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院运会总结

大学院运会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院运会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院运会总结

大学院运会总结范文第1篇

摘 要 奥运会会徽是奥林匹克运动会最重要、最基本的标志文化之一。本文以往届夏季奥运会会徽为研究对象,分析奥运会会徽的设计特点,总结分析往届奥运会会徽的发展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丰富有关奥运会会徽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 奥林匹克文化 奥运会会徽 发展规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往届夏季奥运会会徽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奥运会会徽的含义及特点

1.奥运会会徽的含义

会徽,可界定为体育盛会可读、可视的标志[1]。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思想交流、信息传播的媒介和手段,是一种独特的形色融于一体的视觉艺术,是人类通用的一种形象语言[2]。

2.奥运会会徽的设计特点

(1)识别性。奥运会会徽,是当届奥运会的主题标志之一,以其自身向大众传递信息,便于公众识别。首先在视觉上,奥运会会徽要准确体现出本届奥运会的主题、传递当届奥运会举办的具体信息,其中包括奥运会举办的时间、举办地点、以及举办地特色代表元素与文化。如1988年韩国汉城第二十四届奥运会会徽,会徽中明确的显示了奥运会的举办时间1988年、举办地汉城、以及奥运五环。除去奥运会举办时间、举办地等明确信息,会徽的图标主体设计“三太极”,极具韩国民族特色,极具识别性。

(2)象征性。奥运会会徽通过图案的设计象征、传递着特殊的内容,用以体现奥林匹克体育精神或是奥运会举办地的独特体育文化精神。会徽的设计都会提取举办地悠久的历史文化或历史体育的代表性特点,总结表达出具有象征意义的颜色、图形及标识[3]。如1988年韩国汉城第二十四届奥运会会徽,会徽的图标设计依据其极具韩国民族特色的“三太极”而设计,蓝、红、黄不同颜色弯绕的色带象征着运动赛场的跑道,同时也寓意着天、人、地三者的和谐统一,三色条带内旋象征各国运动员走到一起、友谊、团结,外旋则寓意着奥林匹克的运动精神,相互了解和共同进步。

(3)艺术审美性。奥运会会徽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向世界传递着举办国的民族历史文化观和审美价值取向[4]。会徽设计离不开人们对它的审美意识活动,它的艺术美只有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所以,会徽的设计要考虑体育爱好者的审美心理,适应体育爱好者的审美需求。如2008年北京第二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作为主体图案表现形式,采用中国传统红色,图案形似“京”字,又似舞动的“人”双臂张开,形如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形态。传递着友好与热情,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充满动感与活力[5]。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又充满现代气息,呈现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二)奥运会会徽的发展趋势

会徽标志的发展从第一届奥运会产生至今,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写实主义时期、现代主义发展期、后现代主义成熟期[6]。从三个时期总结来看,不论哪个时期,会徽主体内容的设计目的始终为传承奥林匹克文化、传递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奥林匹克理念。

在会徽的设计艺术风格上,日趋多样化。科技的不断发展、奥运会会徽发展跟随时代的进步更加信息化、数字化,由最初的平面化向三维立体化、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2012年伦敦奥运会会徽以三维立体的数字“2012”为主体,包含了奥林匹克五环及英文单词伦敦(London),明确举办地、举办时间等信息的同时,清晰地传达2012年奥运会将是所有人的奥运会、所有人的2012设计内涵。

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设计日趋简洁化,会徽的形态由写实图形转向抽象图形,造型由复杂繁琐趋向简单明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会徽,仅用三种颜色、三笔绘画构成了一个奔跑的运动员形象。色彩鲜明、令人一目了然的图形,文字才能更快地被人识别和记忆,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会徽设计更加注重会徽自身内涵的塑造与象征意义的体现,为了体现主办地的文化特点,把独特的民族色彩、吉祥图案、标志性建筑等富有民族元素的图形设计构成精妙的图形符号,2004年雅典奥运会会徽采用象征希腊文明的蓝色和象征希望与和平的国树橄榄枝、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采用传统的中国红以及印章元素,这些带有民族烙印的色彩和图形提升了奥运会徽的审美价值与奥林匹克精神之美。

三、总结

奥运会是当今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奥运会会徽传递奥运会举办地点和举办时间等信息,并反映举办地的民族和文化特征,可以形象的体现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理念和文化内涵。是奥运会最重要、最基本的标志文化元素之一,是记录奥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7]。奥运会会徽的设计特点一方面要准确传递当届奥运会举办的具体信息,以及举办地特色代表元素与文化,极具识别性。另一方面,会徽通过图案的设计象征、传递体现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并以其自身的艺术审美性向世界传递着举办国的民族历史文化观和审美价值取向。奥运会会徽的发展经历了写实主义时期、现代主义发展期、后现代主义成熟期三个阶段。写实主义时期最为直接的向人们传递奥林匹克文化与精神。现代主义发展期会徽风格更加简洁明了。后现代主义成熟期奥运会会徽的设计将科技融于设计,使奥运会会徽的设计更具形式感和时代特征。奥运会会徽的发展趋势日趋多样化、设计日趋简洁化、也将更加注重会徽自身内涵的塑造与象征意义的体现。未来的奥运会会徽将更好的展现奥林匹克运动的独特魅力、展现举办地的文化之美和奥林匹克的精神之美。

参考文献:

[1] 徐桂霞,卓志伟.体育盛会会徽功能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8.

