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美术鉴赏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 键 词:艺术审美教育 教学改革 教育创新 社会效益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从1990年开始围绕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而在泰山学院中文系进行艺术鉴赏讲座,1995年面向中文系学生开设艺术哲学课,1998年3月成为泰山学院教学改革立项,目标是创建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类艺术鉴赏课,旨在通过艺术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艺术名作的鉴赏,培养大学生敏锐的感受力、积极的情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考力、坚强的意志力、超常的创造力,造就心灵健康和谐的高素质人才。1998—2007年,在中文、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等专业开设“美学与艺术鉴赏”“艺术鉴赏”两门课。2002年3月,“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被确立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校拨专款予以支持,并将艺术鉴赏确立为全校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2004年开始,成熟的艺术鉴赏公选课面向全校开课,深受学生欢迎。其间“艺术鉴赏”还曾应邀为多校开课,均受到热烈欢迎。
我国自1957年将“美育”从教育方针中删除之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育类课程才逐渐恢复。到了90年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才逐渐开设音乐鉴赏等艺术教育课程,但国内高校大都是进行部分门类的艺术教育,缺少艺术门类全面的以鉴赏陶冶为主的艺术审美教育。我们所实施的“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特点是:针对当前大学生在中学阶段专注应试教育、情感世界没有得到陶冶、想象力普遍偏低、意志力普遍较弱、审美潜力没有及时开发的实际,本工程重视艺术审美教育而淡化技能训练。一边授课,一边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地教学相结合,综合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异步教学、快乐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收到了十分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成果“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两门课程:(一)美学与艺术鉴赏。已在学校中文系各专业开设5年,所讲内容主要包括美学基本理论和各门艺术基本理论与名作鉴赏。(二)艺术鉴赏。2004年被确定为全校选修课,所讲内容为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以及建筑、园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书法、戏曲、摄影、影视等艺术门类的中外艺术名作鉴赏。第二,两种教材:(一)《美育概论》,李长风、姚传志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由曾任全国高校美育学会会长的山东大学校长曾繁仁教授作序,被泰山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成教学院、山东电力学校等大中专学校作为美育课、艺术鉴赏课教材使用多年,获得广泛好评。(二)《美学与艺术鉴赏》,教育部确定的面向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教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主编,笔者也是主要编写者之一。教育部领导作序推荐。第三,两项教改实验:(一)学校1998年教改改革立项“实施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完成,得到省内专家评议组的好评。(二)2002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已完成,并有论文《论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获山东省高校艺术教育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第四,一种综合多种教学方法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我们没有固守某一种教学方式,而是从学生的收益出发,综合启发式教学、异步教学、情境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师主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第五,一套多媒体艺术鉴赏课件。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从网上下载各门类古今中外艺术名作,通过自拍艺术名作、反拍典籍中外名作,录音、剪辑等手段,制成多媒体课件,并配以简要讲解、鉴赏。实践证明,配合教学能够“图文并茂、情境真实、效果显著”(学生评价)。第六,创建了多处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施多样化的实地教学。笔者对泰山文化——特别是泰山的建筑、园林、书法、绘画、雕塑、碑刻、民俗、诗歌、散文等门类的艺术有较多的观察、体验和研究,发表过许多有较大影响的论文。得到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和岱庙、普照寺等景区的大力支持,我们将岱庙、普照寺等景区作为泰山学院学生的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的实地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亲自带领整班同学,实地观赏,现场讲解;一种是教师带领“艺术教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之后由“艺术教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头带领班内同学实地游览、观赏、学习。