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观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草原文化 文化结合景观 绿色生态的造园 景观种植 呼和浩特
Abstract: to build the green park with grassland characters base on the combination of landscape and local culture.
Key words: grassland culture/ combination of landscape and culture/green park/landscape planting/ Hohho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项目背景及概况
仕奇草原文化园位于呼和浩特市南区,西邻锡林郭勒路,南邻二环路,北侧及东侧为民用住宅小区,园区建设用地东西长约836米,南北宽约232~268米,用地面积约19.53公顷。一面是园内长久荒废,杂乱无章,半干涸湖体,湖底已生长红柳;一面是周边住宅居多却无环境良好的休闲活动空间。2006年,仕奇集团本着满足市民休闲生活,建设草原文化大区的城市战略,着力打造呼和浩特市内唯一的一个以草原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园区。委托北京苍狼白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北京时空筑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着手仕奇草原文化园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于2007年通过政府立项。我院经过近两年的设计工作,完成了从方案规划至施工图阶段的全部设计任务。我很荣幸的参与了规划设计及景观设计的全部过程。
景观设计概念
由于该项目地处呼和浩特市,作为首府、草原名城具有着独特的草原历史及文化背景。我们力图将草原文化植入景观的设计,打造园区的三大特色。
以两种轴线定义园区,景观轴线及历史轴线。
以文化赋予景观灵魂,同时以景观反哺文化生命。
根据园区内原有植被及地貌,重塑城市绿地,实现节约、安全、美观的绿色生态思想。为呼和浩特市南区塑造一个生态的“肺”。
概念解析
轴线在园区布局中的运用
从西入口(园区主入口)经主入口广场,版图,达赫力歌向东延伸及人工湖直至草原文化研发区为东西轴线,从北入口(园区次入口)经神道通向达赫力歌向南至南入口为南北轴线,两条轴线十字交叉,构成了整个园区的骨架,所有景观被两条轴线串联,所以这两条轴线同时也是景观轴线,是园区的明线。
从主入口进入,经过版图,达赫力歌,沿湖岸继续向东,途径原始部落时期地景,匈奴时期地景,契丹时期地景,蒙元时期地景,毡帐群,草原文化基金会、草原文化研发区,游人在游园的同时走过了一段草原文化发展的历史,体验了以草原文明为主线,以蒙元文化为主体,从古代文明的展示过渡到现代文明的创新,从草原文化的抢救性发掘到保护性开发的仕奇草原文化园主题。这是我们设计的景观轴线,是园区的暗线。
按用地功能分区
草原文化游园区――布置在园区西侧,沿草原文化基金会及管理用房以西部分共分文化展示区与游人休闲娱乐区两个部分,从北入口(园区次入口)通向达赫力歌的神道以西及湖北侧为文化展示区,景点内容沿主入口轴线展开,依次为主入口广场,版图,达赫力歌、毡帐群,原始部落时期地景,匈奴时期地景,契丹时期地景,蒙元时期地景等; 沿神道以东,湖以南区域布置游人休闲区,主要内容有:成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戏水台,湖心岛,亭等。
草原文化基金会区――沿东湖区以北,临水而建,建筑面积约为3675平方米。
草原文化研发区――布置在园区东侧,草原文化国际论坛中心办公楼主要以草原文化研发为主,兼有金融、国际贸易等功能作为呼市南区开发地标式建筑,使草原文化历史与现代文明相承,并期望使之成为呼市南区开发建设的带动点。
文化与景观
呼和浩特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千百年来草原文化重要的负载者和传承者之一,它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而城市里的公园,是天生的展示文化传播文化的载体。仕奇草原文化主题园在营造园区景观的同时,强调草原文化的地域性特点。以达赫力歌为例,选址于园区的制高点体现了以蒙古族文化为代表将草原文化推上了顶峰,在形体和色彩上借鉴了蒙古族传统毡房,即可满足部分宗教或者公共活动的需要,又塑造了整个园区最佳的观景平台。
绿色生态的造园手法
仕奇草原文化园从园区整体情况看,由于园内已形成的湖面,园内植被情况长势较好,所以在园区设计时尽可能在不影响文化主题体现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整治、保留并加以利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园路的组织
园区主干路设为环形通路,让游人沿着园路在行进中体会草原文明的历史长廊,在湖边亲近水体眺望植被的同时展望草原的未来。设计以蒙古族的历史文化为主要展示内容,景区包括帝国文化展示区、文化艺术长廊、非物质文化展示区、会所和手工艺景观等。
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的原则是合理利用地形,将规划场地的一些主要的控制标高加以综合考虑,使建筑、道路及场地排水的标高相互协调,对一些不利于建设的自然地形加以适当改造,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同时结合景观及绿地工程规划的特点达到工程合理、造价经济、美化景观的最佳效应。
