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四学习计划

高四学习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四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四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教师对课堂教授的准备,备课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讲课的效果和讲课的质量。有效备课是提高讲课质量的前提,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有效备课特别是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反复钻研教材内容、精选教学内容、编写教案和讲稿,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来组织课堂教学。如在不同班级授课时,我有相应稳定的“程序”,但课堂状况不可能完全一样,由于学生不一样,基础不一样、理解接受能力不同,我的引导也不完全一样,课堂练习题目的难易程度也有所区别。也就是说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作相应的调整,以体现出针对性。

二、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不仅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更要自然而然地进行品质的培养,使学生能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

1.内容的有效。适量与适度。分析化学随着课时量的减少,教师更加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部分的习题,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尤其在对待习题上?我认为,应该重视“习题”而又要超过“习题”。教“习题”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习题”,教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更多的“例子”。当然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素质的提高正是教改的关键。

2.教法的有效。灵活与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如不同类型酸碱滴定原理中设置许多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创造力,纵向横向比较引导学生总结等等,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规范学生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先给每一位学生发一份实验操作规范化内容提要,有正确操作方法要点,有易出错,再让学生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有师生、生生监督,再考核,再做练习,最后学生的基本操作规范。

3.评价的及时。评价不是对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如何让课堂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首先,语言要包含激励;其次,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

总之,我认为有效的课堂就是教师抛砖引玉,当他们迷茫时,教师会指引一条道路;当他们出现错误时,教师会旁敲侧击地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让他们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三、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作为完整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和反省的最好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它是一种用来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知识,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但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往往只强调备好课、上好课,而对上完课之后能否写好教学后记,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教学后记。

1.写成功之处

每一次课总会有精彩的片段,有的是自己设计好的,有的是通过与学生互动时突发展现的。如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等等。教学中,这些亮点只要我们留心就不难发现。经过长期的积累,教学经验自然会日益丰富。例如,在学习t分布曲线时,突然有这样的想法,可以将t分布曲线图将概率、置信区间、t检验相关知识一起讲解,并在讲解概率时可以用不同颜色标记后,效果就好于之前的讲解。在做“直接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实验过程中,想到如果学生自己先通过3个标准溶液分别作试液,互相交替进行,从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比较测试结果得出结论,然后再测定未知试液的pH。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

2.写不足之处

有时候不论教学过程如何精心设计,总有疏漏或失误。如教学设计不符合学生实际,演示失败,知识性的错误,教案与实际的脱节等等,对这些败笔通过课后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及时总结记录并归类整理,使之成为今后教学中吸取的教训,达到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效果。

3.写学生的反馈和建议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题,也是教材的实践者。教学有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会从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提问、练习、作业等方面反馈出来。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推出结论,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了较好的效果。由学生的提问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学生提出的疑问往往是教师没有讲清楚或被忽略的问题。将批改作业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写在教学后记中,有利于在今后的备课和教学中引起重视,并对教学加以适当的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4.记别人的做法

教师要加强同伴交流,对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时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别人的长处。别人的教训也可以引以为戒,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通过他们的教学方法而感受他们的思想,从他们的思想中吸取原料滋润自己的思想,以形成我的教育个性。

通过教学后记的编写,把零散的经验教训积累起来,对教师来说是一笔很好的财富。在后续的教学设计中,看教法能不能创新、知识点需不需要改进、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掌握好分析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同时教师也要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要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用心研究,潜心探索,精心教学,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就一定大显成效。

参考文献:

高四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一、依结构,推性质,实现结构体现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高中有机化学的教学问题是结构与性质的相互依托关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如何把握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是学好有高中机化学的基础.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牢牢抓住一些官能团的特点,抓住一些常见官能团所具有的化学性质以及能发生的相关反应,构成官能团相互转化网络体系,便于复习和理解.

