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合作模式

合作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合作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合作模式

合作模式范文第1篇

我院自2002年10月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以来,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壮大。2003年,依托陈武彩叶苗木示范基地,建立辐射面积8000余亩的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基地;2005年,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互惠共赢,在南京江宁区湖熟镇建立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宁校区,至此拉开了学院与企业深入融合办学机制与体制的序幕。几年来,我们看到,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拓展了教育发展的新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学校的竞争优势,还解决了一些难以调解的矛盾。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针对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态势,结合我院办学模式和管理运作,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求进一步解决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校企深度融合。

一、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做到资源互补

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资源互补,是指校企双方建立起人才、信息、资金、设备、场地等资源共同使用、互相补充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过程,也是双方优势资源交换的过程,是双方在付出资源的同时利用对方资源的过程。因此,资源互补是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前提。

二、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做到利益共享

利益共享是校企合作关系得以建立与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代表着教育和经济两个不同的利益体:企业是经济利益的主体,高校是教育利益的主体。一般而言,学校期望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培养高技术人才;利用企业的资金、设备、生产管理优势,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实习及就业机会;引进优秀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以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加快“双结构型”教师队伍建设。企业则期望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依靠高等技术院校的人才、知识优势,获得优越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可以说,企业的短期经济功能与高校的长期教育功能的诉求差异决定了其行为方式的差异。因此,只有明确不同主体的合作动力,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才能建立校企联合的动力机制,真正实现校企利益的共赢。

但是目前常见的却是校企合作的“单相思”。首先,合作的内容仍不够宽泛,总是还局限在订单培养、共建基地、顶岗实习等方面;其次,缺乏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如果无法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为他们带来利益,企业会逐渐失去热情和动力;另外,交流互动的平台也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固定的合作组织、管理部门和交流场所,就无法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根据我院江宁校区的办学经验,我们觉得应该建立一种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就业为目标、以合作发展为动力的校企利益共同体,来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这个校企利益共同体应当是一个实体,一个能通过沟通协商制定章程,承载校企融合的组织体系。而在这个共同体中,能感受到真正能学到东西,能体会到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此时,企业获得了人才利益、经济利益、政策利益、社会利益,学校获得的则是深度的、可持续性的校企合作,最终带来良性的招生和就业循环。而这,正是高职院校所追求的目标。

三、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做到诚信和规范

校企合作是双方以契约的方式建立的协议关系,因而必须讲究诚信。诚信就是真诚和信用,它是合作双方,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如果学校到期不能为企业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毕业生,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也远远达不到企业预期的要求,企业还会和你继续合作吗?可见诚信是校企合作得以维持、深化的基本条件,是校企合作的生命线。

校企合作在宏观层面上需政府的政策引导,在具体操作上,实际上是一种市场行为,学校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活动,既要确保质量,信守双方协议规定的各项承诺,又要保证学校应有的利益,在合作中,要建立规范的校企合作法律文件,避免经济纠纷,依法保证双方的责权利得到落实,促进校企合作顺利、长远地开展下去。

合作模式范文第2篇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开发部(以下简称科技开发部)作为清华大学的横向科研管理部门,在开展了大量与产学研合作有关的具体实践工作后深切感受到,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和匹配产学研各方的资源,使各方的合作更加深入、全面和持久,关键是要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合作模式。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在日常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校地共建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的模式,三年多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的特点

校地共建的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以下简称“产学研办公室”)是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同设立的,是一种促进校地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性质的服务机构。

产学研办公室的职能主要是专门针对地方政府及在其辖区内注册的企业在科技、人才等方面的需求,选择和整合学校的有关资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服务。这样的职能定位,使得该产学研办公室成为专门为当地科技经济发展服务的机构。

产学研办公室由学校和地方政府分别授权各自的有关职能部门合作设立。地方政府一般授权其科技局,也可以是其经委或者发改委;学校一般授权其横向科研管理部门,一般来说就是学校的科技开发部。产学研办公室由地方的科技局和学校的科技开发部共同管理。

