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主义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范文第1篇

摘 要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民族力量的源泉,具有民族凝聚力,是我们站在世界大舞台的力量支撑。2012年党的十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把体育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范畴,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少林武术应该借此东风,走进全民健身运动的行列,发挥少林武术的体育属性同时也传播少林武术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新风:为人诚恳、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等社会公德。

关键词 中原少林武术文化 当代社会主义建设 价值

一、中原少林武术不仅追求技艺还要注重美学

学习武术,要讲究艺术性。早在战国时代,武术就在生活中作为“艺术”来运用。如把“剑术”用来当众表演进行庆贺、助酒。当习武者在演练过程中,手随心运,眼随手转,起伏转折,翻越跳跃,表现出形神兼备的身手艺术时,他本身自然会逐渐地沉醉到纯洁、虔诚、怡然自得的状态之中。这就必然有助于陶冶性情,有助于身心健康,有助于工作。如果学练武术者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久而久之,还会起到化粗野为文明,化低级趣味为高尚情操的潜移默化作用,对人身的修养大有裨益。武术的艺术性,不只表现在技击上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指上打下”、“声东击西”,而且还讲究练习动作时的快慢、节奏,还要表现出整体套路的起伏转折、刚柔相济,以及手、眼、身、步法的协调配合等。这样,不仅符合技击、生理的要求,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充分表现出美的艺术效果。所以,这就要求习武者不仅在练习中仔细揣摩动作意义、套路结构、形体风貌,多向老拳师学习,而且还要认真读书,学习历史以及有关武术、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去指导练武,做一个真正的对人民有用的人,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原少林武术文化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在社会控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伦理道德手段,而中原少林武术文化根置于特定的佛教文化环境中同时又受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影响,具备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缩影。在习武的过程中强调“未曾习武先习德,未曾学艺先学礼”具有明显的教育功能,通过武术的习练培养人的“仁、义、礼、智、信”,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注入和谐的血液,遵守社会公德。习武练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人们所学到的不仅仅是单单武术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学到了武术文化知识,学会了尊师重道、谦虚谨慎;学会了为人诚、乐于助人;学会了见义勇为、匡扶正义等做人的规范。因此,我们可以说武术文化中的和谐元素有利于社会的控制、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的生活方式是所有人类追求的主要生活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和谐的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少林武术作为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散发出浓浓和谐气息,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贯穿于少林武术的思想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武术的独特的价值取向是和谐,其追求的终极目标,仍是和谐。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少林武术的和谐价值得到体现。少林武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和谐,和谐是整个中华武术的重要特征,同时和谐也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体现。和谐的思想造就了和谐的武术,和谐的武术又诠释着中国人和谐的思想。和谐思想,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密切相关,关系到中国能否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建设和谐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公民,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提高每一个公民的素质,这样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三、中原少林武术文化迎合着当代社会道德要求

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使我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道德观念呈现复杂多变的特征,人民群众深情呼唤着、期待着良好的道德风尚。这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新机遇,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面对的新挑战。少林武术根置于中国传统文化巨系统中,内涵丰富,它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缩影,“未曾习武先习德,未曾学艺先学礼”就是说明了武术的教育作用,通过武术的习练培养武术人的“仁、义、礼、智、信”,激发学习者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培养更多的人们遵守社会公德。通过学习、感受少林武术文化,弘扬社会正气,树立道德新风,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习武练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习武不单单是技术动作的练习,更一种学习武术文化过程,学会尊师重道、谦虚谨慎、为人诚恳、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匡扶正义等做人的规范。因此,我们可以说武术的教育功能有利于社会的控制。据《参考消息》报道:美国的年轻父母送孩子进入中国功夫馆、武术学校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孩子学习中国功夫的同时,又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他们从中领悟到做人的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洪浩,姜生成.少林武术形成的文化因素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5):45-46.

[2] 邱丕相,马文国.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2):1-8.

