,只是听说过三位老师的姓名,没有见过三位老师的面,大有一种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先声夺人的感觉。特别是三位老前辈谁也没有来过着两所学校,给这个春天的故事增添了浓浓的师生情、释放着暖暖的同行热。       上午8点30分,三位老人,来到了阳店镇第一中学,正是学生放早上学的时候,我们没有打搅校长,在教学楼、校园里、餐厅转了一圈,才走进校长王苏玉的办公室。         王校长介绍了学校单元管理、分层教学的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三位老前辈十分感兴趣。细心听、仔细记,还不时地打断王校长的汇报,询问更相关切题的问题。         在中心小学,三位老人被写字阅读特色所吸引,一本本学生阅读摘抄和教师日记令老前辈目不暇接,针对“好词好句好段”的摘抄模式,孙亢宗老师建议增加读后感的内容,李崇孝老师建议多举行展示活动,给学生一个成功体验的平台,赵自治老师建议把教师的日记改为“记录成长的脚印”。          三位老人还特别认真地听、记了我关于“教育质量品牌化、教育管理规范化、教育手段信息化、教育方法人性化、教育研究校本化、教育评价多员化”的阳店特色教育新框架体系的汇报。并给予充分的赞许和肯定。同时,还对提高教师素质提出了很多建议。           整整三个小时,我都沐浴在春风暖、夕阳红的特殊教育情景之中,三位老前辈敏捷的逻辑思维,刚毅的精神风貌、严谨的治学态度、俱进的办学理念、诚心的忠告建议深深地打动了我和校长师生。

  

    

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初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拓展 ;农村 ;语文教学 ;课堂空间

在我们国家,农村初中的教学还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农村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的空间相对狭窄。因此,如何拓展农村语文教学的课堂空间,是作为一个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近几年,我曾在这方面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下面我就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1 第二课堂拓宽了语文教学的课堂空间,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语文教育是一个由一、二课堂组成的完整的开放系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都分别是这个开放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们相互依存,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第二课堂一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一方面又与第一课堂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它促使第一课堂不断摆脱传统教学的影响,又激发着学生们的语文兴趣,训练其语文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开拓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大了语文教育的阵地。

1.1 语文第二课堂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一般还只完成了认识的第一个飞跃,而要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这个能动的飞跃,语文第一课堂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第一课堂的学习、训练一般都有局限于某个章节或单元的范围,多半是刚学过的知识,而语文第二课堂的容量则大得多。它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最好场所,学生可以广泛地、综合地、跨学科地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听说读写的种种技能,独立地开展活动,使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完成认识上的第二个飞跃。如:学习的话剧《雷雨》在课堂上分配角色、指导朗读、介绍剧情的背景。这也只能让学生加强对剧情的印象,对人物的了解。如果指导学生组织排练演出,学生则不仅要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情感,还要了解作品的背景,人物的服装,舞台的道具,学习舞台的表演艺术,多方面、多角度地感受作品的文化,由表及里地领会话剧艺术、作品的内涵。而他们展示个性的欲望又非常的强烈,活动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独立个性和技能的舞台,在他们宣泄某方面热情的同时,个性也便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1.2 语文第二课堂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充实的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情感,第二课堂活动的多样性,从不同角度把学生带进了容易融入的情感世界。配乐诗的欣赏、名著讲座、课外交流等都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充实了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乐趣、语文学习的快乐。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能主动投入到他们热爱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能,发展自己的个性,证实自己的价值,充实了自己的情感,他能没有热情,能不产生兴趣吗?