这种“把读书与行路、做人与做事、游玩与学习、弘扬泰山地方文化与艺术审美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深受学生欢迎,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都十分显著。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创新点:在我国的审美教育课、艺术鉴赏课中断几十年后,一线的教师异常缺乏的情况下,我们几位教师在承担文学理论、中国文化概论、艺术概论、西方美术史、西方音乐史等多门中文、美术、音乐课的同时,一边在科研中提升自己,一边为学生搞讲座、开课。新开设的“美学与艺术鉴赏”(中文系)、“艺术鉴赏”(公选课),使党的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真正落到实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创新。笔者参编的《美学与艺术鉴赏》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21世纪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类教材,填补了我国美学教材建设方面的一项空白,编著的《美育概论》也属于“创新简明科学实用”、在全国范围有较大影响的美育教材。具体课堂教学中,本项目没有固守某一教学方法,而是根据教学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还利用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实地观摩测量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趣味化,学生学习艺术课的兴趣和效率都大大提高。录音剪辑合成、多媒体课件制作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而利用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泰山所积淀的审美(艺术)资源进行富有地方特色的多层次开放式实地的审美(艺术)教育更具有创新意义。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社会效益:以《美学与艺术鉴赏》《美育概论》为教材的艺术鉴赏课,得到泰山学院、国家公务员泰安培训中心、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电力学校、山东新汶中学等多家院校、培训机构的应用。听课学生普遍反映,笔者所讲的艺术鉴赏课、美育课形象生动、思路开阔、逻辑性强,加上幻灯、录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而又恰当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大增。通过开设艺术鉴赏,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迅速提高,审美能力大幅度提升,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取得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工程十几年来一直得到泰山学院等学校和山东省的大力支持,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创新且便于操作的成果。该成果2007年获泰山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总结教学效果的论文《论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2005年获得山东省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一等奖、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三等奖。该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必将在更大范围带来更大的育人效益。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美育十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美)霍华德·加德纳.艺术与人的发展.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3](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结构.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4]张志勇.情感教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李长风,姚传志主编.美育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关键词】书法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文化
在高校各类课程中,书法教学作为一门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不但有着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实用性,而且自身还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在教学中如果注重挖掘这些因素,并恰当地将其融合、渗透在教学当中,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大有裨益。
一、大学生书写危机
本文所指的写字教育不同于语文教学中的识字、写字教学,它重视写字技能的传授,更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对人全面发展的促进,是一门关于汉字书写的艺术教育,是书法艺术教育的基础。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电脑的普及,少年儿童从刚开始学习就步入了“键盘时代”,键盘敲击取代了手写汉字,手写汉字的实用性逐渐降低,键盘敲击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的字却越写越难看,经常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那些非常熟悉、一触键盘立马就会从屏幕上闪出来的汉字,竟然不知道怎么写了。有的学生试卷答得很好,但书写却是横七竖八,更不要说什么美观了。这样的情况在中考和高考试卷中比比皆是,甚至某些硕士生、博士生的字写得也差强人意。