[2] 薛苏北.世界体育会标图案[M].武汉:武汉出版社.1989.6.

[3] 陈诗南.大型体育运动会标志的设计研究[D].陕西:陕西科技大学.2011.

[4] 白铂,印文晟等.冬奥会会徽设计的审美价值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5):31.

[5] 杨欣.大型体育赛事特许经营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07.

大学院运会总结范文第2篇

首先,组委会委员金铁霖、杨瑞敏、吴斌、颜拓石、倪赛力、谢嘉幸分别做了重要讲话,吴斌委员则对筹备工作做了周密、具体的分工,并确定了大会秘书组、学术组、会务组、商务展览组、对外宣传组、演出组、经济保障组、注册组、协调组,以及参观组等部门的负责人及其工作职责,公布了2010年北京“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会徽、会标,同时对招商引资、网页更新、媒体宣传、会员注册、学术交流、文艺演出、志愿者招募等相关事项也做了部署。各分会承办单位负责人针对“社区音乐教育”、“学校音乐与教师教育”、“音乐教育研究”、“专业音乐家教育”、“文化、教育与大众传媒音乐政策”、“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等专业会议的筹备状况也做了汇报与交流。最后,杨瑞敏委员对此次筹备会进行了总结,她指出:短时间内能将各方面繁重的筹备工作理出头绪,非常及时。北京的主会场与各地的分会场同等重要,必须加强领导,步调一致,共同努力。在经费问题方面,无论是主会场还是分会场,都必须向奥运会学习,全面地向社会宣传,广泛地向社会募集资金,以确保2010年“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成功举办。

事实上,为申办2010年“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在中国举行,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与中国音乐学院联合组成的筹备组已经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与努力。早在2005年3月,从大会筹备组正式向我国有关方面提出在中国北京申办2010年“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申请,到2007年10月我国最终在与同时提出申办本次大会的俄罗斯、巴西两国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了举办权至今,大会筹备组除多次与国际音乐教育学会进行了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深度探讨与磋商外,2008年7月又组织了由学术专家和音乐家组成的代表团,在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与中国音乐学院领导的率领下,亲赴意大利出席了在罗马、博洛尼亚两地举行的第28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闭幕式,以及第28届与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庄严、隆重的交接仪式……

历史证明,中国人不仅素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缜密与周全,更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高远志向。我们有理由相信,2010北京“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必将成为中国继2008北京奥运会之后的“国际音乐教育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大学院运会总结范文第3篇

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心理意识,也为了促进同学们之间的共同友谊,大多数学校会举行校运会活动。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学校运会活动策划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大学校运会活动策划范文1一、活动背景

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是全校的体育盛事,也是广大师生展示风采、促进交流的舞台。在历届运动会上,运动员奋力拼搏、裁判公正执法、同学热情鼓励、后勤人员辛勤工作,保证了运动会的圆满成功。在这个充满生气的十一月,东华理工大学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充满活力与感动的运动会。

二、活动目的

我们协会本着为运动员服务的原则,为同学们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在运动会期间为运动会的顺利进行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带动同学们积极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培养我们大学生的奉献友爱精神,让我们的校园更加和谐和充满爱,展现志愿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三、活动意义

在充分的展示学生的强健体魄以及坚韧精神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同心协力共同为运动会服务。发扬文法学院青志协作为一个志愿者团队的互爱互助精神,为我们运动会的开展增添一个亮点,一丝温暖,让运动会办得更加完美。大力提高文法院志愿者的知名度和形象,提高我院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奉献、友爱的精神。

四、活动主题

感动校运 爱心无限

五、活动主办

文法学院青志协

六、活动参与对象

文法学院青志协、东华理工大学全体学生

七、活动流程

(一)宣传工作:

1、在学校挂横幅宣传运动会。

2、海报和宣传单宣传运动会。

(二)清扫跑道积水

1、组织好协会成员准备打扫跑道的基本工具。

2、对运动场跑道进行具体的分工,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明确工作范围。

3、针对每天打的具体天气情况进行工作的安排,确保跑道的干净和无积水。

(三)拉拉队:

1、前期准备工作

(1)由副会长组织各部门召开会议讨论拉拉队相关事宜组织

(2)明确拉拉队员的主要工作,如何工作,需要注意事项。

(3)选出拉拉队长负责领导指挥成员工作。

(4)明确工作时间地点

2、中期实施部分

(1)啦啦队队长负责带领队员到指定地点签到,工作。

(2)组织部安排人员监督工作。

(3)宣传部负责拍摄个工作人员工作的相片,采集运动场上的焦点。

(4)网络新闻部负责将赛情,工作相片公布到校园网

(四)清扫卫生:

1、前期准备工作

(1)由副会长组织各部门召开会议讨论清扫卫生相关事宜

(2)组织各部门选出打扫人员

(3)准备好清扫时需要的工具,比如扫把,垃圾袋,箱子等,各个部门由寝室带来。

(4)明确打扫时间,地点以及注意事项。

(5)选出卫生队长带领成员。

2、中期实施部分

(1)卫生队长带领成员按时到指定地点签到,工作。

(2)组织部安排人员组织签到,定期检查工作。

(3)宣传部负责采集工作人员工作的相片。

(4)网络新闻部负责将相片收集,储存好。

3、后期总结:会长组织各部门召开总结大会

(1)总结这次活动所达到的效果,指出可取和不足之处。总结工作经验。

(2)表彰在这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成员,给予奖励。

(3)总结这次活动的意义,并传承。

(4)宣传部做好文法院运动会成果展。

八、经费预算

横幅、海报、宣传单的费用

九、注意事项

1.参加活动的干事人员每次集合都要在规定时间内集合完毕,以保证活动流动性。

2、若收集不到废旧箱子,将以袋子取代,或将袋子套在桶内取代。

3、若本应参加活动的干事有事不能参加,应提前告知部长或有关负责人。

4、若有一些无法预测的因素造成活动不能按时举行,参与活动的全体人员要听从当日负责人的具体安排。

5、准备少量的雨伞(以便下雨时为急需的人用).

6、将三个活动的人员分配好,做到不冲突。

7、组织部要安排人员记录成员的工作情况。

8、工作中工作人员不可以离开工作岗位,要尽职尽责,听从组织人员安排。

十、备用方案

1、运动会期间如有必要可以参加学校的运动场布置。

2、在比赛期间,组织一些人参与注意运动员安全问题,在运动员进行一些较剧烈比赛时,(长跑,篮球等)我们青志协应该在运动员出现状况时及时出现。

3、在人群比较拥挤的地方,组织一些人维护秩序,防止出现受伤的情况,并为运动员营造一个良好的比赛环境。

4、有情况的话,可以设置一个文法学院青志协咨询服务台,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

5、向观众、拉拉队出售开水、零食、棋具(让每个人都能以不同形式参加运动会)、报纸等。

6、为每个班级准备废旧报纸。

运用在位置不够时,可席地而坐。

7、在运动会结束后,如果有必要的话,组织各部门协助学校整理运动场,做好善后工作。

大学校运会活动策划范文2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响应学校关于做好秋季运动会的通知,展示机电系形象与风采,特此制定有关此次运动会方案:

一、竞赛时间:20__年10月30日--10月31日(星期五--星期六乙组非体育专业学生比赛)

二、地点:

院田径场(铅球项目在新图书馆后面的田径场)

三、比赛项目:

乙组(12项,含混合项目)

男子:100M、200M、400M、1500M、5000M、跳远、跳高、铅球、4_100M接力、4_400M接力 .

女子:100M、200M、400M、800M、3000M、跳远、跳高、铅球、4_100M接力、4_400M接力。

混合项目:疾风三十一、8_100M阳光旗帜接力。

四、录取名次和计分办法

1.单项:(1)各项均取前八名,按9、7、6、5、4、3、2、1计分;

混合接力项目,同单位男女队分别加入同名次相应分数。

(2)只有8或6名及不足8或6名时,按减一录取,计分办法按下列顺序如取五名,则按6、4、3、2、1计分,其它以此类推。

(3)只有两人参加的项目,则取消该比赛,但运动员可到编排组该报未开始比赛的项目。

2.团体:(1)男女团体各取前八名。

(2)团体总分按各组各项得分之和计算,得分多者名次列前,如积分相同,第一名多者列前,以此类推。

五、各部门运动会前期安排

1.体育部

(1)10月8--9号在各班展开有关运动会的宣传,并将运动会报名表发放到各班,各班在九号晚将报名表上交体育部,以便统计运动员名单。

(2)10月10--11号进行运动员的选拔工作,在11号晚将选拔出的运动员名单打印成表。

(3)10月12号将运动员名单上交院体育运动委员会。

(4)10月16--29号做好有关运动员的训练工作。

(5)10月28号--29号运动会动员大会,通知所有运动员到场,将号码布发放各运动员,并参照学校的运动会手册,通知各项比赛的具体时间,地点,检录地点。并提醒他们按时参加比赛。

2.主席团

(1)10月12日选拔本系运动会方阵,以及团体项目疾风三十一成员。

(2)10月13--29日做好有关方阵的训练工作。如方阵动作要求整齐一致,整齐响亮,口号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锻炼身体,振新中华"。同时做好疾风三十一的训练工作。要求服装统一,方阵表演要有特色,最好能够凸显我们机电系的风采。

3生活部

做好运动会前期的物品筹备以及开销预算工作。如:准备好饮水机,桶装水,药品等。

4.外联部

运动会前期多与店面老板协商,争取更多的赞助,部分作为运动会资金来源。

5.宣传部

做好有关运动会的宣传工作。做好宣传我系参加运动会的展板,展现我们机电系的风采。

六、运动会期间具体分工安排

总协调:雷书记、蒋老师、贺老师

协调: 涛、肖贤、杨露

1.宣传报道组

负责部门:学通社、宣传部、秘书处

总负责人:肖贤

①摄影工作:吴敏 ②通讯稿:徐细玉

③条幅展板:陶刚 ④运动员成绩汇总:陶刚

2.后勤保障组

负责部门:青协、生活部、外联部、科创部

总负责人:

①帐篷:

③协助运动员:

⑤医疗护理:

3.运动项目组

总负责人:辛海

负责部门:体育部、组织部

大学校运会活动策划范文3一、运动会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在学生会第一次全体例会上对全体学生会成员做好动员工作。运动会作为院里第一个大型活动,其过程与结果对新一届学生会的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对全体学生会成员的要求是必须任劳任怨,敬业、责任心强,有团队精神,善于应变。

现对各个学生部门工作安排如下:

第一组:外联部、宣传部、文艺部、体育部、宣传版,横幅制作,加油口号准备好;

第二组:学习部、体育部、技术部,运动会报名表的制作以及分发给各个专业辅导员老师,

报名后的回收工作;

第三组:生活部、体育部、事务部(秘书部),准备好运功会所需的饮水,药品,桌椅,帐篷等必须品;

第四组:体育部、纪检部、新闻部,对回收的报名表进行整理修改,归类后交由学习部、技术部制作表格;

要求:

第一组的工作须在二十一号完成并且横幅要挂起来;

第二组的工作在二十二号将将报名表分送各辅导员,二十三号下午全部回收;

第三组的工作须在运动会前三天完成

第四组的工作在二十三号完成;

各组准备好的物品,资料等统一放在学生会办公室放置,保管

(训练所需的卷尺、秒表、铅球、实心球等由体育部、事务部、纪检部负责,海选前两天

完成好或知道向谁借,保证能借到

由于时间紧迫,所有工作必须按时完成,望主席团成员监督。

二、运动会期间及训练的工作安排

海选运动员的时间定于十七号下午两点半点,海选当天各部门安排如下:

纪检部:负责将运动员带到集合点;跑道安全,海选时清空跑道上的人,不要让同学随意穿插跑道;

新闻部、文艺部:将到达集合点的运动员按项目分开站队,并将运动员带到比赛场地; 事务部:负责100米和400米的测试;

学习部:负责200米和800米的测试;

宣传部:负责1500米和3000米的测试;

外联部:负责跳远和三级跳远的测试;

生活部:负责铅球和实心球的测试;

技术部:音响设备管理和后勤管理,每项测试完后的测试成绩表送到技术部处保管;所有运动员的成绩于十七号晚上按各项目最好成绩以次往后整理出来,最后按照决赛要求确定各项目运动员名单,并通知运动员从二十一号早上开始,每天六点半训练直到运动会开始。训练期间周一、三、五训练100、800、1500米,跳远、三级跳远;周二、四、六训练200、400、3000米,铅球、实心球。

每天早上的训练需要全体学生会成员积极参加,特别是中长跑项目的运动员要注意他们跑完后对他们关心一下是否不适,有紧急情况及时汇报,所有女运动员更是如此。

运动会比赛期间安排如下:

体育部:负责收发运动员的相关证明,身份证、学生证等。按表格上的运动员号码分发 号码簿,运动员比赛完后凭号码簿领回证件。中长跑运动全程有人引导。

纪检部:对运动员的检录,以及将他们带到领号码簿处;

外联部:将要比赛的运动员至引到比赛的地点,不能发生找不到地方而导致迟到;生活部:管理运动员的饮水,应急药品,按实际情况对运动员和工作人员供水。运动员赛前赛后都不能即饮大量水;

技术部:对要比赛的运动员进行通知,每次比赛前三十分钟清运动员;

事务部:管理运动员用的物品借出及归还,还有大本营附近的卫生;

新闻部、宣传部:及时写出优秀加油稿交到主席台为机电学院运动员助威;将获得成绩的运动员名字记在运动会光荣榜上。光荣榜一切事情由宣传部负主责;

文艺部:负责带领拉拉队在看台为运动员加油助威。

要求及注意事项:

1、大本营帐篷在开幕式前两小时完成;

2、所有学生会成员在每天第一场比赛前四十分钟到大本营集合;

3、每天比赛结束后工作人员到大本营处集合。

以上是各部门的主要工作安排,期间有特殊情况时会随时调动,各部门要服从工作安排。运动会比赛期间希望全体学生会成员积极工作,以东道主的态度对待运动会,给同学们,老师们,运动员,裁判员提供优质服务态度;遇事冷静淡定,善于随机应变,把握运动会带给自己的锻炼机会。

相信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一定能使机电学院创造好的成绩。

附20__年秋季运动会比赛项目:

集体项目:(1)男子、女子4_100米接力;

(2)携手共进,2男、2女组成一棒,四人手持“院系名称”横幅完成4_400米接力;