产学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由双方共同安排。学校方面一般由科技开发部挑选和招聘一些熟悉学校各种资源,尤其是熟悉学校科技、项目资源,并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的人员来负责产学研办公室的工作;地方政府方面一般由科技局挑选一些熟悉地方产业和企业的人员到产学研办公室工作。这样的两类工作人员在同一个办公机构里工作,非常有利于产学研信息的沟通和资源的整合。

产学研办公室的地点一般设在学校。这样做可以使该办公室充分掌握和利用学校大量的信息、科技、人才、网络、实验装备、国际交流等资源,从而更容易针对当地企业的需求进行服务。地方科技局可在当地设专人与产学研办公室保持工作联系,协调各种与当地有关的事务。

产学研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经费由地方政府提供,主要用于产学研办公室的办公场地租用、人员工资、办公消耗、差旅接待、日常活动等费用。经费独立建帐、专款专用,双方共同监督合理使用。这样使得产学研办公室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

在地方和学校共同设立产学研办公室的同时,地方政府最好同时设立一笔产学研合作引导资金,该资金由地方政府提供,专门用于资助和补贴在当地注册的企业与学校开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该资金由地方政府委派相关机构进行管理,一般是科技局。科技局经过合理的审批程序后,将资金直接发放给当地的有关企业以支持和引导企业与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设立这样的引导资金,再加上产学研办公室的服务工作,在这样的双重牵引下,将大大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产学研办公室的主要职能

产学研办公室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综合利用学校资源为地方服务。清华大学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主要负责以下工作:

1.科技项目对接:采取各种形式促进当地与学校进行科技项目对接,如组织专家教授参加当地科技展会、举办特定行业的项目会、通过视频会议进行项目洽谈、通过网上技术市场进行项目对接、组织当地企业来校交流参观等等。

2.企业需求调研:产学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或其组织专家到企业进行调研,详细了解和分析其需求,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或解决办法,最终促成企业与专家就某一具体技术问题签署技术合同。

3.企业现场诊断:产学研办公室组织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行业老专家到企业生产现场进行考察,对企业从技术或者管理角度进行诊断,诊断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企业自己都没有发现的问题,并进而提出解决方案,促成双方合作。

4.国际科技交流:利用学校丰富的国际交流活动和各种国际交流渠道,为地方的企业和政府创造国际科技交流的机会,如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组团进行国外科技考察、提供国际技术情报等等,最终促成国际科技合作,完成国际技术转移。

5.人才进修培训: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针对当地企业与政府的人才培养需求,帮助联系和选择满足其需要的校内培训机构和培训课程,推动当地人才享受学校教育服务。

6.毕业学生招聘: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学生资源,针对当地企业和政府对学校毕业生的需求,协助当地政府和企业来学校招聘毕业生。

7.毕业学生挂职:协助和推动学校的毕业研究生到地方政府或者国有大型企业挂职。这种情况下,人的转移将导引出技术和管理的转移,将更长远也更深入地推动当地与学校的产学研合作。

8.设立实践基地:协助和推动学校在当地企业设立博士生社会实践基地。博士生短期到企业去社会实践将有利于企业解决一些难度不是非常高的技术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些博士生建立企业与学校的密切联系,为企业今后的技术进步埋下伏笔。

产学研办公室合作模式的优点

首先,这是一个能够落到实处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该模式的机构、人员、地点、任务、经费全都落到实处,使得双方的产学研合作有了坚实的物质、人员和制度的保障,从而不会流于形式。

其次,这是一个非常有实效的合作模式。产学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由学校和地方两方面主管科技的人员构成,这样的两类人员在同一个机构中工作,最大程度地消除了产学研合作中双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很多弊端,使产学研合作的针对性和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的成功率。