场地现状水域已干涸,地下水位位于湖底标高以下1~1.5米深度处,水域周边地势较平坦,整体地势西低东高,标高约为1045~1047米。本次规划综合考虑现状地形,合理利用水域范围并进行适当改造,将水底适当下挖,使中部水域面扩大,其挖土填至版图以西区域;规划达赫力歌处现状为一土丘,标高约1047米,适当修整山形设达赫力歌;园区内根据景点需要适当堆丘;为减少填方量,版图部分在原湖底修建,形成以版图为中心的展示广场。
场地内雨水大部分由湖面收集,溢流至雨水收集井,并通过管道排入城市雨水管网。沿湖区周边地形处理为坡向湖面,湖岸线与园区主路高差约0.8米。版图部分下沉式展示广场的雨水通过雨水收集池经水泵提升排入城市雨水系统。场地平整:填方量估算约为163903立方米;挖方量约为20144立方米;道路铺砌挖方量约为13411立方米。
水景设计
(1)园区水景的塑造主要根据原湖形状加以整合。
(2)生态的原则-湖边种植水生植物,水中放养锦鲤等鱼类。用生物的方法达到湖水自净的效果。(3)以人为本的原则-游客靠近湖水处,湖边置石方便游人休息,坐石观景。(4)技术措施-为使湖水洁净,沿湖边种植水生植物区,该区湖底不设防水层,让水自然渗漏;再通过水泵吸井水,经管道系统将井水由湖底最深处补充到湖内,达到逐步更换湖水的目的。另在湖底设曝气机对湖水进行增氧,以便减少水质富氧化程度,同时也有利于水中鱼类的生长。
(5)增加景观趣味:汀步的设计使得空间丰富有趣,植物使得景色神秘。岸边设观景、休憩平台。水位下降时,湖中置石的美感脱颖而出。园路、木桥、亲水平台、水生植物让整个湖体美不胜收。通过水生植物拥抱的木桥,来到孤岛静心养神
a开敞型水域-供游人平眺、休憩 b半开敞型水域-近距离观望,周边植被环绕,尺度宜人c郁闭型水域-组织游人的纽带d幽深带状水域-环境幽静,是游人休憩、漫步的环境
(6)湖区安全措施:游客可靠近处将部分水体由外圈至中心逐渐加深,使得水边两米的距离内水深不会大于0.7米;游客驻足观望处亲水平台的安全围栏会使人在欣赏景色的同时,舒适又安全;在湖岸陡且水体深处沿岸种植稠密的水生植物,使得游人只可远观而无法近岸,以确保游人安全。
种植
规划原则
a充分利用本地区乡土植物资源,结合场地特征,适地择树。b积极保留和梳理原有树木。c强调片区植物配置的整体景观,突出季相变化,营造不同空间氛围。d注重乔、灌、草的搭配组合,增加公园的整体绿量效应和生态效应。
e植物种植中考虑呼市落叶期较长的因素,多种常绿高大乔木。
f可以在草坪中增加滴灌设施以节约人力、水资源,提高养护管理水平。
g对于垂直绿化景观及植物的种植要求的地理位置较特殊,在本园区,以突出展示文化脉络的建筑及浮雕为主,故可进行垂直绿化的部分较少。如日后需要,可待相关的建筑及浮雕设计完成后再添加,以丰富其立面效果。
植物配植要点
a次入口西:新疆杨+大果圆柏-连翘+榆叶梅-毛地黄+白屈菜b湖间花镜处:旱柳+油松-丁香+玫瑰-马蔺+金莲花c草原文化展示区周边:华山松+国槐+裂叶榆-玉兰+山桃+紫叶稠李+欧李-石竹+结缕草d密林休闲区:白皮松+元宝枫+糖槭-卫矛+火炬树+榆叶梅-结缕草e湖边生态绿化区:芦苇+毛苞香蒲+水葱-黄菖蒲+燕子花+花蔺-水毛莨
专项设计
公园在建设与管理中,对于园中的小品、标识、公共设施等,应统筹规划、合理设计,并于公园风貌相和谐.具体实施要点如下:
(1) 建立系统的游园标识体系,统一规划和设计,精心选材和施工。
(2) 园路及铺装应根据不同功能要求确定其结构和饰面,面层材料应与公园相协调,并宜与城市车行路有所区别。(3) 公园出入口及主要园路便于通过残疾人使用的轮椅。(4) 管理设施和服务建筑的附属设施,如指示牌、水深警示牌、变电箱、垃圾箱、浇灌、消防设施等,其体量及高度应按不破坏景观和环境的原则控制。
结语
1现状分析
本项目为景观改造工程,它位于北京地坛公园内的牡丹园,占地约3•5hm2.现状:地上物有一组亭廊和一个公卫;南侧水池形式老旧,布局不美观;北部门球场利用率高;道路系统不完善,但面层铺装较好;植被茂盛,大树多,种类较丰富,主要有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三球悬铃木(Platanusorientalis)、早园竹(Phyllostachyspropinqua)、元宝枫(Acertruncatum)、银杏(Ginkgobiloba)、蝴蝶槐(Sophoraja-ponicaf•oligophylla)、七叶树(Aesculuschinensis)、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白皮松(Pinusbun-geana)、雪松(Cedrusdeodara)、海棠花(Malusspectabilis)、碧桃(Prunuspersica)、连翘(Forsythiasus-pensa)、木槿(Hibiscussyriacus)、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芍药(Paeonialactiflora)等(图1).
2设计理念及指导思想
2•1设计理念
中医药养生学的精髓在于通过“时间养生”和以经络连接的“脏腑养生”达到“精、气、神”的“和合”[6].本项目设计理念定位为:突出和谐养生主题,将文化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时间养生、五脏养生等中医养生内涵与景观营造相结合,打造集养生知识宣传、养生习操、互动体验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主题公园.
2•2指导思想
中医养生博大精深,对于广大普通的游客,能够在游园过程中真正学到一些切实有用、简单易行的养生知识是最主要的,所以针对服务对象,项目指导思想为:针对大众,神形兼备,通俗易懂,知行统一.
3总体布局及设计内容
根据设计理念,并遵照五行方位,园区整体上以水溪和陆路为经络联系五脏(五行)“5个特色区域”———火区(心区)、木区(肝区)、水区(肾区)、土区(脾区)、金区(肺区),其间穿插时间养生、运动养生、环境养生等理念和内容(图2,图3).
