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化进程论文

市场化进程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化进程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场化进程论文

市场化进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市场化进程电力企业培训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电力行业的不断升级的需求,特别是社会培训力量的迅猛崛起,使得电力行业培训不得不与时俱进,在充分发挥自己原有特点的同时,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改善培训环境、加强培训管理、完善培训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地站稳电力培训市场,为电力行业多培人才培好人才,进而开发社会培训市场。

一、市场化进程中的电力企业培训需求分析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电力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技术更新的任务相当繁重。加入WTO为我国电力企业培训的发展提供了干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给企业培训带来极大的挑战。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电力企业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源相对不足;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状况远不能满足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在这种现实面前,电力企业培训工作应该推行什么样的策略和模式,从而实现兼顾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确保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企业、员工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加入WTO。企业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不仅要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新规范的教育培训,也要注重人才潜能的开发,注重培养开拓型的能力和方法,突出创造力开发和创造性思维培养。此外要适应竞争愈演愈烈、变化节奏越来越快的新形势,培训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因此必将从企业的边缘走向企业的中心。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培训工作需要做新的调整,首先,电力企业培训对象重点发生了变化,从只注重个体培训走向注重团队培训。现代企业不仅需要出类拔萃的人才,而且更需要学习型团队,需要全体企业员工都注重学习,注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次,电力企业培训的内容也需要调整,培训必须注重员工创新能力、人文素质、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的同步塑造和提高。电力企业培训应该抓住当前改革和发展的机遇,紧紧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加强教育培训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建设,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教育培训体系,创新教育培训方法和内容,切实提高教育培训效果,从而实现电力企业智力资本运作与扩张,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培训管理创新,提高教育培训工作质量

首先,电力企业的培训工作要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工作方针、政策及本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生产经营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系统可行的培训规划和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开展培训。完善的制度体系是电力企业开展培训的基础保障,也是实现培训效果的根本前提。其次,要树立以人为本、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理念,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营造培训成才、岗位成才、人人都是人才的良好氛围,把每位员工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最后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即执行ISO10015培训质量体系标准),制定有关培训工作程序,规范培训行为,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三、充分利用局域网的优势,利用现代培训技术手段开张培训工作

电力企业培训工作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培训技术手段。从现代培训技术的特点分析,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远程教学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培训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大培训的信息量。改善了教学和学习的条件,有利于个别化训练。其模拟的现场情境,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效果。为培训员工实际操作技术提供了一个经济、安全的环境。此外采用了远程培训的方式,可以节省培训费,达到优化培训资源共享的目的。远程教育是企业教育培训的发展趋势,在电力企业的教育培训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电力企业专业技术性强、下属单位分布广、员工分散不易组织集中等客观因素,远程教育系统能够很好地为电力企业员工提供学习、培训、考试、作业、交流、调查、统计评估等多功能服务,能够实现对电力知识进行自学、培训、练习、网上考试、调查、交流和资料查询等功能。近年来网络教育与培训已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例如美国企业网络培训市场2000年为1,1亿美元,2003年预计可达11.4亿美元。在我国,虽然传统的企业培训模式还占据着90%的企业培训市场。但无论如何一种新的企业培训趋势正在各行业领域形成.而且在未来会愈加明显。

同时现在很多企业利用局域网的优势,开辟网上培训论坛,在MIS系统中开发培训管理,试题库管理软件等,对员工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网上提出,由相关人员回答,共全场职工学习。还有“网上答题,开心辞典“等一系列的知识竞赛,比赛内容包含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为一体,一改以往强制生硬,枯燥乏味的培训形式。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教育培训的全球化。企业职工培训也必然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电力企业必须坚持以培训推动市场开发,以市场促进培训的原则;不断强化自身特色。同时要创一流培训中心,不但要与国内联合,还要与国外培训机构联合,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先进技术,最终达到打入国际市场的目的。

参考文献:

市场化进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经验;对策

一、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

1.美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

(1)美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在1929年经济危机前,美国对利率未实行任何管制措施。在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后,美国的商业银行和金融领域遭受重创,迫使美国不得不采取措施挽救金融市场,最为著名的就是第Q条例。该条例的主要内容为:Q条例规定,银行对于活期存款不得公开支付利息,对于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利率设定最高限度。此后,Q成为条例代表存款利率管制。