例如甲酸虽然属于羧酸类,具有羧基,羧酸的一切所有性质,但是从结构上看甲酸除了羧基以外还有醛基,因此甲酸具有醛基和羧基的双重化学性质,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羧酸.因此我们在掌握该有机物具有的性质的时候,不是看所属的类别,更重要的是根据该有机物具有什么样的官能团,然后再去推测其具有的化学性质.我们的学生不要感觉该有机物的结构复杂繁琐而感到胆怯,其实再复杂的有机物都是由一些我们熟悉的官能团所组成,要透过现象的表面看透该结构中真正所含有的官能团,理清转化过程中的一系列的变化和区别,而其性质也就变得清晰了很多.

二、理透机理,环比迁移,发散解题新思维.

在有机化学方程式的记忆中,一些学生往往不是靠死记硬背,就是照搬照抄,其实不然,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解,牢牢掌握发生有机化学反应的过程(即反应机理)是最为关键.何处断键?何处成键?反应条件是什么?官能团如何转化?反应类型是什么?性质有何改变等等.只有通过真正理解有机反应转化之机理,然后运用类比迁移模拟等一系列的思维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如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酯基的形成在于乙酸和乙醇的如何断键,通过对同位素的标记,其实质就是酸脱羟基醇脱氢的反应.理清究竟哪里实现酯基的构成,以及酯形成的反应条件等等.下次碰到同样类似问题也就简单了许多,例如硝酸与甘油形成三硝酸甘油酯的反应,其实也就是如何形成酯的过程.掌握了化学反应规律和转化的机理,解题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复习的效率也就随之大幅度的上升,在有机化学复习的过程中做到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果.

三、养成归纳,理解相互转化的习惯,沉淀记忆.

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就是物质间的相互转化,而在高考中常见的题型就是有机推断与合成.因此我们学生要在充分理解有机物官能团相互转化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对有机物的有效转化.譬如我们要想合成一种聚合物,就要以寻找该聚合物单体为目标,依据该单体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递变.一般官能团转化的路线为烯烃卤代烃醇醛酸酯,只要我们的学生能真正理解这些官能团相互间的转化,有机物间的物质转化也就变得得心应手了.因此,我们在有机化学复习的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要求学生记忆官能团转化的一般路线并加以一定的灵活应变,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之目的,也对我们解决有机题大大提供了捷径.在有机化学学习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再进行归纳与总结,比较与记忆,最后一些重要有机物的性质和常见转化要不断沉淀.在此基础上还可借鉴一些有机巧记法,如: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四项基本原则”、四类平面结构、四类取代反应.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和分析,寓知识记忆于趣味之中,也让学生感觉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其实并不辛苦.

四、讲练结合,学会前后对照比较的思想.

在有机化学题中合成推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我们学生往往感到较为头疼或无从下手,从而导致失分较多.其实要解决好这类问题,减少失分的关键在于我们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对照比较为宗旨,仔细观察两者有机物在转化前后中的区别,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抓住本质,这个官能团的变化是如何实现的,利用我们的现有的有机基础知识充分解决内在的关系.由难变易,由繁变简,充分培养学生的解题应答能力,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率.

五、有效针对训练,寻找突破,实现自主学习.

理想课堂的主题在于我们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被动学习回归到自主学习.如果我们的教师一味的追求高分,从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必将导致教学的悲哀.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来自主分配,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项训练,以练带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寻求学习有机化学教学的捷径,在课堂上提倡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要勤观察,勤思考,勤比较,勤记忆,寻求突破口.摆脱以往的“题海战术”、“填鸭式”,其实也是对我们教学的负责任.既要重视知识深度和体系广度,又要注重对知识掌握的“全”、“细”程度,更要追求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训练试题的选择性上既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又要具有启发性、时代性,力求做到答一疑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举一反三.

例药物贝诺酯可由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贝诺酯分子中有三种含氧官能团

B.可用FeCl3溶液区别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

C.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均能与NaHCO3 溶液反应

D.贝诺酯与足量NaOH溶液共热,最终生成乙酰水杨酸钠和对乙酰氨基酚钠

高四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一、 质量守恒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质量守恒即物质质量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

例1有一批氢氧化钠样品,经测定含水质量分数为3%,并且还含有7%的碳酸钠.取其中5 g样品加入到100 mL浓度为2 mol/L的盐酸溶液中,最后加入浓度为3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将溶液调至中性.问一共需要加入多少毫升的氢氧化钾溶液?反应完成后将溶液蒸干,能够得到多少克固体?

