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业硕士论文

林业硕士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林业硕士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林业硕士论文

林业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1.ESP教学理念在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新形势下英语硕士点建设的几点思考

3.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思索 

4.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5.医学硕士研究生互动式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6.英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中转述动词的对比分析

7.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8.中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

9.商务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情况分析

10.硕士研究生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11.英语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现状调查与培养途径分析

12.主题-任务教学模式探究——以地方高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3.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

14.中国应用语言学专业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体裁特征

15.“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1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分析 

17.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18.英语报刊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外英语阅读

19.基于新媒体支撑的面向硕士研究生实用英语教学的探索

20.论英语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问题

2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22.硕士研究生EAP习得模式探索——武汉科技大学某研究所硕士生学术英语习得个案研究

23.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2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2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构成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26.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英语写作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某大学2012级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

27.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分析

28.中外大学生英语硕士论文中四词词块的比较研究

2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30.中国与北美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以农学为例

31.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3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为例

33.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34.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

3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现状调查及教学建议——对浙江工商大学的调查分析

36.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对比研究

37.香港与内地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38.法律英语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定位与教学组织

39.英语硕士研究生第二外语的学习策略探究

40.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41.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通用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42.影响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因素的实证研究

43.英语硕士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44.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核心、目标与措施

45.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46.人文社会科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英语标题句法特征的对比研究

47.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与启示——以赣南医学院为例

48.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49.英语硕士研究生教学之我见

50.英国TESOL专业硕士和我国英语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比较与思考  

51.实施“流利领先法”,培养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以报刊、学术杂志文章为课程材料

52.英语教育硕士教育实践中课堂观察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53.波兰华沙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及启示

54.师范院校英语教育硕士培养问题与对策思考

55.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56.媒体英语素材在法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探究

57.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之我见

58.中国英语专业和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题名的信息结构对比分析

59.“模块+选修”:转型期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60.水利英语方向翻译硕士培养的可行性研究

61.英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自主性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初探——以悉尼大学硕士TESOL专业课堂教学为参照

6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分析

63.对比分析我国英语专业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

64.国内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65.在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66.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 

67.浅谈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改革 

68.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69.英语硕士研究生科研阅读现状与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70.从课程本质透视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 

71.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72.说写并重 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 

7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的启示 

74.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特点的实证研究 

75.理工类院校英语本科与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76.论英语专业硕士论文致谢辞的语用失误

77.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78.试论工程硕士英语课程交际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

79.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80.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81.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82.车辆工程专业工程硕士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EPBEP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83.英语专业本科至硕士英语词汇学课程三级分级教学设计

84.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85.广西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论文调查和分析

86.浅谈英语翻译硕士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87.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创新特征研究 

88.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8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写作中重述话语之语用功能习得研究

90.专业硕士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启示——以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91.人际关系管理论与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模式

92.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与课程评析

93.英语硕士论文写作方法论要

94.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9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与自我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96.基于教育语言学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思想与学术能力发展的思考

97.民族高校医学硕士对医学英语需求的调查分析

98.自助式讲课学习模式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99.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100.基于ESP教学理念开展公共卫生硕士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101.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102.从中介语视角分析工程硕士英语会话的句法范式

103.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与EAP教学——以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0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与实践

105.从英语教学法的视角探讨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107.浅议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8.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09.涉海院校硕士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10.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优化——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111.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引言的体裁分析

112.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水平综述——兼谈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13.关于提高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英语阅读教学的想法

11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思考与构想

115.论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

116.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环境的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研究

117.工程硕士英语实践教学途径探索

118.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119.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专业特色——关于西部地区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

120.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调查分析——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121.浅谈英语专业硕士论文的选题