社会主义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梁承忠,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山东 济宁272037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9-O004-03

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和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精辟地阐释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荣辱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荣辱观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凝聚人心的坚强纽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知耻比明荣更重要。古人非常看重耻感意识,强调“知耻近乎勇”、“宁可毁人、不可毁誉”等传统观念。人只有知耻,即守住道德底线,才能对天、地、人有所敬畏。人若没有了愧疚感和忏悔意识,就会无所畏惧、无所不为、无恶不作,这是文明社会最可怕的事情。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迁和结构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多样化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必然造成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及其相互间的矛盾与激荡,价值多元化成为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使一些人放弃原则、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迷失方向,迫切需要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主导价值观来引导人们的思想行为。“八荣八耻”的提出,引导人们知耻明辱,增强耻感意识,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顺应了人民群众纯净社会风尚的迫切诉求,成为当代中国人们普遍接受的主导价值观和道德共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纽带。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引导人们明确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意识,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满足正确的自我需求,提升自身的全面素质,从而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这说明思想道德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社会和谐需要道德规范来加以保障。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通过引导和帮助人们自我约束、提升境界、宽容谅解,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着眼于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当前,实现“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全社会的共识,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基本行为准则,体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道德诉求,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助推器。

二、荣辱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只要人类存在一天,道德良心就会伴随一天。维持一个社会的和谐有序,需要鲜明的价值导向;而一个人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强力支撑。“八荣八耻”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百来字,但却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基本原则、基本要求、行为规范、传统美德、党的优良作风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关的价值取向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也包含其中,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有学者认为,树立和践行正确的荣辱观,同时必须对错误的、混乱的荣辱观进行清理和批判,即“荣”和“辱”不仅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互为前提。只有明确了什么是“辱”,才能真正明确什么是“荣”。对于个人而言,必须对自己曾经有过的不正当行为进行深刻反省与悔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耻辱感,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和践行向善的可能性。

改革开放以来,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和对外开放的深化,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等不良意识和世俗文化的冲击下,在市场经济功利性的诱惑下,一些人内心深处的耻感和罪感意识普遍淡漠甚至消失,容易导致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物化”倾向。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和蔓延,不仅对社会道德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更为严重的是,诱发了社会的种种不和谐,加剧了社会矛盾冲突,使人际关系走向冷漠和疏离。

“八荣八耻”属于社会主义道德观范畴。道德对于思想伦理和社会实践的认识,主要着重于从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个人对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态度这一视角,提供现实社会状况的信息,显示现实社会的趋势,表达个人的取舍。“八荣八耻”能够为人们的实践行为直接提供正当性、正义性、合理性、应当性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价值观。

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范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明确的行为规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嬗变,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无法避免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的,也有消极不良、腐化堕落的。这些变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造成了人们对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在某些情况下的混淆不清,致使人们的荣辱观发生了某些畸变与偏差。如对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甚至在言行上有损国家民族的利益与尊严;将诚实守信、辛勤劳动、艰苦奋斗视之为不合时宜的“傻冒”行为,而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则被认为是出自人的天然本性,具有合理性;更有少数人以违法乱纪、挥霍浪费、骄奢逸来显示其拥有的特权与显赫地位;等等。这些现

象的存在,不仅使某些干部走上了背离党和国家、人民的犯罪道路,也对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败坏了社会风气,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八荣八耻”的提出,就是针对和纠正这种美丑不分、善恶不辨、是非不清的现象,褒美贬丑、扬善抑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导向,以人们共同的道德信仰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之中。而这种有序的社会状态,正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八荣八耻”的鲜明价值导向,使人们能够不断地评价和反省自身,或坚持或改变自身的行为方式,不断地与社会规范的要求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一种协调、祥和和有序的和谐社会状态。

荣辱观的树立包括荣誉感和羞耻心两个方面。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正确荣誉感的主要表现形式。一个有正确荣誉感的人,能够坚持事业重于荣誉的原则,把荣誉当作社会和人民对自己的鞭策和鼓舞。羞耻心是荣辱观的另一个方面,只有做到耻辱之事不可为、羞耻之心不可无,才能树立和践行正确的荣辱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既要调动人们的荣誉感,又要激发人们的羞耻心,才能使人们明确自己行为的正确价值取向。在当前,就是要使“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思想和行为受到赞扬和奖赏,使具有这些思想和行为的人感到光荣;就是要使“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逸”的思想和行为受到指责和惩罚,使具有这些思想和行为的人感到羞耻。这样,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道德价值导向明确,并长期坚持下去,人们的思想才能稳定,行为才有遵循,社会才能和谐。

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加突出和谐,即和谐发展,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这是对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自觉意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即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一靠社会制度,二靠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核心和灵魂是思想道德素质。“八荣八耻”的提出,适应了培养人们逐步形成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特征要求人们遵纪守法。“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对公民法制观念与守法意识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践行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是通过加强道德自律来补充和保障法纪他律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养和塑造公民的现代法制观念与守法意识,从而保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特征要求人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社会公平正义始终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公平正义要求妥善处理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但也应该看到,公平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只能实现社会的相对公平,这就要求个人不要以一己一时得失为标准,要把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践行“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也唯有如此,个人才能在为祖国、为社会、为集体利益奋斗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和保障自己的个人利益。

和谐社会的诚信友爱特征要求人们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诚信是人们之间相互信任的凭借,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践行“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有利于约束和规范违背社会公德的个体行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践行“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整肃失信背约的不良风气,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诚信体系。

社会主义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

Abstract: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cientific planning is to solve how to speed up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mprove now rural landscape,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farmers inevitable wa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total reache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make the country strong and the Chinese dream.

