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关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坚持的批评立场,从当今我国社会文化现实出发,探析詹姆逊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理论与当今我国大众文化现状的相关性,这种研究的立场和角度为我国大众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宏观上提供了指导作用。

一、近几年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国内研究述评

目前,国内翻译过来的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著作主要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文化转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政治无意识》《语言的牢笼与形式》和《:文化与政治》。从发表的论文来看,国内关于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的研究是近几年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集中于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批评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对我国大众文化的影响、后现代文化理论与等方面研究。近几年,国内关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内容和特点的研究。詹姆逊从后现代主义视角提出关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论断使之成为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开创者;其归纳概括出后现代主义文化特点———深度消失,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消失,距离感消失,对理论界的影响十分广泛。同时,他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已成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主导,后现代社会中文化大众化、文化视像化和文化商品化等文化问题日渐突出,文化与资本相互渗透,从而揭示出后现代社会文化转向的本质。詹姆逊研究文化问题角度与传统的从经济和政治视角不同,他注重从历史的深层逻辑对文化进行探析,尤其注重从社会生产方式与文化生产之间的联系来探析文化问题。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必须透过“文化主导”的概念来掌握。关于这一观点,国内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刘永杰认为,詹姆逊提出的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对于后现论建构贡献最大,并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这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也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1]。刘梅指出,詹姆逊提出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核心词语:文化扩张、文化历史分期、文化超空间、文化意识形态、文化“他者”视域等,这些范畴构成了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的总体轮廓,这不仅对“后现代主义文化是什么”做出回答,而且也一般性解答了“文化是什么”的问题[2]。国内其他学者通过对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的研究也指出,詹姆逊通过分析文化发展的资本逻辑与文化经济内容,考察文化形式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演变与辩证关系,判定文化表现的现实境遇与时空特征,关注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与乌托邦诉求及文化政治使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立场和态度。与此同时,詹姆逊以“空间逻辑”来建构后现代文化理论体系,从“空间”维度思考后现代的历史分期问题。在对一系列后现代征象的认识上,他认为影像文化的流行是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并从主体、历史等角度分别展开论述。

在对零散、破碎的后现代文化景观分析之后,他为试图解决后现代社会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而提出“认知绘图美学”的方案,在以解构、颠覆为主要精神指向的后现代语境中,表现出独特的“乌托邦”守望精神。总之,詹姆逊的思想方法包括“从整体上把握对象”,他也擅长将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和把握,“历史”在其著作中是一个关键词汇。在《政治无意识》这一本书中,他就以“永远历史化”这个口号作为开端。詹姆逊在其力作《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中明确指出:“我在本文所勾勒的后现代主义,乃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而非把它纯粹作为一种风格潮流来描述”[3]。二是从詹姆逊的观点看中国大众文化的研究。詹姆逊解读大众文化的方式既有宏观的一面,也有细致的一面,既作为一种讨论社会普遍问题的特殊方式,也存在深刻的分析性和有效的解释力。他的这种研究方法对我国的大众文化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詹姆逊认为,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后现代同样会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因此,他着重强调后现代主义文化问题应在世界范围去研究,同时提出发达国家的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之间保持一种张力是世界文化发展所必需的论断。不过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詹姆逊分析后现代文化现象是站在以美国为主导地位的西方社会立场,他所指的后现代是西方文明危机的一种产物,他的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批评理论是基于西方大众文化传统进行的,而我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殊社会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语境。因此,我国学者们普遍认为,詹姆逊的大众文化理论不仅适用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我们应该用辩证眼光看待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观,并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相结合,批判性的借鉴和吸收其理论,从而对我国的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实践进行丰富和发展。对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不应该照搬,也绝不能照搬,我们可以进行借鉴。

