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式教育论文

新式教育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式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式教育论文

新式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道德素养是现代教师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而教育良心是教师个体的道德素养,是教师内在的天平,是教师在精神上抵制错误的道德动机,选择正确道德行为的调节器。教育良心作为一种“道德自律”,有其自身内涵与特点,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有其特殊意义。教育良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社会和教育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取决于教师将一定社会对从教者的道德要求,由“他律”变为“自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的彻底变革。而课程改革与教师的关系相当密切,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的道德素养、业务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本次课程改革的成败。可以说,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个教师都将在这场改革中被重新“洗牌”,也必须在这场改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应,在改革中促进自己的发展,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而新型公民素质发展的核心在于“品德”。因此,新时期不仅要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更要加强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和造就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说,关心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关心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必须是“人师”。道德素养是现代教师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而教育良心是教师个体的道德素养,是教师内在的天平,是教师对自己是否履行了道德责任和对自己的教育言行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检查和监督,是教师在精神上抵制错误道德动机,选择正确道德行为的调节器。教师的良心,是一种“道德自律”,是存在于教师内心的自我道德信念和要求。具有了职业良心,就能够从内心深处自觉抵制违犯职业道德的任何邪念。

一、教育良心的内涵与特点

1.教育良心内涵。教育良心可以表现在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其主要内涵,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恪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首先“恪尽职守”实际上就是一种工作责任和纪律的要求。教育工作中的“恪尽职守”表现为两条,第一条要求教师应当遵守工作纪律,按照社会和教育事业对教师的要求尽职尽责。如,认真备课、上课,遵守工作时间及其他工作规范等等。第二条是要求教师不能误人子弟,要尽全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否则,就会受到职业良心的谴责。其次“,自觉工作”的要求是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的。一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个体和自由的特性。“慎独”的美德十分重要。因为教师的工作多数情况下都是无人监督的。虽然有教育对象的面对,但学生往往没有全面监督教师工作及其质量的能力。二是教师的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是没有边界和限度。

如教师不仅要完成校内的工作,还应当与家长、社区等方面建立教育联系。这一联系需要教师大量的精力上的投入,怎样才算践行了使命,我们无法有明确的界定。再次,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而且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师爱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情动于中而形之于外——由观念转化为外在行动的具体而细微的实践过程,赞扬、褒奖包含着爱;批评、处分也体现着爱。教师对学生的爱,目的专一形式多样,他渗透于学校工作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教师良心的上述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教师与社会、教师与自身、教师与学生的道德关系。这三个方面的联系是,它们共同反映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义务意识、情感等等。教师的良心与教育事业有必然的联系2.教师良心的特点。首先、层次性高,所谓层次性高指由于教师劳动的崇高性质,以及教师本人往往对这一崇高职业及其要求有较高的自觉,所以教师良心在境界上高于一般的职业良心。一是现代教师经过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都有较高的对于教育道德义务的自觉性。二是教育良心的调整范围广泛,要求较高。如,教师的言谈举止,必须力求反映较高的文化和道德修养,否则就不是足以垂范于学生。其次,教育性强。所谓教育性强指教师良心的榜样作用和判断教育良心的最终标准是看良心是否真正符合教育事业的要求。检验教师良心的最终标准当然只能看良心之外所做的判断是否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

二、教育良心的意义

1.良心对教育工作质量的促进作用。教师的职业良心对教育行为的调空作用表现在教育过程的全部环节中。在教育工作开始之前,教师的良心会行使对准备采取的教育行为的“预审权”。教师的良心会问教师自己“:这样的行为合适吗?”“这样的行为有益于学生吗?”“他会受到伤害吗?”等等。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良心则会努力行使“监察权”,它会提问“:预期的行为有应有的效果吗?”如果没有,良心会引导教师采取措施上的调整。教育活动结束,良心会行使“鉴定权”。教育良心对特定教育性或褒或贬,教师也就或者自豪,或者忏悔。教育良心因此就成为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的最好的导师或学校。

2.教育良心对于职业生活的精神意义。教师的职业良心实际上意味着一种自我评价机制的存在。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常常会遇到社会、学校、同事甚至学生的不公正的对待,会面临许多矛盾。教师的职业良心一方面抚慰自己,对自己职业生活作出公正的评判;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即使是遇到较大的委屈时依然能够按照职业良心的指示行事,做到所谓的“事业为重”。所以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师精神人格的保护神,是教师鞠躬尽瘁,积极耕耘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三、教育良心的形成与修养