第Q规则的实施,在短期内对商业银行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美国当时经济的复苏。但是随着时间推移,Q规则的弊端逐渐显现。美国金融市场的商业银行受规则限制,吸收存款的能力被大大削弱,同时,存款吸收能力的减弱也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2)美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中经历的大事件

1971年,成立“金融结构与管制委员会”,从理论上论证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该委员会提出的“取消Q规则”和“减少管制加强竞争”的议题为美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市场利率的不断攀高,1979年美国会通过《金融制度改革法案》。随后一系列法案的通过,拉开了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1980年制定《1980年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及货币控制法案》,美国政府成立“存款机构解除管制委员会”,职责为监督执行Q规则取消及与条例取消管制有关的其他具体事项。在《1980年法案》中明确规定:截至1986年3月31日止,取消Q规则对于一切存款机构持有的定期和储蓄存款的利率限制。

1982年10月制定《1982年存款机构法案》配合《1980年法案》进行修复性调整。

2.日本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

(1)日本商业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实行利率管制政策。但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使利率管制政策弊端尽显。从国际背景来看,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逐步放宽金融政策,金融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这使得日本国内利率低于市场利率水平,资本大量输出。

从国内背景来看,日本也是拥有高储蓄率的国家,由于日本资源缺乏,经过石油危机,国内应急发展受阻,利率管制政策限制了商业银行调节作用的发挥。鉴于国内外的严峻形势,日本继西方发达国家之后,走上利率市场化道路。

(2)日本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主要过程

国债交易利率和发行利率的自由化。1977年放宽对金融机构所持国债的管制,1978年,日本银行间拆借利率弹性化利率市场化、票据买卖利率的市场化开始被日本政府允许。

交易品种多样化。1984年大藏省发表了《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及展望》;1992年《金融制度改革法》通过,法规确定了证券、信托、银行3种行业的相关金融机构可以以设立子公司的方式实现各项业务的兼营化。

法律制度巩固利率市场化成果。1991年7月,日本银行“窗口指导”措施停止实施;1993年6月,定期存款实现利率自由化,1993年10月利率自由化扩大到流动性存款,第二年10月,实现利率的完全自由化。

3.英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

(1)英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英国在二战后实行利率管制政策,为了促进英国经济发展,英国实行了利率市场化。英国金融领域自由化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实现了完全的自由化。其中利率市场化从1971年开始,1981年完成,英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包含于其中。

(2)英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重要事件

1971年9月英格兰银行公布《竞争与信用监管规则》,实施新的金融管控手段,其中较为重要的条款为:“废止对银行贷款的数量控制”、“各银行自行确定贷款利率,不再与央行基础利率挂钩”,这些条款放宽了英国商业银行对利率的决定范围。

1972年10月,英格兰银行决定以最低贷款利率取代贴现率,作为商业银行制定利率的准绳。

1981年8月,英格兰银行宣布取消每周公布的最低贷款利率。

1986年,英国政府取消对抵押贷款利率的指导,自此英国的利率管理体制走上了完全自由化的道路。商业银行不再参考央行的最低贷款利率调整存贷款利率,而将这一利率的决定交友市场供求。商业银行从中观察货币政策变化风向,进而确定自己的存、贷款利率。

二、外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经验借鉴

1.选择符合本国国情和商业银行具体情况的利率市场化方式

从美、日、英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来看,美日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方式,先存款后贷款、先小额后大额,主要取决于当时美日经济发展的情况。而英国更接近于一步式改革。

2.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制,颁布法律条文,有法可依

美日英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法律颁布及时,监督体系健全。无论是美国《金融制度改革法案》还是日本《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及展望》及英国的《竞争与信用监管规则》,都在其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起到了引导、规范和监督的作用。正是法律的颁布实施,才保证了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平稳进行。

3.与世界接轨,应用高新技术,培养专业人才

经济金融领域的变革,需要有前瞻性的人才进行展望和评估,需要有高新技术促进理论的推进和实施。美日英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离不了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的理论论证和高新技术实际应用。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1.遵循规律,树立意识,巩固传统业务,促进非传统业务大力发展

