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国文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河南大学民国文献专题阅览室的建设本着保护为主、兼顾使用的原则,做到全盘规划,合理布局,发扬团队合作的图书馆精神。文章就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选书标准、保护和使用的矛盾等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近年来对于民国文献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已引起图书馆业界的高度重视——原生态保护刻不容缓。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上海、重庆、南京等民国文献丰富的地方馆都已动手抢救和着重保护。正如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所言如再不及时抢救,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人,也许能看到甲骨文、敦煌遗书,却看不到民国的书刊!河南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加之留美归来跨越第一、二代图书馆学人李燕亭先生的默默经营(李先生民国时期执掌河南大学图书馆20余年),故而收藏的民国文献丰富且很有价值。近年来,馆领导审时度势,筹划建立了河南大学民国文献专题阅览室。现就这一颇具特色的民国文献专题阅览室的建设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1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意义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复杂而特殊的社会转型期。由于近代报刊与印刷业的勃兴、东西文化的碰撞、整理国故的提倡、与新图书馆运动的兴起,以及政治形势的大变局,使得当时以图书期刊为重要传播媒介的社会文化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乃至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文化学术的高峰期。当时,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民国文献的出版与发行量达到一个空前的规模,民国时期也成为“中国文献昌盛期的开端”。而研究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文献与当前中国的现实——第三次与世界文化接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保存这些文献资料,对后人研究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社会教育、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等具有全方位的史料价值文献研究界已达成普遍共识:民国时期,政治经济虽然衰败,思想文化却大放异彩,社会转型、学术兴盛与方法创新三位一体,互为因果,形成了思想文化中西汇流、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民国文献是一批极为重要的文献,其思想文化价值不在善本古籍之下。
“中美百万册数字图书馆合作计划”项目专门列出民国图书,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民国文献的整理工作,也提升了民国文献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由于“贵古贱今”观念在文献学界的巨大影响及其对国家文献工作政策的无形主导,使得民国文献的价值长期被忽视,搜集与整理工作被迟滞,以致这些文献去今未远却面临湮没与散佚的严重危险。因此,搜集和整理民国文献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2007年7月,河南大学图书馆将散见于各馆各室的民国文献资源筛选出来,组建了一个民国文献专题阅览室,共收集各类图书和期刊10万余册。这一举措,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研究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源,提高河南大学特色馆藏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学校民国文献资源的作用和效益。
河南大学民国文献资源的建设,本着保护为主、兼顾使用的原则,全盘规划,合理布局,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于2007年1O月9日对外开放之后受到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遇到了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
2河南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资源建设状况
2.1建设目的与选书原则
建设目的:保护为主,兼顾使用。选书原则:根据实际,宽严有度。
