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像检查

影像检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像检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影像检查

影像检查范文第1篇

损伤篇

尽量用拍片替代透视

情景一

郑老先生突患重病住院,诊断却一直不明。医生先后安排郑老先生做了几次X线检查。儿女们对此很担心,X线对身体有损害已是众所周知,如果需要反复做X线检查,那么有没有一个身体耐受的安全上限呢?比如一年内最多做几次X线检查?

自从伦琴1895年发现X线起, 100多年来,X线设备从最简单的X线装置,发展到数字化计算机化设备(CR、DR、CT等),但其基本原理相同。随着其应用越来越广泛,X线电离辐射危害也成为医生和大众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大家对放射辐射危害的认识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过度恐惧,另一种是满不在乎。

X线检查对人体的损害到底有多大?这要视其照射剂量而定。据有关专家测定,胸部正位摄片时,肺接受的X线照射剂量,仅为造成人体损伤的单次最大剂量的1/20000。另外,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推算,一次X线摄片检查,导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风险为千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有一点值得注意,胸部透视检查的射线剂量是胸部摄片的几十倍,因此应尽量用摄片替代透视。

CT辐射剂量是X线100倍

情景二

王女士因病住院,先做了X线检查,后来医生又为其安排了CT检查。王女士想,既然要做CT,那么能不能直接做CT,而免受X线伤害呢?

CT成像的X线剂量大约是普通X线成像剂量的100倍,但越来越多的CT设备增加了辐射剂量控制措施和低剂量扫描方式,来降低辐射。随着设备的更新,临床诊断率逐步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因重复检查受到的辐射。尽管如此,与摄片相比,CT的辐射剂量还是很高的。合理检查是减少辐射损害的唯一途径,因此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检查。

X线摄片检查和CT检查,对于身体不同部位各有优缺点。X线摄片可更好地显示宏观表现,CT则能更好地显示内部细节。有一点可以肯定,CT不能完全代替X线检查,因为两者是互补关系。

准确篇

CT排数越高越好?

情景三

张先生因颈椎不适到医院做了CT检查,拿到结果后发现,自己做的是32排CT。同事告诉他,CT排数越高,检查越准确。张先生认为自己的检查结果不够准确,计划着到另一家医院再做一个64排的CT检查。

排数代表CT内部安装探测器的数量,排数越高,接受射线信号的效能越高,可以加快扫描速度,提高图像质量,缩短患者受辐射的时间。多排(层)螺旋CT与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相结合,能使人体内的器官以立体的、高分辨率的形式显现出来,更真实、清晰地显示病变。但是,设备只是医生使用的诊断工具,一些基本的常规检查并不需要使用高新设备,也能达到诊断要求。此外,再先进的设备也要合理使用,同时结合影像医生丰富的经验,才能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MRI与CT孰优孰劣

情景四

祁先生在驾驶车辆时发生交通事故,医生怀疑其有颈椎外伤,因此给他同时安排了CT检查和MRI检查。祁先生心里琢磨,两个检查做一个不就行了吗?有必要同时都做吗?

各种检查方法都各有其适应证,不能简单地说哪个好,哪个不好。有时要一起使用才能准确地对疾病作出鉴别诊断。CT和MRI也是各有特点,比如CT有辐射,而MRI没有;CT成像快,MRI却成像慢,因此CT更适合于急诊检查;CT空间分辨率高,能更好地显示细小的结构;MRI的组织分辨率好,更适合软组织的检查;CT对骨质和钙化的显像更好,而MRI对骨质和钙化则显像不清晰。

在颈椎外伤的检查中,CT更好地显示复杂骨折的骨质情况,MRI更好地显示脊髓的损伤情况,二者结合则可完成全面诊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医生会在诊断过程中给患者更合理的建议。

CT适用急诊检查

情景五

赵女士的母亲因突然出现侧肢瘫痪,被救护车紧急送到了医院。医生简单检查后,安排其尽快做CT检查。赵女士认为,医生抢救过于敷衍,只会乱开检查单,因此心生不满。

CT检查简便易行,安全、无创伤,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各种急症的急诊检查,对包括中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各种急腹症和全身外伤都有极佳的诊断效果。虽然CT是一种有射线辐射危害的技术,但正是CT的应用,使无数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随着CT技术的不断进步,设备逐步普及到县以下医院,CT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影响健康、威胁生命、降低生活质量的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根据病因不同,该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种。由于二者的治疗方法截然相反,一旦误诊必然导致严重后果。在CT问世之前,临床医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准确率仅为67%左右,而CT的应用将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提升到接近100%。对中风患者进行CT检查,虽然患者会受到一定量的射线辐射,但是其生命却能得到挽救,所以CT检查十分必要。