3•1火区(心区)
从正南门进入园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和”主题的石雕壁画,用抽象的图案表达了“精、气、神”的“和合”(图4).如果把园区看成一个人体,道路和水溪就是人体的经络,5个景区就是人体的5个主要脏腑.按中医理论,心区位于园区的南边,整体色调以暖红为主[6].火区(心区)的主要景点有:致和廊、致和广场、涌泉、火焰雕塑.火区(心区)有一组长廊,名为致和廊,取《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意,它是整体园区“和”理念的体现之一.廊上挂对联“秋风橘井落甘露,春雨杏林别有天”,这是岳美中老先生的名联,既得景观之趣,又体现了岳老对中医的热爱.心主神明,故设置致和休闲广场,以养心神;心为君主之官,要有规有矩,故其地面铺设圆中有方;铺以红砖,并养有金鱼,体现神明活跃之性[6].心主血脉,火区(心区)的中心设一块形似心脏的景石,汩汩流水,喻指心之泵血,同时,线刻铺地“涌泉穴”寓意滋水涵木,体现中医学火中有水,水火既济的阴阳平衡理念.心在五行属火,故在此区塑以火焰雕塑,明艳的红色象征君主之火、阳明之火,3朵火焰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生生不息.火区(心区)周围植以红色花系为主的植物,如红花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Decaisneana)、紫叶矮樱(Prunus×cistena‘Pissardii)、碧桃、贴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点缀黄花的连翘,在嫩绿的垂柳(Salixbaby-lonica)下营造早春欣欣向荣的植物景观.
3•2木区(肝区)
按中医理论,肝区位于园区的东边,以青绿色调为主[6].木区(肝区)的主体是一组曲屈的养生长廊,围合成一个草药圃(图5),名为悦和苑,是养生知识宣传及室外草药展示之所.“悦和苑”匾挂于肝区月亮门之上,“养肝之要,在乎戒忿”,所以名中取“悦”字,精神愉悦以使肝气得以疏泄;“和”字紧扣“精、气、神”三宝和合的主题,并与园中“望和亭”、“致和廊”、“明和仙域”等景观遥相呼应.曲屈的养生长廊,源于“木曰曲直”与肝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长廊展示以彩绘创作、浮雕及展板为主体,宣扬中医养生文化.入悦和苑,映入眼帘的是长廊序,四字行文,押韵成趣.长廊序的左边是大型彩绘———时珍采药图.右侧是长廊入口,左右对联:“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体现了中医学顺养的养生原则.长廊墙壁上有中医养生适宜技术展示,包括拔罐、艾灸、刮痧、药枕、药浴等,以贴近大众、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了中医药的保健技术.长廊拐角之处,立一尊针灸铜人,铜人采用明代官办铜人的型制,标示了361个穴位,游客触手可得穴位,与自身对照,增加了参与性和趣味性.沿长廊向北,依次还有彩绘壁画“生生之道”、木雕八段锦、木雕五禽戏、彩绘壁画“融合共进”、中医运动养生展板.养生坊门庭两边挂“健行天地兼修内外七分养,康度春秋融贯古今百岁生”的对联.养生坊是集养生保健、互动演绎及售卖为一体的综合区域,给大众传达养生之道、养生之法和养生之源.在养生坊,可邀约中医药专家介绍养生文化,设置若干中医传统养生体验项目,进行养生适宜技术体验及养生文化的实践.悦和苑的另一个室内建筑是药房茶社,药房茶社命名为杏林问茶,它具有3个功能:一是展示中医药文化底蕴.整体空间装饰为古中医药房,装饰物件有:牌匾、药柜、宝阁、柜台及制采药工具、医疗器具、著作等.二是中医药人文演绎及养生常识展示,即进行人文表演,如:开方、抓药、制药过程等.三是通过茶文化让人们了解“以养御治”的养生理念.草药圃草木丰茂,以应肝之升发,其色青绿,以应肝之主色.这里种植了40余种华北地区适宜生长的药用植物,主要有扁茎黄芪(Astragaluscomplanatus)、落新妇(Astilbechinensis)、沙参(Adenophoraelata)、北柴胡(Bupleurumchinense)、薄荷(Herbamenthae)、北仓术(Atractylodeschinensis)、铁线莲(Clematisflorida)、地黄(Re-hmanniaglutinosa)、旋复花(Inulabritannica)、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远志(Polygalatenuifolia)、芍药、华北耧斗菜(Aquilegiayabeana)、委陵菜(Potentillachinensis)、东北土当归(Araliacontinentalis)等[7].草药圃内立有木制如意葫芦,象征“福禄吉祥”、“健康长寿”,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3•3水区(肾区)
肾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6],按中医理论,肾区在整个园区的北边,道路铺设以暗黑色调为主.水区(肾区)设置了山石、瀑布、深潭、跌水、小溪,营造出宁静惬意的养生环境.瀑布之下,深潭之处,有“水中丹炉”矗立其中,取水中有火、阴阳并济之意.“火非水不藏,水非火不生”,二者是分不开的,与肾寓元阴元阳相符合.药王制药的雕塑位于瀑布一侧(图6),描绘了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读书制药的场景.孙思邈一生著作数十部,场景取最有代表性的《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放于前,同时手拿《大医精诚》长卷,体现其仁爱之心.旁边宣传牌展示了孙氏“养生十三法”,即: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为对应黑色(深色),水区(肾区)周围以常绿植物为主,如油松、雪松、青扦(Piceawilsonii)、华山松(Pinusarmandii)、沙地柏(Sabinavulgaris)等,山石周围也围绕着似自然生长的植物,有紫丁香(Syringaoblata)、金银花(Lonicerajaponi-ca)、金银木(Loniceramaackii)、迎春(Jasminumnudiflorum)、棣棠(Kerriajaponica)等,形成“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景观效果.
3•4土区(脾区)
按照中医理论,脾区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心[6].脾和运动相关,所以这里设置了一个运动养生广场,作为群众运动健身的场所.“时间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土区广场周围摆放了“二十四节气”的主题地雕,并设立4个主要节气,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石墩,展示不同节气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养生知识[8].养生广场的中心渐渐升高,在3个抬高的斜面上雕刻了黄色的“水、云、火”纹,分别代表着“精、气、神”,欲表现“和合”的精髓(图7).土区周围以春天黄花的连翘、棣棠、黄刺玫(Rosaxanthina)和秋天黄叶的元宝枫为主,搭配海棠花、雪松,主要是在保留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植物景观改造.
