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

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

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生 专业认识 就业观念 不足 建议

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关于大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认识情况(以莆田学院为例)》的问卷调查,对莆田学院的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由18个选择题构成,主要调查医学生从事医学专业的原因、认识和就业观念等内容。

调查对象:莆田学院基础医学院大学生,年龄均在18-23岁之间。其中男生58%,女生42%。大一40%,大二40%,大三20%。本次调查实际发放了100份问卷,实际收回100份,有效问卷88份,有效回收率88%。调查结果和分析:

医学生就读医学类专业的原因:

90%的学生高考第一志愿的专业为临床医学专业。

医学生报考前对医学专业的了解:

75%大一大二和58%的大三学生认为不是很清楚。

医学生接触医学专业后的看法:

56.3%学生认为一般,而低于37%的学生认为很有趣。

医学生对从事医学认识:

80%的学生认为救死扶伤,是个高尚的职业。有趣的是,这项调查中有50%的大一学生认为薪水高,52.1%的大二学生认为是高危险行业,52.9%的大三学生则认为是很辛苦的工作;90%的学生医学专业的毕业出来的使用性很强;60%的学生对医学就业前景不是很清楚。

医学生的就业观念:

60%的学生愿意继续读研究生,30%的学生表示暂时不清楚;41%的大一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留在乡镇工作,而大二大三的学生不愿意留在乡镇工作的不超过20%;80%的学生在择业观念上都希望能先就业,有固定收入;就业首要考虑的因素,30%的学生选择经济收入,50%的大一学生选择个人发展机会,26%的大二大三选择专业知识的应用;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条件,69%的大一学生认为是综合能力,而78.7%的大二大三学生则认为是专业成绩和专业技能。

一、医学生对从事医学的认识问题存在的不足

(一)报考医学专业的各方面准备不足。在收集和分析能力上表现较为欠缺; 在面临选择时表现成熟度不高, 将医学专业理想化, 缺乏自我认识能力、报考技巧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医学生就读医学类专业的原因中,家里人要求的大一占96.4%,大二91.3%,大三97%。可见,医学生报考医学专业很大部分是遵从家里人的想法,医学生个人并没有强烈地渴望从事医疗事业。在人格上表现为缺乏自信心和决策能力,这导致许多医学生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后出现消极情绪,可能会对医学生未来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功利思想。大多数医学生在报考医学专业时看重医生的薪水、社会地位以及工作条件等, 讲究实用和实惠, 却缺乏科学探究精神,较少考虑国家需要,功利思想较为明显。

(三)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未来的规划。超过一半的医学生对就业前景不了解,而33.9%的大一学生认为容易就业,而50%的大二大三学生则认为不容易就业。可见医学生没有经常关注就业前景,这将会导致学习消极和缺少上进心,不利于医疗事业和个人的发展。

(四)医学生入学时,大多分数高,第一志愿入校;医学教育的学制长、成本较高,导致医学毕业生难以有好的心态正确就业定位,表现为医学生就业时,期望值较高,不能正确评判自我。每次招聘会时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城市大医院招聘台前门庭若市;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态度热情,但门可罗雀,很多医学毕业生不愿意去这些医院,因此, 出现了一边抱怨工作难找一边抱怨人才难求的状况。不确当的给自己评判,影响了医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1]。

二、对于医学生对医学专业认识情况所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报考医学专业前做好充足准备。提高自我认识能力、报考技巧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报考医学专业前,主动收集和分析有关医学专业的各方面信息,不应通过自身的想象给医学专业下定义。通过别人的建议自己进行抉择。

(二)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①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只死读书, 做书呆子, 而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多掌握一些技能, 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加强自我学习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迅猛, ②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要适应当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 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 能触类旁通。这就需要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善于在实践中向他人学习, 在理论中进行总结和分析。同时, 用人单位都希望来本单位工作的大学生具有能吃苦耐劳的精神、踏踏实实工作的作风,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

