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就业导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就业观;择业;“白纸”
1、“先就业后择业”为导向的就业的提出
1.1就业市场的趋势
1.1.1从就业形势上看,职业院校毕业生求职时不要把所找的第一个岗位作为终身职位来考虑和看待。因为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流动日趋频繁,在这种社会趋势的导引下,人的“单位”意识变得越来越淡漠,而所谓的“打长工”、“打短工”却越来越盛行。因此,低学历毕业生应在毕业后尽快找到职位,应把欲望放低,先找一块暂且栖身的地方安顿下来再说,以后再寻求机会谋求新的发展。
1.1.2虽然,历年来各类人才交流市场举办人才交流会很多,但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却少之又少,很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还需要学校的推荐,那么推荐的工作不可能适合全部毕业生,这就需要毕业生有良好的就业心态,适时的选择“先就业后择业”。
1.2毕业生的动向
近日,媒体相继报道一些大学毕业生虽然怀揣高等教育的文凭却不能就业,为了拿到就业的“钥匙”,又到当地职业院校“回炉”学习技能。随着取消就业分配和近年来不断的扩招,大批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昔日的“天之骄子”已经风光不再。不但不再是“香饽饽”,不少大学毕业生更面临着无法找到工作的“生存危机”。过去,一些大学生不切实际的期待着“好马配好鞍”,在就业选择时两眼只盯着“白领”岗位,对技术工类的“蓝领”岗位往往没有兴趣。结果是处处碰壁,长时间不能就业,给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沉重的负担。现在,这些大学生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不再自视清高,放下架子,到职业院校学习提高技能以谋出路,作出了符合实际的选择。这就说明现如今的大学毕业生也以“就业”为前提,就业观念正日趋理性成熟。
2、“先就业后择业”为导向的就业的优势
2.1缓解就业压力
“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新理念的产生与目前各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不无关系,或者就可以说,正是就业难和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催生了就业新理念的产生。有很多毕业生在找不到工作时都以“我找不到适合的工作”为理由。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找到一份自己认为适合的工作,确实不是一件易事,而刚刚迈出学校的毕业生们想一出校门就找准自己的位置,拥有一份自己称心满意的工作,那就更难了。关键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有的放矢”,要有良好的理性择业心态和适合市场新形势的择业新观念。应该面对人才供求关系和市场形势的新变化,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彻底转变那种单一的择业观念,千万别奢望“一步登天”,不妨先就业后择业,找份差不多的工作先做起来为好。
2.2给出一段时间来设定职业生涯
解决职业生涯规划最好途径――先就业后择业。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择业趋向还并不成熟,因为刚踏出校园的毕业生很多只是凭一时兴趣择业,并不清楚自己的实际能力有多大,只有在社会上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这就需要给自己一定的时间接触社会,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突出能力。
2.3“骑着马找马”成为成功择业的必经之路
当今,各类职业院校对于技能人才的培养也趋于多元化,不光只是单一工种的技能培训,还讲究技能人才的知识化。这就给职业院校毕业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给他们提供碰到“千里马”的良好机遇。各类毕业生在毕业时很难一下就能碰到“千里马”,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机遇。在等待机遇的同时也需要你有抓住机遇的“本领”,这也就是需要你更多的社会实践所得来的经验。
2.4给“白纸”填字
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们对于社会这个“大染缸”来讲就是一张“白纸”,每张白纸上的字都是通过社会经历来得出的。很多用工单位在招聘人员时都打出:“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录用”的招牌,这也是应届毕业就业难的一个原因。那么不就业何来工作经验之说呢?就业也就成为择业的前提。
3、如何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先就业后择业”
3.1在就业路上“扬已所长,避已所短”。
技校毕业生在理论知识的探索和积累方面不如高校毕业生,因此,职业院校毕业生应该在思想上就应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要正确审视自己,做好自身定位,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贪大求全,把求职目标最好先设定在较低档次上,这样往往会使自己更容易适应社会,适应环境,成功就业的概率反而会更高。要从山脚下开始跋涉,踏踏实实地从底层工作做起。
3.2发挥自身技能优势,用真才实学亮出本色。
很显然,与高学历者相比,职业院校学生在竞争岗位上必然处于劣势。但是,由于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育更侧重于操作技能的指导,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往往那些学历较低的但有一技之长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更适合社会的需求。说实在的,用人单位最忌讳的就是那些理论上夸夸其谈,而实际操作却一筹莫展的平庸之辈,这也正是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特别是高职生供不应求的原因。以此为鉴,奉告那些在读的职业院校的学子们,应该珍惜自己宝贵学习的时间,刻苦钻研,掌握一技之长,用技能之长,去补学历之短,以致在将来的就业道路上“出奇制胜”。
3.3竖立正确的就业观。
职业技能毕业生刚从校园迈入社会,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和憧憬,这是好事,但必须面对现实,面对眼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毕竟,愿望是一码事,现实又是一码事。不要太多地指望就业过程中的一帆风顺与一步到位,放弃一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幻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路。之所以将“就业”两字放在“择业”前面,只想表明:择业远比就业要艰难得多,只有先学会就业,才会有更多的资本去择业。就初出茅庐而言,“碗筷”尚未到位,太多的挑肥拣瘦显然是对自己缺乏把握的表现。
3.4正确对待“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
