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优美散文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四合院里。爷爷是在有一年春天时候来的。刚一来就到四合院,爷爷就在院中央种了一株梅花。爷爷告诉我,梅花开的花会很美。从那一天起,我就有事没事都跑到那株梅花前,盯着看,盼着它开花。
夏天到了,院中的月季开了,牡丹也开了,到处都花香四溢,唯有院中央那株梅花,没有任何要开花的迹象。我忍不住跑去问爷爷。
“爷爷,为什么梅花不开花呢?”
爷爷告诉我:“孩子,不要着急,很快就可以看到了。”
夏天很快地就过去了,迎来的是天高气爽的秋天。在这个季节里,露出了它的小脑袋,不过,院中的梅,仍然连一个花苞都没有,我又跑去问爷爷。
“爷爷,都已经秋天了,梅花是不是死了?要不然怎么还不开花?到冬天,那么冷,梅更不可能开花了。”爷爷这次没有说话,只是笑着摇了摇头。
就这样,在我的期盼中,秋天也过去了。
这年不知为什么,冬天异常的冷。院里的所有花草都枯死了,一派死气沉沉的景象。一天清晨,我望向窗外,白茫茫的一片。下雪了!我叫了声爷爷,没有人应答。爷爷去哪儿了?我穿上鞋,跑到院子里,看到爷爷正站在那株梅花前。天啊!梅花竟然开了!那淡粉色的花瓣如同雕刻在上面一样,真的好美!
爷爷看到了我,朝我招手。我走了过去。“叶子,你知道为什么梅花会这么美吗?”我茫然地摇了摇头。“你以前总是问我,梅花什么时候才能开花,现在知道答案了吧?梅花只有在冬天才会开花!正因为梅选择了在寒冷的冬天开花,它独自克服了艰苦的环境,所以才会开出最美的花。叶子,你要记住,以后做人,要像梅花一样,要勇于迎接困难,要敢于挑战困难,要努力克服困难,这样,才能成为人上人。”
济世堂,这是我揭下甄不虚画皮的地方。十二月十七,未时,堂内有两人,一个躬腰,一个躺着。躬腰的是他,躺着的是我,我叫米无田。那日,他作势往我腿肚子上敷药。那里的血肉,一派模糊。之前须清创,一清清出一寸白骨。痛上加惊,我连连滚落黄豆大的冷汗,差些虚脱。见状,他又骗我,说:“扶锄,稍安勿燥稍忍片刻,这就妥当了。”
这个片刻,连清创加敷药,至少三刻。孰可忍不可忍我终于忍于可忍,脱口而出:“甄不虚,你是骗子!”他听了一楞,忘了手上还沾有我的血,捋了捋山羊胡摇头晃脑道:“稍许早了,稍许早了。”言下之意,深表遗憾。在他的棺盖板没有合上之前,最好不要对其一生行迹,作出如此精典评判,否则,不合时宜。
果不出我所料,甄不虚不肯承认是骗子。事实上,骗子也从不认为自己是骗子。而我因一度受其蛊惑,惨遭了几番荼毒。缘此,我决定进一步揭发其本来面目。
2
十二月十七日未时,在济世堂,我直指甄不虚是个骗子。他表示异议,认为如此定论稍许早了。这个态度,令我甚是气愤。气愤之下,我一言不发不付分文,扬长而去。
实际上我不可能扬长而去,因为我的左腿有几处创伤,有的深及见骨,刚刚由甄不虚这个骗子,敷上草药用条烂布扎了扎。一路上,我咬牙切齿艰难往家挪移,并决计拿出些过硬的让据,让甄不虚的骗子行径,大白于世乃至后人知晓。
这个骗子,着实把我坑了。当然,他也坑了自己,为此还送了命,不过这是后话,要再等五个月,我才知晓。
3
一、诵读在散文诗课堂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一)诵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散文诗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
这也是在散文诗的教学中.通过诵读训练所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人文,尤其在散文诗创作时,更需一腔激情。散文诗的思想感情又是通过作者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诵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散文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这篇散文诗(人教材将之处理为诗)时,笔者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让学生张开神奇的幻想翅膀.想象自己也变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一朵金色花”,与妈妈一起嬉戏、逗乐,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人间母爱和童真的温馨。为此,在学习散文诗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诵读.在诵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怀,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才会更加准确、深刻。
(二)诵读能够增强学生对散文诗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受能力
