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用经济论文

信用经济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用经济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用经济论文

信用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用;确定性效应;分离效应;从众行为。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信用经济。信用的好坏是衡量、制约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针对信用的经济学分析,传统主流经济学已有诸多的阐述,笔者在此首次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来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遇到的信用问题进行诠释。

一、信用问题概揽

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我们的交易各方,都在抱怨别人信誉差,希望有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使得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活动能在一个有序、安全的氛围中进行,但对自己这一方是否会遵守约定、恪守信用,却并不严格要求,甚至自己在交易时就预留了不守信的伏笔。也就是说,在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活动中,人们均希望别人守信、社会诚信,而惟独自己可以不完全诚信。当大多数人都是这种思维时,整个社会信用状况差也就成为一种自然的普遍现象了。北京市工商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04年,北京市被列入“黑名单”的个人及企业近七万,其中,自然人占两万七千八百七十六人,企业有三万九千两百七十五户,这些个人及企业,因为失信,被锁进“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他们将为各自的欺诈、哄瞒等失信行为付出沉重代价。在全国各地,因失信而导致的经济纠纷,甚至恶性案件,拾俯皆是;有些地区因信用度普遍低下而严重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汕头经济特区因90年代以前不太重视经济活动中的契约信用,甚至在90年代末因国税部门开出的增值税发票可信度低,而被国家税务总局通报不能作为出口退税之用,致使汕头特区1000多家外向性企业不得不外迁,严重影响了汕头经济发展。

信用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彰显重要,传统主流经济学对此已有诸多的分析,“经济人”假设是传统经济学的基石,其核心内容是:人是“理性经济人”,“经济人”的目标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揭示了市场利益原则,把道德、情感等因素排斥于经济动机分析之外,使“经济人”成为纯理性的人,忽视非理性因素在经济主体行为中的作用,“经济人”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市场利益原则,并以此作为行为(包括信用行为)的动机。信用是商品货币交换关系的一个经济范畴,信用行为作为“经济人”的市场行为,其出发点是利益预期,利益成为信用行为的经济杠杆,“商人是否愿意使用信用,则取决于他对赢利的预期。”

传统主流经济学对信用问题,特别是行为主体优选守信还是失信行为,从理论上归纳为以下几种解释:一是信用的成本收益核算。行为主体(个人、企业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是否恪守信用契约,关键在于守信或失信可能给他带来的成本收益预期,当经济主体守信的收益大于守信的成本,则优选守信,反之,则失信;当经济主体失信所得到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成本(包括受到惩处的成本),则优选失信,反之,则宁愿守信。如医疗行业中,正规大型医疗机构中的少数医务人员做“医托”,把来就诊的病人介绍到私人机构就诊,从中提取回扣,这种现象一经发现,在西方国家则是吊销医疗执业资格而永不能从事医疗职业,失信成本远大于收益;但在中国则是通过一番教育或罚款惩处后,仍继续原医疗职业,失信成本小于收益,并有机会在以后的继续失信中弥补失信成本。这就是同一事件采取不同的惩处方式,导致行为主体选择守信或失信的不同行为取向。二是信用行为的“劣币驱逐良币”(又称二手车市场或柠檬市场)现象。“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上“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结果,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采取“舍优取劣”的行为取向以保证经济交易时收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在实际经济交易时,假设有甲、乙两方,尽管双方均深知守信是一种美德,若双方守信都会带来各自效益最大化,但因信息不对称而不知对方会采取守信还是失信的行为取向,为防止对方失信并规避己方守信可能带来的损失,而采取失信的行为取向是己方的较优选择;假如甲方决定采用失信行为,交易的可能性是:乙方若守信,则损失;若失信程度与甲方一致,则双方各不沾对方便宜;若乙方失信比甲方更甚,则甲方损失。此后,甲方再与乙方或其他人交易,则会以失信行为为优选。市场交易的结果是失信行为获得较大收益,守信行为遭受损失,其导向是守信者逐渐减少,失信者逐渐增多,失信者逐渐把守信者驱逐出市场。三是信用行为的重复博弈减少。交易主体的重复博弈是诱导人们采取守信行为的有效机制之一,重复博弈机制在相对封闭的农耕自然经济社会是诚信维护的最有效机制;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设过程中,人们的经济活动范围扩大、交