第三,这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型的合作模式。由于产学研办公室在物质、人员和制度上都有了保障,因此它可以针对地方的不同需求灵活提供服务,其服务内容不仅仅限于技术转移的狭小领域,还涉及人才培训、人才转移、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为地方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服务。

第四,正是由于上述三条优点,这一模式还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清华大学与地方共建产学研办公室的实践

合作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准职业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20-02

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从业前的教育,如何让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吻合,如何让学生成为企业的“准职业人”,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校企合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一)校企联合办学

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可到学校兼职授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教师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培养更贴近企业人才,学生毕业即可上岗工作,大大缩短企业用人成长周期。联合办学的另一目的是企业可向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实训场地,改善学校的实习条件。但是,学校和工厂毕竟存在许多差异,学生缺少亲身体验再实践中的机会和工厂的氛围,导致学生初到工厂因不适应工作环境而半途退出。

(二)订单式培养

“企业向学校订单培养”模式是指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培养适合该企业需求的员工。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配置计划,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对学生实行量身定制,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企业和学校商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操标准,实行企业冠名制,实现招工与招生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订单教育”有效地保障了学生就业,使学生进校后就有归宿感,也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实现以就业促招生,以招生促发展的格局。

(三)建立生产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式培养模式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双方都在为培养“准职业人”这个准成型产品而相互考证,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达到技能过硬的教学要求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第一阶段:学生入校后先到企业进行见习,然后返校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习,他们对工厂的生产环境、生产状况、从事的工作有了一定了解,产生了好奇心和许多疑问,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坚定了他们学技能的信心,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解决他们所有的疑惑,这样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习,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技能的热情高涨。

第二阶段:经过在校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学生有一定实战基础了,开设技能课题,第二学年抽一定时间,再到实习基地进行岗位训练,让所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查找不足,有针对性地弥补。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即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掌握了基本的岗位技能后,第三学年到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学校可派专业教师进行跟踪管理,共同完成培养计划。这种培养模式,不仅为企业锻炼出一批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准职业人”,而且教师与技术工人和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在一起,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强化,专业知识水平上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对教学工作也是一种促进。

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办学主体必须综合考虑其自身实力、优势和劣势,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采取有效的合作方式。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要综合考虑合作双方的技术及经营优劣势及合作成功后可能产生新的情况。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合作形式的选择,要求对预期效益和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必要时还应该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评估。要处理好校企合作的管理,它包括合作前的决策计划、合作过程中的控制以及合作成果实施的使用管理等几个方面。合作前的决策和计划主要是选择合适的创新项目、时机和伙伴;合作过程的管理主要是对合作的进度及合作成果与合作目标的契合度进行控制,确保按照合作双方的要求进行;成果形成后的管理则是对成果的商业化过程进行的管理,一项合作是否成功,最终还要看其商业化应用是否取得实际效果。

三、校企合作的意义

一是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招用技术人才的要求,二是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成长周期,三是学校培养与企业直接挂钩,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四是破解了教学“硬件”滞后于生产应用的“瓶颈”,解决长期以来技工教育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没有足够资金投入,就无法做到培训教学设备设施与生产现场应用同步,无法满足企业对培训的需求,培养学生也就无法做到有针对性和主动性,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达到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四、总结

职业教育和培训要想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还有很长的路需要业内和社会各界共同探索,特别是政府的支持,企业和学校才能联手推动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合作之路,努力壮大校企合作队伍,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任重而道远。

合作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企业冠名班 订单式培养

        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影响和推动着职业教育的调整、改革和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实行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高职院校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依托产业、行业和区域经济,走职业院校与企业一体化办学的道路,是当前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与企业一体化办学、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能够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更加符合企业需要。