含蓄,是指用少量的、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反复诵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教学精美的散文诗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诵读.才能让学生将文章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更好地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含蓄美。如教学巴金的《日》和《月》两篇短文,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大略可以看出巴金的创作风格:热情洋溢,坚韧向上,虽然“日”和“月”是很常见的意象,但作者却能旧中出新,能写出新的感受,在看似不经意的描述中,让人感受到了优美的意境,而这份意境又是含蓄的,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领略其中的意蕴美。
二、散文诗课堂教学中诵读训练的设计与巧用
(一)言传身教,有效发挥教师课堂示范诵读的作用
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能营造出一种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现今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死板教学,而是要让语文的课堂活起来,要使每位语文教师成为语言诵读艺术的继承者和传导者.其中以身作则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教学内容精辟、情感浓烈、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散文诗时,教师有声有色的范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雪》时,笔者先用舒缓优美的语调范读课文前三段“江南雪景图”.再用高亢激昂的语调范读后三段“朔方飞雪图”.如此处理是让学生明白.文章前三段作者极力铺陈江南雪之美.尽现其温恬静静的美感.而后三段中鲁迅却着力从三维空间进行立体描绘。以突出腾飞的朔雪那种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挡的气势。另外,作者在写朔方飞雪的开头嵌入一个关联词“但是”,下似无需转折的地方一个峻急的“但是”.更加明确了作者的感情倾向.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二者个性鲜明.一个温柔娴静的江南少女,一个粗犷战斗的北方大汉,对比深刻,暗指诗人向往温柔娴静的江南少女,但更喜欢粗犷战斗的北方大汉。一个“但是”,范读时一字一顿.将本该需要千言万语才能讲透彻的道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初中散文诗教学的效应.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诵读,乐于范读,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散文诗作品的佳境,去领略作品的意味,并追求语言表达的完美,让散文诗课堂教学灵动飞扬。
(二)讲究技巧,有效运用灵活多变的诵读方法
在散文诗教学中,要做到诵读准确、清晰,并能声情并茂,使听者感染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应”,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必须讲究一点诵读的技巧。首先,要对作品的文字进行认真地分析,逐字逐句地琢磨,身临其境地体味,以达到对文字内容有深刻地理解;而后,还要反反复复地吟咏和诵读,分析文字的语言节奏、逻辑重音、语气语调等等。如在指导学生诵读高尔基的散文诗名著《海燕》时,笔者作如下的技术处理:
开头一句中速进入,音色灰暗,通过“苍茫”体现,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黑色的闪电”比喻海燕矫健高傲、锐不可当的雄姿,应处理为重音,勾勒出海燕的形象。“箭一般的”写海燕的行动之快,应读重,读快。接着,写了海鸥、海鸭、企鹅的形象,用鄙夷的语气读;写海燕的形象,用颂扬的语气读,“勇敢地,自由自在地”重读,“飞翔”拉长.重读。
作品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主题,破折号起总结全文的作用。这句是作者的伟大号召,一定要读得高亢有力。但是,这句的起句一定要低,防止太高后面反而升不上去。全句的最高点应落在“烈些”两个字上,“吧”落下来,语调稍扬。
你早已根植在我的心中,与我血肉相连。
——题记
最暖
那天,微有阳光,全无暖意,阴冷的风卷起干枯的落叶在空中翻滚着、嘶吼着。丝丝寒冷顺着衣服的缝隙钻进我的身体,我的心此时就像我的身体一样,冰冷而僵硬。
终于到了。教师办公室门口的大理石墙壁和白色的大门,在稀稀落落的阳光下,反射出一道亮光,直直地刺进我的眼睛,晃得我睁不开眼,很痛。那疼痛,让我想起当试卷发下时,一个一个鲜红的叉号对我内心的刺痛。
