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创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学创作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文学创作;移情;物我交融;物我同一

何谓“移情”,19世纪德国美学家费肖尔认为,移情即‘人把他自己外射到或感人到自然界事物里去”,以造成“对象的人化”。另一位德国美学家立普斯认为,“移情作用不是指的一种身体感觉,而是把自己‘感’到审美对象里面去”,,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在对美的对象进行审美的观照之中,我感到精力旺盛,活泼,轻松自由或自豪。但我感到这些,,并不是面对着对象或和对象对立,而是自己就在对象里面”。而朱光潜先生则认为:“所谓‘移情作用’(Einfhlung)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

尽管人们对“移情”的涵义有多种解释,但都显示出一个共同点,即都认为移情是审美者在情感的强烈作用下,通过主体意识活动,把自己的情趣、性格、生命、能力等主观拥有的东西外射、移注给观赏对象,使原本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事物变成有生命、有情感的物体,同时审美者自己也由于受到这种错觉的影响,从而达到一种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现象作为审美过程中一种独特的心理活动,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焕发出诱人的魅力。当作家们登高望远,凝神观赏时,或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或睹物感怀,托物言志,或情溢于中,意与象通,均能产生移情现象。此时,在作家的眼中,山欢水笑,草木含情,万事万物都变得可亲可爱。作家们沉进一种物就是我、我就是物、物我一体的幻景中,从而创造出一批又一批熠熠生辉的文学作品来,给人以美的享受诗词中的移情可说是比比皆是。《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辛弃疾《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等等。在作家们的笔下,杨柳可依依惜别,花鸟也感时溅泪,山水与人亲近,红豆也能相思。移情在诗词创作中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散文中的移情主要表现在情与景的统一上。王夫之言:“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巧者则有景中情、情中景。”王国维亦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自然景物人格化,能收到言不及情而情益增的效果。如朱自清写梅雨潭的绿:“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的一个幻想呀。……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人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在作家的笔下,梅雨潭的绿水犹如美丽的小姑娘,包含着无限的情意。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使物我交融,形成醉人的境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亦有同工异曲之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忽尔远逝,往来盒乎,似与游者相乐。”水中游鱼亦感染了游人之乐而与游人同乐,不愧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小说中的移情亦多表现为将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移注到所写的景物上而使情物统一。鲁迅《故乡》开头对景物的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茫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禁不住的悲凉起来。”阴晦的天气,萧索的荒野,与“我”悲凉的心境互为映衬,有力地揭示了当时农村荒凉破败的景象。而姚雪垠《李自成》在写李自成将队伍转移到郧阳一带以图大举时,则是另一番景象:当曙色开始照到西边最高的峰顶时,他的人马还走在相当幽暗的群山之间,……各种惯于起早的鸟儿开始在枝上婉转歌唱,云雀一边在欢快的叫着,一边在薄薄的熹微中上下飞翔乌龙驹平日在马棚中每到黎明时候就兴奋起来,何况如今它听着百鸟歌唱,嗅着带露水的青草和野花的芳香,如何能够不格外兴奋,他正在一段稍平的山路上踏着轻快稳健的步子前进,忽然昂首振截萧萧长鸣。许多战马都接着昂首前望,振毅扬尾,或同时和鸣,或叫声此落彼起,全都精神饱满,音调雄壮,回声震荡山鸣谷应,飘散林海,飞向高空,越过了周围的苍翠群山”由于受到李自成将士激昂斗志的感染,各种鸟儿都欢快地叫着,战马也格外兴奋,精神饱满,此情此景又反过来渲染烘托了将士们的内心情感,充分体现了李自成将士们在革命低潮时对胜利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移情”何以能产生如此大的魅力,劳伯特·费肖尔认为,这是因为首先从审美的角度看,当作家们全神贯注地观察欣赏某一事物时,深深受到对象的感染和打动,“把自己完全沉没到事物里去,并且也把事物沉没到自我里去:我们同高榆一起昂然挺立,同大风一起狂吼,和波浪一起拍打岸石。在这种同喜同乐同哀的境界中,作者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陶醉,作品也因此显示出委婉含蓄、隽永深远、清意绵绵的艺术效果。其次从阅读者来说,它顺应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愉悦感心理,更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情趣,人们更乐于接受。当人们看到作品中红豆相思,花鸟溅泪,一切无情的东西都变得通人性,懂人情时,本身也会受到感染,从而得到极大的满足,得到一种艺术上的享受。

