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街道市民文化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农时节气”舞蹈 风格特征 主要类型 审美意义 艺术价值
一、“农时节气”与舞蹈
“农时”指从事耕种、收获的好时节。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时”的悠久历史及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孟子在劝诫梁惠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汉书・东方朔传》记载:“故务苑囿之大,不恤农时,非所以国富人也。”
春秋战国时期“农时”概念诞生以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与月运行的位置,天气,以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通过改进、总结、完善,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用名称,就是二十四节气。“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由于经济、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生存基本方式就是靠天吃饭,因此产生了祭祀天祖的原始崇拜方式,也产生了农时节气的民俗文化。在彝族民间生产性民俗活动中,祭祀、巫术的内容很浓重,但都以发展生产为目的,如剪羊毛节、护山节、颂牛节、拉麻节等均属农事性民俗活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三,是苗族人民庆丰收的节日――吃新节;春播节又叫播种节、试种节,本是试套的意思,现指试耕土地。甘肃南部博峪藏族,每年农历二月二日举行颂赞山神大地神的仪式,跳舞乐神,预祝雪年丰收。“昂玛突”是哈尼族每年春耕开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由此可见,各民族都设置有各种各样或祭祀天地的仪式,或庆贺丰收的民俗活动表达农耕意愿。
农作与人们物质生活密不可分,舞蹈也与人们精神生活息息相关。自然而然,以“农时节气”为主题的舞蹈渐渐多了起来,而通过舞蹈来表现“农时节气”的活动节日逐渐将二者关系越拉越近,可以说“农时节气”依靠舞蹈,舞蹈依偎“农时节气”。
二、“农时节气”舞蹈的风格特征
“农时节气”舞蹈,如今已成了舞蹈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并表现出以下风格特征。
1.模仿性。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中,许多动作形态都是模仿人们所喜爱的动物、植物,大部分是原始崇拜的遗存,与本民族的密切相关,而更多的则是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劳作方式有关。草龙舞,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区,“龙”主要用稻草、青藤或者柳枝等扎制而成。甘肃一些地区在舞草龙时,人们将水泼向舞龙人,寓意祈雨。所以,在甘肃、四川也称它为“水龙”。[1]这种朝舞龙人泼水的方法,正模仿了人们身体接触雨后表面会湿润的正常生活现象。
2.自娱性。舞蹈作为一种自发成立的艺术形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用自己的方式来充裕劳作时间、丰富精神生活,最终达到愉悦自己、娱乐他人的目的。流传在广大农村的一种自娱性集体歌舞形式被大众称为“果谐”,常见于村头、广场、打麦场上。人们在打青稞、筑造墙屋时,一边手提着木棍,一边往下甩砸,配合着雄厚的呼喊声或歌声,双脚也随着节奏摇摆起来。古丈县断龙乡土家族集居的一个村落,农作后休息时,因为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就赤身拍拍打打借以取乐。而今,草地上,还能看到这种男人们光着上身和女人们一起,各自拍打着自己的胸脯,边唱着“丝扑猎好(谐音)”,同时不断变化时而圆形、时而分成四列的舞蹈队形,跳起赤膊溜舞来。
3.传承性。“农时节气”舞蹈的特殊之处在于,不仅要关注其舞蹈的娱乐性,而且要发掘其在我国农业历史发展中的潜在价值。通过这类表达方式,不仅实现了人民精神生活的满足,而且对我国农业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满族秧歌舞中,男角步伐中“拉蹲步”、“七山步”、“矮蹲步”等,双臂大悠大晃,多数模拟雄鹰飞翔和拉弓射箭的姿势,舞步贴近生活,易于学习。