“进来吧”恍惚中听到办公室里传出你的声音。推门,进屋,坐下。当我已经攥紧我的双手,咬紧牙关,准备带着我那武装好的心来迎接你那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时,你开口了,声音缓慢而亲切:“上了初四,你的状态好了很多。”我一下子愣住了。“你正了正身子,把整个身体都面向我。“你的父母也说你在家里学习很刻苦,做了很多的练习题。所以你现在出不了成绩,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需要找到问题出在哪里。”听着你温柔的话语,我仿佛全身被电击了一般,动弹不得。我抬起头,对上你的眼神。那双眼睛,没有了往日的严厉,却像一漾春水,温润而明亮。你的眼睛里充满了信任和鼓励,如同一缕春风,让我原本冰冷的心悄悄温暖了起来。
那天,你跟我说了很多。从你的办公室出来,我笑了,发自内心的微笑洋溢在我的脸上。我看向窗外,那天空,像澄澈的琥珀,纯净、美丽;那云彩,如舒卷的轻纱,轻盈、曼妙。一切都那么美好。你就是最暖的阳光,在我怕冷的时候照进我心,重新为我带来希望,带来温暖。
最美
还记得那个暖风阵阵的下午,你坐在我们学校的紫藤下和成绩下滑的同学谈心,紫藤散发出沁人的清香,就如你轻柔舒心的话语,渗进同学的心。树枝顺着微风的吹拂轻轻摇摆,调皮地拨弄着你的发丝,几绺头发斜斜地倚在您的鬓角,平添了几丝妩媚。您一笑,层层皱纹在你的额角绽开,那是岁月的镰刀留下的无情痕迹,但在我看来,那些皱纹是那样美,他们是您用青春浇灌出的美丽花朵,在您的额间尽情地绽放,发散出最迷人的芳香。那天,坐在紫藤树下的你,是那样美,那样迷人。在我心中,你就是最美。
《云与波》选自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新月集》。“新月”的意思是把儿童比作新月,赞美他们像新月一样纯洁宁静。《新月集》中所收的散文诗,通过母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孩子天真的想象及话语,母子间有趣的对话,来讴歌母子之间真挚的爱,《新月集》可以说是“爱的诗集”。作者运用自己的妙笔,把孩子们的心理、生活及他们活泼的想象描绘得深刻动人。
《云与波》突出的特色是对儿童那如童话般的自由驰骋的想象作细致精微的描绘。诗中幻想“我”与“云端的人”对话,幻想“我”“到地球的边上来”,就能与“云端的人”游戏,但“我”离不开“妈妈”,最好的游戏是“我做云,你做月亮”,“我”永远陪伴着“妈妈”。接着又幻想“我”与“波浪上的人”对话,“波浪上的人”“唱歌”又“跳舞”,然而,他们的生活再欢快,“我”也不会随之而去,因为“我”知道更好的游戏是“我是波浪,你是陌生的岸”,让“我撞碎在你的膝上”,我们到“没有一个人知道”的与世无争的世界。对“我”的幻想的细致入微的描绘,使“我”对母亲的真挚的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用这种童话的笔法写作散文诗,符合儿童思维的形象性,更富有儿童情趣。
《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就体现了中国诗论的这一观点。泰戈尔曾漂泊在外,他能够充分体会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回国后,看到印度在英国殖民者的统治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泰戈尔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盼望祖国独立富强。他把这种对理想王国的向往,融化进散文诗中,因而“我”不会随“云”而去漂游,“我”要和祖国“妈妈”永远在一起,并构筑起“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我们俩在什么地方”的“新月之国”。
《云与波》的语言清新优美,生动形象,充满儿童情趣。诗人运用形象的比喻,写“云”、“波”这人们熟知的事物,使本诗具有绘画的清晰性。如“我用两只手遮盖你,我们的屋顶就是青碧的天空”,比喻恰当,想象大胆,意境深邃。
总之,本诗体现了泰戈尔一贯的美学风格,以新颖的角度、完美的形式和质朴的笔法,来表达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生命体验。诗中对幻想的细致刻画,寓意深刻的意旨,充满儿童情趣的语言,使人沉浸在优美的境界中。
附原文:
云与波
(印度)泰戈尔
妈妈,住在云端的人对我唤道――
“我们从醒的时候游戏到白日终止。”
“我们与黄金色的曙光游戏,我们与银白色的月亮游戏。”
我问道:“但是,我怎么能够上你那里去呢?”
他们答道:“你到地球的边上来,举手向天,就可以被接到云端上来了。”
“我妈妈在家里等我呢,”我说,“我怎么能离开她而来呢?”
于是他们微笑着浮游而去。
但是我知道一件比这个更好的游戏,妈妈。
我做云,你做月亮。
我用两只手遮盖你,我们的屋顶就是青碧的天空。
住在波浪上的人对我唤道――
“我们从早晨唱歌到晚上;我们前进又前进地旅行,也不知我们所经过的是什么地方。”
我问道:“但是,我怎么能加入你们队伍里去呢?”
他们告诉我说:“来到岸旁,站在那里,紧闭你的两眼,你就被带到波浪上来了。”
我说:“傍晚的时候,我妈妈常要我在家里――我怎么能离开她而去呢!”
于是他们微笑着,跳舞着奔流过去。
但是我知道一件比这个更好的游戏。
我是波浪,你是陌生的岸。
我奔流而去,进,进,笑哈哈地撞碎在你的膝上。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我们俩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