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政治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期的完成,每一个大学生部面临多种观念的冲击.形色兼备的网络世界、人们的道德意识的淡薄、社会拜金意识增长,如不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纠正,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更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根据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现状,笔者探求史适合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愿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我们现在所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来说,是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立足于高校实际,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构建和完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体系,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二、目前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情况不容乐观,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1.缺乏敏锐性政治论文,不能积极应对大学生的热点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比较多地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工作上,不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忽视理论研究和前瞻性探讨。这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环境影响的敏锐度不够,不能对大学生指出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
2.大学生自主、平等意识的增强,导致传统的社会调控系统的失灵。
网上交往的虚拟性使人与人的交往变得自由、平等,虚拟条件下网民交往的角色是虚拟的,不存在上下级、长晚辈、地位尊卑的垂直型关系,但由此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导致主导价值观念、社会公共权威以及教育者权威的削弱,使得传统社会训控的功能在逐渐丧失。我曾在网上下载到这样一份《电子空间的独立宣言》:“我们没有一个选举出来的政府,我们也不愿意要这样的一个政府。我宣布,我们正和建设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空间,它与你们试图强加给我们的各种专制体制完全不同。”“我们正在制造的世界,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进入的世界,它没有特权,没有因为种族、经济权利、军事力量或出身而形成的偏见,在这个世界中,任何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表达他的信仰” 。“但愿它比你们以前的政府建立的世界更人道、更公正。”这样的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而临的困境是信息系统不再被教育者全部掌控,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进行干预,更多地要靠大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
3.教育者人格魅力的下降,导致感召力、吸引力减弱。
08年笔者对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学前系300名学生就“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师?不喜欢什么样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细心、有耐心、平易近人97.5%
脾气差、没耐心95.2%
义务强、水平高80%
业务水平低、能力差83.4%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57.5%
教学枯燥、不负责63.2%
本文作者:卢飞霞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团委
激励机制调研分析
(1)激励要素组成分析。表1表明,“合理的薪酬机制”占了最重要的位置,被选择率为94%,分值高达11.92分;“合理的职称职级评聘机制”紧随其后,被选择率为87%,分值高达10.12分;排名第三的是“住房优惠政策”,被选择率为75%,分值为7.9分;后面依次是“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外出培训、挂职、继续深造的机会”“有效的考核机制”、“和谐的人际关系”、“灵活的部门内外岗位流动”、“领导的信任和授权”、“适当的荣誉和表彰”、“良好的办公环境”。相对来说,“校地间的干部流动”、“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参与科学研究”几项被选择率较低,对党政管理人员的吸引力较小。(2)对学校激励措施的满意度评价。在排列出重要性程度后,笔者要求调研对象对学校这些激励措施方面的做法作出满意度评价,以1-5分分别表示“差”、“较差”、“一般”、“较满意”、“满意”。表2显示,党政管理人员最满意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分值为4.4分;其次是“良好的办公环境”,分值为4.24分;排在第三的是“领导的信任和授权”,分值为4.15分;后面依次是适当的荣誉和表彰、参与科学研究、合理的薪酬机制、合理的职称职级评聘机制、有效的考核机制。相对来说,党政管理人员满意度较低的几项激励机制分别是“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外出培训、挂职、继续深造的机会”、“灵活的部门内外岗位流动”、“校地间的干部流动”;“住房优惠政策”等问题排名最后。调研显示,党政管理人员满意度较高的几项激励机制都是重要性相对靠后的几项,而重要性较高的激励机制则满意度较低,原因是人们往往对自己在乎的东西要求较高,对关系不大的东西要求较宽松。
高校党政管理人员激励对策研究
(1)提供合理的薪酬制度和住房政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个人必须解决生理需求后才能实施更高层次的需求激励。因此,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薪酬制度和住房政策是保证党政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保障,高校要灵活运用按劳分配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案,保证党政管理人员能获得不同层面、不同角色的经济激励。(2)提供合理的职称职务晋升制度。晋升是高校党政管理人员事业得到认可的一种激励机制,对有志于高校管理岗位的人来说,它较薪酬的激励机制更具激励意义。学校要从纵向职务上的晋升和横向职级上的晋升两条途径考虑党政管理人员的晋升,建立一整套适合高校管理岗位特点的干部职级晋升制度,让员工在一个有变化的环境中工作,让他们看到奋斗的目标和实际进步的迹象。(3)提供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目标是组织对个体一种特殊的心理引力,具有积极的激励引导作用。高校党政管理各部门领导应该知人善任,为他们制定一定的目标,让他们看到工作发展的前景,从而增强工作使命感和责任感,愿意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当然,设置的目标要合理不能过高,否则个体会对实现集体目标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此时的激励便会显得苍白无力。(4)提供培训、挂职、继续深造的机会。现代社会的发展使高校管理工作出现了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对党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高校将培训、挂职、深造等作为重要的激励方式来促进人员的提高和发展,并在时间和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从而提高党政管理人员的自身能力和综合素养。(5)提供党政干部校内外流动通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高校干部工作也是这个道理。如果经常在一个单位或一个岗位上工作,即使责任心再强,也难免失去斗志。因此,只有干部流动起来,打通部门之间干部交流的“大动脉”,一个部门才有生气和活力。尤其是校地之间的干部流动,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往地方输送人才,这样不仅有利于高校搭建广泛的社会网络,也打通了校内干部流动的渠道,使干部队伍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1.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导向功能。
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即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等方式,把人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上。大学生志愿服务将社会的优秀传统道德与大学生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优势。通过志愿服务的启发和引导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认同,志愿服务将大学生的思想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引导,增强了大学生抵御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志愿精神所提倡的“进步”思想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将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和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2.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凝聚功能。
