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色经典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戴望舒 新诗语言 古典文化 互文性
戴望舒大力译介外国诗歌,把从西方学来的诗艺注入自己的新诗创作中,使中国的新诗艺有极大的进步。他倡导新诗要具有“现代性”,他在批评林庚诗歌时尖锐地反对用白话写古意[1]P167-173,但在自己的诗歌中却充斥古典诗词文化的传统,正如李怡所说:“他对林庚等人的‘古意’大加挑剔,而自己的不少作品却照样的古色古香。”[2]无论一个多么伟大的诗人,都摆脱不了自己民族的影响,这正印证了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的观点:“假如我们研究一个诗人,撇开了他的偏见,我们却常常会看出:他的作品,不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个人的部分也是他前辈诗人最有力地表现他们的不朽的地方。”[3]艾略特上面的话正体现出“互文”的特性,一个伟大的作家或诗人,他创生出来的文本总是有以前的文本遗迹或记忆的影子,每个现在的文本都是对它以前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对此,罗兰巴特有自己的解释:“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例如,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4]先前文化的文本和戴望舒新诗文本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发生互文性联系呢?下面分别从化用、用典两种形式研究戴望舒新诗语言与古典文化间的互文性关系。
一、化用
现在学者的论文,如引用了别人的东西就要表明出处,否则就被视为抄袭。热奈特在《隐迹稿本》里写道:“最逐字逐句和最直白的形式,就是传统手法上的引用;直白性和经典性稍逊一筹的形式是抄袭,这是未加申明的借用,但还是逐字逐句的。”[5]引用与抄袭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在文中标明出处,然而诗人在写诗时会存在在诗中镶嵌着别人一两句诗而不加标明的情况,像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都存在,特别是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因格律形式的要求,更不会在文中标明出处。
引用与抄袭的情况在诗歌的互文中不占主体,更多是以化用的形式存在。化用是在引用与抄袭之间,它的文字既不标明互文本的出处,又不存在整句抄袭,而是在自己的文本中镶嵌几个互文本中的词语,读者只能通过仅有的蛛丝马迹发现现文本与互文本的关系。
戴望舒以《雨巷》一诗而闻名,而《雨巷》中“丁香”的经典意象却是从前人诗句中化用而来的。卞之琳说这是旧诗“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抒意或者稀释。[6]杜甫《江头五咏》之一有:“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的诗句;李商隐《代赠》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浣溪沙》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词句。这三首诗中都出现了“丁香”的意象,可知“丁香”是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丁香本来是做香料之物,在古典诗词中却是柔弱纠结的象征。《雨巷》中的丁香意象就是从前人的这些诗句中生发的,丁香柔弱与纠结的象征含义还在沿袭,但“旧的古典应用是无可反对的,在它给予我们一个新情绪的时候”[1]P128。诗人在化用丁香意象时,还对传统意象做出了新的处理。诗人以丁香比喻姑娘,王文彬说:“丁香在这里不仅是喻体,而且同喻本相互整合,形成意象叠加,姑娘的意象中有丁香意象的特点,丁香的意象中有姑娘意象的神态。”[7]P93姑娘染上了愁怨惆怅,丁香又成为诗人惆怅哀怨情绪的一个象征体。与之前三个互文本相比,《雨巷》中的丁香意象在艺术向度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所含的容量大大增加。
如果说“丁香”只是古典诗词一个简单意象的化用的话,那么“无边木叶萧萧下”则是对杜甫诗歌整句的化用。因“无边木叶萧萧下”这一化用的诗句的意境在《秋蝇》中反复出现,我们看看这首诗中某些诗句:
木叶的红色,/叶的黄色,/叶的土灰色,/窗外的下午!……木叶,木叶,木叶,/无边木叶萧萧下。……飘下地,飘上天的木叶旋转着,/色,红色,土灰色的错杂的轮回……什么东西压在轻绡的翅上,/子像木叶一般地轻,……