三、“农时节气”舞蹈的主要类型
1.祈祖求神的祭祀性舞蹈。在中国民间舞蹈中,起源于平常社会劳动、原始部落间战争和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等内容的舞蹈有很多,如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模拟鸟兽的舞蹈,佤族、景颇族反映古代狩猎、战争生活的祭祀舞蹈,赫哲族、鄂温克族的萨满舞和纳西族的东巴舞则带有着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独龙族舞蹈多为祭祀性舞蹈,剽牛舞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剽牛祭天”活动中承袭至今。
2.春播农耕的说教性舞蹈。以“马背上的民族”著称的蒙古族,以抖肩、揉臂和马步最有特色,这与他们的游牧生活密切相关。打猎、套马、放牧、剪羊毛、挤奶等动作,一扬鞭一腾跃、一细细修剪一节奏般挤压之间,使人不仅感受到蒙古人彪悍、大气的风格,而且从舞蹈中捕捉到生活的技艺技巧;壮族的“扁担舞”是一种壮族传统民俗舞蹈,由打砻舞发展演变而来,源于舂米的劳动生活,由“舂米舞”发展为用扁担敲打板凳的形式。表演者手执扁担围绕于木槽周围,上下左右边唱边打。形式虽然简单,但气势恢宏、节奏感强,场面欢快、热烈,充分展现了农民从种谷到舂米的主要劳动场面,因此一直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与欢迎。至今,每逢新年,群众还多以此为教、以此为乐;采茶是表现汉族茶农劳动爱情生活的民间歌舞形式。采茶的舞蹈由表演者持茶篮或折扇,斗笠或凉伞等边歌边舞,又因此舞多在灯节中表演,故有“采茶舞”“茶篮灯”“唱茶灯”等称号。采茶的舞蹈动作灵巧、轻盈,有小的跳跃感。福建采茶的基本动律还带有一些微小的颤动,舞蹈变化虽不多,但动作细腻并讲究队形多样,且舞蹈清新自然,在描写生活细节的同时,传播了采茶技巧,深得群众喜爱。
3.庆贺丰收的庆典性舞蹈。丰收使勤劳的人民群众在提高粮食产量、生活质量的同时,又获得了舞蹈创作的大丰收,可谓一举两得。居于中国东北长白山脚下的朝鲜族,长期从事水稻生产,为了便于对大面积植物的种植和管理,朝鲜族多采取集体劳动、相互协作的劳动形式,而由此带来的时间消耗自然增多。人们每逢下地种田,都将农具和乐器例如唢呐一同带上前往。休息时,人们便在明快的鼓乐声中即兴舞蹈,用欢乐的舞蹈卸去疲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即兴舞蹈形式逐渐流传开来,成为表现农民集体劳作和表达丰收喜悦心情的舞蹈形式。萨满舞是维吾尔族劳动人民在节庆日集体欢跳的一种民间舞蹈。萨满本身是一种原始宗教,古代维吾尔族信仰萨满教,由于当时生产力相对比较落后,人们在司祭者的带领下用歌、鼓、舞的形式,向自然界的神灵祈求狩猎和农业的丰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改善,萨满舞逐渐从祭祀的礼仪演变为劳动群众年节时庆贺丰收的集体娱乐活动之一。
4.农事传授的劳作性舞蹈。我国是农业大国,在没有先进技术支援的劳作历史中,劳动技法完全依靠群众通过亲身实践、仔细总结、口口教授的方法得以传播。其中,舞蹈也可作为一种清新明快的方式得以发展。以祭祀为主的“剽牛舞”共有五十多个套路,大多数在剽牛舞场内进行。剽牛舞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就有反映劳动、生活的“搓小米舞”、“洗衣舞”、“刀舞”,有反映狩猎劳动生产和模拟动物的“乌鸦舞”。在满族民间舞蹈中,或多或少带有骑射之姿,他们经常在除夕时表演以骑射为内容的“扬烈舞”。这种舞蹈以弓作为道具,有四面围追堵截、追杀猛兽的情节,颂扬了先世英武剽悍的英雄气质,通过舞蹈向族人传授捕杀诀窍,实属新意。
四、“农时节气”舞蹈的审美意义与艺术价值
农时节气舞蹈范围很广,大多依附于各民族传统风俗活动,如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礼仪、信仰崇拜,等等,这类舞蹈源于艺术的萌芽期,至今仍大量存在,并且在民俗舞蹈中仍占有重要比例。“农时节气”舞蹈,有声有色地涂点着生活,守护着每一个社会成员从幼年走到开始承担社会责任,而又最后停滞在众人的回忆里。
