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本质

科学本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本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本质

科学本质范文第1篇

在生物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对学生的影响是本质性的,但是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师对科学本质观的认识都不够,或者普遍都会存在一些偏差。首先,在以往的教育中,很多时候都忽视了对科学本质的教育,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把重点放在一些具体的方法或者理论上,这样在学生的印象中并没有科学的实质性的概念。在教师中有一些比较一致的观点,即相同的一个实验由不同的科学家来观察会想到相同的结论,科学家也可以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就算是科学家的观点是正确的,在将来也有可能会被改变。这些教师普遍不认为细胞结构式细胞结构模型复制的,只有在实验结果和实验预测是一致的情况下才能说实验是成功的。这些都说明教师认同科学探究式永无止境的、科学知识也并不是都是真理,同时也也说明教师对于科学探究讯在主观性的认识,没有对科学本质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现代很多学校中,实验设备缺乏,相关课程不全等导致了学生对科学本质观的认识并不深刻,也影响了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二)科学本质观在生物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以显性的教学方式体现科学本质观。目前的生物学教学中,科学本质观很多都是以潜藏在课程中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习惯让学生通过科学研究的活动来体验科学,让学生用这种间接的方式体会到科学的本质。很多专家都表示对科学本质的学习不是隐性的,应该是显性的,教师应该得多应用一些科学探究活动,用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用显性的向学生传达科学本质的观点,用清晰的话语告诉学生在所学的内容中所涉及到的本质观念,用这种直白的方式,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现代的科学本质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有明显的成效。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体现科学本质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利用一些条件进行实验探究课,让学生能够自己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不仅体会到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的、科学知识是怎么样进步的,而且能让学生学习试验方法、思想、技能和原理,从而领悟到科学本质。比如,要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除了让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技能和怎样控制变量、设计实验等方法,还可以提出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到的是过氧化氢分解所释放的产物”,教师是怎样得到结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的”,让学生感受在实验中观察得到的结论与直接学习理论得出来的观点是有分别的。

(三)结束语

科学本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哲学;人的本质;人的类本质;人的个体本质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041-02

哲学就是当代人学,哲学对人是什么即人的本质问题作了系统化的阐释。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反对一切抽象的人性理论,他主张和坚持的是具体人性论,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本质是劳动,将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实践基础上从两个不同角度客观辩证全面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即人的类本质和人的个体本质两方面内容,而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为我们正确的认识人和对待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实践基础上的“内涵”揭示

对于人是什么这个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几千年来众多哲学家进行过深刻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却并没有得出一个站得住脚的理论。大部分学者以唯物辩证法作为主要研究手段,在充分尊重客观之间的前提下,对过去的有关于人的本质的概括进行了大胆的借鉴和创新,从两个角度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内涵。

人的类本质,就是人区别于其他非人类的独特的固有属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地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从上面的话中,正是说明了人和动物的区别。众所周知,世界上的物种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而与所处环境产生形式各异的反应,人类与“非人类”的本质差异在于,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对客观环境进行有目的和有意识的改造。也只有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方能真正揭示出人的本质,这种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所以,哲学将“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表现。我们可以看出,正是通过对人的类本质的揭示,哲学科学地指出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正是人的本质力量之所在。

用实践劳动为前提,从意识里的人转化成真实的人,把人类和“非人类”的内外在差异概括成“自由自觉的活动”,这在过往的理论界是一个不小的颠覆,同时也对人的本质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有着的卓越贡献,将人的本质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人的本质理论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在继续向前发展。哲学在说明了人的类本质后,又进一步说明“每一时代历史的发生变化的本性”。在马克思的经典论述中,他把人类内在的根本差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个体本质论述成“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将人的本质定义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哲学关于人的本质这一问题的经典论述,首次揭示了人的本质的真实面目。

二、辩证统一的“关系”揭示

类本质与个体本质从不同的角度高度概括了所谓真实的人的相同点,而且每个视角都于个人有着紧密的联系。每一个独立的个人简单地说都是个体与类的辩证统一体,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且,人的本质就是类本质和个体本质的辩证统一,并统一于人的需要。

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认识人的类本质是更好地认识人的个体本质的依托,揭示人的本质第一步要弄清楚类本质,也就是人究竟是什么,然后才能更系统更完善的分析“作为自己的人是什么”;另外一个方面,认识人的个体本质是对人的类本质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准确弄清人作为个体的本质是有助于对人的本质更好的解释和阐述,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是特殊的独立存在的个体。想要更深层次地认识和揭示真实的人的本质,单纯依靠解读人的类本质还相去甚远,还要辩证认识和更深层次的把握人的个体本质。总而言之,人无法脱离整体而单独存在,整体自然也无法抛开个体而超然存在,两者相互依存。正如马克思所说:“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再去研究每一时代历史的发生了变化的人性。”