世事千头万绪,有所不为方可有所作为;人生载沉载浮,认定目标才能少走弯路。因此,求职还得从实际出发,正所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这种理念面前,不能丧失了自己的原则,整天这山看着那山高,一心想着跳槽,也就谈不上个人的锻炼、成长与进步了。这里所说的“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是指导毕业学生适时的根据当前技能人才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调节自己就业心态,达到成功就业后再适当考虑个人择业问题,实现自我价值。随着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面对就业市场与高校人才竞争的压力,首先应做好自我定位,找一块落脚石,以后再寻找机会谋求新的发展为上策。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物理教学;校内实习;就业导向;教学技能
实习是师范院校学生参与实践的最有效环节,也是师范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作为师范生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是高师学生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是当前高等院校培养人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校内实习能够将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初步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为后续的校外实习乃至就业起到纽带作用,加强校内实习指导和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训练,可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从而为师范生顺利进入工作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以校内实习中现存的问题为背景,就基于就业导向的校内实习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为高师院校进一步改革校内实习工作,进而做好校外实习和就业工作提供借鉴。
一、校内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实习工作面临着“三多两难”的困境。“三多”表现为实习生急剧增多,需要的实习场所和指导教师数量也随之增多;“两难”是实习组织安排难,保证实习质量难。目前,实习工作分两部分——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大三的第二学期的第二阶段,时间为四周。从近期校内实习情况来看,实习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内实习并未得到学生的重视,一些学生准备考研,校内实习只是应付,每个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较多,不能面面俱到;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没有具体要求,师生间缺乏沟通;对实习生的实习成绩评定不够严格,只要学生参加就能过关等等。除以上几点之外,使实习未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自于学生自身压力——就业。
教育体制的改革,就业的市场化,学生不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外出应聘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许多学生利用校内实习时间外出找工作。因此,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校内实习这一重要环节上,不能善始善终,而且实习和就业严重脱节,各自独立地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要改变现状,做好校内实习工作,就必须进行改进。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探索新的校内实习模式。
二、基于就业导向的校内实习组织方式
思路的调整必然会给校内实习工作带来新的亮点,按照现代就业理念,就业包括“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创业、考取公务员、考上研究生”四种形式。我们的校内须以这四种形式为导同,积极组织实习。如果校内实习恰好可以适应就业的要求,积极创造实习岗位,以“实习+就业”的新思路,可以提前和用人单位“互动”。这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也创造了一个就业方向。为此,我们基于就业导向更新设计了校内实习的内容(如图1)。
(一)汇总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信息,采用模拟招聘的形式组织实习
基于就业导向的校内实习新思路,要求实习集体汇总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信息。例如,自主创业需要什么样的准备工作;各中小学校期望的教师素质和形象目标如何;公务员考试的要求、面试的要求是什么,考研需要怎样的专业训练等等。这些都应该纳入校内实习工作的导向当中。只有在实习中以就业为导向,我们的工作才会有的放矢,才会对学生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学校可以根据各单位用人意向,规划参加校内实习的各专业人数,师范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规范的,专业化的实践活动。这种建立在用人意向上的实习模式,能够挖掘用人单位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实习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实习的顺利完成,有利于高校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师范毕业生,同时实习学生也将会给就业单位的教学工作注入活力,促进教学相长,保障用人单位招聘教师的质量,毕业生能够较早地了解招聘单位的文化和环境,也有利于将来尽快地融入到工作中去,对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来说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多赢局面。
最后,学校可以选择采用模拟招聘的形式检验实习结果。每个人最后实习成绩如何,实习效果怎样,需要一定的方法来衡量,采用模拟招聘的形式检验实习结果无疑能够增强学生实习生活的信心。学生可以在这个模拟过程中,以自己实力,检验能否被用人单位录用,从而看清未来的方向。
(二)重视校内实习前的动员工作
在校内实习中,实习前的动员尤为重要,实习动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实习目标,指导学生制定实习计划,顺利完成实习工作,如果轻视这一环节,往往会出现学生在实习中一头雾水,无法解决在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实习动员可从整体上对学生实习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传、帮、带”。首先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校内实习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作为教师职业的起点,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的一个端点。
在这个重要阶段,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做点实事,重点放在学会如何培养自己在专业上的实践能力。第二,参加教学技能训练的实习生在实践活动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所布置的课程量,被动地进行实习,而应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在教学中发掘教材的深度,真正理解教育学和教学法的深刻内涵、揭示的规律、概括的原则和教学方法。第三,让学生感受到就业形势给学生带来的变化、给课堂带来的变化、给教师带来的变化。第四,在校内实习中,实习生应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所面对的学生,感动评委。