林业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农林经济管理硕士论文范文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农林经济管理是较早设置的专业,为国家的农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浙江农林大学是浙江省唯一的农林本科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浙江农林大学具有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老专业。该专业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1996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3年被评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批准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对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的指标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隶属于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招生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25届16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较大,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向,从单一的以农林业单位为主向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等多种类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级以上领导岗位,体现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每年招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60名左右,现有在校生247人。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占教师总数的32.4%,副高级职称20人,占总数的54.1%;54.1%的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来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多方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开展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国农林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改革情况,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召开了农林经济管理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研讨会等,最后邀请专家对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2)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层面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离农倾向明显,就业去向与其他经管类专业并无差异,特色与优势不明显。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肩负着为现代农林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2009年,浙江林学院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随即制定了《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纲要》明确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能力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适时调整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农林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经管单位等从事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顶天立地的师资队伍

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主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引进包括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的引进。建设期内,共引进博士7名,其中国外高校1名,国内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请4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地方工作人员和农林企事业单位人员、3名国外著名高校的教师为兼职教授。积极鼓励年青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及到基层挂职锻炼。建设期内,5名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中国科学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访学,5位教师到农村基层或农林业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这些措施,使师资队伍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既掌握学科前沿又了解农村实际),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显著优化。高级职称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为54.1%,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事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博士学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为2011年的54.1%。教师由原来主要毕业于林业院校,改变为既来自国家重点农林院校,也有来自于国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2)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

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氛围,鼓励老师从事科研与教学研究。建设期内,共立项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8项,科研经费达44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SCI或SSCI、Ei、ISTP)收录18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浙江省科技兴林奖等各类科研奖励共20项。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共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获得浙江省教学研究成果奖、校级教学研究成果奖共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从近年的发展来看,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为科研促进教学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1)构建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修订了教学计划,着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由两个平台构成,公共基础平台及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学分合计为40.5,占总学分的24.5%。为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提供保证。

第二,强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设置强调实践环节。一是加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如林业概论、现代农业概论等课程设有实习环节,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均设有模拟实习。二是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综合实习主要设置了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期1周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三是设置社会经济调查与应用文写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社会经济调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第三,显特色。为了显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差异,充分发挥学校和地域优势,在专业选修课中,按方向设计了两个模块,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块(选修模块Ⅰ),二是农林企业管理(选修模块Ⅱ)。

(2)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建设期内,有计划地开展了以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重点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具体包括:

①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教师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新列入校级精品课程8门,现有校级精品课程14门,通过学校验收的8门。林业经济学和林业财务与会计2门省级精品课程,均于2010年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验收。②加强教材及教辅资料的建设。以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已有主编《现代林业企业管理学》、《管理学案例》、《会计学基础》、《林业财务与会计》等教材的基础上,主编教材5部、副主编2部、参编2部。同时,加强教辅资料的建设,如林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有实习环节的课程均有相应的实习辅助资料。③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倡导国际参与式课堂讨论方法。如在林业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介绍乡村快速评估技术(RRA)和参与性评估方法(PRA)时,设计一些主题,以行政班为单位分为5~6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只分析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规定每组的讨论时间和汇报时间,由小组成员自主确定每组的协调人、观察员、记录员等展开。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如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开展网络课堂网上互动。各课程组在建设网络课堂的过程中,开通网上讨论,使师生互动不断加强。

4.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1)构建一、二、五分类实践教学体系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除课程实习外,构建了一、二、五分类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指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二指两个平台,面向全体学生的平台和面向优秀学生的平台。五是指五个支撑点,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专业综合实习两个支撑点,面向优秀学生的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大型专题调研三个支撑点。

一是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实施,构建基于应用性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和规范,在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安排专业老师指导学生撰写中期论文。中期论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学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农村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必须有实际的调查资料和数据支撑。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必修环节。在毕业论文环节,强调选题需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与导师的课题相结合。通过实施中期论文,强化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使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2007-201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入选校级优秀论文12篇,毕业论文的优良率达41.24%。专业综合实习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经济的调查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例,第1周为外业调查,第2周为内业整理和综合分析报告撰写。调查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开展工作,教师轮回指导和检查。这一以专题调研为特色的综合实习,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从提出问题和目标-设计问卷-实地调查-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报告得到全过程的训练。经过多年的实施,综合实习制度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是通过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大型专题调研等第二、第三课堂,构建基于创新型目标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由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社团开展学术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上共获得了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11项的好成绩,在校期间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学校和浙江省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申报和实施的全过程。2008-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成功申报项目共24项,其中省级6项。大型专题调研主要是指部分学生参与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专题调研。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挑选了共28名学生参加了农业经济相关课题的调研。通过参加大型专题调研活动,使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建设期内,主要抓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的建设。