三、对以往理论的颠覆和完善

人的问题从古至今向来都是哲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人在自身净化和历史推进的过程中如何认清自己、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是哲学世界和意识形态领域探寻和研究的内容。自从西方古典哲学家抛出“认识你自己”的呐喊,西方的哲学世界留下了众多的形形的观点;在遥远的东方意识领域,人性问题更是一直吸引着古代先哲们的关切和兴趣,争论激烈延绵整个中国哲学史。在人学产生之前,中西方的传统人学理论大致都是以唯心史观和抽象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人学在批判继承传统人学理论的前提下,把社会人性论和唯物史观作为基础,以真实存在的人为立足点,客观公正地揭示了人的本质,是沿着辩证的唯物主义的方向形成和发展的,实现了对抽象人性论的超越以及对传统人的本质内容上的超越。

在中国先秦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就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提出了“性恶论”的主张,并相应提出了“化性起伪”的主张,认为与生俱来的是“性”,而后天习得的是“伪”,并强调人的本性必须改造,而且是可以改造的。原子论唯物主义先驱思培多克培认为,人产生于自然,人的本质属性就是自然的属性。而在欧洲近代哲学中,用人的生理需求和自然欲求等自然属性来说明人的本质是主要的思想倾向。如霍布斯就明确表示人的本质是邪恶的令人厌恶的。洛克则认为人的本性是本能的保护自身的。费尔巴哈集自然主义人性论之大成,认为人产生于自然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感望、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如空气、食物、水等自然属性都是人的本质。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中,郝拉克利特把人的灵魂即理性、思想等当做人的本质。苏格拉底进一步完善了人的精神属性理论,他把自己的哲学看做是研究人的精神自我。欧洲近代哲学普遍把尊重理性看做是一个基础特征,康德把人的理性本质推到了另一个巅峰,认为人作为有目的的理性而存在,核心立足点是人能够根据客观条件客观环境为自己创造理性的需求满足,人的自由理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黑格尔在康德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要把人的本质放回到现实世界。费尔巴哈是感性人学的集大成者,认为人的本质既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主观产生的。他认为:“理性、爱和意志力是完善的品质、是最高的能力、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绝对品质,以及人的存在的目的。”

在中西方哲学中,对人的本质的社会性都有所猜测及涉及,但都不深刻。如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很多都主张人性是后天通过教化和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而形成的,主张人性是变化的,其中以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最为典型。而在西方哲学中,有人明确提出:“人类在本性上,也是一个政治动物。”他预测人本质属性中的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欧洲很多近代哲学家都涉猎探寻到人的本质属性中的社会属性。培根认为人的固有属性包含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洛克则认为人是有理智和语言的过社会生活的动物。费尔巴哈则说:“只有社会的人才是人”,“人是文化、历史的产物。”哲学家们借用人的社会属性揭示了人本质的意识,为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考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

根据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来分析,这些善恶标准绝不是人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使人与动物分别开来的人的根本属性,因为我们不能说人是善的、动物是恶的;也不能说人是恶的、动物是善的;同样也不能说人无所谓善恶,动物才有善恶之分。这以上的说法没有一种能真正把人同动物区分开来,所以道德属性不是人的根本属性,人是什么也不能以道德伦理观念来回答。善恶没有一条绝对的标准来区分,因此我们也不能将人笼统的分为两大类:善人和恶人。人的善恶行或者道德性,这是人的一种属性,又是人的本质表现之一,绝不是人的本质。

研究关于人的学说,对于发展学说,特别是对于发展哲学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关于人的学说正是哲学的时代主题,是哲学与时俱进保持活力的新生长点。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关于人学的课题:中国人的个性解放问题、自由问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人的素质问题、人权问题等等,都需要对关于人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才能给予科学的回答。所以,人学思想是的学说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当代发展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学就是当代的哲学学说,当代的哲学不突出人学问题,就会成为脱离时代的、落伍的、没有生命力的教条。因此,我们要更加关注关于人的学说,去认真了解它、研究它,因为它具有十分重大的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张文喜.马克思论“大写的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方立天.中国古代哲学史(上)[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科学本质范文第3篇