(三)要抓住大学生个人在提升就业能力中的这一关键主体环节。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抛弃旧的就业观、读书观。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工作平等,工作光荣”的观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广大农村基层、西部落后地区去。二是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医学生的职业方向有其自身的特性,医学生誓言中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医学生最好的职业标准。三是要对自己的就业能力负责,要有自我学习、自我开发的意识与行为,并进行长期的投资积累,为未来职业选择奠定基础。四是要有竞争意识和个性意识。竞争促使进步,大学生要直面社会的残酷,积极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技能。同时要彰显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3]。

参考文献:

[1]季国平.当前医学生如何提升就业能力的思考[J]. 文教资料. 2011(04)

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就业信息 就业互助模式 就业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也是逐年大幅递增,每年都有数百万大学生被推向了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而在如今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就业信息中进行合理的整合,并在就业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基点,则是每个高校毕业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如今,高校毕业生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校内、外招聘会,就业网站等等。目前,无论从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以及就业信息的数量上来说,都是形式多样且数量巨大,完全可以满足高校毕业的信息获取需求。

在如此背景下,如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且顺利地获得符合自身需求的就业信息,既能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更能提高就业质量,这样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作为医学大专院校的就业工作者,就如何提高医学大专生的就业质量的问题,不仅需要分析了解大环境大背景,更需要从目前医学类大专生的就业现状入手,找出问题,发挥优势,进而解决问题。

一、医学类大专生的就业现状

1.医疗人才的整体需求层次提高、需求渐趋饱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和补充,目前全国范围,特别是城市的医疗人才的层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但在从业人员的数量上急剧增长,而且在从业人员的学历和职称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二甲以上医院的应聘要求是研究生起点,一些医技辅助科室也至少是本科起点。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庭冷落。由于基层医疗卫生的工作条件、工作待遇等问题,很难吸引对于就业期望普遍较高的医学毕业生,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本地生源都不愿回乡就业。虽然一些基层单位开出了优厚的政策,但是考虑到今后的晋升通道和家庭生活,医学毕业生仍然顾虑重重。

3.社会需求与毕业生自身现状的矛盾突出。由于医学职业的特殊要求,要具备独立行医资格必须持有助理执业医师及以上资格证书,而这类的资格考试全国通过率每年基本都只有30%左右。不少医院由于自身发展的需求,想减少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很多招聘限制为具有职业资格的医学从业人员,对于刚走出学校大门的毕业生无疑是十分不利。

4.就业思维落后于时展的脚步。不少学生进入医学类的院校,对于所学的专业有一种无形的优越感,再者家长对于就业的期望过高,希望学生进入大医院工作,能够直接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甚至个别在校两年的学生在咨询时还提出今后学校是否分配工作此类问题。这些问题出现有学校教育的问题,但很大程度上显示出学生对于专业前景、就业环境和职业定位的自我认知的缺失,没有认识到他们所受的仍是医学基本教育。

5.对口就业单位面狭窄,信息获取受限。医学生的就业单位一般为各级各类医院及相关医药卫生企业,又以各级医院为主。有些信息以单位-学校的模式进行传递,学校与单位之间往往结成比较固定的就业关系,对于就业信息的开放性来说,相对于其他专业毕业生是比较闭塞,对双方都是不利的。而从双方的人力资源方面考虑,光靠人力和就业部门来扩大就业信息交流面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而目前的就业工作中,相当一部分就业信息由学校获取后转发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信息的时效性;而学生个人在自主获取就业信息的实践不足,导致信息获取的渠道狭窄,造成获取信息量少,质量基本不高的情况出现;实习期学生分散在各个实习点,互相之间的交流受限,造成就业信息交互受限。

二、如何构建“就业互助模式”

因此在就业信息如此庞大的如今,对于医学大专生来说,如何获得适合自身的就业信息仍然是不易的。以上的分析与总结,促使“就业互助模式”构想的形成,即以学生团队为载体,多渠道获取就业信息,以定期组织人员拜访各地实习和招聘单位,走访工作在医疗卫生单位的校友,定期搜寻网上信息等方式开展。对于获取的信息,学生自主进行初步筛选分类,再提交到学校就业管理部门,最后由学校进行信息的,使有效信息覆盖校内各类需求人群。