Keywords: the goal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中图分类号: 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农村建设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对现代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法制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建设,最终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科学规划。

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则:

一 . 整体性原则:

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进行科学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法制建设以及社会保障及福利等几个方面。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以及我们国家农村的现状形势,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现状面貌是头号任务,是重中之重。因而,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加强经济建设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采取符和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改革开放,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富裕 ,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其素质和道德水平,营造民风淳朴,家庭和睦,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的社会风气,调动农民积极性,从根本上治理脏乱差,逐步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广大农民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得到安居乐业 , 使乡风文明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另外通过科学规划,更要充分显示出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加强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让广大农民当家作主,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科学规划,使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二.优化性原则

坚持科学规划的控制性,区域性,协调性,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系统性规划。

科学利用规划,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系统性规划,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质的变化,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还相对比较落后,离我们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还相差很大,广大农民的经济生活,法制观念,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有待遇提高。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都有还待遇改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只能是一纸空文,“经济落后,社会秩序仅靠乡规民约,环境脏,乱,差”反而是其表现。现在,亟待要解决的是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因为在我国的农村集中了巨大的劳动力,同时也蕴藏着一个潜力很大的消费群体,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我国经济增涨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

通过科学的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系统性的科学规划,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把握其功能定位,充分利用科学规划的前瞻性,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量得到最大释放 ,实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持续增长。既可以消化多余的劳动力,又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缓解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基础,又促进了经济繁荣,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水平社会的进程。通过加强科学系统性的规划,适度超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增强法律意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卫生体系建设,尽早实现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养。

三. 可持续发展原则

严格遵循科学规划,坚持长远的战略眼光,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高起点(适度的)规划,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建设,为国家未来的发展留下空间。

在我国,在农村这块广阔的天地中,不管是自然资源,物力资源,还是人力资源 ,可以说是资源辽阔。但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民风习俗积极发展都存在差异,就发展而言也不平衡,有个别地区仍然比较落后。因此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好科学规划中的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充分利用科学规划中的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把

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种资源利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农村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还相差很远。因此,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快实现其总目标和总任务,就必须严格按照科学规划的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按照规划,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制定措施,分布落实,科学实施。充分利用农村中的多余劳动力,努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科学管理和使用好农村独有的自然资源特色,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提升和改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下大力挖掘各地民风习俗中的优秀文化和传统,并对其进行发扬光大和提升,丰富广大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改善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让广大农民确实感到生活得到全面提升。促进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充分利用科学规划中的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把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进行产业运作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鼓励广大农民解放思想,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出去:学习先进的东西;请进来,积极引进高科技,充分利用利资源,积极利用项目进行建设,或农民参与投资经营,带动其他农业经济项目建设,以推动农业经济全面发展,改善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面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随着广大农民经济生活的提高,在改善广大农民名居环境的同时,严格按科学规划,尽量保留原来的风格,原来的环境和绿化以及原来的房屋,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此同时对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等进行统筹兼顾,科学布局,积极发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既增加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又开阔视野,学习了外来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思想转变,提高了自身素质,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

结束语:科学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证,只有坚持科学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系统性,可持续发展性,才能发挥科学规划的最大效能。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就必须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地理情况,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等,通过全面,系统,可持续性的科学规划,严格准确把握规划的功能定位,分步推进,科学实施。最终把农村建设改变成为生产发展,经济繁;设施完善,生活宽裕;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王云才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社会主义建设范文第4篇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力量,我国历来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十分重视。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思政工作者的重视。在内蒙古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中,突出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培训过程突出了实践的本质。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充分和青少年的思想特点相结合,使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青少年认识和解决人生难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内蒙古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过程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内蒙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现状。

【关键词】

内蒙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基金项目】

本文为集宁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德育价值研究”(编号:jsky2016031)成果。

我国广大的青少年是接受素质教育的主体,搞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保障。青少年是将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由于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处在一个没有发展完全的状态,因此,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塑造和培养,是青少年发展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底蕴融入到青少年的成长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观念中去引领、整合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让青少年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四中全会的精神,在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理论结合实际,紧扣时展的脉搏,在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中作出了一定的成绩。

