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科学

信息科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科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科学

信息科学范文第1篇

信息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巨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人类社会科技水平,现今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与通信技术密切相关,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最早应用的领域就是通信领域,光信信息科学与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通信方式,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光纤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相比传统的通信技术,资源消耗率较低、性能更加优秀、频率更高、通信传播速度更快。是构建大容量、长距离、高质量的通信系统的基础。目前光纤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了互联网、电视网络、电话网络、国家电网的主要信息传播方式。

2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光信息存储领域的应用

传统光信息存储技术由于技术原因,易受到光衍射的影响无法将光完全聚焦在体积小于1010cm3的材料上,所以光信息存储必须存储在105bit/cm3的存储器上,这大大的阻碍了我国光信息存储的发展,因为105bit/cm3所占的存储空间也比较大,不能随便携带,并且在使用中十分繁琐重复。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光信息存储领域的应用不仅使光信息的储存空间变小,更提高了存储速度和读取速度,存储稳定性也大大被提高,并且存储的信息不易损坏。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光信息存储领域应用的原理是利用持续光谱烧孔技术,来存储信息。这种技术打破了陈旧的二维光信息存储方式,实现了三维光信息存储。

3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全息信息存储领域的应用

由于我国正处在发展中不论是经济上还是技术上,都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的存储方式仍然以光盘存储为主,这种存储方式虽然成本低廉,并且在存储容量上也有着一定的优势,但由于光盘存储的信息机率是通过光学头机械运动刻录方式进行信息存储,因此这种存储方式存储的信息稳定性很难得到保障,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如对光盘保护稍有不慎,造成刮痕,就会导致光盘信息无法读取或信息损坏和丢失。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全息信息存储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信息存储领域的现状,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实现了快捷、大容量、可靠的信息存储。这种全新的存储方式不仅存储效率高,更加节省了存储空间和时间,并且还能够快速再现存储的信息。目前这种存储方式多被应用在唱片制作与发行领域、网络多媒体领域中。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人们工作效率,更促进了该领域的发展。

4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在打印领域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喷墨式打印机的打印质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们对打印的需求。喷墨打印机所使用的打印墨盒并不便宜,墨盒价格甚至高于打印机本身价格,并且墨盒耐久性非常差、极易损坏。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在打印领域的应用,实现了激光打印,激光打印机就是对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其原理是:充电辊给旋转中的感光鼓表面布上一层均匀的正电荷。然后,携带数字信号的激光束扫描感光鼓的表面,接受激光照射的部位变为导体,静电荷消失,未经激光照射的地方保持原来的电荷,这样鼓的表面就形成了静电潜像。磁辊通磁性在将一定量的碳粉吸附在表面,再充上负电,使碳粉颗粒带上负电荷。带了负电的碳粉颗粒会在电场的作用下,吸附在感光鼓上显正电的区域,使图像清晰可见。最后,携带碳粉图像的感光鼓转动,并与同样速度的纸相遇。转印辊给纸背面施以正的电压,使带负电的碳粉被吸引到纸上。

5结论

信息科学范文第2篇

从语义上来说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含义最广,可以涵盖一切基于网络环境下运行的GIS,包括基于C/S的网络GIS、基于B/S的网络GIS、基于Web服务的网络GIS、基于移动与嵌入式的网络GIS、基于网格的网络GIS,同时它也代表了这些不同类型网络GIS结合时的产物。[5]因此可以认为InternetGIS是基于B/S的一种网络GIS,它是以因特网作为网络环境,以TCP/IP作为信息传输协议,客户端表现为专门开发的GIS软件用户界面,文件协议有多种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而WebGIS是在Internet平台上采用www协议,并嵌入HTTP和TCP\IP标准的应用体系一种InternetGIS,从范围上看三者之间是网络GIS>InternetGIS>WebGIS的一种关系。各高校自身对于网络GIS的理解以及对社会WebGIS人才能力素养需求的认识,对WebGIS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方式起着指导作用,直接影响了WebGIS课程的教学。