河南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阅览室是以书刊合藏的方式优化组合的,即将民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文献(主要是中文图书和期刊)统一归放在一个阅览室之内。由于民国年限的限制和馆藏书刊的情况,我们对图书采取了上限稍宽、下限从严的选书原则。因本馆已建有一个古籍阅览室,其藏书时间未受限制,主要以线装版本确定取舍。而民国文献阅览室所收藏图书则主要是平装或精装本(洋装书),也收入1912年之前出版的一些图书。下限则截至1949年10月1日之前,选书较为严格。报刊情况较为复杂,有些旧期刊或因收藏不全解放后加以补充影印,如《东方杂志》、《新青年》等,都有原刊和影印本。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览和管理,我们采取原刊和影印本合放的方式,将新旧版分开排序,一般读者只需看影印本。有些期刊则全部是解放后的影印本,如清末民初的许多小说期刊、左联的许多刊物等,也存放在内。报刊的鉴藏比较灵活,这体现了我们的建设目的——保护为主,兼顾使用。
2.2全盘规划,合理布局
2.2.1集中精力,分阶段突破
河南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资源的建设大致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7年暑假前将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筛选重组,这是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铺垫和前奏。第二阶段,暑假期间,资源的整合,细排上架。这两个阶段都是集体合作,协力完成。第三阶段:抽卡、卡书核对、查漏补缺、鉴藏精选,这是攻坚阶段。卡和书都存在著录项不详或有书无卡、有卡无书的情况,需要查漏补缺,反复核对。第四阶段:完善目录体系,回溯建库。后两个阶段由成立的民国文献专题建设小组负责完成。
2.2.2两条腿走路,整理和服务两不误
目前民国文献阅览室正在一边建设一边对外开展服务工作。有专职人员负责整理,也有专职人员提供服务。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使得整理与服务两不误。
2.3团队攻坚、通力合作的图书馆精神
纵观整个民国书库的建设过程,无论那个阶段,都足团体合作的结果。这其中充满着艰巨而又繁琐的劳动,如细排上架、卡书核对、完善目录体系等工作,都是脏活和累活,需要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尽管分工不同用人不同,但大家都能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使民国文献阅览室得以在较短时问内初步建成并如期接待读者,同时又不影响文献整理工作的继续进行。这种通力合作的精神,是河南大学图书馆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尽管如此,图书馆在鉴藏民国文献资源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3民国文献资源整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3.1选书的标准问题
3.1.1如何界定“民国文献”
这一问题目前在学界还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有人认为:“民国文献在时间概念上一般界定为1911年1O月——l949年10月为限的民国时代出版物”。有人认为:“民国文献是指1911年‘’爆发至1949年9月止我国出版发行的中文文献。”山西省图书馆在民国文献的保护方面制定了一套方案,提出了“民国文献”与“民国善本”概念,以涵盖1911年(或稍前)——1949年(及稍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范围内所出版发行的所有文献。按照《民国时期总书目》中的定义,1911—1949年问出版的文献属民国文献。
河南大学对民国文献的选书,上限延伸到清末,下限截至1949年lO月1日之前。笔者以为,图书的出版周期较长,如果以这一时间断限,很多民国时期已经成稿并已纳入出版计划或正在校勘之中却拖延到1949年lO月1日后才出版的图书,或是民国时期出版,1949年底再版的图书,就被摒除在外了。如周谷城主编的《世界通史》(1949年10月初版),属于商务印书馆自1933年就陆续推出的精品系列图书《大学丛书》之一种,周谷城主编的《民国丛书》(上海书店,1989—1996)将其收录其中,“中美百万册数字图书馆合作计划”也将其收入民国文献之列,学术界亦普遍视其为民国学术经典。再如Ck学国文》,1949年9月叶圣陶亲自选定,1949年10月初版;《明清内阁大库史料》第一集上下册(明代),东北图书馆印行出版,1949年12月初版本,等等。如此筛选下来的1949年10月至年底出版或再版的书有近500册。这些书该如何处理?
3.1.2期刊影印本的处理问题
民国期刊种类很多,河南大学图书馆藏有788种,其中有一部分大型杂志(如《新青年》、《东方杂志》、《清华学报》、《小说月报》等),既有原刊也有影印本;也有少量杂志是20世纪6O年代左右影印的,没有原刊(如《河南》、《豫报》、《拓荒者》、《北斗》等)。这些影印本如何处理?
3.2卡书核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卡书核对过程中亦出现了一些问题:(1)有书无卡现象,有2000余册。这些书可以确定是民国时期的书,版权页清晰俱全但却没有卡片。(2)有卡无书现象,有2500余张。这些卡片确定著录的是民国图书,但书库却无书。(3)问题书500余册。这些书有的没有出版日期,有的版权页不全,疑似民国图书。这些书的界定该如何处理?
