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项目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 工学结合 行动导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实现课程改革,实现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组织教师开发项目化课程。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总结开发项目化课程的实践经验,从开发项目化课程的必要性、怎样开发项目化课程两方面谈谈个人想法。
一、开发项目化课程的必要性
首先,原有教材的不足,制约着课改的推行。中等职业学校的很大一部分教材由高职院校编写或是直接选用高职院校教材。中职学生相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无论是在文化理论还是在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上,均有很大的差距。显然,高职教材不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原有教材的知识点是基于自身学科体系,以文字结论的形式呈现,单一、枯燥,不形象直观。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新知识、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不断问世,教材上很多知识已经无法跟上当今时代的步伐,我们要用未来的科技,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使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让家长、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满意,让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因此,随着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想实现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任务,开发项目化课程是必由之路。
其次,开发项目化课程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老师,一部分是中途进修改行的,一部分来自职业技术学院,普遍年轻化,教科研能力相对较弱。1.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对所开发的课程目标、任务能准确定位,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拿捏要准,重点、难点如何应对,在开发课程之前,参研教师首先要作深入的思考,这样老师今后的教学工作将更有针对性,对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有很大帮助。2.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要学习当今新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学习转变观念,树立能力本位思想,打破传统教学的专业学科体系,构建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用先进的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只有观念变了,行为才会变;只有行为变了,教学效果才会变。因此,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学习、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同时也是把教师从“教书匠”向 “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的重要途径。
最后,开发项目化课程是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满意度有效手段。过去学生学习时往往认为所学非所用,企业会认为学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仅是个半成品,不能拿来就用。职业教育就是为企业培养一线需要的技能人才,企业更希望学生具备一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在校期间系统完成一些典型的、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因此,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项目化课程采用以行动引导为特点的教学方法,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巧妙地解决了这一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开发项目化课程,是形势所趋;是教师成长之路;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那么怎样开发项目化课程呢?
二、开发项目化课程
(一)项目化课程开发思路
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课程的开发者,在课程开发之前,我们首先要思考这几个问题:社会需要什么的人才(企业调研)?培养的学生将来会做什么(确定工作岗位)?教什么,怎样教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划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有计划的实现预定目标(制定教学进程表)?有了这样的思考,就可以梳理出课程开发思路,从企业调研、确定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划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制定教学进程表等六个方面进行开发。也只有经过这一系列的思考,我们开发的课程才有针对性、实用性。项目化课程主要解决教什么,怎样教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的问题。
(二)项目化课程的含义
在职业教育中,项目常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有时也表现为方案设计等其他形式。按照实用的思路,把一个零件的加工、一个故障的排除、一个服务的提供都理解为项目。对项目的微型化理解,使得开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成为可能。项目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而不是知识)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的课程模式,是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整个工作的课程模式,课程划分的依据是任务边界。
(三)项目化课程的特点
1.教材呈现――项目任务化
以某一具体的项目任务的完成为载体,将知识、技能、方法融入学生任务实施的过程,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做中教”。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钳工实习中,项目“加工创意开瓶器”,学生从接到项目任务单开始,首先要明确做什么,即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从过去要他们“知道什么”转向为“我要做什么”;其次要思考怎样做,即要完成这一任务,细化为哪些小任务,从而对整个加工的工作过程有所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工作的计划、决策能力;最后还要想我做得怎么样,要反思我的收获及存在问题,即在这一项目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哪些,我存在的问题在哪儿,通过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知识呈现――模块化
项目化教材所选的项目实例,源自职业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如何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教师通过到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调研,由调研报告分析出就业岗位群中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根据职业岗位特点,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任务分析与项目设计是项目课程开发的两个非常核心的环节。教师要按工作思维,以“好学够用”为原则,通过任务描述、工作条件、员工具备的前提条件等将典型工作任务整合成工作知识。如钳工实习中,项目“加工创意开瓶器”,教师通过工作思维的加工,这一项目中,知识模块包括锯削加工,锯条的选用;根据加工表面形状、质量的不同,选用锉刀的规格;内凹表面余料的去除方法;机械制图、CAD画图;物理上杠杆原理等知识。项目化教材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知识点的整合,以好学够用为原则,有利于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3.教学模式――工学结合