1.社会状况对良心形成的作用。一个正义较多、道德水平较高的社会,会自然对每一位社会成员的职业道德提供涵养上的环境和舆论上的保证,从而有利于职业良心的形成。一个对教师在精神和物质方面都给予恰当的尊重,一个人人恪尽职守的社会氛围,显然也是有利于教师形成较高水平的职业良心。

2.教师的同济群体对个体教育良心的形成作用更为直接。实际上良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俗的传承。教师对教育道德关系和道德要求的认知大量是通过工作环境的潜移默化式的影响去获得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教师同济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教育道德传统的质量较低,当然不利于教师的职业良心的形成与提高。

新式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主要集中在学习、经济、社会交往三个方面。在学习方面,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论文抄袭、不尊重科学事实、臆造科学数据等方面,大学生考试作弊已成为当下大学校园发生频率较高的现象。在经济方面,拖欠助学贷款、恶意透支信用卡、拖欠学费、弄虚作假获取贫困生资格骗取国家助学金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经济诚信意识。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着提供虚假信息获取求职岗位、求职签约后又随意毁约、网络交友及网络求职提供虚假信息等现象。这些诚信教育的缺失行为不仅冲击了当代大学素质教育的失效,也损害了大学生在社会价值体系中被赋予的较高的知识文化和道德标准的形象。如果在这一阶段诚信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和深化,那么在大学毕业进入社会以后,这不仅会加剧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退化,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整个社会诚信的建设。

2博弈论视角的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分析

2.1诚信与失信的简单博弈分析

博弈论主要是用来解决主体之间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之间的均衡问题。为研究方便,本文选取了大学生申请助学贷款与银行放款这二者之间在诚信与失信方面的博弈分析,并在分析中做出了以下的假定:①本文只研究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诚信与失信的博弈,假定一方为大学生,另一方为银行,假定大学生和银行这两者都是“经济人”,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并且不能控制对方的决策;②博弈的双方均为“理性人”,具有机会主义的倾向,即在双方博弈过程中,一方发现欺骗可以获利时,就会采取或选择欺骗策略;③博弈双方可以选择的策略为诚信或失信;④博弈双方的获益。采取诚信,大学生和银行双方都可以获益5;如果银行放款,大学生失信不还款,则大学生获益10;如果大学生诚信贷款,而银行失信不放款,则银行获益10;如果大学生选择不贷款,银行选择不放款,即双方均选择失信策略,这样助学贷款制度就失去意义,则双方的获益均为0。在上面的博弈矩阵表可以看出,表中策略组D为纳什均衡解,即大学生、银行双方都以自身利益为选择目标,其最终的选择结果有很大可能是“失信”,因为“失信”是能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最优策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局,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双方博弈的结果,如果大学生选择贷款但是不还款,那么学生得到的效用最大,即得到了免费完成学习的机会成本,而银行损失最大,失去了放贷本金和利益以及可以投资在其他领域的沉没成本;而银行如果存在比给学生放款更有收益的项目,那么银行会选择不放款而转向其他,这样银行可以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学生损失最大,不能贷款助学,失去了完成学业的机会。但以上两种策略的选择都不是博弈的均衡点,必然无法达到稳定。实际上只有在学生不贷款,银行不放款的时候,即达到失信的纳什均衡,这样一来大学生助学贷款制度将毫无意义可言,如果这项制度取消了,最后损失最大的还是大学生。然而,经济博弈理论告诉我们,在非价格因素和博弈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个体理选择的结果,往往是非理性的。上述例子说明,由于双方的理,导致了诚信的缺失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2.2诚信与失信的重复博弈分析