无论是自主创业、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立志考取公务员,还是报考研究生,都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自我认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不仅努力做到敬业、爱业、乐业,塑造自己良好职业形象,而且善于沟通,热衷学习,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做创新型的人才;在实习过程中,学会爱岗敬业,让自己的人格魅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总之,动员工作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实习,并且尽快投入实践。动员学生把校内实习的着眼点放在培养自己长远发展的能力上,树立起稳定的专业思想,为自己的未来职业与人生发展作个良好的铺垫。
(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自主创业、报考公务员和研究生这三种就业形式的校内实习,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进行模拟实习训练,在这里重点谈一谈教师技能的培养。
我们应该改变师范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应用、重学术轻师范的观念与传统,加大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强化教师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应用,重视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应先从微观处着手,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见习讲习、微格教学、学生自主分散训练与教师组织指导训练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师范生逐一进行教学基本功、基本方法、基本环节、基本技能和教育技术等单项及综合的训练与考核,切实培养和发展未来教师的专业教学实践能力。在学习中,可通过实地参观、见习观摩、优质课堂录像分析等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的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联系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可见,仅有大三第二阶段的校内实习对提高学生教育实习前的实践能力是不够充分的,实习的概念与实践应该更早地渗透在学生的平时专业学习之中,只有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校外实习时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教学才会放心,才不会担忧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我们应该注重在实习前对学生进行现代教育技能训练,举办“未来教师教学技能大奖赛”、“课件设计制作大赛”、“网页设计大赛”、“模拟研究生面试”、“公务员素质大赛”等活动,要求全员参与,分层次比赛,表彰激励。这样,许多学生在校内是课件制作高手,实习时就是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强手,毕业后就会很快成为教学能手和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就会受到中学和社会的认可。
摘要: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现状令人担忧,目前中职学校的语文课教学问题很多。本文对就业导向的中职语文课改革进行探索,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课应主要从课程建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以提高中职语文课教学的实效,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发展。
关键词 :就业导向中职语文课
一、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现状
关于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从笔者学校的在校生中随机抽取两个班共96名学生,专门对语文能力状况进行摸底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95%的学生写不出一张完整的请假条
笔者就两个班共96名学生进行摸底测试,要求学生把自己最近一次向老师请假的请假条重新写出来。有许多学生是这样写的“我因有事需要请假,请批准”。可以看出,多数学生不知道请假条这样一种文体的基本格式,常常是漏写或表述不清。以下是我们的统计结果:60%的学生没有写标题;59%的学生没有写请假对象;90%的学生对请假事由陈述不清楚(或许是有意掩盖,不想让老师知道);有60%的学生虽然写出了请假天数,但其中,未写明请假的起止时间的多达80%;不知道写祝颂语的则高达93%;30%的学生没有落款(28%的学生没有签名,25%的学生没有留下请假时间)。
2.70%的学生不会做简单的自我介绍
70%的学生不会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匮乏。许多学生不会自我表达,做自我介绍时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更不清楚面对具体情境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长曾向笔者描述我们的一位学生,面试时她让学生做自我介绍,结果学生站起来说:“我叫张三,俺家是洛阳的”,然后就站着不动了,介绍完了。二是羞涩、胆怯。许多学生站起来后抓耳挠腮地不敢张口说话,或者战战兢兢地说不出完整的一句话。曾经有一位学习成绩很不错的学生在面试官面前两腿打颤说不出话,结果被拒。还有一次,上海一家企业通过远程视频面试我们的学生,学生在面试前还有说有笑的,但往摄像头前一站,突然就张口结舌了。
3.50%的学生不会讲普通话
今年的在校生主要来自农村和偏远山区,中小学阶段的教师多为以前的民师,老师不讲普通话,家里不讲普通话,同学之间也不讲普通话。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学生说的是谁也听不懂的方言。
4.近乎100%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写错别字
笔者曾经让学生在黑板上听写一段话,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能完全把字写正确,有的10个字竟然出现4个错别字,还有不会写的,有的说会写但想不起来。一般情况下,一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大约应该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但进入职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弱,能掌握2000个字就已经很不错了,再加上互联网时代读得多、写得少,日常手写汉字的机会更少。
5.70%的学生写出的汉字歪歪扭扭很难识别
