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软件工程导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991年,哈佛大学的埃里克马祖尔教授创建了同伴教学法,其最早应用于物理学教学中。同伴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合作学习理论和动机学习理论设计的教学方法。它是以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知识预习,课上提出测试题,要求每名学生独立答题,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1~2个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答案;然后由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每名学生都要在本组内阐述自己的答案,答案有差异时,成员之间可以用自己的观点和理论说服对方,决定自己答案是否更改;教师统计学生上交的试题答案及正确率,根据准确率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和关键点对照自己的答案,并将知识进行有效迁移的教学过程。同伴教学法是在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同伴关系之间,通过同学之间进行阐述观点、互相学习、讨论、分享经验,传授技能并获得同步提高。同伴教学法适用于原理、概念、过程、方法等比较难于理解、难于记忆、容易混淆的理论课程,这是一种讲授自然科学课程简单、有效、实用的教学方法。在软件工程导论课程中进行同伴教学法进行教学,符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发展规律。
1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现状
软件工程学归属于自然科学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为了摆脱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估计不准、系统满意度不够、产品质量不可靠、软件维护性差、软件开发生产率跟不上计算机发展速度等“软件危机”的困扰,专门研究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普遍原理、技术的一门工程科学。软件工程学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范围广泛,其包括技术方法、工具、管理等多个方面。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软件工程学的概要介绍,主要讲述软件工程的原理、概念、技术和方法,介绍各个实施阶段的任务、过程、方法和工具。
1.1课程内容繁多
软件工程导论课程讲述的概念、原理、模型、系统内容繁多,讲述的知识面广、软件的发展速度快,课程的真实性和综合性强,理论性的知识众多,教师准备课程和讲解知识虽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对知识点不易理解,不能完全掌握知识内容。
1.2教学方法陈旧
软件工程导论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满堂灌”,教师在讲台上用无数丰富的语言去描述概念、原理、过程,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机械的记忆,师生之间没有互动,学生想在一节课上把教师所讲的复杂的理论、概念完全记住,非常困难。经过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影响了其学习效果。所以,必须要找到一种适合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同伴教学法是若干教学法中的最佳选择。
2同伴教学法的应用实例
以“总体设计的过程”这一节课程为例。
2.1课前准备
在本节课前一周,教师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总体设计的过程”的内容,在课堂上提出并要求学生回答类似下列的问题。(1)详述总体设计的过程,需求分析阶段的数据流程图在总体设计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在选取方案过程中,分析员一般要备份什么资料,这些资料有什么作用?(3)数据库设计的步骤是什么,每一步的功能是什么?(4)在书写文档时,都需要哪些文档?为什么要书写这些文档?这些文档对软件的开发起到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必须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不能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就可以找到答案,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对资料进行独立思考、深入分析,形成自己观点的问题。教师要综合知识点,对问题做好答案,以备讲解。
2.2问题提出
课堂上,教师先创设模拟情景,如:一个公司现在需要编写一个财务软件,最先要明确的就是总体的设计过程,那么这个设计过程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此时抛出的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进行讨论,给出答案。学生阅读教师给出的思考题,根据阅读过的教材和资料,给出初步答案。此时,每名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1-2个问题,教师进行回答。
2.3小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有4-5名成员,可设置1名组长,也可不设置。在小组中,每名学生按次序将自己的答案提出,并说明形成答案的根据、理由和设计。小组内根据不同意见再进行分组,每名同学试图用自己的理论说服对方,此时,教师可以在各组内进行巡视或旁听,并给出一些建议,学生根据讨论和交换的意见,再次形成新的答案。
2.4统计答案
学生将答案提交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并给出每道试题的正确率,查看知识点掌握情况,总结学生答案的优缺点,分析学生错误答案产生的原因,准备相关知识以备讲解。
2.5讲解答案
教师讲解答案如下。(1)总体设计的过程包括设想供选择的方案、分拣选取合理方案、推选最优方案、进行功能分解、设计软件结构、数据库设计、设置测试计划、书写软件相关文档及审查和复审等9个步骤,需求分析阶段的数据流程图在总体设计中是总设计的开始,数据流程图中的自动化边界是实现策略的方案。(2)在选取方案过程中,分析员一般要备份系统流程图、组成系统的物流元素清单、成本或效益分析、实现这个系统进度的计划四份资料,这些资料是实施方案的基础,是项目是否可行的依据。(3)数据库设计的步骤是模式设计、子模式设计、完整性和安全性设计、优化。模式设计是确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子模式设计是具体的数据规划试图,完整性和安全性设计是保证数据库整体安全稳定运行的检查方案,优化是改进模式和子模式数据的方案。(4)在书写文档时,需要系统说明、用户手册、测试计划、详细的实现计划、数据库设计的结果等文档。这些文档是进行软件开发的根据和基础,也是以后开发同类产品的宝贵资料。教师讲解后,归纳总结学生方案的优缺点,对错误的成因进行分析,提炼出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答案对照教师的答案,分析自己答案的利弊,巩固知识,再进行讨论,最终领会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进而对知识做到最好的迁移。
3结语
在软件工程导论课程中使用同伴教学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掌握了重点和难点,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竞争意识、互助精神等综合素质。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之间成为互相的传授者,不但可以共同探讨问题,还能共同增长知识和技能,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同伴教学法在自然科学门类的理论课程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同类课程的有益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吴蓓.PI教学法在“JavaWeb开发”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15).
