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欣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开放的观念是形象再创造的基础
开放的观念易于形成科学思想,科学思想是创新思维的灵魂,形象再创造是文学欣赏中创新思维的前提,因此可以说,开放的观念是形象再创造的基础。文学欣赏水平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接受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储备、满足期待视野和落实科学的训练步骤外,首先要进行观念上的革命。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1]钱梦龙先生也认为:教师“教”的重点“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鼓舞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的自信心。”[2]从根本上说,文学欣赏的过程,就是欣赏者的对文本的形象再创造过程,是感觉、知觉、思维、想象、情感相互激活的积极的协作状态。各种心理活动构成的心理能力影响着欣赏的形象再造及创造能力的发挥。富于形象再创造的文学欣赏实践,是以接受者积极主动认知的状态为基本条件和导向,在强烈的认知内驱力和良好学习情感的驱动下,接受者以高涨的热情从事学习思考,探索深藏的奥秘,形成新颖独特或达到更高认知领域的结果,根据台湾学者贾馥茗的分析,这—过程包含三个方面:其一为能力,其二为心理过程,其三为行为结果,他综合三者认为,“创造为利用思维能力,经过探索的过程,借敏锐,流畅与变通的物质,做出新颖与独特的表现”。[3]这一表述同样适合于文学欣赏过程中形象再创造的内涵特征。
二、形象再创造依赖于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
开放观念支配下的文学欣赏实践,其形象的再创造培养依赖于接受者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智能的突破口,也是文学欣赏中形象再创造的立足点。文学欣赏中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往往需要从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流畅性、变通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六个方面着手,同时思维品质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思维的深刻性是—切思维的基础,思维的发散性是在深刻性的基础上延伸的,思维的批判性也是在深刻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品质,只有深刻的认识、缜密的思考,才能全面而准确地做出判断,也只有在不断批判中调节思维过程,才能使欣赏者更深刻地揭示作品蕴含的人文思想价值。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变通性是以其它几个品质为必要前提,同时又是其它思维品质的具体表现。综上所述,文学欣赏的形象再创造还应当具备探索性和深刻性的特征。按照发散思维特点进行再造想象和感知训练,在认知层次上,会形成较强形象再创造能力。人想象的触角是以形象感知为中心向各个方向扩展延伸的,发散想象能力是欣赏者必备的能力和心理素质。文学欣赏中形象再创造的主要特征就在于鼓励接受者应用文学想象力,特别注意营造自由、安全、和谐的情境与气氛。激发兴趣,鼓励表达,容忍不同的意见,不急于下判断等。文学欣赏中的形象再创造,如何保护创造性火花,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需要我们营造出开放的内外环境,促进良好的思维品质养成。
三、良好思维品质依赖于营造开放的内外环境
一、提高职业院校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意义
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抵制丑恶、向往美好的心灵,使广大学生性格变得高尚优美,并陶冶其情操;通过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可以加深其对文学的认识,准确把握文学欣赏的方法,正确理解审美判断、审美趣味、审美思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帮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通过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感及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上的家园,使其在学习中得到精神的放松,从而提高其心理素质,缓解压力,提高学习效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职业院校学生文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很多学生不清楚什么是文学审美,不知道文学欣赏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更不用说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了。文学欣赏是在对文学作品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评判的过程,文学鉴赏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评价的过程,面对缤纷多彩的文学作品,很多学生不知道哪些是美的作品,即使知道某些作品是美的,却不知道为什么美,不能对作品做出正确的评判,更不用说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文学欣赏了。
(二)有些学生对文学欣赏存在着庸俗化的态度,以纯粹的感性取代美感。文学欣赏是一个文学审美的过程,要求我们摆脱庸俗、狭隘的观念,以审美感性的直觉心态和科学的理性获取美感和认识。目前,很多同学在进行文学欣赏时,对其评价和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并不能从审美知识的角度去对作品进行一个科学的评判,往往以一种简单纯粹的取代美感,从而忽略了文学作品美的本质。
(三)对文学欣赏的方法把握不准,不能深层次的把握文学审美的问题。文学审美标准不是个人的尺度,它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其正确与否,归根到底要看是否能够根据作品的内涵,揭示作品的客观属性和审美价值,很大一部分同学在文学欣赏过程中,对判断对象的美丑和价值高低的尺度把握不准,自觉不自觉的运用自己的主观感觉去评价作品的美丑,这样往往把握不住作品的本质的东西,收获的只是表层。
三、职业院校学生文学欣赏能力不高的原因