        一、组建职教集团

        工学结合是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只有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高职院校四方共同努力推进工学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作为源头环节的职业院校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办学模式,使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而成立职教集团是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政府有关单位的指导下,成立由一所特色学校牵头,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学校组成的职教集团。职业教育集团旨在于以“大职教”的理念为指导,打破区域和部门之间的界限,以重点学校为龙头,以骨干专业为纽带,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整体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拓展招生和就业渠道,增强整体实力;通过加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城乡结合、校校联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职业学校适应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群体优势、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提高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做为“烟台市汽车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山东省汽车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的牵头学校,在近几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充分发挥了汽车专业的特色优势,从培养目标确立、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等几方面入手,加强与半岛制造业相关企业的紧密联系,加强校企合作,实行联合办学,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二、开办企业冠名班

        开办企业冠名班是校企合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即职业院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且具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与其合作开办“企业冠名班”。双方签订培养协议,采用“订单式”培养,由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明确要求,对基本素质、基本能力、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然后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开设的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制定课程计划、教学方法、评估手段,由校企双方进行实施。企业可派技术人员到校进行兼课,并对全程进行指导,特别是对专业课和实践课程进行指导,每门课程结束时,由任课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考评,做出评价;毕业时,企业根据对学生的评价情况,安排到不同的工作岗位就业。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先后与浪潮lg数字移动通信(烟台)有限公司、得宝数字通信(烟台)有限公司、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开办了“浪潮lg班”、“得宝数字班”、“通用汽车班”。实践证明,这种校企合作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能有效地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的积极性,毕业生就业率100%,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采用“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就是企业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订单的方式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订单”不仅是一张企业用人的“预定单”,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计划、职业岗位能力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学校以企业“订单”为依据,组织人才培养工作。

       1、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要根据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新整合,经过将工作任务转化为能力构成、将能力培养转化为课程设计“两次转换”,来设置开发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工作过程顺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可将课程分为公共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拓展领域课程三大类,按照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服务于专业领域课程学习需要、专业领域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拓展领域课程服务于素质培养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要根据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按照“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对于公共领域课程,坚持“必需与够用”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对于专业领域课程,按照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内容的重组;对于拓展领域课程,按照职业素质要求和职业岗位发展需要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组;增加实习、实训课程内容的比例,按照单项职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实训“两层设计”的方案,进行重新组合和重新设计;落实实习实训场地、实习实训设备、实习实训课时及考核方式和学分记绩,采用“技能、任务、项目、岗位”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做到“做中学、做中教”,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针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编写实训教材。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传统实训项目及教材的改进,结合企业岗位的工作程序编写实用的实训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在实训基地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校企合作,可以借鉴企业的文化理念,在实训基地营造企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从思想上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对企业的归宿感,从而实现“零距离”上岗,缩短从学校到工作的磨合期。

        5、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过程。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企业可派技术人员到校进行兼课,特别是对实践课程进行指导,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实训指导教师应当由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理论知识扎实、表达能力强的骨干担任,从而形成实训基地中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既能体现高职教育价值观又能提高学生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活动。这种模式重视学生的情操熏陶、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为学生提前熟悉社会工作、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创造了条件,缩短了走上社会的适应时间,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教育价值的主要途径。积极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建设与运行方式,不仅可为高职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实训条件,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力,而且可为企业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同时也可为企业进行员工职业岗位培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z],2006-11-16。

2、林少群 关于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教书育人,2010(12)。

合作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 四合作理念 校企合作

由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对实践的要求就更高。企业在招聘市场营销专业的从业人员时,都希望他们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为企业创造价值。要想达到“毕业就能就业”的目标,实践教学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高紧密度的校企合作就成为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发展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市场营销人才需求情况调研

几年来,我院市场营销专业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开展了专业调研工作。重点进行了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调研、用人单位岗位工作任务及岗位标准调研、毕业生就业追踪调研等,调研情况如下:

1.需求量及需求结构调研

目前市场营销人才需求最明显特点是需求量大,据河北省人才市场统计,2012年招聘单位岗位需求中排在首位的是营销类,占到34.8%。2013年的“河北省夏季大型人才交流会”上有417家单位参会,提供岗位5000余个,超三分之一为营销类岗位。