志愿服务的凝聚力,是指志愿服务对广大志愿者具有吸引力,进而对整个民族具有向心力。大学生志愿服务通过契约精神,将作为个体存在的大学生集中到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志愿服务组织,依靠为大众奉献的精神和共同进步的理想,激发大学生的集体意识、群众意识,通过志愿服务获得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不断吸引着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志愿服务通过帮扶需要帮扶的群体,获得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缺位”和“失位”,得到了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巨大向心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风气,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
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功能。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功能,就是通过多种途径,对大学生产生外部的激励,调动大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一种奋发向上、志气高昂的进取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来源于大学生心理和情感的满足程度,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成才的需要,更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高层次需要是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不断激励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对优秀志愿者及其先进事迹的表彰和宣传,以优秀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和感染大学生,激发和呵护大学生努力发奋、不断进取的上进心,使更多的大学生为实现自我,帮助别人而不断努力。
4.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调节功能。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调节功能是指志愿者与社会机构、大学生志愿者内部、服务对象间的协调。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通过用协调、商谈等相互沟通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改进思想,纠正大学生的一些错误思想和认知,将大学生的思想和认知引导、转变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志愿服务活动的调节功能是通过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触动和影响,改变大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功能,即通过大学生自身思想的斗争和转化,使以往的错误认知能转变为正确的认知,形成积极的认同感,进而改造大学生的思想,实现“小我”与“大我”的统一,懂得“人字结构相互支撑”的理念,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
二、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要求
1.发挥志愿服务的导向功能要明确服务目标。
大学生志愿服务以自愿为基础,以服务为手段,以创新为活力。通过组织内部建立分级目标制度,让目标实现具有层次性和多元性;通过政策引导,帮助志愿者增强政策观念,学会用政策分析和处理问题;通过自主导向,可促进志愿者内部思想因素发生变化,提高志愿者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指导下,引导大学生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善意浓浓、善心涌动、善行如潮、善果累累的生动局面,使志愿者成为受益者,受益者成为志愿者。这种双赢互利的活动有利于感恩、诚信等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弘扬志愿服务的凝聚功能要坚定学生信念。
志愿者精神是一种“看不见”的和谐。所谓“看不见”的和谐是指一个国家内部民众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向往的统一,多数情况下表现为民族凝聚力。中国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带来了价值观念和利益取向的多元化,使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间生发某些矛盾。大学生志愿活动发挥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育对象由客体变为主体,实现主客体双向互动。志愿服务使大学生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行为,实现从“少数同学”扩展到“多数同学”,从“特别的人”扩展到“普通的人”,从“要我参加”到“我要参加”的转变。志愿服务是一种“助人”行为,又是一种“自助”行为,阐释了“助人者人自助之”的理念。志愿活动尊重个人主体人格的独立和自由,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坚定了大学生向上向善的信念。
3.加强志愿服务的激励功能要构建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志愿者活动的激励制度,使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制度化、规范化,是志愿活动得以长期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首先,建立荣誉型激励机制。如“志愿者奖”“优秀志愿者”等,社会给予的精神激励、荣誉激励能够使志愿者感到服务的价值、产生服务的自豪感。其次,建立回报型激励机制。如我院将志愿服务的情况建成专门档案,将志愿者参与服务的表现纳入到学生评优、评奖中,激发其参与的热情。再次,建立自我发展型激励机制。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刚开始只是参与和执行,在不断锻炼中成长为策划者和组织者,成长为核心人物,并培养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最大限度地获得“自我实现”。最后,建立自我愉悦型激励机制。志愿活动的组织者引导志愿者能够在志愿服务中寻找快乐,善于将忧愁情绪转化,获得愉悦的体验。
4.促进志愿服务的调节功能要完善管理体系。
科学的引导、规范可以使志愿服务工作从自发到自觉,从松散到紧凑,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完善管理体系能更好地发挥调节功能。第一,完善组织机构,建章立制。健全大学生志愿组织内部管理机构,提高执行力,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促进组织走自我良性持续发展之路。第二,优化招募,注册认证,加强培训。志愿者的招募,关系着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注册认证是对服务的肯定和认同,方便了解服务动态并及时反馈,是管理的较好选择。加强培训,推进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有助于提高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第三,强化保障体系。一是法律保障,对志愿者的地位、权利、义务予以明确规定;二是经费保障,争取政府补贴、社会捐赠、学校支持和会费收入;三是安全保障,强化志愿者服务的安全保障和权益保障,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维护志愿者的正当权益。第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从志愿者活动的时间、数量、质量、服务效果以及团队精神等方面综合打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式进行。
三、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径
1.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
青年的性格就是时代的性格。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一代。伴随着责权意识、主体意识的增强,大学生更崇尚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可与爱国主义基地、德育基地等实践教学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环境、方法、载体等要素形成良性互动,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丰富的校园文化相结合。