“就业互助模式”的推行,还可以充分利用该校实习点多且分布广的特点,以该校2014届毕业生为例,90%的生源来自本省,2013年本省医院实习点为95家,企业为5家,其他医疗卫生单位为29家,分布于9个市,36个区县,基本覆盖浙江省范围。从实习单位入手即可收集大量的一手就业信息,扩大就业信息的收集面。“就业互助模式”的实行,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团队组建。以各实习点学生为人员基础,按照走访单位及人员数量,组建规模为2-3人的团队,团队人员一般为不同专业,根据前期整理的就业单位名单和联系方式,制定详细的走访安排。除了当面拜访外,需定期地进行电话回访,保持信息沟通的持续性。

2.信息获取形式。主要通过参加各地大学生招聘会,拜访各实习单位人事部门及所在地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校友,联系走访有招聘需求或长期合作单位,定期进行当地媒体招聘信息收集等。

3.拜访单位及人员信息。这部分前期信息主要由学校就业部门及校友会提供,包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企事业单位,重点联系长期合作、曾经有招聘记录的单位及人员,开拓未有就业记录的单位及人员的联系。

4.信息的筛选及上报。各小组对收集的就业信息做好初步筛选,保留有比较明确招聘细节的信息,并按照就业招聘的专业需求进行归类,最后传输到学校的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审核。

三、“就业互助模式”的优势

1.渠道优势。各个团队学生都可以通过招聘单位、参加各类招聘会等方式,深入各种渠道,获取大量就业信息进行汇总,减少信息死角。

2.人力资源优势。之前学生就业过程中,大多是单枪匹马地进行。通过团队互助后,有专门的小组进行信息的归类整合处理,节省了在信息选择上的时间,大大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此外,学校也可以利用在各地实习的学生,协助学校就业部门开展与就业合作单位的关系维护、信息采集等工作,大大节约人力物力成本。

3.地域优势。目前该校的学生来源于浙江各地区,实习点也分布于全省各个县市,信息来源可以满足学生对于特定地区就业信息的需求。

4.学校资源优势。学校与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有良好的联系合作,就业合作单位覆盖全省各医药相关行业,校友遍布全省众多医疗机构,因此在就业信息获取过程中,这些渠道和资源都是就业信息来源的有力保障。

互助就业模式的构想及研究,主要基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的主体地位及优势的充分发挥,使就业信息有效地满足学生就业的个性化需求,并让后期的就业更加符合他们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参考文献

[1]冯亚莉,肖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1)

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1.校内实训场室和经费有限。

学生技能训练离不开与教学相配套的实验实训操作室。但学校的实验实训室只能提供基础性的实践训练,跟行业的实际情况往往脱节。其次,实践操作需要标本,某些稀有标本(如脑脊液、骨髓等)学校无法获得,多数试验仪器设备昂贵,但使用率不高,有的甚至一年只用一次(医学类仪器专业性强,有些仪器只专用于特定检查项目,因此只有在讲解特定章节的时候才会使用)。

2.严重缺乏专业课老师。

该学校的医学检验专业从间断招生到现在每年级4个班,学生人数猛增。但中职学校学生基础较差,办学条件差,缺乏跟得上时展步伐的先进设备。大部分老师没有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新理念少,天天忙于备课改作业,办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僵化,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造创新意识。

3.解决思路。

通过到国内先进的示范校学习、听取专家建议、学生调查问卷等方法集思广益,尝试新的教师引进模式———聘请行业专家、临床一线高技能工作人员为学生讲授专业课,同时将部分实验实训与临床结合,直接将实验室放入临床检验科相应科室。

二、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院校合作方法

该校结合实际,通过征求专家、学生的意见,设置2个实验班,共计80名学生,并将专业建设与能力提升联系起来,通过聘请行业专家采用“会课”、“串讲”的方式,开展最能符合临床要求的理论教学;将一些实验项目放在医院专业实验室进行。参与教学的行业专家共计12人,累计授课600学时;开展的校外实验项目65个,每个学生至少参与380个学时的实验教学,整个院校模式历时1年。