1.3 语文第二课堂培养了学生学习创造力。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愿望,可往往由于这些欲望得不到重视、发现和缺乏实现的条件而一闪而逝,或中途夭折,无法实现,因而挫伤了他们的创造欲望。再说,创造力来自于实践,而第一课堂往往为完成教学任务,难以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语文第二课堂立足于实践,又给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条件。学生的很多创造思维和创造才能都得以在这儿施展。我曾在学生学过《茶馆》和《雷雨》之后,要求学生学写短剧、学演短剧。本只为让他们实践一下,可学生交来的短剧作品却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位同学的《乘车》从挤上车、抢座位、闹开窗一系列车上常发生的事,谴责了自私自利、缺乏公德的人。这个剧目在经过“乘车族”的七嘴八舌的集体修改之后,进行排演。经过再加工的剧情、人物、语言更具有感染力。观众看后捧腹大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模仿力、表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表现出他们潜在的创造力。每一次语文活动老师是指导者,组织者和参赛者是学生自己。准备的过程、活动的过程,却是他们创造的过程。为了求新,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和追随者,得到好评价,他们往往会绞尽脑汁去设计、去组织、去准备,希望有“哄动效应”。而这全身心投入也必然会有创造火花的迸发。应该说,语文第二课堂课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实施的条件、创造的实践。而实践、实践、再实践的过程,就是创造、创造、再创造的过程。

2 拓展学生视野,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语文学习与生活有着全方位的联系,可以说,学生身边处处都蕴藏着语文学习的素材,学生时时都可以啜饮生活之蜜的营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多层次、多角度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2.1 开展口头作文演讲活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生活,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抑或社会都可以随时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有所感,都可以随时联缀成篇,敷衍成文。比如介绍一件有趣的事、有启发意义的事、充满温情的事,叙述同学间的一段友情、一个误会、一场风波。而且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走进社会生活。记得有这么件事:一位孤寡老人含辛茹苦捡垃圾抚养了四十多个孤儿,并培养了十多个大学生,但这些大学生竟没有一个人写一封信或寄一张明信片给老人家表示感谢。听了这个故事后,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同学们热情洋溢,痛斥这种不仁不义、无情的大学生。演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2 开展词语积累的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语文学习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通过慢功夫去逐渐积累语言。这种积累过程尽管是枯燥的,但“思想上的压力,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而且通过竞赛也激发了他们的成功欲望。此外成语接龙,缀词成篇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良好习惯的另一种途径。记得去年清明节,正是踏春的好光景。满山林木蓊蓊郁郁,苍翠欲滴,迎春花、杜鹃花姹紫嫣红。有的含苞欲放,羞涩地挂在枝头上,有的尽情绽放,袅娜地挺立枝头,似乎向人们展示那不可一世的骄傲。雨后的花木,在春日的映照下,娇媚极了,别有一种风致。此时,我就启发学生积累与春天有关的词语,看谁积累得多、积累的好。

2.3 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从书本里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运用的方法,而且课堂只是加油站,绝非语文学习的终点,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在课外。为此,我们班还建立了图书角,除了向学校图书馆借一部分图书外,我发动学生每人为班级捐出两本图书。定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读书笔记评比活动。此外,我还要求学生每学年必须读两本中外名著,书目以初中生课外阅读书目为主。我们还自费订阅了《读者》《演讲与口才》《科幻世界》《百科知识》《现代中学生》等十几种报刊,来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开发学生的思维。

3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阅读和听、说、写一同构成语文教学的四大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阅读有“课内”和“课外”之分。对课内阅读,每个语文老师再熟悉不过,对其重要性及意义不言而喻。加强课外阅读,不是单纯地做“加法”就能奏效的,学生的课外阅读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指导,否则,他们的读书便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

3.1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一般步骤。由于受文体、篇幅等因素的影响,读书的步骤不尽一致,就一般的读书通常有“通读、熟读、研读、美读”四个步骤。通读是与文章的初晤,接触的是文章的“肌肤”,要能把文章读正确、流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熟读接触的是文章的“灵魂”,要能够理解和感悟文章的内容,以及由内容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研读就是研究性的读,对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表现手法、结构层次等进行赏析和评价,这一步骤一般适用于高年级,对低中年级不作要求;美读是对文章的“反刍”,即把文章美美地读出来,不仅要读出文章的主旨,而且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个性。当然不是所有文章的阅读一定要有这四个步骤,对于一般的文章通读即可,而对于有重要价值的文章则一步也有能少,甚至还要“不厌百回读”。