然而移情的产生,并非无缘无故的,它必须有如下几个因素:

其一,作家心中必须饱含激情。里普斯认为:“一方面,在我们心灵里,在我们内心的自我活动中,有一种如象骄傲、忧郁或者期望之类的感情;另一方面,把这种感情外射到一种表现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对象中去。在这对象中,精神生活正确无误地找到了它安顿的地方。这说明,作家必须热爱生活,胸怀激情,方能沉醉其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一个对生活冷漠无情,对外物熟视无睹的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其二,作家与移情对象之间必须隐含着某种情感的触发点。陆机《文赋》言;“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当移情对象在内容或形式上与作家的某种情感吻合时,往往能产生移情现象。因此它不是一般的联想,而是暗含着某种情感的必然,是这种情感因遇于相似的外物的触发而产生移情这一现象。

其三,作家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移情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与其它心理现象不同,非常需要创造的思维。它要求作家们首先要有求异精神。敢于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感受出独特的体验来。其次要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在情感作用的推动下,创造出全新的形象来。因此它排除公式化,概念化,惯性思维,因因相袭,必须在风雨、花鸟、山水、草木等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赋予新的含义。

无疑,作家的情感在移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文学创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巴金 文学 创作 传记 个人叙事

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90-01

一、前言

巴金先生在小说和散文方面有着巨大的文学成就,对此,很多人仅仅是将目光投向巴金小说和散文这一部分,但是对于巴金先生的文学翻译、诗歌以及童话等等方面的作品却关注的很少,并且其传记文学的创作和翻译也没有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但是事实上,在巴金先生步入文坛的几十年当中,有长达十多年的时间其主要工作就是传记写作与翻译。对此,作为一名资深的文学大家,其写作的传记文学有什么价值,对于我国当代传记文学发展又有什么意义,这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二、巴金文学传记的概述

巴金先生于1904年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典型封建家庭,在期间,巴金先生受到了的熏陶,对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革命家的思想历程以及英雄行为尤为感兴趣。在1923年巴金先生从成都来到上海,开始了人生的探索之路,同时也开启了文学创作的大门,在到了上海的两三年里,巴金先生已经先后发表了《怎样建设自由平等的社会》、《梦》、《寂寞》等等一些文学作用,当时这对于当时的巴金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巴金先生的思想腾飞还是基于实际的社会运动,在1927年初,巴金先生开始了他的法国之行,在法国的这两年时间当中,巴金专心的研究了欧美革命运动史,并且对其进行了撰写、翻译,在这期间创造出了其成名作《灭亡》,在第二年底,巴金重新回到上海,在1929年春,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杂志《小说月刊》发表了巴金先生的成名作《灭亡》,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1.巴金文学传记创造初期

巴金先生在法国的时候,巴金先生翻译了《一个无产阶级的生涯底故事》、《我的自传》以及《狱中记.》等等一些列作品,并且他的传记也同时在这期间开始创作。后面由于巴金受到新女性时代的一些思想影响,花了大约两月的时间的创作了一本传记合集《俄罗斯十女杰》。

从巴金先生的文学创作之路看来,无论是巴金的小说、散文、人格思想还是文学传记,都多少会受到革命家传记的影响,并且巴金也谈到过自己的文学传记创作“克鲁保特金的《我的自传》是我最喜爱的一部作品,并且对于我知识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并且在1947年给明兴礼的信中也明确的说道:“出了这些文学作品外,我还读了革命家传记,我有着很深的印象。”年近九十的巴金在致信王仰晨的时候信中也提到过:“克鲁保特金的《我的自传.》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对我知识的影响也最为深刻”。