一是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总面积600m2,下设6个实验分室: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分室、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分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分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分室、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分室、金融模拟实验分室。建设期内,新增教学设备(包括软件)近158万元。现有教学设备总值近432万元。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新建实习基地11个,现有校外实习基地达21个。

二是图书资料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所需的图书资料除由学校图书馆提供外,由学院图书资料室和专业特色资料室提供。经济管理学院图书资料室,每年及时采购能反映专业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图书资料。现有藏书1.5万册、学术期刊310种、报纸40余种。同时,建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资料室1个,现有各类资料和藏书800余册。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几点思考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就业趋向是以非农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公务员等)为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体现特色与优势,适应现代农林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务三农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除通过对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的调整与优化外,更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同时打通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的路子。

其次,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密切结合,全方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奠定稳固的基础。同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最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涵盖经济、管理两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当前迫切需要加强管理类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长期以来,高等农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加强经济学课程,轻视管理学课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农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本专业在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农林企业管理模块,安排1周时间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但总体来看,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综合实习的执行存在较大的难度,效果不理想。为此,需要增加涉农企业管理类课程,并较好地落实综合实习,努力提高实习效果。

农林经济管理硕士论文范文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摘 要: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06、07级115名学生的调查,笔者从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课程设置、导师制度建设及学生主观就业认知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毕业生 就业 影响因素

随着国家林业经济的兴起,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落脚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据统计2009年14名获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硕士学位的毕业生中, 除去1名转为攻读博士学位,2名出国外, 另11名硕士毕业生无一人在林业领域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专业就业实况与培养目标有脱节,值得对专业的就业作进一步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诸多对林业人才就业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林业人才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2)调整专业设置以促进林业人才就业;(3)林业人才就业途径。但众多研究缺少对林业类人才就业状况的实地调查,而且对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集中在定性分析和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上,去不能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校学生高考报考本专业的动机、本科期间学习兴趣、学习状况、学科发展状况等影响林业类人才就业的校园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因此,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利用访谈法、抽样调查、二手资料搜集等调研方法,在询问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和经济管理学院老师的基础上设计问卷,以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06、07级115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来分析影响林经类人才就业问题的因素。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5份,有效

1.专业兴趣及课程体系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了解一个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感兴趣对于了解学生在本科期间学习本专业的认真程度、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对于本专业的忠实度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115名被调查者的调查发现71%的学生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并不是凭个人兴趣选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为考生高考报考志愿时所谓冷门专业。

进一步的调查可知,76%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本科毕业后的选择不会与农林有关。而这些被调查者欲进入的行业大多涉及到企业管理、新闻媒体、财务、金融、营销等当今社会上所谓的热门行业。当问及他们为什么放弃农林行业时,50%的被调查者选择对此行业无兴趣42%的是因为此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与时代不符仅有9%的被调查者转移到其他行业的原因是自己的能力所限。

同时,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农林+经济+管理三管齐下的学科,学习课程多样化。但通过调查发现,115名被调查者中43%的反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阶段所学课程覆盖面太广,所学知识不扎实、不系统,33%的选择不能很好地与自己以后的选择相结合, 18%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特色课程太少,不能满足自己本科阶段对本专业的学习,仅7%的学生认为富有特色,为自己以后的选择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广泛,虽利于拓宽该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但是课程的多、杂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对本专业进行深入的学习,从而对知识不能有效的把握和综合利用。

