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政治科学

政治科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政治科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政治科学

政治科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考政治科学备考;知识;能力;心理;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99

如何使我们的政治课复习备考在有限的时间内有实效、出成绩,肯定是大家迫切关注的问题。在这里,笔者把自己的做法和自己的认识简要地谈谈。笔者认为高考就是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因此在复习中笔者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明确知识包括的内涵,整合建构考点体系网

1. 依纲据本,过好基础关

第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离开了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依据考试说明对课内知识点逐点理解突破,进行地毯式复习,不留下知识死角,将教材读厚。第二,把教材中的一些相近相关的概念。原理,及易混易错知识点列出来,加以比较澄清,从而在头脑中留下准确的图景。例如:复习政治知识是是要把人大的职权、人大代表的权利、公民的权利联系起来让学生区分。第三,要加强循环复习。笔者采用定期循环复习法先用较短的时间,较快的速度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然后再集中精力复所学内容。这样的周而复始,对知识的掌握就会越来越牢固。

2. 构建体系,建立知识系统观、结构观,过好联系关

孤立零散的知识,记得快,忘得也快,而且在考试答题时,经常会思维狭隘,挂一漏万,少点漏点的现象,造成大量失分,因此在复习时,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弄清知识点的前因后果及知识点的逻辑结构,形成“提起一条线,放下一大片”的网络体系,也就是把课本读薄。

3. 记死知识过好应用关

在高考中无论材料多新,形式多活,我们都可以在书上找到它的支点,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死记书本的基础知识。因此,笔者在复习的过程中每节课抽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默写上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加强学生的记忆,以防备答题时无话可说的现象。这样才可能“死去活来”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1. 有的放矢,加强学科素养培养

新课标版全国政治考试大纲考查的能力目标中的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笔者在复习教材知识时,有目的地联系、拓展、深化知识。如消费,包括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消费心理、理性消费。联系消费与分配、消费与财政、消费与税收等。这样有利于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起完整的知识网络,加强对知识的完整把握。二是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注意把重要时政记录,并作一归类。在积累时政的过程中,把其与课本的复习相结合。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时政,向学生提问,同时注意平时在考试中把知识点和时政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高考时事的复习坚持以十精神为指导,在复习中把书中的知识点联系十内容让学生分析解答;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相关时政,自己有目的与学科知识联系,自己动手动脑,提高敏锐性。三是学生自己“知识库”中的有用知识、基本技能。其中第一方面知识就是我们所学的课本教材知识,这是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中最主要、最重要的部分;第二方面知识就是与政治学科有关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知识、资料;第三方面知识主要指前两个方面之外的学生在社会生活方面积累的知识、技能,包括归纳法、演绎法、抽象与具体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方法、社会生活经验等。这三个方面的知识都需要掌握、全面积累储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引导,引起学生的重视,自觉培养自身的学科素养,从而不断提高。

2. 强化训练,规范答题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需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的方法、解答问题的思路、思考问题的线索。“四种”思维能力的基础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而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首要的是学会审读设问,搞清题目的命题立意、题型、题目限定的知识范围、题目的行为主体要求、题目要求回答的角度等“五项”有效信息;然后依据设问的“五项”有效信息,再审读情境材料,找出有效的显性信息,挖掘有效的隐性信息,排除无效的干扰信息。在训练能力思维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题目、个性化的情境材料,重点强化训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辩证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而运用的能力不仅是学出来的更是练出来的。熟能生巧,因此在复习中配合适当的练习是有必要的。我们在训练时要求学生必做必交,找出大家出现错误较高的题集中进行讲解,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让答得好的同学给大家进行讲解,谈它的解题思路,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同时重视高考真题的训练。

在综合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强化主观题练习的规范性,要激发学生思考的主观能动性,学会求同和求异思维,要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在精练中要训练规范、训练速度、训练准确度,培养能力。在养成规范答题习惯上下工夫,减少不应有的失分。做到宏观和微观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既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又要恰当地体现创新要求。

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积极心态

高考考得不仅是学生的智力因素,还考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心态,要注意克服学生浮躁的毛病,不可太毛躁,切忌好高骛远和粗枝大叶。在每一次考试中不断调整试题的难易程度、调整试题的灵活度,让学生在平时的考试中加强心理素质锻炼,做到成不娇,败不馁。

政治科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

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坚持了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同时也融入了极具活力的新内容。科学发展观在观照目标上呈现多元化,包括自然界以及在实践中产生的人和人类社会,主旨在于三者的协调融洽。本质上,科学发展观为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唯物史观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