2.革命家传记的巴金文学传记的重要影响

巴金对于革命家传记的研究的是多方面,并且革命家传记也对巴金的知识构成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2.1克鲁保特金、范宰特以及白克曼等欧美革命家对巴金人格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通过文学传记,巴金对于欧洲一些革命家理想抱负以及崇高人格了清晰的认知,也在这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精神导师。范宰特的《一个无产阶级生涯故事》这篇传记,巴金先生也先后对其进行了数次翻译,并且也几番提起。曾经引用过这样的一句话:“我希望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住宅,并且每个人都面包,能够接受到教育,感受到知识的光明。”

2.2革命家传记曾经在当年激励巴金投入社会运动,在从法国巴黎回到上海的那几年中,巴金先生已经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且迎来了创作上的大丰收,但是他仍然牢记实际社会运动。曾经主编《时代前》,并且投身到世界语杂志《绿光》中工作。并且自1930年起,巴金几次南下,到新会、泉州以及厦门等地区探望献身民众教育的“安那其”朋友。

2.3革命家传记给予了巴金文学创作的启迪

《俄罗斯十女杰》、《断头台》以及克鲁保特金的《我的自传》,都属于欧洲革命家传记,巴金不仅仅成名作《灭亡》受到了革命家传记的影响,并且其创造黄金时期的《海的梦》、《新生》以及经典作品《家》中,我国通过一些细节、章节、目录、叙事手法以及结构,也不难看出这些作品里面有革命家传记的影子。

三、巴金文学传记——《巴金传—忆》

在巴金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注重人格的构成,并且写作视角也有所不同。巴金和克鲁保特金想法一样,都格外注重人格力量。因此巴金的文学传记大多数都是围绕着人格形成创造的。

在对《巴金传》进行探讨的时候,更多的人将其称之为《忆》,这可能是学者对于巴金的尊重,但是也与《忆.》后来发行量少有关,但是关于《忆》作者从而没有明确提出这是自己的回忆录,并且故事的叙事手法以及情景也和自传有所差异。自传当中包含有很多的论述,并且这些论述都是围绕叙事服务的,在《巴金传》只有“小小的经验”这一段带有一定的回顾性,在《门槛上》、《离开北平》以及《断片回忆》等主体上不是采用的叙事结构而是逻辑抒情的结构。在《忆》开头《回忆》与《家庭》这两篇主要是阐述的自己出生到来到上海,《信仰和活动》这是其“”时期的觉醒历程。在进行《当大哥的人》叙述的时候,就和自传写作手法稍有偏差,主要是在离开成都之后和大哥的生活上的补叙。《忆》的最终章《写作生活》主要就是写的巴金先生从巴黎开始的写作生涯。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巴金是理所当然的文学作家,并且其经历了接受、翻译以及写作等过程,同时也是一位传记文学大家,虽然其传记生成是来源于自然,而并非自觉,但是其对于现代文学传记的贡献却是全方面的,在我国现代文学传记中痕迹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文献

[1] 辜也平.论巴金的传记文学创作[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46-51.

[2] 《巴金全集》再增新鲜内容[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6):2-2.

[3] 聂国心.《憩园》《寒夜》:巴金走向绝望的文学巅峰[J].齐鲁学刊,2009,(2):148-151.

文学创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灵感;思维现象;作用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227-02

灵感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思维现象,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让人无法预知,它的存在也是转瞬即逝的,让人琢磨不透无法言传,但它给人带来的是惊喜和兴奋,是人们作品产生的关键点、关键步骤,能够把作者的创作才华体现的淋漓尽致。正由于灵感存在方式的抽象性和模糊性,对于这种现象的产生由来众说纷纭,人们对于它的具体定义没有明确一致的认识和解释。

一、灵感的含义

“灵感”一词在古代有着神秘的色彩,被当时的人们理解为神灵的感应。唐代诗人王勃曾在《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中提到:“以法师智遗人我,识洞幽明,思假妙因,冀通灵感。”《说岳全传》第六九回:“你既为神,岂无灵感?难道岳家不应报仇的么?”