1.按照通常的解题思维模式,首先我们需要计算出5 g给定氢氧化钠样品中各个组分以及盐酸溶液中氯化氢的质量和物质的量:

m(NaOH)=5 g×(1-0.03-0.07)=4.5 g;n(NaOH)=4.5 g/(40 g/mol)=112.5 mmol

m(Na2CO3)=5 g×0.07=0.35 g;n(Na2CO3)=0.35 g/(84 g/mol)=4.2 mmol

n(HCl)=100 mL×2 mol/L=0.2 mol=200 mmol

2.然后我们需要列出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一:NaOH+HClNaCl+H2O;

反应二:Na2CO3+2HCl2NaCl+H2O+CO2;

反应三:NaOH+HClNaCl+H2O

3.最后在根据各个反应的物质的量计算出所需补加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79.1 mmol,即26.4 mL的3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进一步计算出所发生的三个反应中的固体物质的物质的量,即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为112.5+4.2×2+79.1=200 mmol,质量为11.7 g.

以上计算方法复杂繁琐,并且在计算过程十分容易出错,如果利用质质量守恒法则是整个计算过程变得非常简单:

1.我们首先解决第二个问题,很容易发现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固体物质只有氯化钠,由于反应过程中Cl-守恒,而Cl-又完全来自于盐酸溶液中.所以我们只需计算出HCl的物质的量就可以直接得到最后所得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为200 mmol,进一步直接计算出所得氯化钠的质量为11.7g;

2.然后利用整个反应过程中Na+的守恒,所以我们只需计算出所需补加的多少物质的量的Na+即可.用总的物质的量200 mmol减去给定样品中Na+的物质的量(112.5+4.2×2) mmol,就可以直接计算出所需补加Na+的物质的量为79.1 mmol,进而计算出所需补加的氢氧化钠溶液的量为26.4 mL.

二、 化合价守恒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化合价守恒就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后,产物中正负化合价的总数相同.

例2有40 mL未知浓度的碳酸钠水溶液,将其加入到60 mL浓度为1 mol/L的盐酸溶液中,接着加入5 mL浓度为2 mol/L的氢氧化钾水溶液,经pH试纸检测溶液为碱性.然后用1 mol/L的硫酸进行中和,当硫酸的用量为2 mL时,恰好可使溶液呈中性.求该碳酸钠水溶液的浓度.

1.按照一般的解题思路,我们依然需要列出所有的反应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

KOH+HClKCl+H2O;

H2SO4+2KOHK2SO4+H2O;

2.然后根据所给定硫酸的量进行倒推,最后求出碳酸钠的量,进而求出碳酸钠的浓度为0.068 mol/L.

如果能够将化合价守恒法运用于这道题目,那么解题的过程则会简化很多,也不易出错:

1.题目中给出最后溶液为中性,也就是说所涉及到的CO2-3, OH-, H+的化合价是守恒的,即:

2(化合价)×0.02(体积)×c(Na2CO3)(浓度)+1(化合价)×0.004(体积)×2(浓度)=1(化合价)×0.08(体积)×1(浓度)+2(化合价)×0.001(体积)×1(浓度)

通过一步计算便可以得到碳酸钠的浓度为0.068 mol/L.

三、 电荷守恒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电荷守恒是指在化学变化中氧化剂得到电荷总数和还原剂失去电荷总数相等,一般会应用于氧化还原反应中.

例3有3 mol/L的硝酸溶液30 mL,与某金属发生反应.反应完成后测得溶液中的硝酸根离子浓度为2.5 mol/L.一直硝酸被还原后生成的产物唯一,求还原产物是什么?

这类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是属于比较难的题目,乍看下去根本无处着手.但该类型题目所涉及到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我们便可以想到利用电荷守恒法进行解题:

1.首先我们可以得知有0.09 mol硝酸参加反应,未被还原部分为0.075 mol,即只有1/6的硝酸被还原,5/6的硝酸未被还原.