学生的书写状况和对待汉字书写的态度明确地显现了当前写字教育所遭遇的尴尬处境――生存危机。写字教育生存的危机导致的最终结果不仅是一种技能的缺失,更重要的是书写文化的断层和传统文化的后继无人。
有着几千年优良传统的写字教育在汉字书写进入了“键盘时代”后,已经失去原有的地位。无论是学校、老师、学生还是家长,普遍存在忽视和轻视写字的现象,“写字无用论”成为“共识”,写字教育的生存、发展陷入了困境。
二、书法教育的现实意义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书法更以其独特的“形象意蕴”一直培育着中华文化,并形成独特的视觉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学”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各种美术之中,以写字为最高。旁的所没有的优点,写字能表现出来。”因此,书写的意义已超过写字本身,完全可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了解和感情认同上去;书法教育的全过程,也就成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学生通过鉴赏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挖掘我国自古至今的优秀文化作品和研究文化内蕴,维护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尊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引导大学生为国家的文化发展建设服务。
书法鉴赏包含着书法技法的练习和掌握。书法的练习首先是心手合一的有意识的行为活动,不但伴随着注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而且一个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情绪等均会影响书写过程,并在笔迹中有所反映。如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从《兰亭序》的字里行间无不让人感到书圣与好友相聚时的愉悦心情,“那欢快跳跃、潇洒妍美的行书正是书圣的真情流露,那即兴而赋的优美散文,让人观后更有心旷神怡、身临其境之感”。而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为纪念在安史之乱中为国捐躯的侄儿所写的祭文,祭文令人读后心生悲怆之感,其书法更有大气磅礴之势,字字如石,更是一种悲愤之情的真实写照。长期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较弱。练习书法是调节他们心理素质、规范行为的好办法。古今无数书法家钟情书艺,涵泳墨池,有着一股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书法教育能使大学生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等不良习气,养成刻苦耐劳的品质、坚韧不拔的意志,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将书法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增强写字教育的文化使命感
目前,写字教育之所以得不到重视,其根源在于不能充分认识写字教育的重要意义,普遍存在“写字无用论”的观念。因此,提高对写字教育意义的认识、转变错误观念,增强写字教育的文化使命感是写字教育走出困境的前提。传承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义务,不论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领导老师、家长都要对写字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刻理解,真正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把写字教育提高到传承文化,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高度上认识,本着为学生负责、为国家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认清现状,认识到改变这一现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培养大学生的书法兴趣
书法教育讲究寓书法的美应用于现实,并指导书写实践和高雅生活。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书法欣赏能力和一定的书法技能之后,必定会尽力维护已获得的这些能力,进而加以反复练习,进一步扩充知识,同时提升人文涵养,戒骄戒躁,力求稳重大方、举止文明。清人沈宗骞认为“笔墨之道,本于性情。凡所以涵养性情者则存之,所以残缺性情者则去之,自然俗日离而雅可日几也。”学习书法“不可谓不苦,但都可以使人静心、调养性情。当人身处喧嚣之地,面临繁杂之事时,习练书法绝不同于遁人山林,也不似一些民间信仰和玄学那样给人以虚幻的安慰。”因此,书法教育一方面提升了大学生外在精神风貌,打造文明的气质和形象,另一方面,有利地契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实施和健康发展。
结束语
书法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借助书法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构成理念,有机地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其契合点在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升外在气质与形象。学生在提高书法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同时,使其思想品德得到升华,如此,即有望达到教书育人的理想境界。
【参考资料】
[1]尹彦,刘春明. 浅谈书法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教育论坛,2009(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曾提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其中所谓“关心”是指关心人类、关心社会、关心他人。高校人才培养强调培养“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与内涵。