之后,就有人对灵感进行了阐释,并试图对其本质含义加以推敲和明确,但仍不尽相同,各有各的说法,又都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够全面。其中“感觉敏锐”以及“在文艺,科技活动中,由于勤奋学习,努力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学识而突然产生的创作冲动或创造能力。”的相应观点不断成为对“灵感”一词的解释和说明。

在文学创作的进程里,作家的苦思冥想可能会导致思维的疲劳和停顿,但是通过他对外界事物的接触和注意力的转移,以及思想的放松之后出现的活跃性思维,尤其是对自己所要表达的事物所需要的思路和创作思维的改变,也就是所谓的灵感。它只是一种客观存在于脑海的思维现象,经过人的神经碰触而显现出来,让人们在某一点上找到事物的联系,从而得出符合事物需要的、恰当的、合情合理的思维形式。

二、灵感的特点

灵感主要存在于人们的大脑中,通过一定的形式借助一些客观的事物进行一定的释放展现和表达突出的思维形式。只要是正常的人都会出现灵感,只是体现的形式不同,水平高低不同而已。但笔者认为产生于人们脑海中的灵感有着相同的特点,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灵感具有抽象性和突发性

灵感本身是一种思维现象,它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思维现象是人们用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的逻辑,可以是一种思路,也可以是一种力量和勇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可直观。但是灵感的出现也并不是我们刻意地争取能做到的,有时刻意争取反而让人心力憔悴,适得其反。它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它很可能在你苦思冥想后还不能得到结果,不想再思考的时候忽然出现在脑海里,让人迅速扑捉到,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愉悦的心境。就像郭沫若《凤凰涅》的产生过程一样,诗的前后两部分并不是他一气呵成的,而是在灵感突然出现的时候创作的,前后两部分创作完成的时间不相同,就是因为他的灵感突来的时间不同而创作成功的。灵感的突如其来,我们是看不到的它的形象,也推测不到它到来的时间,正是灵感的抽象性和突发性特点。

(二)灵感的独特性

灵感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思维现象,它虽然是普遍存在,但是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新颖独特,能让人们思路不通畅的时候忽然豁然开朗,与我们经常存在的一般思维活动又有着质的区别,不同于所谓的一般思维活动。灵感作为一种思维现象可谓是我们思维活动质的飞跃,它会让人的脑海中忽然出现一种很独特、新颖的情景或画面,这种独特区别于以往的对事物的认识,并指引导我们进入到一种期待已久但不知道运用什么方式才能达到的境界。灵感的出现会给人带来非常独特的构思、奇妙的画面甚至是很优美的词汇和通顺的语句,使人们在它的独特性的作用下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是别人无法模仿的,独一无二的。

(三)不可言传性

灵感的出现无影无踪,并且是转瞬即逝的,是不固定的抽象的思维活动。可谓只有当事人自己能够意会,没有办法把这种现象用言语传达给周围的人,并且其他人无法看到和感觉到,但是灵感的出现给当事人带来的是惊喜和兴奋,促使作品的完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作品创作中,就算别人看到了当事人灵感激发的文章或作品,别人也无法感受到灵感的存在。

三、灵感的获得

灵感的出现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灵感呢?

首先,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社会实践经验。因为灵感的普遍存在,它的产生绝不是偶然发生的,是需要丰厚的生活阅历,大量的生活经验,这些内容的积淀,才能够有灵感的产生。灵感是离不开社会实践,只有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素材,亲身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钻研,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才能为创作灵感积累无形的素材和感触,才能使人们培养出各种思维能力,为灵感的产生和爆发创造出主要的条件。

其次,要多读书,读好书。文学创作的灵感的出现可能会给作者带来很优美的意境,这种意境通过自己形象生动的词汇写出来,才能使作品产生。没有平时的词汇积累和文化知识的沉淀,脑海中便无法有更加合适的语言出现。所以在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多积累文化素养,多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多记录名言警句、多背诵散文名篇,认真仔细地品味其中文化内涵,为灵感的出现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文学创作做好了更足的文化积淀。