项目化教材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来自企业的生产实际,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后,学生可从事多个岗位的工作。学生完成这一工作任务的过程包括咨询、计划、决策、任务实施、检查评价与考核六个环节。典型工作任务反映该职业工种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典型工作形式,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的意义。完成该任务的方式和结果有较大的开放性。如在“加工创意开瓶器”项目中,工作对象包括需完成的设计图样、加工的开瓶器成品、与客户的合同、车间主任和质检员的业务沟通,满足经济性、使用性要求和高效率的生产,工作要求则包括组内成员间、各组成员间、员工与任务涉及其他部门间进行专业沟通,从经济、安全、环保及满足顾客的需求确定生产计划、检查等工作标准规范,自觉进行安全作业等。可见,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和深度融合。
4.教学方法――行动引导
项目化教材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突出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行动来引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指技能与知识,而且包括态度与情感。如以“加工创意开瓶器”为项目载体,教师在任务开始之初,将工作任务编排成“引导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小组为单位,组员之间相互协作,制定计划,确定实施方案,通过引导一个个子工作任务的完成,促进最终的目标任务的完成。通过行动引导,实现学生主动观察、研究、分析、操作实践,最终完成开瓶器的轮廓设计、加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行动引导学生探究,实现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从而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验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提升,企业对生产一线的技术岗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要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学历证书固然重要,相关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也十分重要。在高职教学中如何使职业资格教学和学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又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以实践技能培训的理论需求拉动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通过对理论、技能交替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促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高职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实施“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03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服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提出:“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为学生获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使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这些文件为高职教育重视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高职院校必须结合专业教育教学实际将学历教学和职业资格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课证融通”实施“双证书”制度,使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以此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能力。
一、开展“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的意义
目前,高中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也在下降,学生学习的知识水平也在降低,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学历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已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目标。因此,为了落实教育部紧缺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和职业教育目标,必须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教学就是其中之一。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替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为了实际应有目的地去学习理论知识,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获得相应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加快高职院校“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改革非常必要。
二、“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的设计――以《验光》课程为例
《验光》课程是眼视光技术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核心岗位课程,根据行业专家分析出的验光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结合眼镜验光员(中级、高级、技师)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和高职院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组织行业专家、课程组教师进行研讨,进一步分析眼镜验光员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把其融入到验光课程的项目式教学内容中,明确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具体关系见下表。
本课程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以项目形式呈现,项目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眼镜验光员鉴定标准,按照眼镜店中规范的医学验光流程:问诊、初始检查、客观验光、主观验光、双眼视检查、试戴与调试、开具处方来进行课程内容编排。从基本的理论知识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简单验光到特殊验光,在理论知识足够的前提下,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项目工作任务如下表所示。
《验光》课程自融入眼镜验光员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的项目化教学实践一年多以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积极的工作态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自2009年起,学生参加眼镜验光员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核的中级通过率达100%,高级通过率也达95%以上。2010年6名学生参加江苏省验光技能大赛分别取得验光团体一等奖一个、验光个人一等奖一个、验光个人二等奖二个。
“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教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江晖.项目式教学法探索与实践.大众科技,2010,(8).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何静,等.高职院校制订“课证融合”式教学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
所谓校企合作课程指的是,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教学方面为了进一步满足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就某一项目或某几个项目进行合作,在合作中,学校为其提供人才支持和相应的基本条件的帮助,企业主要提供相应的资金支出和技术支持,二者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来进一步实现项目的完成,获取相应的利益。对于动漫项目来说,作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点发展的项目类型,进行校企合作的项目是非常之多。针对某一动漫设计的项目,企业会提供一些实习就业的机会,学校会安排该专业的学生到企业中去进行实践,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帮助,及时解决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除此之外,在这一合作中企业也将原本自身所承担的投入风险自然而然地转化给学校一部分,二者之间成为合作者的关系,利益和风险共担,共同推进项目的进行。