(3)20_60米迎面接力,分成男子、女子组,男女混合组。

大学校运会活动策划范文4一、策划背景和策划对象

在20__年广州大运会结束之后,在20__年伦敦奥运会来临之前。为了延续体育强身健体的基本功能,也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心理意识,也为了促进同学们之间的共同友谊,同时为了我校竞技水平综合实力的的提高。在这丹桂飘香,秋高气爽的金秋十月,我校将举行第32届秋季运动会。该届运动会由__大学学生体育部承办,该校学生其他学生会协助举办。这届运动会是迄今为止该校规模最大的一次运动会,其影响力波及该市的众多人群,受关注度极高。此次运动会共设_余个参赛项目,共产生_个名次。该次运动会时间暂定在十一黄金周之前的9月25日至30日。地点在茶山北校区操场。此次比赛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注重竞赛效益,希望同学们赛出水平,赛出风格,树立诚信的体育精神,为我校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而努力,也为中国体育事业发现苗子,,输送合格的体育后备人才。在此,预祝我校第32届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

二、策划思路

第一步:校学生会体育部首先要组织召开全体会议讨论并制定出策划书,然后上报学校团委,党委等部门。第二步:在上面审核批复后,体育部应该向校级学生会主席提议召开全校的学生干部大会,将此赛事宣告下去,并成立以校学生体育部为中心,其他学生会部门为协助的校运动会办公小组。第三步:各个学院在通过以大一新生为主力的第32届秋季运动会后,要在各个学院广泛动员。第四步:其他协办学生会例如外联部要进行拉赞助等活动准备,摄影部做好摄影准备,文化部做好播音准备,体育部做好比赛裁判,善后处理,生活部做好医疗安全准备等等一系列的活动。最终将报名人数进行核实统计,编排分组,形成一个最后的比赛安排书,然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比赛。

三、策划目标

能准确检验大一新生的体教结合的训练成效,要能够展现我校师生的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盛满斗志的活力,要能够保证比赛有活力且有秩序的进行,要能够保证参赛者与观看者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凝聚力,要能够提高我校学生爱运动的风气,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要能够为我市的体育事业我和我国的体育事业发现人才。

四、策划实施过程

(一)举办单位:__学校校级体育部

承办单位:各其他校级及院级学生会

(二)举办时间:20__年9月25日~30日

(三)举办地点:__学校北校区操场。开闭幕式及所有赛事都在这里举行。

(四)活动主要内容:

开幕式进场仪式(以班为单位单独评奖:全校评一等奖8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15个)

1、评比内容及标准:

(1)队列队形(占60%):各班进场人数20人,男、女不限,队伍整齐,步伐整齐、步调一致。

(2)精神文明(占20%):精神面貌好,有朝气、有活力。

(3)服饰(占20%):服装整齐美观,富于特色。

2、队伍不得在主席台前停超过20秒,否则扣分。

3、进场时两个班并列行进(各班成两路纵队行进,每路纵队走一条跑道)。

4、评委:学校行政、各级长。

体育项目竞赛

(1)男子100米、200米、400米、110米栏、女子100米、200米、400米。

(2)男子800米、1500米、3000米、5000米、10000米、女子800米、1500米、3000米

(3)接力赛:

4人(100米(男女)和400米(男)赛。

(4)四人五足(考虑):参加人员:4人一组

(5)三级跳

(6)男子跳远、女子跳远

(7)男女铅球

(8)男女铁饼

(9)男女标枪

(10)男女跳高

备注:所有选手参赛前必须出事有效证件,如有顶替者取消资格。如身体不易剧烈活动的同学请勿参加。

奖金设制

男子100米、200米、400米、110米栏、女子100米、200米、400米、男子800米、1500米、3000米、5000米、10000米、女子800米、1500米、3000米、接力赛(100米和400米接力)、四人五足(考虑)、三级跳、男子跳远、女子跳远、男女铅球、男女铁饼、男女标枪、男女跳高项目取冠、亚、季军;接力赛(100米和400米接力)、四人五足(考虑)取团体奖前三名和优秀奖三名。给获奖者以奖状奖励同时将各班得奖进行排名,对于排名前十的班级给予荣誉奖励。

闭幕

五、对策划案例的评价

通过对大学生运动会的策划,我觉得策划这种事情,要想做的好,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角角落落,事无巨细,每个环节,每个问题都要考虑到。这样才能保证策划能跟的上实际的变化。而如果想要让自己的策划出彩,这必须得在创意上下心思,就拿我这个策划来说,一般的运动会都是田径运动占多数,竞技的成分很大。我就想着可以通过增加一些趣味运动,在保持田径主题的同时,调动参与者的情绪,让观众能够互动,这样就能是运动会更精彩。另外,通过这次策划,我觉得我还有很多不足,比如说我没有进行费用上的预算,因为我觉得很难,因为运动会肯定需要宣传费用啊,人员费用啊,物品费用啊等等,这些对我来说很烦。另外,由于自己是体育的门外汉,我对很多运动的规则,参赛的顺序,人员的组织上,也没进行详细的说明。而且对一些活动步骤没有详细说明,比如开闭幕式参加的领导,领导的讲话等。总之,有很多疏忽遗漏的地方。

大学院运会总结范文第4篇

“第一人冯有真”的说法

从第1届到第9届奥运会,中国均未组团参加比赛,更没有派过记者前去采访。1932年美国洛杉矶第10届奥运会上,短跑名将刘长春作为唯一的参赛选手开始了中国的奥运之旅。虽然中国媒体开始重视奥运报道,但限于人力和财力仍然没有派遣记者随团采访。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政府派遣了以戴季陶为团长、王正延为总领队的130多人大型代表团,中央媒体也派出了特派记者参与奥运报道,掀开了中国奥运报道的新一页。