四、灵感对文学创作的作用

一个人的灵感就像梦境一般,作者在其中徘徊,却难以用言语表达,但是灵感可谓创作过程的最佳状态,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心理机制。它孕育着作家巧妙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给其作品注入一定的灵性和生机。笔者认为灵感对文学创作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一)开启思路、创造意境

灵感的出现能够使作家在写作时遇到的困难或者词穷现象得到很好的缓解,让作者出现瞬间的美妙情境或者想要表达的具体画面,同时很多能够形容这种创作意境的优美词汇或者语言也一并出现,使作者思路清晰、联想纵横,妙笔生花,进入到得心应手的创作状态,给其文学作品的最后创作带来质的飞跃。正如郭沫若《凤凰涅》作品的诞生一样,作家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突发灵感,即兴创作而成,并且诗歌的前后两部分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灵感下写出的,这首长诗是郭沫若灵感之作,诗中浪漫热烈的风格,夸张奔放的语言正是他的创作灵感产生的作用。

(二)激发创作才情

创作过程中出现的灵感常给作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因为灵感的出现往往带来很美妙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无法言传和预知的,是转瞬即逝的,但有经验的作家总会牢牢抓住这个短暂的时机即兴创作出满意的作品。在此过程中文学创作者总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甚至于废寝忘食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这时他的文学创作才智和才华会尽情地发挥出来。

(三)独创心境

灵感的出现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它是作者审美心理和意识的理性结果的统一,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的一种质飞跃。灵感的产生对文学创作有着突破性的作用,往往伴随有独特的情思和意象出现,因而往往能带来独特的思维表现,给文学创作者带来独创的心境,使其创作产生新颖独特的作品,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结语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灵感的出现对于作者的文学创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可或缺。如果没有写作灵感的存在,人们或许创作不出让人满意的完美的作品。而灵感的转瞬即逝和抽象性、灵感出现的模糊性以及灵感的独特性这些特征,要求文学创作者必须及时记录和巧妙地捕捉好灵感出现时的美妙境界和画面,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完美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想和一系列激烈的思想活动,利用灵感的出现继而妙笔生花,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刘明真,付碧珍,刘亚芬.灵感思维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学研究,2009(09).

[2]戴雪梅,白珍.论文艺创作中的灵感及其捕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9).

[3]李宗刚.中国古代灵感理论论纲[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4]丹.中国古代诗学中的创作灵感论[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文学创作范文第4篇

一、寻求美――锻炼一双识美的慧眼

文学作品不但要掌握观察、感受、体验生活的方法,还要锻炼从细微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琐事中慧眼识美的能力。例如朱自清先生从细小的生活琐事“车站送别”、“买橘子”一事中寻求到美,通过“买橘子”描写父亲的“背影”,角度新颖,写出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写出前无古人的描写父亲的名篇佳作。杨朔通过对自然界里小蜜蜂的动情观察,找到了自然界里动物生活与人类生活的契合点,找到蜜蜂创造生活与人类创造生活的相似点,产生了创作灵感。所以有句名言这样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可见我们写出来的文章之所以没有新意,选材角度不新颖,关键是缺少对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的仔细观察,没有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点,没有很好地从中发现美的事物。这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生活环境和作者阅历所限;二是对生活的体验不足,没有产生灵感;三是缺少审美的意识和感受美的能力。因此,我们作者必须把视野从家庭或单位引向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使作者到广阔的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去观察事物,体验、感受生活,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欣赏美,从而提高审美素质。训练寻找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描写美――提高歌颂美的素质

我们要通过观察、实践发现自然和社会中美的事物,这只能为创作提供必要的写作素材,而要把眼前的、心中的美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有描写美的能力。自然和社会中的美都能够感受得到,但要把美景描写下来,把心中的感受写出来,却往往六神无主,无处下笔,无话可写,只用“美极了”、“太美了”这类句子来表达,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写不出来,这正是缺少描写美的能力的表现。因此,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描写美的能力。

(1)多阅读名篇,提高描写美的能力。通过阅读作品,从中摘抄描写生动逼真且感人的美的词语和句子,并把它们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培养描写美的能力。