1.音乐欣赏课程有助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体现着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考,饱含丰富的思想情感,或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老师的尊重,对父母的感激,亦或是对朋友的珍惜等等,这些作品能够带来思想上的鼓舞以及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电影《上甘岭》中《我的祖国》,独唱部分抒情委婉,一唱三叹,合唱部分气势磅礴,增强独唱部分情绪。聆听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历史背景下人民对祖国的深情歌颂,对家乡的美好回忆,以及保卫祖国的果敢决心。通过不同题材的作品欣赏,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进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2.音乐欣赏课程有助丰富大学生人文知识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文学、历史、戏剧、舞蹈、绘画等领域有着密切联系。在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引导学生欣赏分辨不同文化传统下产生的世界音乐,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与不同文化形态下所产生的音乐,感受东西方音乐在文化上的差异,培养学生用“平等”与“差异”的人类学视角去看待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如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楚汉之争,古琴曲《广陵散》是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的聂政刺杀韩相,这些作品都蕴含了大量的文学、历史知识。
3.音乐欣赏课程有助拓宽学生思维上文中提到,通过欣赏不同民族的世界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起全新的文化研究视野,从多元文化视角多维的去看待世界。聆听音乐的过程是人们在头脑中对音乐形象的在塑造过程。每个人的先天遗传情况不同,思维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大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后天学习与训练。音乐欣赏在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的同时,也有益于人们对于运动控制、记忆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使大脑功能得到更广泛地开发和利用。二胡曲《赛马》中具有许多对现实世界的音响模仿,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音型的听觉联想,进而展开创造思维。李岚清同志说:“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对他们进行这方面普及的教育,给他们补上一课……使得这批跨世纪的青年知识分子能够有这方面必要的修养……”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高人的思想意境和高尚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1.量化教学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关于教学方法的评价指标,应该在教学改革与建设中作为重点。教师能否融汇本学科前沿知识、能否将跨学科知识贯通与课堂,实现教学多样化、个性化等方面的评价指标较少。因此,增加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的确定性、可操作性,能使教学评价体系制度化、标准化发展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各层次评价体系的构建。
2.完善音乐教育的考核、评价系统构建完善的音乐教育考核评价系统,从课程教学工作量、学生课外艺术活动及参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成果、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设立相应指标,更为符合音乐教育的本质特点,能够进一步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活跃丰富教学气氛。
3.多元化教育与教学评价音乐教育具有其本身所特有的区别于其它人文学科的特殊性,在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上,更为侧重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的高校音乐教育,应建立与21世纪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育与教学评价机制,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考察,可采用课堂问答、讨论,学习调查问卷、单元作业、课程论文、笔试及相应的实地调查等形式完成,并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将教学重点更多的关注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上,以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做出整体性评价。
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在艺术学升级为独立学科的改革契机下,分委会召集各方专家就当前艺术教育的现状以及未来戏剧影视学科的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深度研讨,讨论议题涉及艺术门类的建立与拓展、各院校的应对措施及发展预期、人才培养模式的变更与创新等众多焦点问题,列席专家秉承真诚沟通的态度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
会议由分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付程主持。他首先介绍了会议嘉宾及议程。之后,由分委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围绕艺术门类升级问题进行了题为《中国艺术学科嬗变与分类建立的思考》的主题报告。
报告中,周星首先回顾了过去两年来分委会取得的工作成果,其中包括一份调研全国艺术类教育现状的专业报告,以及另外两次有意义的学术交流――哈尔滨工业大学支持下的青年教师学术论坛以及依托西南大学组织的学生论文评奖活动。