一、解题思路及特点赏析

1。解题思路

第(1)题,根据题干所给的文字信息“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辨认出,从第六天开始总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的曲线B代表野生型豌豆,曲线A则代表突变型豌豆。

第(2)题,先运用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机理、基因突变的定义,对图中的现象作出合理的判断,确定是基因相应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又可根据题意,SGRY和SGRy都能进入叶绿体,说明①②处的变异没有改变其功能,所以突变型的SGRy蛋白功能的改变就是由③处变异引起。

对考生挑战性较大的是第(3)题,其解题思路如下图所示。

2。特点赏析

(1)全面真实地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

该题考查的实验与探究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认变量”(如上图所示)。要设计对照实验验证水稻Y基因的功能,就要分析出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或无)Y基因;无关变量是受体植株的基因型等,受体植株的基因型要相同,且受体植株不能含有Y基因,以利于对导入的Y基因作用效果的检测,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因变量是衰老的叶片是否由绿变黄。二是“描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不含Y基因的植株,叶片衰老后,维持“常绿”, 含有Y基因的植株,叶片衰老后,颜色由绿变黄。除此以外,还考查了作出假设和预期、列出重要的实验步骤等。

(2)有效地考查了理性思维的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在科学方法体系中,既有哲学层次的方法(如生命的物质观),又有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还有各门学科特殊的研究方法(如生物学研究中的同位素标记示踪法)。生物课程中的科学一般方法,可以分为三类:获取感性材料的方法、理性思维的方法和数学方法。其中,理性思维的方法包括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

从上图展示的解题过程看出,该题多次巧妙地考查了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在设计实验前,要区分出实验的变量包括自变量、无关变量、因变量,就是分析的思维过程。要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还要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根据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或无)Y基因,作为无关变量的受体植株基因型要相同,且细胞内原有的基因不能掩盖自变量Y基因的作用及表达,二者统筹考虑,初步确定出对照实验的受体植株为y2植株,这一思维过程就是综合。在题目的结论部分,又出现了“植株甲维持'常绿'”这一信息,考生把这一信息与前面的最初推断“受体植株为y2植株”做第二次综合,进一步确认“受体植株为y2植株”是正确的,至此,考生才坚信不疑地沿着正确思路继续往前走。

从上图展示的解题过程看出,该题还巧妙地考查了假说-演绎的科学思维方法。假说-演绎法是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鲜明学科特色和独特价值的科学方法,它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彪炳史册。如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摩尔根把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都是运用假说-演绎法获得成功的典范。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不再处于经验材料的收集阶段,而是进入高度的理论概括和演绎的阶段,因此从近代科学到现代科学,以观察(实验)-归纳为主的方法逐渐让位给以假说-演绎为主的方法。该题在让考生预测转基因植株的表现型时,就巧妙地考查了假说-演绎法。用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人教版)P7中所提出的假说-演绎法的定义分析,题中涉及的“问题”是“验证水稻Y基因的功能”,“假说”是“Y基因能调控叶绿素降解,使老叶由绿变黄”,“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是:大前提为Y基因能调控叶绿素降解;小前提为植株乙含有Y基因,植株甲不含Y基因;结论为植株乙叶片衰老后,由绿变黄,植株甲叶片衰老后,维持“常绿”。

该题目以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理性思维方法作为命题的立足点,是否偏离了学科的核心内容呢?生物课程是中学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各国都把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一书中,对如何理解生物科学素养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一个人对生物学领域中核心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生物学的核心内容至少包括五个方面,其中之一是:“学生应掌握一系列的相关技能,包括操作技能,科学探究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与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可见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都属于学科的核心内容,前者是“鱼”,后者是“渔”,“渔”更接近核心。本次高考后,有些老师认为,只有考查运用遗传定律进行相关的计算,才是考查核心内容。那就显得有点“外行”了。在传统的生物课程中,存在明显问题的正是科学方法教育的缺失。2012年高考广东卷在这方面所作的尝试,笔者认为,导向是对头的。

(3)洋溢着浓烈的理科思维的“味道”。

在这一生物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除了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综合、演绎等推理能力之外,考生通过分析变量,确定受体植株的基因型、预测实验结果,也是一个建立模型,并依据模型进行推导和预测过程,这很好地考查学生建模的能力。同时试题还引导考生关注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决策,渗透STS教育。考生不能习惯于应用记忆中的知识去解决,得在草稿纸上不断尝试,深度思考,才能形成解决方案,其思维价值不亚于解答数学或物理试题。所以说,该题洋溢着浓烈的理科思维的“味道”,彰显生物学科属于理科的特色,这是高考命题者梦寐以求的。课改至今,如果高考题让人误认为是靠背诵记忆就能解决的,那是悲哀的,是不能容忍的。