3.3目录体系和数据库的完善及老号书问题
在文献整理过程中还发现了如下问题:(1)无出版年代或著者、出版者不详。这些现象在原书、卡片和数据库中均有反应。(2)有书无目现象:原数据库没有著录却有藏书。(3)有目无书现象:原数据库有著录却找不到藏书。民国文献阅览室目录体系的完善问题亟待解决。(4)老号书的问题。民国文献阅览室现整理上架对外开放的图书是以《科图法》分类的,但另有老号书(《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存书8400册尚未整理。还有从其他院校合并过来的民国图书,也存在分类不统一的问题。这些书急需重新整理、分类、上架以便读者使用。
3.4保护和使用的矛盾问题
保护为主必然造成使用不便,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矛盾问题。民国文献是较为珍贵而又难以保护的群体文献。据国内一些专家研究,民国时期普通报纸的保存寿命一般为50至100年,民国时期图书的保存寿命为100至200年,在历代文献的保存寿命中,民国时期文献的寿命最短。民国文献的抢救和保护得不到解决,其使用和开发也就无从说起。比如,河南大学图书馆所藏唯一的一套平装本《四部备要》,一抹就掉渣,不能再翻阅挪移,修复问题亟待解决。另外尚有百余本已散架、不能再看的民国图书。对其整理、修复迫在眉睫。
4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4.1关于选书问题
笔者以为,在“民国时期文献”的界定方面,宜宽不宜严。要考虑文献的形成过程、内容、性质等方面的因素,再结合出书时间综合考虑,不宜划定一个以政治为界标的硬性日期。国家图书馆特藏部主任苏品红表示,广泛来说2O世纪初的文献都应该归于民国文献。科学地鉴定民国文献,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图书馆工作者应积极借鉴专家、学者、收藏家的学术成果,多读一些书话、书目、书评及版本学、史料学等方面的书籍,为图书馆民国文献的保护和鉴藏工作服务。关于期刊中的影印本,就河南大学图书馆来说,不妨收入民国文献阅览室。如《豫报》、《河南》及河南大学民国时期创办的一些期刊,是最能代表图书馆特色的文献,应加强保护和建设,形成自己的优势。
4.2关于卡书核对问题
卡书核对是一项艰巨而又繁琐的工作。本馆的做法是:(1)有书无卡的,在整理的过程中先加上一张白卡待补,再根据书名书号抄录,返回各书库重新找到原卡(已找回卡片2000余张)。若找不到,再补充著录一张完整的新卡。(2)有卡无书的,返回各书库重新查找(已找回图书1300多册)。(3)疑似民国图书的,先放在一边,最后利用《民国文献总书目》、《生活全国总书目》进行查询验证,也利用网络进行查询。
4.3关于目录体系和数据库的完善及老号书的问题
目录体系和数据库的完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图书馆选派了一批文化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专职人员分工合作,协力完成。关于老号书的问题,有的本身就是复本,可以从元数据库中套录,有些则需要重新分类。
4.4关于民国文献的保护与使用的矛盾问题
民国文献的保护与使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只有加强保护才能使民国文献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民国文献的保护工作是全国性的整体系统的规划工程,需要全方位重视和研究,更需要知识、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河南大学民国文献资源虽已整合在一起,但对残破书的修复和脆化书的加固等原生态保护工作还没有展开;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如藏书环境的控制,恒温、恒湿、空气质量标准的检测等。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7月在本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30例过敏性肺炎患者,男女比例19∶11;患者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50.00±5.21)岁。所有病例都存在持续性、间歇性抗原暴露史,时长0.3~11年,平均时长(6.00±0.58)年。
1.2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针对性诊治措施,对其各项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胸部高分辨率CT情况,包括支气管是否出现扩张症状、磨玻璃影、蜂窝肺、实变影、网格影、肺小叶中心分布结节影以及马赛克征等。②患者的临床指征、转归情况、治疗方案及预后效果。③支气管肺泡灌洗液T淋巴细胞、经支气管肺活检其病理特征等,具体包括细支气管炎、非干酪性的肉芽肿以及肺间质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等。
2结果
2.1临床指征
所有患者中,出现4例急性病例,20例亚急性病例以及6例慢性病例。患者的临床指征主要有:4例体重减轻、25例呼吸困难、4例发热、16例咳嗽以及12例咳痰等。其中,发热症状常见于亚急性病例与急性病例中,体重减轻症状多在慢性病例出现。予以血气分析后表明有25例病例存在低氧血症,检查患者肺功能后,表明有27例患者为肺弥散功能出现障碍,有23例患者为通气功能出现障碍。
2.2影像学信息
给予患者胸部CT诊断后,有22例患者的双肺呈现出弥漫性的磨玻璃影,以片状、斑片状为主;有19例患者的双肺呈现出弥漫性的肺小叶中心分布结节影,且边缘较为模糊;有13例患者气体陷闭;6例患者呈现出网格影,或者是伴随着蜂窝肺。
2.3病理情况
①给予4例急性期病例经纤维支气管肺活检之后,其病理特征显示为支气管壁、肺泡壁均出现水肿,常见于间质炎,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相对偏少,且患者的肺泡腔中存在着炎症细胞,同时也渗出少许蛋白。②亚急性期20例病例接受经纤维支气管肺活检之后,有14例病例的间质内呈现出坏死的非干酪性肉芽肿,而胸部高分辨率CT则表现出典型性肺小叶中心分布结节,还有6例病例为支气管炎。③6例慢性期病例中,接受开胸取肺病病理活检的有2例,可发现纤维化的细胞灶,而其胸部高分辨率CT则表现出网格影联合蜂窝肺。其余4例病例接受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测。
3讨论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育;民族文化;价值;对策
一、阐释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仅是指精神层面的创造及成果。民族文化可以定义为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基础上形成的,是民族心理、民族文化观念和民族思想感情的整合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相对的独立性和丰富的多样性。民族文化是该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民族凝聚力、号召力和意识形态产生的源泉。民族文化是该民族社会实践的产物,伴随着民族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有民族必定有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反作用于本民族的存在和发展。
民族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民族性。它是本民族在其领域范围内,集合了本民族自身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信仰、艺术、宗教、科技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只适用本民族,并获得本民族的认可,具有超越时空的相对稳定性;其次,具有多样性。一个民族文化既是不同地域文化的集合体,又是吸取了外来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拿来为其所用;再次,相对稳定性。民族文化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伴而随的,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有时候民族文化先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时候又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影响作用。