易对象众多,交易主体之间重复博弈次数减少,甚至由重复博弈向一次博弈演变,在信用体系尚未完善之前,优选失信行为是相对“明智”之举。

二、信用问题的行为经济学诠释

传统主流经济学对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取向的解释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但现实经济活动中,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常呈有限理性状态。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信用问题是一种新的尝试,能使信用问题的研究更趋完善和全面。

1、确定性效应。

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认为,人们是厌恶风险的,与可能的结果相比,人们更青睐于确定的结果,既便可能的结果有更好的预期价值。例如在以70%的概率获得300元和100%概率获得150元之间选择,前景理论认为人们会选择后者;又如,纳税人在分项扣除和标准扣除之间选择时,预期效益理论认为人们会选择节税最多的结果,而前景理论认为,在风险与安全之间,纳税人更应选择后者,尽管两种都节税,但与标准扣除相比,分项扣除更缺乏保障、更不确定,故更有可能选择标准扣税。对信用问题的分析,也存在确定性效应。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是优选守信还是失信行为,关键在于哪一方的收益更有保障就易于选择哪一方,假如当选择守信时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选择失信时收益300元的概率是100%,此时,该交易主体会倾向于选择失信行为,因为守信时有30%被蒙骗的可能性;当选择守信时收益300元的概率是100%,选择失信时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此时,该交易主体会倾向于选择守信行为,因为失信者有30%被惩罚的可能性。

信用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将信息技术贯穿于企业经济管理各个流程,有利于全面掌握企业各项信息,包括投资、经营、销售等。同时也为这些工作流程提供便利,推动工作顺利开展。进行财务管理时,利用信息技术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完善的信息系统能方便人们对各项信息查询,为开展经济管理提供依据,促进工作水平提高。

二、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不足

(一)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企业领导和工作人员开展经济管理时,受传统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的影响,对信息技术应用不重视。忽视应用信息技术,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也未能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影响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对提高经济管理工作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二)专业人才缺乏

缺乏高素质工作人员,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难以提高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影响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对更好开展经济管理各项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三)管理体系缺失

未能按照企业自身情况,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管理体系和经济管理制度,影响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对更好开展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很多环节和工作流程缺乏完善的制度约束,影响经济管理水平提高。

(四)信息搜集不够

忽视搜集相关信息,未能对相关信息进行整理,难以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和完善经济管理工作,制约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提高。

三、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对策

(一)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作为企业领导,应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的作用。并注重完善管理体系,促进信息技术得到有效应用。同时应该认识企业竞争的激烈性,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应该更新管理方式,完善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模式。推动经济管理顺利进行,促进工作水平提高,让信息技术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企业应注重引进和吸收高素质工作人员,加强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经济管理的人才引进工作,充实企业管理队伍,为经济管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信息技术有效应用提供保障。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注重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促进他们工作水平提高,业务技能进一步熟练。培训过程不仅要加强信息技术学习,还要学习经济学、管理学等知识,丰富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体系,为各项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培训可以集中学习、讲座、调研、交流等方式进行。从而完善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体系,更好适应经济管理工作需要。

(三)重视管理,完善管理体系

完善管理系统,确保信息真实有效,为工作人员获取有效信息提供便利。避免数据信息存在差异性,确保数据真实、有效,从而方便数据分析,更好为经济管理服务。重视数据分析工作,掌握经济活动真实情况,为采取经济管理各项措施提供依据。注重管理决策阶段数据分析,分析存在的不足,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合理估算成本和效益,以降低决策风险,为企业获取更大经济效益。

(四)搜集信息,推动技术应用

要注重搜集经济信息,为开展各项工作准备资料。只有在充分掌握企业真实情况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管理,为做出各项经济决策提供依据,也让信息技术得到更好应用,促进工作水平提高。(五)完善网络,建立信息平台加强企业网络建设,构建有效的信息工作平台,从而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根据各项计划和要求,及时、准确处理各种数据和信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更好为企业服务。另外,还应该注重先进技术应用,注重软件更新和升级,让信息技术更好为企业服务。

四、结束语

信用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职业核心能力是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能力。一方面,职业核心能力能够使得学习者、工作者提高学习能力以及工作的效率。这种能力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业务水平、盈利水平,同时还关系到企业的盈亏。另一方面,职业核心能力是一个社会人在终身时间内都需要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促使其他能力的发展。因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来说,职业核心能力一项难能可贵且十分重要的能力。