二、WebGIS类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同,大多数高校将WebGIS课程设置为选修课,不能适应WebGIS人才培养需求目前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条件,对WebGIS类课程的设置各不相同,从课程名上看,课程设置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一类是WebGIS。此外课程设置的不同还体现在课程性质、学分、学时以及学期的安排上,如表1是通过在网络搜索工具获取到部分高校GIS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后的统计结果。通过对表1中所示8所高校的GIS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1)6所高校将WebGIS或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性质设置为选修课,专业限选课或分方向的选修课,如湖南师范大学、衡阳师范学院分方向选修WebGIS课程。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体系中的教学地位,WebGIS类课程的课程性质也体现了目前高校对WebGIS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上的不一致性,体现了办学定位的不同。(2)在学时安排上也体现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如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城市学院、衡阳师范学院安排了较多的实践学时,河北联合大学该课程理论和实践课时均等,而其他几所学校则安排了较多的理论课时,如西南科技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3)课程名称不一致,课程教学内容也大不相同。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比WebGIS课程内容要大而广,因此重点也不一致。(4)少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为WebGIS课程的修学设置了前导课程和实践加强环节,而大部分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未做此类安排。总体来看大多数高校将WebGIS课程设置为选修课,且未能从整体课程体系对WebGIS人才素质的培养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能适应目前WebGIS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2.WebGIS类教材少,实例少且部分教材内实例代码不够完整,不利于学生动手实践目前以WebGIS以及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命名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分为两类,一类以广义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为主要内容,内容涵盖了WebGIS、网格GIS、移动GIS、分布式GIS、GIS服务等相关的网络GIS基本原理和理论,理论体系完整,侧重基本理论基本思想的介绍,但对软件平台或应用实例鲜有涉及,无法给学生直观的映像,不利于学生对WebGIS实际工程的认识,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另一类以WebGIS的基本概念理论为主,涉及WebGIS开发技术、软件平台及应用实例的介绍,如《WebGIS技术原理与应用开发》、《WebGIS原理及应用》等,都在WebGIS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相关的WebGIS二次开发平台的使用方法或应用开发实例,但是部分此类教材中实例相关的代码不够完整。3.WebGIS涉及内容多,对学生计算机素质要求高,而学生前期的课程大都没有能够使其具备WebGIS开发的基础WebGIS课程教学涉及的内容多技术新,如笔者使用的教材《WebGIS技术原理与应用开发》,在WebGIS应用技术章节介绍了SVG、GeoVRML、遥感数据技术、Web服务;在软件平台方面介绍了ArcIMS、ArcGISserver及开源软件平台GeoServer;这些理论、技术和软件开发平台的学习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网络及web基础。同时WebGIS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实践方面来说,若要上手进行WebGIS的开发,首先得需要学生了解基本的HTML语言,能够使用动态网页技术结合脚本语言进行客户端网页设计和功能的实现,能够理解服务器的概念,理解网络上空间数据和信息的组织和传输模式,熟悉至少一种服务器端开发方式。无论从理论学习还是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来看,WebGIS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纵观手头上各高校的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大部分都没有进行该课程的基础准备,进行调整的很少。4.WebGIS技术更新快,WebGIS软件较多,教学容易滞后于技术的更新WebGIS作为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紧密的技术,其技术更新快,主流的商业软件厂商都开发设计了自己的WebGIS二次开发平台软件,如MapInfo公司的MapInfoProServer、Intergraph公司的GeoMediaWebMap、Autodesk公司的MapGuide、超图公司的SuperMapIS、中地公司的MapGISK9、ESRI公司的ArcIMS及ArcGISServer。不仅软件平台多,软件更新换代也快,如ESRI公司的服务器产品ArcGISServer的版本目前已经升级到10.2,因此WebGIS软件的教学常易出现软件平台滞后的现象。5.WebGIS课程教学对教师要求高,WebGIS师资力量不足WebGIS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需要能够快速接受新技术、具有相当开发经验的教师来承担,因此目前高校中承担这些课程的往往是青年教师或具备开发经验的老师。但是各校办学条件不一致,师资力量有限,很多青年老师是从高校直接走入高校的,缺乏实战开发经验,加上此类课程软件技术更新快,承担课程任务时可能对新的技术还没有彻底消化,会使教学效果打上折扣。