1.行业专家授课模式。

针对现有中等医药卫生职业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标准还在进一步规划和改革中,为了更好地做出探索性的尝试,该学校聘请了当地三甲医院临床检验一线专家开展授课,其中授课内容按照与临床一线实践实际联系紧密的理论讲解,并且将内外科等其他专业知识穿插起来,用整体、系统的观点深入讲授。值得一提的是,《免疫学检验》与《微生物检验》使用的是串讲模式,将两种教材、两门学科中的知识点贯穿起来,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累计授课1992学时。

2.实验项目临床化。

实验实训的项目同样是按照《临床检验》、《生物化学检验》等4门核心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包括了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粪便形态检查、尿沉渣检查\半自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使用、血清葡萄糖测定\免疫比浊测定法(C3定量测定)、间接凝集试验(类风湿因子检测、甲胎蛋白检测)、葡萄球菌属和微球菌属的检验、链球菌属的检验、肠球菌属的检验等。实验实训的方法采用“一对一”、“一点多面”的方式进行。“一对一”是针对难点、重点,尤其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实验项目,导师统筹安排学生单独指导,在时间上实现了轮换调度,既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同时节省实验时间。“一点多面”指的是实验导师通过示范操作讲解实验的基本点和重难点,要求学生自行按照学过的理论和操作说明展开练习,主要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比较简单、容易掌握的训练课程上,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三、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院校合作模式的成效

这种“一引进”、“一走出”方式,充分挖掘有效教学资源,实现通过院校深入合作提高师资水平、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这一建设目标。首先解决该校医学检验专业专业课老师缺乏的燃眉之急,保障了应有的教学质量,且在这种行业专家授课的模式下,总结了宝贵的经验财富,进一步为改革中等职业类专业建设提供了完善的理论、技术资料。其次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院校合作实验班的毕业生本年度就业率达到了95%,且均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通过后期的追踪回访,90%以上的医院表示这种院校合作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基本达到了现阶段临床实践的要求,病患家属以及社会反映均为良好。从学生个人的角度阐述院校合作模式的优缺点,第一巩固了已有的理论知识,第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带来学习的成就感,第三保障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各方面的需求。

四、前景与不足

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一、医学专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实践能力是指个体在实际社会环境中合理运用自身具备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才选拔任用过程中的重要参考。然而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出现实践能力欠缺,工作经验不足等问题,影响其就业质量。

医学专业具有其特殊性,医疗卫生单位对于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更加看重,而医学专科生由于受到学制短、学历层次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难免出现专业基础薄弱,临床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影响其职业发展。

医学生未来的工作对象是人,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1.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医疗卫生单位在人才招聘时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有利于较快转变职业角色,缩短岗位适应期,减少单位培训成本。因此,加强医学生在校其间的实践能力培养,才能真正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2.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毕业生成长成才

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是适应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专门人才的关键所在。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之后,工作对象是鲜活的生命体,救死扶伤是其工作职责,需要经过细致精密的操作来挽救生命,一名优秀的医生必须要具备极强的临床操作技能。因此,提高实践技能是医学生实现成长成才的根本保证。

3.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医疗卫生行业的良性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新模式,这就要求未来的医学人才应具有社会、人文、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社会和心理适应能力。加强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适应现代临床医学发展,克服“重智轻能”,造就大批适用型高级医学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医疗卫生行业总体水平的关键举措。

二、医学专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临床医学是一门极富实践性的应用科学,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医学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技术要求不断提高,更多更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医疗技术手段都要求更加高素质的医学工作者来实现操作。同时,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对人的创造性要求越来越强,对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发展和塑造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核心工作。临床上的大量经验和知识,必须靠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和掌握,因此医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临床实践,在医疗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这又给实习带教医院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提高医学专科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来实现,其主要实施途径有以下几种。

1.加强医学专科生临床实践教学工作

实践教学是培养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医学院校通过模拟临床教学实践,可以使医学生实现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之间的连接和转化,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们在求职时体现出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就业优势。