2.然后我们可推断出溶液中有5/6×0.09=0.075 mol 的金属离子,也就是说1/6×0.09=0.015 mol的硝酸根得到了0.075 mol的电子被还原,即每个N+5得到5个电子,被还原成N0,即还原产物为氮气.

四、 原子守恒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原子守恒即在化学变化发生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会发生变化.

例3同样也可以利用原子守恒法进行解答:

设金属为M,被氧化后呈+1价.1/6的硝酸被还原,5/6的硝酸未被还原,则可写出化学方程式:

M+6HNO3Mn(NO3)5+X+Y

高四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在高三的复习课堂上最值得选用、最严谨、全面、真实的也就是历年的高考题,但是高考命题者的命题目的、价值定位和我们上课的教学目的与价值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显然,一味地照搬高考题作为例题必然出现尴尬的境地。例如,以高考题和我校第一轮复习的范例试题比较如下:(2007年全国Ⅱ理综,第11题)11.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水作为氧化剂的是()A.CO+H2O=CO2+H2B.3NO2+H2O=2HNO3+NOC.2Na2O2+2H2O=4NaOH+O2D.2F2+2H2O=4HF+O2(我校高三一轮复习范例题)【范例】在一块下有白纸的玻璃片的不同位置分别滴加浓度为0.1mol/L的KBr,KI(含淀粉溶液),NaOH(含酚酞),FeCl2(含KSCN)溶液各1滴,每种液滴彼此分开,圆心处放置2粒芝麻粒大小的KMnO4晶体,向KMnO4晶体滴加1滴浓盐酸,再立即用表面皿盖好。

(1)e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2)b处的实验现象是______,d处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

(3)c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标准状况下,当有22.4LCl2被NaOH溶液吸收后,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mol。

(4)通过该实验比较Cl2,FeCl3,KMnO4的氧化性强弱。

显然,直接用高考11题作为复习氧化还原是不能起多大作用的,因为涉及的知识太单一。但作为高考题它体现了高考要求与新课程接轨的痕迹,且试题有一定的区分度。同样拿我校用的范例作为高考题也是不合适的。面对高三学生,他们对氧化还原概念是非常熟悉的,如果教学中重复这些东西,毫无效果,所以我们精心编制了如上的图像题,把所有能涉及的氧化还原的知识点都蕴藏在里面,使学生在乐学的前提下更全面地复习知识,同时提升能力。由此,通过选用、整合、改编试题,以提升复习题的针对性和使用价值,对高三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各复习阶段范例题的价值回归,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实效

1.高三一轮复习中课堂范例题的价值定位和开发

一轮复习主要解决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即解决“懂不懂”的问题,通过第一轮全面的复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模块化,使教师避免很多学生会的还在讲,不会的又匆匆而过,缺少让学生内化的过程。以复习硝酸为例,在学生自主整理硝酸的知识并构建自我的知识结构之后,展现了如下精心设计的范例题组。[范例题组展示:有关硝酸的化学性质]题组(1):①向浓硝酸,稀硝酸中分别滴加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学生活动:模型对比———稀盐酸中滴加石蕊试液。设计目的:证明硝酸具有酸性,但浓、稀不同。题组(1):②将少量的铁分别加入到足量的稀硝酸,足量的稀盐酸中,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学生活动:如何证明与稀硝酸反应的产物。

设计目的:检测学生对硝酸主要性质的掌握程度。题组(2):某一金矿发生硝酸泄漏事故。发生时,有大量黄色,有刺激性气味的烟雾产生。消防官兵立即抛洒大量白色粉末。a.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烟雾呈黄色的原因。b.消防官兵向泄漏的硝酸抛洒的白色粉末是()①生石灰②烧碱③食盐④石膏学生活动:辨析、判断、理解反应实质。设计目的:智能重复训练,小结硝酸的主要化学性质。题组(3):下图表示从固体混合物中分离x的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x应该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残留物应该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学生活动:与Ag和Cu作用硝酸是氧化性酸,主要是+5价氮原子的氧化作用。(体会与盐酸区别)设计目的:理解硝酸氧化性本质,测试学生思维完整性。题组(4):①右图可用于制备N2O5,则N2O5在_______区生成。②写出电极反应式。学生活动:寻找书本原型:电解饱和食盐水,理解电解池的本质。设计目的: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能达到触类旁通。