【关键词】软件工程导论;CDIO;教学改革;工程化
1、引言
在就业环境日益严峻的现今,软件人才仍然需求火热。企业需要合格的软件人才,而应届毕业生希望找寻到合适的企业接收。在供和求都有需求的情况下,仍然存在企业需求不被满足的情况,这体现了目前的现状:在计算机行业内,既缺少行业特色型人才,也缺少应用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以创建应用型本科为目标的独立学院所面临的改革压力非常大,各个专业也开始寻求全新的发展方向[1];与实践相关的专业纷纷开始展开各项教学改革研究,特别是针对实践类的课程教学改革[2]。作为独立学院的计算机专业,在教学上必须结合行业的需求,紧跟行业内的技术发展趋势;同时立足自身定位,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适当调整。而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软件工程导论》作为一门承上启下的重要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十分重大,在教学中需给予正确的定位[3]。
2、课程现状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建立了基于CDIO的教学培养模式。CDIO是工程领域一种较新的教学理念,于2000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的工程教育改革团队联合提出。“CDIO这个缩写包含了Conceive、Design、Im-plement和Operate,其代表的含义是构思、设计、实现和应用”[4]。这种教育理念所倡导的创新能力和与社会大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目前的独立学院教育是非常吻合的。在目前的教学体系中,计算机专业的《软件工程导论》课程安排在三年级的上学期进行教学,主要安排为理论课程。由于课时的限制,也因为课程本身的导论性质,教师在教学中理论讲授的时间偏多,存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行为,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而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点相对零散,无法建立起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情况若任其发展,将使学生丧失对课程的兴趣,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教学改革措施
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基于CDIO的指引,将工程化理念引入《软件工程导论》的教学当中,对现有的教学理念进行修正。CDIO倡导“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主;CDIO提倡以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这种以工程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于《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开展。课程教学的改革将围绕独立学院所设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5]。首先,工程化理念的引入并不是在《软件工程导论》课程中才首次提出。在大一新生入学后,在编程的入门课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简化后的工程化思想。在需要通过编程去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思考出完整的解题思路(在软件工程中我们称之为解决方案),而不是立刻开始代码的编写。通过长时间的训练让学生习惯“谋定而后动”,并且将这种习惯延续下来。在目前的教学培养中,我们在大一学年安排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课程作为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主要完成C语言和C++语言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了验证性实验和设计、综合性实验的合理搭配,避免让学生陷入一味验证的套路中,通过实验的设计去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在课程的正常教学结束之后,我们安排了一个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基于DOS平台的简易的MIS信息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允许学生分组(每组2-3人)完成,遵从需求分析———数据结构设计———功能模块划分———模块代码实现———调试完成总体功能的大体顺序开发完成。通过这样的实验安排,既能渗透简化的软件工程思想,也能强化学生的编程能力,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项目的工程化实现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总体能力。其次,在《软件工程导论》之前的前导课程中,都可以不断的渗透工程化的开发思想,为后续的课程打好基础。工程化开发思想在后续的学习和之后的工作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在在《软件工程导论》之前,培养计划中安排了《数据库原理与技术》、《数据结构》、《网络编程》等专业课程,均设置了以项目形式主导的课程设计或综合实验。在各门前导课程的综合训练中,我们一次次的强化了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不断的向学生传输工程化的软件开发思想。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为后续《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次,在不增加现有课时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分组,提供相关的课程选题,由各组选择完成并以课程大作业的形式完成提交;课程大作业将作业课程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选题的设置要注意贴近实际,要能让学生能够展开实际的调研;同时要注意难度的合理设置,既能关注到尖子生的提升性要求,也能照顾到落后学生,避免部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失去信心。结合课程中的分析讲解、分组讨论和课后的文档完成,我们希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完整的软件开发的流程,将课堂讲授的知识应用到所选课题中,能够更深入的体验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从而对课程教学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第四,在课程结束后的课程设计中,每个小组对所选的项目进行优化完善,提供一个可以运行的版本,并完成项目答辩。通过现场答辩的形式让小组成员更明确的了解自己的项目作品在哪些环节仍存在缺漏。当然,在这个课程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每个小组对于所选课题的需求分析和设计的过程,对于实现环节,我们鼓励学生尽可能的完成,在困难环节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认识到自身知识体系的薄弱环节并进行提升,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打完基础。总而言之,我们希望以这种分组团队项目开发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体验,加深对课程知识的印象,锻炼文档撰写的能力;同时,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让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参与起来,能够完整的体验整个项目开发的流程,并且熟悉流程中涉及到岗位角色,建立起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另外,在对不同专业开设《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时,要综合考虑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调整。