国内学者认为,詹姆逊对文化乌托邦特性的阐释非常符合中国大众文化现状和特征。比如影像文化以及网络文化所组成的部分占我国文化相当大的比重,而詹姆逊指出的“乌托邦”特性是这些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现代化的新媒体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这都可以让观众群体暂时忘记现实而沉浸其中,这就是中国大众文化的乌托邦特性的种种现象。不过事情都是既有利也有弊,大众文化的乌托邦特性的消极影响体现在它正在消解着人们的主体性,而积极的作用是大众文化的乌托邦特性为人们向上精神的树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的乌托邦特性为人们提供了对理想生活追求的精神动力,出色的励志类文化作品也增添了人们追求“正能量”的思想精神动力。三是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启示研究。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两面性,金无足赤,詹姆逊的理论也存在令人难以完全同意的部分,例如中国许多学者对他的“西方中心论”观点进行批判,学者们认为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中仍然存在着发达国家的自身优越感,这就必然影响到詹姆逊的理论观点,所以,我们在研究他的后现代文化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时,一定注意他的基本立场。但是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的研究方法对于我们思考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内在矛盾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当今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与西方文化进行交流时要进行良性的互动发展,吸收其精华,理性地交流,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渊博的文化精品。在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冲击下,我们如果仍然固守中国传统文化,试图重返我国经典文化时代,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只是单纯为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需要,任其大众文化自由发展,最终只能使我国文化精神空虚、主体沦丧,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应该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认为:“所谓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一种追求人生意义或价值的理性态度,即关怀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由、人与人的平等、社会的和谐进步、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等。”[4]另外,陈思和教授说过,人文精神就是“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一种对于人类发展前景的真诚和关怀,一种作为知识分子对自身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专业岗位如何结合的总体思考。”[5]所以,我们应该在保留大众文化积极成果的同时,借鉴后现代主义中对现状的反省以及对“神性”的追求。

二、近几年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国外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后,詹姆逊开始转向文化问题,起初这一研究方向的转向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随着后思潮的出现,詹姆逊后现论才被学术界逐渐重视起来。和中国学者对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研究相比,西方学者则更早开始对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关注,并且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国外的理论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和挖掘詹姆逊后现论的深刻意义,使得以前文学界没有及时被发现的重要问题浮出水面。比如将詹姆逊和的关系进行对比问题的研究以及对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探讨等等。国外学者普遍认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奠定了他在现当代文化理论界不可动摇的地位,是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理论思想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后现代语系和理论相结合的产物。詹姆逊文学生涯正式开始的标志是《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的问世。20世纪50年代,詹姆逊认为当时盛行的现代主义视野太狭隘,并且指出当时现象学侧重于主体表象投射的研究方法是说明不了文学与当下社会的内在联系,这些观点表明詹姆逊与当时盛行的现代主义已经开始出现分歧。同许多后现代的学者相比较,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问题的研究也更加有理论的深度与现实意义。国外许多学者给予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极高的评价与肯定。当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活动家佩里•安德森对詹姆逊后现代的文化、社会—经济和地域—政治层面的理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詹姆逊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安德森认为自己的重要著作《后现代主义起源》也是从詹姆逊理论中获得的灵感。英国著名学者肖恩霍默在自己的著作《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导言里详细地介绍了作为理论批判家的詹姆逊的文学作品、对詹姆逊的理论和政治方案定了位。他高度评价了詹姆逊的后现论,并提出詹姆逊的后现论在当代世界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永杰.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2).

[2]刘梅.詹姆逊文化研究的倾向[J].研究,2007(6).

[3]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500.

[4]王一川.从启蒙到沟通———90年代审美文化与人文精神转化论纲[J].文艺争鸣,1994(5).

现代文化范文第2篇

外来务工人员:一次生动法制教育课

当天,温宿县古勒阿瓦提乡一富商与其妻子在该乡文化广场上演“与公鸡做尼卡”的小品,震撼了在场所有观众。在长达30分钟的节目演出中,观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小品讲述的是,该乡一名富豪(巴依)一天晚上给妻子说“塔拉克”(口头上说离婚的意思),谁知第二天早上他妻子哭着说要回娘家。巴依求她留下,而妻子认为,他已说了塔拉克,现在他们不能生活在一起。无奈之下,巴依找来下人帮忙出主意。下人告诉巴依,他妻子只有跟别人做尼卡(由毛拉主持宣布结婚的意思)后,重新离婚才能跟他做尼卡一起生活。巴依不愿意让妻子跟别的男人做尼卡,想起“与公鸡做尼卡”这个办法。于是毛拉来了以后,媳妇和公鸡做了尼卡。乡政府干部获悉后,借机对他们俩进行法制宣传和远离宗教极端思想教育。