我国金融改革政策体现了对利率市场化的决心,因此,商业银行首先应从态度与意识上遵循这一规律,不存侥幸心理,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业务上,应着力巩固业务规模,加强服务质量,提升品牌效应。另一方面,我国商业一行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非传统业务,非传统业务的发展不仅可以拓宽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业和范围,更可以减少商业银行对传统信贷业务的依赖。多元化的利润构成,使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更具有竞争力。

2.建立统一同业拆借市场,完善监管体系

针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各种风险,应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对风险的防范。这首先要求我国建立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统一同业拆借市场的建立,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标准,使利率有可比、可调参考。此外,应完善现有的监管体系,通过制度约束规范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的行为,防范新的金融违法现象的出现。严格按照对企业的风险信用等级进行日常经营活动,降低信用风险,为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3.掌握先进技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针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金融违法犯罪现象和其他问题,应从技术和从业人员两方面进行应对。掌握先进技术能够使商业银行及时发现经营过程中的漏洞,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商业银行从业人员防范意识的增强、操作规范程度的提升,也可以应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不利因影响。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服务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

4.借鉴外国利率市场化经验

从本文国外各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介绍中不难看出,美、英、发等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开始的比我国早,这些国家在利率市场化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成功解决方法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有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尤其是美国在利率市场化初期所遇问题,我国在利率市场化初期也出现过。参考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有助于为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提供新思路,使我国更好的解决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平稳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岸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对策[J].特区经济,2006,343(5):1~3.

[2]陈劲松.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D].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贸大学,2003.

[3]段云燕.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探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5,39(4):2~3.

[4]郭颖.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5.

市场化进程论文范文第3篇

1、暴露垃圾的分类

暴露垃圾是指在居住区、城市道路、公共场所、城乡结合部等处随意弃置的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各类垃圾。

根据暴露垃圾性质,可以分为:生活垃圾、装潢垃圾、建筑渣土、道路施工残留垃圾、混合垃圾、大件垃圾等;

根据暴露面积,可以分为:零星暴露,指污染面积在0.2m2以下的零星堆点;成堆暴露,指垃圾已经形成堆积,面积超过0.2m2,少于5m2的垃圾暴露;成片暴露,污染面积超过5m2的垃圾暴露

2、暴露垃圾的产生

暴露垃圾是由少数单位和个人乱弃废物行为所造成。

3、暴露垃圾的危害

破坏整洁、优美的城市容貌,影响城市整体形象;暴露垃圾堆积,易产生恶臭,孳生蚊蝇,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市民的清洁、适宜的生活、工作环境。

二、暴露垃圾的责任划分

暴露垃圾区域管理责任的划分,体现“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的管理效应,以块为主、条块配合治理的办法,明确责任边界范围,集中力量管好社区、管好公共区域,全面实现暴露垃圾治理机制有效运行。

按行政属地化明确管理责任:暴露垃圾治理由区域政府负责,相应的区域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具体履行管理责任。下一级失职由上一级承担责任,相应的区域市容环卫部门必须履行管理责任,保证暴露垃圾治理达到无缝隙管理;暴露垃圾乱弃者不明,由所在地的市容环卫管理部门承担清除责任。承担清除责任的管理部门应组织查明乱弃者,并按有关规定处罚。

三、市容管理现状和问题

1、历年来市场化的探索。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通过几轮事权下放,形成了目前以市、区(县)两级管理的职责分工,在推进市场化进程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一是管理层与作业层分开。市和区(县)所属作业服务单位积极推进“政企、政事、事企、管理和作业”四分开。二是探索服务市场开放。各区在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公共保洁领域已开始实施内部招投标选择作业服务单位,适度引入竞争机制。三是社会资本加入。已建成运营垃圾中转站。四是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一定进展。在法人治理结构、产权制度、公司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和实践。或转制为保洁服务责任有限公司,或实行民营化改制。

2、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本市市容环卫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仍相对滞后,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制约了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是市、区(县)职责和事权调整滞后。生活垃圾产生、收集、运输、处置产业链被管理体制分割,区(县)的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源头减量动力不足,统