高校要围绕讲文明、树新风的活动主题,大力建设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大学生志愿服务为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纪念日、节假日是开展志愿服务的首选。如在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12月5日国际志愿人员日等期间,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无偿献血、植树锄草、打扫卫生等。其二,着眼大型校园活动开展志愿服务。以校庆为例,活动需要大量志愿者提供热情而周到的服务。大学生用真诚与微笑唤起校友们的青春记忆,拉近校友与学校的距离,为校庆有序开展添砖加瓦,实现“校庆”的价值。其三,志愿服务应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如我院大学生根据社会热点问题成立了环保社团,宣传环保观念和意识,倡导环保行为,使人们关注城市环保,共建美好家园。其四,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专业相结合。为提高志愿服务效果,大学生服务内容与专业紧密结合,发挥专业优势,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人和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例如,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乡镇级幼儿园,为学前儿童提供义务授课活动,充分发挥了专业特长。
3.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
公益事业是一项高尚的事业,志愿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志愿服务与社会公益相结合,作为一种无偿或少偿的服务,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力补充。高校可组织开展公共秩序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志愿者到交通要道和赛会场馆等公共场所,宣传文明行为规范,努力形成规范有序的社会公共秩序。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院共有2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其甜美的微笑和热情的服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校和同学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我院把每年三月确立为志愿服务月,围绕困难帮扶、爱心接力、环保服务、社区公益、和谐文化等开展“六个一”志愿活动,即组织一次“献爱心,送温暖”捐赠活动、结对社区留守儿童、启动一项关爱老年人健康计划、实施一项社区青少年助学辅导计划、做好一次“社区环保,从我做起”宣传活动、完善一个社区图书馆等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把爱心和智力奉献给社会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四、结语
当今时代,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带来了多元化思想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正面与负面、积极与消极思潮相互交织,引发了当代大学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也使其感到困惑与迷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括来说有三大特点。其一,当代大学生个人本位思想较重,价值目标现实化,责任意识淡薄化。某些具有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大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张扬个性,并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又对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从而割断了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纽带,使得社会责任感缺乏。其二,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当代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不断提高,具有挑战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他们又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耐挫力差,有较强的依赖性。大学校园内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更是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掌控、学业就业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与疾病。其三,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复杂化,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不一致。大学生正是处于人生各个方面的形成、成熟时期,因而受多元化的道德观影响最大。在认知、情感上,他们认同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观念,但在行动上,他们的践行能力差,就使得自己的行为又偏离了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重新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使90后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可以对事物进行辨别批判,借助深湛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授课模式与处于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所渴望的教学方式不尽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尽人意,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并不认同,他们需要的是灵活、可以发挥自己所想的教育。而我们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了对人生和宇宙的关怀、对人和生命的理解,也就是说它在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我们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其他媒介有较强的渗透力、广泛的影响力,且其生动形象的诗词曲赋等文化资源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其感染影响之时,启发学生睿智,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时代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交互撞击,生活方式复杂多变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精神境界都在悄然变化,民族精神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实例。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意识,将感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动,从而培育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关爱意识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关爱他人意识不足。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国家。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就是教育人们要懂得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爱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关爱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关爱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道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文,即人的品格的培养、精神的塑造。儒家的“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切关怀、理解尊重、忠人之事、宽恕为怀等;礼是行为规范,以“仁”为最高追求目标。“仁”与“礼”互补互用,人的行为应具有“仁爱之心”和“博爱情怀”,此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就是“人格平等”“重义轻利”和“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在当代科技与人文严重对立的形势下,儒家的人文情怀将有助于消融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冲突与矛盾,培养现代社会健康的人格价值观。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接受教育的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能够使学生扩展视野,拓宽思路,使学生在犹豫迷惑之时得到更多的理性启迪、情感慰藉与正能量的教育,从而使青年学生人格更加健康。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确实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努力探索二者相互交融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单一,且由于学时数少和大课堂教学的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是,课堂教学是广大学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健全教育机制,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大学生。因此,一是要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选修课;二是要有更多的时间、更高的频率为在校大学生举办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素质报告会等。这样通过改善教学内容、方法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真切实地走进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来剖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让大学生确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学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熟背《论语》和《老子》。杨院士是希望大学生能从中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会如何做人做学问,以受益终生。