当天,古勒阿瓦提乡举办“和谐古勒阿瓦提爱心献给他乡人”文体活动,当地近4000名各族群众和10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观看了演出。此次文体活动以机关干部和农民群众自编自演的文艺活动为主,中间穿插蒲塔游戏、带乒乓球跑游戏、顶瓶跑游戏、法律法规知识竞答、去极端化演讲比赛、妇女长发模特比赛、妇女刺绣比赛以及教师代表队、医院代表队、警察代表队、宗教人士代表队分别举行去极端化宣誓签名活动,将文艺演出与各类游戏相结合,让外来务工人员感受到古勒阿瓦提乡的发展变化、找到“回家”的感觉。

“小品‘与公鸡做尼卡’,给我们外来务工人员上了一次生动的法制教育课。今后我们要多学习法律知识,做一名遵纪守法的中国公民。”今年25岁的托乎提・喀迪尔与妻子从莎车县来到古勒阿瓦提乡拾棉花,从9月10日至今,夫妻俩每天可拾棉花140余公斤、收入280余元。他在观看演出后表示,这次文体活动既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作为新时代的农民工,不仅要教育家里人认清“”的危害、远离宗教极端思想、不参与非法宗教活动,还要积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打赢“去极端化”攻坚战。

为观看当天的演出,托乎提・喀迪尔夫妻俩只拾了少量的棉花就与18名同乡匆匆赶到节目演出现场。“通过观看这次节目,我们夫妻俩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免费‘继续教育’,少拾点棉花,我觉得值!希望政府以后多举办这样的活动,我们一定积极参与。”托乎提・喀迪尔说。

长发模特比赛展示女性魅力

“3号选手的头发长度为1.34米。”

“天哪,她的头发长度怎么比我的身高还长?”当节目主持人宣布测量结果时,现场一位小朋友的惊讶声引起观众捧腹大笑。

在妇女长发模特比赛现场,10名参赛选手陆续登台亮相,接受工作人员用卷尺测量头发长度,并依次进行服装与模特表演。台下评委根据参赛选手头发长度、服装、舞台表现力评定出前3名:第一名获得一台液晶电视机,第二名获得一台洗衣机,第三名获得一个电饭煲,其他人员获得电热锅。

来自该乡青吐木尔村的努尔古丽・买木提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今年44岁的她认为,第一次参加这种长发模特比赛既紧张又高兴,这次参赛对于她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使她愉悦身心、充满自信。“‘吉里巴甫’服不是我们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诫身边的广大妇女,不要受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穿上时尚的维吾尔服装、展示女性的风采和应有的魅力。”努尔古丽・买木提说。

宣誓、演讲活动彰显政治责任

“分子挑战的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秩序、人类文明共同的底线,他们打着‘民族’和‘宗教’的旗号招摇撞骗、胡作非为,他们既背叛了自己的祖国,也背叛了自己的民族,他们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

这是在去极端化演讲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热汗古丽・马木提的发言。她认为,创造和谐古勒阿瓦提、和谐阿克苏、和谐新疆,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要每一个人擦亮眼睛,同仇敌忾,暴力就能早日自取灭亡。今年5月以来,她与乡机关干部一道给驻点村发放印有“宗教极端思想的主要表现、如何开展去极端化工作”等内容的宣传资料3000余份,惠及农户1000余人,引导各族群众坚决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

当天,古勒阿瓦提乡医院院长艾则孜・肉孜带领40名医护人员来到活动现场,并参加了去极端化宣誓签名活动。“去极端化宣誓签名活动,能促使医护人员履行‘健康卫士’的神圣职责,担当‘去极端化’光荣使命,引导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非法宗教的危害,坚决禁止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乃玛孜,坚决杜绝戴面纱、着‘吉里巴甫’服和年轻人留异常大胡须的病人及家属进入医疗机构,做到敢管、会管,切实维护医疗场所的良好秩序。”艾则孜・肉孜说。

该院医护人员一致表示,乡里举办的这次活动很有教育意义,能增强广大医护人员的政治免疫力,不让宗教极端思想病毒危害身心健康,带头做好确保本单位的稳定工作。

参加宣誓签名的古勒阿瓦提乡中心小学教师阿斯古丽・艾买提表示,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播科学知识、引领现代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争夺阵地和未来的斗争焦点。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应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校园有效开展“去极端化”教育,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