《秋蝇》这首诗蕴涵丰富的古典意象,诗歌以“木叶”和“苍蝇”两个意象交互呈现,营造空灵幽远的意境,具有一种复古、迷离的美。《秋蝇》中的“木叶”不仅是诗人情感的体现,而且它是与秋蝇的生命融合的。将两个不同生命的离逝紧密联系,木叶与秋蝇两个意象重合,目的在于揭示人生存的痛苦与生命的衰落,以及人自身卑微生命的无力。“对木叶的描写,并非‘具体的表象’,而纯然是主观视觉里的映像。因而这回环式的伴奏就显得更灵动。象征主义手法用到这样的规模,早就不是中国古典诗词里古已有之的样子了”[8]。杜甫诗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落木”是诗人艰难苦恨的苍凉人生的寄托物,同时传达出人在天地之间感受到的生生不息的力量。《秋蝇》与《登高》相比,更凸显出现代人内心对自我生命的关照。
戴望舒受禅学影响很大,在其诗歌中曾化用过王维的诗句。比如《赠克木》:“也看山,看水,看云,看风,/看春夏秋冬之不同,/还看人世的痴愚,人世的倥偬:/静默地看着,乐在其中。”这分明是从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中化用而来的。戴诗不仅承袭了意象,在意境上也与其有相通之处,但在思想上戴诗更具有生死宇宙意识。
二、用典
用典(allusion)是作者对某个事件、人物、地点、艺术作品等的间接性的或不经意的采用,它依赖读者对上述内容的了解才得以辨识。可以说,用典是一种经济的文学手法,它借作者与读者共有的对历史、文学传统的认识而实现[9]。用典区别于化用,在于用典包含的范围更大,化用只是针对互文本中个别诗句词句而言的,个别诗句或词句如果经常被化用,久之可能就会成为典故。用典往往走向互文本之外更大的文化传统,包括神话故事、英雄传说、历史事件等。用典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新文学以来,文学创作不主张用典。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其中之一就是“不用典”[10]。但是对于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新文学来说,想摆脱用典几乎是不可能的。戴望舒在诗论中说:“不比一定拿新的事物来做题材(我不反对拿新的事物来做题材)旧的事物中也能找到新的诗情。”[1]p128下面我们看看戴望舒新诗语言的用典现象。
戴望舒诗歌有一首《微辞》:“园子里蝶褪了粉蜂褪了黄,/则木叶下的安息是允许的吧”,园子里的蝶乱蜂狂,然而它们也有疲累的时候,需要在“木叶下安息”。蝶和蜂都是传统的恋情喻体,比喻恋人们之间也是一样需要休息的。徐迟在《谈比喻》中说:“戴望舒的‘蝶褪了粉蜂褪了黄’的比喻,写在一首很美丽的诗中,懂的人不多。”[11]因为“蝶褪了粉蜂褪了黄”是用了典故精巧而微妙地表达了他和恋人之间志趣不投,不能心心相印的痛苦。戴望舒诗句中的比喻是从李商隐《柳枝五首(一)》和《闺情》等诗句点化而来的。《柳枝五首(一)》:“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闺情》:“红露花房白蜜脾,黄蜂紫蝶两参差。”谓蝶宿花房(花蕊),蜂酿蜜脾(蜂巢),黄蜂与紫蝶,虽同时出现,不是同类之物,比喻男女非同类同心,不可能彼此相思[7]P107。说到戴望舒新诗中的“蝴蝶”这一典故,不得不提到《我思想》这首诗歌: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万年后小花的轻呼/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
刘保昌说:“戴望舒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如铃声、蝴蝶、野草、古树、山、水、云、风等等,也是道家文化系统中的经典意象。”[12]并指出戴望舒曾“非常得意地用16世纪的法文翻译《庄子》”。[13]可见,戴望舒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我思想》中“我思想,故我是蝴蝶……”就是对《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这一典故的承袭。在戴望舒之前就有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的经典化用。《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里的“物化”是指取消了事物之间的差别,万物任其自然,随性而变化,生与死,梦与醒,你与我,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都不能分得清,万物化为齐一。冯友兰说:“在错觉中或者在梦中,一物可以是另一物。‘物化’表明,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不是绝对的。”[14]“我”与“蝴蝶”统一为一体,诗歌借中国经典的寓言,引发了对人生宇宙的深沉思索。