3•5金区(肺区)
由土区向西南进入金区,即肺区.按中医理论,肺区位于园区的西面,以白色调为主[6].肺是人的呼吸器官,金区(肺区)以林木为主,通过高大的侧柏林、银杏林及点缀的七叶树,营造安静的“呼吸吐纳”的养生环境[9].林下开辟了动、静两个小广场.一是调息广场,适于练习静功,位于金区的茂林之中,是一个相对闭合的养生活动空间.按照五行理论,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所以肺阴与肾阴相互滋生,称为金水相生,广场上以“金水相生”景石为中心,设置有6个调息打坐台,滴滴答答流水不断的景石给练习呼吸吐纳的人们提供了视觉焦点(图8).二是导引广场,适宜导引运动.导引是指由意念引导动作,并配合呼吸对形体进行锻炼的运动.草地中的金石雕塑是肺区的标志,肺在五行属金,金石以河北曲阳黄石料制成,石上镌刻金区的简要说明.健身步道位于导引广场的边上,是按照中医足底按摩原理设置而成的.步道上铺有突起的卵圆形小石头,游客可赤脚行走其上,以按摩足底穴位和反射区,从而调节脏腑,强身健体.由金区向东就回到了南入口广场,结束了一个短暂的人体养生之旅.在此过程中,还可以看到各个区域内的宣传栏、养生箴言及穴位的铺装,听到悠扬的五行音乐,处处精致,处处用心,让游客在游玩、娱乐、休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和学习中医药养生文化知识.
指出了主题公园的建设是诠释城镇文化形象、地域特色的重要途径。民俗文化开发和利用在发展主题公园旅游中的重要意义。在挖掘扶风人文历史底蕴的基础上,立足于旅游文化产业新区的区位优势,紧扣“民俗文化”主题脉络,从“研究地域分析、民俗文化梳理、宏观空间布局和微观细节表达”四方面统筹构筑现代主题公园体系,可以充分认识民俗文化景观表达对现代主题公园开发建设和田园旅游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旅游文化产业;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表达;扶风县
1引言
随着游客从单纯的追寻游山玩水和游览文物古迹向追求精神文化方向的转变,在得到乐趣的同时开阔视野与增长知识。主题公园即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它以风俗文化为基础展开,突出其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个性,尽可能地把这种文化与景观、演义和展示有机的结合起来,力求让游客参与其中,真实地感受这种文化内涵的魅力[1]。而日渐增多的主题公园,其竞争将集中在文化内涵的选择(主题定位)、表达(产品设计)及其扩充(活动策划)3个方面[2]。既要注重在特定的文化主题中对文化的复制、陈列,从而塑造以园林环境和文化传播为载体的特色文化休闲空间,又要全方位的展示出地域性民俗文化,增加城镇认知度,最终有效的起到城镇文化宣传的作用。其景观的人化或是人化的景观都应建立在文化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保证所在城镇发展的和谐[3]。
2主题公园景观表达存在的意义及出现的问题
相对于人类在社会上的外在活动,精神生活是人类内在创造、传递和体验精神价值的内在活动,民俗作为代表民众群体的精神意愿,展现这类精神生活的基本形态,呈现精神生活的独特风景线。所以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应从宏观、局部细节,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以地形地貌为骨架、水系为血脉、植物为毛发;以场所空间为具有各种功能的器官;以景观环境为组成肌体的细胞组织;为游客营造出“安居”的田园环境、“安身”的场所空间和“安心”的吃住环境[4]。而其景观表达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是可利用的资源有形的少而无形的多,许多文化资源只能在文字与神思想象中获得;二是现存有形的文化资源非常有限,又常常因其形式固定而显得尤其稀缺。这就需要开发建设者加以补充诠释使之神动,从而与游客产生共鸣。不同的文化资源有不同的特点,因而需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将那些无形的文化资源,通过语言文字、图像、实物、雕塑、音乐戏曲、民俗活动以及现代信息媒体等多重形式表达出来,以求真正达到寓无形于有形、变形定为神动的效果[5],显然成为规划设计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3研究地域简况
扶风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是西周文化发祥地、佛教古刹法门寺所在地,素有“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和“佛骨圣地”的美誉。
3.1自然地貌气候
扶风地处关中平原西部,是宝鸡市的东大门,县域地势北高南低,自然形成低山丘陵、山前洪积扇、黄土台塬和渭河阶地等4个明显的地貌地形单元,自北而南呈梯状跌落。海拔最高1579m,最低438m。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春季气温迅速回升,降水明显增多,多寒潮、霜冻、大风等;夏季天气炎热,多雷阵雨和大风,常发生程度不同的夏旱和伏旱;秋季多连阴雨;冬季气候寒冷且干燥,雨雪稀少。扶风气候基本特点:四季分明,冬长秋短,光热丰富,雨热相伴,雨量较少以及夏热冬寒流。
3.2社会人文条件
扶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周文化、汉唐文化与佛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东汉时期“班马耿窦”四大名门望族(史学家班彪、班固,伏波将军马援,耿家列侯耿弇,窦家安丰侯窦融、大将军窦滔)功卓国家。境内现存文物保护点362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点18处,尤以法门寺和周原遗址享誉海内外,佛指舍利被誉为世界第九大文化奇迹,出土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被誉为海内三宝、国之重器。自2009年法门寺文化景区对外开放以来,扶风县相继形成了以法门寺佛文化景区为核心,以野河山、周原博物馆、关中风情园、西府古镇、鼎盛西府、城隍庙、美阳村和宝塔村等为骨架的旅游景点体系。
3.3旅游文化新区
扶风县分为3个区域,法门寺文化景区、老城区和新城区。旅游文化产业新区为扶风县城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位于七星河以东、法汤高速公路以西,是县城区与法门寺文化景区空间联系的重要区域与功能纽带。作为法门寺文化景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及空间拓展腹地,是实施扶风跨越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产业转型、提升城市职能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区域[6]。从2012年开始,通过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工作,按照高标准建设、大项目带动,充分挖掘县域文化资源特色,积极提升景区标准,壮大旅游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以法门寺文化景区为龙头的扶风旅游再次实现了历史性飞跃[7],初步形成以旅游、商贸、特色加工业为主导,融人文及生态于一体的国家文化旅游名城。