(2)利用名著中美的材料,训练描写美的技巧。文学创作和绘画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是离不开一定的技巧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内容和技巧的美,值得我们去模仿和借鉴。我们应从中挖掘美的内涵,分析写作特点,有利于培养描写美的能力。

(3)强化写作训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工多艺熟,养成多写、多读、多修改的习惯,把平时所见所感随时写下来,成为写作时所需要的素材。如果被动去观察、去思考、去动笔,那么我们平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灵感由于没有及时把它捕捉到手,就会很快消失,成为我们写作中的一大缺憾。因此,我们在创作中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要经常写日记,把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记录下来,对今后的创作是很有用的,创作时就有写的,也能够写出感人的作品,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三、创造美――挖掘塑造美的潜力

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不像摄影,生活是什么样的,就完全真实地把它拍摄下来。创作来源于生活的真实又高于生活的真实。因此,我们挖掘创造美的潜力,是非常必要的。

美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主要是通过想象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许多美学家曾经这样说过;“曲线是最美的线条”、“圆是最美的平面图形”、“球形是最美的立体图形”、“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实际上这些都是美学家们从自然和社会中通过实践和想象挖掘提炼出来的美。文学创作离不开想象,写作是把想象通过文字再现出来,所以想象是写作的灵魂,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作品。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可见培养自身的想象力是创造美的关键,其途径是很多的。

文学创作范文第5篇

关键字:孤独情绪 原因 积极作用 文学创作

1.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对孤独的科学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3年,Robest S一west发表的《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一文。此后许多心理学家对孤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对孤独的研究发展较快。

李传银等提出:孤独是当个人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这一观点较为全面。

虽然国内外对孤独概念的界定尚未有统一的标准,但实际上都集中在以下四个基本假设:一,孤独源自社交不足与人际关系缺陷;二,孤独至少是部分主观并依赖于个人的期望和感觉;三,孤独的体验是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四,孤独会促动个体努力去减轻孤独。 [1]

已有的研究使用的工具有Russe U等编制的UCLA孤独问卷(第三版)和Wittenberg设计的情绪与社会孤独量表。得出的结论有:有时感到孤独和经常感到孤独的大学生人数超过了三分二,其中严重孤独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2.2%。对中国大学生的研究显示:在991名大学生中, 有146人经常感到孤独, 占14.7 %,有686人偶尔感孤独,占69.2%,说明大学生中孤独感的覆盖面很广,情绪孤独成为当前大学生孤独感的主要表现[2]。

2.孤独产生的原因和机制

对于人为什么会感到孤独,不同的理论流派对孤独的解释[3]:

特质论认为,孤独感作为一种个体内部的主观情感体验, 势必受到人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孤独感与神经质和精神质成显著的正相关, 而与外向性成显著的负相关。

早期的精神分析者把孤独的形成归因于包括婴儿期的自恋和敌对,儿童时期对于亲密的需求未得到满足,而新弗洛伊德主义者认为后来的经历,特别是青春期和成年初期的经历在人格形成上也非常重要。

人本主义马斯洛认为如得不到归属和爱的需要,就会强烈地感到孤独,内心产生极其痛苦的体验。罗杰斯认为“随着越来越短暂的人际体系代替在老家过稳定的生活,人们也越来越了解他们的孤独”,而且孤独是不能够承认、接受别人情感的病态的结果。

行为主义在分析孤独时,更多主张孤独的形成是由于缺乏对于发展适当的亲密关系和社交关系时所必须的社交技能。

而认知心理学家主张孤独是起源于个体己经获得的人际关系与期望获得的人际关系之间的差距;也有将孤独看作是由一系列消极、内向而稳定的归因引起的;此外,也有学者把孤独产生的原因归就于那些支配个体生活的不合理信念。

总的说来,孤独的人可能发展了一种不准确的人际标准和不切实际的社交期望,而且严重依赖这种自我标准、期望及社交水平,感到其他人不理解自己,同时又害怕与他人比较,暴露了自己的社交无能,因而隐瞒自己不满意的感情或避开讨论社交问题,其结果是难以获取交往中的正常体验,造成感情上与他人的隔膜与疏离进而愈加感到孤独。