专业学习兴趣低和课程学习不扎实、不系统等降低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每届的考研率。据统计,近几年本专业每届的考研率仅为3%。由于农林作为一个传统经济部门,较冷门, 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降低,有的学生想通过转专业考研的途径达到跳出林门的目的,据调查,考研的同学中30%的表示考研时要重选专业。转专业考研无疑又加大了考研的难度,使此专业学生不能继续深造,加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

2.导师制度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学生三年级时开始设置导师,通过调查本专业导师制度的建设情况,得出如下结论:

2.1学生普遍期望设置导师提前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49%的认为大二开始设置导师的优势较明显。

2.2 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较高

通过被调查者对导师满意度打分(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1分)知:导师平均得分为8.427,同时90%的被调查者在710分之间,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较高。同时为了分析导师满意度是否有性别差异,进行了t检验双样本等方差假设,得t=0.9563以上两个方面说明导师制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学生教育、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可是,经过深入调查发现,82%的被调查者表示导师主要在思想、学术上给予指导,只有5%的说导师在生活、就业方面给予的帮助最大,更有部分被调查者抱怨:课余时间与导师见面机会少,平时除了课程学习、课题研究之外,导师很少给予就业方面的指导。

笔者经过分析认为存在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

第一、导师精力有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注重学术研究,导师自身科研和教学任务较多。平时专注于教学和科研的导师时间和精力不足,对学生就业信息关注较少。再加上带的学生越来越多,导师对每个学生指导的时间和力度也势必相对减少和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导师与本科生交流的时间和质量,导师也就不能给学生包括就业在内的全面指导。

第二、本科生缺乏主动性,师生关系生疏。本科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决定了他们与导师接触的程度。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强,影响其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与导师沟通的主动性。

3.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各个高校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学校主要是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二年级时8个课时的公共课),收集、就业信息、举办就业讲座、开展校园招聘会、提供政策咨询和为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等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和帮助、促进学生就业。经调查可知,学校网站及招聘会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

传统意义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本应该直接面向的就业单位是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林业系统的政府部门。可是,学校进行的就业指导工作通常是面向全校学生,并没有突出专业特色,不能给各个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通过对通过校内招聘信息您对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了解程度如何?的调查发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能从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中全面的了解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信息。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校针对本专业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信息较少,不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了解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人才数量、能力要求,从而限制了林业管理人才向此方向流动的可能性。

4.学生就业认知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在调查中,75%的被调查者认为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比其他专业就业难。经过调查,就主观因素来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4.1就业地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从毕业生流向的地域来看, 北京、上海及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吸引了三分之二的毕业生, 中部及省会城市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东中部学生去西部工作的意愿却极低。为了探究学生的生源地与工作地点的选择是否具有关联性,本论文采用了交叉列联表分析方法,即通过?状2(卡方检验)= 其中Eij=nijnij=ninj/n i=1,2,3 j=1,2,3,4 临界值为?状2[(i-1)(j-1)]。

按上述原理计算得?状2=2.641 10-11选择就业地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的就业,从而出现有业不就,地区拥挤的不良现象。

4.2 注重非林业系统的精英岗位,期望工资偏高

根据调查,70%的被调查者要求到非林业系统的实力派企业就业,对自己的就业岗位要求较高而对小型企业不屑一顾;仅有10%的表示只要找到工作即可,其他条件都无所谓。同时,被调查对象要求起点工作的月薪在20004000元之间的占到67%,还有13%要求月薪在4000元以上。据《2007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显示,24.8%的本科毕业生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40.9%的毕业生起点工资为1000元-2000元。

林业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灌木,蒸腾耗水,蒸腾速率

 

目前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不足,南方也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城市绿化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1]。园林植物自身耗水量过大,这导致了水资源匮乏与园林景观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虽然以往对植物蒸腾耗水特性有较多的研究,但大多集中在自然林方面,对园林绿化植物蒸腾耗水特性的研究甚少。研究植物的蒸腾耗水规律和耗水特性对于低耗水树种的选择、水资源的优