二、剖析在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本民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在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本民族文化教育基于时代的诉求和破解当前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畸形发展的呼唤,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剖析。
1.文化全球化给本民族文化带来的挑战呼吁要加强本民族文化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歌猛进,打破了地域和认知方面界限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拓展。在这一进程中,世界各国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必将导致在文化领域内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趋势,使各国文化的同质性逐渐增多,其后果必然使本民族的文化面临着冲突和挑战。同时,西方国家紧紧抓住文化全球化这一发展态势,不断向弱小国家推行自己的文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利用文化对外文化交流进行渗透,利用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进行文化扩展,利用文化产业占领文化市场,企图在文化领域内以自己民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取代其他民族。这种裸的文化侵略使本民族失去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基础和纽带,使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文化认同出现偏颇,人们的精神文化贫乏,必将将本民族逼入到一个生死存亡的绝境中。面对文化全球化的这一时代现状,迫切地需要加强本民族文化教育,巩固本民族文化地位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和时代诉求。
2.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传统教学目的和宗旨要求加强民族文化教育
语言与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密不可分的。语言具有选择、传递、传承文化的作用,而文化为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增添了多样性和活力。同时,语言本身兼具工具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它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使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提供广阔的深厚基础,通过人文精神的塑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并对本民族文化存在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树立起爱国主义情怀为国家和谐发展努力奋斗。在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中注重对本民族文化因素的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积极而充分的民族文化因素的教学对语言教育本身十分有利,能起到促进和深化的作用。然而,对我国的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深刻的剖析不难发现,我国的教育教学目的和宗旨还停留在语言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了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民族人文性价值。把教学目的和宗旨定位在对成绩、对升学和对考级的追求上,不能够意识到通过外国文学教学吸取积极的合理因素拿来为我所用,也不能够认识到学习外国文化其实是为本民族文化服务的。在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中过于强调外国文学教学而忽视本民族文化的教育这种偏颇认识必将迷失教育方向,也必将失去本民族文化的前言阵地,最终不利于我国为之奋斗的有中国特色文化强国的建设。这种畸形的教育目的和宗旨强烈要求发展本民族文化为外国文学教学指引前进的方向。
三、探讨在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本民族文化教育的举措
在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加强本民族文化教育,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为出发点可以进行探讨:
1.审视和巩固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交流中的地位
外国文学教学与本民族文化教学是辨证统一的,不可割裂两者关系。只有把两者融和在一起,才能够起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应。首先,我们在进行外国文化教育活动时,要分析外国文学作品中所采用的哪些文学修辞和表达形式,它们如何结合巧妙地运用的。同时,回顾我国的本民族文化用语和文学表达方式,思索它们之间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吸取外国文学教学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加入到中国本民族的文学作品中来,以达到外国文化为中国本民族文化服务;其次,认真剖析外国文学作品中所凝结的其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怀,从中国人的同质化思维角度对这些精神要素进行分析,从中了解到外国人的行为习惯和方式,以便于对外国文学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基础上把握其中的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对外文化的交流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开辟新的道路,也使中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深入到外国民族文化中去。
2.提升教师自身的本民族文化素养
在外国文学教育活动中融入文化教学已经获得教育工作者一致认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使学生了解外国一系列社会文化现况、掌握一门外语只能说是实现了外国文学教育的初级目的,能够使学生用外语表达本民族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才是达到了外语教育的终极目的。教师应该经常将外语文化与本民族文化比较,在对比中凸显二者的差异,通过引导学习者思考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问题,培养学习者的文化差异敏感性,这样既有助于学习者避免交际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又帮助学习者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形成对世界各族文化的正确态度。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缺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更缺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只是单线条化地去理解外语文化中所体现的外国本民族文化,在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没有从本民族文化角度去解读,僵化地灌输外国人文文化和精神,长期以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认同外国的民族文化而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思索和结合,最终导致本民族文化让位于外国民族文化,不利于本民族凝聚力的培养乃至国家的安全。