PET检查肿瘤最敏感

情景六

魏女士的两名同事近期都被检查出患了癌症。魏女士因此终日担心,她怀疑自己身体是不是也有问题。听朋友说,有一种检查叫PET,做一次就能查出全身的肿瘤。魏女士也想尽快去医院做一次。

PET是目前最昂贵的影像学技术,也属于有射线辐射技术,其一次检查费用在万元左右,我国现行医保不予报销。但是PET能在活体显示代谢情况,而且具有极高的敏感度,在肿瘤的良恶性分级、肿瘤分期和发现恶性肿瘤的全身转移病灶方面有价值。

由于PET的空间分辨能力不足,显示组织器官的清晰度还不够,近年又有将PET和CT集成一体化设备的PET-CT问世。该设备既能敏感地显示肿瘤等病变的异常代谢改变,又能利用CT的高清晰度把病灶准确定位,受到临床的欢迎,尤其在肺周围性孤立性结节评价方面有较高价值。

提示篇

检查前准备很重要

做各种检查都有相应的一些注意事项。既要保护患者,又要保证影像质量,这都需要医患的密切配合。这里只简要提出几点常识性注意事项。

做X线摄片时,患者应按医师要求做好检查准备工作,如除去项链、胸罩、发辫、膏药等可能造成伪影的东西。

CT检查时最重要的是避免身体移动,同时要配合屏气等。腹部检查时应配合必要的胃肠道准备,检查前一周内避免钡剂检查。增强检查前应配合医务人员做好造影剂安全使用方面的工作。

影像检查范文第2篇

物理学的很多新理论都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带来了革新,X射线、激光、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等技术为医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借助于某种能量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提取生物体内组织或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及某些生理功能的信息,为生物组织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影像信息。

20世纪中叶,一批物理学工作者进入医学领域,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及医学影像的研究.并于1958年成立了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1963年成立了国际医学物理学组织.并将具有定量特征的物理学思想和技术引入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物理学与医学的结合不仅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对物理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 声学的应用

超声成像90年代以来,由于数字化处理的引入,高性能微电子器件及超声换能器的出现,以及各种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超声成像的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超声不但能显示组织器官病变的解剖学改变,同时还可应用Dopper技术检查血流量、血流方向,从而辨别器官的病理生理受损性质与程度。超声诊断采用实时动态灰阶成像,在掌握正确剂量的前提下,可连续对器官的运动和功能实施动态观察,而不会产生像X射线成像那样的累积效应及危险的电离损害。由于超声诊断具有无损伤性、检查方便、诊断快速准确、价格便宜、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得以在临床中迅速推广。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是超声医学的基础,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遇到介质的不均匀界面时能发生发射的特性,根据检测到的回波信号的幅度、时问、频率、相位等,得到体内组织结构、血液流速等信息.

2 光学的应用X射线成像

X线实际上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医学上应用的X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线的 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X显得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密度大的物质对X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度小则吸收少,透过多。利用差别吸收这种性质可以把密度不同的骨骼与肌肉、脂肪等软组织区分开来,者正是X线透视和摄影的物理基础。X射线成像包括X射线透视和摄影、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以测定人体内的衰减系数为基础,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经计算机处理,重新建立断层图像的现代医学成像技术[1].X射线的几种特殊检查技术,分别是X射线的造影技术、X射线的断层摄影、数字减影.