4、小结
通过上述相关措施的执行,学生对于《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提升,对于软件开发的完整流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软件开发并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过程,需要有团队成员的良好合作才能有很好的软件作品产生。以上这些都将为本专业的学生进入专业工作领域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的行业发展趋势表明,企业仍然是需要人才的,既缺少高级软件工程人才,又缺少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根据独立学院的特殊定位,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定位于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质量,为软件企业输送人才。在后续的教学开展中,我们将在坚持现有良好措施的前提下,将相关课程更好的组合成为一个课程体系,打通课程之间的壁垒,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更好的提高总体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昌意,张杰,林鸿.独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2,26(2):80-82.
[2]林昌意,兰其斌,陈海霞,等.技术实践与创新并举的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福建电脑,2017(3):87-88.
[3]韩智,张振虹,李兴娟.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1):56-59.
关键词:软件工程;基本架构;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概述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软件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社会对软件工程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并要求高校培养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他们需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先进的软件工程化管理方法和最新的软件技术,同时,面对新挑战要善于钻研、勇于创新,以便能够很快地成为软件企业的技术中坚和引领软件企业发展的领导者。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软件工程”课程便已经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现为计算机学院)的研究生学位课,随后又成为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九十年代,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体系又逐步增加了“软件测试技术”、“个人软件过程”、“面向对象技术”、“人机用户界面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过程管理”、“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需求管理”、“软件项目管理”等系列课程,不断强化对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方面专业知识的讲授,以及规范化软件工程方法的训练。2001年以来,我们将量化的软件过程控制思想和一些日趋成熟的工程训练方法引入到软件工程课程实践中,并指导“软件工程”课程实践,进一步强化对学生软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然而,面对不断涌现出来的软件工程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具,如UML、CMM&CMMI、构件化开发等,“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依然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1) 从课程设置和讲授方法上看,“软件工程”学科特有的工程性,技术与管理的综合性,新兴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变化等特点,使得“软件工程”课程体系设计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包括培养目标的确定、授课内容的遴选、课程系列的设计和组织、讲授的方法、实践环节的设计、考核的方式、学习效果的评判、课程体系的评估与持续改进等。特别是在课程设计和软件开发实践环节中,由于缺乏对过程的有效指导和控制,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能力,包括在软件过程管理、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配置管理、软件质量管理,以及需求分析、体系结构设计、规范的模型构建与分析、文档撰写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2) 从教学效果上看,来自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反馈表明,“软件工程”课程系列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然而实际效果与期望之间还存在着显著差距,突出表现在“软件工程”课程大多属于“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概论”加上部分“新技术的讲座”。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本概念的理解含混在后续课程、毕业设计和软件开发实践中无法自觉有效地运用成熟的软件开发方法。
此外,由于“软件工程”相关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任课老师的个人观点,缺乏整体和系统的设计及论证。
针对上述问题,北航软件工程研究所对“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开展了长期的研究。自2001年以来,以“软件工程”课程系列的主讲教师为主体,我们分别从“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每门课程的讲授内容、彼此之间的衔接和课程实践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反复探讨,重点开展了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体化“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研究与建设,进一步凝练了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2指导思想和目标
北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本学科确定的建设目标是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学科,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作为本学科的骨干课程,“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基本定位是面向软件行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培养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软件工程复合型人才。