《秋夜思》中更使用了多种典故。诗的第二节有“听鲛人的召唤,/听木叶的呼息”,这两句诗里就有两个典故。汉代郭究《洞冥记》卷二云:“乘象入海底取宝,宿于鲛人之舍,得泪珠,则鲛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博物志》中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李商隐在《锦瑟》中亦化用此典故成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鲛人”这一带有神话色彩的意象被历代的诗人所喜用。“木叶”这一意象则源自屈原的《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代的诗人对“木叶”意象的使用也很频繁,上文已经说到杜甫《登高》中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之诗句的经典化用,不过新诗中的“木叶”已经从典故变成一个普通而习见的意象。第三节开头诗句“诗人云:心即是琴”。再结合后面的诗句“为真知的死者的慰藉”、“为天籁之凭托――/但曾一度谛听的飘逝之音”,我们不难发现此中有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典故。诗的最后两句:“而断裂的吴丝蜀桐,/仅使人从弦柱间思忆华年”是套用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诗句,李诗源出《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诗句中“而断裂的吴丝蜀桐”既与第二节的诗句“心的枯裂之音”相呼应,又暗合俞伯牙摔琴知音不在的典故。
三、结语
戴望舒新诗艺术与古典文化的互文性程度之高,表现在诸多方面,前面是从主要的化用和用典两个方面谈论互文性,当然戴望舒新诗艺术文本与其译诗文本也存在互文性,与同时代的现代作家、诗人的文本之间存在互文性,戴望舒新诗艺术文本间的自我互文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们共同构成与戴望舒新诗文本语言间互文性。正如罗兰・巴特所说:“所有文都处于文际关系里;其中在不同的层面、以或多或少可辨识的形式呈现出另外的文;先前的文化之文和周围的文化之文;一切文都是过去的引文的新织品。”[15]
参考文献:
[1]王文彬,金石主编.戴望舒全集(散文卷)[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76-173.
[2]李怡.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41.
[3][美]T.S.艾略特著.王恩衷译.艾略特诗学文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2.
[4]王瑾.互文性.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0.
[5][法]蒂费纳・萨莫瓦约著.邵炜译.互文性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20.
[6]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5.
[7]王文彬.雨巷中走出的诗人――戴望舒传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93.
[8]夏仲翼.走向世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471.
[9]邓军.热奈特互文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7:32.
[10].文学改良刍议[J].新青年,1917,2(5).
[11]徐迟.网思想的小鱼[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324.
[12]刘保昌.戴望舒与道家文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3-47.
[13]徐迟.江南小镇[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274.
曾因为儿童文学创作作出杰出贡献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犹太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说:“整个世界,整个人的生活就是一个长长的故事。”我想,如果把为孩子出书的故事写出来,就是出版人贯穿在童书策划、创作、设计、编辑等一系列出版工作中的责任、思想和快乐。
为孩子出书需要有高度的文化担当。湖北少儿出版社自2006年起陆续推出《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它精选了20世纪初至今100年间100位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100部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囊括了自20世纪五四前后中国5代儿童文学作家中的代表人物的作品。这些作品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社会效果、艺术质量”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广受小读者的喜爱,曾滋养过一代又一代中国的少年儿童。该书系的出版价值和影响在于弘扬中国本土少儿原创出版物,在于对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尊重与认定。该书系体现的恰是出版人的责任、眼光与思想。