二、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状

通过对一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调查发现,当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普遍上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认知水平不高,也就是说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没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对于实用经济数学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因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没有认识到实用经济数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实用性,在实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学生没有感到该学科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的用处。因而,严重的缺乏积极性。

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在实用经济数学中的建立

由上述可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尤其是高职类的学生发展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当下的许多高职院校内,本应该具备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学生都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欠缺。所以,在实用经济数学中应用职业核心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如何建立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却成为了一个难度较高的问题。笔者在此对该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希望能够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而做出一些贡献。

1.数学知识与职业核心能力的结合

就笔者看来,要想提高实用经济数学中职业核心能力的运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首先就要将实用经济数学中的知识与职业核心能力有效的结合起来。如在教材中,或者是教学的过程中,添加关于数学的职业方面的实例,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时刻的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思想。

2.职业核心能力中的“数感”的训练

“数感”,即对数学的感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具体地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运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作出有用的策略。在职业核心能力不同等级标准的训练中,培养一个人的数感是指能够从数字信息中以数学的思维模式,通过对数字以及数量关系的把握,筛选适当的方法,对数字实施运算,从而得出结论并展示运用于实际工作问题的一种思维策略。实用经济数学是一门比较奇妙的学科,它能够使得生活中、工作中,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有序,并在经验的积累中形成一定的规律。而数感的培养,能够很好的将职业核心能力运用在实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将职业核心能力很好的应用在实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还涉及到许多方面,如学生、教师、校方等等。以上只是对职业核心能力几个方面且比较浅显的研究。所以,以上所提出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以及相关的改进措施对于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在实用经济数学中的应用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还需要高校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士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四、结语

信用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文章试图对通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一定的计量分析。为此,首先将国内部门分为通信产业部门和非通信产业部门,并以这两部门的生产函数为基础,推出最终的计量模型,然后根据有关的数据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通信业对经济增长的综合边际产出贡献很高,从而说明对通信业应该继续加大投入,引导和扶持通信产业的发展,发挥通信业的先导作用,进一步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引言

通信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通信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群发展,体现了信息经济的发展趋势,改变产业结构,使之更具活力;它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改变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素质。通信业已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当前及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支撑。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性进程中,通信业的重要性只会加强,不会削弱。回顾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通信业从弱小到强大、从落后到先进、从曾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到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通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然而,通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通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究竟有大?本文尝试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此进行探讨。

1计量模型分析

1.1理论模型

本文尝试用菲德模型来分析通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菲德模型是菲德(G.Feeler)于1983年提出的一个用于测算出口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两部门模型。该模型把社会经济活动分为出口和非出口两个部门,由于出口部门面对的是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促使它不断提高其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非出口部门正好吸收这种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带来的外溢效应,从而增强其自身实力。因此,出口对于GDP增长的贡献可能要比出口本身增长所形成的GDP增量大。菲德的两部门模型就是用来估计出口对于非出口部门外溢作用以及出口与非出口部门之间要素生产力差别的数学模型。

通信产业作为一个部门,与经济中其他部门的联系十分重要,任何希望估计通信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必须关注通信产业对非通信产业的外溢作用。鉴于通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和外溢作用,将借鉴菲德提出的两部门模型来测度通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菲德模型的思路相似,把通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类同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国内部门划分为通信产业部门和非通信产业部门。

模型建立如下:设各自的生产方程为:

P=f(Lp,Kp)(1)

N=g(Ln,Kn,P)(2)

其中P和N分别代表通信产业部门和非通信产业部门两部门的产出量,L和K分别代表劳动力和资本两大生产要素,下标代表部门。(2)式生产函数假设,通信产业的产出水平P将影响非通信产业部门的产出。

劳动力(L)与资本(K)总量可以表达为:

L=Lp+Ln(3)

K=Kp+Kn(4)

社会总产品(Y)就是两部门产品之和,即:Y=P+N(5)

菲德模型将不同部门的劳动和资本边际生产力的相互关系表达如下形式:

其中fl代表通信产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产出,fk代表通信产业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gl代表非通信产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产出,gk代表非通信产业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δ是两个部门之间相对边际生产力的差异,理论上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零,正的δ意味着通信产业部门的相对边际生产力高于非通信产业部门。

对(5)的两边求微分得:

dY=dN+dP=gkdKn+gldLn+gpdP+(1+δ)gkdKp+(1+δ)gldLp(7)