为此,我们确立了“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从多个层面向学生系统地和渐进式地介绍日渐完善、成熟的主流软件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并强化规范和基于统计过程控制的软件工程训练,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最新的研究领域,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在软件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基本思想和方法,进而逐步培养学生在大型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自觉运用软件工程化方法的能力、组织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对于软件工程化方法的持续改进与创新能力。
3 “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
软件工程领域的新问题、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新工具层出不穷。一方面,软件工程领域的知识爆炸向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其知识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发展规律也提供了构建“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的基础。通过对软件工程知识体系的深入剖析以及我们20多年软件工程课程成功教学实践的凝练,对照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ACM和教育部颁布的本科生软件工程方向专业规范,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双主线,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级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基本架构,简称为指数型(2n)组合架构,如图1所示。在这个架构下,我们将课程体系的总体目标、讲授内容和实践要点等进行适当的分解,以确定各门课程的目的、主要内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并帮助学生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
该架构包括如下基本要素:
(1) 两条主线: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
(2) 两类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
(3) 两个层次:面向本科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面向研究生的系统化方法与综合实践;
(4) 两种能力:规范化的工程实施(包括开发和管理)能力和持续改进与创新能力;
(5) 两类课程:软件工程技术类课程、软件工程管理类课程;
(6) 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课堂讲授、小型项目实践的过程追踪与指导;
(7) 两方面的考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试、小型项目实践的过程结果。
在这种架构下,要素之间彼此交叉支撑,各类课程系列得以分层细化,并具有以下特点:
(1) 主线清楚,面向技术和面向管理的两类课程的划分有助于突出各自的侧重点,避免教学内容的偏颇和重复,强调彼此的关联与支撑。
(2) 层次分明,界定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各自的学习重点和对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3) 分级细化,明确专业课程及其定位,优选各类选修课程。
(4) 易于调整,在基本结构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可以针对新近的技术发展动态,分层级地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或增减课程。
(5) 易于评估,基于该架构,有助于直观地评估课程的增减或者课程内容的调整对整个课程体系的影响。
4 “软件工程”课程系列的设计
上述“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可以用来指导课程系列的设计和组织以及对课程系列讲授内容的重点、覆盖面等进行评估。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应当学习课程包含了三条课程主线(或称三类课程),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是公共专业课程体系,而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这两类课程构成软件工程课程系列。表1中扼要地列举了软件工程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应当选修的课程系列(其中阴影部分为重点课程),包括: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奠定计算机专业基础,扩宽知识面。
① 公共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大学英语、工程训练、大学语文、第二外语等。
② 基础课:
a) 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导论、算法和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1、2);
b) 计算机理论:数理逻辑、集合论和图论、组合数学、概率统计(A);
c) 计算机硬件:数子电路和数字逻辑、计算机原理和汇编语言、计算机接口与通讯、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
d) 计算机软件:编译技术、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
(2)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包括:
① 软件工程技术类课
a) 必修课:面向对象技术;
b) 选修课:
i. 软件代码开发技术、软件质量保证与软件测试技术、软件工程工具与应用;
ii. 相关选修课:嵌入式软件开发技术、Web应用软件开发技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② 软件工程管理类课
a) 必修课:软件工程导论;
b) 选修课:
i. 个体软件过程、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配置管理;
ii. 相关选修课:团队协作与社会实践、软件经济学基础。
5结论
本文简要介绍了本学科“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给出了一种“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分析了其主要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个基本的“软件工程”课程系列。
如前所述,课程体系建设涉及多个要素,“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更受到软件工程这一新兴学科发展的影响,因此,其基本架构应当能够很好地组织软件课程系列,并适应软件工程的发展和变化。在这样一个基本框架下,能够比较清晰地判断课程及其内容的覆盖面和取舍是否恰当,为课程系列的构建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教学方法的改革,特别是与之配套的教学实践的设计和对实践过程的指导,是一项艰巨的、富有挑战性和长期性的研究课题。多年来,我们针对本科生的软件工程课、研究生的高级软件工程课等课程各自的要求和特点,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实践证明,参考这样的架构,有助于相关课程的组织和协调以及持续的改进。
参考文献: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Z]. 2006.