对于谁是最早参与奥运报道的中国记者,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中央通讯社特派记者冯有真。据笔者目前查阅的资料表明,这个观点首先是由文史工作者提出,并随着奥运升温逐渐成为一种常识写入了工具书;随着北京申奥的成功,体育界人士开始宣传该观点,最后在新闻界推波助澜之下,写入大学生教材。

1987年,上海文史工作者指出:“冯有真这名字在解放前的新闻界并不陌生,但对于他曾是中国参加奥运会的第一个记者,则鲜为人知。”①后来被其他文史工作者广泛传播,如《一代名记者冯有真》(见《江苏文史资料》第39辑“张家港人物选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采访奥运第一人――冯有真》(《江苏地方志》2005年第1期)、《冯有真:第一位采访奥运会的中国记者》(《上海滩》2005年第10期)等。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历届奥运会赛场上斩金夺银,中国人民奥运热情也不断升温,追寻中国参与奥运报道的兴趣日益浓厚。冯有真最早参与奥运报道的观点不断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并开始作为一种常识,写进了各种工具书中。如《新编青年知识手册》就有记载:“采访奥运会的第一个记者是南昌分社主任冯有真,这是中国官方通讯社派遣的第一个中国新闻记者,采访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②大型工具书《神州第一人》就收录《中国第一个采访奥运会的记者》一文。

2001年7月,中国申奥的成功使中国开始了全方位的奥运知识普及,该观点不断出现在一些介绍奥运知识的书籍之中。2003年出版的《奥运百科知识全书》就有记载:“第一位采访奥运会的中国记者是冯有真,他于1936年采访了柏林奥运会,当时担任中国官方通讯社南昌分社社长。”③

新闻界也开始大肆报道,各大报刊纷纷发表文章进行宣传。如《爱国报人冯有真》(《南京晨报》2006年7月22日)、《流利的英语采访、忠诚之心报道中国报道奥运会第一人》,(《北京娱乐信报》2007年2月10日)、《中国采访奥运第一人冯有真,记录下别人,遗失了自己》(《南方都市报》2007年11月24日)等。

最终,这个观点被研究者们载入体育新闻教材《体育新闻学概论》,“中国媒体对奥运会大规模的报道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但我国记者第一次采访奥运会,当追溯到1932年的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那时的官方通讯社中央社派遣南昌分社主任冯有真,单枪匹马奔赴洛杉矶,社会影响力毕竟有限”④。令人遗憾的是,该教材犯了时间错误,将“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写成了“1932年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举行,中国奥运报道成为各大媒体的宣传重点,中国奥运历史更成为中国人民学习和普及的常识。现在只要你输入“冯有真”百度一下,用时仅0.001秒,就能找到相关网页约三千余篇。但是,笔者在查阅其他相关书籍时,发现“冯有真最早参与奥运新闻报道”的观点有值得补充商榷之处。这些书籍指出储安平参与了1936年的奥运报道,使笔者开始质疑“冯有真奥运报道第一人”的身份。

储安平参与1936年柏林奥运会报道

据目前笔者初步查阅的书籍,储安平以记者身份参与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新闻报道,最早由学者谢泳于1997年在长春出版社出版的《学人今昔》一书中提出:“1936年,他以记者身份前往德国采访奥运会,后转赴英国,进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师从著名的费边主义理论家哈罗德・拉斯基教授学习。”此后,不断有书籍持该观点,试举下面几例证明之。

“储安平是一位爱国报人,曾做过《中央日报》记者、主笔。一九三六年八月,他曾随中国代表团赴柏林采访奥运会新闻,颇有声望。”(谢泳、程巢父主编:《追寻储安平》第48页,广州出版社1998年版)

“1935年,柏林奥运会开幕。储安平以《中央日报》驻欧洲记者的身份(只具名义,未支薪水)去了欧洲。其间,他给《中央日报》发回一系列报道。奥运会一结束,他就去了英国,考入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系,投身著名的费边社员拉斯基门下。”(春林主编:《光明日报历任总编辑》第135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储安平(1909―1966),现代作家、记者,江苏宜兴人。……1935年志愿去柏林参加奥运会采访,后入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系学习。”(徐行、迅步编:《反省中国人:文化名人剖析国民性》第283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版)

“储安平在大学时就为《申报》、《大公报》投稿,1932年大学毕业后在《中央日报》做副刊编辑。1935年,他利用采访柏林奥运会的机会考入伦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储安平末毕业就回国,在《中央日报》做主笔。”(金冠军、戴元光主编:《中国传播思想史・现当代卷》第256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储安平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1928―1935年间,涉及散文、小说、戏剧与诗歌。除结集的小说、散文外,其他作品散见于《申报》、《大公报》、《新月》、《文艺月刊》、《流沙》等报刊。储安平在1935年曾主编《文学时代》,1936年以记者身份采访奥运会,后赴英国留学,从此告别文学。”(李钧著:《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第153页,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这些记载,虽然其中时间不尽准确(如将柏林奥运会时间误为1935年),但都提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储安平参与了柏林奥运会的新闻报道。然而储安平参与奥运新闻报道,迄今没有任何研究成果,仅是在记述其生平时,简单一二句话的介绍,没有直接的史料证明。另外,储安平既然和冯有真同时参与了柏林奥运会的新闻报道,也让我们心存疑惑:即最早参与奥运新闻报道的中国记者可能不止一人,可能是一个群体,除了冯有真、储安平,是否还有其他人?