3 电磁学的应用磁共振成像

MRI成像的先决条件MRI成像的先决条件是被成像样品中的原子核必须具有磁性,而这种磁性源于原子核本身的自旋运动.因此,对原子核等微观粒子的自旋属性进行的深入研究是量子力学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客观上也是MRI得以产生的知识前提.磁共振成像利用了人体内水分子中的氢核在外磁场中产生核磁共振的原理.由于人体不同的正常组织、器官以及同一组织、器官的不同病理阶段氢核的弛豫时间有显著不同,利用梯度磁场进行层面选择和空间编码就可以获得以氢核的密度、纵向弛豫时间 、横向弛豫时间作为成像参数的体内各断层的结构图像.近年来产生很多新的成像序列和技术方法.如扩散加权成像是通过测量人脑中水分子扩散的特性来反映组织的生化特性及组织结构的改变,在临床上可用于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2].螺旋浆扫描技术,明显消除患者因运动或金属异物造成的伪影, 可生成高分辨率、无伪影、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理想图像。

4 原子核物理学的应用放射性核素成像

放射性核素成像的物理基础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利用放射性核素作踪剂,结合药物在脏器选择性的聚集和参与生理、生化功能,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检察方法 有4种:扫描机、照相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PET).核素检查中产生的正电子只能存在极短的时间,当它被物质阻止而失去动能时,将和物质中的电子结合而转化成光子,即正负电子对湮没.转变为两个能量为0.551 MeV的光子,并反冲发出.放射性核素在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分布不同,产生的光子强弱也有不同,PET成像技术通过探测光子对的差别形成影像.

5 结语

影像物理学在影像检查技术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对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影像深远,随着影像物理学的不断发展,新的影像技术不断出现,必将对疾病的诊断总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影像检查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影像诊断;X线;辐射

X线影像诊断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普遍和广泛的临床诊断手段,对X线产生的危害大家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据英国一学者经过30多年的研究,指出人类自身各种行为活动中,危害最大的是吸烟,第二是CT检查,第四是X线透视,因此X线对人体造成的巨大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从我国医疗临床来看,由于人们对X线照射的危害性重视不足,因此存在着过度照射的现象,有研究表明:通过对26170例普通X线受检者受照部位进行分析,筛选出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照射的部位。有5495例受检部位为重复照射,占21%;有4710例受检部位为不需照射,占18%[1]。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X线检查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1 X线过度影像诊断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对人体的危害 

1.1 X线透视过度检查 X线透视检查在我国应用的非常普遍,直到今天还在大批使用,包括一些大医院,入学、招工、参军、常规胸部体检仍在大规模使用。普通体检中X线胸片和胸透等常规检查成为体检的“保留节目”。过频、过度检查对健康无益,尤其对于怀孕初期妇女等特殊人群来说,这种放射线体检对胎儿产生致畸影响。即便对正常人来说,这种伤害虽非短期所能显现,也有一定的副作用。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已很低,那么作为肺结核等肺部疾病主要诊断手段的X线胸片,在正常体检中已不重要,没必要让那些健康的员工在享受体检福利待遇的同时,每年都被放射性X线照射一次。一次胃肠X线检查接受剂量又要比普通X线透视要大的多,而每年一次的的胃肠体检就会接受到更多的X线剂量,对身体更加有害。

1.2 乳腺X线过度检查 乳腺肿瘤是妇女的一种常见疾病,乳癌已成为妇女健康和生命的第一杀手。许多单位出于对女职工的关爱,与X线透视一样每年都进行一次乳腺X线体检。与自我检查、医生触检和活组织切片检查相比,X线照射确实能更早发现乳部肿瘤,但很少有人知道乳腺X线照射的放射危害。在美国,接受X线照射的女性人数越来越多,每年有3000万到4000万妇女接受乳腺X线照射,但美国每年有3000到5000名妇女罹患放射线导致的乳癌,引起美国公众的焦虑和担心。不少专家指出,X线照射给人体带来的危害被低估了,一些医生已建议普通的健康妇女在做常规乳房检查时避免不必要的X线照射,乳腺X线照射已成为公共健康领域的一大问题。为保护妇女健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做出规定:对妇女乳房的X线照射放射总量每次不得超过300毫雷姆,而此前这一数字为360毫雷姆。每吸收一千毫雷姆放射线,患乳癌的概率就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健康妇女而言,接受乳腺X线检查得不偿失。因此在接受乳腺X线检查之前最好“三思而后照”。而对年轻女士来讲,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更快,对放射物的照射更加敏感,何况年轻女士罹患乳癌的可能性不大。