1.审美意义。民俗舞蹈是民族的标志,“农时节气”舞蹈及其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民族民间劳作文化传承中作为一种特有的生活和艺术方式在人民群众中不断发展和积淀形成的。它作为一种文化,远远早于其作为人类审美的对象。但无论是审美的对象还是文化的发生,艺术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并且伴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农时节气”舞蹈的审美价值取向都在起着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虽然最初以编导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但是当它作为一种艺术行为进行教育和传承的时候,审美的定位及取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今,当历史的原貌开始被我们美化、修饰的时候,我们就要用现代的审美方式来欣赏表现大众平常生活、劳作细节的“农时节气”民俗文化。当人们开始了解民族地区生活特点、关注民族地区风格特征、在“农时节气”舞蹈中得到精神的愉悦时,我认为,这种艺术形式才得到了真正的认同和理解。
2.艺术价值。民俗活动带动了民间舞蹈事业的发展,它们因地制宜、各自为政,在祖国的广阔疆土上播种开花,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农时节气”舞蹈打破了中规中矩的舞蹈外形,其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产物,也是人们生活变化的重要标志。因而,它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和美学价值。舞蹈是鲜活的艺术形式,“农时节气”舞蹈则是整个民俗板块中最具形象性和传播性的形式之一,它为地域的生活劳作进行了概括总结,为了解民族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越是民族的文化,越是需要挖掘、保护和传播,让国人了解民族,让世界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李北达.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五洲传播出版社.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着力营造新春佳节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集中展示多姿多彩的传统民间艺术,丰富市民节日文化生活,将文娱活动办的丰富多彩,红红火火,让广大市民在欢乐、文明、和谐、喜庆的氛围中欢度佳节。按照《东胜区2013年“万家乐”元宵文化节活动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办事处实际,制定《富兴街道2013年“万家乐”元宵文化节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2013年东胜区富兴街道办事处元宵节文娱活动以“富民强区建和谐,万众欢腾闹元宵”为主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群众喜闻乐见的阵地文娱活动和大型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广大市民节日文化生活,打造节庆文化品牌,集中展示多姿多彩的传统民间艺术和近年来我区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激发广大居民群众热爱东胜、建设东胜的热情,为街道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二、活动安排
根据东胜区委、政府、区文化局的安排部署要求,富兴街道办事处组织两支60人秧歌队、一支舞狮队及独唱、对唱、舞蹈、小品等节目。
1、活动时间:
正月十四上午9:30-11:30组织舞狮、健身操和两支秧歌队表演,同时进行政策宣传。
正月十四下午3:00-4:30组织舞狮、小品和两支秧歌队杂耍表演,同时进行政策宣传。
正月十五上午9:30-11:30组织游艺活动,带动居民广泛参与互动。同时进行舞狮、秧歌表演及政策性宣传。
正月十五下午3:00-4:30组织综合性文艺表演。
2、活动地点:
气象公园万家惠农贸市场门前
3、活动内容:
秧歌杂耍表演、舞狮表演、舞蹈、独唱、对唱、小品、游艺活动、有奖猜谜、政策宣传。