为孩子出书需要孩子般的眼光与心理情趣。1995年,我发现很多家庭开始重视孩子小学、学前班的英语教育,于是首次为孩子们策划了图书选题――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彩色版《小星星英语系列》。这套书分别严格按照4-6岁、7-9岁的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组构内容。并请来自美国的Collin Wright小朋友和他的妈妈Mrs. Sharon Wright朗读录音,制作录音带。录音时选配的主题音乐是著名的儿童歌曲《小星星》。这套书后来被一些幼儿园、学前班和小学作为英语教材使用。随后我写了书评《与童心共鸣――评〈小星星英语系列〉》,在《出版科学》杂志发表,获得该年度湖北省书评一等奖。
2003年,我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引进一套由海因茨・雅尼什先生(奥地利)和莫妮卡・菲特女士(德国)写作的《星期天的巨人》、《绿色的雪・红色的三叶草》和《能干的小玛丽》等童书,为让孩子们感觉亲切,用“少年阅读岛”做丛书名。并为少儿朋友写了信函,至今还记得开篇几句:“亲爱的小朋友,暑假到了,你们肯定有不少美好的打算和计划。不过可别忘了一定要去‘少年阅读岛’看一看,那里有《星期天的巨人》、《绿色的雪・红色的三叶草》和《能干的小玛丽》等你们喜爱的童书,他们会给你们带来许许多多新奇美妙的阅读感受哦。”不知为孩子出书的人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在策划、编辑、出版工作中常有忘掉自己年龄之感,仿佛回到早已告别的童年,在我看来,这就是为孩子出书的快乐。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印刷业的发展,文化教育的普及,读者的阅读需求不断改变与提高,图文并茂、彩色印制的童书越来越多。装帧上从平装、简精装走向精装、豪华装,单本书被更多的丛书、套书取代。进入读图时代,童书的出版个性更为鲜明,品种越来越丰富。2003年,我约请中国翻译行业最高荣誉奖“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屠岸先生及其女儿章燕(北京师范大学英国语言文学教授),为少儿朋友编译了英汉对照版《英美著名少儿诗选》(6辑),收入236首英美著名童诗。《母亲的歌》、《春天的早晨》、《瞧不见的游戏伴儿》、《夜莺与萤火虫》、《广阔奇妙的世界》、《荡着回声的草地》,有些是写给孩子的诗歌,有些是关于孩子的诗歌,不仅书名美,符合孩子的心理与情趣,更重要的是原创者将儿童心理、儿童幻想描写得精确贴切、生动活泼。而译文的传真、传神,使童诗的韵律、乐感、节奏感彼此呼应,和谐优美,带给孩子爱的培育和美的享受,让他们在诗歌中认识生活,了解世界。由此想到为孩子出书必须有一批创作灵感强、熟知儿童心理、风格独特的优秀儿童文学作者资源,才能为少儿图书的原创出版,图书内容和质量提供保障。
2010年,我约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欧文学专家石琴娥女士,按不同故事内容做分类选编《安徒生经典童话故事》5册,包括《爱心童话》、《励志童话》、《情谊童话》、《奇幻童话》、《异想童话》,同样从封面到内文插图均为黑白。在很多少儿出版社都争着出版《安徒生童话》的年代里,少儿图书市场上彩色印制的安徒生童话全集、选编比比皆是。这套《安徒生经典童话故事》内容的选择、书名、插图、黑白两色的印制与童书市场上的安徒生童话书相比显得十分新颖独特,带给小读者新视觉、新感受。石琴娥女士曾专门从北京给我打来电话说,她给驻华丹麦大使馆的文化官员送了一套,他们很高兴,评价这套书的分类选材、各册书名、装帧设计很有创意、很独特。
为孩子出书的责任和思想的彼岸,是要具备贴近孩子的思想与想象力。谈到插图本童书的出版,中国相对落后守旧,一是对插图童书的出版不够重视,懂插图艺术的童书编辑不多,把握不够,所配插图随意性大,甚至低俗,对童书内容没有起到画龙点睛、丰富孩子头脑的作用;二是缺少专业插图画家,对童书内容的把握、站在孩子角度的思维和想象力不够,插图缺少美的元素,不受孩子喜欢;三是插图的专业性、艺术性亟待提高。
童书离不开插图,西方出版史上的插图本图书,特别是插图本童书出版都有一部十分感人的插图史与插图画家的故事。西方童书出版历来重视插图艺术,很多为童书做插图的插图画家特别富有灵感、想象力和幻想,绘画造诣极高,后来都成为世界著名画家或插图画家。英国画家坦尼尔(Sir John Tenniel)由于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画插图而赢得不朽名望。英国新浪漫派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为孩子创作的经典之作《一个孩子的诗园》,是英国儿童文学中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经过百年流传,被誉为儿童学习语言“最优美的启蒙教材”,有120位世界有名的插图画家为它配画了插图,其中英国著名插画家查尔斯・罗宾逊(Charles Robinson)为该书作的插图最为经典著名。