现代文化范文第3篇

后现代主义自兴起以来,它一直冲击着文学艺术和社会文化。在这种思潮的冲击之下,翻译活动不再被认为是文本间的语符转换,一种机械的复制和模仿,而是一种对话性活动,一种信息的传播活动。1990年,翻译的文化学派代表人物马斯奈特(Bassnett)和勒弗维尔(Lefevem)提出了“翻译的文化学转向”这一口号,标志着翻译的文化学派的兴起。既然翻译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那么,译者所肩负的使命就不应仅仅是将原文的语言信息在译文中予以再现,而且还应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尤其在处理含有文化色彩的语句时译者更应牢记所肩负的职责。就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来说,译者不仅要向汉语读者介绍西方的文化,更多的是要向外界介绍我们中国的文化。

二、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翻译的任务

美国文化理论家弗德里克·杰姆逊一方面看到后现代、后殖民时期全球文化的趋同性,另一方面也看到当今世界图景中不同文化系统的冲突和对抗性。第一世界拥有文化输出的主导权,而第三世界文化则处于边缘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文化的侵略。因此,第三世界文化要采取正确的文化策略,使本土文化展现出新风貌,通过文化对话,进而走向世界。杰姆逊期望第三世界文化真正进入与第一世界文化对话的话语空间,破除第一世界文化的中心性,进而在后现代、后殖民文化潮流中,展示第三世界文化的风格。随着欧洲中心主义的破灭,东方文化或第三世界文化,这种另类文化的价值和内涵正逐步被认识、弘扬,东方文化在学术研究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若使东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翻译是一个不可缺步的中介;它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背景和桥梁,而这种交流既包含着认同、发挥、重建,也伴随着误读、转义、剥离和解构,形成了一个无止境的变通过程。面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如果孤立地、盲目地提倡国学,很可能游离于世界文化思潮的发展之外。张岱年认为,文化系统具有可解析性和可重构性,文化要素间具有可离性和可相容性,并主张对文化结构进行重构,创造新的文化系统。在翻译界,对于异质文化的重视随着文化学派兴起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关注多元文化及其异质性、扩大文化资本、加强文化的对话,已是国际翻译界涉足开拓的—个重要领域。

世界文化秩序的重构,主要涉及到文化态度,即如何看待现代化过程中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的问题。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化经过迷人的春天、成熟的夏天、衰退的秋天,现在已进入僵死的冬天了。季羡林先生则认为,现在已经轮到中国来扮演世界文化主角的时候了。不同文化相互了解、尊重、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

三、中国文化的传递与再现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其文化要发展就不能不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封闭与阻塞只能导致民族文化的贫乏和枯萎,只有交流才会带来生机与发展。韦努蒂认为,在英语中采用异化译法在目前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这样可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因此,翻译的方法不是一个简单的技巧问题,它涉及到翻译所承担的神圣使命能否真正得以完成这一根本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中要把翻译方法与技巧置于历史与文化的高度来认识。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其翻译的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大地》中,由于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尽力中国化,为西方打开了一个了解东方的窗口,使西方第一次看到了实实在在地被感受、思考和表现的中国人。虽然译作里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却为我们现代译者提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一个外国人尚能如此,我们国人更应该在保护民族特色上有所作为。

随着这种翻译方法的广泛使用,中国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将逐渐被西方文化所接受和容纳。龙在东方文化里是势力和地位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里“dranon”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由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西方人也渐渐明白了一些传统文化的表达及含义,dranon也不再是他们心目中的邪恶和恐怖的象征了。

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中医中药、武术气功等术语在译成英语时,在多数情况下则采用音译加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如将“阴”“阳”分别译为“yin”“yang”再加以解释。如果采用归化法或替代,则不能完全传达本土文化的内涵。如:

虽说“萝卜、白菜保平安”是个理儿,但顿顿吃“白菜”,也会受不了的。(愈阳:《大白菜风光不再》)

Although“some radish and Chinese cabbage every day keepsthe dcctors away”is onetruth,yet peopletaint't stand repeatedlyeatmg cabbage at every meal.