2.高三二轮复习中课堂范例题的价值定位和开发

二轮复习中我们的做法是:已分类好的相关高考试题和学生错题集统计、分析命题点与命题方式选择合适的组题方式(按命题角度分类)编成题组、课堂展示欣赏、评价、小结,提高解题实战水平[范例]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总结命题规律和常见的低级错误(以下从命题的不同角度分别举例)(1)氧化—还原反应类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NO3-、NH4+、Fe2+、Cl-B.Na+、ClO-、Cl-、CO32-C.H+、I-、ClO-、Na+D.MnO4-、H+、Cl-、SO42-突破方法:易错处体会,总结规律。

A.认为Fe2+有还原性,NO3-有氧化性,易错误选择。B.认为ClO-有氧化性,Cl-有还原性,易错误选择。总结归类:Fe3+与I-、S2-;MnO4-(H+)与I-、Br-、Cl-、S2-、SO32-、Fe2+等;NO3-(H+)与上述阴离子;S2-、SO32-、H+易反应。(2)双水解反应类在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因发生双水解反应不能大量共存的是()A.在含有大量[A(lOH)4]-溶液中NH4+、Na+、Cl-、H+B.Al3+、NO3-、Na+、Cl-C.K+、Na+、AlO2-、Cl-D.AlO2-、HCO3-、K+、Cl-突破方法:易错处体会,总结规律。

A.易错,不知道[A(lOH)4]-即为AlO2-与NH4+会双水解B.C选项易错,有些同学认为只要有Al3+或AlO2-存在就会双水解D.选项易错,认为AlO2-、HCO3-双水解。总结归类:双水解反应Al3+与HCO3-、CO32-、HS-、S2-、AlO2-、ClO-、SiO32-等;水解电离相互促进,AlO2-与HCO3-、HSO3-、HS-、H2PO4-等不共存。(3)复分解反应类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或分子是()A.K+、Cl-、Ba2+、HSO3-B.Ca2+、HCO3-、NH4+、Mg2+C.K+、AlO2-、OH-、Cl-D.Al3+、H+、NO3-、Cl-突破方法:易错处体会,总结规律。A、B选项易错,弄不清Ba2+、HSO3-、Ca2+、HCO3-到底能否共存;C,D易错,不知道AlO2-在碱性环境存在,Al3+在酸性环境存在。

总结归类:复分解反应类①生成难溶物Ba2+、Ca2+与CO32-、SO32-、PO43-、SO42-等;Ag+与Cl-、Br-、I-等;Ca2+与F-,C2O42-等。②生成易挥发性物质③生成难电离物质CH3COO-、F-、CO32-、SO32-、S2-、PO43-、AlO2-均不能与H+大量共存(4)络合反应或其他原因而不能大量共存在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能够大量共存的是()A.pH=7的溶液中:Na+、SO32-、CO32-、Cl-B.在c(H+)=姨KW的溶液中:Na+、Fe3+、NO3-、Cl-C.在c(H+)/c(OH-)=1/1013的溶液中:Mg2+、Cl-、K+、NH4+D.与Al粉反应放出H2的溶液中:Na+、Cl-、Mg2+、Br-突破方法:易错处体会,总结规律。A.选项易错。不正确将Na+、SO32-、CO32-、Cl-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的pH相联系。B.选项易错。

用c(H+)=姨KW表示溶液的酸碱性的题目较新颖。C.选项易错。考查c(H+)=姨KW、c(H+)/c(OH-)=1/1013与溶液的酸碱性的相互转化。总结归类:络合反应类Fe3+与F-、CN-、SCN-等;H2PO4-与PO43-会生成HPO42-,故两者不共存。说明:显然在考试中不可能按照这样的模式去编辑组合式选择题,否则难度太大,这里只要求学生分别判断各个命题的正确与否。①高考试题一般都有区分功能,以上几个点都是容易区分学生能力的选材点,四个选项中只要放1~2个这一类点,试题就有较好的区分功能。②这些点本身都是高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难点问题,同时选用它们作为特定选项没有偏怪和刁难学生的嫌疑。