根据(3)、(4)、(5)、(6)、(7),可以推导出如下回归方程:

(8)式中,α、β表示非通信产业部门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γ代表通信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全部作用,为通信产业的外溢作用)分别是总产出、劳动力和通信产业产出的增长率;P/Y是通信业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将国内投资视同于资本存量的增量,由于资本存量的增量在统计数据中不存在,一般用固定资产投资来代替。于是(8)式可以改写为:

参数γ代表通信产业外溢作用与两部门间要素生产力差异两种作用之和。将一个常数项和一个随机误差项加入到方程(9)中,同时假定随机误差项具有零均值、同方差的特性,则方程(9)就成为所需要的回归方程。

通过方程(10),对的系数γ的估计,可以得到通信产业部门对于经济增长的全部作用;需要说明的是,该模型将整个经济区分为两个部门是一种理论上的简化。同时,非通信产业的产出不仅依赖于配置在本部门的劳动和资本要素,还取决于同一时期通信产业的产出量。因此,这里存在着一个假设:通信产业部门对经济中其他部门的外溢作用发生在同一时期。这个假定与现实可能不太相符,但使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对分析结果影响不会太大。

1.2样本的选择

在本模型的计算过程中,Y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代替,GDP用当年价格计算。L用年末从业人数表示,从业人数合计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I用历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代替,它包括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历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之和,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通信产业部门的产出P用每年通信业务总量代表。样本区间为1998-2005年。样本选取时间从98年开始,是因为1998年邮电分家,通信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显著。上述指标的相关数据均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通信年鉴》。如表1所示:

该回归模型采用的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为了消除数据的波动性,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平均平滑处理。处理数据结果如下表2所示:

1.3模型回归结果

利用EVIEW统计软件对方程(10)做LS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从方程(10)的回归结果看,所有的回归系数估计值α、β和γ都通过了统计的显著性检验,R2达0·671254表明了方程的拟合效果好。从方程(10)的估计结果,得到最关心的系数γ的估计值为1·764966,γ就是通信业对国民经济的全部作用。γ=1·764966的含义是:假设其他条件不变,通信部门每多生产出一单位的产出,国民经济将增加1·764966单位的产出。

2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计量分析,得出的结果是:通信业对国民经济的全部作用参数的估计值γ为1·764966,也就是说,假定其他条件不变,通信业每多生产一单位的产出,整个国民经济GDP将增加1·764966单位的产出。这就说明了通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作用。

通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不仅包括对GDP的直接贡献,其更大的贡献在于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产生的渗透作用与倍增作用,尤其是对其他产业的推动和带动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改变、资源节约利用等改革需求越来越迫切,通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必须为有效推进国民经济转型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这不仅要求通信业加快自身发展,更要求通过它改变人们的经济行为,改造提升其他产业,提高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率。通信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群发展,体现了信息经济的发展趋势,改变产业结构,使之更具活力;它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改变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素质。通信业已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当前及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支撑。基于上述的计量分析结果,笔者认为应该加快通信业的发展,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上要向通信业倾斜,以发挥通信业的高效率,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信用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传统的法理和法律规范中,在对域外适用问题进行研究时往往将民商事规范作为研究的重点。所谓的法的域外效力指的就是一国的法律对本国以外的其他境域内的事件、行为主体等依然具有管辖的权利。由于企业资金与生产活动是流动的,没有国界限制的,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加强对经济法域外适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早在1995年我国学者钟建华就在他的《论我国经济的国际化与我国经济法的域外适用》一文中对经济法域外适用的必要性以及基本原则进行了分析与阐述,而兰州的徐姣也在其发表的《美国经济法的域外适用及其对我国立法的启示》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郎咸平在他出版的《金融超限战》一书中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国际金融大鳄在国际经济市场上“胡作非为”,不但卷走了大量的资金,并且极大的扰乱了经济市场的平衡。而经济法的存在能够有效保护国内市场的竞争秩序,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如今,世界经济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加强对法的域外适用问题进行研究对保护本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德国学者罗伦兹•冯•施坦因曾说过的那样,现行法不是一堆固定、静止的法律规范,而是不断变化和成长的生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各国都应该积极的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及需求,努力完善好本国的法的域外适用制度。本质上来看,经济法域外适用的新发展无外乎经济法域外原则、适用范围以及具体规程的新发展,这几项内容的变动将会对参与世界贸易活动的各方都带来较大的影响。通过研究经济法域外适用发展的背景可知,全球一体化经济格局的蔓延为经济法域外适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经济法域外适用的基本理念及其发展的实际变革状况呈现出来。凭借对经济法域外适用的基本理念分析,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到经济法域外适用的新发展的实质性内容。