每个社区至少准备两个文艺节目,(独唱、对唱、舞蹈、小品、器乐)形式不限,组织干部和帮扶联系的辖区各企事业单位,制作一组特色彩灯,突出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彩灯造型要工艺性与观赏性于一体,体现农历龙年特色与民间传统文化特色,反映本单位、本部门基本职能和工作成绩。
四、大型文化活动
配合宣传部和文化局组织辖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各类大型文化活动,丰富广大市民的节日文化生活。
五、“六个一万”系列活动
(一)万条迎春灯谜会
1、活动时间:正月十二至十五
2、活动地点:青铜文化广场;
3、活动内容:设置10000条迎春灯谜,将传统的有奖猜谜以赏月观灯的形式,融入各个灯艺中,既能观灯,又能猜谜。
(二)“万人吃元宵”活动
1、活动时间:正月十五;
2、活动地点:铁西新区科技街(青铜文化广场和铁西公园之间的街道)
3、活动内容:组织辖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参加“万人吃元宵”活动。
(三)万人扑克大赛
1、活动时间:从正月初八开始,组织举办万人扑克大赛。
2、活动要求:各社区组织扑克大赛,正月初十将参赛名单上报文化站。
(四)万件礼品赠送活动
1、活动时间:正月十四、十五;
2、活动地点:鄂尔多斯广场、铁西广场;
参加由东胜区委宣传部、文化局主办的元宵文化节万件礼品赠送活动。
(五)为确保活动有序开展,特成立七个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1、督查组:
组 长:温义忠
副组长:倪世忠、李 茜
成 员:张占文、王为成、任永莉、庞静、王国华
高 崎、郭宝霞、李慧、牛美莲、秦帆
2、演出组:
组长:倪世忠
成员:牛美莲、郭美玲
工作职责:负责秧歌、舞狮、舞台节目等表演
3、阵地活动组:
组长:倪世忠
成员:刘瑞、秦帆、杨菊帆、杨青、杨芳、郝伊宁、折丽、郭宏利、田海东、蔺守军、孟建忠、邱香、史俊梅、李艳萍、牛美莲、郭美林、王军、阿尔色愣、贺瑞、李忠强
工作职责:秦帆、杨菊帆负责猜谜活动,刘瑞、王军、阿尔色愣、负责组织游艺活动
4、宣传报道组:
组长:郭宝霞
成员:刘瑞、高海龙
工作职责:高海龙负责照相,刘瑞负责摄像,
5、舞台组
组长:倪世忠
成员:王润喜、郝伊宁
工作职责:负责联系万家惠布置舞台
6、电工组
组长:倪世忠
成员:王为成、李忠强、呼乐
工作职责:负责演出期间电力畅通
7、安全保卫组
组长:倪世忠
成员:王国华、高琦
工作职责:负责演出期间的安全工作
与路名有关的历史和故事
有人说,路名印刻着城市的历史烙印,踏在脚下的路往往会告诉你这个城市走过的历史。到了台北和高雄,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台北,一切都很亲切,不仅文化与饮食和广州相近,台北的路名更让人觉得亲切,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走上了一条以自己家乡为名的街道上。一如台湾知名作家龙应台所说,台北的路名与上海的路名一样,就像一纸打开的中国地图。
打开一张台北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假若以东西向的忠孝路和南北向的中山路为十字坐标的话,那么这个坐标的左上角方块里就会有宁夏路、凉州街和酒泉街等以西北地区省份与城市为名的街道;而要找杭州路、温州路和金华路这些用江南城市命名的路名,则要到象征东南的右下角寻找。于是,当台北的朋友约我们在长春路见面时,我们很自信地说:“一会回吉林路的住处很近了呢。”朋友很诧异地问:“你们怎么知道的?”答曰“我们熟悉中国地图”,于是大家会意一笑。
而高雄的路名。听起来很祥和:一心、二圣、三多、四维、五福、六合、七贤、八德、九如、十全。每一条街路都与希冀与祝颂有关。易记好找,又不失传统特色,听起来像一个个优美跳动的音符。一心。即同心,寓吁请高雄市民一心同德。团结自强及自勉专心市政;二圣,即文王和武王两圣人,有希圣齐贤之意;三多,因世人称多福多寿多男子为三多之颂辞。寓高雄市民脱离日帝压迫。藉以三多颂祝之:四维,即礼、义、廉、耻;五福,谓寿、富、康宁、好德、考终命五者之为福;六台,取六合同春之义,即上、下、东、西、南、北等所有空间都祥和康泰;七贤,取自晋朝竹林七贤;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九如,世人以天保九如为祝颂之辞;十全,传统文化以“十”为满足之意,寓十全十美的祝颂之意。
深巷老街里的文化传承