他画风浪漫活泼,富有诗意、灵感与启发性,曾为诸多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绘制插图,代表作品有《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等世界级经典插画。他还是第一位为王尔德童话绘制插图的大艺术家。我在《中华读书报》曾读到一文《屠岸、金波携手选编童诗经典集》,该诗集取书名为《诗流双汇集》,尽纳迄今为止最为经典的当代中外儿童诗歌100首,出版方特意邀请西班牙新锐绘画师雷卡森斯为诗歌配版画插图,可见我国童书出版已开始重视插图艺术。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课堂语言;审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068-02
“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语文学科中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要让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实施高效有力的审美策略非常有必要。
笔者以特级教师董一菲的几节课堂教学实例为抓手,浅谈她的课堂中所渗透的审美策略,意在脱离机械式的活化模仿,提升老师课堂驾驭文本的能力并学以致用。
一、文本解读的审美能力
以董老师的《迢迢牵牛星》课堂实录为例。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表现爱恨情仇的著名诗篇之一,具有“五言诗冠冕”的美誉。诗歌不仅难学,诗歌更是难教,如何让诗歌的教学变得有趣味,学生学习诗歌后有收获?教者是需要动用巧心思的,如何巧妙设计把诗歌意象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是很考验教者功底的。董老师的导入直奔主题后,诵读感受诗歌,抛出讨论问题:
体会六组叠词的作用
体会“河汉女”形象
与秦观的《鹊桥仙》作比较体会“牛郎织女”形象
仿句练习
董老师的四个问题架构起文本的整体框架,再填以大量的文化资源,将富有审美趣味的优美诗句加以指点,既激发了审美想象、拓宽了思维空间,更多的是让学生有了文化的浸润。董老师一开始就从中国经典的古代神话发问到《聊斋志异》《西游记》的经典小说,再到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学生有了一个认识:神话是民族的童年梦想,是民族文学的艺术土壤。接着,与韦庄的《鹊桥仙》对比引导学生从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语言表达来解读本诗。最后,借助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对文本进行再次解读和创造性应用。
课堂环节环环相扣、逐层深化,又能够各自独立突破教学重难点,从人性、民族审美、写法技巧对文本进行解读,体现了一个教者文本解读较高的审美能力。
二、遣词造句的审美敏感
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他们的魅力往往在一字或者一词上,一字尽得全文之风流。这些字词或者以诗眼或者以文眼呈现,一目了然。而很多的同样具有独特表现力的字词,却需要教者的独具慧眼,还有咬文嚼字的敏感度,并把这些词语背后的温度传达给学生。
例如:在《迢迢牵牛星》一课中,学生有了对叠词直接的感悟后,教者加以与《诗经》和李清照的《声声慢》相联系,提炼出叠词“重重叠叠,曲曲折折,平平仄仄的美丽”,进而促使学生悟出叠词的作用是写尽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
对于“盈盈一水间”的“盈盈”一词,学生明确是侧面描写,董老师更敏锐地用文学故事来对“侧面描写”形像地诗意注解:杨贵妃的美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夫人的美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海伦的美是长老们的慨叹“为这样的女人,再有十年战争也值得”。也只有董老师才能这样潇洒自如、诗情画意、诗意盎然地用诗意的语句来诠释侧面描写这一写作技巧!
我们常用如诗如画来形容好的散文,但又如何让学生真正领会文字表现的如画般的色彩美,不仅是独具慧眼的发现,还要有精准解读。董老师在《秋颂》中对“酡”的解读可见一斑:“酡”的偏旁“酉”和时间有关系,“那是酿造的过程,是漫长的过程,是岁月的沉淀和淘洗”。董老师跳出了汉字教学音形义的表层解读,引领学生去I略汉字的诗意之美。
再如,对“纤纤素手”中“手”的解读,董老师是信手拈来:韦庄《菩萨蛮》中“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杜甫《月夜》中“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诗经》的“手如柔荑”;《孔雀东南飞》的“指如削葱根”;陆游的“红酥手”。
学生品悟到中国的汉字是有风情的,汉字蕴含的精深文化之美,一字尽得文化之熏陶,文化之浸染,学生怎能不爱祖国语言呢?怎会不爱语文呢?