其次,周星重点解析了艺术门类独立过程中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等。他认为,学科门类在独立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一些难题,一级学科大扩展,一级学科确立之后怎么和原有学科衔接,很多院校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当前,艺术学科已经从隶属于文学的一级学科提升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原来的划分是05文学门类,0501中国语言文学,0502外国语言文学,0503新闻传播学,0504艺术学。回顾历史,艺术学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试图独立,却一直没有成功。2008年,第六届艺术学科评议组成立后征求过很多专家的意见,新的转机出现,特别是在以中央音乐学院老院长于润洋等为代表的专家们的不懈努力下,终于“修成正果”。最初确定艺术学下属4个一级学科,包括艺术学理论、音乐舞蹈学、戏剧影视艺术学、美术设计艺术学等,最后公布时更改为五个学科,分别是1301艺术学理论、1302音乐舞蹈学、1303戏剧影视学、1304美术学、1305设计艺术学。由于艺术学下属一级学科的调整,也随之也引发了一级学科博士点评审的变化,某些院校可以自行审核博士学位一级学科点,分两种情况:第一,40多所985高校,可以自行设立一级学科,按照原有学科点审定、公示;第二,各省按照规定名额竞争申报,国务院学科组针对各省申报进行投票审议表决。目前,各省市地区已经基本通过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包括中央美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安美术学院,之后国务院学科组14个委员投票,超过半数同意就会通过。如果简单类推,假设他们具有全学科艺术门类的授予权,就增加了12所院校。原有一级学科最早是南京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现在估算起来,加上985高校通过的,目前可能是总量20余个一级博士点艺术学授权学科。
再次,周星介绍了当前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最新进展。根据教育部最新要求,2011年要完成目录修订工作,自2012年开始正式招生,其中招生计划、教育统计等按新目录执行。这次目录修订将所有专业分成引导性专业、一般性专业和特殊性专业,简称“宽、普、特”。这项工作最终还是交给各个分委员会。当前,专业“老目录”和“新方案”之间的衔接、关联、协调出了很多问题,新方案在学科归属和性质认定上还有许多矛盾亟待解决。
最后,周星总结,认为艺术门类独立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新起点,对于艺术学科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必然也会引起许多争议,二十多个在旧学科里国家认可的一级学科怎么和门类嫁接?怎么评价一个一级学科的优势特点?学科门类、学科规范以及调整成为一级学科门类在各个学校的设置,特别在综合大学怎么设置?这些都成为困扰艺术独立门类发展的问题症结。这一系列问题必然影响到某些学校的专业设置或者院系调整,周星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讨论交流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会议第二个段落是专家发言与集体讨论,参会专家畅所欲言、积极互动,针对艺术升级为门类引发的一系列变革和问题各抒己见。首先,东南大学教授王廷信发表观点,他认为艺术学升门类首先肯定是一件好事情,因为艺术学在整个艺术国际化过程当中发展非常快,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在社会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次国务院学位办能够把艺术学升为门类,是国家对这样一种变化的判断和选择。但是,相应的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学科之间的平衡问题,原来一个一级学科下面有八个二级学科,现在归并成五个一级学科,这五个一级学科,是各种力量支配下形成的结局,这样一个结局有没有问题?比如说音乐学,应该说是积累比较好的学科,但是音乐学和舞蹈学放在一起,而美术学和设计学因为一些外在原因被分开。艺术学升为门类过程中,尤其艺术学的创办,主要是张道一先生起很多作用。张先生有一个观点启发很大,他认为艺术门类之间是有影响的,音乐和舞蹈之间没有鸿沟割裂开来,戏剧和影视之间也没有。懂一些艺术史的人都很清楚,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电影进入中国以后用京剧这样的方式表达,说明艺术门类之间互相影响会促进每一个艺术品种的发展,缺乏这些东西,或者音乐是音乐,舞蹈是舞蹈,大家各自划条界限,没有办法更好地发展。总体来说艺术学升为门类是好事情,升为门类之后学科之间的互相交流非常重要。
之后,北京大学教授彭吉象也围绕艺术门类的独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通报了一些他掌握的最新信息。他认为当前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机,从2010年底到开始,教育部几个司都在举办相关活动。首先,2010年11月份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会上通过了未来十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划,规划规定各个学校今后应该开八门艺术类课程,供全校学生选修,十年之内八门都要开起来,包括两类:第一,艺术导论,即艺术概论。第二,专科欣赏,包括音乐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剧鉴赏、影视鉴赏、戏曲鉴赏。在这一规划的影响下,必然需要大量的师资投入,这对艺术学科的发展是一种推动。第二个会议是教育部关于组建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调研组,暨召开调研工作会议的通知。要成立两个调研组,奔赴全国26个院校调研,制定工作方案,开展实地调研,研究起草改革报告,筹备召开全国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研讨会。现在艺术升级为门类了,到底应该怎么发展是主要的调研方向。在这次准备会上主要讲了几个问题:第一,对调研要有正确认识,因为现在艺术教育发展非常快,除了艺术院校以外,综合大学、师范大学纷纷成立艺术系,2007年在校生有113万是学艺术的,是1999年的26倍,毕业生21万,是1999年的47倍,艺术教育成果显著,需要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质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而且艺术教育已经超出了学校,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二,需要调研的问题,包括:1.