三、改革探索

1.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应用性本科院校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课程体系,将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输送合格的GIS专业技术人才。首先应重视GIS程序设计与开发类课程,使学生知道GIS人才开发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其次若高校定位于开设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情况下,应该增加WebGIS课程设计或移动GIS课程设计之类的课程,让学生不仅具备理论知识还具备实际开发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理解WebGIS,应用和管理WebGIS,并具备基本的WebGIS开发素质。再次在部分将WebGIS定位于必修课程,要着重培养学生应用开发能力的院校,可以考虑调整课程体系,设置Web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课程、网络技术与原理等课程,为学生学习WebGIS打下基础。如目前湖南城市学院2012级GIS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增设了Web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课程,将WebGIS课程课时相对压缩,这样的分配以期为WebGIS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增强学生学习WebGIS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2.重视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尽量结合实例各教材都有自身的优缺点,任课教师在广泛阅读各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所用的平台软件,选择适合自己院校实际情况的教材,教材的选取应以有实际的例子为佳。如笔者近两年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教材[4]提供的实例进行讲解,如对ArcGISServer进行最短路径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的例子进行详细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WebGIS功能实现过程。在讲授的过程中首先帮助学生分析该使用什么类型的GIS数据,该使用什么样的接口,在网站项目中需要引用到ArcGISServer平台的哪些程序集,最后分析功能具体的实现过程。实例的成功实现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3.教学上以熟悉平台为具体目标,重视WebGIS开发流程的理解WebGIS技术更新快,相应软件升级快,在众多平台中,各平台都能满足部分特定的需求,因此教学上以着重使学生理解Web编程流程及方法为核心,以熟悉一门WebGIS相关软件为具体目标,结合相应的编程环境,掌握WebGIS编程的方法。在结合平台教学的情况下,应淡化特定平台特定软件版本的作用,突出Web编程总体思路。4.教师应积极提升自己,学校应加大师资投入WebGIS课程的特点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对老师而言,应该自身积极调整,主动学习和接受新技术,可以积极报名参加和使用一些公司提供的在线公开课,如ESRI中国技术公开课,[12]加快学习新技术的脚步。学校应该为技术更新快的专业提供多一些教师培训机会,加大经费投入;可以考虑引进在公司开发技术部门工作过,开发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教学和实验室老师。

四、结束语

信息科学范文第3篇

1(略)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2]。教学方法的使用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即教学方法既有科学成分又有艺术成分。其中科学性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当有规律性和原则性可循,即有比较完善科学的教学方法;而艺术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灵活和创造性的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因而,使用教学方法,应即能注重其科学性又能灵活性、创造性地使用。一个教师能否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性质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3]。从理论上讲,每个人都具有创新能力,而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更具有超于一般人的创新能力。人的创新能力平时多以潜在的形式存在着,因而,在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课学习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的不同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能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3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创造良好的教学创新环境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老师,应当是具有扎实传统地质学基础,又系统掌握地球探测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从事与地球探测相关的信息采集、处理、管理、分析、模拟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只有具有了这样的素质和能力,才能为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个新兴专业的大学生们创造出良好的教学创新环境和氛围。在这里,我认为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学生教学可以参考研究生教学建立引导机制,这其中既包括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应当首先进行深入思考,而不是只知一味的去模仿而不求创新,并且能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养成充分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培养学生对待问题的新见解、新思路以及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包括给每个学生指定一个指导教师,由该指导教师对其所指导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每个学生除在上课时从任课老师那获得知识外,还能从该指导教师那得到更加适合自己特点和发展的指导,此外,建议高校鼓励具有较深学术造诣和丰富教学经验的学者担任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求异思维,独立解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应变能力。

信息科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科学;信息技术;旅游;交叉研究;系统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3)01—0114—15

1 引言

旅游领域正在经历着一个以商业实践和研究活动为平台的迅猛发展期,对于旅游研究者而言,把握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了解已被研究的内容以及思考未来的研究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的旅游研究中,针对各种研究主题的综述性研究非常丰富,然而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交叉研究或跨学科研究一词源于192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伍德沃斯(Woodworth)创建的英文形容词:interdisciplinary(跨学科的),指超过一个学科范围的研究活动。信息科学是一种横断科学与方法科学,在信息科学所涉及的4个方面研究中:(1)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系统、信息获取与处理;(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3)控制理论与工程、系统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智能系统;(4)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信息光学与光电子器件、激光技术与技术光学,其中3个方面都与旅游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发生交叉(如旅游博客数据挖掘、旅游推荐系统),且旅游研究也不断采用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去解决问题(如人工智能在旅游预测中的应用、计算机仿真在游憩行为研究中的应用),体现了交叉研究和跨学科特征。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客观存在,且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

旅游研究一直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吸纳着其他学科的营养;信息科学与旅游研究的交叉与融合为解决旅游领域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探索新规律、新原理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信息时代旅游发展的产物与趋势。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无论对旅游学术研究还是对旅游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研究进展应得到关注与重视。

已有关于信息科学与旅游交叉研究进展的综述研究川没有体现出两种研究的“交叉”性,即信息科学研究中有哪些以旅游为研究对象或者解决旅游领域的问题?旅游研究中涉及哪些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应用?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研究者广泛与深入开展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较为全面地阐述信息科学与旅游研究之间的“交叉性”,本文采用系统综述方法对该交叉领域最近12年发表的文献进行了搜集、筛选、整理、归纳与分析.以期帮助相关研究者了解这一交叉领域的主要研究问题及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深入研究有所借鉴与启发。