3.培养学生传承和推广本民族文化的意识
语言的主要功能就是交际与交流。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是兼收并蓄、平等相处的,因此进行文化学习必须同时兼顾外国语言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由于我们现在实施的以成绩和分数定终身教育考察机制,使得许多学生对外语的学习过于追求价值性工具,而忽视了外语学习过程中所包含的人文性价值,使得许多学生对学习外语产生错误认识,认为学习外语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升学而升学,忽略了学习语言的真正意义,割裂了语言和文化交互关系,忽视了跨文化交流这一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作为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意识的在讲解外国文学作品时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和精神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使他们清晰地认识到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学习外语不应该只单一地了解外国社会文化,还应该担负起中华文化传播的和平使者使命,更好地理解本民族文化精华并能够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给世界各国,使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并认同中国。
总之,在外国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中,不能够单纯地为学外国文化而学,忽视本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要树立把外国文化和本国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意识,在外国文化教育中体味本民族文化,在本民族文化中增添外国文化的合理因素,在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中找到契合点,相互尊重,,从而构建和谐世界。
[关键词]古典文献;民族学;贡献
一、中国古典文献概述
所谓“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而“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之内。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通行多种民族文字,拥有多种民族文字的古典文献。从古至今,中国用各种民族文字撰写的古典文献,其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内容之广,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不可比肩的。
二、中国古典文献对民族学发展的贡献
(一)中国古典文献与中国民族学的关系
在中国的56个民族中,许多民族有本民族的文字和文献。56个民族在其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创造了反映本民族繁衍、发展和演进的历史文献,有的是用汉族文字、少数民族文字或其它文字记录在各种载体上,也有的是以口碑形式流传于后世。中国民族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包括汉族古典文献和少数民族古典文献在内的我国各种民族古典文献。少数民族古典文献在记载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演进的历史,传播绚丽多彩的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们同汉族古典文献一起,共同构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民族古典文献。
民族学和文献学是两门独立的学科,它们有各自的研究对象,民族学以民族为研究对象,文献学以文献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民族学尤其注重中国民族史和56个民族族别史的研究,因此借助于中国古典文献显得尤为重要,而研究中国民族关系史,更是离不开古典文献。可以说,民族学研究是以古典文献为基础进行的;另一方面,文献学研究也经常涉及到民族文化和民族问题。我国许多民族文献,特别是民族古籍文献,就同时具有民族学和文献学的双重价值。我国民族古籍文献记录了历史上各民族的起源、名称的沿革、支派的离合、势力的涨落、部族的消长、文化的变迁等历史演化历程,以及各民族之间相互接触和融合的概况,它们既是民族学研究的宝贵资料,同时又是文献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中国古典文献对近代中国民族学学科初创具有促进作用
先生是尝试充分运用中国古典文献资料促进民族学中国化的第一人。在民族学研究方法上,他尤其注重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中国古代文献中蕴含丰富的民族学资料的特点,努力推进民族学的中国化。例如,他在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汉民族的研究方面就非常重视利用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民族学素材从事我国原始社会史和汉民族形成和发展问题的研究。不仅如此,蔡先生也是我国采用“民族学”这一名称的第一人。在其《说民族学》一文中,他研究了中国古代各种历史文献中的民族学资料,指出《史记》中的“四夷列传”、《蛮书》、《诸番志》、《山海经》、《真腊风土记》等都是一些记录民族学材料比较丰富的著作。他还认为,民族学“注重各民族文化的异同”,它与人种学、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他认为考古学上发掘出的古代器物,往往也需要运用民族学、古典文献学的材料加以解释和佐证。可以说,先生在理论上奠定了中国民族学这门独立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与其他相关学科联系的最早基础。
(三)中国古典文献对民族学界澄清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和汉族源流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古典文献对民族学界澄清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和汉族源流具有重要作用。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过去长期存在着“一元论”和“多元论”、“本土说”与“外来说”之争。但是无论是从考古成果来看,还是参见世界各主要民族发展的通例,中国民族理应是起源于黄河下游。此外,在传统的汉文文献中,普遍也认为中华民族乃是起源于中原地区,其中有一部分扩展到边疆,才有了“四裔”各族。一个民族的族名往往是由最初的“他称”而转为“自称”的,“汉族”作为一个族名,也是在汉代以及其后中原的人与周边异族接触中产生的。通过借助于梳理中国古典文献中的相关记载,我们可以知道秦人或汉人自认为“秦人”或“汉人”都是出于他族对他们的称呼。“汉族二字,是后起之称,古代汉族自称。他族称汉族,或说‘华’,或说‘夏’。”[1]《左传》中戎子驹支对晋人“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2];《国语》中“裔不谋夏,夷不乱‘华’”[3],都是古代文献中文字上的证据。
三、结语
在我国,本土化的民族学研究必须注重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中国古代文献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民族学资料的特点,尤其是在中国民族史和族别史的研究上,中国古典文献对我国民族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的民族学研究今后应当继续注重对中国古代文献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民族学资料的运用,如此才能更好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
参考文献:
[1]吕思勉. 白话本国史[M].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
[2](春秋)左丘明. 左传[M]. 中华书局,2012.