有论者在《浓墨重彩的1936年柏林奥运报道》一文印证了笔者的假设:“我国媒体之所以能够如此浓墨重彩地报道柏林奥运会,有赖于中国奥运代表团的三位随团记者:中央社特派记者冯有真、《中央日报》社特派记者储安平,以及一名国际摄影社记者,这也是中国记者第一次出现在奥运赛场上。”⑤该文不仅提到储安平,而且还提及“一名国际摄影社记者”。这样,包括冯有真在内,共有三名记者参与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新闻报道。但令人遗憾的是,该文也没有直接的史料印证,难以让人信服。

储、冯两人的通讯均证实:还有其他人

带着疑虑和好奇,笔者查阅了当年的相关报刊史料,终于在《中央日报》、《大公报》中找到了答案。

1936年6月,第11届奥运会召开前夕,中国各大新闻媒体及早物色人选,准备赴柏林进行中国第一次的奥运新闻报道之旅。储安平当时已是《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和文名渐起的青年作家,正准备赴英国留学。于是该报聘他为驻欧特派记者,先赴德国采访柏林奥运会。1936年6月19日,《中央日报》就了该报特派记者储安平赴德采访奥运会的消息:

本报记者储安平赴欧先驻德采访世运,再转英专攻史学。本报副刊编辑储安平君,系著名青年作家,平日勤于写作,产品甚多。最近更求深造起见,决以自费赴英入爱丁堡大学专攻史学,并兼任本报驻欧通讯职务。兹者世界运动会即将在德举行,储君于入学前,将暂驻柏林,为本报撰世运会通讯稿,陆续在本栏发表。今晨,储君先离京赴沪,26日与我国世运会选手同轮出国,首都文艺界知好与本馆同人均将往车站送别云。

冯有真当时是中央通讯社的采访部主任,不仅能讲一口流利英语,而且具备体育运动的经历,在杭州之江大学就读期间就是足球健将。更为重要的是,他具有丰富的体育采访经验,曾单枪匹马地成功采访了1934年马尼拉第10届远东运动会。1936年6月23日《中央日报》报道了中央通讯社派遣特派记者冯有真赴德采访奥运会的新闻:“中央社采访部欢饯冯有真。冯明日赴沪,26日放洋。此次世界运动会在德举行,中央通讯社特派该社采访部主任冯有真,随我国选手赴德采访世运会消息。”⑥

1936年6月26日,中国派出了由130余人组成的庞大奥运代表团,由上海乘坐意大利大型客轮“康E浮地”号赴德参赛。送行场景非常壮观,人数达到一千多人,航空协会甚至派出飞机,欢送客轮至吴淞口。27日,《中央日报》的新闻特别提到了随奥运代表团出征的记者们:“中央社特派记者冯有真,同轮赴德,探访大会新闻,随时致电本国,并每日在德广播世运会消息,由中央电台转播全国。国际新闻摄影社社长罗谷荪及中央日报、时事新报特派记者,亦同轮前往。”⑦这里首次提到了国际新闻摄影社社长罗谷荪和时事新报特派记者也赴德采访柏林奥运会。如此算来,赴德采访人数就增加到四人:冯有真、储安平、罗谷荪和时事新报特派记者。

如果说,上述3条史料还仅是媒体的报道,还不足以令人确信的话,我们再来看看当事人的亲笔记载。我们首先看储安平撰写的新闻通讯。中央日报社聘请储安平作为特派记者采访奥运会后,在该报上特设专栏《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将储安平发回的稿件冠以“本报特派记者第信”字样。1936年7月8日,该报刊登了“本报特派记者第一信”《我国世运代表团从上海到香港途中带着无限离愁别了亲爱祖国两天海上生活健儿们愉快活泼》。在该文中,储安平记载了随团出征的记者们:“记者同舱一共三人,即中央通讯社的冯有真先生,国际摄影社的罗谷荪先生,还有一位是香港中兴日报的吕先生,我们四人都是同行,所以住在一起,非常适合。尤其是冯、罗两先生,我们都在南京见过,更觉亲切。”⑧

我们再看看另一位当事人中央社特派记者冯有真撰写的新闻通讯《世运代表团随征记》第一信,其中也记载了随奥运代表团出征的记者情况:“随团的记者除我外,还有中央日报的储安平君、国际摄影社罗谷荪君、时事新报毛以信君。储、罗两君同我餐同桌,睡同室,减少了很多寂寞。……这次新闻界人数增加,虽说储、罗、毛三君的责任,不像我那样繁重,可是精神上是在给了我很多的鼓励。”⑨