2 系统综述方法

系统综述(systematic review)又称系统评价,起源于医学领域,是指在复习、分析、整理和综合原始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研究方法,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逐步应用于社会学、教育学、图书情报等领域。系统综述可被精确区分为两种类型:(1)定性系统综述,原始文献的研究结果被分析与总结,但未经统计学合并;(2)定量系统综述,又称元(meta)分析或荟萃分析,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若干个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统计合并的过程。在某些不强调或较难实施统计学合并的研究领域,直接将定性系统综述称为系统综述,将其作为一种对某研究问题、主题或现象的可获得的所有研究进行评价和解释的方法,目标在于通过一种可信的、严格的以及可审计的方法来提供公正的研究评价。信息科学与旅游科学的交叉研究属于较难实现统计学合并的研究领域,因此本文采用定性系统综述方法,简称系统综述。

本文关于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的系统综述研究包含如下步骤:

(1)确定研究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与分析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现状,本文确定了如下系统综述的研究问题:①信息科学研究中面向旅游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②旅游研究中与信息科学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③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有哪些趋势?

(2)确定文献搜索策略

基于所确定的研究问题,设计如下文献搜索策略:

①搜索工具与数据库:采用Google Scholar、IEEE Xplore、ScienceDirect;

②搜索关键字:采用关键字组合“tourism”AND(“computer”OR“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即“旅游”与“计算机”或“通信技术”同时出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研究领域中最为活跃的方向之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科学与技术在信息科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反复搜索测试,“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作为关键字与“旅游”进行组合搜索,搜索结果能够较为全面地覆盖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实现本文系统综述的研究目标;③搜索的时间范围:2000年之后。

(3)文献搜索

按照上述搜索策略分别在3个工具与数据库进行搜索。Google Scholar显示共有54500条结果(2011年12月22日),其只提供最相关的前1000条;IEEE Xplore(搜索字段为“摘要”)共搜索到46条结果(2011年12月24日);ScienceDirect(搜索字段为“题目”或“关键字”或“摘要”)共搜索到36条结果(2011年12月24日)。

(4)文献筛选

在上述搜索到的条目中,按照表1所示的文献入选和剔除标准,筛选用于本文系统综述的文献。

表1所示第一步完成后共有512篇文献入选。第二步经过多次逐步细化筛选,最终确定用于本文系统综述的入选文献共245篇,其中期刊论文158篇,会议论文87篇。245篇文献来自106种期刊和58种会议,文献来源分散且涉及领域广泛,有关文献来源、作者等的定量分析结果已另文撰写,本文则侧重对系统综述研究步骤(1)所确定的研究问题的回答。

(5)分析与完成报告

根据系统综述研究步骤(1)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对入选文献进行分类、分析与总结。分析结果见下一章节。

为了分别回答问题1与问题2,本文需要将入选文献划分为旅游研究和信息科学研究两种视角,分别简称为旅游类研究和信息类研究。而事实上,当两种研究产生交叉与融合,进行上述严格区分是较为困难的。为此,本如下处理:

(1)按照文献来源所属学科范畴进行划分,如来源于Tourism Management及《旅游学刊》的文献则划入旅游类,来源于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及《计算机工程》的文献则划入信息类;

(2)按照期刊载文的学科范畴划分,如《华东经济管理》刊载旅游类文章,则归为旅游类,《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刊载信息技术类文章,则归为信息类;

(3)按照入选文献的具体内容划分,一些综合性期刊无法直接确认属于哪一类,则阅读入选文章原文,如果偏重人文社会学视角,则归入旅游类;如果偏重信息科学及技术视角,则归入信息类。

由此,经管类、电子商务、地理类等期刊归入旅游类中,测绘类期刊归入信息类中;两类分别含有入选文献147篇和98篇。

3 综述结果与分析

3.1问题1:信息科学研究中面向旅游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

“面向旅游”并不特指专用于或专门针对旅游的研究,而是指其研究问题由旅游领域而产生,或者旅游是其最为典型的应用。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学研究几乎涉及了信息科学研究范畴的各个方面,而许多研究领域更是体现了信息科学领域较新及较前沿的研究方向与热点,如表2所示。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学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研究主题是应用系统、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移动应用、推荐系统以及语义网与本体等;而Web服务、虚拟现实、普适计算、计算机仿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下面对表2排序前10的研究主题的进展情况进行详细阐述。