(一)从职业院校学生自身来说,目前我国各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来源相对复杂,年龄大多处于青春躁动不安期,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学生往往携带着各个社会层面多样的文化背景进入学校,文学鉴赏能力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这主要表现在理性判断能力和直觉能力之间的不协调。从教育接受心理来看,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感情丰富,思维活跃,喜欢追求新鲜刺激的事物,不喜欢刻板僵化的教条,尚未完全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文学欣赏教学中,很大程度上缺乏理性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学生们很多表现出喜欢追求语言、故事、情感的表象感受,对于被经典光环所笼罩文学巨制,往往要么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要么凭个人偏好或俯首膜拜,全盘吸收,缺乏冷静的辨别判断能力。
(二)从学校角度来说,职业院校审美教育严重缺失,缺乏系统科学的审美教育。目前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文学欣赏课,很难使更多的同学接受文学教育,很多同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习实训上,不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导致文学审美接受能力不足,这极大限制了其综合素养的提高。在职业院校,应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占突出地位,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的形成更多的依赖于直觉,缺乏科学理性的指导和文学理论基础的铺垫,直觉能力却容易受到个别区域、特定时代、个别作家、个别文学风格的影响,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观念偏于一隅或随波逐流,进而影响审美能力的健康发展。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职业院校学生缺乏在形象的直观之中领悟艺术作品深刻理性内涵的能力,他们往往满足于感知形象和情感体验来抽象地理解作品内容;或者只是一味地沉溺于对作品的“自恋”式感受之中,缺乏对其深层意蕴的领悟。这种文学艺术欣赏中情与理的分离,既与职业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有关,也同职业教育重视技能训练,轻视艺术审美教育的教育模式有关。这种不平衡带来的后果则是职业院校学生暴露出来的种种心理和行为上的失衡,如过分强调自我感受,极端放任自我,缺乏集体意识,缺乏团体合作意识,迷于空想,冷漠偏激、自我封闭等等,这些校园问题的出现,和文学审美教育的缺失可谓不无关系。
(三)从社会环境来说,首先目前的教育体制及社会比较重视实用型知识,这使得职业院校偏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审美教育。再就目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大部分学生为了将来的就业而忙忙碌碌,将自身的审美素养及文学审美能力的提高放在了一边,致使很多大学生文学审美能力普遍不高。三是在文化市场空前繁荣的条件下,一些艺术上粗制滥造、思想主题低劣的文学作品泛滥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许多学生沉迷其中,为之神魂颠倒,因沉迷于消极的感情世界逃避现实甚至轻生者有之,为了对“远方”的幻想而离家出走者有之,曾经严重影响了学校纯净的教书育人环境。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学艺术大量输入,各种文学思潮和流派可谓鱼龙混杂,诸如“垮掉的一代”、“迷茫的一代”,其作品中流露的虚无和消极情绪具有很大的精神瓦解作用。再加之时下网络文学空前繁荣,文学生产和消费很大程度受到商业利益的驱动,文学出版物空前繁盛而质量得不到保证,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甚嚣尘上,作者很可能既不能为自己负责,也不为读者负责,文学活动的伦理色彩下降了,人人可以参与,文学鉴赏呈绝对“放任”的状态。
四、职业院校文学鉴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说到文学审美教育,则涉及到对文学性质的基本认识,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它既是由文学的本文结构所呈现的审美感性形态,又是在审美感性形态中蕴含的理性。“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理性。诚然,文学直接地是由艺术形象构成的世界,但这一世界不是无理性的,而是蕴含理性的”[1]。因此文学欣赏应是感性体验和理性启悟的统一。“在这里,理性的运用是重要的,绝非可有可无。否则,一味沉溺于个人的瞬间直觉,仅仅满足于抒发自我直觉,肯定是行不通的。”[2]文学审美不仅是形象感知的过程,也是理性升华的过程,缺乏理性启悟的感性只是一堆零散破碎的心理映像,而缺乏感性描绘和装饰的理性只是抽象固态的概念,如黑格尔所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而显现出来了。”[3]文学艺术审美理解力是一种以语言形象直观和情感体验为特征的思维能力,它的发展要求逻辑思维能力和直觉能力携手并进。同时文学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这种再创造有其内在的心理机制,有着无穷的乐趣,对于文学欣赏课来说,这就要求老师要深刻把握文学审美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遵循感性体验和理性启悟的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对文学的审美形象的直觉式感受的同时也要进行理性的体验和领悟,从而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在平衡中提升学生对文学的整体鉴赏力。对学生而言,要在审美学习过程中不断理解文学审美的内涵,认识文学审美的规律,提高文学欣赏的能力。因此,对职业院校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从形象直观和内心体验出发,逐渐地、独立地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既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形象直观和情感体验能力,又要把他们的理解力引向理性的深度。
五、提高职业院校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途径