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3,4],在城市园林绿地中,灌木和小乔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本试验以3种青岛主要的灌木树种为研究对象蒸腾速率,对其蒸腾耗水特性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以期为城市绿化低耗水树种的选择、水资源的量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设在青岛农业大学试验基地,青岛地处太平洋西岸,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滨临黄海,东与朝鲜半岛、日本隔海相望,是山东及沿黄河流域最大的出海口,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年平均气温12.7℃。最热的8月份,平均气温25℃;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1.3℃,年降雨量420mm左右,无霜期195d。

2 材料和方法

2.1实验材料

选择青岛市3种主要花灌木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金银木(Lonicera maackii )、锦带花(Weigela florida)为研究对象蒸腾速率,所选植株为2~3年生生长良好的植株,要求植株株形及大小基本相同。于3月31日将苗木从苗圃中起出栽于花盆中(花盆为直径30cm,高28cm),盆土取自苗圃。浇足定根水,进行常规管理,确保苗木成活。

2.2实验设计

本实验选用连翘、金银木、锦带花3种植物作为参试苗木。每种10株,每5株为一组,一组为控水组,另一组充分供水作为对照组。观测期为2010年5月5日,在观测日前一天将所有参试苗木浇透水,控水组植物不再浇水,对照组植物正常浇水,观测期内每天18:00用电子秤(30kg,1g)对盆栽苗木称重,为防止土壤蒸发散失水分,用塑料薄膜将盆体严密包扎,确保苗木蒸腾耗水是土壤水分流失的唯一途径。

2.3 试验方法

2.3.1 蒸腾速率的测定

利用Lcpro+光合系统蒸腾速率,观测期内每天从6:00—18:00,每隔2h观测一次,在参试植物体上随机选取向阳面叶片,每株取3-5片叶,每叶片取3-5个瞬时蒸腾速率值,取其平均值。

2.3.2 植物蒸腾量的测定

每天18:00时用电子秤称取各盆参试苗木的重量,当日与前一日花盆重量的差值即为当日的蒸腾量。

2.3.3 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的重量含水量,每个观测日蒸腾速率测定结束后取控水组花盆的土壤,利用电子天平称铝盒得数据m0,用铝盒取土样,称重得数据m1,之后放入烘干箱内105℃下烘干12h,然后取出再次称重,得数据m2,计算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 m1-m2/m1-m0×100

2.3.4 叶面积的测定

采用方格纸法测定植物叶面积。首先测定单叶叶面积,然后点数叶片数量,计算总叶面积。

2.3.5 数据分析

将观测数据利用Excel软件处理,进行相应的曲线分析蒸腾速率,评价植物的蒸腾耗水特性。

3 结果与分析

3.1水分充足条件下3种灌木蒸腾速率日变化规律

土壤中的水分进入植物根系后,通过茎输导组织向上运送到达树冠层,经由气孔蒸腾(包括角质层及皮孔蒸腾)转化为气态水扩散到大气中去,蒸腾速率是植物耗水特性的主要指标之一[5]。

图1 水分充足条件下3种灌木蒸腾速率日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水分充足条件下,连翘呈典型的双峰型曲线,金银木和锦带花呈单峰曲线。连翘蒸腾速率的峰值分别出现在午前10:00~12:00和午后14:00~16:00;金银木和锦带花蒸腾速率日变化趋势一致,6:00~14:00一直升高,在14:00~16:00达到最高峰,之后急剧下降。金银木蒸腾速率日变化幅度大于锦带花蒸腾速率日变化幅度。