重复博弈是一种特殊的博弈,在博弈中,相同结构的博弈可以重复多次,甚至无限次。当博弈只进行一次时,每个参与人都只关心一次性的获益;如果博弈是重复多次的,参与人可能会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从而选择不同的均衡策略。因此,重复博弈的次数会影响博弈均衡的结果。在上述的分析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失信的“囚徒困境”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双方所进行的是一次性的简单博弈,即大家所说的“一锤子买卖”。学生和银行双方都无法根据这一次的博弈结果再组织一次博弈、再做一次选择,基于此,博弈双方都只关心一次性的效益。但从动态博弈的过程来看,如果这种博弈是重复的、持续进行的,那么博弈的结果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诚信策略的纳什均衡就会成为双方博弈的必然结果。因为在动态博弈中,参与博弈的主体过去的行为都是可以看到或者查询到的,因此博弈中的一方可以通过这阶段博弈的选择,来回应博弈中另一方在上一阶段博弈中的失信行为。在诚信的动态博弈中,如果银行在上一次助学贷款的博弈选择中因采取放款的诚信策略,而大学生选择拖欠还款甚至不还款使银行利益收到损失,那么在本次的博弈过程中,银行必然会选择失信的策略来“报复”失信的大学生,比如将他(她)列为银行系统征信的黑名单,那么他(她)将面临银行以后所有的“报复”。在这里,银行所采取的策略被称为“以牙还牙”策略。基于此,为了更加长期、稳定获取各自的效用,博弈双方都会理性选择自己的行为,双方都会选择诚信,于是必然会出现诚信纳什均衡的博弈结果,由此可见,要想使诚信成为博弈双方的主动选择,其关键是要把一次性的简单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从而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

3以重复博弈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探索

3.1增加博弈双方信息的对称性,将一次性的简单博弈有效转化为重复博弈。

现实生活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理性人的机会主义、利己主义等行为,因此博弈双方在博弈过程中出现失信的现象是在所难免的。在一次性的简单博弈中,由于博弈双方都无法根据这一次的博弈结果再进行一次博弈或再做一次选择,因此,博弈双方都只关心一次性的效用,那么选择失信策略是理性人的最佳选择。要想克服这种困境,必须将一次性的简单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而将一次性的简单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的主要思路是要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认知,深刻认识重复博弈与诚信之间的关系。诚信是大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素养,但现实是接受过多年素质教育的大学生对诚信内涵的认知还是很模糊,很多人认为诚信已过时,加之受社会多元化思想的冲击,直接导致其诚信缺失行为的出现。其实主体间诚信关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这需要一个长期的选择、磨合、认同的过程,诚信是双方博弈的试金石,诚信关系的确立是双边的、动态的,任何一方的失信都可能导致诚信关系的中断。所以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必定要将一次性的简单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不能只顾眼前失信利益而忽视长期诚信利益。

3.2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畅通大学生诚信信息获取的渠道。

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一种写实的记录,主要用于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情况进行真实描述,同时这种诚信的描述会起到一种客观评定的作用;同时大学生诚信档案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这种教育会及时发现问题,正视问题,纠正问题,对失信行为有一定的鞭策作用。学校应该将大学生的诚信档案纳入常态化管理,及时公布诚信档案,特别是面向社会公开,畅通社会获取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档案信息,如果诚信档案不公开,大学生诚信档案信息不能及时获知,这对于失信之人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诚信之人不能起到标杆作用,“囚徒困境”的一次性简单博弈失信策略必然再抬头,那么制定大学生诚信档案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大学生诚信信息应当及时公开,特别是要面向就业部门公开,并将考试作弊、学术不端、拖欠贷款等诚信缺失行为直接与就业联系起来,对有失信行为的学生暂缓或不予推荐就业,增加失信的一次性博弈成本,让失信之人无处遁形。3.3加大对诚信缺失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对失信行为处罚的可信性。在多元价值取向下,诚信如果被仅仅当成一种道德规范,很难要求所有人都遵守。在诚信的动态博弈中,若诚信收益与处罚机制不对称时,双方在博弈时基于个人利益必定会选择失信。在经济社会发达的当下,一个可信的处罚威胁是减少诚信缺失最有力的武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诚信缺失的行为,有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高校对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还不够,因此,高校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方面应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比如针对考试作弊,给予取消考试成绩、记过、甚至取消学位等处分,让大学生意识到失信行为所付出的的巨大代价,并且这种代价要大于通过不诚信行为所获得的一次性博弈的收益。当成本大于收益时,博弈双方基于理性的角度,必定会选择诚信。

4结论

新式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现在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已经装备上了多媒体的教学设施,不少学校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设备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虽然有效的健全了心理教育的方法,但是在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理念方面未能够有较为理想的突破,很多的教育形式还是采用已经使用多年的,陈旧的方法。3.心理服务工作没有建立保障,欠缺必要的专业人员。现在不少的高职院校心理服务工作还没有形成制度化,规章化,很多是为了对付各种检查或是评估而成立一个心理咨询室,通常是由某几个老师在哪里兼职,没有专门去设立独立的编制以及工作人员,所需要的经费也是捉襟见肘,有不少的咨询人员虽然具有较高的工作热忱但时未能经过专业方面的培训,也没有职业资质,给人感觉就像是居委会的大妈。