70%的学生写出的汉字歪歪扭扭很难识别,这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所致。一是写字姿势。这是个习惯问题,许多学生从小没有养成好的书写习惯,坐姿、握笔姿势可谓是形态万千,有些学生边说话边写字,眼睛看着别的地方写字,以致写出的字七扭八歪。二是笔顺规则。许多学生根本不懂笔顺规则,写出的字自然也难上台面。三是间架结构。不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不在书写过程中去体会、琢磨汉字的间架结构,写出的汉字让人看着不自然、不舒服。
二、中职学校的语文课教学现状
1.教学大纲脱离学生实际
2009年,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这个大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但是当前中职学生实际语文水平真的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的要求了吗?因此其目标定位脱离了现在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那么,在这个前提下编写的语文教材也肯定不符合学生实际。
2.教学要求脱离学校实际
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前两个模块的教学时数为192~216学时。但在学校的实际教学安排上,既要考虑加强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又要兼顾其他基础课程,还要考虑在企业用人时间不确定的情况下,将部分专业课前置以保证学生在到岗前学到一定的岗位技能。这就导致规定的教学时数根本无法保证,一般情况下达不到规定的三分之二,那么大纲规定的基础教学内容也肯定是无法完成的,更别提拓展模块的教学了。
3.教学内容偏离社会需要
统编教材确实费了一番工夫,但往往是编者考虑的因素过多,诸如系统性、广泛性、难易度等,对“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到底是必需的,还是可有可无的,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此外,编者还要考虑显示自己的水平,往往搞得篇幅过大、内容过难、要求偏高,而忽视了一些企业真正需要的东西和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该掌握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社会需要。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如果我们的学生到社会上后,一张完整的请假条不会写,一张履历表填得丢三落四,张口说话语无伦次,一口方言谁都听不懂,写个总结一大堆错别字,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败。
4.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
目前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到底的教学方法。有些老师倒是用上了一些电子设备,上课时给学生播放课文录音和名师优质课。这样老师倒是轻松了,遗憾的是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什么都不会。有些教师只考虑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却不重视教学效果,不讲教学的实用性、有效性,更不重视对中职学生进行实用语文能力拓展。
三、中职语文课改革策略
1.课程建设方面
在中职语文课的教学改革中,尤其是在课程建设上,必须坚持“必须、够用、兼顾发展”的宗旨,使语文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就业服务。
(1)必须。“必须”是学生生活、工作中应该和必须掌握的东西。比如我们曾经一再强调的普通话教学,普通话讲得可以不标准,但起码要让大多数人听得懂。再比如简单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比较清晰地作自我介绍,能够用简练的语言与人沟通交流;基本的写作能力,写张请假条、个人简介、总结等不犯怵,不用请人帮忙。
(2)够用。“够用”是考虑到知识浩如烟海,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况且语文教学的课时数有限,语文教育必须有的放矢,要以学生的岗位工作和生活所需为出发点。
(3)兼顾发展。“兼顾发展”是为学生的个人能力提高和进修需要所考虑。这是在“必须”和“够用”的基础上,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些指导。
2.课程内容方面
(1)要重视普通话和语言表达教学。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山区和农村,多数不会讲普通话,同学之间不好交流,课堂上常常因为学生使用了方言,引起哄堂大笑,致使许多学生不敢开口说话。而中职学生将来要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让他们敢于并善于表达自己思想,而且说话时有礼貌,表达清楚、连贯、得体;听话时做到耐心专注,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和意图;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能够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境进行恰当的表达和交流,让他们敢于和准确表达自己。
(2)要重视汉字书写教学。要重视两个基本要求:一要正确,二要工整。“正确”就是不写错别字,现代人电脑、手机用得多了,许多人往往提笔忘字。“工整”就是要确保自己写的字,不但要自己认识,还要让别人也认识。
(3)要重视应用文的写作。这是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必然要经常遇到的东西,比如请假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工作总结等常用应用文的写法,并能做到格式规范、文字简洁,能够根据学习、生活、职业工作的需要恰当运用。
3.教学方法方面
语文教学方法一定要与时俱进,要配合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拓展手段,更新学生对语文和生活的认知,为学生就业和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1)对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要有充分了解。语文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学习困难,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让他们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并通过教学使他们语文水平有所提高,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岗位需要提供必需的帮助和指导。
(2)教学方法要注意多样性。“教无定法”,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学生中存在的一些现象、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既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敢于在公众场合下开口说话,表达思想、阐述观点。
(3)要重视教学做一体。充分利用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把社团活动、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等作为学生锻炼的平台,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训练,使他们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雷正光.“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发展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