这样的课堂,既有语言的成长,又有精神的润泽。学生的心灵怎么不会被照亮唤醒,不被感动丰盈?要知道,“文化”这个深厚而广大的话题,是要避免“标签式”的灌输。文化的传承是潜移默化,是润物无声,是春风化雨,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是教师和学生的诗意对话,是师生在多重对话中的碰撞交融,是直抵灵魂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的。
三、自身素养的审美提升
无论是从谋篇布局的提纲挈领,还是对段落、句子、字词的敏感都体现出董一菲老师的整体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对美的触摸,对美的感悟有一种不同凡响的生命体验。就像董一菲老师说的那样:“老师站在那里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素养”。老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自身整体素质的体现,是人格魅力的绽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审美影响。
看看董一菲老师极富诗意的点评语言吧。当学生不能大声表达的时候,她这样鼓励学生:
“你们的朗诵多么动人,有这么一句话:人籁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天籁便是那青春之声,便是那童音。”
――《秋颂》实录
又如这样的对话:
生:我用的词是白色泪滴。
师:这个泪滴什么颜色都有了。《红楼梦》中是红色泪滴,林黛玉叫绛珠仙草,绛是红色,是相思泣血泪,林黛玉有滴不完的相思泪。请你解释一下白色的泪滴。
生:白色象征纯洁,泪滴是蕴含人生悲伤的感情结晶,所以是白色的。
师:用得好,注释了色彩与感情的意义,
――《张爱玲的及其他》实录
再如这样的赞词:
师:说得好!文化具有传承性,如果说《诗经》是叠词的滥觞的话,那么《迢迢牵牛星》就是很好的继承和光大,叠词是我们汉语言独有的语言现象,他有着重重叠叠,曲曲折折,平平仄仄的美,一波三折有回肠荡气,唐诗宋词元曲哪一页都有它的美丽。
――《迢迢牵牛星》实录
教师的点评不仅是赞赏、鼓励,更多的是有价值的点拨、指引、提升。董老师的点评语言创设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引领学生进入诗意的境界,让学生深受感染,继而激活思维,产生出个性化的顿悟来。
董老师的课堂是诗意的课堂,是焕发文化审美的课堂。信手拈来的诗词佳句让课堂诗意飞扬,具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满足感。
在讲授《秋颂》中对“什么叫点秋江”引用“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意境之美油然而生; 对“扰攘”二字的理解,引用司马迁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画面感十足,结尾不留痕迹自然引入刘大白的《秋江上的晚上》、杨万里的《秋山》、济慈的《秋颂》,让学生对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秋不仅只有悲凉伤感,还有刘禹锡的豪迈、罗兰的明澈、刘大白的情调。这真是一场秋之美的盛宴,更是一次美之体验之旅 。这样的课堂,教师的语言与作品语言的完美结合,可以说是相得益彰,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都是一种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之感,这才是有语文味的课堂,有文学底蕴的课堂,有文化传承的课堂。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在老师的指点、引领下通过鉴赏优秀作品,在阅读品味语言艺术的体验中慢慢积累丰富的情感,审美想象得到激发。作家作品甚至是教师的思想魅力以及人生哲理,逐渐渗透于学生的生命体验中,学生进而逐渐学会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 董一菲.醉美的秋景 唯美的颂歌[J].语文知识,2017,(2).