现代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文化诗学;西方现代文学;文明;主体;体现

前言

西方文明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化逐渐发展并且成长为一种比较普遍存在的力量,使人的生活呈现出不寻常的位移以及扭曲。由于人生存状态的异化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中的哲学思潮,新的哲学是西方左翼理论当中非常重要的力量。新文化诗学在西方现代文学中的体现,就是在充分的揭示西方文化中“被称为一般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特征的狭隘”。

一、现代文学当中的主体与普遍性

西方文明意识形态的形成是在启蒙者倡导自由、平等等人权概念基础上建立的。因此,自由、平等的思想就被西方文明当成为普遍性标志的秩序,并且逐渐成为了文化规范中的主体建构。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所构造的人物安娜就是希望能够彻底摆脱性别政治的约束,成为一名自由的女性,托尼•莫里森的《苏拉》中的苏拉相信跨种族话语的人生规划,爱丽丝•门罗《逃离》中的卡拉希望能够彻底摆脱男权话语以及阶级的阻碍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但是,意识形态就是将符号秩序当中的特殊性内容加上一种普遍性的渲染,实际上就是指,自由、平等仅属于特定的阶级、性别以及种族,劳动者、女性等却被当成是一个“例外”,被踢出了这个普遍性的秩序。米歇尔•福柯认为,这种对人群进行区分的做法实际上就是为了加强普遍性的话语霸权,维护权利的方法。在旧帝国主义秩序瓦解以后,西方文明又使用客观普遍性的知识话语权维护其霸权地位。实际上就是在无产和中产、女性和男性、西方与东方的对立当中,隐藏着特殊和普遍、弱势和强势、边缘和中心等方向的价值判断。因为西方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所以西方文化才被推上了最高的客体地位,而劳动阶层、女性、第三世界都在这种政治权力下成为了西方文明中的“病症”。这就注定了“例外”主体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构建自由、平等的人权是不可能发生的。西方现代文学对当时社会环境中的人性解放做出了悲观主义观点,这也充分地体现了西方文学当中所存在的历史局限性。

二、东方主义中的东方

在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当中将以西方为中心的东方当成是帝国视野中的“他者”被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称之为“东方主义”。由此看来,“东方主义”中的东方不是真正的东方,而是以西方为中心的东方,是西方殖民主义思想对第三世界和东方的扭曲表述。在西方现代文学作品中,对第三世界、黑人种族等表达的形式就有“东方主义”的影子。因为西方文化所占据的霸权主义将这些“例外”成为了沦陷的主体。在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构建了一名白人女作家安娜,并通过安娜的角色记载了黑人女性和白人男性之间的爱情故事。皮特、保罗都在为自己的爱情挑战种族的殖民秩序,作者对他们的这种行为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但是女性一方却一直保持沉默,作家没有为她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很多读者从始到终都没明白这些黑人女性到底经历过怎样的人生际遇,体验着怎样的生存感受,又拥有着怎样的情感漩涡。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对这些黑人女性的名字都没搞清楚,只能够从白人的口中通过只言片语拼组成她们的轮廓。由此看来,白人和黑人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白人男性不仅占有了这些黑人女性的身体,同时也将她们的文化意识以及主体性进行了否定,剥夺了其话语权。这种显在与隐在的对比性、沉默与善辩的对比性进行安排,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对黑人种族身份的鄙夷。这种情节将东西方之间的力量关系影响下所产生的话语模式。总而言之,在白人作家的理解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帝国主义意识,将第三世界作家的深层意识中存在的殖民文化进行侵染,让西方处于第三世界边缘的形象当中,并且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异化和颠覆。他们不再是现实社会当中对生活的真实经验,而是帝国意识形态和西方殖民文化的深深烙印。帝国意识形态运用西方中心的认知,将“东方人”和“东方”都视为文化的他者,并且对其意识形态进行了虚构的编码,由此来压制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

三、女性主体的沦陷

在西方的中心意识逐渐成为了主体沦陷构建的权利关系同时,其社会性的性别文化成为了约束其主体性构建的权力场。在西方的两性权利建立关系的领域当中,二元对立寓言将其表现为社会性别政治话语。社会性别政治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权力关系当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在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描写女性过程中就充分地表现出了潜在的西方中心意识,但是在当前男权话语背景下,安娜有处于一种被凝视的他者地位。对女性的描写通常都是“商店橱窗里陈列的人像”,都是用来展示女性的“屁股、腿、胸”,要不就只能将女性描写在“厨房当中”。因此,安娜必须要利用作家的身份以及独立的经济地位当成一种屏障,让自己能够处于社会当中性别优势中的“男性”地位。与这人物相似的就是托尼•莫里森的《苏拉》中的苏拉,在男权政治以及种族话语的约束下,苏拉只能够接受白人女性的价值观的形式。社会对男性的性解放有比较大的容忍度,但是苏拉正是用这种男性化所具有的放荡不羁充分表达一直被压制的一种女性主体意识。苏拉尝试着让自己在生活中能够更像一个男人,想摆脱在自己的女性身份,摆脱对女性身体主体性的束缚,进而能够获得男性化社会的构建。西方现代文学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在批判社会性别的过程中,重视文学作品中一方面是对女性主体性的描写,另一方面就是对女性主体化过程的体现。在当时社会性别政治的建构和模塑当中,女性地位成为社会性别政治角色当中的“男人”。女同现象更是对当时男权话语的直斥和控诉。但是不管怎样,女性的权利和地位都是没有任何的改变。西方现代文学中将女性、男性放在当时社会的权利机制当中能够非常明显地体现出阻碍两性自由、平等的社会性别政治。