二、探究经济法域外适用的新发展

(一)全球一体化经济格局的蔓延为经济法域外适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来,国际贸易发展得如火如荼。但从我国对外贸易的角度来看,每年对外供应的产品及服务项目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由此看来,全球一体化经济格局的蔓延为经济法域外适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究其原因在于,经济法域外适用的新发展往往倾向于更好地维护贸易强国的利益,无论人们承不承认,贸易格局中的强弱式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在时代的发展变革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社会体制所呈现出来的每一处细微变化,因为这些变化终将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带领我们重新认识到了社会关系和制度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时展的重要性,尤其是法律机制的构成,关系到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利益。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演进,令国际贸易平台在不断地扩容,因此,经济法域外适用迫切需要新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经济法域外适用的基本理念及新发展阐释

通过分析经济法域外适用的基本理念,能够进一步明确经济法域外适用效力增强的重要性,即延伸本国的经济法律内涵,令其与国际法制环境相契合。经济法域外适用的新发展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点:其一,经济法域外适用主体的新发展,并由此引发了私人诉讼的快速发展与变革;其二,经济法适用主体范围的不断扩展,促使各国在推进贸易合作项目时,都能够参照各方的经济法适用范围来开展贸易,这样一来,有利于各国间贸易活动的顺利展开以及建立友好国关系。

1.经济法域外适用的基本理念分析

在当前和平年代氛围中,国际间贸易协同关系的改变促使全球一体化经济格局建立起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主张本国经济法的域外适用,以期保障其本身在各类型贸易活动过程中的权益。基于此种状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下,我国经济法的域外适用的问题同样存在。经济法的域外适用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甚至会影响到企业合理利益的取得。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经济法域外适用的发展较为滞后,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好转,经济法的域外适用发展也呈现出较为可喜的状况,保障我国对外贸易企业更加有利地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

2.经济法域外适用的新发展内容阐释

经济法域外适用主体的新发展,私人诉讼的快速发展与变革,经济法适用主体范围在不断地扩展。在国际间经济形势的振荡过程中,经济法域外适用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而且,现代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为政府监管实体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提供了助力,促使经济法域外适用范围较以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经济法的本质来看,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经济性与独立性,这是很多研究经济法律法规政策的专家和学者所达成的共识。另外,经济法与其它法律所具备的强制性作用有所不同,从经济法的规制角度来看,经济法的责任与褒奖在我国目前的状况与国外的法制状况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经济法律环境。但对于经济法的未来完善工作而言,要想顺应国际间贸易规则,发展本国经济,就要进一步优化我国的整个经济法律体系,使其更具社会意义。最初,西方发达国家在开展国际贸易活动时,遇到了有关市场区域划分的纠葛,所以在当时就开启了一轮有关经济法域外适用范围的争论。发展到后来,经济法的域外适用性特征越来越明晰,促使贸易各方都来遵守这一规制来开展贸易活动。从具体来看,各国间早期所推行的经济法的域外适用特点包括如下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经济法域外适用并未被所有贸易合作国家所接受,甚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贸易抵制;另一方面,经济法域外适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竞争法领域规程,而是朝向涉及到经济法规制的所有管理部门拓展,从而加剧了经济法域外适用的实际效力的提升。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促使中国经济法体制建设具备国际格局

从总体情况来看,经济法域外适用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简单而言,经济法域外适用效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全球贸易开展的频率的高低以及贸易总额的多寡。从既往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自打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一体化经济形势便在各国贸易交叉环境中萌芽,直至本世纪初期,基于信息产业平台之上的国际贸易形成了统一的全球性大市场格局,各贸易企业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作为贸易活动相对频繁的国家,中国更要在经济一体化的氛围中找寻法律体制的庇佑,从而为本国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保驾护航,因此,我们看到,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促使中国经济法体制建设具备国际格局,令中国企业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中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既能维护了中方自身利益,又彰显了大国法律体系严谨性的风范。