[5]石伟平,徐国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6]卢洁莹.“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内涵的拓展[J].职教论坛,2008(9).
摘要:要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落到实处,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实践取向。以实践为取向的教学,必将引起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学习成果评价等方面深刻的变革,使教育教学各环节更好地为就业导向服务。
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实践取向;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与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坚持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把满足就业需要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这一点已经成为职业技术院校与社会各界的共识。要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充分就业,需要多方面的配套措施,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实践取向。
实践取向与就业导向的关系
导向,意指使事物向某个方面发展,即指导行动或发展的方向。就业导向,是对整个高职教育办学的方向性指引,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为社会各行业不同工作岗位培养适应期短、能及时为企业所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一个总的目标指引,它制约着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如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确定、专业开发设计、课程内容和结构、课程的实施、教育质量评价等,都要为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服务,其核心是使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能够充分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
取向,是对事物进行权衡、比较、选择时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实践取向,是一种过程导向,就是在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突出实践的主导性,注重实践内容,强调实践环节,无论是专业的开发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还是课程的内容与实施,教育教学效果的检验与评价等,都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适应企业、市场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充分就业服务,它是实现就业导向的途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实践操作为核心,课堂教学主要实施“项目教学”或“任务驱动”教学,学生掌握了某项或某一环节的技能操作后再开展下一步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任务应主要在实践动手过程中完成,理论教学应为实践操作服务,以实践主导课堂理论教学。这是对以往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是由传统的重视系统的知识理论教育为主转向以实践操作为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运用,也是职业教育办出自身特色的突破口,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
突出实践取向,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实践教学只是作为陪衬,偶尔穿插于理论教学中,实践教学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其目的只是为了增强理论教学的效果。理论教学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教学体系,而实践教学则只有零星的探索,尚未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成型的模式。实践取向的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教学观念与模式的变革创新,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教学方式方法的革命,要求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整个教学以实践为中心,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学科体系与专业技能的关系。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学科知识的完备性、系统性和理论体系的逻辑性、严密性,其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和梯度差别,强调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以实践为取向的教学,则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不过分注重理论的完备和逻辑的严密,而以实践需要为尺度,坚持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原则,强调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实践教学中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理论教学要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可以根据实践需要进行安排或加以调整,原有理论体系的先后次序可能被打破,其内容结构也可能需要重新整合,理论教学的场所也不一定在教室,可以在实验室、实训场地甚至在工厂或车间直接进行。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培养知识型人才,而是为了训练、培养学生某方面的专业实践技能,突出其操作应用能力。
三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的。以实践为取向,师生的地位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教师是主导,起引导、指引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以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的知识水平为参照,教师会什么就向学生传授什么,教师懂得多就多讲,懂得少就少讲,不懂的就不讲。实践取向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中心,教师的教是为了使学生会动手、会操作,师生的互动性将大大增强。