(一)吸收传统文学审美教育的“和谐”理念文学审美教育是完善人性的良好途径,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来重视文学教育,历朝历代更是以文学修养的高下作为选拔任用人才的标准。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深刻地认识到了“诗教”(文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编订《诗经》作为文学启蒙教育教材,从汉代起,《诗经》被列为儒家传统教育的“五经”之一,千载而下成为孕育中华文化精英的精神食粮。但“诗教”不是无目的无规范的,孔子编订《诗经》的宗旨可一言以蔽之“:思无邪。”[4]孔子选诗的一个原则是“乐而不,哀而不伤”,[5]孔子又说:“兴与诗,立于礼,成于乐”,[6]这里的“礼”,就是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精神,他深刻认识到单纯地对文学进行感性接受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有理性的关照和思考,从而达到慎思、明辨、笃行(立于礼)的君子境界,这也是一种趋于“和谐”的文学审美教育观,其目的是培养文质彬彬的理想君子,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我国传统儒家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修身”,“修身”的最高理想是达显大学之道,即“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7]正如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8]“,诗教”只有经过“礼教”的规范和心性的锤炼才能达到“至善”,即“仁”的理想人格,这种全面的君子型教育理念对今天的文学审美教育仍具有丰富而深远的借鉴指导意义———文学审美教育的意义远在它自身之上。
(二)在文学欣赏教学中要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摄魄”的艺术魅力,能吸引读者神游于艺术境界之中,喜怒哀乐,应境而生,或因悲哀而失声痛哭,或因喜悦而忘情欢笑,或因愤怒而捶胸顿足,读者“入乎其内”,进入作品的情景中,就能获得审美的享受。文学鉴赏固然贵在深入,但又不能入而忘返。优秀的作品既能以巨大的魅力吸引人,使读者恍然夺神,忘其为艺术而视其为真实,又能通过艺术节奏的进行与变化,或通过作者的暗示,点醒读者的幻觉,使他回到清醒的立场上来,这是“出乎其外”。只有“出乎其外”,才能进行冷静的回味和思索,才会发现美的奥秘,深化审美感受。正如所言:“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9]如果只“入”不“出”,一头钻进作品的情景中,充当一个被动的角色,不但得不到艺术享受,有时还会“误入歧途”,碰得头破血流。
【关键词】幼儿;文学;欣赏;培养
1 幼儿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意义分析
1.1 培养幼儿文学欣赏能力,增强文化底蕴
文学作品是世界人民的瑰宝和精神食粮,对于刚接触书籍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通过培养孩子的文学欣赏能力,可以增强从小时候便为孩子增强一种文学底蕴,尤其对于小女孩来说,文化底蕴是这个人自身气质的所在,也是个人魅力的独特之处。
1.2 塑造幼儿文学性格,以及读书的好习惯
进行幼儿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就会鼓励和支持孩子多读书,这有助于从小养成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通过读书,孩子可以了解到自己生活之外的更加宽广的世界,同时,读书的习惯会陪伴孩子一生,让孩子终生受益。
1.3 开发智力,培养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
文学作品的欣赏阅读需要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想书中的情节和场景,开动脑筋,积极追随书中实践的发展进程。所以,培养孩子文学欣赏能力有助于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幼儿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2.1 提高幼儿园对孩子文学欣赏能力的重视程度
当前多数幼儿园对幼儿文化欣赏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归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没有认识到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教育和成长的重大意义,因此,当地相关教育机构应该到当地幼儿园积极宣传幼儿文学培养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和支持幼儿园加大对孩子文学欣赏能力方面的培养力度和投入。
例如幼儿园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文学欣赏能力培养的课程时间和课程次数,从而可以让孩子意识到文学欣赏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孩子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
2.2 提高幼儿教师的文学水平
幼儿教师是与孩子们接触最直接也是最多的群体,教师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们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若要培养孩子的文学欣赏能力,老师的功夫必须做到位,言传身教,老师通过自身文学欣赏功底的展现,来激励孩子们积极配合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为孩子建立起一种文学欣赏的大氛围大环境,进而通过环境的渲染来培养孩子文学欣赏能力。
比如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展幼儿教师的文学培训工作,开展教师之间的文学欣赏能力竞赛等,这样不仅可以督促老师们的学习进程,还可以为孩子学习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老师各项提升文学欣赏能力的活动和培训,可以很有效地推动孩子学习的热情和效率。
2.3 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
孩子由于年龄较小和心智发育的尚不成熟,所以幼儿园的授课要循序渐进,遵循孩子教授知识的能力和效率周期,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应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幼儿园在安排文学欣赏能力提升课时要注意遵循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课程不能安排的过于集中,上课时间不宜过长,不然不仅不会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孩子的课堂效率和培养孩子的能力,反而有可能引起孩子对该课程的反感和讨厌,结果适得其反。
幼儿园在安排文学欣赏能力提升类课程时要注意课程安排不应过于紧凑,上课时间以短为主,尽量抓住孩子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2.4 课程安排形式要多样,抓住孩子注意力