四、阶级的傲慢

在西方现代文学中,男性和女性、西方和东方的对话都是前者都以一种跨种族、跨文化的宏达话语的形式质询着后者的“例外”存在。由于社会阶层的利益不同、阶层分化,造成了阶级话语中存在着偏见和傲慢,这也是权力关系错综复杂的一个重要表现。由于人生存状态的异化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中的哲学思潮,新的哲学是西方左翼理论当中非常重要的力量。正如西方中心论将东方和第三世界进行污蔑和扭曲,中产阶级根据其自身的利益遮掩了劳动阶层的存在。在西方女性的理论当中,就存在着中产阶级对劳动阶级的偏见和傲慢。西方女性主义者将其自身特殊的阶层价值观念进行扩大化的本质主义推举,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掩盖不同阶级中女性之间对利益的诉求以及差距等,西方女性主义者认为,想要获得自我设计的成功就应该在经济和工作上获得独立。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安娜和摩莉、托尼•莫里森《苏拉》中的苏拉耐尔、爱丽丝•门罗《逃离》中的卡拉和西尔维娅都是作家为了表达这种理念而塑造出来的正反两种人物的形象。在第三世界当中,传统的女性都被塑造成了哑言的主体,劳动阶层的女性都成为了非自觉的女性形象。这其中体现的不仅仅是种族思想上的傲慢,同样存在阶级上的偏见和傲慢。总之,在西方现代文学的女性建构理论中仅仅体现了中产阶级者的价值观和特殊经验,但是第三世界和劳动阶层中的女性诉求却被完全忽视。西方殖民中产阶级、性别政治以及帝国意识中的偏见,构成了西方当时社会场景下束缚独特个体发展的权力话语。

结语

综上所述,符号秩序与人之间存在以汇总无法摆脱的关联性。在西方现代文学的主体抗争过程中,只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运作,而不去改变社会环境,这样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此,主体的自我拯救最后也只能根据当时的环境和秩序成为妥协的结果。西方现代文学中的主体不可能基调充分体现了西方文明的矛盾和西方现代文学中存在的历史局限性。

参考文献:

[1]曾军.比较视野中的文学理论教材编写———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学科发展与理论创新的一种认识[J].学习与探索,2015(2).

[2]傅洁琳.西方视域中的文化诗学———试析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的理论构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5(5):11-16.

[3]陶水平.“文学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的双向阐释———试论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江汉论坛,2016(8):133-137.

[4]王小强.意义追寻中的价值生成与流变———文艺批评中国化历程的多重视角探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05-111.

[5]杜彩.新历史主义“历史若文学”的辩证分析———兼论目前历史题材的电视艺术创作[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12).

[6]李圣传.审美文化:文化诗学建构的支点与方向———兼谈“后理论时代”中文学理论的危机及面对[J].社会科学,2014(12).

[7]邱运华.汉语“文化诗学”:在俄罗斯传统与美国学派之间———关于“文化诗学”术语及其多样化形态的思考[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6(1):10-22.