由于营销岗位初始门槛较低,因此招聘单位对一线销售人员一般无专业限制,也就是说一线营销人员的市场供给充足,但是既掌握扎实的营销功底又具备丰富行业知识的营销管理类人才相对稀缺,处于“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现状。

2.企业用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通过与企业面谈,综合问卷数据发现,当前企业用人过程中发现营销专业毕业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实践能力薄弱、缺乏行业特点的专业背景知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的工作需要匹配度不高等。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在具体操作上更偏向于与具体的企业业务相联系,很多专业理论学习必须与具体业务相结合。然而在校大学生直接面对市场中的企业,试图获得实践机会又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校企合作作为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多所院校所采用。

二、“四合作”理念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在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职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以下简称“四合作”)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如何体现“四合作”,怎样把“四合作”真正落到实处,这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贯彻“四合作”理念,就必须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合作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是“四合作”的主旨。“四合作”不仅要求我们院校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还要求我们整体设计合作模式,系统设计育人环节。合作发展是“四合作”的着眼点,即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等途径找准合作主体“利益”的切入点,通过开展多层次、多主体、多形式的合作,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方共赢。

三、贯彻“四合作”理念,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为满足经济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紧密结合本专业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紧依托行业、企业,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合作办学,整合资源,搭建有效平台

成立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一线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毕业标准等,使市场热点、企业买点和学生的亮点一致,确保学生就业良好局面。

近年来,市场营销系与16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合作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提供顶岗实习岗位。通过专业教师走访区域行业企业,论证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岗位标准,为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寻找科学的一手数据支撑。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方面,合作企业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从而保证培养方案的与区域行业企业的高度适配性。

2009年在学院的支持下,与河北中唐集团合作成立了中唐技术经营学院。由企业高管直接在合作学院任职,与校方共同管理学院,制定出既符合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标准,又符合企业具体要求并具有显著特色的,同时又有利于专业创新的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实施。派出技术骨干担任教师与学院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保障学院在教学、育人、管理等各方面严格按照企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培养,满足合作企业及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合作育人,突出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质量的毕业生能够提升专业的品牌和口碑,高质量的毕业生也是企业千金难求的新鲜血液。基于此,合作育人提升毕业生质量成为校企双方的一种共识。合作育人过程中重点抓住三个关键――一是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激发学生想迅速成长的意愿;二是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三是鼓励学生动起脑、迈开腿,付诸行动。

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为了保证企业所需人才能掌握所需的技能和知识,邀请了企业专家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并完成课程配套教材的编写。企业高管担任专业课程教学,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思路方法,校企之间通过共建、互学,进一步加深了了解。校企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加顺畅。

3.合作就业,校企协同,共助学生发展

学生在校期间在第一、第四、第六学期通过到合作企业进行岗位认知、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三种形式逐步加深对感兴趣的行业企业的了解,逐级提升从事该类岗位的技能,逐渐建立对实习企业的认同和归属感。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实习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跨越,高质量就业,避免在就业择业上走弯路。在这个过程中,校企双方要分工明确,协同合作,使学生在三次从教室――实习岗位的角色转换中都能够迅速适应,进入状态。

4.合作发展,加强沟通,实现共赢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瞻远瞩的战略制定者和稳定高效的员工队伍,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卓越的教学团队和高质量的学生队伍,校企双方的发展都取决于“人”这个核心要素。合作发展需要校企之间的三种沟通:一是教师定期到企业脱产实习检验自己的专业技能并接接地气,二是企业选派骨干员工或中高层管理者担任专业的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参与打造企业需要的员工,三是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都要接触企业中的目标就业岗位,逐步由观察到体验再到参与其中。这样的沟通过程中,企业、教师、学生这三个沟通主体将逐渐找到一个方向,实现共赢。

高职院校营销类专业的校企合作问题并不能短期内解决掉,存在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政府方面、企业方面、学校和师生方面,在现有的环境下,贯彻“四合作”理念校企合作模式,相信对高职院校营销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