3.2 指导学生学会边读书边做记号。这是阅读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阅读方法和要求,每个学生都应当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做到每次读书时能够在文章的紧要处、精彩处、颇有感触处或疑难处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做上不同的记号。如有疑难的地方画个小问号,精彩的地方画个五角星,好词下面点上小黑点,好句下面画上波浪线等等,同时在文章的行间或空白处写一些随感而发的简短的话语。

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初中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 语文 习惯 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作为每个语文教师都明白学生要学好语文就要养成多读多写多看多记多思的习惯,否则,要学好语文就成了一种奢想。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却缺少培养好习惯的具体做法,这就是当代语文教学的一个失败教训,即重视“学什么”,忽视“怎样学”。我们都知道在中学里,语文学科总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获得有关祖国语文的基础知识,形成必要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行为习惯,以适应未来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第二,与其他学科配合,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使他们逐步养成健康、高尚、完美的人格。“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在初中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对于一个现代公民来说将一辈子受益,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非下苦功扎扎实实地加以培养训练不可。下面就我几年的初中语文学经历,与同仁们就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这个问题,倾心交流,以求共鸣。

一、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语文学习离不开读写,在读写的过程中,学生均会遇到疑难字、词,仅靠课堂上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务必要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好多教师都明白这种习惯应当让学生养成,可实际操作起来却重视不够,没有相应的要求督促与指导。其实,我们应通过一些具体的要求来督促学生养成这种习惯,比如,每篇课文的生字词,预习时就应让学生自己弄懂,课堂上教师抽查,抽学生读音释义,或板书于黑板上,形式不一,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养成查工具书,自己解决字音、词意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通过这些具体的做法、要求来督促学生养成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这样,学生不会读、不会写、不理解的字词就逐渐减少,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会终身受益。

二、培养积累的习惯。

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摘抄名言佳句,背诵名篇,写读后心得,是积累语言材料,学习文章写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感悟作品神韵的有效方法。看的书多了,记的东西多了,到一定程度,语文能力也就增强了。在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这样,就把阅读、写作、感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具体可以这样来操作:学生人手一本摘抄本,要求学生把自己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摘抄并背诵下来,把自己读后的感悟、启发、收获、看法写下来。教师定期检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积累成果,在这样的课堂上,让学生读读或背诵优美的句、段,谈谈读书的心得体会,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这样,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一个学期至少应组织六次这样的课,学生的这种习惯才会在教师的督促指导下逐渐养成,如果教师仅是告诉学生要养成摘抄、作读书笔记、背诵的习惯,而没有定期的检查、指导及督促,习惯是不会养成的。

三、培养善思勤写的习惯。

初中生思想活跃,读一本书,看一部影视、听一首流行歌曲,他们都爱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大胆的评价。他们一般不缺乏灵感,但稍纵即逝。他们不善于以适当方式记录灵感,疏于动笔,这是初中生作文能力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勤于动笔,能记录下许多灵感、素材,能训练写作和书写的速度。我们可以用让学生坚持写日记的方式来培养其勤于动笔的习惯。布置学生写日记一定要先激发其写作兴趣,再讲清楚具体要求。每接一个班,就让学生准备好日记本,并且让学生在扉页上抄下类似这样的句子:“写吧!写天上的云彩,写水中的波光;写清晨的霞光,写月夜的美景;写春的生机,夏的热情,秋的豪迈,冬的冷峻。记吧!记下曾经的欢笑、流泪、感动、伤心、懊悔及委屈;记下每一次收获、成功、失落、失败的经历。写一写我熟悉而感动的人,我的亲人、朋友、同学及师长;记一记那些令我感动的事情、文章及歌曲。记下生活中的每一朵浪花,记下成长历程中的每一次感动,日记就像心灵的历史,生活的画廊。在上面留下我们成长的足迹,这将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的兴趣;二是给学生提示日记的内容,打开思路,找到素材,明白日记的素材很广,只要我们留心生活,用心感受,要写好日记,是很容易的事,从而消除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