根据两位当事人储安平、冯有真的记载,我们发现他们之间有点出入。他们共同提到了跟自己同舱的国际摄影社的罗谷荪,但对于不同舱的第4位记者,却又有不同记载。储安平记载的是“香港中兴日报的吕先生”;而冯有真记载的是“时事新报特派记者毛以信”。根据1936年6月27日《中央日报》的报道,提到时事新报特派记者,并参考后来时事新报的奥运报道,毛以信参与了柏林奥运会的报道确信无疑。而香港中兴日报的吕先生则尚没有其他材料证实,何况储安平仅称其为“吕先生”,本身说明不熟悉。

综上所述,1936年,随中国奥运代表团出征的媒体记者不是冯有真一人,而是一批,确切可考的有四位,他们分别是:中央日报社储安平、中央通讯社冯有真、国际摄影社罗谷荪、时事新报毛以信,而香港中兴日报吕先生则还需进一步考证。

1936年柏林奥运会开幕后,他们分工不同,奥运新闻报道各异。从赴德参赛的途中到奥运结束两个多月,冯有真先后在《中央日报》和《大公报》发表长篇新闻通讯连载《世运代表团随征记》14篇。在奥运期间,他出入奥运赛场,记录精彩比赛,发表了大量的消息,报道中国代表团赛况。他的报道被称赞为“富有章回小说的味道”,另外他还开创了中国广播奥运新闻的历史,“每日在德广播世运会消息”。1936年8月2日至16日,中央广播电台于每晚19点至19点20分设置了一档特别节目――《转播世界运动会消息》,由中央社记者冯有真在德国报道奥运赛事。正因为冯有真的出色表现,自德国回国后,被委任为刚刚成立的上海分社社长。储安平的奥运报道,与冯有真不同。他先后在《中央日报》发表通讯19篇,主要记载的内容为“惟一切偏于硬性的新闻,为某地举行某种节目的新闻,何人跑得第一,成绩为若干等等,均不在本通信范围以内,本通信暂以一切软性的记述为限”。至于国际摄影社罗谷荪拍摄了大量的图片,为《申报》的《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画报》和《大公报》每日画刊栏刊登的《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特辑》提供了大量图片资料。时事新报毛以信则为该报的奥运报道提供了稿源。香港中兴日报吕先生则限于资料,详情不知。

因此,最早参与奥运报道的中国记者不是一人,而是一批记者。如果从奥运赛事报道的狭义奥运报道来说,冯有真可以说是中国现场采访奥运会的第一人;但是从广义奥运报道(与奥运会相关的一切报道)看,中央日报社储安平、国际摄影社罗谷荪、时事新报毛以信、香港中兴日报吕先生,也参与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报道。■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讲师)

注释:

①潘湛钧:《中国参加奥运会的第一个记者冯有真》,《文史苑》1987年第1辑

②劳理、杨洋主编:《新编青年知识手册》第97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③张云柱等编著:《奥运百科知识全书(下编)》第585页,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

④毕雪梅、贾静:《体育新闻学概论》第244页,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⑤薛文婷:《浓墨重彩的1936年柏林奥运报道》第30页,《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3期

⑥《中央社采访部欢饯冯有真》,《中央日报》1936年6月23日

⑦《我国参加世运会代表团昨由沪启程赴德》,《中央日报》1936年6月27日

大学院运会总结范文第5篇

11月9日,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第四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在上海开幕。论坛的主题为“体育改革:攻坚与突破”,旨在为体育博士群体搭建高水平、多领域的学术舞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激发体育博士和青年体育学者进行学术钻研的热情,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和改革进程中所面临的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关键性问题进行攻克和破解。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群体司、竞体司、科研所、体操中心的领导,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的领导和专家,部分体育院校科研处、研究生院、地方体育科学学会负责人,各高校和体育科研单位的青年学者和博士研究生等100余人参加了论坛。

围绕体育改革主题,本届论坛设立了体制改革与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群众健身需求与体育组织支撑缺失、竞技体育结构失衡与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等4个研讨专题。同往届相比,本届论坛更加注重实践,不仅邀请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海外的资深专家,还特别邀请了总局群体司、竞体司、体操中心等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的一线主管领导,将体育实践前沿的宝贵经验与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紧密结合,产生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新思维、新观点、新成果。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司长蒋志学作了《从奥运会体育科学大会看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的大会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以中国代表团参加历届奥运会体育科学大会的历程为线索,总结和展望了国际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我国体育科研的进步和不足。他谈到,自2013年起,国家体育总局将设立博士研究生研究资助项目,鼓励体育博士研究生围绕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博士论文选题,将体育事业发展需求同自身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体育大学任海教授作了《论我国体育文化发展方式的转变》的大会主题报告。报告以体育文化的概念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我国目前体育文化发展方式的成因、模式、特征和不足,进而提出了体育文化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并从“魂”“识”“体”“用”四个层次作了论述。

专题论坛以学术沙龙形式进行,总局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的领导和全国各体育院校的知名学者带来了体育实践前沿的最新观点和研究成果,同与会人员面对面的交流。论坛开放的研讨形式,热烈的学术氛围,令参会体育博士同一线主管领导、学界知名专家共聚一堂,交流经验,凝聚智慧,对体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积极思考和共同探索,论坛所产生的新思维、新观点、新成果,为我国体育事业在新时期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方法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