一、从本体论角度,科学发展观是将人的解放和发展作为检验标准的人本与社会政治实践相协调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在遵循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理论中所阐述的社会模式更迭的一般规律及世界演变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效能二者相结合基础上形成的。它从实践的角度界定了发展的目的,其所具有的意义和所采取的方式,是对马克思发展观的新发展。马克思认为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及其所从事的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中固有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人改造客观世界获得实在实物的活动是必不可缺少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外的各类活动则是依托物质生产活动而形成并始终受其影响的。明确指出社会发展是自始至终受到人类生产实践制约的,但又不局限于此,而是包括其他因素的综合思考。马克思把人及其创造活动写入了社会的本质,只有人的主观能动行为才可以形成社会进步和逻辑。社会发展规律与物质生产规律是现象与本质的地位,后者制约前者。如果没有了人的物质生产劳动,那么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无从谈起。马克思所认为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的理论根源。学说具有相当份量的是关于人的学说,它从生产活动的角度观察人、分析人。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最根本的特点是实践创造性。人的价值的实现是在实践中由不确定价值向确定价值转化的过程。人的价值可以一分为二,即一个是个人价值,另一个是社会价值。与之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阐明了人在社会进步中居于主导地位,人的非消极、非被动、非保守的特性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在建设中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采取更加有效措施来让广大群众不断感受到物质、精神等多方面的发展获得感,是新时期中国政治领域加强建设取得文明进步的主旨。践行科学发展观,必定会在实际中反映出重视人而非忽视人的政治意蕴,以人能否得到彻底解放和能否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这实际上就是政治哲学。所以,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以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作为首要条件,以积极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内在协调为目标。同时,要兼顾后代人的需求,在不间断的发展中实现社会与人的科学发展、永续发展。

二、从认识论角度,科学发展观是把发展的主体与客体相互适应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发展观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最根本、最直接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时期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如何在思想上形成既有利于自己又利于他人的观念,成为科学发展观努力的方向。这要求我们一方面积极维护社会的公平,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人的正当利益诉求。努力使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形成互助、友爱和协作的优良品质,以此作为人格基础来推动社会发展。同时,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内在要求,积极提倡捐资助学、社会关爱工程建设、地方公共设施建设等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形成物质、精神、政治三方面文明建设互为动力的局面。在此基础上,社会各个利益群体能够为共同理想和目标团结奋斗,完善政事通达、人心和顺的管理机制,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实现社会和谐,其首要条件就是要促使发展的主体与客体达到和谐。在改革大潮中,随着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公民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积极主动地培养和发掘内在潜能,以期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在这一过程中,须用的开放眼光来审视当今世界发展的成果,从而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建立社会长久发展的运行机制,注重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大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力争位居世界科技发展前列。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持续提升中华民族文化实力与影响力,以此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物质文化需求。从根本上确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绩评判标准,把人民满不满意作为重要标准,在主动性与创新性发挥中实现发展主体的人与发展客体的社会达成积极互动。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与政治文明的密切联系。政治经济学表明,人类的社会文明来源于物质产品创造、精神成果的积累、政治收获的积淀。政治文明一般体现为人为实现全面发展而对所崇尚的既公平又正义、既平等又自由、既民主又法治等努力的程度。政治文明是政治哲学的外在表现,政治哲学则是政治文明的理论底蕴。政治文明为政治哲学指明了方向,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能够不断创新发展的根基。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的政治文明所进行的生动贴切的表述,它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实践,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不忽视民众对公平与正义、民主与自由的诉求,积极调动每一个人的热情与才智,让个体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并切实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把保护与发展社会弱势阶层的利益放在当前与长远的考量之中,让全体人民同富裕、共发展的社会发展目标得到有效保证。

三、从价值论角度,科学发展观是把促进人的综合协调发展作为最终目标追求的发展观

人在社会的进步中既是权衡的参照又是实现的目的。当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它给人们的思想造成许多不解与困惑,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纷繁无序,对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价值感到怀疑,进而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前景产生焦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人们由此产生不真实的意识,以往对时间自由的支配难以重返。所以,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就显得更加重要。让社会充满关怀与友爱,让人的创造力得以彻底迸发,让人与人在相互促进中得以共同发展,每个人的个体特性也就能转变为现实。在社会进步的新阶段,积极推动人的综合发展是实现社会基本价值的关键措施。这是由于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与协作离不开高层次文化水平人的参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基本价值就在于人的进步,前一代人的文明成果为下一代人的进步创造了条件。因此,对人的发展所持有的意识和行动倾向就可以作为评判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尺度。在实现社会基本价值进程中积极推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深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长远愿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本义,集中一点就是让当代人建设发展的成果,为后代人更加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所以,科学发展观成为人充分且不受拘束发展的政治依据。科学发展观不仅着眼于当前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为今后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宽广的思路。使社会在阶段性发展过程中层层递进,不仅讲究社会发展的速度和内在的质量,同时也积极追求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人与自然的和睦共处中,实现人由自发向自觉的飞跃。历史发展中不断积累下来的民族文化,在人的发展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使社会发展模式呈现多样性。人的发展成为激发民族活力的时代强音。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有着辉煌的前景,不仅决定于其改造物质世界所获得的成果,更决定于其拥有的无形的智慧财富,而智慧财富的掌握者就是人。实现人的全面、自在、无拘无束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推进人的全面、自在、无拘无束的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最高政治境界。