4民俗文化梳理
4.1地域农耕文化标志
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营造、创造以及演变的结果。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及人们利用、改造环境,建设人类文明的方式、程度不同,就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不仅包括独特的自然地理状况,更包含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8]。其表现形式也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包含了从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各个层面,反映了不同时期乡村文明建设的成果。将地域农耕文化的特质融入主题公园的营造之中,蕴含着文化认同感和场所精神的符号就会成为主题景观的标志,农耕标志性景观的营造,要利用当地乡土材料来制作构筑物和景观小品,设计题材可以从本地历史、文化典故和重大事件中选取。一是具有物化的体验性,如小吃品尝、秦腔观赏、特产购买和田园耕作活动等;二是习俗上的参与性,如节庆活动、方言故事竞赛竞技参与等;三是精神上的感知性,如在主题公园游览过程中,游客对当地居民的群体特性的各种感受,从而使游客从整体上了解关中西府民俗的传统文化。这就需要将地域文化的内涵通过物质载体实现物态化与通俗化,使游客在游赏中轻松地感受得到乐趣[9]。
4.2西府民俗文化开发
西府地区由于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自新石器时代起,就是人类生息的理想之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这里积淀了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尤以具有教化、规范、维系和调节功能的民俗文化为最,具有双重价值。其文化价值主要有观赏愉悦、游戏娱乐、历史文化和信仰朝拜等;其经济价值是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显现出来的,主要反映在民俗旅游和民俗商品两个方面。西府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应借鉴外地开发、利用民俗的作法和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可以通过民俗文化街区和建立生态博物景点,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的原始面貌,满足人们对文化的“本性追求”。还可以通过主题公园形式,将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异地移值”,既有利于其宣传和交流,被更多、更广泛的人们所认识和了解;又有利于将民俗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实现民俗旅游的“工厂化”生产和经营。关中风情园就是把关中的民房建筑、风味小吃、手工作坊和农家风情集于一体,既保留了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时代气息[10]。
4.3民俗植物文化景观
植物造景及其多样性是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为主题公园环境提供了具有生命力的绿色,使公园内硬质景观环境活泼柔美、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产生显著的绿色景观效应。同时,其颜色、质地、疏密以及其他特征的变化,可产生迥异的景观。关中风情园栽植植物110余种,以银杏、国槐、垂柳、榆树等乡土树种为基调树种,辅以民间常见的果树,突出了民俗文化的主题,同时注重了植物的色、香、姿、味的统一,达到了季相景观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植物造景既要注重文化内涵,富有诗情化画意;又要和其他民俗景观元素应相协调统一,主次分明,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和空间艺术效果[11]。
5宏观空间布局
对地域文化的使用应结合城镇规划,在城镇景观改建、新建的过程中进行整体布局,使城镇不同区域中所反映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彼此既交相呼应,又能全面而深入地反映该城镇地域文化的全部内容。作为城镇东门户存在的主题公园,可综合使用本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内容,使外来游客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城镇的特色。并在较大型的景观环境中能通过秦腔、自乐班等演出形式的编排,更生动得再现某些历史事件、当地的生活民俗等,让人们在观看、互动体验的过程中,通过视、听、触等综合感官,更轻松、生动的了解地域民俗文化[12]。
5.1规则轴线式•西府古镇与鼎盛西府
5.1.1西府古镇
占地10hm2,269个院落,1861间房屋,建筑面积8万m2。依照汉唐市井的总体布局,以四方砖台上的二层攒尖顶市楼(财神大殿)为构图中心,以4个亭楼为内圈拱卫,以青砖城墙四角的角楼为外圈拱卫;南部依次为朱雀门、三开间卷棚顶戏花楼、4组单孔石拱桥、历史文化体验场和财神雕像,北部为玄武街、卧置石和青砖木构玄武阙门;东西分别为钟楼街、青石照壁、钟楼(青砖台上三开间庑殿顶)、东门和鼓楼街、青石照壁、鼓楼、西门(青砖劵门)。十字街将古镇划分为休闲、饮食、购物和文化体验4个功能区,并分别内设东汉时期的四大家族府邸(马府、班府、窦府、耿府);以汉砖青石铺地,南北以微型水系串通,以农用工具、象形置石和孤植大树点缀,以百首辞汉赋文化景墙为内庭背景,以古槐树阵为背景,形成集民俗饮食、汉唐文化、影视拍摄、休闲购物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汉唐古镇。
5.1.2鼎盛西府
以开敞式锥台形二龙戏珠南大门为序曲,以矩形水池喷泉及其3组青龙石拱桥为观赏点,以青石图案铺地为轴线基调,以对称式布局的4组黑色花岗岩花坛和8组青石鼎(四方四圆)为内圈主景,以行植国槐、皂荚大树为外圈夹景;以对称式父辛爵和凤绞爵流泉为陪衬,以方鼎型音乐(影视)城为构图中心,南面以鼎盛中华竖匾点题,北面以鼎盛西府竖匾点题,四周底部以龙柏、金边黄杨、石楠球、紫荆和紫薇花坛群组为铺垫;以四周高低错落的仿古青砖门面房(2F、3F、5F,2+3F)为经营中心,以单(双)悬臂青铜广场灯为点缀,北侧以开敞式锥台形二龙戏珠北大门为结尾,东以青砖子母阙大门与西府古镇贯通,形成气势恢宏、主题鲜明的演艺活动中心。
5.2错落庭院式•国风民俗休闲园
国风民俗休闲园又名国风三千坊,占地9.2hm2,建筑面积16万m2。以温泉为特色,按照错落有致、自然顺畅的布局形式,自由分割、多面临街,构筑百变灵动空间,分为温泉酒店区、温泉泡汤区、民俗休闲区、文化体验区和中央商业区5大区域。以笑容满面的大肚弥勒佛坐像和憨态可掬的儿童嬉戏莲花喷泉为引景,以回字形宴会大厅为起景,以乐泉客栈和酒店配套商业楼为两翼,以隐泉别院和天泉静苑为高档洗浴经营活动中心,以自然雅致的室外温泉泡汤区为景观休闲活动娱乐中心,以曲折回环的美食街区为平民休闲活动展示中心,以新都汇中央商城为购物休闲中心,以佛文化、小和尚、十二生肖和关中民俗圆雕系列为景观陪衬;汇聚星级酒店、御汤温泉、文化体验、工艺作坊、古玩字画、特色餐饮、民俗休闲、健身养生等8大功能,旨在提升游客观赏旅游的体验感,打造全方位一站式民俗体验消费天堂。