关键词:OBE教育模式;学习结果;计算机科学导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75-02
一、OBE教学模式概述
基于学习结果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在OBE教育模式下,教学过程需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结果产出”为导向。学习成果是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达到的最大能力,关注的不是学生了解和知道多少知识,而是学生能做什么,获得了哪些能力。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首先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定义明确的毕业要求(即能力培养指标),为了支撑能力培养指标的达成,需要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所有的能力培养指标被分配到具体的课程中,因此教师需要事先明确和认识学生完成课程时应该达成的指标点,也就是能力培养指标,以此目标为导向,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评价模式等,以保证课程达成预先制定的指标点。因此,在OBE教育模式下,教育模式以“学生学习结果”作为教学驱动,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学内容”驱动的教学活动,该模式是对教育模式的一种变革。本文将OBE的教育理念引入到计算机科学导论的课程建设中,优化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完善学习成果评价方式,探讨提高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教学质量的新的有效途径。
二、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特点及现状分析
计算机科学导论是计算机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传统的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驱动,讲授的内容涉及计算机学科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计算机的软件系统、数据库系统、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过程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同时缺乏有效的学习结果评价方法,造成教学极大地偏离教学目标,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达成。具体来说,传统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传统的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学内容”为导向,学生按照教师安排好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被动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能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缺乏,而且往往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教学目标的严重偏差。
2.传统的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中,教师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教学内容”,往往忽略了对学习结果的有效评价。目前,传统的计算机科学导论学习结果评价方法主要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往往忽略对学生能力达成的评定。同时,采用的评价机制不完善,评价的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针对以上问题,为适应我国工程教育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本文在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教学中引入OBE教育理念,以学生学习结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基于学习结果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新型教学模式探索。
三、OBE教育模式下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本节以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为例,按照OBE的教学理念,探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结果产出”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
1.基于OBE教学理念,改进课程理论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由于这门课程的讲授内容涉及计算机学科的各个方面,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核心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该课程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按照OBE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是为了学生能力的达成,因此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认识新事物,主动思考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主动的接受新知识。
下面以讲解软件工程一章为例,介绍基于学习结果产出的教学方式,目的是初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面对复杂工程问题时,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考虑到工程设计对社会、经济、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软件开发过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复杂工程以及如何分析解决复杂工程,列举软件开发的典型例子,通过对案例分析和师生讨论,让学生对软件开发过程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选择不同的软件开发方法,了解如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并提出设计方案。同时,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考虑到开发的软件对经济、社会、环保、法律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课下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总之,通过软件工程案例教学,不断促使学生能力的达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结果产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初步锻炼了自己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基于OBE教学理念,改进课程实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设置中,实验依附于理论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深化对计算机基本原理和概念的认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根据OBE教育理念,实验安排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渐进性”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做到基于学习结果产出为导向的实验教学方式。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实验教学分为实验预习、验证性实验和实验报告撰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根据OBE的观念,反向设计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做到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
下面以MySql数据库系统操作实验为例,介绍实验教学的三个阶段:(1)实验预习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引导学生对该实验涉及的数据库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预习,做好实验准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利用信息工具收集相关资料的能力。(2)验证性实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对MySql数据库的安装、查询、修改、添加、删除等基本操作进行验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与教师良好交流的能力。(3)实验报告撰写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对验证性实验阶段取得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总结,让学生认识如何将学习的数据库知识应用于实践开发中。
3.基于OBE教学理念,建立多元的课程考核方式,持续改进。OBE教育模式下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获得的能力上,仅凭一张试卷和一个分数是难以体现学生学习结果的。在OBE的理念下,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需要多元的考核方法,考核需要围绕学生是否真正达成了某些能力。在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中,可以采用课堂讨论、作业、实验和考试等多种类型的考核方法,课堂讨论主要考核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作业主要考核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实验主要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表达能力。每种考核方式分为不同的级别,然后加权得出学生最终的综合能力评定,以此来衡量学生的学习结果。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同样是OBE理念中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反馈意见、校督导组听课反馈意见、社会需求的变化等,持续地调整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案例,确保该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达成。
四、结论
OBE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需要教师不断地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完善评价体系。本文以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OBE教学理念,以学生能力的达成为目标,对该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探索,发挥了OBE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姜波.OBE: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3):35-37.