实践取向应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实践取向不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问题,要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实用操作型技能人才,必须将实践取向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以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为直接目标,培养学生的规格应定位在实践操作型技能人才上。
在专业开发设计方面,要根据企业、市场需要,针对一定区域或行业对某方面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一定的职业岗位群为中心,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适时开发新专业,培养社会急需的技术人才。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应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围绕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强化专业核心能力模块,根据专业岗位(岗位群)的能力需要,实施能力模块教学。
在课程内容与结构方面,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不苛求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完备性,应对理论课程进行重组、整合,删繁就简,以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尺度,根据学生动手技能操作的需要确定理论知识的取舍。
在教学过程的实施方面,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大大提高实验、实训、实习教学课时的比重,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应达到1︰1,将理论教学渗透于实践之中,使二者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论教学可以在实践操作中、在车间、在工厂、在企业进行,服务于实践教学的需要,也可以根据实践需要,对理论知识急用先学。在时间安排方面,应较多地采取“2﹢1”或“1﹢0.5﹢1﹢0.5”模式,即2年在学校学习,1年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或在学校学习一年后,到企业实习半年,回到学校再学习一年,毕业前到企业顶岗实训半年。由于学生有半年至一年的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基本上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
在培养模式方面,要较多地采取“订单式”、合同式、校企合作式、行业依托式等模式,紧跟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紧贴企业、行业的需要,实现“零距离”、“零培训”的培养目标。
在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方面,要以实践、动手、实际操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以动手操作为主要考核方式,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考核标准,改变过去偏重于理论知识考核的倾向。
在办学效果的评价方面,要以就业情况作为检验办学成效的根本指标,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反馈是衡量办学质量的首要指标,学校应根据就业动向和社会评价评估检验教学效果,调整办学的思路与对策。
制约职业教育实践取向的“瓶颈”及对策
对于职业教育实践取向的重要性,教育界和社会各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近几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与职业技术院校都对实践教学、实践环节予以高度重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仍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受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制约。理论教学主要依赖教师,对教学硬件的要求不高,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较好地解决问题,而实践教学则需要强有力的硬件支撑,必须有足够的实验设备、实训场地、实习工厂或车间,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由于50%以上的高职院校是近几年才成立的,很多是从原来的中专、技校、民办学校转制升格而来,底子薄,起点低,需要搞大量的基建工程,优先解决教室、宿舍问题,而且大多数院校尚未通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因而还需要优先考虑解决一般教学的硬件问题,无暇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内涵拓展与深化教学改革方面来,对于实践教学的诸多硬件建设也未能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
其次是受规模、成本、效益关系的制约。理论教学规模可以较大,它成本低,效益明显,而实践教学则需要大量实验设备,经费投入大,且教学规模受到场地、设备、师资的限制,对于办学主体而言,是高投入,低产出,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只能给学校带来间接的、长远的效益,因而很多学校只要学生还能勉强就业,对施行实践教学就不会感到急迫,因而缺乏动力。
再次是受传统教学观念转变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制约。尽管诸多高职院校办学的时间并不长,但追根溯源,许多院校的历史却并不短,作为过去的中专、专科学校,大多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在教学和管理方面已形成一定的传统。教学管理部门对于已定型的管理模式轻车熟路,教师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得心应手。要打破传统,改变习惯,必然会经历一个矛盾、不适应甚至痛苦的过程。以实践为取向的教学将引起教学内容、结构、过程的全方位的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管理都将发生变革,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需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进行探索,因而很多教师和管理人员在开始阶段都会有些不适应,有一定的畏难和抵触情绪。
尽管有上述制约因素的存在,但实践取向教学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行实践取向教学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客观需要,是落实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根本所在,是提高职业技术院校竞争力、办出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所在,也是其优势所在。以实践为取向,深入进行实践教学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市场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的定性与定位决定了其必须与社会、市场需求对接,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充分掌握市场的变化,瞄准一定区域和行业发展态势,针对一定的岗位群,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人才。职业院校要广泛进行市场需求调查,捕捉信息,以适应企业、社会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实现企业、社会与学校培养人才的互动合作。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建构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确定,而不能根据校内资源确定。