同时,可以适当加大操作技能考试在学期考试和毕业考试中的权重,充分发挥考试的杠杆作用,引导学生更加注重临床实践环节的学习,真正有效解决医学专科生临床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

还要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宗旨,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抓好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加强学校和医院的合作,建立相对稳固的实习、见习和就业基地,校、院双方共同承担医学专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责任;增加实训场地建设资金投入,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质量。

2.加强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医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医学院校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医学院校要搭建合理有效的专业教师能力锻炼平台,制定专业教师实践技能教学考核标准;鼓励校内专业教师参加校外实践及社会医疗技术服务等社会锻炼;经常组织校内校外专业教师座谈交流,邀请医院的一线专家来学校讲学,学习别人先进的临床实践教学经验,多渠道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

将增强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抓好中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因为他们才是临床实践教学的主体,他们的言传身教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维方式,是青年学生的精神和学业导师,他们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青年骨干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在课堂学习之余,组织医学生参加各种专业讲座及培训,制作教学模型、挂图、课件等,指导医学生通过网络查询资料,编写PBL教学病例等,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续和有益补充,可以促进医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医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

注重医学生个性发展,做到以“学生为主,能力为主”,将重点由“教”向“学”转化,让学生主动投入教学实践中发挥其创造性和能动性。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强化医学生的诊断能力和操作能力,做到“授人以渔”,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

4.完善医院带教制度,为医学生创造更多临床实践机会

实习医院在培养医学实习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方面应让学生多看、多做,在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方面应让学生多学、多想。要做到这“四多”,临床带教教师应努力承载当前社会舆论的压力,破解医患关系阻碍医学生临床实践机会的社会性难题,敢于带领实习生参与到临床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通过“言传”培养医学生临床操作的风险意识,通过“身教”教会医学生临床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让学生多接触病人,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熟悉、掌握处理常见病的基本技能,提高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

临床带教教师还要把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让学生不仅学会用“一元化”的观点来解释疾病的表现,而且学会“多元化”的思维能力,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来分析病情,养成科学的临床思维习惯。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量化临床操作的内容和指标,规范临床科室的教学和管理

加强见习、实习学生的实践环节教学,量化指标,分解任务,定人定责。在各科室实习时,实习学生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要系统完成询问病史、身体检查等工作,并能写好完整病历及诊断处理意见。实习学生在每科实习期间,必须在带教老师的监督下,独立完整大病历的写作,严格规范临床基本操作。

加强对临床实习学生的入科出科环节的控制,保证医学生获得更多临床实践机会。在这一环节上,主要是抓好学生出科考试和出科综合鉴定,出科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应侧重学生临床实习技能的实际运用,考试成绩应纳入学生毕业考试的总体成绩之中,并且占据重要比例;出科综合鉴定是对学生实习情况阶段性的评价,涉及学生本科室实习期间的全面表现内容,加大考核学生理论知识和综合技能的力度,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出勤及医德医风诸方面的情况,以定性的方式加以总结鉴定,对不合格的实习学生不准出科,同时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上报主管部门。

当今社会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强调人才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则更加严格,然而实践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必须有关各方联动起来,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来共同实现,唯有如此,医学专科生才能在日后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胜,实现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王盼盼.医学生实习与就业力培养[J].新西部,2012,(Z1):167

[2]丁建飞、朱慧、陈镭.浅析医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34-135

[3]崔泽文、曾长虹.基于就业竞争力的医学生就业指导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0,(19):10,17

[4]王凤枝.当前医学专科生就业能力调查与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8):38

基金项目:2012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实践能力培养对提升医学专科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研究”,课题编号:[2012]-JKGHAD-0294。

作者简介:

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残疾人高等教育 个人效益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02-02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山东滨州医学院成立了肢体残疾人临床医学系(又称医学二系),开创了我国招收残疾大学生的先河。至今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已有20多年的历史。随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特殊教育,特别是高等特殊教育必将有一个很大的发展,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物质、精神、政治和生态文明的需要,努力开展高等特殊教育学科建设和今后发展的研究是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和义务[1]。