3.1.1

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指面向各种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PDA(掌上电脑)、电话等使用者的可用人机交互系统,也包含网站(Web)应用系统。本文为了强调移动应用和推荐系统两类特殊的应用系统,在本类研究主题统计中将其排除,另列类别。应用系统研究占据了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学研究的较大比重。一方面是因为信息科学向旅游研究中进行渗透的最初方式正是其在旅游行业中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是人选文献中我国研究占据较大比重且较集中于该类研究。

应用系统的相关研究可分为:①战略设计或实施建议,如航空业信息技术应用战略与战术研究,以及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旅游组织实施电子商务的建议;②技术架构设计,如基于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的旅游资源信息服务模型研究;③系统设计与开发,如一种智能旅游行程导航系统,以及四川、山西和赣东北等目的地或区域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3.1.2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学研究较多采用的方法与技术,可将相关研究分成以下几个方面:①推理,即采用人工智能推理技术支撑各种应用系统,如基于贝叶斯网的旅游行程推理;②数据挖掘,如旅游突发事件预测预警、消费者特征分析、基于机器学习的旅游博客观点挖掘以及数据仓库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③主体(agent),如主体旅游者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并向旅游者进行旅游推荐弛;④评价,如基于神经网络的上海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⑤决策支持,如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支持系统。

3.1.3地理信息系统

旅行活动是一种人地关系,地理信息是设计与开发各种旅游应用系统的重要信息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为这些应用系统提供地理信息使用接口的重要支撑系统。个性化目的地推荐系统、基于短信服务的餐馆推荐系统、导航系统、位置服务系统、旅游资源监控预警系统以及古建筑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都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撑。上述“应用系统”主题研究中,几乎所有面向目的地与区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都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有关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本身的研究也较为活跃,如雅安市WebGIS(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研究、基于WebGIS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研发以及泰山三维(3D)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发。

3.1.4移动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面向旅游者手持终端(如手机、PDA)的各种移动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相比较于传统的计算机应用,移动应用较好体现了旅游以“人为中心”而不是计算机为中心的理念。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面向旅游者服务的信息推送与搜索、导航、实时路线及目的地推荐;并向普适计算的方向进行扩展,如手机电子门票、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车辆监控与导航以及手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游戏等。除了面向旅游者服务外,移动应用研究还包含面向旅游研究者、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以及旅游企业的旅游行为数据采集与分析,如可通过基于手机数据的散客流分析,对目的地住宿的可容纳量进行估算。移动应用中与位置信息相关的应用也被称为位置服务,如位置信息服务、导航以及实时路线推荐等。

3.1.5推荐系统

推荐系统是为解决互联网“信息过载”问题而提出的一种个性化服务,帮助用户从大量信息中发现其可能感兴趣的或者满足其需求的资源,如信息、服务以及商品等,并自动生成个性化推荐。目前,推荐系统在旅游中的典型应用为旅游行程规划,可面向旅游电子商务用户,也可面向互联网用户;可规划旅行的时间、地点以及活动等全套行程规划引,也可推荐旅游目的地、餐厅以及住宿等。推荐系统主要采用人工智能、语义网、移动应用、定位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相关研究还涉及用户个性语义模型、系统架构设计等方面。

3.1.6语义网和本体

语义网(semantic Web)是传统网站的一种扩展。在语义网中,信息具有明确的含义——语义,人类语言与机器语言之间能够相互理解,机器能够自动地处理和集成网上对于人而言可用的信息,使得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交流一样顺畅。本体(ontology)是用来描述网络文档中术语的明确含义及其之间关系的技术,能够实现语义网信息处理的自动化,提高网站搜索的准确性以及网站服务质量。旅游领域是语义Web与本体研究的问题来源与典型应用对象,如基于语义Web与本体技术的旅游中小企业间信息交换、动态生成客户供给的客户关系管理、旅游网站信息系统、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以及旅行推荐系统。这些系统能够对旅游领域知识进行本体表达,从而集成对于用户有用的或者满足用户需求的语义信息;其中,旅游知识域的本体表达、行程规划的语义信息推理是实现这些系统的关键技术。

3.1.7Web服务

Web服务(Web services)是Web上数据和信息集成的有效机制,是解决Web上各种应用系统高维护与更新代价的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因此,Web服务在旅游中主要用于信息集成、交换以及系统之间的互操作。Web服务技术对于旅游目的地管理而言非常重要,能够实现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与旅游企业之间以及目的地旅游企业之间的异构数据交换、共享以及集成。Web技术还是Web推荐系统的重要技术之一,能够获取推荐系统所需的动态与实时的万维网数据。