3.各种题型高考优秀综合题的价值重构,全面、综合地发挥其最大功效

高考题中有大量值得我们广大教师研究的好题。如:2009年江苏高考化学卷第18题涉及如何测定该饮用水样中的ClO2-的浓度,该题最大的亮点和区分点就是最后一小题有一个综合性的计算。我们经过分析发现该题如能恰当使用就能将高中涉及的几种计算方法做很好的系统复习。我们在第二轮复习计算时采用改编后的题组做范例,具体做法如下:(1)弄清计算复习的思维层次、步骤,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具体如下:计算方法:①极值法;②差量法;③守恒法(电荷得失电子守恒);④关系式法;⑤估算法;⑥讨论法;⑦图像分析法。第一层面审:审题就是要读懂题目给出什么条件,要求的量是什么。第二层面解: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求出最后的结果。第三层面析:就是分析解题途径。析题的方法归纳为两个字:质和量。“质”指的是找出题目中涉及的物质是什么?它们有什么性质?可能或已经发生什么变化?“量”指的是找出与计算有关的物质在组成和变化中的数量关系,且以物质的量之比的形式表示出来。(2)第一、二层面最好在课外布置,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规范化的计算联系,教师批改后,针对性的课堂讨论、小结。(3)第三层面根据我们按照以上的思维层次,再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出相关范例题组,让学生能综合进行运用。

高四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化学个性化作业;案例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1-003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1.012

一、问题的提出

思维导图由英国著名教育家托尼・博创立,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形象的思维逻辑顺序图示,将一切能够联想到的或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罗列,呈中心辐射状分布。“图示是个体的整块的系统知识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在认知心理学看来,图式就像是围绕某个主体组织起来的认知框架或认知结构,其中有许多空位,以便容纳新知识。”[1]英国管理学家Dr.Tony Turrill说:“思维导图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非常简单,简单到可以在一张纸上画出来,让你一下看到问题的全部。它的另一个巨大优势是随着问题的发展,你可以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问题加以延伸。”在英国思维导图已经作为国民中小学的必修课,德国、新加坡、美、日、韩等也在大力推广思维导图。

从多元智能角度看,学生绘制化学思维导图个性化作业,能平衡逻辑思维能力和图像接受能力,同时开发左右脑,促进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的发展,同时需要学生应用色彩、形状、线条等因素表达出知识间的层次和逻辑关系,能帮助学生将烦琐、庞杂的知识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进行二次整合,可以锻炼学生概括、发散思维的能力甚至可以反映出在思维上存在的不足。

二、学生思维导图作业的实践

笔者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应用学生思维导图个性化作业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和解题,具体做法如下:

1.思维导图学习阶段

通过以思维导图为主题的化学小报在班级介绍思维导图的概念、作用和绘制基本过程等,让学生接受思维导图,重视思维导图在高三复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借助班级微信群,分享一些思维导图案例和绘制技巧的文章,在复习课中逐渐渗透思维导图的画法和应用。

2.思维导图的实践阶段

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整章知识点进行总结,并依自己的理解画出思维导图;其次,教师批阅学生交上来的作品,对其在思维导图中体现的思维错误进行一定程度的点评。接下来,教师在课堂上抽取一幅典型作品,先让其作者依图介绍复习要点,然后大家讨论还可以进行哪些补充,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作业中普遍存在的不足。最后,根据课堂复习情况,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改或重新制作,并适当地在图中插入一些事例,以帮助自己加强记忆,从而形成个人的复习资料。这样,整章内容就浑然一体,浓缩为一张思维导图,知识盲点、能力缺陷也就非常清楚,从而逐步达到“把书读薄”的目标,复习课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3.学生个性化思维导图案例及分析

[案例1]高三一轮复习“生产生活中的氮及含氮化合物”,笔者先布置学生自主复习后整理思维导图,以下为一个学生的作业作为典型当堂点评:

[案例分析]此学生作业应用了归纳,在对比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颜色差异后对二者的相似性有毒进行归纳,由硝酸的易分解联想到同样因为见光易分解而保存在棕色瓶里的次氯酸,并且将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酸的转化串成一线,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了内在逻辑的梳理,并把实验室制氨气的装置图画出来,此作品作为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中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的方法介绍可谓可圈可点。

[案例2]高三化学复习中学生做题时必不可少的,教师能不能有效讲题关键在于能否发现学生的思维误区进行针对性讲解,笔者尝试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思维过程的选择题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解题的过程表示出来,教师通过学生的解题思维导图判断学生解题思维是否合理。

[题目]某一混合物水溶液,只可能含以下离子中的几种:K+、NH4+、Cl-、Mg2+、Ba2+、CO32-、SO42-,现取三份100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第一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气体0.04mol

②第二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③第三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g。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Cl-不可能存在

B.100mL溶液中含0.01mol CO32-

C.K+一定存在

D.Ba2+一定不存在,Mg2+可能存在

[学生思维导图作业]

[案例分析]此溶液中不含有镁离子,作为选择题学生可以选到正确答案,但笔者发现不少学生的思维导图中体现出不含镁离子的判断是通过①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气体0.04mol得出的结论,学生认为题目讲收集到气体0.04mol言下之意是没有沉淀生成,而这样理解题意显然是牵强的,暴露出学生思维的不严谨性。正确的推理过程应该是根据步骤③第三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g,可知有3.94g沉淀溶解,判断原溶液一定含有CO32-、再根据Mg2+不与CO32-大量共存知原溶液不含有Mg2+,同时上述思维导图也暴露出学生对CO32-、SO42-只能做定性判啵无法通过沉淀的量进行定性计算CO32-、SO42-的物质的量,更无从谈起利用电荷守恒判断K+的存在。

[案例3]化学实验题中的计算是高考化学中重要的考查方式,让学生将题干以思维导图形式梳理出来,更方便理解题意进行计算。

[题目]有某种含有少量FeCl2杂质的FeCl3样品。现要测定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实验采用下列步骤进行:

①准确称量mg样品(在2~3g范围内);

②向样品中加入10mL 6 mol・L-1的盐酸,再加入蒸馏水,配制成250mL溶液;

③量取25mL操作②中配得的溶液,加入3mL氯水,加热使其反应完全;

④趁热迅速加入10%氨水至过量,充分搅拌,使沉淀完全;

⑤过滤,将沉淀洗涤后,移至坩埚,灼烧、冷却、称重,并重复操作至恒重。

试回答下列问题:

……

(6)若坩埚质量为W1g,坩埚及灼烧后的固体总质量为W2g,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请把结果约到最简)? 。

[学生思维导图作业](6)计算过程如下:

[案例分析]本题的题干转化为思维导图形式,对于第(6)步的计算变得一目了然,利用元素守恒观,样品中的铁元素最终全部转化为灼烧后的Fe2O3中的铁,难点在于实验过程中的换算如配制250mL量取25mL进行实验,不用思维导图,学生容易疏忽这个细节,通过思维导图思路变很清晰,简单计算便可得到答案。

三、学生思维导图个性化作业评价与反思

思维导图个性化作业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强知识间横、纵向联系。学生在归纳整理知识结构中思考、整合,使自身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科学、完善化,这种个性化作业不仅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空间智能的发展,同时也容易给学生带来成功体验,因为角度可以不同,答案没有唯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2]。

实践表明,有效的学生思维导图个性化作业在实施中要做到:

(1)教师加强示范:平时教师在题目讲解或课堂板书中多利用思维导图,除了能让学生学习思维导图的画法,明白思维导图的用处,还能优化课堂教学。

(2)学生勤加练习:教师选择合适的内容布置思维导图作业,如复习课的知识梳理、计算题或推断题的解题过程多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

(3)加强师生交流:构建师生互动平台,教师多做思维方法如联想法、归纳法、对比法等的指导,启发学生主动建构,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在教师点评中帮助弥补学生思维的不足。

(4)引导学生反思:教师点评后学生多做反思,如思维的发散性、严谨性等,发挥学生思维导图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印制电路信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四川林业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林业厅

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