据统计,现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残疾人的数量只占到普通高等教育总人数的0.09%。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对特殊教育的效益问题进行过统计。因此,我们有必要计算残疾人读大学后所带来的个人效益,通过此来论证残疾人读大学对其个人来说是必要的,并且根据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来阐释解决残疾人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势在必行。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文是在江苏省南京市和南通市所做的一项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调查,对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的个人效益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残疾人目前接受的大学教育主要是高职教育,因此,本调查选择的对象是三年制的大专生,抽取已在高校毕业2-3年的残疾人学生,即10年、11年毕业的残疾人,还有高中毕业5-6年的残疾人,即2007年、2008年高中毕业的残疾人,以确定两类对象是同一届的学生,来尽量减少由于时间所带来的无关变量的干扰。调查主要采用直接访谈和电话访谈。首先,通过去高校收集学生的资料来计算学生的个人成本。其次,由于大部分的残疾人是当地残联推荐入学,毕业后他们也是被派遣回当地教育部门为其指派工作,因此需要去学生的生源地所在的教育部门搜集其工作后的收入数据进行相关计算。最后,收集高中毕业的残疾人(集中于南通市十家福利企业和服务行业)的就业情况和工资待遇来计算机会成本。

二、残疾人高等教育个人成本分析

1.个人成本分析

教育的个人成本分为个人直接成本和个人机会成本。个人直接成本即教育的私人成本,是学生本人、家庭为教育所支付的费用,这里的直接成本就是残疾人学生接受高职教育所支付的学费、住宿费等相关费用。个人机会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失去或放弃的资源的价值或达到特定的目标而损失的价值,这里是指残疾人为接受高职教育而必须放弃的收入部分所产生的费用。

从表1中可以得知,在个人直接成本中,学费占总费用的72.4%,是个人直接成本的大部分支出;其次是住宿费占总成本的17.5%;最后是学习用品费包括书本费、材料费等占总成本的10.1%。残疾人高职教育人均一年的直接成本是5720元,则三年的个人直接成本是17160元。

个人机会成本是残疾人高职生在校三年期间未参加高职学习而是直接进入劳动市场的个人的三年平均收入。本文调查的是2010年和2011年毕业的残疾人高职学生的三年个人机会成本,就是2007年和2008年高中毕业生的三年平均收入。首先,因为残疾人大多数是由当地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和残联负责推荐进入当地的福利企业,尤其是聋哑和轻度肢体残疾人。所以通过访谈调查南通市几所福利企业内聋哑残疾人的年人均收入,我获取的是三年总体估值,2007年和2008年高中毕业的聋哑残疾人三年平均收入分别为33120元和40320元。其次,经过去盲人学校访谈,得知大多数的高中毕业的盲人进入服务行业或者是自主创业,因此,我走访相关的服务行业主要是推拿按摩等服务业,我获得的盲人自2007年和2008年三年的总体估值分别为97932元和115892元。

在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福利企业中的大多数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残疾人有最低工资标准,所以大多数的残疾人其实在月内并没有完成自己相应工资的工作量,他们倦怠自己的工作 ,没有多少工作热情。在访谈盲人收入情况的时候发现,他们普遍第一年工资偏低,因为进入服务行业他们首先要当学徒,学习推拿和按摩,因此,大多数的人第一年主要是拿学徒基本费用。

由此得出,2010和2011年毕业的高职聋哑学生的平均个人机会成本约为21312元和40320元,高职视障学生的平均个人机会成本约为63936元和115892元。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个人总成本包括个人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聋哑学生约为81096元,视障学生约为133052元。

2.受教育者对个人成本和高职教育的评价

在对高职教育的成本的主观评价上,几乎被访问的全部高职毕业生认为高职教育的费用可以接受。并且有超过一半的高中盲人学生表明,不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学习困难大,并且盲人大学招生数量比较少,因此没有机会被录取。由此得出,接受高等教育是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并且是很多残疾人所期望的。