5.3综合田园式•关中风情园
关中风情园占地13.3hm2,建筑面积6万多m2,餐位700个,床位420张,是陕西最大的仿明清建筑群,把关中的民房建筑、风味小吃、手工加工作坊和农家风情融为一体。以三开间歇山顶南门为主入口,以二层仿古迎宾楼为引景,以3组八字形九龙壁为启景,以四合院式贵宾楼(园中园)为亮点,以自然回环的风情湖为中心串联空间,以环湖两侧的关中名人府邸和别墅群落为经营特色主景,以扶风会堂、君悦楼和公寓楼为错落渐升的构图中心,以农业生态观光园为活动背景,以翠华门四合院餐饮和关中戏楼为休闲活动中心,以风情商业街和手工作坊街为两翼;以风情湖东西两侧的四角攒尖亭中的吉祥钟和平安鼓为文化脉络,以八角重檐攒尖顶的四季八卦天干地支亭为景观构图中心,以云片石塑山瀑布和半岛六角单檐马车亭为陪衬,以十二生肖雕塑为点缀,以三开间卷棚顶西门接通西府古镇;真实地展示了关中地区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的生活场景,让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能够亲切地感受到关中民风、民情的纯朴厚道,成为一个集吃住、娱乐、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特色手工艺品展销、粮食深加工、养殖于一体的现代化园林式酒店。
6微观细节表达
独特而深厚的民俗文化,既能满足人们对异质文化神秘性的需求,又使受众在景观场所空间的交换过程中得到移情于景的满足。这就要充分考虑民俗文化景观造型的特色性,把神秘的地域风情、民俗场景、民间信仰和饮食居住等文化融入主题公园景观的建构中,通过引借、夸张和转换等表达形式,给人们产生视觉上的新鲜感和猎奇心理。并在这个前提下合理地利用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城镇景观营造的多样性和生态性,从而获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13]。
6.1功能优先•环境同步
(1)西府古镇主体设置为二层三开间硬山顶门面房,用于各种民俗文化经营性活动。之所以能让游客流连,一是在古镇行植200年以上的古槐232株,以碌碌标注树龄、编号,并与常绿花坛交叉配置;二是在府邸前后、广场两边栽植关中四大金刚(椿、榆、楸、槐)和皂荚、柿树等古木大树,才让古镇充满生机。(2)国风民俗休闲园从外观看以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为主体,只有深入建筑庭院内部,才能感受藏绿于内部天井的景观魅力。以龙头壁泉为引景,以三级平台广场为休闲区域,以错落的花坛组为主景,以对植的玉兰、桂花为点题,以圆门花窗式景墙为特色,以竹林为背景,形成中式经典景观环境。(3)关中风情园以错落有致排布的10座关中名人府邸和四栋别墅(4F)为最大特色,游人之所以乐意吃住期间,不仅是因为有自然回环的风情湖,更重要的是有北部的农业生态观光园,成片的五谷庄稼、果树花卉、中草药,以及成群的牛羊和零星的鸡狗,营造的这种农家田园氛围极其重要。
6.2地域景观•繁简同构
(1)碌碌、碾盘、柱石、门墩、上马石、栓马桩等在过去农村常见的石材,一旦数量成百上千,并且有规律的摆放,就成为西府古镇农具实物景观的最大特色。(2)鼎盛西府的音乐影视城,以青铜方鼎为原形,抽象提取鼎的各种元素,组合成“鼎盛西府”的外观,一层作为周文化展览大厅,二层至三层为演艺大厅,能够满1000人同时观演,四层为放映大厅,五层至八层为休闲娱乐区,设餐厅、酒吧、KTV、健身房、美容室,九层至十层为办公区域。并以四方四圆的青石鼎和白色花岗岩爵来陪衬,成为别具一格的艺术建筑景观。(3)国风民俗休闲园的佛像与儿童圆雕系列景观:一是儿童型的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二是小和尚的智、力、愿、方便、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禅定和精进系列,三是大肚弥勒佛的或盘腿坐或迎面立,四是小孩童与弥勒佛的嬉闹场景,个个耐人寻味。(4)关中风情园的八角重檐八卦亭,六级圆台按颜色和阶梯分别展示四季、八卦、五行、天干地支和24节气,成为农耕民俗的综合展示景观;民俗博物馆按精品皮影、精品木偶、民俗用具、石器、名家书画和名人名园分别展示。(5)西府古镇和关中风情园的墙面利用力求最大景观化,不管是喷绘的民谚、方言,还是龙福书法系列,或是图文并茂的浅浮雕汉辞赋百首,还是青石浮雕照壁扶风名人系列,繁简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
6.3演艺展示•现场加工
(1)西府古镇戏花楼的设置,为西府秦腔提供演出舞台;鼎盛西府仿鼎音乐影视城的呈现,让周乐的天籁之音更名副其实;并分别成为老年人和青年人的文化活动中心。游客到此可着汉服、用汉币、住汉唐四合小院、赏汉代名人奇事,既能重温汉唐的市井风貌,又能感受到西府独特的民俗风情。(2)国风民俗休闲园在浓郁的佛文化氛围之中,以清静之心,在天泉、乐泉和隐泉之中泡汤,形成最具特色的佛文化沐浴礼仪的“佛温泉”主题温泉、露天皇家养生泡汤、特色SPA等多种主题概念,感受那千年禅意与惬意温泉带来的心灵宁静,让健身养生成为一种汉唐文化的体验和周礼民俗风情的展示。(3)关中风情园的特色美食作坊,在带有回廊的厢房中行进,通过花窗透过玻璃,观看穿着大红花袄的农家妇女和光帮汉子,加工功夫锅盔、手工挂面和农家醋坊、老油坊、豆腐坊等的制作过程,成为寻找遗失基因的现场景观。(4)国风民俗休闲园的特色小吃一条街和关中风情园的风情商业街,让旗花面、驴打滚、擀面皮等特色小吃和品茗(轩)、五谷养生(坊)成为一道亮丽的视角盛宴。
7结语
城镇发展的本质在于寻求和建设最为理想、最为文明的人口集聚形态,营造与自然最为和谐的“一方水土”人居环境。先进生产力是城镇发展的生命线,文化是城镇发展的社会方向和人民生活内涵,民俗特色是城镇发展的灵魂[14]。作为城镇建设灵魂的主题公园:①要符合现代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要求,民俗文化是其品位的集中体现,应多注重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自然,把现场的地理环境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营造更具特色的游憩环境[15]。②打造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参与民俗文化旅游元素互动的平台,融合地方自然特色与当地居民生活环境,激发居民和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对行为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增强非物质文化元素对游客的吸引力。③民俗文化赋予主题公园以精神价值和情感内涵,从而使其具有了独特的性格和鲜活的形象,应吸收文化的精华、领悟其精神,把设计与保护民俗文化的情感融汇,对民俗文化的元素符号进一步推敲、研究、提炼、抽象概括,将民俗文化的真正含义延续到当代设计中,开创主题景观设计的新时代。