3.1.8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主要用于旅游目的地、景区、景点的市场营销。国内的相关研究集中于旅游目的地、景区及景点等的虚拟展示,如西安市360度全景虚拟旅游系统、北京妙峰山古建筑群的网络虚拟漫游系统、村镇民俗旅游资源的立体展示。郑鹏等认为这是一种旅游产品的虚拟试用体验。而国外的相关研究则侧重于游客的现场体验,特别针对历史文化遗产与遗迹,如意大利的PEACH(personal experience with active cultural heritage,个性化体验活动的文化遗产)项目针对提升游客在博物馆对于文化遗产的体验以及马来西亚凯利城堡(Kellie’s Castle)的虚拟旅游原型研发。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还包含了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如十三陵景区的虚拟复原。

3.1.9普适计算

普适计算模式下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由于移动终端设备及其应用的发展,普适计算在旅游研究中非常活跃,如一种面向移动终端的基于旅游本体的信息广播与推送方法研究,用以解决传统移动终端对于旅游者需要花费昂贵的“漫游”网络连接费用以及需要主动获取信息等问题;一个面向德国雷根斯堡(Regensburg)游客的移动终端游戏的设计与应用,游客可以通过在空中晃动手机来与游戏中的历史人物沟通,该游戏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向游客介绍雷根斯堡的历史。普适计算是我国目前形成研究热点的物联网应用的基础理论与技术之一。

3.1.10计算机仿真

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中面向旅游的研究包含基于概率统计方法对上海旅游服务系统顾客满意度进行仿真以及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新度假制度对城郊旅游的影响进行仿真等。

3.2问题2:旅游研究中与信息科学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

旅游研究中与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相关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表3显示本文入选文献中归入旅游类的研究主题共有43种。其中最受关注的研究主题是电子商务、网站评估以及在线消费者行为。人工智能、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在旅游中受到了相应重视。旅游网站空间、系统评价、网络营销、应用系统以及正在大范围普及的Web 2.0互联网应用模式也受到了旅游研究的重视。信息科学领域中的某些前沿研究也在旅游研究中得到了关注,如计算机仿真、推荐系统、Web服务、语义网与本体。

进一步对表3各类主题的文献内容进行剖析与归纳,可以得到以下旅游研究中与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相关的6个研究范畴:

3.2.1信息技术对旅游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旅游的影响研究主要包含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与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影响两个方面。其中,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影响又分为现状研究、作用研究、影响因素研究等方面。

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传统旅游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上,集中表现于电子商务对旅游产业的影响、新型电子中介(供应商、互联网门户网站、拍卖网站、数字电视、移动商务等)对传统电子中介(计算机订座系统、全球分销系统等)的影响、信息技术对分销渠道的影响。

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现状研究主要侧重于旅游企业,如电子商务在北京旅游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土耳其旅行社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爱尔兰旅游中小企业和乡村微型住宿业对信息技术使用情况的分析、南非中小旅游企业对于信息技术使用的状况研究。

信息技术对旅游的作用研究既包含旅游企业整体层面,如信息技术对埃及中小接待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知识管理对于澳大利亚旅游业的作用等;又包含旅游企业的某项具体功能,如信息技术应用对于泰国酒店运营效率的作用;还包含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如计算机技术对于泰国古建筑重建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旅游业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相关研究包含:①电子商务的应用影响,如泰国旅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酒店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②网络营销对旅游企业的影响,如互联网广告对旅行社运营的影响;③旅游企业对技术应用的态度,如希腊旅行社对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情况与态度;④旅游者对信息技术使用的态度,如游客在度假时是否愿意使用基于技术的信息、影响旅游者使用互联网进行旅游规划的因素。

3.2.2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模式

目前,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模式研究主要集中于电子商务模式、网络营销以及Web 2.0。电子商务模式的相关研究有区域旅游电子商务开发计划研究、旅游电子商务模式现状与趋势研究、旅游电子商务模式以及运营模式研究等。

网络营销是除了电子商务之外信息技术在旅游中最主要的应用模式。网络营销研究多围绕网站展开,如英国农村接待企业网站营销现状研究、塞尔维亚旅游网站网络促销现状和形式研究、美国旅游官方网站网络营销使用分析、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网站的客户需求研究。此外,在线葡萄酒旅游以及在线客户关系管理都是一种网络营销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Web 2.0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受到了旅游领域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①营销,即基于Web 2.0的网络营销方式,这是目前旅游研究领域最为关注的方面,如Web 2.0对克罗地亚旅游产品的营销作用研究、博客对于旅游市场营销的中介作用;②旅游者行为与服务,如Web 2.0下网络旅游消费行为模式及旅游网站应用研究、基于Web 2.0的用户个性化定制研究以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微博“旅游情感”数据挖掘;③网站分类,如Web 2.0旅游网站的分类机制研究。