三、教育个人效益分析

残疾人高等教育个人效益是高等教育获得的收益同个人所支付成本的比较。个人收益既包括经济收益,主要指通过高等教育带来的经济收入的增加,又包括非经济收益,如个人社会地位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对家庭子女的良好影响。与一般计算个人教育收益采用的个人预期收益统计不同,本文采用实证分析,即对受教育者本人调查,并结合访谈和相关统计资料考证近三年毕业的残疾人的收益实际状况。

1.个人经济效益分析

表2是对高职毕业生个人经济收益的访谈调查结果。从中能看出来,2010年毕业的聋哑学生和盲人学生的三年经济收益总体估值分别为85230元、189852元, 2011年毕业的聋哑毕业生和盲人毕业生的两年经济收益总体估值为分别为59662元、130980元。工作三年的收益已经超过高职教育所付出的全部成本。每年增长的收益率是10%以上,尤其是以盲人教育收益最为显著。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效益的滞后性,可以预计,残疾人高等教育个人收益将随着就业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在这次的调查中,无论是高职教育的个人还是高职教育的教育者都认为高职教育对个人收入增加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也主要是因为此类高职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决定的。他们再三强调接受高等教育是他们残疾人最好的出路。其中几位盲校的领导表示,对于盲人学生,由于学习的艰巨性,我们应该放宽其入学政策,给予他们提供更多特殊的教育机会。因此,残疾人高职教育的经济效益从总体上说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2.个人非经济效益

残疾人高等教育除了给个人带来经济收益之外,还会带来非经济收益,如工作适应能力增强、择业机会的增多、工作地位的提高、个人发展空间的拓展、生活质量的提高、福利的增加、工作条件的改善等。这些非经济收益主要从接受过高等教育和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在相关的非经济效益的对比中得出。尤其是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他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处于劣势,很难通过其他的方法去自我实现,因此接受高等教育对于残疾人而言是发展个人、实现自我最佳的且相对公平的途径。因此我们要充分肯定高等教育为残疾人带来的择业机会的增多、个人发展空间的拓展、生活质量的改善,地位的提升等非经济收益。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验证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个人效益,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得出,残疾人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个人效益。这也是二十多年来残疾人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首先从成本分析上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成本仅包括个人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这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分上下,这并没有为不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机会的残疾人去接受高等教育增加经济上的负担。从个人收益角度看,对于生活中处于弱势的残疾人来说,接受高等教育为残疾人带来了比一般人更高的效益。首先,在经济效益方面,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的收益明显高于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以上是从2009、2010年毕业残疾人的近三年的调查,分别从就业率和经济收入年增长率分析,可以预测,随着就业年限的增加其经济效益会逐渐增加,这也是具有学历的高水平劳动者的共有特征。其次,在非经济方面,由于残疾人自身的生理缺陷,其很难通过其他的途径去发展自己,因此接受高等教育可能是残疾人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唯一的机会,它给残疾人带来的非经济效益虽然和给普通人带来的差异不大,但是对残疾人个人而言,这种受高等教育带来的非经济效益是更加有价值的。

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扩大办学规模,降低残疾人入学要求,向高等特殊教育大众化发展;二、均衡资源配置,合理分布残疾人学校,提高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三、建立专门的高等特殊教育评价体系,从而有效的规范和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四、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当前需要尽快出台与残疾人招生的政策相配套的更明确的操作性更强的法规, 从而对残疾学生扩招政策和对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与普通高等学校为残疾学生学习和生活创造必要的特殊条件等进行规定, 切实维护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此外, 残疾学生大学毕业后分配问题也是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扶持[2]。

总之,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 高等特殊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级政府有责任维护残疾人的基本教育权利, 为残疾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服务, 并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尽量向发展相对滞后的高等特殊教育倾斜。 大力发展高等特殊教育事业, 真正实现教育公平[3]。基于此结论,我们可以总结出,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曲学利, 吕淑惠.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04(6): 72-77

[2]许巧仙.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 江苏教育, 2005(6): 140-141

[3]王琦.高等特殊教育对教育公平的诉求[J]. 中州大学学报, 2008(6): 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