一、开放的环卫作业服务市场尚未形成。二是作业单位的事业性质,难以形成市场竞争。绝大部分作业单位仍为事业性质,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缺少竞争与淘汰机制。同时,环卫行业的特殊性又使得现有作业单位富余人员现象严重。三是环卫作业服务市场相对封闭。缺乏统一的公平、公开、公正的交易平台,现有的部分作业招投标仅局限区域内部范围,垃圾清运、道路保洁作业服务招标的比例不足5%,垃圾水运作业服务则是独家经营。四是市场监管仍沿袭传统模式。市、区两级市容环卫部门的市场监管职能不明晰,职责界面不清。由于环卫作业分散性、流动性、时效性,面对市场化运作的新格局,管理部门缺少管理经验,缺乏监管手段,相关的法规和规范也不完善。

四、暴露垃圾的治理的实施方法

(一)完善市容环卫作业服务的市场监管机制

1、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建立和完善市容环卫作业服务的政府采购制度、市场作业任务的招投标制度、资本进入的市场准入制度、行业内的中介制度等。通过面向社会的招投标组织采购,逐步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市场化进程论文范文第4篇

在委托的关系中,由于委托人与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最大化,而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高管薪酬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解决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委托问题的关键,合理的薪酬设计制度,能够有效地减少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成本,从而有效地激励高管努力提高企业业绩,以及关注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如果薪酬制度设计不合理,就可能导致高管薪酬激励失效,进而引发管理层为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这不利于公司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进一步激化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一些天价高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深发展银行董事长兼CEO法兰克·纽曼2007年薪酬为2285万元,创下了A股上市银行高管薪酬的新纪录;2007年中国平安董事长兼CEO高达6600万元的薪酬总额在中国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中笃定夺冠;TCL多媒体科技控股有限公司CEO梁耀荣2008年1006万元的年薪,更是成为国内家电行业高薪第一人。据最新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金融、烟草、电信、石化等行业高管薪酬为行业水平的几十上百倍。高管薪酬激励能否使企业随着高管薪酬的增长而持续有效的发展呢?高管薪酬的上升与上市公司长期发展及当前会计盈利的关系是怎样呢?高管的高额薪酬能否降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成本?目前的研究主要是从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的角度去讨论高管薪酬问题,然而高管对会计盈利的片面追求,有可能导致高管更加注重短期收益,限制了企业的长期增长,从而损害股东利益等不利后果。本文将尝试结合市场化进程,从可持续增长率及ROA两个角度来对比研究分析高管薪酬激励,并通过实证分析证实高管薪酬激励更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利益。

二、文献回顾

美国资深的财务学家罗伯特·希金斯(Rober·C·Higgins,1988)首次从企业财务管理角度提出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观点,希金斯突出强调了可持续增长的意义,并从财务角度定义可持续增长率是指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的情况下,企业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Tompson和Strickland(1998)将战略目标定位在与公司长远发展相关的,同时,财务目标是公司近期内的计划,战略目标中的增长指的是市场占有率的增长,而财务目标中的增长指的是营业额与利润的增长。

(一)高管薪酬与可持续发展率 我国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比较晚,随着可持续增长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国内学者对可持续增长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得到了许多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有益结论。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之中,李元旭(2000)从企业家的使命、对财富的态度、对权力的态度已经经营的原则四个方面阐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指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企业经营行为不能以牺牲长远利益来换取眼前的利益,企业规模扩张应与人才培养、组织结构调整、自身财务能力、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二)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发展和上市公司薪酬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与高管薪酬的相关读在逐渐提高(辛清泉、谭伟强,2009)。陈志广(2002)发现高管年度报酬与企业绩效、规模和法人股比例等存在显著正相关,以及行业、地区对报酬都有影响;刘斌等(2003)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CEO薪酬层面已经体现了一定的激励制约机制。然而,国内大部分研究只考虑会计盈利指标与高管薪酬的关系,较少考虑公司长远利益指标与高管薪酬的关系。而Dechow和Sloan(1991)发现,会计盈利指标容易诱使管理层为追求公司的短期绩效而降低研发费用的支出,从而损害公司的长期绩效。因此,如果高管薪酬符合最优契约理论的话,高管薪酬不仅应与ROA正相关,而且应与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率正相关。