二、对于解决好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建议

1.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不仅指在校园硬件设施建设方面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条件,还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创造、学科建设、学生工作等各个软件建设方面,全校教职工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建立规章制度,共同建立一个尊重、积极、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建立互相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加强人际环境的建设,为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发挥高职院校重视职业技能养成的办学特色,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提高个人职业素养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2.建立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能取得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高低。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高职院校应当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者,须经过正规的、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操作训练,持证上岗。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因此校方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课程培训,督促其提高专业水平素质。一方面他们能用专业知识和技巧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开展团体咨询活动;另一方面通过他们对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进行心理健康专业培训,提高学生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学生工作者。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不单纯指心理辅导部门工作成员,应该扩大到各院部的辅导员、班主任,他们和学生有着密切接触,最容易掌握、发现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原因,学生也非常乐意和他们接触,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指导,能够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上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学生工作者定时召开工作会议,互相交流工作经验,以便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

3.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全校学生,而不单单只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或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学生。根据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丰富校园文化,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新式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认为师德为首位之说并不是今日才提出来的。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论语》中关于培养品德的论述俯拾即是。而孔子有颜回那样学问渊博、品格高尚、以德著称的学生,不仅仅是因为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更重要的是他能身体力行。当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张“以人教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如果教师在1堂课上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在另1堂课却当众辱骂学生,何谓师德?何谓为人师表?

热爱、关心学生历来是教师师德的1个核心问题。热爱、关心学生是多方面的,在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对表现较差的学生做好转化工作;在生活上,教师要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学生;在学习方面,教师要对学生指导有方。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2期课改的全面推进,关爱学生突出地体现在关心学生的学习方面。即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有趣,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既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什么说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师德的核心呢?我以为,在关爱学生方面,减轻学生的负担难度最高,教师花费的精力最大。试想,如果教师的每1节随堂课都备成公开课那样,教师花费的精力该有多大?再说,备好课仅仅是上好课的1个方面,还要有教学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等综合能力,要真正上好1堂课是很不容易的,并且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尤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这就意味着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就得加重教师的负担。由此可见,能否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是教师是否真正关爱学生的关键,是教师高尚品质的集中体现,是师德的核心。而要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就要发扬3种精神:1是拼搏精神,只有拼搏才有可能成功;2是奉献精神,奉献是教师的天职;3是钻研精神,刻苦钻研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必然途径。

教育,就是从爱出发的,没有爱,教育的阳光就无法射进学生的心灵。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可见,教师热爱学生是教育的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正在健康成长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1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诚心诚意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1、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只有受到教师的尊重,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

1位学生小王,每次上课都不带美术用具,总是趴在桌面上玩弄自己的橡皮擦,同学们开始绘画、制作时,他就开始用作业纸折飞机,无论我怎么和他讲道理他都保持“1贯作风”,为此我很头疼。

在《让我的飞机上蓝天》1节课上,要学的是折各种各样的纸飞机,并用剪刀、彩笔等用具进1步加工美化。在讲解、演示几种纸飞机折法的过程中,我发现小王也认真地看,当我折好1架纸飞机时,他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接下来的学生活动中,只见他“1反常态”到处向其他同学借彩纸,然后认真地折起来。折好1架纸飞机时,他开心地笑了,并开始试飞,可是飞机怎么也飞不远。他有点困惑,又有点着急,固执地1直试飞。看到他对纸飞机这么着迷,我想,这说不定是个了解他的好机会!于是,我走到他身边与他谈论他的纸飞机,和他1起寻找飞不远的原因。他的兴致显然很高,很虚心地听取我的意见,并在我的指导下将机翼进行调整。再次试飞时,他发现飞机飞得远多了,开心得向我连说几声“谢谢!”。为了激发他更大的兴趣,我又折了两种不同的纸飞机,还告诉他美术课上还能学到许多比折纸飞机更有趣的内容,可是如果连用具都不准备,就无法学到本领。我还许诺只要他每节课都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准备好用具,就奖励他1架小小纸飞机。在后来的课堂上,我欣喜地看到了他的转变。

2、爱学生,就要留心细节,关爱所有学生。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1言1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善于观察,热爱所有学生。