二、现阶段我国动漫项目校企合作课程设计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阶段我国动漫项目的校企合作课程设计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所述。(一)动漫专业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动漫专业作为一门专业性相对较强的课程类型,其对于学生的专业技术要求比较严格。与传统的专业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动漫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对学生技能知识的传授方面,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更加侧重于对学生技术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培养,同时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也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但是根据笔者对现阶段我国动漫专业课程设计的实际情况进行的一系列调查研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校企合作的动漫项目中往往将课程设计的重点放在学生实践能力的操作方面,严重缺乏对学生艺术性和技能性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地去进行操作,并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和意义,这也导致其艺术修养能力和美术能力被淡化,对其今后的成长也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二)动漫专业实战训练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都是学校向企业输送学生,学生在整个实训的过程中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来完成自己的实训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是其在整个实训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按照企业的要求被动地进行工作,无法有效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因此整体的实训效果很一般。
三、解决现阶段我国动漫项目校企合作课程设计及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阶段我国动漫项目的校企合作课程设计及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一)不断强化教学模式。现阶段,在我国动漫专业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教师传授的单一教学方法,由于教师的能力和精力相对有限,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加上现阶段学生的个性意识相对较强,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进行辅导和帮助,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采用高年级的同学辅导低年级同学的教学模式,让高年级的同学传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技巧给学弟学妹,特别是在校企合作期间,由学长学姐带领低年级的学生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二)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为了能够更好的合作,产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应该不断加强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对于其在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在为学生提供良好实践机会的同时不断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基于动漫项目的校企合作课程设计及实践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希望能对行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胡欣 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项目化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课程建设的两个方面,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是人才培养计划中的规定课程。隐性课程又称潜课程、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等,是一种非正式的、没有书面材料的课程。通常,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显性课程的建设,如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实施及评价等,忽略了隐性课程的开发。其实,隐性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形式,在高职教学中起到显性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我院《农用化学品品质检验》作为工业分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后的一门新课程,跳出了原有的学科体系,采用“工作过程导向”,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序化进行全新的诠释,在显性课程的设置、课程活动和课程评价的同时,多种方式开发隐性课程,充分挖掘隐性课程的教学功效,使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课程设置中隐性课程的开发
我院工分专业课改团队科学地借鉴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设计从“职业成长阶段职业典型任务职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步骤,开发出跨学科的学习领域专业课程体系,《农用化学品品质检验》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隐性课程的开发,首先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指导下,根据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从原有学科体系中选择相关内容进行重新序化;在建设显性课程的同时,我们密切关注到了隐性课程的开发,如课程内容应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对职业岗位必需的知识与技能、理论性与职业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分析,使其保持恰当的平衡;其次是针对项目化教学的要求,教师精心选取来自于企业实际的项目加工成教学项目,如“家禽用饲料的品质检验”,在安排项目每个任务中的知识点时,努力挖掘存在于项目中的隐性课程,将职业道德、素养、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到各个项目的教学中去;最后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对项目中各个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的安排,既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有序,又保证知识层次的逐渐递进,将知识的铺陈着眼于“导学”,而不是着眼于“告知”,不但使学生在课堂中接受显性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具备职业能力、职业感觉和感情、职业态度和职业经验等隐性知识。
二、课程实施中隐性课程的开发
在项目化课程实施过程中,隐性课程因素涵盖了教学组织、课堂的各个层面及角落和师生的各种互动。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行为处事等等。
1、重视项目教学实施体系的构建,进行隐性教育的渗透