有人说,除却某些政治的操弄,台湾社会从上层的言论到市井生活都浸润在浓郁的中华传统里。虽然我们的参访行程短促,但所见所闻,亦足以让人深刻地体验到这一点。特别是在台南,孔庙祭孔大典、关公文化节、郑成功文化节、七夕十六岁艺术节等活动,都会让你看到这个城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台南曾长期为闽、粤移民入台首要口岸,人文荟萃,古迹众多,有“五步一神”、“三步一庙”的比喻,以赤嵌楼、安平古堡、郑成功祠、文庙、鹿耳门旧迹等最为著名。清代所砌筑的城楼、城垣仍有迹可寻,台湾巡抚沈葆桢的临危受命仍然是当地人讲述历史时绕不开的传奇。
台南的小吃很多,台南的朋友为此而无比自豪,一路介绍着,最后还一定要带我们到一家名叫“度小月担仔面”的传统小吃店去尝个究竟。“度小月”,听起来像个女性的名字,我一度以为是老板娘芳名。绕过几条老街,到了店门我们才知道,原来“度小月”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段艰苦的岁月。与闽台渔民曾经的生活形态有关。原来。在光绪年间,“度小月”的开店先祖洪老先生,常年在安平与大陆沿海捕鱼谋生。每年清明节前后,海象不佳,七八月份时更因飓风季节海上狂风巨浪,捕鱼业因而生意清淡。当地渔民把这一阶段称为“小月”。为了让全家人温饱地度过“小月”。洪老先生每到这一时节就挑担卖面。并在担前挂上灯笼写着“度小月担子面”,久而久之,便由此出名。流传百年。在“度小月担仔面”宣传画上,人们能还清楚地看到一行表述先人足迹的文字:“创始洪芋头先生祖籍;福建省漳州府海城县四都青埔堡高港甲大厝社”。
“四维八德”的熏陶与影响
在台湾,谢谢、感恩、对不起、抱歉等礼貌用语,我们几乎时刻都能听到。在台北开往高雄的高铁列车上,报纸是可以借阅的,厚厚的报纸用活动圆环装订好,乘客翻阅时很方便也不至于翻乱或翻破。乘务员告诉我,报纸虽然不断地被借阅与翻看着,但丢失或破损事情很少发生,因为每个人都很遵守借阅规则。在高铁的宣传册上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静思语:“与人相处,犹如对镜,要镜中人笑,必须自己先绽露笑颜。”
在台北时,一位苏姓太太跟我们讲述她爸爸从江苏来到台湾的故事。可后来又说她们家世代生活在台南。我觉得奇怪,于是问:“您刚刚不是说您爸爸是从江苏过来的吗?”。苏姓太太粲然一笑:“是啦是啦,那是我先生的爸爸,先生的爸爸也是我爸爸,不是吗?”媳妇如此亲切地称呼公公为爸爸,听起来很温馨。她的先生立刻接过话来说。“她很孝顺的哦,不过台湾的媳妇像她们这个年纪的(40多岁),都很孝顺,那都是受了‘四维八德’的熏陶与影响。包括你们认为的台湾人都很有礼貌的问题,都与这有关。”
原来,台湾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曾经推行过“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竭力彰显台湾对“中华传统”的继承地位。以伦理为出发点,期使民众在固有文化“四维八德”的熏陶之下,在食、衣、住、行、育和乐的日常生活中,确立生活规范,走向现代化与合理化的生存境界。
等待“少女的祈祷”
在台湾,街道上的垃圾桶很少,但路面很干净。我经常要拿着一块垃圾,走过大街小巷,走过拜访单位的大厅,走过酒店的大堂,最后只好拿着垃圾回到酒店的房间里扔掉。一位台湾的朋友为我解疑道:“这是出于环保考虑,垃圾箱少意味着节约了垃圾袋,也便于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这是台湾民众非常熟悉的名词。据说如果居民把垃圾归错类而混杂倾倒的话,可能会被处以新台币1200元到6000元的罚款。桃园市民蓝小姐告诉我们,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台湾的有识之士就认识到资源回收对环保的紧迫性。于是,从民间发起垃圾分类和回收运动,特别是以宗教团体宣传的“惜福爱物”理念深入人心。学校和社区也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的教育工作,为如今进行垃圾分类积累了很好的民心与社会基础。“垃圾不着地”的原则人人遵守。所谓“垃圾不着地”就是市民要等到垃圾车来了才能将垃圾往外拿,直接交给清洁队员。于是市民要丢垃圾。就要等待一首名叫《少女的祈祷》的曲子,几乎每一辆台湾垃圾车都会播放这一曲目,市民都得“听曲”而动。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由过去单纯的欣赏型演变为娱乐、欣赏、享受融为一体的需求方式。而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正顺应了群众的这种需求和追寻,是一种综合自我参与自我娱乐的最好载体。