曾经在我的班上有两位特别爱发言的学生,小星口齿伶俐,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小敏思维敏捷,想象丰富,但总是不能流畅地表达。我提问常常叫到他们,小星的每次发言都能赢得同学们的支持,而小敏由于表达不够流畅,常惹得其他同学哈哈笑。开始时,我总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们,对小星的表现加以称赞,对小敏的发言加以鼓励,虽然多次看到她带着失望的表情坐下,但仍觉得自己挺公平的。

有1次,小敏回答问题之后,同学们又笑起来,于是他自言自语:“反正我是丑小鸭,你们就笑吧。”说完,就趴在桌上看着课本。我忽然意识到,平时对她只有鼓励,没有肯定,使这颗幼小的心受到了伤害!其实小敏的想法都很有创造性,只是语言表达不到位,我怎能忽略对她的赞扬!顿时,1种内疚涌上心头。不行,我要让她感受到自己也是“白天鹅”!课上,我请小星发言,待她发言完毕,就让小敏来发表自己的想法。她的想象很精彩,虽然语言表达还是不够流畅,但我对她的创造性给予赞扬,竖起大拇指夸他:“真棒!”同学们也用佩服、羡慕的目光看着他。我说:“没有哪个小朋友是丑小鸭,只要肯用心,动脑筋,大家都是老师眼中的小天鹅!”小敏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此后,我更加留心孩子们的表现,尽可能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赞扬。我欣喜地发现,有些原本不爱发言的孩子也举起小手了。

3、爱学生,就要严格要求。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放纵宽容、袒护溺爱,而是严格要求、富有教育意义的爱。

小吴是个聪明活泼的男孩,每次绘画或制作前的讨论都表现得很出色,常有奇思妙想。他的作品张张都透着孩子特有的纯真和灵气。我1直很喜欢他,经常表扬他。渐渐地,我发现他对待同学有点傲气。

有1次,他忘了带水彩笔,同桌热心地和他1起用。后来因为同时都要用到绿色,小吴不肯让同桌先用,和他吵了起来,还说别人小气,最后,还很骄横地把同桌的绿色彩笔扔出了窗外。同桌急得哭了起来。我走过去,小吴还1脸的不以为然。虽然我1向很疼爱他,但1俊不能遮百丑,响鼓更要重锤敲,犯了错误,绝不能纵容包庇。于是,我严肃地批评了他,明确地指出他的错误,要他自己想想该怎么做。他显然没有想到我会对他这么严厉,眼泪吧嗒吧嗒落了下来。过了1会,他向同桌道了歉,并到走廊上把绿彩笔捡起来归还同桌。从那以后,他对待同学的态度随和了许多。

新式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改革创新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是继承伟大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传统

中国传统大学,即古代太学,是人的教育。古代中国的大学之道,它的终极目标是求达到一个“至善”的境界。总之,中国传统大学的教育宗旨是讲做人的学问。这是一种“价值教育”。而中国现代大学发展至今,尤其是职业教育,渐渐忽视了人的教育。因此,构筑现代职教体系,必须继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明传统,在现代意义下,重拾人的教育。

(二)改革创新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是吸收西方职教的优秀经验和合理成果为我所用

百年中国,自英帝用炮舰轰开中国大门之后,兴水师办洋务“,师夷长技以制夷”,职业教育遂被极大重视。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发表就职演说,开宗明义强调“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可以说,现代大学的大学之道已有了一个新的表达:大学之道,在明明理,在新知,在止于至真。这是一种才的教育,是一种知识教育。考察西洋,吸收西方现代职教的优秀经验和合理成果为我所用,为的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目标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真正人才。

二、古今中外通识教育可资借鉴的优秀传统与经验教训

高职教育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通识教育可资借鉴的优秀传统,更要有创造性的革新精神。

(一)西方职教发达国家通识教育可资借鉴的优秀传统与经验教训

1.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通识教育。

德国高职教育的“双元制”世界闻名,在职业教育中已经取得主体地位。其“一元”在企业完成职业训练,“一元”在学校接受基本文化理念学习的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誉。德国人在职业教育中通过工学结合课程的形式,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以实现和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目前,中国的高职教育普遍模仿和学习德国双元制,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但却以专业的名义,有意无意地忽视通识教育。