做好了这样的指导之后,就应该把相应的要求说清楚,日记的要求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定,应体现阶段性,由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特点。比如初一上学期重在培养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可以给学生定出这样的要求并要他们抄在日记本上按这样的要求来坚持写日记:(一)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书写工整清秀;(二)不会写的字词不许空着或用拼音代替,查工具书解决,尽量不写错别字;(三)每篇日记内容具体,长短不限;(四)每周五篇;(五)每两个星期接受检查一次。到初一下学期可对要求作适当调整,可将前面给出的五个要求中的第(三)变成:每篇日记内容具体,不少于三段;将(四)变成:每周三篇,到初二上学期增加一个要求:每篇日记要有题目,加这个要求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概括归纳能力,给文章命题的能力,做到题文相符。初二下学期应更注意日记的质量,适当减少日记篇数,改为每周两篇。初三让日记变成周记。

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初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思考对策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语文学习是学习中的“老大难”,作文习作又是语文学习中的难中之难。作文课上老师没谱,学生头痛;花费的时间多,效率差等等。因此,正确熟悉初中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和给予正确的对策是初中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

1.农村初中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作文难教,作文难写,这是长期困扰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

1.1 作文与农村学生局限性生活断轨。

当今农村的初中生年龄小,生活范围极其狭窄,在校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很少接触社会。即使偶尔进城,多半也是买了东西就回家,都市生活很少插足。所以只是除了田野还是农田。这样的生活,叫他们去哪里找写作的素材,又怎么会获得写作的激情呢?因此,写起作文来,内容枯燥,千人一面。在这种除了课本还是课本学习模式下,很少有学生对生活特别富有观察力,大多数学生对生活抱冷漠的态度。他们觉得除了分数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与自己无关。这样,学生写作和社会生活断轨,自然是无法积累写作素材的,也根本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

1.2 作文与农村学生语文层次的脱节。

平心而论,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版初中语文书,选篇都是精品,特别是现代名家名篇,更是美文,令人赞叹不已。教材的单元合成也具有一定科学性。然而遗憾的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离我们农村的中学生生活实际太远了,学生不能体会其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更不必说揣摩写作艺术了。朱自清的《背影》,把父子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是散文中的精品。然而,现在的中学生没几个为它感动,父亲“买橘子”能把朱自清感动得潸然泪下,但却不能感动了当今时代的中学生,在当今的农村中学生看来那是天经地义的。至于扬州的风俗买橘意味着走局的说法,那就更不可能去探究了。自然,父亲殷殷关切之情也就领会不到了。他们作文时也就根本不会去学朱自清细腻的描绘了。因此,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他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课文的态度是:你尽管写得好,我可是不愿学。俗话说学习贵在“举一反三”,可从实际看,语文课本的“例子”作用却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这又使人感到遗憾和困惑。

1.3 作文与农村学生教育不公平抵触。

目前,农村初中,教学条件改观不小。但是有的学校却置其于一边用不起来。有的农村初中师资不配套,学生不能接受全部学科系统教育。因此,学生生活难免单调乏味,知识结构不健全,到作文时候也就没话说。再加上私立学校的出现,诱惑力很大,挑选走了农村中不少优秀生,使得农村初中缺乏优质生源,学习氛围日益淡薄。自然教育的不公平又给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带来障碍。 1.4 作文与农村教师工作复杂性矛盾。

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写作不仅需要学生努力去写,更需要教师认真的批阅。可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师的精心批阅,每个教师都希望把自己学生的作文改好。然而,一个语文教师,正常教两个班的语文,一个班的人数假设为50,其工作量就够大的了,使教师不可能做到每篇文章都精批细改。

2.农村初中生作文对策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初中生作文能力的过关对其今后的发展极为重要。一个文理不通的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在数理化学习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再想提高写作能力是难上加难的。这样的初中生走向社会,在生活与工作中也将处处碰壁。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他们的思维正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转化。这个时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语言、训练写作的最佳时期。

2.1 提高认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重要地位。

2.1.1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种语文试卷中的高赋分板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测验、段考、期考、小考、中考、高考各种考试,语文是必考科目,而作文又是语文必考的且高赋分板块。在100分的试题中占40分,在120分的试题中占50分,在150分的试题中占60-70分,都占40%以上,而且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涉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一般常用的应用文、评论、随笔等;它可以考整篇文章,也可以考片断;从命题形式看,可以考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如看图作文、文字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可以考原创的,也可以考扩写、续写、缩写、改写……