3.2控水条件下3种灌木蒸腾速率日变化规律

在控水条件下,3种灌木蒸腾速率随控水时间的延续而下降(图2-4)。

图2 连翘控水时间与蒸腾速率日变化的关系

图3 金银木控水时间与蒸腾速率日变化关系

图4 锦带花控水时间与蒸腾速率日变化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在控水的第1d,3种灌木蒸腾速率与充分供水下相同,连翘蒸腾速率呈现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最大蒸腾速率出现在14:00。金银木和锦带花呈单峰曲线,峰值均出现在午后14:00;控水第4d,连翘由双峰变单峰曲线蒸腾速率,峰值出现在12:00,而金银木和锦带花由单峰变双峰曲线,中午前后有明显的暂缓期;控水第8d,3种灌木都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2:00;控水第12d, 3种灌木蒸腾速率都呈单峰曲线,峰值都出现在上午10:00;控水第16d,由于干旱胁迫的加重,蒸腾速率变化平缓,单峰曲线不明显。16d以后,光合仪已测不出三种灌木的蒸腾作用,至此,控水实验结束。

综上所述,随着控水时间的延长,土壤含水量的下降,3种灌木的蒸腾速率降低,高峰期提前。

3.33种灌木耗水速率的日变化

单位面积上的耗水量即耗水速率,它能衡量不同树种的蒸腾耗水能力[6]。

图5 3种灌木耗水速率日变化

从图5中可以看出:金银木和锦带花一天中耗水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2:00-14:00蒸腾速率,而连翘一天中耗水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4:00-16:00,并且金银木在各阶段的耗水速率都明显高于连翘和锦带花的耗水速率,金银木最大耗水速率为147.77g.m-2,最小蒸腾速率为99.53g.m-2,而连翘的最大值为85.76 g.m-2,最小值为 34.48 g.m-2,锦带花最大值为62.29 g.m-2,最小值为21.92 g.m-2,说明5月金银木耗水量大于连翘和锦带花。

3.4天气状况对3种灌木耗水速率的影响

耗水速率在不同的天气情况下差异较大。了解树木在不同天气情况下的耗水差异,对于准确计算绿地需水量,并根据天气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灌溉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图6 天气状况对3种灌木耗水速率的影响

从图6中可以看出,3种灌木耗水速率均为晴天>阴天,其中金银木耗水速率差异最大,由1018.91 g.m-2降为448.83 g.m-2,阴天耗水速率仅为晴天的44.1%,并且金银木在两种天气情况下的耗水速率都明显高于连翘和锦带花的耗水速率。连翘的耗水速率由575 g.m-2降为279.54 g.m-2,阴天耗水速率为晴天的48.6%蒸腾速率,锦带花由391.56 g.m-2降为199.95 g.m-2,阴天耗水速率为晴天的51.1%。由此可见,金银木耗水速率受天气情况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连翘,受天气情况影响最小的是锦带花。

3.4土壤含水量与蒸腾速率的关系

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植物蒸腾耗水的主要因子之一 [7],土壤含水量与植物蒸腾速率的关系如图7:

图7 3种灌木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从图7可以看出,3种灌木的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明显的正比关系。在观测日前一天将所有参试苗木浇透水,第二天早晨土壤处于饱和含水量状态,即三种灌木土壤含水量相差不大,在23.65%左右。在土壤含水量减少的过程中,连翘、金银木和锦带花的蒸腾速率呈下降趋势。控水开始阶段,连翘、金银木和锦带花的蒸腾速率与充分供水下蒸腾速率相同,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5.59%时,3种灌木的蒸腾速率迅速下降。

4 结论

(1)水分充足条件下,连翘的蒸腾速率呈典型的双峰曲线,其峰值出现在午前10:00和午后14:00;金银木和锦带花的蒸腾速率呈单峰曲线,其峰值出现在14:00。

(2)金银木和锦带花一天中耗水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2:00-14:00,而连翘一天中耗水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4:00-16:00。春季3种灌木耗水速率表现为金银木>连翘>锦带花蒸腾速率,金银木晴天最大耗水速率达1018.91 g.m-2,在城市绿化建设时要注重植物的合理配置。

(3)土壤含水量与植物蒸腾作用呈显著正相关,控水第1d,由于水分充足,控水组3种灌木蒸腾速率与充分供水条件下相同,随控水时间的加长,土壤水分含量的下降,3种灌木蒸腾速率降低,高峰期提前。

(4) 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合理高效的利用园林植物。例如在植物配置时可以选择低耗水性植物,选择日耗水进程不同的多种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有利于一天中土壤水分的均衡供应,从而达到减少水量支出的目的,进而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

参考文献

[1]刘江.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9.