在《农用化学品品质检验》项目化课程教学中,构建“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项目教学实施体系,设计“入门项目、主导项目、自主项目、综合项目”多种层次的项目反复训练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和独立评价计划的整体行动能力。具体实施中就是把学生分成多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独立接受任务,完成信息收集及整理、制订和实施方案、自评与检查等工作任务。学生在查阅资料和整理信息过程中,扩大了自身的信息容量和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在制订和实施方案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评与检查则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迁移性学习能力。在项目的整个完成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安全和环保意识均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实现显性课程要求达到的素质目标,同时也充分体现了隐性课程的价值所在。
2、重视课堂物质环境建设,开发隐性课程资源
实训室是《农用化学品品质检验》课程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的主要载体。为充分发挥实训室物质环境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学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新建多个“一体化教室”,实现了项目化教学要求的“学中做、做中学”,使学生感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在实训室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依托学院精细化工研究所和分析检测中心,与现有的实验实训中心呵成一气,完全采用企业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营造了真实的职业氛围,使学生零距离感受企业动作模式,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感、职业纪律和职业心理。
3、重视课堂心理环境建设,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形式,它对学生的影响往往不是教师能事先估计或预料到的,它可能是正确的、积极的,对学生起发展和促进作用;也可能是反面的、消极的,对学生的发展起阻碍、误导作用。在《农用化学品品质检验》课程的教学中,学院和教师尽量创建健康和谐的课堂氛围,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首先,要求教师从多元智能分析高职学生群体的特点,发现他们的优点,尊重他们的人格,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根据学生心理测试结果和自愿原则,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构建友爱、合作的良好团队。其次,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法、引导法、问题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敢想、敢说、敢问、敢谈,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频繁,教学活动生机盎然。最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只是他们传授的知识,教师的人格、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修养以及其在课堂教学的态度、责任心等,将会比知识更能影响学生,甚至影响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因此学院要求课改团队成员经常一起交流思想,进行政治学习和心理辅导,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师德水平,作为隐性课程的一个方面,保证其起到积极作用。
三、教学评价重视隐性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在《农用化学品品质检验》课程教学中,我们采用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两部分,尤其重视过程性评价,如根据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是否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否有较强的参与能力、是否具有探究问题的意识、是否思维活跃等评价角度来评价学生的表现;另外尊重学生的差异,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发展。我们发现教师的合理性、前瞻意识的评价,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师生关系和行为处事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实现了显性课程中隐性课程的目标。
四、课外实践锻炼,提高隐性课程的实效
在实施项目化教学中,实习锻炼是一种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岗前职业隐性教育,因此,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的同时,课外可以积极参与学院精细化工研究所和分析检测中心的对外服务工作,通过实习,学生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职业观念,培养其敬业的工作态度。这种隐性教育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能达到的。
总之,在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受到挑战,课程项目化是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项目化课程要求达到的综合素质目标,对教学活动起到导向、激励和制约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显性课程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当然,隐性课程的开发还需从课程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善和提高。隐性课程在项目化教学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要善于抓住机会进行探索,采取多种措施、多个渠道开发各种隐性因素,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兰杏芳.谈课堂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2]金兰.谈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J].教育与职业,2010,(36).
统整项目课程的开发是基于“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课程的三个核心关键词是:统整、项目、技术。统整,是指学习内容的组织方式,聚焦于学科融合和跨学科学习,促发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开展有意义的学习;项目,是指课程形态的变革,力图从程序性课程向项目型课程发展,以项目学习的方式推进统整课程的实践;技术,是指让技术与学习直接连接,让数字技术成为师生教与学的底层支撑,让技术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
目前,我们的统整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以学科为基点的学科内的统整,包括学科内的横向统整与纵向统整;②基于主题的跨学科教学,即课堂教学中不同学科教师合作上课,用不同学科的表达方式聚焦于同一教学主题,聚焦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培养;③跨学科统整,即以某一学科主题为切入点进行的多学科统整,不同的学科用不同的学科方式表达,聚焦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④超越学科的主题统整,即以某一种综合学习主题为切入点,各学科用学科方式探索,聚焦综合素养提升。关于课程模式,我们还在不断探索,不断丰富,不过无论课程模式怎样,我们的宗旨不会变,那就是,聚焦于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素养的培养。
在统整项目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主要是从两个视角进行开发:学科视角和主题视角。学科视角主要是聚焦学科目标,联通多学科知识,让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解决问题是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的。主题拓展视角主要是基于某个学习主题开展跨学科合作,每一个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各取所需”,师生在“浸润式”的学习过程中,聚焦核心素养培养。
在课程推进过程中,我们也从两个角度进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即让老师自主行动起来,鼓励老师们进行具有统整意义的草根化尝试和实践。这样的课程开发相对松散,主要尊重教师个体,以及教师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创新合作,意在激活每位老师的创造力。自上而下则是由学校层面主导的、以年级为单位开展的大型统整项目课程。到目前为止我们形成了以下主题:一年级上学期“职业日课程”,一年级下学期“绿色STEM六大生态探索课程”,二年级上学期“多元智能课程”,二年级下学期“世界文化课程”,3~4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