总之,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表达:一是依托农林水牧进行种植、养殖,营造自然清新、有机循环的生态环境,此乃前提;二是通过实物、雕塑、建筑装饰、景观小品、室外家具等多种形式,将民俗文化尽可能形象地表达出来,此乃基础;三是对广泛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筛选,选择适合本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内涵,并进行深度挖掘,此乃核心;四是农耕过程、加工制作尽可能现场实作,演艺形式尽可能丰富多彩,以能让游客自觉参与最好,此乃关键;五是通过生态环境、旅游景观、文化内涵和展示演义,与游客在某一环节产生共鸣,从而接受认可,并在以后有机会时付诸行动,此乃目的。
作者:陈佳 陈祺 单位:陕西省扶风县召公镇召光小学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琼.论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12):21~23.
[2]马勇,王春雷.现代主题公园竞争焦点与创新对策分析[J].人文地理,2004,19(1):71~75.
[3]韩敏,段渊古.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6):310~316.
[4]黄家平,肖大威.历史文化村镇景观环境层次探析[J].中国园林,2012(2):58~62.
[5]谭成文,杨开忠,彭朝晖.论古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以洛阳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1,16(2):82~85,21.
[6]吴党社,石凤,李聪颖.扶风旅游文化产业新区步行网络系统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6(6):876~881.
[7]元德洲,康明乐.创新驱动精准发力扶风旅游在三秦大地崛起[N].中国旅游报,2015-04-22.
[8]阎如山,王敏.地域文化对现代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启示[J].艺术与设计,2009(12):31~33.
[9]曹洋,徐峰.地域文化特征在农业观光景观营造中的表达[J].现代园林,2013(2):8~14.
[10]霍彦儒.西府民俗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开发利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4):73~77.
[11]许勇,牛立新,刘素珍.陕西关中民俗主题公园植物景观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3):215~218.
[12]刘佳妮.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运用现状及表现趋势: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6(3):96~102.
[13]周小甜.街区景观建构中民俗文化的价值体现与表达[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5,27(4):287~291.
澄城又称“古徵”,位于八百里秦川东北部,是中华民族黄河流域的古老县份,其历史发展悠久,文化沉积深厚。“县境内山川景观天造地设,人文古迹代有遗存”。所谓“八景”景象,是一种在城市县域范畴内自然之景与人文之景的提炼与凝聚的结果。这些风物景观伴随着人居环境历史的演进,最终成为一套区域规划层面的风景体系。
一、“澄城八景”景观及其构成要素
通过对历版县志中艺文等文献的阅读,发现澄城八景可在八景诗与名胜图中涉猎到其影子,八景诗分别有明代县景八首与清代县景八首,虽然描述的风景面貌与主观感受略有不同,但二者提及的“八景”均指:荒陵暮雨、古寨寒烟、云门素练、罗谷丹霞、避暑遗宫、洗肠故地、壶山樵子、沮水渔翁。
(一)景观资源
八景中的景象,或宏伟或凄凉,均对应有一处或几处景观节点。(1)“荒陵暮雨”是清代邑令姚钦明于魏征墓所看到的景象,“萧萧松已榛枯,凭吊千年忆壮图”,以悲壮、凄凉的景象聊寄对大唐名相魏征的哀思。(2)“古寨寒烟”是以亲邻寨为观景点所观望的“盈盈曲饶漆沮水,荡荡平连太华巅”的景象。(3)云门素练:在云门谷这一景观节点近察到“两崖佳气明丹壑,一涧寒光霭翠微”,远望到“三峰谁看公超雾,对此聊同华下归”的景象,其中提及社公山、华山等自然远景。(4)罗谷丹霞:在红罗谷俯仰之间的景色为“映水浮山锦作带,分鸦齐鹜亦为城。”(5)“避暑遗宫”中描述到“隋文皇帝此山中,玉殿曾同长乐宫”,即隋文帝曾路过澄城避暑,遗宫又称治平寺,因隋文帝这类重大历史人物的影响而成为一处不可多得的人文胜迹。(6)洗肠故地:因有东晋大师佛图澄于此处洗肠的典故而闻名,诗中“当日洗肠久缥缈,近时绿布故潺缓”将洗肠泉古今之貌映入眼前。(7)壶山樵子:以壶梯山为观景点向东北远眺,有“武帝祠前云霭霭,将军庙上草萋萋”之景。而姚钦明笔下登上“一抹青山”的壶梯山,俯仰回环一片“遥遥人世浮云外,万倾松风次第收”的盛景。(8)沮水渔翁展现的是洛河渡口的渔翁生活场景。
(二)景观构成要素
经过对“澄城八景”资源的梳理与分类,总结出其景观构成要素分为三类,即自然山水基底、历史人文胜迹、日常生活场景。其中,“八景”中以自然山水为依托的就有6处,即古寨寒烟、云门素练、罗谷丹霞、洗肠故地、壶山樵子与沮水渔翁;涉及到相关历史人物与遗迹的有4处,即荒陵暮雨、古寨寒烟、洗肠故地、避暑遗宫;体现日常生活场面仅有2处,即壶山樵子与沮水渔翁。由此可见,自然环境是八景形成的基础,人文历史将单纯的自然风景注入文化内涵,生活场景更提升“八景”的本土特色性与亲切感。三者相互交织,相辅相成,以自然山水基底为依托,人文胜迹作点缀,生活场景渗透其中形成独具澄城特色的“八景”卷轴。
二、“澄城八景”文化景观的风景营造
每一个城市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风景营造体系,身为关中地区一般县城的澄城也不例外。澄城的“八景”文化景观遵循三大原则:区域环境的整体性、风景空间的场所感、人文意境的表达式。
(一)区域环境的整体性
中国古代的城市风景营造十分注重整体环境的观念,与之相应的是中国人“俯仰回环、远望近察”的观察习惯。区域环境的整体性是“八景”营建所遵循的基本性原则。澄城八景首先依托于区域自然山水环境,景观节点的选择多以县域内特色山水的“寻胜”为基础。这些自然山水首先具备独特的本土气质,再者在大尺度的县域环境中处于关键节点地位。在经过历史上各朝代的人们对其进行体验、游览与发掘等人居活动的充实,最终形成公认的、可代表澄城自然风光特色的“八景”文化景观。
(二)风景空间的场所感
“澄城八景”的风景营造体现古代文人循吏“身之所处”、“行之可达”、“目之所及”、“心之所感”的人居环境营造观念。这种天人合一的宏大风景观,使得八景文化景观产生强烈的空间场所感,这种空间场所感并且是不拘于有明确边界与范围的围合空间,而是以天地为界限、以活动造空间的大尺度场所感知。如澄城八景之一的“古寨寒烟”中“盈盈曲饶漆沮水,荡荡平连太华巅”,并不局限于亲邻寨本身的范围,而是以它为观景点所观望到的远处的漆水、沮水与往南百里外的华山主峰的空间景象。
(三)人文意境的表达式
“澄城八景”除了具备环境整体性与空间场所感的物质层面基础外,还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的人文意境的表达。“澄城八景”中有多处文化景观均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或人文精神。经过历史人物以及文人墨客的发掘与再创作,使有形的文化景观升华为人们共同追求无形的、影响更深刻的乡土精神。