现代文化范文第5篇

深刻认识体育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深入挖掘先进的体育文化内涵,夯实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根基,提升体育软实力。

一、为民谋福,为国增利

党的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自治区党委也做出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体育作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人类一切美好的品质,包含了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技术。体育活动既是体育自身文化的传承,也是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最佳平台。体育的功能和效用已远远超越了游戏和竞技本身,已演变成为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社会亲和力和文化传播力于一体的社会价值实现平台。体育不仅是一种身体运动,还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依托,一种财富载体,一种交往平台,具有丰富内涵,对塑造大众人生观、价值观,对移风易俗、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体育在国际交往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奥运会等一系列国际体育活动成为当代各国竞争、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体育对于展示和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具有独特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体育不但要为国争光,还要为民谋福、为国增利。

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纽带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一体多元的特征是其他地方少有的。因为各民族都喜欢体育,崇尚体育精神;体育又具有超越意识形态、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的特点。体育的规则大家都是一样的,运动项目的比赛方式也都是一样的;体育所产生的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增强认同感、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情怀,也都是一样的。体育可以成为各民族文化之间联系、沟通、交流和凝聚的纽带。

所以,大力开展体育活动,不断加强体育工作,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和体育文化需求,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战略选择的重要抓手和重大推进措施,也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牢固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淡化宗教影响、倡导文明进步和健康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

充分发挥体育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中的重要作用,可以有力地激发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全社会的正义力量,形成“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精神,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三、通过体育相互沟通了解

我们曾经多次强调,体育是一种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体育是一种文化,是人类继音乐之后又一种世界通行语言,人们通过体育沟通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甚至是评判一个国家国民素质高低的重要窗口;体育也是一种艺术,可以使人们的力量得到体现,潜力得到发挥,使我们得到美的享受和生活的乐趣;体育更是一种精神,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心,鼓舞士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育还是一种社会剂,它在缓冲社会矛盾,释放人们精神上的消极情绪,调解沟通人际关系,创造平等、和谐、团结、稳定的社会氛围有着重大作用。这些都更进一步形象地说明了体育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重大价值。

体育的“体”,是“人”和“本”的结合,这也强烈地表达出体育事业是最以人为本的事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同志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就提出了对人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是从现代文化的意义直至救国救民的高度上来阐述。著名体育家、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指出,体育是塑造人、教育人最有效、最有趣的方式。

四、打造顽强奋斗的“新疆形象”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在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和发展中作用重大。热爱体育的人,大都热爱生活。阳光开朗、胸怀宽阔、意志坚韧、心理素质好。特别是生命力旺盛,精神积极向上,对事业、对生活充满激情。这些都是人的本质要求,无论作为自然人,还是作为社会人;无论是从物质的角度,还是从精神的角度,都是不可缺少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局和广汇集团联手打造的新疆广汇男篮,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从一支名不经传的边疆球队,成长为全国篮坛的劲旅,在各族老百姓的心目中,这支队伍是团结拼搏、顽强奋斗的“新疆形象”,是传遍全国乃至海内外的“新疆名片”,是宣传新疆、体现现代文明进步的“新疆窗口”,是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凝聚感情的“新疆能力”,是更高、更快、更强的“新疆效率”,是新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集中表现。新疆广汇男篮现象就是体育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战略选择中的重要作用的生动体现。

五、追求高层次的体育文化享受

体育运动项目文化博大精深,新颖独到,也是新疆体育发挥现代文化引领功能的重要支撑。人们在练基本功、练技战术、练团队配合、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体验的是拼搏的意义、博弈的乐趣、技战术的智慧和集体主义精神的魅力,以及从未有过的心神愉悦和精神爽朗。

当比赛双方僵持不下,焦灼难分的关键时刻,“两强相遇勇者胜”,“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的勇气力量凸现出来;当技术和比赛经验达到同等水平的时候,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因此,“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信心价值体现出来。这些运动项目文化引领人们从跑跑步、走走路,转向投身训练和比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体育运动文化的熏陶和享受。新疆环塔拉力赛、国际露营大会和沙漠休闲运动会已成为国内外户外运动文化爱好者在新疆追逐运动梦想的天堂。

六、凝聚人心,维护民族团结

发展体育文化,发挥其在现代文化引领中的作用,应该贯彻全面发展的原则,不仅仅要反映体育设施、体质健康等物质层面,还要反映知识、技术、规则和制度等非物质层面,更要反映智慧与精神层面的成果;不仅仅要立足于中国体育文化,还要着眼于世界各国及区域的体育文化,研究其相互接触、碰撞、交流、吸收对方精华、去其糟粕、融会贯通的规律及特点,始终保持先进的发展方向;不仅仅要体现在全民健身,还要体现在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法制、体育宣传和体育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尤为重要的是,体育文化在新疆要反映在凝聚人心、愉悦身心、强身健体、鼓舞斗志、振奋精神、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

七、奥运会首夺金令人刮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