四、从方法论角度,科学发展观是把统筹兼顾作为建设的基本指引举措,在整体进步中突显出协调与可持续性基本特征的发展观

政治哲学所秉持的能动地对待外界的方法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理论。其含义是指人们在对世界的改造利用中所遵循的最广泛、最基本的方法。辩证唯物论是政治哲学方法论的精华。科学发展观在与时俱进中对政治哲学方法论进行了准确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先进的理论回答了人类共同面对的科学发展方法选择的难题,也就是“怎样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把唯物辩证法贯穿于新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当中,并将此统一与综合。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全面发展观”再到“科学发展观”,这种演变不仅是我党对中国化的深入领会,也是政治层面哲学方法论上的进一步升华,是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合规律性的层层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党以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科学发展的办法。“发展是硬道理”,指明了只有发展才能解决我国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存在的主要矛盾,科学把握了当代中国的现实状况、社会主义内在必然性和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结合点。但是发展不能只停留于经济的增长上,要更注重人的进步;发展不是片面的经济发展,而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全面发展观”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发展,主张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发展,并在兼顾全局中达成平衡与协调;当代人需要发展,后代人同样有发展的诉求,“科学发展观”这个时代命题就应运而生。这反映出当代中国在如何选择发展模式、如何设计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的全局考虑上,从增长转到发展、再从发展转向科学发展的辩证递进的方法论演变过程。

五、结语

政治科学范文第3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必须靠严格的政治纪律做保证。必须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切实抓好维护政治纪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教育。要把遵守政治纪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纳入全党教育的总体部署,作为党课教育、党校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明确遵守政治纪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政治纪律维护高度统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的各项事业。要努力做到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改进教育方法,创新教育形式,使政治纪律和科学发展观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扎根。当前,要结合学习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尊重科学,遵循客观规律,不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不损害群众利益,不断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切实加强对严格政治纪律、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监督检查。实践表明,加强监督检查是纪检监察机关积极履行职责的重要手段和有效形式。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自觉增强全局观念,把维护政治纪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重要内容,努力督促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思想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并用其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促进党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的落实。要切实提高纪检监察机关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的能力,为严格政治纪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严肃惩处违反政治纪律、破坏科学发展的行为。惩处是一种手段,惩处体现严格。对违反政治纪律、破坏科学发展的行为,只有拿起惩处的武器,才能维护纪律的严肃性,保证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大量事实表明,违反政治纪律、破坏科学发展的行为,对党和国家及人民群众的利益危害极大,必须坚持依纪依法严厉惩处,决不手软。要经常分析党员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的情况,重点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与党离心离德,令不行、禁不止,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干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危害安定团结的案件;查办违反科学发展观,违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给国家资源环境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要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吃、住、行、医、学等方面入手,查办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进一步加大纠风专项治理的力度,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健全完善严格政治纪律、保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的长效机制。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着眼长远,从机制上入手,健全完善严格政治纪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制度。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体制等各项改革,规范和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四项制度,努力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同时,要紧密结合实际,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标准和责任追究办法,通过严格考核、严格责任追究,保证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

政治科学范文第4篇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语言有它自身的内在规律,科学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符合语言的内在规律,即教学语言要精炼、准确、清晰、逻辑性强。

1.教学语言要精练。语言精练要求教师能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和难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并要说得恰到好处。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词约意丰,一语中的,有详有略,详略得体。例如:在教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时,我引导学生概括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经济体制的弊端:一是单一的公有制和集体经营,影响多方面积极性的发挥;二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使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三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同时,我用“死”、“懒”、“穷”三个字概括了弊端的后果,精练地说明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教学语言用词要准确。思想政治课是用以为指导的理论观点以及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对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很多,都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语言要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生造词汇。比如,在“热爱集体”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基本概念是“集体”,只有把这个概念准确地教给学生,才能为讲清其他概念、原理铺平道路。“集体”这个概念共有几层含义,教师可通过层层分析把这个概念教给学生。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什么是集体?一个人能不能叫集体?学生会认识到,集体是由许多人组成的。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很多人组成的群体都能叫集体吗?通过类似的逐层分析,最后准确地得出集体的概念:集体是许多人集合起来的,有组织、有共同目标和行动的团体。