(三)市场化进程对高管薪酬激励的影响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在市场化进程的背景下,由市场化进程推动了企业治理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力量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治理结构,仍然存在争议。市场化进程也会对薪酬契约成本造成影响,不同的市场环境决定了契约的不同成本。市场化水平并非简单决定于某一项规章制度或者单一的经济指标,而是一系列经济、社会、法律乃至政治体制的综合度量(樊纲、王小鲁、朱恒鹏,2010)。市场化水平的衡量可以分为五个方面: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可以发现,市场化水平的概念涵盖了信息环境、市场发育和法律环境这些因素(陈冬华、梁上坤、蒋德权,2010)。

在近30年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东部沿海地区无论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在市场化进程方面都领先于其他地区。不同年份和地区的市场化进程都不尽相同,而市场化进程也会对薪酬有着一定的影响,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提高,薪酬管制也得到了放松,从而使得高管薪酬也随之增加。因此,考虑到不同年份和地区市场化进程的差异,有必要结合市场化进程来分析研究高管薪酬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率及ROA之间的关系,这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也更能说明问题。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合理的高管薪酬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率及ROA显著正相关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中国沪深股票市场2001年至2010年共十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检验样本,剔除金融行业以及数据缺失的样本之后,得到了8759个观测值。为了消除异常值的影响,本文对自变量的0-1%和99-100%进行了截尾处理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CSMAR数据库。为衡量不同年份、地区的市场化水平,本文选取樊纲等(2010)编制的市场化指数作为替代变量。

(二)模型构建 根据提出的研究假设,建立了模型(1)和(2)来分别考察高管薪酬和可持续增长率及ROA的关系:

ln(Compensationit)=a0+a1SGRit+a2Indexit+a3SGRit*Indexit+a4lnSizeit

+a5Levelit+a6ln(Overheadit)+ΣIndustry+ΣYear+?着 (1)

ln(Compensationit)=a0+a1ROAit+a2Indexit+a3ROAit*Indexit+a4lnSizeit

+a5Levelit+a6ln(Overheadit)+ΣIndustry+ΣYear+?着 (2)

其中,ln(Compensation)表示高管薪酬,本文使用公司年度报告中所披露的前三名高管薪酬总额的自然对数作为高管薪酬的变量;SGR代表可持续增长率,根据期初股东权益计算,可持续增长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留存收益率*起初权益期末总资产乘数,可以看出,可持续增长率体现了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能力;Index为各年份-地区的市场化指数;ln(Size)代表公司规模,等于公司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evel表示财务杠杆,是公司年末的资产负债率;ln(Overhead)代表隐性收入,在职消费一般通过业务招待费、差旅费、办公费、通讯费等形式计入公司的管理费用,因此本文选择管理费用的自然对数作为控制变量;ΣIndustry和ΣYear分别代表行业虚拟变量和年份虚拟变量。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1显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到,在2001-2010年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前三名高管薪酬总额的自然对数的平均值为1.33;可持续增长率的平均值为0.10,而ROA为0.05。从其他控制变量来看,代表公司规模的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的平均值为2.14,代表财务杠杆的资产负债率的平均值为0.45,代表隐性收入的管理费用的自然对数的平均值为1.81。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并不高。

(二)高管薪酬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率及ROA 本文首先考察了高管薪酬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率的关系,结果报告于表2。结果显示,高管薪酬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率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市场化指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公司规模、财务杠杆及在职消费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接着本文考察了高管薪酬与ROA的关系,结果报告于表3。结果显示,高管薪酬与ROA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市场化指数、公司规模及在职消费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Index和ROA的交叉项系数显著为负,意味着市场化进程可能降低了高管薪酬对会计业绩的敏感性(辛清泉等,2009)。

从以上的回归结果发现,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会计盈利ROA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可持续发展率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前文的研究假设不相符,表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更多考虑的是眼前利益,而非长远利益。

从回归结果还发现,市场化指数越高的年份和地区,高管薪酬也会越高;公司的规模越大,高管薪酬也会越高;高管薪酬还随着在职消费的增加而增加,这也说明随着市场化进程的的发展,高管薪酬和在职消费都有了一定的增长(陈冬华等,2010)。