开放办学,实现校、企紧密型合作职业教育要为行业、企业培养输送实用型人才,要使这些人才更好地符合企业、行业需求,单靠学院一方是不够的,必须有企业、行业的深度介入。课程的设计可划分一定的模块,由企业根据对员工知识结构的需要直接拟定,或组织有企业相关人员参加的专业委员会,直接参与学院的专业设计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可聘请部分企业与工厂的工程师、技师直接参与,也可到工厂车间直接进行。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拓展社会实习、实训、实践基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实践取向。近几年来,职业院校在实训、实习、实践方面做出了较大努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尽量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但单纯依靠学校自身终究实力有限,力不从心,一方面实验场地和设施等硬件建设的投入巨大,另一方面实践型师资普遍不足,因而与企业紧密合作,拓展社会、企业实践实训场地,建立校外基地,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必要举措。与行业、企业实行深度合作,产学研结合,优势互补,学校参与企业有关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校企组成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共同体,学校与企业直接对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政府应加大对职业院校实训、实验基地建设投入与支持的力度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是社会的需求,也是解决我国特定发展时期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关键,不仅是学校的职责,也是政府的责任。政府主管部门不仅应在引导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宏观指导、方向引导的作用,还应切实加强相应的支持力度。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除了依靠政府部分财政拨款维持基本的正常运转外,其余大量建设经费只能靠自身各显神通,自筹经费予以解决。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底子薄,基础差,社会声誉尚未建立起来,创收渠道有限,筹资困难重重,资源普遍紧张,对于必需的实训、实践场地设施的建设,政府加大投入与支持的力度显得至关重要。
变革教学管理观念,允许探索,逐步推进实践取向是教育教学观念变革的过程,也是探索的过程,不仅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的变革,因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探索阶段,在很多方面要对原有教学管理体制加以突破,教师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管理部门同样也有一个探索的过程。要鼓励教师探索,而且应给予相应的支持,势必要求管理部门对原有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修订,形成一系列新的管理规范与评价机制,因而教师和管理人员都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只有将思想观念真正转变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和以实践为取向的教学方式上来,才能使实践取向得到全面推进。
关键词: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建议
为了适应当下经济发展的模式,这几年国家把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因此职业教育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采取一切措施来帮助职业教育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在过去几年当中有了很大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但是,相对当下的就业形势,职业教育仍然存在许多缺陷,需要我们进一步改善并不断完善。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坚持着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才,努力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依然需要坚持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多种因素的冲击,越来越需要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且专业务实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当下,高分低能、学历贬值等问题的突出,使人们发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也让大家意识到如果职业教育没有发挥自身提高和推动就业的功效,就难以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经过调查发现,当前的职业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1.学校师资欠缺
随着国家的扩招,学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是教师的人数却没有及时相应地补充,而且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实践和理论都具备的高水平教师也十分缺乏。很多时候是单一地教授理论,简单灌输专业知识,而忽略了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空有理论,缺乏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具备的独立思考、创造、管理决策等各方面的能力。
2.学校和企业的沟通联系不足
很多专业性强的专业,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转变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可以邀请行业的优秀人才到学校交流。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学校需要不断学习和完善,随时把握行业的动向,有目的、有目标地培养学生。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能更好地掌握市场需求,不断完善课程的内容;相应的,企业在与学校的沟通中也能不断深入研究行业的发展趋势,推动创新。