3.教学语言要清晰。一是教师要吐字清晰,保证让学生听清楚你说了些什么,所以发音必须标准,吐字必须清楚,做到字正腔圆。二是教师要思路清晰,教学语言符合汉语语法规则,要观点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层次性强。比如,讲授“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时,可以将这部分知识划分为如下层次:第一层,规律是一种联系;第二层,规律是一种固有的联系,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一种必然的联系;第三层,归纳规律的客观性、可知性等特性;最后,通过提问或练习的方式,举例指出规律的外延。这样分层次把握概念,学生容易记忆和理解,运用起来也容易掌握其适用范围。

4.教学语言要有逻辑性。课堂教学语言要前后一贯,上下承接,顺理成章,合乎思维逻辑。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教学,层层深入,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进入高三综合复习阶段后,教师讲授的知识密度加大,一堂课至少要讲几个甚至十几个知识点,这显然加大了教师讲述的难度。教师在处理这样的课程时,要着力讲清楚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也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学习关于语言的艺术,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给学生以艺术般的享受。

1.教学语言要力求生动风趣。上好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前提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是吸引学生的重要手段。课堂上,如果教师颠来倒去就那么几个名词、几句术语,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枯燥无味,又怎么能够避免学生听课时开小差,甚至打瞌睡呢?语言生动风趣不在于华丽词汇的堆砌,而在于恰到好处地引用名人名言、方言土语、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2.教学语言要形象化。中学生习惯形象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如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和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情等,用形象的语言加以呈现。这样做一方面能使抽象理论较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又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科学人生观”时,向学生出示孙滋溪的油画《母亲》后饱含深情地告诉学生:看到这幅充满感情的油画,我仿佛看到了赵云霄烈士当年在狱中写遗书的情景:阴暗的牢房里,烈士身戴刑具,怀抱婴儿,借着铁窗透进来的微光,伏在膝上吃力地写着,泪水洒在纸上……我们又仿佛看到了烈士赴刑场前同婴儿诀别时的情景:她遍体是伤,怀抱婴儿,泪水沿着她的面额和胸膛流进婴儿的口中,还不懂事的婴儿呀!你可知道,妈妈是用血和泪在抚养你,妈妈就要和你永别了,你要快快长大,完成你爸爸妈妈未完成的事业……听到这里,学生都忍不住流下泪水,接下来的教学,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政治科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特征;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245-01

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也有着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所以它是一门有着高度独立性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所研究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关于人的思想政治立场和观点问题”,因此要尤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科学精神做武装,“以科学规范和方法去认识、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清楚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特征,才能够有的放矢,找出相应的科学化途径。

思想政治科学化特征表现为:第一,认知真理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理性的科学,它所揭示的道理和社会矛盾都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并以宣传真理、发现真理的魅力感召人心,凝聚力量,指导人们进行科学性的认知活动。

第二,实践应用性。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将政治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人们才能够解决好思想政治方面的各种问题,而且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宣传的真理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并不断在实践中继续向前发展。

第三,智力支持性。科学的管理决策以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为管理决策提供可靠资料和思想政治保障,同时还可以调节思想舆论和人际关系环境,以保证管理决策方案的顺利实施。这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对管理决策的智力支持性,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也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同样可以带来现实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四,教育必修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学校教育始终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课程要求。通过思想政治的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出坚定的人生信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的发展面貌和方向。

第五,知识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基础在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基本理论之外,还综合了心理性、行为学、教育学、管理学及其他社会和自然科学理论,从而成为一门独特的人文社会科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就是要运用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以科学的方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并通过科学的途径使思想政治教育有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以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思想认识科学化

教育事业是实现国家发展的根本事业,担负着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职责。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每一个人都要从思想上进行变革,高举思想的伟大旗帜,树立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给人明确指明前进的方向,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对的一脉发展和继承,因此,“坚持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我们要从根本上做到思想认识科学化。

(二)教育理念科学化

理念的科学化才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灵魂所在。要正确认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基本问题,确立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观,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根据时代需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化的待遇,确立育人无价和科学指导的教育理念,以学促思,以思导行,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转化为指导人的行为与认知的科学武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内容方法科学化

科学的内容和方法理论体系,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际效果。在新的形势下,要根据新情况和新任务对二者进行不断完善,结合时代特点和发展需要,从思想入手筑牢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并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价值规范,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思想运动,提高公民爱国主义的思想觉悟,以高昂的主人翁姿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饱满的精神为实现高尚的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

(四)学科建设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