三、结语
中国地域辽阔,每一个地方都具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地域性是一个地区的地域特征,表现在每个地区具有的特点上。文化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下形成的,因此,文化也具有历史属性。由于地理环境、民族历史的不同,文化可概括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习俗、文学、艺术、思维、价值观等。而地域文化可理解为某一地域独特的文化特征,也可以理解一个国家所有地区、民族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综合。在我国,学术界对地域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种,一般而言,地域文化可以理解为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有序的文化。
2景观设计的概念和目的
景观设计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的皇家园林都是绝世罕见的景观,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与我国的文化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我国的每一座城池、每一座园林的景观都代表着我国的文化。景观设计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虽然中华大地上有很多优美的历史园林,但一直未出现系统介绍这些景观设计的书籍。当代中国的景观设计是在20世纪初期从西方传入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人文关怀是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优美的景观可为游人带来内心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由于每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文化历史都独具特色,因此,景观具有地域性特征。景观的地域性是指不同地域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存,它是在这一地域生活的人的精神载体,比如不同地区的历史建筑,它是这一地区文化的象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3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景观是文化的载体,不同地域的景观与当地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发展至今,中华大地上的景观众多,它们不仅仅代表着不同地区的文化,还表现了不同地区的人的思维和创造力。地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是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后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象征。一般可从3方面研究地域文化,即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地域文化是在这3方面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形成的。由于地理、文化、社会的不同,不同地区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体现了当地独特的人文、自然、社会特征。虽然不同地区景观的外观不同,但其都有相似点,比如均强调景观与自然的融合,这代表着人与自然的融合。因此,不同地区的景观均具有一定的秩序和模式。地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地域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域的文化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经过相互碰撞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自身区域特色的文化。景观与文化相同,它也在不断发展。研究发现,在同一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景观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它们代表着这一时期该地区经济、社会、人文的发展状况。地域环境是比较稳定的,而景观系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景观系统是一个不断适应当地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环境的动态运动过程。在历史发展中,景观系统不可避免地与周围环境碰撞、交流,当景观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时,不可避免地将产生新的景观系统,新的地域文化也由此形成。
4地域文化带动下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是人的集合,也是文化的集合。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的文化会影响居住者的需求。中国式的理想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国的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交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城市景观。我国东南水多、西北山多,不同的地域孕育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独具魅力的城市。在川、湘、云、贵等多山地域,建筑与自然山势相融合;在苏、浙一带,水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无论是出行还是劳作,都与水息息相关,当地的景观也多与河流相伴。景观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相互影响的。江浙地区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特别是吴越文化,代表着这一地区的特色。江浙地区自古就是富庶之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具有众多的人文景观,比如绍兴古纤道、岳飞墓庙等,都为当地文化增色不少。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运用好本地的文化特色将为城市设计增光添色。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