3孤独的影响

3.1消极作用

孤独量表上的高分与社交焦虑、自我意识的高分和自尊和果断性的低分相关。孤独者更可能性格内向、焦虑和对拒绝敏感,更可能受到抑郁的困扰。他们很难信任他人,并且在别人对他们敞开心扉时感到不自在。和不孤独的人相比,孤独的人在交朋友、发动社会活动、加入社会群体等方面有困难。此外,孤独的人更容易有健康方面的问题[4]。

3.2积极作用

英国的医生安东尼•斯托尔在其所著的《孤独》一书里面,在肯定人际关系价值的同时,论证了孤独也是人生意义的重要源泉,对具有创造天赋的人来说,甚至是决定性的源泉[5]。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之所以需要孤独,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基本的孤独体验是思考人生意义问题的前提,唯有经过这个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即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

孤独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在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孤独使老年人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它有利于老年人摆脱对人世的依恋为死亡做好准备(坦然地面对死亡)。有尊严的正视死亡是人生的最后一项荣光[6]。

3.3孤独情绪与文学创作

人类精神创造的历史表明, 孤独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孕育、唤醒和激发了精神的创造力。一般而论, 人的天性是不愿忍受长期的孤独的, 长期的孤独往往是被迫的。然而, 正是在被迫的孤独中, 有的人的创造力意外地得到了发展的机会。一种情形是牢狱之灾, 文化史上的许多传世名作就诞生在牢狱里,例如司马迁的《史记》。另一种情形是疾病,耳聋造成的这种孤独反而激发了贝多芬、戈雅的艺术想象力。由于牢狱或疾病把人同纷繁的世俗生活拉开了距离, 人是会因此获得看世界和人生的种新的眼光, 而这正是孕育出大作品的重要条件[7]。

不过, 对于大多数天才来说, 他们陷入孤独不是因为外在的强制, 而是由自身的产质。例如斯托尔所举的卡夫卡、吉卜林,多是优郁型产质, 而孤独中的创作则是一种自我的治疗的方式,如同一位作家所说“ 我写忧郁, 是为使自己无暇忧郁。”开始只是作为种补偿的写作, 后来便获得了独立的价值, 成他们乐在其中的生活方式[8]。

具体来讲,孤独情绪能激发文学创作的灵感。这大约有两个原因:一是孤独是触发灵感情愫的绝妙环境。文人常常在静谧的夜里,点一盏孤灯,让孤独洗涤自己的灵魂,使自己平静地感悟内心深处;二是文人需要孤独,愈孤独,愈发有时间去审视周围、去发现造物美、去掘取文词组合的妙境![9]然后变幻成一串串或精美或深沉的文字,经久流传。

此外,孤独是贯穿文学创作始终的一个主题。歌德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郁达夫的成名作《沉沦》以及屈原《离骚》等许多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主要情绪都是孤独。孤独情绪可谓催生了文学史上一颗颗灿烂的明珠。[10]

4总结及展望

不同于传统的见解,孤独也可能是人生意义的重要源泉,对具有创造天赋的人来说,甚至是决定性的源泉;

人之所以需要孤独,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孤独使老年人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它有利于老年人摆脱对人世的依恋为死亡做好准备;

人类精神创造的历史表明, 孤独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孕育、唤醒和激发了精神的创造力。孤独情绪孕育了一大批精神文明史上的经典之作;在文学创作中,孤独情绪既是激发文学创作灵感的源泉,也是贯穿文学作品始终的一个重要主题;

今后将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更加注重研究孤独情绪的积极作用,并且更加注重孤独情绪在不同的场合不同情境下的不同作用;此外,孤独也有程度之分,不同程度的孤独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也是有待于继续研究的。

【参考文献】

1.[1][2]黄海.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3]裴亮、孙得君.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3.[4]Jerry M .Burger.人格心理学.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5][6]周国平.论孤独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

5.[7][8]孟昭兰.《情绪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