1.3 CT过度检查 CT的检查越来越普遍,主要是因为这种技术快捷、成本相对便宜,而且不会令患者感到痛苦,其生成的三维图像清晰度很高,对医生迅速诊断肿瘤、出血、梗塞、血管和其他病症提供很大的帮助,因此许多大医院已把它作为一种常规检查。CT检查归根到底也是一种X线检查,对人体有极强的辐射性。一次对胸部的CT扫描,辐射量就达到10~15毫西弗特,相比之下,一次常规的X线胸透辐射量为0.01~0.15毫西弗特,乳房X线照射的辐射量为3毫西弗特,牙齿X线照射只有0.005毫西弗特。 辐射量因机器和人而异,过去是单层CT,现在是多层CT,目前还有320层,速度越来越快,理论上来说患者接受的剂量应该越来越小,但医生为了方便诊断经常进行大范围扫描,接受的剂量反而比以前更多。胖人比瘦人需要更强的辐射--而辐射造成的危害能够不断累积,贯穿人的一生。一份最新的美国研究报告警告说,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对于CT扫描技术的滥用导致两千多万美国人特别是儿童,遭受不必要的X线的辐射,在过去数十年中,美国有高达2%的癌症病例可能是由于CT扫描的辐射造成的,虽然一次CT扫描就导致一个人患上癌症的风险不大,但长期累积下来给公众健康带来的危害就很大。统计数据显示,自从1980年以来,美国人接受放射性扫描(其中大部分是CT扫描)的平均数字增加了一倍,此前有研究指出,三分之一的CT扫描是不必要的,医学界严重关注CT扫描技术的应用,也引起了人们对于这个可能对公共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议题的关注。

2 降低X线影像诊断在临床中对人体的危害的对策探讨 

可以看出,由于检查的种类和频繁度不断提高,接受X线、CT检查次数和总的辐射剂量的不断增加,对健康的威胁也越来越大,现在人类遭受的辐射,其中一半来自医学辐射,但这个比例过去只有六分之一,当时首要辐射源来自自然环境。因此为了更好的防护患者和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对于因过度照射引发的疾病的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①国家立法,规范X线、CT检查:特别是一些健康体检项目,2006年卫生部已明确禁止X线透视作为一种常规体检项目,这将对以往每年都进行X线透视体检的人群起到积极有效的防护作用,因此,严格遵照卫生部的规定,成为每一个临床医生的应尽的义务。②先进技术替代:由于X射线对人体造成的巨大危害,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能不用X线进行体检的尽量不用,影像诊断技术飞速发展,从降低辐射危害上来说,用超声波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体检,可有效的降低辐射危害,因为这两项检查相对来说更安全,不会对人造成辐射,像乳腺的核磁共振成像完全能代替X线检查,只不过价格高了一点,有些患者不太容易接受,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成本必然降低。③降低照射频率:目前,X线影像诊断还是比较重要的手段之一,由于X射线的危害在人体中可以富集的,危害也是长期的,因此,除临床中确实要进行X线、CT检查的,也要在种类和时间上进行严格控制,不要过于频繁,特别是健康体检每年一次,可以改成两或三年一次,再辅助以其他的诊断方式以降低辐射的危害。④做好辐射防护:辐射防护能有效的降低X射线对人体的辐射危害,卫生部2002年1月3日的《国家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用放射线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诊断、治疗时,应当按照操作规定,严格控制受照剂量,对临近照野(近似于照射范围)的敏感器官和组织应当进行屏蔽防护。就是说在X线线检查时,医生应主动向患者提供防护服,同时对陪护人员也应有必要的射线防护措施。医院对患者进行检查时应提供人性化关怀,医生也不要怕麻烦,该对患者保护的部位一定要保护,同时对陪护人员也一样要保护。在CT检查时以检出疾病为主要目的,没有必要进行大规模、大范围扫描。⑤建立X射线检查档案:X射线的检查对人体的危害是长期的,不易过于频繁,目前情况下也不能全部替代,因此,建立个体化的X射线检查的档案,有助于全面了解个体的射线照射情况,降低过度X照射造成的危害。

3 讨论 

总之X射线检查在临床应用非常广发,在现阶段,由于其价格低廉,易应用的特点,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X射线的危害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x线照射对人体的危害是不可逆的,所以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尽量控制照射的频率和强度,将危害降低到最低。

影像检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影像学检查;疾病诊断;合理选择

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影像学检查在疾病诊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合理选择针对某一位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检查方法,一方面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出疾病,尽早解除患者身心方面的痛苦,另一方面能够尽量减轻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尽可能减少患者在检查过程中遭受的痛苦与伤害。