合肥市随着城市化过程的不断加快,广场文化活动呈现出勃勃生机,每年都要举办五十场以上各类示范性大型广场文艺演出,加上各区、街道、社居委以及基层文艺团队组织的广场演出活动,平均每年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不少于两百场。而在各小区广场、社区空地、商场门前、公园空地等处群众自行组织文体活动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成为我市弘扬民族文化。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舞台,成为现代城市文明标志之一。
合肥市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多种多样:
一、自发式自娱自乐性广场文化。这种广场文化主要表现在群众以强身健体和自娱自乐为目的,来去自由,自愿结伴。特别是清晨,一些中老年人几乎是不约而同地走到一起,做广播操、跳交谊舞、扭秧歌、打太极拳、舞木兰剑、扇子舞、做健美操等。由于这种活动日趋发展,出现了有组织的、常年活动的团体,如:老年大学合唱队、戏曲票友团队、书画社、民乐队、锣鼓队、时装表演队等。
二,主题性广场活动。合肥市目前已形成全市性的“广玉兰文化艺术节”、合唱节,形成了以全市业余文艺调演、全市少儿艺术节、新春文化庙会、以及各类广场文化活动为标志的六大社会文化支柱品牌。以合肥市市树“广玉兰”命名的文化艺术节已举办九届,规模一届比一届大。每届都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全市形成轰动效应。几十项活动以广场文化节为载体,以群众为主体,有力地营造出省城节庆期间热烈喜庆的氛围。如2004年国庆节举办的“第三届广玉兰文化艺术节”规模空前,先后组织三十八项活动,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建设“文化强市”的主题,充分展示出全市人民投身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精神风貌。
三、示范性、指导性、宣传教育型群众广场活动。合肥市属县、区也分别打造出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广场文化品牌。如:肥东县“元霄灯会”、长丰县的“花灯一条街”、肥西县“三河民间艺术节”以及“紫蓬山庙会”、庐阳区“长江中路文化艺术节”、瑶海区“群众歌咏活动”等。这种广场文化活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和当下文化的体现,展示着城市的精神风貌,积淀着历史文化,表现着现代气息,使市民从中感受城市文化气质,潜移默化中促进市民文化素质提高。
合肥市广场文化活动有两大特点比较明显:一是广场晨练已成为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活动无人组织。但参加者自觉自愿、和睦有序,没有出现过晨练中群众闹纠纷吵架的现象。相反,熟人见面互相问好,笑脸相迎。活动形式多样,有交谊舞、腰鼓、太极拳等,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二是大型节庆广场文化规模盛大,观众如潮。如:从1999―2004年国庆期间举办3届以“歌唱祖国”为主题的合唱节,每届都有近百个部门近万名演员登台。在此期间,全市街头巷尾歌声飞扬,演出现场更是成了歌声的海洋。“合唱节”这种增强凝聚力,激发人们斗志的艺术形式已成为城市广场文化主旋律,成为合肥市群众文化经典之作。2001年庆祝建党80周年,在合肥胜利广场上举办“光辉历程”大型音乐会,规模宏大,场面壮观,32架古筝、56架钢琴。380把小提琴同台演出,吸引数万名观众,盛况空前,成为我市广场文化活动之最。
充满勃勃生机的文化活动,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改善了文化氛围,优化了城市软环境,提高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广场文化活动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文化活动中获得文化知识提高,获得精神上的娱乐和对美的综合体验,在此过程中打造和展示富有鲜明个性的城市精神。
广场文化重要特征是它的浩大声势。成千上万的人在一起互动,这种文化上的声势是许多剧场文化节或其他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社区文化难以取代的。由于影响特别巨大,受教育的面就特别广。