随着网络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软件工程的专业地位逐渐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许多高校开始开设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但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相关网络教学资源存在相应的局限性,这就对高校开展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现实要求。高校基于这种情况下,需要着手建设起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库,能够为开展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软件工程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1前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开始构建网络信息化课堂,特别是软件工程这门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已经逐渐成为了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网络教学资源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意识,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与教学观念的转变[1]。如何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出网络教学资源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2软件工程的课程构成特点
软件工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与软件操作能力而开设的一门软件工程类系统课程,通常包含了软件建模与分析、软件项目管理与软件测试等内容[2]。软件工程课程的导论便是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工程过程等等,软件工程课程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体现出三大特点。首先是理论比较抽象化,其次是课程的内容比较多,但是学时设置比较少,最后是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
3软件工程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
3.1设计系统化教学资源
我们在建设软件工程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重新梳理相应的课程知识结构,能够构建统一的知识体系,以重要的知识点为参照,合理制作相关课件与收集教学素材。通常来讲,教学素材有文本、动画、图像、音频及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软件工程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可以采取多种媒体素材形式来展现,像概念性的可以用单纯的文本来表示,如果是一些性质、实例与关系构成的话,便可以将图形与动画有机结合起来表示[3]。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将这些教学素材通过PPT的形式有机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理解与学习。这种教学资源组织形式既考虑到了软件工程课程的基本特点,又可以将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到实际课堂教学当中去,同时还能够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学要求的调整来灵活组织教学资源,从而有效适应了具体教学需要。
3.2设计层次化课程资源内容
为了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校需要有效根据教材内容与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出多层次的教学资源组织形式。就像是《软件测试》这门课程,以往通常会将课程内容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以及验收测试等。我们为了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便可以将课程的内容具体设置为入门篇、技能篇、工程篇以及实践篇这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包含了以往的课程内容。这就有利于学习者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学习层次,从而做到循序渐进。
3.3设计多元化交互渠道
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与教学资源的良好互动能够为打造优质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需要设计出多元化的交互渠道,有效实现教学资源的持续更新,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建设,进而满足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现实需求。教师需要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师生与教学资源的良好互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师生可以通过对教学资源的评价、打分、提出反馈意见等形式来调整与优化相关教学资源,让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资源变得更具操作性、实用性,从而促进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满足了教师开展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需要。
3.4资源内容体现前瞻性
随着网络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才能有效做到与时俱进。因此,为了跟上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步伐,高校需要在软件工程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上面,不断融入当前软件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引入新方法与新理论,有效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的思维更加具有前瞻性与预见性。有效凸显了网络资源的实际应用价值,满足了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求。
4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与软件工程相关的课程,但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上面却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就需要高校能够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软件工程教学资源组织形式,不断更新网络教学资源,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与资源重复利用,从而为社会培养一批综合型高素质软件人才。
作者:张超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红梅,贾瑞生.基于网络的软件工程案例教学资源平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