3.国家投入有限
虽然一直以来国家比较重视职业教育,但是跟现状的急需改善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政府的支持是教育改善的最大助力,政府的调控加上市场的自我调节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发展、应对各种竞争挑战。再者,政府的相关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也能为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需要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才能尽可能摆脱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的困境。
针对以上问题不难发现,职业教育如果要发挥推动就业的作用,就要求其在人才培养这个发展核心问题上,紧紧瞄准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变化,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4.行业发展局限,缺乏竞争力
虽然目前我国的学校及培训机构的数量并不少,但是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尤其是许多培训机构,不论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均不符合标准,因此其竞争力基本可以忽略。当务之急,是提升教学机构的质量,取缔一些不合规的机构,提升整个行业的成员质量和竞争力。同时,设置一些交流机制,强强联合。再者,加强与外国学校的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并鼓励同行业的学生进行交换学习。
二、职业教育的国际趋势和经验借鉴
1.德国
德国的制造业世界闻名,其技术精湛的劳动力是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德国的突出特点在于企业和学校的联系十分紧密,学生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因此培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都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协商完成的,十分有针对性。而且,德国的相关立法也十分系统和完善。
2.美国
美国之所以能成为经济大国,在世界的各个领域独占鳌头,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其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优良的教育为国家输送了高技能的劳动力。美国将发展职业教育用法律的形势固定下来,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充足的拨款,法律和政策的双重保障使得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等硬件设施上完全没有限制和担忧。除此之外,各企业、各行业也都积极与学校合作,参与到教育和培训当中,进行各种专业化、专向性的培训。从各州到各个社区,都有相应的培养模式。
三、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建议
1.加强国家管理力度
成功的例子都是相似的。通过研究其他国家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职业教育要想有所成效,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包括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不断补充和完善相关立法,从法律的高度来保障教育的顺利进行;各地政府也应该针对本地的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有地方特点的职业教育,联系本地的行业情况,利用政府的丰富资源,开展渗透式宣传,多设立相关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推动行业发展,提高竞争;充分发挥行政力量来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
2.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需要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与扶持。学校要制定好每一阶段的教育发展规划,多设置高质量的专业课程,定期、定向对职业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多开展各种类型的就业活动、创新活动,以及与企业交流的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提高就业水平。
3.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积极推动企业的参与,使企业了解人才培养,尤其是专向培养的重要性;加强合作机制,开展交流和研究活动,双向推动;避免学校照本宣科,缺乏灵活性和实用性;帮助企业深入探究自身发展。除此之外,可以组织教师到企业参加培训,对于提升教师授课能力,更好地把握授课内容,有着积极意义。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精英到学校进行交流,加强就业的导向性,使学生不单单吸收专业知识,更能及时了解行业动向和发展现状,随时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相应地丰富提升自己。企业也可以加入到办学的行列中,以入股或者对口设置等形式,培养适合本企业文化和发展的行业精英,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节省并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4.强化家长的职业教育意识
教育的成功是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的。鉴于家长角色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定期对家长进行教育指导和帮助,强化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可以组建家长协会等组织,进行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集中精力,面向就业,提高自身发展并解决就业的问题。协会可以定期与企业联系,使家长也能与时俱进,了解行业动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使学校、企业、家长形成一个稳固的结构和培养机制,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最大支持。
随着职业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国家和社会也在加大投入以期能缓解,最终解决就业问题。当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下一阶段,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其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同时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人生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严建红.以就业为导向的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2]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