2.1.2 作文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的五大学习任务,用作文都能检查学习效果。阅读能力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着写作水平,它是写作语言的储备、再现以及再创造。作文实际上是口语通过规范了的更系统、更富有文采的书面语言。作文展示了综合学习的成果。在学校,学生作文写得好,常被认为语文学得好;教师会写文章(特别是论文)也常被认为教师水平高、知识渊博。

2.1.3 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作文为人类社会的交往提供较为完整和完美的服务。学生学习习作,目的是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能更好的传达信息、交流经验;述说事理、阐明见解;写景状物、抒发感情,形成能力、立足社会。

2.2 激发作文兴趣,克服畏难情绪。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因此,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必须严格遵循兴趣性原则。

2.2.1 明确兴趣在作文中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是一种潜能,需要老师去唤醒、去挖掘。只有引导学生喜欢作文,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那么所有的写作活动都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赠送,我们的学生当然是乐意接受这种赠送的。这样,作文就成为学生心灵的释放,是对自己心境最好的诠释,是自身一次完美的挑战。

2.2.2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只是把作文看成一种令人头疼的常规作业而已,在敷衍和推脱中,徒然地消耗着自己的热情与灵气。写作教学,若是仅凭教师之力,只会走入困境和误区。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因此我认为指导学生写作,一定要唤醒学生写作方面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首先在写作指导课,要让学生明白写作的真谛,必须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会他们讲真话,写他们内心所想写的,所追求的所欣赏的,先动情,再动笔,情动于中,学生自然产生不写不快的欲望,这样学生才能提起写作的兴趣。其次教师要挑选学生最关注或最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一起审题,搜集材料,研究写作方案,在整个写作训练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最大作用就在于调动和保持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的创作欲望被充分激发后,才可能表达对自然、社会的独特感受和真挚体验。

2.2.3 要克服畏难情绪,除了要激发兴趣之外,还需要做好以下四点:①作文前必须要让学生知道写什么,有事可写,有话可说。②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写,如何下笔。③要降低作文难度,减轻心理压力,把“作文”二字改为“表达能力作业”等。④树立学生写作信心,向他们介绍王勃写《腾王阁序》、“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故事都是落笔成文,出口成章的典范。

2.3 指导积累写作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读书笔记,既是学生对所读读物产生的感受和认识的文字记录,也是一种表达能力的训练。坚持要求学生进行“摘录笔记”的训练,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与智者前贤的心灵对话中逐步明确摘记的思想观点,形成摘记的阅读风格和审美趣味,建立摘记的阅读材料库。可以教给学生摘录的方法:每拿到一本书,首先得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反复阅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读完全书以后,再回顾全文内容,并写出阅读感受。刚开始要求低些,指导得细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自然提高了。这一点要贯穿到整个作文训练的始终。但是,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忙于传授布置,学生疲于接纳应付,因此写出的文章缺乏灵气,即使偶有佳作,有时也免不了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而有的学生在作文课上更是一筹莫展,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感悟,缺乏对生活素材的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内背诵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课外必背古诗古文240篇(首),课外阅读总量要达400万字以上,内容涉及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现当代文学中的中外优秀作品特别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科普科幻读物、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这些都说明读书背书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对于写出好文章很有关系。作为初中生,只有具备了丰富词语、词汇,具备了表达的基本功,具备了丰富的史料、知识、道理、信息,借鉴别人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写景状物,议论抒情,才能写出生动完美的文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读书背书的过程中,只有善于厚积,才能簿发。积累包括语言积累,生活积累,道德情感积累。