[2]李吉跃,周平,招礼军.干旱胁迫对苗木蒸腾耗水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2,22(9):56-58.

[3]王瑞辉,马履一,奚如春,等.北京7种园林植物及典型配置绿地用水量测算[J].林业科学,2008,44(10):63-68.

[4]武金翠.合肥市主要园林植物及典型绿地耗水规律的研究,2007,安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5]王颖.北京地区常见城市绿化树种蒸腾耗水特性的研究,2004,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朱妍,李吉跃,史剑波.北京六个绿化树种盆栽蒸腾耗水量的比较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1(28):65-70.

[7]付海曼.城市环境下银杏蒸腾耗水特性及其调节机制,2009,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林业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封育; 生长状况;自然更新;

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1主要研究内容

封山育林对乔木树种的影响:

(1)封山育林对乔木高生长的影响;(2)封山育林对乔木蓄积量的影响;

(3)封山育林对幼林自然更新复壮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

将每年调查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固定样地调查。固定样地分别设置在香池子、大殿沟、狭子沟、哈拉乌北沟、天池湾、乱柴沟六条沟谷中,共设置40m×40m样地100块。通过对100块样地调查数据的分析对比,说明封育成果。

天然次生林天然更新复壮的调查

(1)对于乔木树种,设置100块20 m×20 m样方,样方内进行每木调查,和天然更新苗木数量、多度盖度等定位监测。

(2)同时设置50块20 m×20 m固定样方,主要调查油松天然更新苗。

(3)在山杨集中分布区设置30块20 m×20 m固定样方,进行天然更新调查 [65]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退牧还林对乔木树种生长状况的影响

我们把项目实施的前一年2000年视为对照(CK),根据2001至2012年封育区天然青海云杉林青海云杉调查每年五个标准地的高生长量和林分郁闭度平均值,并利用SAS计算机分析程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表2

3结论

利用从2000年至2012年时间序列上,调查区域内乔木植物群落更新、生长的连续变化状况及演化趋势,说明封山育林措施是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验证了封育措施在时间序列上的前期效应明显。

封育后,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建群种为油松、青海云山、山杨)自然更新状况良好,证明封育措施可以促使天然林正向演替进程,加快其恢复速率,同时从天然更新的速率和群落稳定性综合考虑,青海云杉林自然更新好于油松林和山杨林。到2011年末植被覆盖度达80%左右。

封山育林措施是解决贺兰山天然林生态退化,恢复定级群落的有效途径之一。没有实施封育之前,由于人畜的危害,致使天然更新幼苗大量死亡,幼苗无法保存下来。大量更新幼苗的死亡,导致群落结构不完整,衰老株、病枯株多,幼苗和幼树数量少。长期发展势必导致整个林分衰退。封山育林后,群落内的幼苗、幼树大量繁殖,群落趋于稳定。到2004年,青海云杉林的天然更新幼苗和幼树大量出现,出现幼苗、幼树的样方达到90以上。到2012年时,则分别为100%、92%、66.7% 。与2004年相比变化不大,特别是青海云杉和油松,天然更新状况处于顶级状态下的自然平稳更新类型,而山杨则因自然演替规律作用,天然更新处于下降状态。

参 考 文 献

[1]马万里,罗菊春.贺兰山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

[2]张学权.植被生态恢复与退耕还林的植被建设探讨[J].《热带林业》.2004.

[3]张勤敏(导师:常金宝).贺兰山西坡封育区内植被恢复与多样性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2010.