(4)凸显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

该题中出现了一个曲线图,一个氨基酸序列图,考生要挖掘图中隐藏的信息,并与题干中的文字信息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已学知识,通过分析、综合等方法,才能对题中的生物学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得出正确结论,有效地考查了考生获取信息、加工转换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该题目还综合考查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知识,考查了基因表达、基因突变等核心知识。

二、对备考的启示

1。老师们对这道高考题的看法存在偏差,这提醒我们,生物学的教研要把提高生物学教师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一个重点,这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必要前提。要在校本教研中组织生物课程理论的学习,加深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理解,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同时,深化对“课标”的研读和落实。

科学本质范文第4篇

1.1本质安全管理

本质安全中强调了管理的手段,科学的管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首先应该努力提高管理者的素质。铁路企业诸多问题都存在于管理之上,如何保安全,怎样抓,从何地方抓,哪些是关键,薄弱环节在哪,很多干部是大处无序,小处无法,大都凭经验管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普遍存在。再者铁路管理者绝大多数是业务出身,但真正懂经营、善管理的并不多,管理滞后成为约束铁路安全的瓶颈,不解决管理有效性的问题,铁路的安全就很难上台阶。这就需要管理者不但心里时刻要想着抓安全,还要有思路如何保安全,通过具体的管理措施能保证安全。其次,增加新鲜的血液,增强活力。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投入到铁路建设中来,他们虽然初涉铁路行业,相对的行业经验偏少,但是思维灵活,点子多,往往能提供好的建议和措施。虽然其不能参与到管理层面中,但是管理层可以广开纳言,收集好的管理理念,真正的将安全落实到实处。再次,完善安全工作标准体系。铁路项目管理不仅仅在一级或二级(一级指的是项目部领导层、二级指的是架子队管理人员)层面上,还要深入到三级(三级指劳务分包队伍)人员中。各级管理干部到施工一线中了解工作情况,要将施工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环境对人和物的影响因素遏制在萌芽期。工作中要把一、二、三级的联动起来,竖直指挥和横向联系保持通畅,确保项目的安全运作。

1.2本质安全教育

本质安全中还提到了教育的方式,构建本质安全需要创新教育培训理念,强化培训效果。现如今不论是人员的进场、节假日施工、季节性施工、安全活动、“四新”(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施工等等都需要进行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可如今的教育太拘泥于形式,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分析国内铁路施工中发生的生产安全伤亡事故,施工人员的不安全因素占到高达90%的比例,即缺乏基本安全常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是主要原因,所以必须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要增强针对性,不同的人员进行不同的教育,防止以偏概全,教育中要体现“干什么、学什么、掌握什么”的培训目的,尽可能的采取实物培训和基本安全常识、操作要领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使项目管理人员和一线操作者真正能够对作业的对象、所处的环境、可能存在的危险源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让教育培训真正具有目的性、实效性。同时做好班前教育、班中检查、班后总结工作,真正落实互保联保责任,减小事故的伤害程度,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1.3本质安全的建设

本质安全的建设需要投入新的设施设备和科技的创新。安全投入是人员、技术、设施等安全生产成本的投入,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经济、物质保障,也是保护和提高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安全生产的硬件、软件的改造与更新,安全生产环境的改善必须投入,有投入才会有更高的回报。就目前铁路施工行业来看,越来越多的大型机械,高新技术被应用到其中,大型机械和高新技术的应用确实是给铁路市场带来较大的效益,但是设备的管理及维修养护工作并不能及时的跟上,造成设备长期积劳损伤,施工过程中时有设备引起的生产安全事故。对于这样的情况,如何保持机械设备的安全状态成为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人认为应强化责任落实,推行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建立专门的机械设备问题库,逐一明确整改要求,细化领导责任,采取定点、定人、定车辆包保,实行销号制度,实现闭环管理。并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强领导干部包保情况考核,严格追究责任,确保整改的设备问题得到彻底地解决,完善长效机制。

2结论

科学本质范文第5篇

平时的科学教学,是多要让学生进行科学实践的。但学生所进行的实践是比较浮面还是正好相反?这是我们每位科学老师都必须引起关注的。从相关教学之情形看,不少学生的科学实践是不能引起我们众人乐观的。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思考体现学生科学本质实践的相关问题,现拙于笔端,期求方家予以教正。