现在艺术教育规模过大,据说有的学校招生报名人数居然达到十几万。2.学科专业问题。现在艺术已经升格为第13个门类,教育部高教司正在修订专业目录,但是艺术院校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有求全、求大的现象。3.人才培养与质量建设。现在艺术教育方面已经有17个国家级艺术教育中心,有60个创新人才基地,建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非常重要。以前培养人才比较单一化,与实际部门的需求脱节。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符合国家中长期规划和发展。4.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现在学生数量很多,教师相对数量很少,从质量上来看,师资也不够,缺少学科带头人,而且重演出、轻教学。5.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和国际接轨。下一步艺术教育的发展重点是:第一,不断提高艺术人才质量。第二,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比如对专业艺术院校、综合大学、理工应用大学、师范院校艺术人才培养应该有不同标准。第三,要特别关注艺术师资缺乏,尤其缺乏学科带头人的问题,对师资今后加强定期培训。第四,大力推动艺术创新和学术创新,出作品、出研究成果。第五,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围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挥智囊团作用,艺术教育跟国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关系非常密切。本次参加调研的院校有两组,第一组包括吉林艺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沈阳音乐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大学、西安音乐学院、西安美术学院、西北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大学;第二组包括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武汉音乐学员、华中师范大学、广州美术学院、青海音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梁国伟从本科目录修订的角度分析了当前艺术教育的变化。目录修改体现了一个新趋势,音乐学多出音乐科技和艺术专业,在影视学中加进了数字影视技术专业,这些新兴战略性专业体现出国家对教育格式的调整。武汉大学教授彭万荣从所在院校出发,谈了艺术升级门类带来的变化。这次调整艺术门类独立以后出现五个一级学科,对高校影响很大,除了极少数院校能够同时办五个一级学科以外,其他学校也许只会涉及到一个、两个或者三个,音乐、舞蹈、电影、书法都有一点,但是要真正形成一级学科很难,没有一定的师资恐怕不行,现有的师资分散在五个一级学科里,作为一级学科一评估,就显得捉襟见肘了。还有一个想法,原来艺术学附属在文学学科里,因此可以借助文学学科的力量发展艺术,比如说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在文学系下面设了戏剧影视文学博士点,和本科点名称一模一样,本科变成艺术类专业以后,博士点是不是可以考虑这方面的建构问题。1998年国务院进行了一次学科目录调整,当时把在文学学科下面的一个民俗学二级学科授予文学学位,后来学科调整以后,征求大家意见,几个老师纷纷要求到法学系,后来武汉大学把民俗学从文学里剥离出来,分到法学系。艺术学一级学科门类独立以后,能不能仿效原来的做法,按照学科归属慎重考虑这个问题。既然门类独立对原有格局会产生新的变化,那这个变化应该有指导性的影响,应该使学科的归属更加明确,更加有利于学科的发展。
在分析了艺术升级为独立门类之后的发展优势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亦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周龙等多位列席专家又从自身院校发展实际出发,分析了这一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例如在师资培养与学科评估上,由于一级学科的严格要求,可能造成师资人才引进的巨大负担,因为由于戏曲、影视等特殊的教育需求,使得以论文、课题考核人才的评价体系并不完全适用,一旦从二级学科变成一级学科,这方面的压力将更加明显。
摘要:审美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实现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当今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大多缺乏一定的审美素养,这与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标是相违背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从而研究解决对策。
关键词:审美教育 大学生 困境 对策
“美育”这一概念是席勒在其1795年发表的《审美教育书简》中首次提出的;而后,将其翻译过来,同德、智、体、劳并举,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和“美育救国”的思想。[1]审美教育,狭义地讲是通过艺术手段进行教育;广义地讲是指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心灵、提高道德与智慧的目的。
当代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注重对其进行德育的同时,不能忽视美育对其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充分肯定了美育的重要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及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双重冲击下,尽管我国审美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但也仍存在诸多问题。通过考察与分析,笔者从以下四个角度浅析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面临的困境。
1.政府层面:管理漏洞与评估体系不健全