(二)社会实践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广泛性
社会实践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更作为一个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学生可生动感知的具体活动。因此,高校学生会、大学生社团等均可以引导大学生自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其一,举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国学课堂、诗词背诵等可以让学生从活动内容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二,邀请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本校教师举办专题报告和讲座,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受文化大师的风采,进而领悟传统文化的意蕴。其三,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遗迹、文化资源开展“探索发现”“文化挖掘”等活动,让学生从视觉上领略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最后,举办诸如“汉字大赛”“成语大赛”之类的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的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内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文化行为,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网络媒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这就要求高校要开发利用网络媒体新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其吸引力。其一,高校可以建立QQ群和飞信群,及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既可以保证信息的实效性,又可以让大家切实地参与到学习中。其二,微信客户端的普及则是另一个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平台,并用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大家对高校微信平台进行长期关注。其三,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90后大学生传承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首先得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高校可以在本校选拔合适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亲自来当主角,拍一些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宣传片或者微电影,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这样做不但会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因为有乐趣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镌刻于心。
(四)校园文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打造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软硬环境
1.1总体而言
大学生的消费总额处于不断攀升的态势,这也是因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反映了社会的进步。虽然总额上升了,但从比重上看各项消费上升的速度是不同的。比如“学费和住宿费”是大学生必须消费的,近年也呈现上涨的态势,但是它的消费比重在大学生总体消费水平中却是不断下降的。这也能够说明大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消费是越来越高的。增长速度最快的恰恰是看起来相对不重要的“娱乐消费和社会交往消费”。这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的不理性,大学生存在“消费主义”的倾向。什么是“消费主义”呢?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大学生认识不清什么是该消费的,什么是值得消费的。这给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都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严重的甚至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从而影响大学生学业的完成。因此,在消费方面如何使大学生的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2缺乏理财观念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对理财知识了解比较全面的占学生总量的极少一部分,大多数学生都对理财知识了解很好,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对理财完全没有概念。很多学生的理财知识是从家人、周边朋友或者课外书籍上了解到的。而且,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在大学生活中了解一些理财知识是极其重要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理财问题跟自己毫无关系。所以,当代大学生的理财现状是比较堪忧的。大学生缺乏用钱的规划和预算,没有坚持记账的习惯。月初节余,月底拮据,几乎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很多学生进入大学生活是其第一次开始独立生活,不知道该如何支配钱财。
2解决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的对策建议
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指导消费的合理观念。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如何理性消费则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异化问题,笔者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以期对促进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良好的消费行为源于正确的消费意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的传统对我们国家及个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强消费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在消费中坚持自觉自律。科学的消费观,不但表现为敢花钱,而且表现为会花钱,是一个有理智的敢花钱与会花钱的统一。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消费是否正常,从而学会合理、科学的消费。其次,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立对中国传统优良消费的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光荣传统教育,使科学消费观真正入脑、入心,引导他们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我们要教育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应当使学生懂得生活享受必须建立在辛勤劳动之上。
2.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创新教育体制模式,打破传统,开拓创新,引导大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理性思维、敢于担当、自控自律等消费主体性道德人格。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建立一支执行力强、技术精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包括班主任、辅导员及一线教师在内的所有力量紧密配合,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贴学生实际,时刻关注学生的消费动态,及时解决大学生出现的各种消费问题。
2.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