2 合理选择针对某一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对于一个临床医生来说,为正确诊断疾病选择针对某一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虽然是必要的,然而较为详细的病史询问以及有针对性的体格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及重要部位的体格检查,才能对患者的疾病有一个大致的判断,从而在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选择上少走弯路,避免重复检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以及减少检查设备给患者带来的不必要的痛苦与伤害。

为合理选择针对某一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我们有必要对常用的一些检查方法的原理、优缺点、适应症与禁忌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常用的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普通X线检查、CT、磁共振成像、超声检查等。

首先说普通X线检查(包括普通X线透视和摄片以及造影检查),普通X线检查,它是利用X线的穿透性、荧光特性及感光特性,实现在荧光屏和胶片等成像媒介上实现成像的一种检查手段,它的优点是价格低廉,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一种检查方法,而且检查方法简单,检查结果出来的也较迅速,基本上能够满足一般常见疾病的诊断需要,如一般的骨折,肺部的炎症、肺结核等。它的缺点是图像质量欠佳,密度分辨率低,属于二维平面成像,对一些疾病检出的阳性率低,检查的特异性也不高,而且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也较大,还有X线辐射会对患者及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损害,当然这些可以通过加强防护、提高成像介质的敏感度加以改善,目前逐步广泛使用的CR、DR成像技术,使普通X线的这一缺点得到大大改观。

CT,计算机体层摄影,是人类在使用X线成像用于临床诊断上得到了质的飞跃,大大提高了X线使用效率,它也是利用X线成像,且明显优于普通X线成像,它是利用计算机控制下的X线横断体层摄影,避免了人体前后、左右重叠对图像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图像质量,尤其是提高了图像的密度分辨率,对细微疾病的检出率大大提高,而且可以在计算机上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的黑化度、对比度进行后处理,可以获得比原始图像更为清晰、对比度更高的图像。利用CT值的测量,量化分析,在病灶的性质鉴别方面可以获得比较有价值的信息,如鉴别一个颅内高密度病灶是新鲜的出血还是钙化等等,另外还可以通过三维图像重建,获得多部位、多平面、多层次的图像,使病灶的显示更为清晰、直观。这些都是普通X线成像无法实现的。它的缺点是空间分辨率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专业人员对横断解剖比较熟悉,而且价格相对较高,并且也存在X线对患者及工作人员的辐射损害。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对软组织器官特别是颅脑、肝、肾、胰等实质性脏器的肿瘤有特殊的诊断价值,对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也有一定的价值。

磁共振技术是近年来发展并普及较快的一项影像学检查手段,是继CT之后影像学的又一次突破,它与CT相比又有独特的优点如成像参数多(质子密度、T1、T2弛豫时间、流空效应等),软组织分辨率高于CT,图像无骨质伪影,安全可靠等。

它缺点是价格昂贵、检查需要时间长,不适于急症患者的检查如急性颅脑外伤等一些需要尽快出结果的患者,而且对骨病及一些含钙病灶的敏感度不及CT,另外它还有一些潜在的危险,如大的静磁场引起的铁磁性物质损伤,带有起搏器的患者是禁用的,带有铁磁性假体安装者慎用,还有静磁场有可能带来的生物效应等等。

超声波检查具有灵敏度高、成像速度快,无副作用、操作方便和能重复检查的特点,对妊娠、胎儿、卵巢、膀胱、肝胆、乳腺、甲状腺和心脏大血管疾病等能够提供重要的诊断价值,但对含气组织(如肺)、骨骼及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的颅脑等,不宜选用。

影像检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烟雾病;脑血管造影;脑出血;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67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42-01

烟雾病主要累及两侧颈内动脉的虹吸部及大脑前、中动脉的近端慢性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为特征,并继发引起特征性的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的脑血管疾病。“烟雾”一词的来源是在脑血管造影时显示脑底部由于毛细血管异常增生而呈现一片模糊的网状阴影,有如吸烟所喷出的一股烟雾而得名。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6岁,因神志不清伴呕吐半小时入院。既往有过脑出血病史,脑室内出血,已经治愈,未遗留肢体及语言障碍。查体:血压130/84mmHg,意识不清,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音,右侧上下肢肌张力Ⅰ级,肌张力正常,左侧上下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右侧Babinski征及Gordon征均阳性。实验室检查:WBC15.8*109Ⅰ/L,N83.7%。头部CT:左侧侧脑室出血。治疗:甘露醇脱水,速尿利尿,止血敏、止血芳酸,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胞二磷胆碱营养脑神经,等治疗后患者意识逐渐清醒,治疗11天后症状好转,为了查清原因,行血管造影,确诊为烟雾病。

