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课程与教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课程与教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课程性质;核心目标;阅读教学;发展性阅读;“双向”心理过程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如下直截了当的回答: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根据上述关于课程性质的定位,在深化教学改革中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一) 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

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文体多种,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差异和课文特点而异彩纷呈,但是,根据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阅读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教学方式方法都必须围绕“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核心目标。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背离核心目标和忽视语文课程特点的做法。其表现为以下程式化:教学或检查生字在分段后,教师运用讲述法逐段讲解至全文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这种满堂灌的教法则改变为运用谈话法,围绕文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提问,教师问,学生答,致使阅读教学形成“四个挤不进”的课堂怪象,即:读书(朗读或默读)挤不进;思考挤不进;习作挤不进;写字挤不进。教师所讲所问都是围绕文本的中心思想,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涉及“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问题。阅读教学既听不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也看不见学生潜心默读课文思考的情景,岂不是咄咄怪事?但这样的课并不少见。《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1]

课文实质是随文识字,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坚持识字为重点的原则,而不能重读懂课文而轻生字词的认读、理解、积累和运用以及忽视写字的指导和训练。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防止种种背离核心目标的做法。

(二) 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

1.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标准(2011年版)》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下大工夫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2]

2.激发和培养学生好读书的兴趣并养成习惯。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和中外名著。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正是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些老师在早读课或上课开始五分钟让学生讲一个成语故事、背诵一首古诗词或讲一个简短的童话故事。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3.贯彻“能力为重”的教改原则。朗读、默读、复述、分段、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是阅读的基本功,每项基本功都有相应的要求,教师必须经常、扎实、有计划地按要求严格训练,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在默读中要让学生学会略读、精读、速读等技能;还应学会各种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

4.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社会生活的发展对语文能力和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学会阅读“非连续文本”的新要求。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文的结论,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3]

除了应该学会借助传统的媒体阅读和表达,学生还应该能够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这也是实践能力的一部分。

(三)读写结合突显课程特点

读写结合是实现课程核心目标和体现课程特点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阅读教学的一条重要规律。从发展性阅读的双向心理过程来看,要使学生从阅读教学中所习得的读写知识得到巩固并转化为熟练技能就必须“读写”结合才能得以实现。

阅读和写作虽有内化吸收和外化表达之别,但它们又有共同性:从内容上说,读写都要以生活实践、思想认识为基础;从形式上说,都要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从学习程序上说,都要从字词到句段、到整篇,循序渐进。读写这种同步性使读写结合成为完全可能的事。因此,全国有许多教师进行了改革试验,积累了不少宝贵的成功经验。

二、阅读的概念和心理过程

(一)概念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即对书面符号进行解码而获取信息的过程。

阅读有三个特点:阅读的对象是书面符号――心理学称之谓“第二信号系统”;阅读的核心是理解意义;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范文第2篇

湖南师范大学周庆元教授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性质、特点进行了系统整理,认为有三大类七小项:(1)基本性质:工具性、人文性;(2)从属性质:综合性、实践性;(3)其他特点:基础性、多元性、辩证性。这种梳理是有意义的,但“比较”不明,因而特点也就不那么“特”了。

其实,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特点的表述,主要是通过语文课程与自然类课程、理论性课程比较后提出的,并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学生认识的特点、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及语言文字的特点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特点。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应该注重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感染作用。语言不仅有其“语形”,而且还有“语意”。“言”源于“意”,取决于“意”,只有感受了“意”,才能理解“言”,才使“语形”和“语意”统一起来。

2.学生认识的多元性。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水平、认识风格等之间存在差异,他们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方法以及语文教学评价等的反应必然是独特而有差异的。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语文教学的多元化。

3.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文是一种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践行”的海洋。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是开放而丰富的,主要有三种类型: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语文课堂内的其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其中第一种“言语”实践活动是最本质的。

4.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汉语言文字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有以下特点:(1)汉字的字音有400多个音节,如果采用“同音归类”的方法,就能简化识字过程;(2)汉字的字形千变万化,如果采用“据形明义”的方法,可以提高识字效率;(3)汉字的词义复杂,有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之分,如果采用“依文解字”就能快速而正确地理解字义;(4)汉语言文字还具有形象性、意会性、信息冗余性等特点,因而语文教学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也要重视整体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从“素养”这一角度对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进行新的规定,“语文素养”一词前后在“课标”中出现了十多次,在中国语文教学发展史上,首次把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确定为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是个体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修养之一。笔者认为,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基本点。

(1)热爱祖国语文。这是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上的具体体现。热爱祖国语文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祖国的语言文化。