由于幼儿的学习特点,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贪玩,喜欢新鲜独特的事物,因此幼儿园的课程安排要尽量多种多样,吸引住孩子眼球,抓住孩子注意力。例如在上课时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类似动画片中对一些读书片段等,进而联系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动画片主人公都喜欢而且经常认真读书,小朋友们是不是更应该学习呢。如此一来,便会激发孩子的读书热情,推动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进程和效果。
2.5 慎重选择教材,正确引导孩子学习
文学教材是培养孩子文学欣赏能力的物质载体,合适有质量的教材对孩子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相反,质量次之的教材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便会起到抑制作用,因此,幼儿园教学时要选择质量高、难易适中、便于孩子理解和接受的文学作品,进而为孩子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提高良好的客观基础。
3 总结
纵观现代幼儿文学欣赏能力工作的开展,孩子们还没有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幼儿园、教师都应在日常的管理和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通过多种途径来认真夯实幼儿的文学欣赏培养。
参考文献:
[1]张秀勤.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研究[J].早期教育・教科研,2011,9(12):38-39
关键词:文学欣赏;审美;知识面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重点课程,其不仅能够传授给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逻辑表达能力与审美的能力。按照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我觉得,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欣赏水平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鉴赏能力主要来自于教师的引导与培养,其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也依赖于教师的影响与熏陶。若是教师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一无所知或是一知半解,就无法教授学生,因此,要使学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欣赏水平。由于教师对文学作品的来源与渠道很广,因而其可以用各种有效的途径来提升自身的素养,如,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图书馆的图书读物等。同时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分析,并与别人的交流探讨,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
二、将欣赏能力与其他能力结合起来
对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不能与其他能力分离开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共同培养。比如,在学习杜甫的“绝句”这首诗时,教师既要让学生理解“融”“暖”的意思,通过联系全诗,将其进行解释,培养学生对主要字词的理解能力,又要让学生仔细品味“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含义,并用自己的话语将其翻译出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将诗句描述的情景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更要让学生根据古诗的诗句以及写作背景,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学生通过全面完整的学习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古诗,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若是将欣赏能力与其他能力分割开来,学生不仅会觉得课堂学习突兀单调,也会觉得欣赏只是简单地描绘出自己想象出来的景色,未免有些肤浅。因此,教师只有将欣赏能力与其他能力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才会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加全面透彻,这些能力也会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优美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手段之一,学生通过高声朗读,能够增强对课文的认识及语感,并且在朗读过程中,还能在脑海中构建出文章的结构,有效地理顺思路。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优美与神奇,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比如,在学习《迷人的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九寨沟的秀美与神奇。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合适的音乐,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九寨沟色彩斑斓的水、绚丽多彩的山色以及变幻多测的深秋天气,从而受到美的熏陶与洗礼。要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心灵相通,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作品的美,体会到作品的内含与深意。