(三)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上述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还进行了如下测试:(1)上市公司年报中,不仅披露了前三名高管薪酬,还披露了前三名董事的薪酬,用后者代替前者,重复以上的实证研究过程。(2)本文又将ROA替换成经市场调整的股票回报率RET,用调整后的指标重新研究RET与高管薪酬的关系。(3)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也可能会影响高管薪酬,为控制住这一因素的影响,将其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回归。(4)由于本年度的高管薪酬可能部分反映了上一年度的企业情况,为此,再采用滞后一期的可持续增长率与ROA替代本年度的变量进行回归。以上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前文的研究结果没有实质性差异。因此,前文的结论是比较稳健的。

五、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结合市场化进程的发展,考察了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可持续发展率及ROA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可持续发展率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会计盈利ROA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之前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可持续发展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的预期不相符,表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更多考虑的是眼前利益,而非长远利益。同时发现,市场化指数越高的年份和地区,高管薪酬也会越高;公司的规模越大,高管薪酬也会越高;高管薪酬还随着在职消费的增加而增加,这也说明随着市场化进程的的发展,高管薪酬和在职消费都有了一定的增长。

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高管薪酬研究的相关文献,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在高管薪酬体制的改革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公司的眼前利益,还要重视公司的长远发展。否则,高管薪酬水平的提高只是高管自利行为的体现,而这种高管自利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薪酬的激励效果。其次,考虑到不同年份和地区市场化进程的差异,有必要结合市场化进程来分析研究高管薪酬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率及ROA之间的关系,这一提升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也更能说明问题。最后,为进一步加强公司治理,提升高管薪酬的激励效果,选择合理的考核指标,建立一个有效激励的高管薪酬制度,从而保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研究的不足在于,关于市场化进程和高管薪酬的指标问题,虽然本文使用的不同年份和地区的市场化指数来衡量市场化进程的影响,但它们是否能准确的度量,本文并没有充分的把握。对于高管薪酬,本文只取前三名高管薪酬作为高管薪酬的替代变量,这也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数据的限制,在职消费用管理费用来衡量,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以上不足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局限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吴育辉、吴世农:《高管薪酬:激励还是自利?——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会计研究》2010年第11期。

[2]辛清泉、谭伟强:《市场化改革、企业业绩与国有企业经理薪酬》,《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

[3]陈冬华、梁上坤、蒋德权:《不同市场化进程下高管薪酬激励契约的成本与选择:货币薪酬与在职消费》,《会计研究》2010年第11期。

[4]刘斌、刘星、李世新、何顺文:《CEO薪酬与企业业绩互动效应地实证检验》,《会计研究》2003年第3期。

市场化进程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深化,金融抑制,金融制度

一、金融抑制理论以及金融深化理论

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1973年提出的。他们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发展中国家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诸如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对金融业的管制以及外汇市场管制等抑制经济停滞不前的问题。金融深化理论核心观点即是要全面推行金融自由化,取消政府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一切管制与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分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二、我国金融深化进程

(一)我国金融抑制现状

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程度不同的金融抑制现象。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同样存在金融抑制现象,这种金融抑制的存在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也放慢经济发展进程。具体体现如下:

1.利率管制

近几年,除了2007年央行为应对流动性过剩、抑制通货膨胀等原因对利率实行加息政策外,一直实行低利率政策,2002年一年期利率曾低到1.98%,目前利率一直保持2.25%。低利率降低储蓄的愿望,降低投资的货币供给,导致有效投资不足;低利率刺激低收益投资的增加,降低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储蓄与投资缺口又会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表1:我国储蓄率与投资率状况(2000-2009年)

消费率

储蓄率

投资率

储蓄率-投资率

2000

62.3

37.7

35.3

2.4

2001

61.4

38.6

36.5

2.1

2002

59.6

40.4

37.9

2.5

2003

56.8

43.2

41.0

2.2

2004

54.3

45.7

43.2

2.5

2005

51.9

48.1

42.6

5.5

2006

49.9

50.1

42.5

7.6

2007

49.7

50.3

40.7

9.6

 

2008

49.2

50.8

41.7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