三、经济法域外适用的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为了满足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实际需求,更好地维护本国企业的经济利益或其它贸易权益,则拓展经济法域外适用范围极其必要,因其能够有效调节贸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的权责关系,促进各贸易主体的友好合作关系的形成,更加有利于建立友好国关系。在研究经济法域外适用新发展的过程中,给中国法律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带来启示。实质上,是通过适度调整中国经济法域外适用领域及执法体系的手段,来维护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之中的权益,以及彰显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

(一)反思中国现行经济法规制当中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剧,各领域呈现出良性的发展趋势,各行业逐渐适应了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从整体来看,国内市场经济格局的形成,不仅需要我国社会各环节、各产业链条的共同维护,而且需要一个健全的法制环境来支撑。通过研究当前国际环境中的经济法域外适用的状况,能够了解到经济法域外适用实质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一些国家在拓展本国的经济法域外适用范围时,往往倾向于本国及其企业的利益。由于这些国家在制定经济法域外适用原则的过程中,存在角度问题,则使得司法判例中管辖权的确认模棱两可,这就给国际间贸易写作关系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面纱,不利于贸易各方进行后续的合作。由此来看,我国在进行经济法规制的建立以及经济法的域外适用调整时,需要反思国家与国家立法司法管辖权之间的关系,为界定法律的域外适用范围提供思路。如若是仅在本国领土范围内适用的经济法律条文,则避免在国际间延伸其法律效力,规避“长臂管辖”现象的发生,换位思考,从贸易国的角度来调整经济法的域外适用效力,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维护本国乃至他国企业的权益,而且,还能够将贸易大国的魄力彰显出来,进而为日后更大规模的贸易协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国与贸易各国间要本着互惠互利的根本原则来开展贸易活动,加强与各国间的友好写作关系的培养,从而令经济法的域外适用效力有所改善。

(二)通过完善经济法及相关法律内容来增强中国经济法域外适用效力

从法律体制建设的角度来看,经济法作为国家管理社会经济的核心法律制度,它不仅体现的是国家的公共利益,更是体现了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地位。由此看来,中国只有通过进一步完善经济法及相关法律规程的实质性内容的策略,才能夯实中国经济法域外适用的法律效力,从而增强中国在对外贸易活动过程中的影响力。如若单纯的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分析,经济法主体对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较重,它要能够对社会公众负责,为各领域的经济主体提供一个规范、有序的平台,并且为其提供公平、细化的法律法规标准,以便于经济各方能够遵照执行。这样来看,经济法社会性的表现极佳,因此,在社其社会性的基础上突出经济法的规制性特征,则使其责任更加重大,经济法不仅改换了承担责任的方式,而且由于法律自身性质的特殊性,令经济法承担了更大范围的社会责任,这便是从规制性角度所看到的经济法责任。事实上,最初很多西方国家都相继赋予了经济法的域外适用效力,这对于后期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之中的国家而言则是不利的,导致后来者在国际贸易中处在了一种较为被动的法律地位之上,但无可厚非,这是国际贸易规则所决定的,尽管此项贸易规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所谓的“贸易条款”是可以通过实践来逐步打破,只要我国的经济法域外适用的效力够强大,而且,还需国家经济够坚实。国力的增强,是国际间贸易协作关系调整的本源。

(三)适度调整中国经济法域外适用领域及执法体系

从既往的经验来看,解决经济法法律冲突的有效策略有三种:其一,利用单边主义的理论方式来确立本国的立法体系与规则;其二,建立一种以双方契约形式为基础的经济法域外适用原则的规制,并在实际的贸易行为过程中,将其延伸至贸易对方的法律体系之中,形成双方或多方经济法体制兼顾的格局。从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后者的发展态势较为良好,因其维护的是贸易双方的权益内容。因此,我国在构建经济法域外适用框架时,可以采取兼顾以上两项策略的手段,来确立我国在全球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地位,从而维护贸易企业的权益乃至国家的。总而言之,经济法域外适用的新发展是全球一体化经济格局变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在经济法律体制建设等领域需要进一步调整或改进。通过分析经济法域外适用的原则及其发展等内容,来具体反思中国现行经济法规制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寻解决渠道,同时,通过完善经济法及相关法律内容来增强中国经济法域外适用效力,加强我国优秀企业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的权益保障,令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更好地拓展贸易交流。此外,还需适度调整中国经济法域外适用领域及自身的执法体系,令其为国际间贸易沟通更加顺畅,促进贸易各区域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