此外,面向产业价值网络的四川旅游信息资源整合推进模式和机制是一种信息技术在旅游中应用模式的有效探索。

3.2.3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评价

网站评价是信息技术应用评价研究中最主要的内容。从评价对象上看,相关研究涉及官方旅游网站、目的地营销组织网站、各国及地区旅游网站;从评价内容上,包含有效性评价、可用性评价、使用分析、功能分析、网站设计、网站旅游本体分析、游客价值以及网站访问者分析等;从评价方法上有调查法、启发式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网站日志分析法、领域本体分析法等。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应用在旅游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移动应用系统的评价研究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从用户角度对移动应用进行评价、各种移动旅游者指南功能与可用性评价。

3.2.4信息社会视角的旅游研究对象

较传统旅游研究对象,如旅游资源、旅游企业以及旅游者等,信息社会视角的旅游研究对象发生了扩展,如从旅游者的地理时空变化扩展到了在线旅游者行为变化,从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扩展到了旅游网站的网络结构等。

在线旅游者行为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是消费行为研究,如消费影响因素与满意度、忠诚度与推荐行为、在线分享行为。随着社会网络的形成,在线旅游者的情绪研究得到关注,如通过旅游者在论坛、博客(微博)上的评论分析旅游者情绪,相关方法包含内容分析、统计与语言学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等。一项研究还将旅游者的博客进行了计算机可视化,用来辅助其他旅游者的旅行计划。此外,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网站的旅游者在线行为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目的地地理尺度的旅游网站空间结构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主要包含方法研究与案例研究。方法研究有统计方法以及网络拓扑图方法等;案例包含欧洲、意大利厄尔巴岛]以及河北省等。

旅游虚拟社区是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形成的新型社区,部分旅游研究者对其给予了关注,如针对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芒果社区网(Mango)的综合性研究。

3.2.5社会信息化下的旅游研究方法

社会信息化下的旅游研究方法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传统旅游研究方法可借助社会信息化背景进行扩展,如网络调查方法扩展了传统现场发放问卷的调查方法;基于射频识别(RFID)与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追踪系统扩展了传统旅游者游憩行为问卷调查方法,并提高了数据的精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RS&GIS)技术可提高旅游资源监测的准确性等。

二是指旅游研究方法对于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的借鉴。人工智能是旅游研究中采用最多的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需求预测,如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西班牙巴利亚利群岛旅游时间序列预测、遗传算法在旅游需求预测中的应用、模糊时间序列及灰色理论在短时间序列旅游需求预测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方法与其他预测方法的比较;②在线行为分析,如基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的在线消费者行为数据挖掘;③基于主体(agent)的旅游系统仿真研究,采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多主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对多层面、多地理尺度旅游系统进行计算机仿真,探索旅游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规律,如基于多主体的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旅游者在目的地以及景区范围的动态性研究。

计算机仿真方法与技术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也受到了旅游研究者的关注,具体研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预测,如旅游收入预测;②旅游经济研究,如区域旅游经济系统动力学分析;③旅游主体行为研究,如上述人工智能研究中基于主体的旅游系统仿真研究。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信息科学与地理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作为旅游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或工具,主要被用于旅游资源评价。

3.2.6旅游领域中的信息科学研究

随着移动终端设备在旅游者中的普及,旅游研究者对移动应用的相关研究给予了较大关注,如上下文适应的移动应用体系框架设计、上下文相关的信息推动服务系统设计以及用于博物馆导游的多媒体技术研究。语义网与本体是信息科学的前沿领域,但由于其对于提升面向旅游者的网络服务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受到了旅游研究者的关注,如用于搜索引擎的旅游域语义表示研究。智能系统作为信息科学的前沿领域,在旅游研究中也受到了关注,除了综述性研究外,还出现了有关智能系统设计方面的研究。

应用系统的规划建议与系统结构设计是旅游研究者较为关注的信息技术研究,如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目的地管理系统设计。而其中以我国的相关研究为最多,如赣东北网络旅游信息系统研究、上饶市旅游资源信息系统。

数字旅游是一种典型的旅游与信息技术的综合叉研究主题,在我国旅游研究领域受到了关注,既包含了偏重技术的研究,如数字旅游的体系框架,也包含了围绕数字旅游系统建设的保障体系研究,如相关政策法规方面的研究。

3.3问题3: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有哪些趋势?