语言积累又可分为三种:①积累景语,丰富语感。在阅读散文、小说时要注意体会领悟摘抄那些描写自然景物生动形象的词句。如:《金黄的大斗笠》中的“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散步》中的“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春》中的“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等,这些句子是对云、对风、对水、对草、对花、对雨、对霞等细腻生动的描写。②积累哲语,开拓思维。哲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文章中,起到增添文章色彩,点明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并且还能拓展学生思维。鲁迅《故乡》中的“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古诗古词里的名句,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赵冀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③积累音乐语言,感受意境美。像《春天的故事》“那是一九九二年的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圈,神话般的崛起了一座城”里的一种神秘感和形象美;《走进新时代》中的“让我告诉世界,中国正进行着接力赛,承前启后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给人以一种自豪冲动与自信美;《为了谁》里“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为了春回大雁归;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的奉献美;《真的好想你》中的一种悠扬绵长真诚专一美。

学生习作有了素材,还用担心没“下锅”的吗?他们写作起来同样会信手拈来,涉笔成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意识是提高其写作水平的基础。

2.4 采取课堂快乐教学,促使学生乐于动笔。

作文难,难就难在难以下笔。所以,教师除了授以写作技巧以外,最重要的是进行快乐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4.1 直观演示,丰富生活认知。写作源于生活,但初中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认知往往是局限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教师可以将多彩生活浓缩于三尺讲台,或把大千世界汇聚到斗室之课堂,增加学生的深层形象,丰富内心情感,求得文如泉涌。组织户外活动如春游、参观名胜古迹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如精品展览、小制作、小实验等,生活的再现和创造如表演小品、绘制图片、讲述故事等等,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

2.4.2 利用情境,激发写作欲望。通过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地结合,集中利用课堂体现,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引起共鸣,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寻找情境的切入口,导入写作的冲动、灵感乃至震撼!从而捕捉“闪光点”,把握作文的灵魂,达到“乐写”的境界。例如播放VCD片《世上只有妈妈好》后让学生写作《我的父母》,在这样的情境中,写出来的文章能不感人吗?

2.5 写作训练与实践观察相结合。

观察是获取一切知识的门户,也是学生直接运用感官在实际生活中获取第一手材料,进行独立写作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孩子生活在农村,接触广阔的生活天地,应引导学生从司空见惯的景物或行为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快乐。适时引导学生去观察农村的一花一草,一藤一树,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和生养自己的土地。如欣赏田园风光和美丽,采摘诱人的果实,静听小鸟婉转的歌声,感受潺潺流水的清凉等。帮学生再现活动的场景,如砍甘蔗,割稻谷的苦与乐,烤红薯的真与趣,捣蜂窝,捞鱼虾的险与趣,然后让学生将感兴趣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片段或短文。学生有了生活素材,并有了练笔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有了明显的提高。

此外,还应编入一些课外作文训练的指导,供师生选用。如写日记、读书札记、随笔,写“放胆文”。可规定每周必须完成的篇数(可以是片断、几句话)与字数,也可提示写作的范围、要求,不定具体题目。在作文训练的具体方法上,要改变过去那种“出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循环往复的不变的流程,而代之以更加灵活的“开放型”的训练步骤。将作文训练放到社会、学习、生活的大环境中去,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与具体活动中,为解决实际问题,为了“用”而练习写作;或者是把作文训练干脆变成一项具体活动,在活动中,应活动的需要而完成一系列写作训练。(这种训练形式在国外已经流行,限于篇幅,恕不介绍)这种“开放型”训练模式,真正做到了“学生为中心”,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各种实际需要而写,激发了写作兴趣,强化了动机,其训练效果自然是很理想的了。

2.6 展开精彩点评,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和鉴赏能力。

作文需要评阅,没有评阅不能找出作文的成功失败所在,但也不能教师独揽生杀大权,一个人说了算。作文教学一般简化为“指导——写作——评改”三个环节,其中评改作为收尾性工作,在整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按照“互评互改——自我修改——教师总评——优秀文章展示”,创造良好的作文气氛,让学生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创设学生作品的展示平台,如在教室开辟专栏,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或将一些出色的作品推荐给学校文学社、报社,唤醒学生的自信心,价值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和写作兴趣。叶圣陶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语文教师要自己放自己。指导学生批改作文,是自己能放自己的一种有效途径,我们何乐而不为?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让学生终生受用的。

总之,这是笔者对当前农村初中生作文存在问题及采用对策的粗浅看法,仅作引玉之砖,希望能引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真知灼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