[4]赵登海,徐建国等.退牧还林对贺兰山保护区森林植被及生态环境的影响[J].内蒙古林业.2007.3:22-23.

[5]赵玉山,孙萍等.封山育林对贺兰山生态环境的作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4.27(4):7-9.

作 者 简 介

林业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数量化理论;森林立地类型;划分

中图分类号 S7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2-0184-01

在社会发展中,生态建设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林业的发展面临广阔的前景,随着我国退耕还林等一批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的实施,如何做到适地适树、精确造林,最大限度地提高造林成活率是保证林业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林地是森林的载体,是林木生长的基础,立地条件与林木的生长发育息息相关,立地条件中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生物等因子与林木的生长发育联系密切。立地条件不同,林分生长潜力变现出来的差异很大,对相应的营林技术措施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对森林立地条件进行立地类型划分,是因地制宜和适地适树的重要手段,是森林可持续经营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现通过对登封林场少林寺林区91个小班二类调查资料,运用数量化理论对侧柏适生立地条件进行研究,为景区防护林的人工营造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国营登封林场位于登封市西北部,居嵩山山脉南坡,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4'-113°57',北纬34°26'—34°33'。该地区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2℃,降雨量为563毫米。境内土壤自下而上分布着褐土,棕壤两种类型。在山上部属于棕壤类型,植被覆盖度大(80%左右),坡度较缓。部分中高山坡度大,冲刷严重,植被覆盖度小(5%左右),属于岩石地带。林区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的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以华北植物区系成分为主,兼有华中、华东,西北、西南等区系成分。

2 资料收集

基本资料有以往登封市二类森林调查资料,对某些小班中指标不全的现场进行取样,重新进行测量。并考虑到用于分类的因子应具有稳定、直观,易测定、好掌握的特点,选取与立地类型关系紧密的,有代表性的指标,包括海拔,坡度、坡度级、坡位、坡向、土壤名称、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土壤质地、砾石含量、林分年龄,林分优势高等。用常规方法调查上述指标。

3 方法与结果

3.1 立地条件因子的选择

影响林木生长的因子有很多,对分类因子应当具有稳定、直观,易测定、好掌握的特点。土层厚度直接影响林地土壤养分和林木根系的生长;坡度、坡向对林木的水肥条件和土壤结构结构影响较大,初次之外对日照、气温、降水量和土壤性质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差别;海拔对森林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影响显著。可见,土层厚度、坡度、坡向、海拔对林木环境生长具有很深的影响。初次之外土壤名称林分年龄,林分优势高是林木对环境因子的表现。用常规方法调查上述指标。

3.2 eij型数量化方法模型介绍

eij数量化方法是根据林知己夫的数量化理论Ⅳ,对多指标样品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这些指标可以是数值,也可以是数量化后的定性指标。数量化理论首先对各样品(或变量)之间定义一种亲近度,然后依据林知己夫准则对每一个样品赋予二维值,并在赋值平面上点图,将位置相近者归为一类。

亲近度是设有n个样品每一个样品有m个指标,其原始数据矩阵为:

X1×m={x11,x12,x13……,x1m}

X2×m={x21,x22,x23……,x2m

…………………………

Xi×m={xi1,xi2,xi3……,xim}

…………………………

Xn×m={xn1,xn2,xn3……,xnm}

对于第i个样品和第j个样品之间的亲近度,eij型数量化方法有相似系数、绝对距离的倒数、马氏距离的倒数等定义或将定性指标数量化后计算亲近度。

3.3 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结果

根据数量化理论Ⅳ,登封林场少林寺林区立地类型大致划分为6类。表1为登封林场少林寺林区91个小班具体划分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运用数量化理论Ⅳ,对森林立地类型进行划分,简洁明了地评价了立地条件,对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结果可以比较好的反映出实际状况,可以对林场的森林经营和营林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综合根据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材料所提取研究因子,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各因子对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结果影响显著。

参考文献

[1]马天晓.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森林立地与评价[J].河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