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不仅是一门教学课程,更是一种语言,一种艺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体现在语言文字的优美、流畅,形象描写得生动,以及思路安排得缜密、结构的完整有条理等多个方面。但是这些方面在教材中体现得不是很全面,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欣赏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增大阅读量,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种类不一的课外书,如,“安徒生童话”“稻草人”“爱的教育”等,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的文章,感受到不同文学作品的另类美。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读书热情,教师可以在班级组建一个“读书广角”,为学生提供读书与交流的平台,并且定期组织读书交流活动,既可对学生读书成果进行检验,又是锻炼学生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在说与交流中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总之,对小学语文的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是现在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小学生审美情趣的主要手段之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合适的手段与策略,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将欣赏能力与其他能力结合起来进行培养,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使学生成为满足社会发展的全面人才。
【关键词】 幼儿教育;幼儿文学欣赏;教学策略研究
文学欣赏是通过对作品语言符号的解读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满足,幼儿文学则是以最简单有趣的语言内容来帮助幼儿获得精神上的提升。幼儿接触文学的阶段主要分为家庭儿童文学阅读与幼儿园学校教育阶段。虽然幼儿对于文学的理解能力还没有真正的形成,也没有充足的文化基础,但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帮助,幼儿可以以聆听、或者拼音阅读的方式来很好的感受文学中的情感。因此,在教师或者成人的帮助下,开展有效的幼儿文学欣赏教学,对于幼儿成长阶段有着显著的必要性。
一、改变传统教育的误区,提升幼儿文学的教育地位
开展好幼儿文学欣赏教学首先要从教育的思想观念转变着手,传统的观念认为幼儿的智力发展或者是知识水平不足以达到接受文学欣赏教育的层次,因此,传统幼儿教育往往以语言教学提升幼儿语言应用能力,游戏教学提升幼儿娱乐性,启发教学激发幼儿的探索能力,这些教学的方式在帮助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是却无法帮助幼儿培养基本的文化素养,也不能通过有效的文学作品让幼儿获得审美愉悦与精神满足,因此,幼儿文学欣赏教学的缺失对于幼儿精神世界的丰富造成极大的阻碍。例如传统的幼儿培养过程中,幼儿接触最多是幼儿玩具,在整个市场的统计中,幼儿玩具和幼儿服饰占据了幼儿用品的最大比例,同时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中,幼儿读物也非常的少,相反,积木一类的小玩具却非常的充足,大多数传统幼儿园都只是大量的购进儿童玩具,以吸引学生娱乐玩耍。在育儿知识普及以及国家对于幼儿教师严格要求后,我国的幼儿文学才从传统的观念中突破出来,成为幼儿培育和教学的主要载体。因此,改变传统幼儿教育的误区,提升幼儿文学的教育地位,才能真正的开展好幼儿文学欣赏的教育工作,提升幼儿的精神世界。
二、合理选择教材,提升幼儿文学的质量
我国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水平提升后逐步获得了幼儿用品市场的份额,但是在幼儿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的幼儿书籍只注重发行速度以及销售量,而忽视了幼儿文学本身的质量,因此在庞大的幼儿文学市场上,书籍质量参差不齐,内容的适宜性也有待考究。在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学的策略研究时,教材的选择应当作为幼儿文学欣赏教学中的重要工作,以教材的优质性推动幼儿文学欣赏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经典幼儿文学《三只小猪的故事》,以平实的语言、有趣的故事为载体,让幼儿学生在书本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个人努力、勤劳的重要性。在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这本教材,通过趣味故事朗读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幼儿对于作品欣赏的兴趣。朴实的语言可以让幼儿直接感受故事内容所表述的部分哲理,再加上成人或者教师的帮助,幼儿对于文学中所展示的哲理可以有深刻的理解,幼儿文学赏析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三、主题情景创立,带领幼儿走入文学世界
幼儿对于文学欣赏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充足的提升,因此在幼儿文学欣赏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很容易对文学书籍失去兴趣或者是因为注意力的不集中而不能有效的进行学习。如果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为幼儿文学欣赏教学设立合理的情景主题,带领幼儿走入文学世界,那么在主题情景的熏陶下,幼儿对于文学欣赏的学习兴趣更浓,对哲理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入。
课堂情景的设立是幼儿文学欣赏的最佳方式,在文学欣赏教学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文学中的故事情节,在班级设立各个特定的情景,并邀请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例如聪明的一休、三只小猪、聪明的小白兔等等,使得学生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感受文学中的乐趣、体味文学中所折射的道理,而教师需要做好指引的工作,帮助学生自行进行知识的探索,以活跃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四、选拔专业的师资队伍,开展好幼儿文学教育
近几年来,国家对于幼教的培养与选拔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同时对于幼教的资格认定以及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幼儿园在选拔师资的过程中,除了对于学历、普通话、艺术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还需要强化教师耐心、文学素养、表达方式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只有借助综合水平高的教师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学工作,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果来提升幼儿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