一、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阐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后,有关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而凝练地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在党的十报告中,第一次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方式,即“二十四字”表达形式:“富强、民主、……友善”等。这二十四个字十二个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是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努力的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教育途径,在青少年中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内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近年来,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很多专家进行着不同角度的研究。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青少年的培育方面却有着一定的不足。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涵盖的面非常广,包括青少年思想、品德、心理、行为模式等多方面。而在青少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华的阐述。从理论上说,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

二、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现状与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功利化的趋向。与过去的注重理想和集体利益的取向不同,目前的青少年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有功利化的倾向。对于个人的利益和眼前利益比较关注,对于社会价值的判断标准也不是以为社会付出多少来衡量,而是把能否做到自我满足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而且当前的青少年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多元化趋势。而不仅仅是传统的以思想独大的局面。一些享乐主义和不劳而获的思想或标新立异或自成一家,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新的难题。由于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政治教育普遍冷淡化。一些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对于理论并没有深入的研究。高中大学的政治教育课仅仅作为一种获得分数或升学的手段,而失去了为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功能。并不能被活学活用,而是作为考试的内容而被记忆。因此,一些青少年在政治情感上趋于冷淡化,人生态度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因此可以说,当前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面临着一定的危机,物质生活的丰富和信仰的缺失使青少年在人生旅途当中缺乏应有的方向。

三、青少年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情况

(一)紧扣价值观念的教育主题,彰显时代特色。

内蒙古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通过对于多年来相关社会主义政治工作方面的经验,结合了本地青少年思想的特点,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和践行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开展活动。在针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丰富活动的开展和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是内蒙古地区的特色。这些教育教学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且符合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发展需求,因此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热烈欢迎。青少年在这些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树立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信心,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并且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抒发自己爱国爱家的情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锻炼了自己的思想品质,加强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后备军的使命感。内蒙古地区针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升华了青少年的情操观念,对他们的品质进行了一定的砥砺,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平台。在学习和实践中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过去的教育传统,拓宽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形成了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模式,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通过“两个转变”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在卓有成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活动中,通过“两个转变”的行动,促使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效率的提高。在这两个转变中,一是将口号变为实际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宣讲和口头的说明,在青少年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也不仅仅是靠几句口号就能完成的实践活动。为了使内蒙古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和践行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内蒙古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进行了专项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践行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规范,在规定中对于各项工作的开展要求更加贴近青少年的实际需要。因此,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了一定的实践标准,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范,使针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了一定的着力点,有利于实现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二是从偏语言管理到行为服务的过程。对于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程式化的语言的教育管理,而应该使老师以身作则,切实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使老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不断整合青少年的活力,来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自觉的践行。

四、结语

青少年作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应该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引导与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对于青少年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紧贴时代脉搏,从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为主题,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进行了充分的教育,这些活动的开展证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并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作者:赵永文 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建设范文第5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性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校园文化的核心,当代我国校园文化建设承载了强国梦复兴梦的重任,基于此,大学就需要重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作用。校园文化是教育发展的载体,同时具备完整的体系,因而在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校规和学校建设精神风貌上,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现相互和谐的统一发展。高校文化大体分为几个方面: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些文化反映了学校精神风貌、文化意蕴、校内外部的凝聚力、教育规章规范,人才价值追求的一个由外表到里层的文化渗透的过程,这些行为文化,支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建设。使得学生在校园能够受到文化建设的更好熏陶,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坚定的意识形态,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统一

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统一辩证的发展关系,校园文化在文化建设上、思想观念上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和精神内在统一,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这对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全面发展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才能建造积极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气氛,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都有伟大的榜样作用,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才能实现校园文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呼应,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引导作用,也可以让校园文化起到建设的支持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校园文化的要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要从校园文化的教育方针抓起,坚持“育人为本、育德为先”的教育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广大学子形成爱学习、学劳动、爱祖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培养德智美全面发展的祖国未来接班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氛围,从而使其在思想政治课上发挥渠道作用,培育健康的教学文化。在启迪学生的教育观念中,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落实到学生的日常作风上,可以培养学生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可靠的接班人。把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融为一体,在学生的创新和活力问题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可以激发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把这一价值体系发展成为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价值观念。学校在日常中可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研究,增强其影响力,把这一观念渗透在学校建设的每个领域,把内化理论上、实践理论、系统化理论、传播理论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整合日常的校园文化作风,营造出勤奋严谨求实的优良好学风,在日常中深入的健康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作用,让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加的开拓创新,从而,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更加的和谐富强。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