2.美国社区学院中的通识教育。

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美国高职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社区学院推行通识教育是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突出特色之一。2011年10月,美国经济研究局指出: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年龄增长,单纯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呈逐渐下降趋势,而注重通识教育的人则显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性,如何保持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平衡是许多国家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这一现象进一步验证了美国社区学院在开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推行通识教育这一做法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3.澳大利亚新学徒制中的通识教育。

澳大利亚属于英联邦国家,英国政府于1993年制定现代学徒制度计划,澳大利亚于1996年引进新学徒制,1999年开始实施。他们认为通识教育的“通”不是通才的“通”,而是贯通的“通”。他们认为职业人才需具备沟通技能等六项“核心技能”,形成了他们开展通识教育的“必修课”和“基础课”。澳大利亚新学徒制在一个全国性的统一培训框架下开展,“以人为本”,与英国现代学徒制相比较,更注重对青年人自身潜力的挖掘,更强调个人更广阔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中国本科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可资借鉴的优秀传统与经验教训

1.港澳台高校。

在通识教育理念上,台湾高校更加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港澳更关注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融合,认为通识教育的“通”是让专业之间、文化之间、人际间有一个可以相通、理解的地方。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台湾高校强调“完人”教育,港澳高校强调将通识教育作为解决“由专门教育引发的现代教育问题”的最佳方案。总之,通识教育在港澳台高校的教育中被定位为平衡者与桥梁的角色。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大体涉及人文、社会、自然三大领域,强调人文、平衡、发展、多样化、系统化、特色化等理念。

2.大陆本科院校。

大陆本科院校进行的通识教育改革探索,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通过局部的课程改革———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来实施,如清华、武大等;全方位的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如北大、复旦等。北大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经过了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如自主选择专业制度备受欢迎等,毕业生也显示出基础扎实、视野开阔等独特优势;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如元培计划与院系管理“双轨制”的冲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困难等。南大实施“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按学科群打基础,以一级学科方向分流,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模式,致力于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宽基础、高素质、创新型一流人才。经过几年的实践,匡亚明学院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基础学科领域中崭露头角,在国内外本科理科教育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大陆高职院校。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具有健全人格、高素质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与绝大多数本科院校一样,存在领导对通识教育不够重视、通识教育侧重于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课程内容杂乱结构失衡、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只有逐步建立适合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通识教育平台,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改革创新高职通识教育课程的方向与具体建议

(一)改革创新高职通识教育课程的方向

1.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

当前,中国大陆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类似,将“做事”放在“做人”前面,明显强调“做事”胜于“做人”,这不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暴露了高职通识教育的尴尬境地。要改变高职通识教育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真正实行现代职教体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必须继承中国传统技术教育重视做人胜于做事的传统,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进行创新。

2.课程体系构建的创新。

高职院校的课程基本上可分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公共课程除却国家规定的思政、外语、体育外,其他如大语、高数、计算机、心理健康等通识课程,合计学时占总学时不足20%。这显然与现代职教体系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有很大差距。因此,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必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有所创新。

3.必修课选修课课程结构的创新。

高职院校重必修课轻选修课。通识课程大多是通过选修的形式实施的。因此作为主要选修课的通识课程常被戏称为“赚学分”的课程。这就造成了看起来热热闹闹门类繁多的通识课程变成了小孩子过家家的游戏。因此,如果想真正推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真正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必须重视选修课程,淡化必修课程。

4.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

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通过公共课程的教师承担。公共课程的教师与专业课程的教师比和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时数比大体相当,大约也为1∶5,甚至更少。而公共课程的教师服务全体学生,专业教师只服务本专业学生。通识课程的师资严重不足,师生比远低于教育部规定的1∶16。事实上,通识教育不应只由公共课的教师施行,专业课程教师也是通识教育的实施者,也只有这样,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资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二)改革创新高职通识教育课程的具体建议

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发应基于现实、放眼未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立足中国国情,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和中西对比的方法,站在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立场上,始终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围绕自然与人、社会与人、人与人等关系来开设。

1.自然学科领域。

可开设“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某种学科)与人类”、“科技(具体某种技术如食品技术等)与人类”、“科技伦理”、“人类星球”、“中医与西医”“、电脑与人”等课程。

2.社会学科领域。

可开设“作为经济的人”、“管理与人类社会”、“人类未来”、“中国(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人”、“两性关系”、“全球(某国家或某地区)热点”、“生态与健康”、“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文化概论”、“人类与犯罪”、“人类与战争”等课程。

3.人文学科领域。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妇幼保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历史档案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档案局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山西省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