一、进行体现科学本质实践学生需为主动积极型

平实而论,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其教学课程之难度比较大。首先是科学课程教学是得不到广大家长重视的,家长们仍然以为初中学生应当以数理化和“双语”的学习探究为基础,初中升学考试的竞争是那样的激烈,何还在科学这些不参加任何中考的课程上去分心?其次,是科学课程的教学接受不到广大初中学生的笑纳。平时的科学课程的教学,不少学生仅是为了自己进行重压力学习活动后的一个调节,一种紧张的解脱,进了科学教学的课堂虽然是那样的活跃,但仍然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学习,心还没有去根本意义上进入理想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学生进行科学实践时,仅仅就是比较那么心不在焉地应付一下。鉴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使用,科学课程方面的诸多实验都是可以进行演示的,这也同时在某些程度上的形成学生的主动积极大打着折扣。作为肩负着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和科学素养形成的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促使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积极性的形成。对主动积极型学生的形成,窃以为从科学课程教学的第一课起,我们就应当是完全意义上的懈怠不得。尤要使出浑身的解数,用出比较绝妙的招数,抓住学生的心灵,形成学生的主动积极。在平时的科学课程教学中,为了学生去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进行体现科学本质的实践中来,努力让实践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还争取与学生所学其他相关科学内容的课程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自参与科学实践,知晓自身实践之内容与自身目前乃至未来之生活的联系。在学生进行实践时,善于让学生能够发现科学道理,也是持之以恒地让学生进行科学本质实践的妙招儿。

二、进行体现科学本质实践学生需为生动活泼型

在平时学生的诸多科学实践中,我们也比较有意义地发现,让学生所进行的科学实践显得比较枯燥,让学生所进行的科学实践也显得比较复杂,不少学生心怀主动积极的态度,但就是获取不到积极有效的结果。好似相关科学实践就是那样在无形或者就是无情地折磨我们的学生一样,反思学生进行体现科学本质的相关实践,光有学生的主动积极,没有学生的生动活泼,那学生是很难获取进行体现科学本质之实践效果的。那么就完全需要学生也能够比较生动活泼地进行实践,让学生进行生动活泼性的实践,学生所实践的内容应当与学生的相关兴趣进行着密切的配合。要想达成这样的目的,窃以为让学生进行体现科学本质之实践的内容不仅仅就是一种鲜活,而且应当让学生自有其选择的余地。这就需要我们在科学教学的活动中,去比较好地整合科学课程中所必须进行科学实践的资源,梳理出一定数量的能够让学生进行科学实践内容的课题,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更为有效地形成学生自主实践的主动性和自主实践的生动性。譬如,科学实践中有着许多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关注的课题,这些课题作为教材构建的需要,需学生去自主实践,但相关课题内容不是我们所教学生能够去进行理想实践的,学生所进行的实践总是受自然乃至相关因素的制约。那就需要给学生进行梳理,给学生进行优化,给学生进行整合。应当说有些实践并不完全就是学生的亲手操作,可以从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中,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三、进行体现科学本质实践学生需为互动探究型

科学课程的学习,不能仅凭自己的智慧,应当是我们大家所有目共睹的。这不仅仅就是学生能力的问题,而应当牵涉到科学课程内容的比较意义上的复杂性、抽象性,更何况初中学生的科学水准和自身探究能力现阶段还显得不是那样的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让初中学生去互动探究既是现实的需要,又应当就是发展学生的需要。对进行体现科学本质实践学生的互动探究,必须比较深入地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目的,就是能够形成一些优化型的互动组织。我们大都比较现实地看到这样的现状,一些看似语数英学习的问题学生,有时则不是科学课程学习的问题学生,这些学生对科学本质意义上的实践其兴趣极为浓厚,动手操作极为细致,成功率也极高。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学生的潜在能力,让他们能够充当一定意义上的领头雁,其效果尤为显著。在学生的互动探究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互动探究,我们教师不能去作壁上观,需要以一双勤快的眼睛去发现学生,需要以一双慧眼去了解学生互动实践中的闪亮之处。在学生的互动实践中,尤其是一些课外实践,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去掌握学生互动实践的动态,跟踪学生的互动实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尽快解决问题。初中学生的互动探究,其形式已经不完全就在课堂,课外实践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毅力,课外合作需要学生建立一定意义上的合作意志,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努力从关注每个学生一切的角度形成意义性的互动探究。初中学生的互动探究,也极易激动而会去不欢而散,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也显得十分的必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