1.1学校层面
和普通的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有限,而且办学体制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办学时间较短,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上都体现出一定的劣势。但是,除了这些方面之外,学风建设工作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在规范学风建设方面要得到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民办高校的学风建设的力度应该更大,不仅要积极做好学生的出勤考核工作,还需要对违纪现象采取严厉的惩处措施。但是,多数的民办高校对这一问题认识程度不够,在教学和学校建设中导致了严重的问题。
1.2教师层面
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可知,有些教师仍然缺乏教学工作经验,或者是只能在课堂上讲解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地研究就存在着较大的难题。另外,讲课形式不灵活,思想观念落后等都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久而久之,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很容易损坏学风,扰乱学术研究的范围。可见,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问题是比较明显的,产生的后果也较为严重。所以,要着重从这方面入手来建设良好的学风。
1.3在学生层面
从民办高校的生源上来看,都是由于高中的基础课程学习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基础课程相对较为薄弱,所以,他们的学习动、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劣势。在实际的工作中可能会出现急功近利或者是态度不端正的问题。学生的这些表现对于学风的建设会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
2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民办高校学风建设是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着民办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民办高校的未来发展。加强民办高校的学风建设,是增强民办高校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强有力措施,是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实现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3新形势下加强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建议
要加强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风建设需要从制度、学生、教师以及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来采取措施。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制度建设为本
从民办高校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们进行制度建设是做好学风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促进学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民办高校之所以没有形成完整和规范的制度体系,主要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通常情况下,规章制度是一个学校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增强学生自身控制力的重要途径。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约束能力相对较差,那么很难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环境。因此,要在实际的管理中,提高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奖惩制度。具体来说,要对学生的出勤考核问题记录规范,同时要严肃考风考纪。积极开展与严肃校风有关的文体活动。将制度建设工作进行实施,同时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性格特征等来建立相应的规范制度,发挥日常行为规范的作用。
3.2学生为主: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学风建设中,学生是学风建设的参与主体和主要实践者。学生具备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良好学风形成的根基。而学习动机和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经过家庭、社会和学校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培养与教育而逐步形成、巩固和提高的。有数据表明,在民办高校中,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现象主要从大一开始,大一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为此,学校应该在每位学生在进校后就开始指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思考和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并以此设定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做到长规划,短打算,有目的有意识地丰富和锻炼自己,变被动应付式学习为目标明确快乐主动的积极式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为学生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3.3教师为根:以教风促学风,教学相长
学风建设的好坏,与教风密切相关。民办学校应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使教风与学风良性互动。首先要抓师德建设,引导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修养,以教师的职业魅力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其次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民办高校的培养目标强调讲课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应用性;在教学方法中,提倡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授课方式;再者要强调从严治学。学院教学督导组和各系领导要经常到课堂听课,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讲课比赛等活动,推广先进教学经验和方法,同时通过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等一系列活动,督促驾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3.4校园文化为王: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风蕴涵于一定的校园文化之中,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首先,要致力于校园人文景观建设,通过建筑、雕像、园林等实物打造文化校园品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其次,要经常举办学术报告和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竞赛、科技大赛、学习研讨等活动,让学生在娱乐中受教育,寓教于乐。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