2017关于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活动总结一 为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我们的节日清明节,开展了以感恩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4月2日下午,我校开展的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在学校操场隆重举行。本次比赛主要以集体诵读为主要形式,节目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领诵、集体朗诵、配乐朗诵等艺术表演形式;又有琴曲、吟唱等。随着悠扬典雅的乐曲声,中青年教师深情诵读了经典诗歌《相信未来》,参赛班级用清脆而悠扬的声音吟诵了《感恩妈妈》《初春》《我的祖国》《游子吟》《红色箴言》《初春》《写给妈妈的诗》《毕业歌感谢你,乾明》这些脍炙人口的古今诗词,孩子们用优雅的表演和甜美的语调展示了古今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深深地感染了台下的每一位学生。让我们在欣赏经典诗文的同时,也看到了孩子们团结、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感受到诵读经典诗文浓厚的氛围。
本次诵读比赛分三个年级段(低、中、高),经全体语文老师评选,二乙班《学会感恩》,四甲班《我的祖国》,五乙班《感恩的心》获一等奖。
本次比赛进一步了加深学校师生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诵读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催生践行活动。过此次活动,引导小学生在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弘扬传统,提升道德素质,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
2017关于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活动总结二 为了继承和发扬少先队的光荣传统,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提高学生全面素质、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少先队员能肩负起新世纪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我校少先队在清明节期间,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为主题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1、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包括向家长及村里的老人请教,利用信息课,让学生上网搜集资料等,了解清明文化清明节的由来,及各地的清明节习俗,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使得学生对这传统的节日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2、学校发动队员积极写关于清明节的、革命烈士事迹的文章,以及读后感等,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少先队宣传栏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宣传教育。
3、各班能及时召开我们的节日 清明节主题班会。在班会上,学生有说、有唱,有的朗诵诗句,有的畅所欲言。虽说各有各的特色,但都能通过本次的班会课,使学生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让学生能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好好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4、各班结合我们的节日 清明节出了一期黑板报、手抄报。各班都能较好的完成,特别是高年级的同学,老师布置了任务,她们就很自觉地完成好,并能充分体现了本次的主题。通过出手抄报活动使更多同学参与其中,特别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她们用她们的彩笔画出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画出了要如何去珍惜幸福生活!通过评比我们选出来的优秀的手抄报作品,从学生的优秀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确实是受到的深刻的教育,相信她们会真正懂得这样珍惜现在,珍惜幸福生活的!
2017关于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活动总结三 为了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慎终追远、缅怀先辈,铭记革命先烈光荣事迹,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丽阳中学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学生在微机室通过中国文明网进行了网上寄语活动,参与签名寄语活动的学生达到了318人次。学生们在网上撰写感言和自己的心得体会,表达对革命先烈、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二、各班制作了一期以清明节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同学们通过搜集整理资料、设计制作手抄报,加深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民族意识,引导学生尊崇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感。
您好!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已经小学6年纪了,还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要毕业了,即将告别小学生活、告别您。可我依然忘不了您,虽然您只教我们语文教了一年,可是您的循循善诱我依然牢记在心,所以我要趁这最后的时间对您说说我的心里话。
在学校里,您总是用您博大的胸怀爱着每一个学生,无论我们听话,还是调皮,您都始终如一地爱护我们、引导我们。您特别注重我们好习惯的培养。您说“好习惯受益终生”。我们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您都非常关注。是您让我们一天比一天好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懂得怎样学习,懂得怎样做一个将来能对社会有用的人。
除此之外,我十分佩服您那丰富的积累。您的脑海里似乎有着无穷无尽知识。正是您渊博的的学识,激发了我对文学的爱好。您知道吗?自从这个学期开始,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古人的诗词以及现代诗歌。特别是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宋词,最令我着迷。从前我最讨厌的事就是背诵唐诗宋词了,现在我却把背诵它们当成了极大的乐趣。每每读起它们,我就觉得是一种享受。
不仅如此,我现在又读起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其实在读四年级时,我就看过几遍白话版的《三国演义》,当时我十分喜欢其中的故事情节。而前几天又听了您的介绍,我再次捧起《三国演义》,而这次与前几次不同的是:我这次最注重的是书中的诗词、对联等,还用红色的笔在书上做了许多记号,并将其中的名言背了一部分。我不再是囫囵吞枣,我是真正用心在体会、在品味。我也不会再追求看书的速度。其实不瞒您说,我花了三四天的时间也不过才读了前四回。我十分感谢您!是您让我懂得了怎样读这么经典的著作了。
刘老师,我由衷地对您说一声:谢谢您!您教给我的东西让我一生受用不尽。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您的。
祝您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