宁波北仑,临海而建,依港兴市。北仑港、北仑区的名字源于北仑山,它是 “中国港口皇冠上的明珠”的点睛之笔。它的建设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北仑港口和城市发展的缩影和形象代表。但现在却面临着形象不佳,环境污染,特色渐失,土地被蚕食……
一、北仑山区域的优势
1、历史悠久,文化荟萃。港口发端于秦汉之际,连绵近2000年;唐代时期已是全国最大的开埠之港;宋元时期已与泉州、扬州和广州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海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北仑山区域是港口建设、航海历史、海洋文化发展的渊源地之一;它不但见证了港口兴衰、文化交融、城市变迁;还是我们最大的形象资产和最重要的文化财富。
2、建设的缩影,形象的代表。北仑山上的灯塔,是指引“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行明灯,伴随着海港建设、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它的形象早已融进了港口发展和城市建设之中。
3、地域较广阔,资源很独特。北仑山区域约50公顷,是北仑港海岸线中心及三条母亲河汇集点,是我们的“海上明珠”的生活出海口。山矗海中,周环滩涂、湿地、沙滩、礁石;远映蓝天、阔海、巨轮、大港;集中体现了北仑海港资源特色。
4、展大港神韵,现港城秀姿。登山极望,北眺“洋洋东方大港”,是观看大港雄姿,领略港城景致的绝佳胜地;南望是蓬勃发展的新城,凸显了城市的朝气与秀美;是一轴生活与建设和谐共生的自然画卷。
5、生活创业热土,休闲旅游胜地。北仑依港临海而建,不但可以给您带来港口的壮阔、激情和成功事业;它还能让您领略海洋给予的轻松、悠闲和惬意生活。今年,北仑成功举办了“港口文化节”,建设考古博物馆等行动,宣传北仑形象,传承海港文化,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港口游览、海洋体验等项目已受到更多人得青睐和热望,北仑海港游已成熟,正待东风起航。
二、现实面临的问题
1、海无优势资源,港缺特色形象。无论是作为拥有“欧洲桅杆”的荷兰
鹿特丹港,还是日本神户港内的神户塔及海洋博物馆,都是通过挖掘特色,突出个性,塑形扬名。北仑港展现是巨轮和雄伟的塔吊,与其它港口无异,没有形成只属于我们北仑港的特色形象。
2、宣传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足。大家往往只知道北仑有港口和海洋,
却不知道我们的海港拥有两千年多年的历史和建设,人民没有因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港口给北仑经济带来了腾飞,虽然能成功举办“港口文化节”,扩大北仑港口的影响力,但港、城互动乏力,北仑山区域的保护和建设仍被重视。
3、岸线破乱不整,大港神韵不存。港口的建设虽然日新月异,但没有正
确引导,任其自由发展,造成岸线被无序利用,形象不存。随着过往船只,港口“形象”也随之传向五洲四海,有损大港形象。
4、自然生态遭破、海港资源渐失。自然被破坏、生态廊道消失、河流污
染、航道堵塞、山脉被挖断、生活岸线被侵占、礁石遭损。。。。。很多具有海港代表性仅有资源已遭到无情的破坏,形势日益严峻。
5、土地开发无序,违建屡禁不止。周边临时集装箱堆场、沙场、垃圾场、
电镀厂等不停地破坏了土地资源。由于经济利益驱使和缺乏监管,违建车棚、厂房、修理店、等越来越多,极大破坏了环境和港口形象,压缩了海港的建设空间。
6、历史逐步被忘,文化渐少传扬。虽然经济在腾飞,城市在进步,但这
与文化建设则没有成正比,虽然我区举办了几届“港口文化节”、建设港口考古博物馆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传扬海港文化的实质内涵还远远不够。现实是大家对港口的辉煌历史未感荣耀和重视,传播海洋文化的脚步仍在蹒跚和艰辛。
三、未来发展建议
1、塑造海港文化名片。极具代表性的北仑山则正好满足海港形象的特质要求。把北仑山区域塑造为“传扬海港历史文明之窗,彰显东方大港神韵之门;追求卓越品质生活之地,品享山河陆海风情之境。”我区宣传、规划、旅游、文体、建设等部门应密切配合,共同谋划海港形象的塑造,打造城市名片。
2、加强土地与特色资源保护。面对日益严重的土地、海港特色资源渐失
危机,我们应马上行动起来,高瞻远瞩、长远谋划,落实海港特色资源保护措施,遏制土地日益严重的破坏,促进港口的良性建设。文保、港口与海洋等部门加强保护珍稀的港口特色资源;国土部门加强土地违法查处力度,街道、规划及城管部门做好违章建设的监督工作;共同保护我们北仑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