(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态度等。

(3)丰富的语文知识。对语文知识的规定主要是:在对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在对课外读物的建议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在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指出,学生应掌握词的基本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限于二重复句)的类型以及常见的修辞格等。还要求把社会常识、科普常识作为教学内容安排在各年级的课程、教材之中。

(4)发展语文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促使这些能力适应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

(5)培养语感。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学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主要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语感强调个人经验、个人感悟和个人的语言修养。

(6)提升思维水平。语文课程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7)养成良好的个性。个性是个人面貌的独特侧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气质和性格,如自信、自主、创意等;二是良好的语文品质,如个人的语言习惯、语言风格和语言品位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方法 体系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担负着培养合格小学语文教师的重任,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承担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效果。因此,《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要奠定高师生扎实从教的基础,又要培植其专业发展的潜能。

但是,目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滞后。教学内容依然局限在仅有的几本教科书上,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很少下功夫。尤其是面对新课改提出的新问题,比如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小学语文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指导,在教学方法的指导上显得乏力。在教学方法上依然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会造成学生思想的懒惰。走上工作岗位后,工作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创造性组织教学的意识,不愿主动自觉的去了解学生,钻研教材习惯于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消极处理教学问题。另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时数普遍偏少。目前高校里普遍对理论教学比较注重,但对师范生实践与教学能力培养方面投入的精力过少。比如,被认为是语文教师非常重要的教学基本功“三字一话”,在很多本科师范院校不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我们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笔试遥遥领先,但面试往往出问题,不是语言不规范就是字写得太差。

正因为在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最具师范特色的课程,多年来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难以适应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改革落伍的教学方法,从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着手实践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夯实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方法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相应的理论指导,对于即将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师范生来说,他们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适应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才能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涉及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小学语文课程论、小学语文学习论、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语文教研论、小学语文教师论、小学语文评价论等。理论范围很广。单靠规定的学时很难深刻掌握这些理论。具体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1.自学指导。改变传统的本科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有限时间进行“导”学生利用大量课余时间进行“学”。

具体操作是:自学指导是在学生学习新内容之前,根据教材与学生实际,提出学习目标,制定自学提纲。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自学思考,指导的方式可以由教师来提出问题,也可以通过自学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在课下快速阅读本节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以丰富本节的内容。根据个体差异允许理解的深浅有别。

2.交流研讨。在学生通过读书、独立思考,对本节内容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师生的交流研讨,深入探讨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学习的重点,突破难点。对理论的研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开展,可以采用以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成立研讨小组,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也可以确定教学内容分板块、分专题的形式讨论,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聘请一些小学语文教师或者该方面的名流专家一起讨论。比如在习作教学中探讨如下问题,“如何在习作教学中淡化知识的教学?”“怎样让学生爱上写作?”等作为专题进行研讨。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师范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感悟与思考,为专业能力的形成提供必备的理论知识和思想基础。还有助于他们将教学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3.案例观摩及点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鉴于此在学完一个课题后,围绕学习目标向学生提供成功的具体的教学范例,采取观摩――评议的方法。使学生加深领悟所学理论。“观摩”的材料必须精选,有代表性和示范性。可以是教材上选载的教学案例。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时选取教材中《捞铁牛》教学札记让学生观摩赏析,并点评这位老师在教学《捞铁牛》时是怎样体现语言教学和思维训练同步进行这条规律的,你认为做得好吗?好在哪里?还有什么可以改善的?也可以看精选的教学录像,比如学完习作教学,看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写话教学”的教学录像并进行评议,观摩还可以看典型的教学实录等。“评议”是依据所学的教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评议探讨,明白这些案例好在哪里,还应让学生敢于质疑,找出案例的不足,并探讨弥补办法。以间接的角色体验来丰富对教学理论的感性认识。

二、加强实践训练、提升专业素养的教学方法体系

针对实践环节训练薄弱的问题,我们采取如下方法

1.化整为零,逐步过渡法。针对实践课时偏少的情况,利用课下零星时间加强基本功训练,例如:每人发一块小黑板每天抽出20分钟写字练习,并且在规定时间放在教室的走廊里,以备互相展览、评阅、观摩、学习。每天晚自习抽出20分钟时间练讲,按学号进行,每人五分钟,到讲台前练讲,讲的内容不限,可以即兴回答下面同学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讲故事等。下面同学认真配合,目的是克服登台的紧张感,练习说话的逻辑性和同学之间互相正音,学习普通话。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同学就会有多次登台的机会。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对师范生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重点就是小学语文试讲训练,也要以学生为本,由浅入深,化整为零,降低技能的训练难度。主要包括:分解教学内容,比如,识字教学中再分解为:字音教学、字形教学、字义教学分项练习。再如在学习“教学工作常规”中的“上课”时对“导入”、“板书”、“布置作业”、“结课”等进行单项训练。分解时间段,由原来的8-15分钟的试讲变2-3分钟的热身训练,从触手可及的教学语言技能、导入技能、提问技能、应变技能训练入手,让学生在2-3分钟的试讲热身中克服羞涩、害怕等心理,初步体验成功,使其树立信心。由于每个学生占用的时间缩短,课堂教学中得到训练的学生数就会增加。让每个同学都能得到锻炼。