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出“为保证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然而,由于政府监管不力,尽管部分高校开设了审美课程,但大多并未设立专门的管理和教学机构。
与此同时,教学评估体系不健全是当前美育面临的又一困境。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掌握课程实施情况,也就无法根据反馈对教学进行调整,改善教学质量。
2.社会层面:科技崇拜与功利主义盛行
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竞争。基于此,高等教育逐渐卷入盲目崇拜科学技术的热潮,功利色彩使大学生过多地追求技能提升和物质享受,忽略了精神需求。
其次,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驱使下,大学生开始用功利的态度生活,加之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致使大学生单纯地重视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积累,审美素养较差也就不难解释。
3.学校层面:设施缺乏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方面,很少有高校建有文化场地设施,即便有,也仅针对艺术类学生,而剥夺了其他学生提高审美素养的权利;另一方面,美育的教室布置应优雅、具有视觉艺术效果,幻灯、录像等应融入教学,可大多高校并不能达到这种效果。
其次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据对我国院校教学计划统计,人文社会学科时数仅占教学总学时的12%,而美国、法国占32%,日本占42%,前苏联占50%。[2]类似情况在理工类院校体现地更为明显。
4.学生层面:缺乏判断与审美实践断裂
目前,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着缺乏社会经验与审美判断的大学生,各类所谓的流行艺术不知不觉中消磨着传统观念中的美,致使大学生过多关注外在美和片面美,最终导致其审美情趣低俗化。
要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不仅要教授学生审美知识,还应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审美实践。然而,应试教育的现状使得审美教育严重缺失,学生更不善于以美的方式看待生活。
二、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对策
加强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要充分考虑他们所处的环境,确保各相关主体发挥积极作用。
1.政府应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
审美教育与依靠理论的智育不同,它依托于具体的形象,用感性的方式育人。它的实施较智育有一定难度,需要政府给予支持。政府在颁布文件之后应监督其实施,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
此外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对美育的评价不应仅依靠笔试问答或撰写论文,而应在特定、具体的情景下进行考核,甚至增加设计类考试,切实感受身边的美。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定期对高校的美育成果进行评估,并考核授课教师相关技能,避免美育处于“有形而神散”的状态。
2.社会应积极引导,提升审美教育的地位
首先要确保媒体的正确引导。媒体是社会舆论导向的载体,它的正确引导将是对美育的有力补充。然而,有些媒体在利益的驱使下推崇功利主义,这与美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为了对大学生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媒体应坚守社会职责,正确引导。
其次要提升审美教育的地位。目前人类文明高速发展,加强高校审美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只有把美育摆在其应有的位置上,学生才能善于追求、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进而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全面发展。
3.学校应改变方式,深化审美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高校要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课程。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它不仅设有专门的艺术教研室,同时开设了《美术鉴赏》、《电影赏析》等鉴赏类课程和《色彩设计》、《室内装饰》等实践类课程,并结合石油院校特点开设《石油天然气法学》《油气储运概论》等课程,基本满足了学生不同兴趣的需求。
其次,美育应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构建“三个课堂”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途径。第一课堂指学校统一开设的美育课程,这也是美育的主要途径;第二课堂是以社团活动等为契机,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参加的平台;第三课堂则是由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艺术氛围形成的潜在课堂。三个课堂有机结合,寓美育于无形的课外教育之中,时刻对大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助其形成真善美统一的良好品格。
4.学生应丰富审美知识,积极投身审美实践
当代大学生审美情趣低俗化主要在于他们总单纯地从事物表象或单一方面考虑问题,不能准确区分美丑。解决的根本方法是丰富大学生的审美知识,同时鼓励他们积极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转变审美态度,扼杀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的萌生与发展,提高审美修养。
要从根本上解决美育存在的困境,还要回到实践上。只有通过独立分析思考并将知识与实践完美统一,他们才能把握审美规律,消除审美认知偏差,从而提高审美感受力、判断力和创造力,使审美水平向高处发展。
诚然,当今的审美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困境,积极探寻解决的途径,用实际行动加强美育,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