2 讨 论

“烟雾病”又称“moyamoya”病,在我国成人病例中,20-38岁为发病高峰期,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多(约1.8:1)。

2.1 烟雾病的病因、病理[1] 目前,烟雾病的病因至今尚未阐明,其诊断需要排除动脉粥样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脑膜炎、脑肿瘤、唐氏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病等已知病因引起的烟雾综合征或称类烟雾病。烟雾状血管是扩张的穿通支,可发生血管壁纤维蛋白沉积、弹力层断裂、中膜变薄以及微动脉瘤形成等许多不同的病理变化。烟雾状血管亦可发生管壁结构的破坏及继发血栓形成。这些病理改变是临床上烟雾病患者既可表现为缺血性症状,又可表现为出血性症状的病理学基础。烟雾病患者发生颅内出血主要有两个原因:扩张的、脆弱的烟雾状血管破裂出血或基底动脉环微动脉瘤破裂出血。烟雾状血管破裂出血主要是由于持续的血流动力学压力使脆弱的烟雾状血管破裂,通常出血发生于基底节区、丘脑及脑室旁区域。

2.2 烟雾病的临床表现 儿童及成人烟雾病患者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儿童患者以缺血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包括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通常可出现颈内动脉供血区(尤其是额叶)缺血。因此,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如构音困难、失语、偏瘫。此外,少部分患者可出现缺血所致的不典型临床表现,如晕厥、轻度截瘫、视觉症状或出现不随意运动。部分儿童患者可因额叶缺血、梗塞出现智力受损,甚至有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认知障碍(近事遗忘、易激惹或焦虑等)。②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RINDs)及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③成人患者的缺血症状和体征与儿童患者类似,但成人患者常以出血症状为主,脑实质出血,此类脑出血往往可以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而且患者还面临着反复出血的可能。脑室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以脑室内出血最常见。在排除高血压、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其他病因后,应考虑本病的可能。④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头痛是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尤其是儿童患者,主要表现为额部头痛或偏头痛样头痛。Seol等回顾性分析了204例儿童患者病历资料,其中有25%患者有头痛主诉,约半数患者在术后头痛消失,但有半数患者在间接脑血管重建手术后的12个月内或更长时间内仍有头痛主诉;也有一部分术前无头痛主诉而术后出现头痛的患者。此外,癫痫及出现不随意运动也是烟雾病患者的重要临床表现,不随意运动主要见于儿童患者。

2.3 烟雾病的诊断[2] 烟雾病的确诊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脑动脉造影,脑动脉造影表现为①颈内动脉终末段和(或)大脑前动脉起始段和大脑中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②动脉期在闭塞动脉周围有异常血管网;③上述表现为双侧性。脑血管造影将烟雾病血管损伤进展不同时相的表现分为6期,Ⅰ期为颈动脉分叉部狭窄期,Ⅱ期为烟雾状血管初发期,Ⅲ期为烟雾状血管增重期,Ⅳ期为烟雾状血管细微期。Ⅴ期为烟雾状血管缩小期,Ⅵ期为烟雾状血管消失期。Ⅰ-Ⅲ期为烟雾病发病早期,血管损害轻,Ⅳ-Ⅵ期为晚期,血管损害重本例患者脑血管造影可见正常血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血管网,呈烟雾状。

2.4 脑CT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3] 烟雾病患者首先应做脑CT检查,发现有脑出血,脑室内出血常见,但因该患者无高血压病史,二次发病均为脑室内出血,所以想到烟雾病。

2.5 鉴别诊断[4] ①高血压导致的脑出血:首先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一般老年人多见,脑CT表现出血部位以基底节区、丘脑居多。而且愈后多有软化灶形成。②动静脉畸形引起的脑出血:脑CT表现为出血部位以脑皮质边缘,且常出现条索状,有的伴蛛网膜下腔出血。

参考文献

[1] 影像诊断学基本功一书.1995年6月.主编:廉宗澄,贺能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 高山.烟雾病诊断标准.中国卒中杂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