2.整体入手、综合训练法。通过化整为零的训练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讲课技能,树立起了讲课的信心后,试讲的时间逐渐延长,试讲的内容逐渐扩大和加深。这时候就从整体入手,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备课、上课和说课。通过微格训练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模拟、讲评等教学实践、综合提高教学技能。如:在学习了“口语交际教学”一章后,指导选择小学语文教材的相关内容自行设计教学过程,进行充分备课后,写出教案和说课稿。然后在小组说课和讲课交流。在说课中不仅说出自己是怎样分析、设计的。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设计。经过小组充分讨论后,修改教学设计,分成小组到微格教室试讲。试讲完后,组内相互评议,填写《评课意见表》,并选出最优案例,供全班交流学习。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全班学生的试讲情况。

结语:新的教学方法体系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了师范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当然这个方法体系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在随后的研究中还需要不断的构建。

[本文系潍坊学院教研立项资助课题“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院政字[2007] 140号)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辛涛:《对转型期“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现状的思考》,《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

[2]商晶:《小学语文教学论课改初探》,《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语文课程与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教学改革

一、大学语文的历史反思与当下现状的不对称性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诞生初始,即已在高等院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时称“大学国文”。后,全国大学都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了大学国文课,为必修课,当时叫“大一国文”谓之“国学”,并有了黎锦熙、朱自清、魏建功,伍淑傥等编写的《大学国文选》教材。当时从事国文教学的也都是一些国内知名学者、专家、教授,如:郭绍虞、朱自清、吕淑湘、沈从文等,从上世纪30年代到全国解放前,是我国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的第一个繁盛时期。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随之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等院校遭到了冷遇,此后,由于社会变迁(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多种因素,大学语文课程逐渐淡出了大学课堂。

1978年秋,在南京大学任亚明校长、复旦大学苏步青校长的倡导下,全国高等院校才得以逐步恢复了大学语文课程,从1978年到1985年,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等院校里又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兴盛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用主义抬头,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止步不前,在一些学校里,大学语文几乎被应用写作课替代,或被定为“选修课”、“任选课”,随意压缩课时,甚至停开。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与改革尝试》一文中说:“大学语文现在最关键的就是‘地位’和‘定位’没有弄清楚,特别是定位”。

二、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的探析

仅就大学语文的课程名称看,“大学”代表语文课高层面,“语文”即指母语汉语言。大学语文姓“大”,不姓“中”,同是进行汉语母语教育,由于层次不同,自然其教育目标、教材、施教的方法也就不同。简言之,会听、会说、会写、会阅读,掌握汉语言最基础知识,即为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大学语文就不同了,大学语文是要解决怎样听、怎样说、怎样写、怎样阅读的问题,是在高层次上学习汉语言母语的问题。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汉字的结构美、语意美、音韵美,用汉字语词结构的语句有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经典的古代、现代文、史、哲文选,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都蕴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和博大的民族精神。大学生通过学学语文的经典篇章,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掌握和运用汉语言的水平,并通过语言载体,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理解其中的文化意蕴,感悟人生和生命的价值取向,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品质的教育目标。要达到这样一个高层次学习汉语言的教育目标,大学语文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做到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三统一,决不能凸显某种特性而忽略其他共性,这应该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定位。

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研讨,大学语文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已毋庸置疑,然而在大学生中却普遍存在着不重视的现象,这说明一定是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存在着与学生需求不适应的方面,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当下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大学语文教学的师资建设问题。目前,在大学里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和低素质倾向,已经影响到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正常进行,反过来,也正是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不尽如人意,也影响到了大学生学学语文的积极性。这种状况的形成,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大学语文课二度淡出高校课堂且被边缘化,其负面影响不容低估;其二,大学语文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由考试课降格为考查课,课程定位的偏差,给人造成一种错误印象,大学语文课可有可无;其三,学校一些带有政策性的具体规定和做法,如:工作量的计算,职称评定,教学成果评审,教学科研资金的使用,大学语文教师不能与专业课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大学语文教师被列入“二等公民”。种种因素导致了大学语文教师向专业课教师转移,出现了任何人都可以去教大学语文的不良现象。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已刻不容缓。

2.关于教学工作。因为是大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具有一定感悟能力和开放性思维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青年大学生,我们应当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由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应采用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采用互动式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应该注意下述几点:

(1) 立足于文章本身的语言感染力和文章本身所传达的情感的、审美的、哲理的艺术情境。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和比较清晰的语言表达,并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简洁的讲解。如能做到这一点,将有助于掌握互动的维度,有助于强化互动的广度、强度、深度,也能达到多数同学参加(广度)、能对问题深入讨论(深度)、甚而引起激烈争论(强度)的效果,使学生感到有所收益或受益匪浅。

(2) 不局限于文章或诗词歌赋本身,可以将教材内容放到更广阔、更高层次的范围去讨论。这样可以把学生引导到对文章本身更高层次、更高境界的理解上来。

(3) 应掌握适当时机,对学生的讨论给予准确的归纳梳理,这样可以加强互动效果和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到晏殊的《蝶恋花》时,要讲清楚这是一首闺思词,写出了对亲人的无限的思念、缠绵的情感。其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我们展现了令人神往的境界。

在讲清楚晏殊词本身的同时,可以把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三境界”拿来,进一步讲清楚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被王国维借用来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必经的第一境界,取其目标始终为一的含义,使之更富哲理。

这首词的语言美、语义美,所传达的艺术境界更美。在此基础上,可以把柳永、辛弃疾的词,王国维说的第二境界、第三境界和晏殊的第一境界一并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归纳、总结王国维的“三境界”说与人生、与生命的价值的关联来。这样的讲授效果不仅好,而且意蕴深刻。

语文课程与教学范文第5篇

新课程教学改革初中语文创新策略

作为新世纪公民需要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具有创新精神、具备实践能力与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这也是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目标所在。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关键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更好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由此可见,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是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能力。小而言之,它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与生存质量具有重大影响。大而言之,它与一个民族的生存与更好的发展也息息相关。由此看来,必须从小抓起一个人创新素质的发展。那么,教师作为新课改直接实施人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尤为重要。本文论述了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更高的要求,从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及评价措施等各方面对语文课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策略研究。

一、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模式与现状不容乐观,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涌现。必须找准切入口才能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例如,大多数语文老师采取“满堂灌”的语文教学手段,这样一来,教师成为了语文课的主宰者,使学生被灌溉应试知识,此类方式使得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主体作用很难正常的发挥;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陈旧,在升学压力大的环境下,只对应试关心而对学生的感受不管不顾综合素质较差不会或者不愿意对;部分教师综合素质较差不愿意或者不会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使用,造成了教学手段单调,教学内容抽象难懂。因此,必须按照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进行改革。

二、初中语文教改实施策略

1.开创教学新理念,创造和谐教学氛围

首先,需要进行的改革便是对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师需要学会转换角色,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学会包容学生,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和理解,重视师生平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踊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从而创造出良好的和谐的氛围。

其次,在教师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创设学生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有积极的引导,从而减少学生的焦虑性思想,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现代心理学中,通常认为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教育氛围中才能激发出其学习的动力和火花。教师应该善于创造条件,给予学生表达意见的机会,不要遏制学生的思想,同时也需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并给予他们纠正错误的机会。同时还应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学会互相尊重与关心。积极解放学生的身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积极性。

2.创新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百花齐放”

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融入教材当中的情感,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感知力,使其能够充分体验课文中的丰富的情感内涵,进而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加强。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初中语文老师要善于对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进行培养,逐渐提高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难题的那种能力。在当下传统教育下的语文课上的单纯灌溉与被动接受的固定的学习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等方式来呈现课文的相关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体验文章的内涵,从而在情感上达到共鸣。比如,在进行《变色龙》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提前准备和小说相关联的六张图片,通过这些图片使得学生可以更加清楚的认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文。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重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应积极地设问质疑,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教师通过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也方便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入,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加其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然而对于问题的设计,需要符合实际教学要求以及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此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培养正确的思维能力,不能简单地以“填鸭式”方法将内容灌输给学生。

最后,在进行教学时,不仅仅是注重学生的课堂教学,同时还应该注重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对于各种社会情况的适应。因此,加强课外实践课的开设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助于拓宽视野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尤其是将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得课内外学习能够相得益彰。这样便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3.创新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现代化

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各类教学中也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初中语文教学也应该多加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由于计算机多媒体的功能多样化,这就给广大中学生提高了多彩多样的视觉感受,使得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激发,学生也能够很好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准备之中,从而可以使得学生能够积极探索课文的深刻内涵。比如,在课堂上播放与课文内在情感相符的音乐,这样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使得学生的思想融入课文的气氛中,从而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总结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的改革需要教师切身解放传统教学思想,大胆地尝试新方法、新手段,努力积极地探索并创造教学新理念,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对于语文教学不畏惧、不焦虑,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孔德颖.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路径[J].成功,2013,(3):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