尽管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在近12年间经历了快速发展,但其仍然属于新兴交叉学科,其发展需要相关学者更为广泛与深入的探索研究。在本节,笔者在对最近12年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通过捕捉旅游类与信息类研究共同关注的研究主题(表4),以及基于笔者对信息科学以及旅游研究趋势的把握,找到信息科学与旅游交叉研究中的研究重点,其反映了两类科学的交叉发展趋势,或者研究者们重新认识某些对该交叉领域的发展来讲非常重要的问题。以下分别对它们进行阐述:

3.3.1人工智能在旅游领域的深入应用

人工智能方法与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搜索方法、机器学习和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系统、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动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尽管目前人工智能在旅游中的应用以旅游需求预测最为成熟,然而其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并没有在旅游领域中得到充分应用。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方法与技术来有效处理与使用旅游数据、信息与知识,深入挖掘旅游者、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以及旅游企业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决策支持,是信息科学与旅游科学交叉研究中较为迫切与前沿的问题。

3.3.2基于语义网与本体的旅游推荐系统

语义网与本体研究是信息科学领域的前沿领域,是海量网络信息之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传统面向旅游者的“线下”服务扩展至“线上”,包含以传统计算机为中心的和以新兴各种移动终端为中心的“线上”服务,“线上”服务质量对于信息时代的旅游者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基于语义网与本体技术的旅游推荐系统正是提升网络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与工具,如何将语义网、本体技术以及旅游推荐系统进行理论、方法以及应用上的有效集成,使其对旅游者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是信息科学与旅游科学交叉研究中的另一个前沿问题。

3.3.3

普适计算与旅游(物联网、移动互联与旅游)

普适计算是我国目前形成研究热点的物联网应用的基础。随着移动终端设备及其应用的发展,传统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网络服务扩展至以移动终端一旅游者为中心,基于普适计算模式的连接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物联网以及各种移动应用系统在旅游研究与实际应用中得到了重视。然而,无论是普适计算还是物联网,在信息科学研究中都是前沿领域,存在许多未解问题,因此,普适计算以旅游领域为问题域或典型应用,将同时有助于其本身以及旅游问题的解决。

信息科学范文第5篇

为了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在要求学生具备自然科学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工程技术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面向和专业内涵。(1)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设立在数学学科下的一个理科专业,而非“第二个计算机专业”。因此,本专业的主体构成是科学计算或信息科学与数学的交叉。加强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数学基础。在学校公共必修课平台上,认真合理开设学科必修课,加强学生的数学基础训练,充分体现整体优化,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注重对学生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坚持“重基础、宽口径、素质高、能力强”,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后发优势。(2)强化学生的综合优势特色在坚持统一性、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原则下,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作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使学生能有一技之长。在强化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的同时,注意对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的培养,这主要体现在基础课程的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上,保证学生在计算机能力和英语能力方面受到足够的训练。强化数学建模课程,强化数学软件开发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强创新能力培养,强调数学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从而让学生在较大的范围内寻求发展。(3)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本校的实际条件设定专业方向。根据调研和其他信息渠道获得的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岗位技能要求设置相应的专业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这些岗位的工作要求。就专业技能而言,相对较窄较强,以形成自己的特色;而在基本能力方面,相对较宽,以增强就业适应能力。宽窄结合且适度。大力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英语等必备工具性课程的教学力度,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二、探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改变了过去按理论教学主线设置实践课程及实践项目、实践教学资源分散、使用效率低下的状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知识结构及能力体系为主线设置实践课程,按照分阶段、分层次、模块化的思路,构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体系科学化、教学内容综合化、实践形式多样化、教学资源共享化”的建设目标。通过强化实验教学的方法,构造学生培养的“知识传递———能力培养———能力运用———知识升华”完整链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真正达到“知识教育”“创新教育”的有效结合,这是提高学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强化实践能力,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

以数学建模为龙头,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和手段,培养具有在社会、科技各个领域开展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性人才。更重视数学基础、计算方法和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培养,使本专业的学生在软件的开发、使用和维护方面更具有优势。激励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课程设置上,突出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作用,计算机类课程在设置的课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注重计算机教学四年不断线,使学生既能掌握网络知识,又能熟悉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应用。坚持“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原则,确保每个学期都有实践、实验、课程设计等课程,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大学四年中,共开设的实践类课程有:大学物理实验、数学软件与实验课设、数学建模课设、数据库课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设、计算方法课设、运筹学课设、证券投资学课设、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二)增设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通过对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增设一些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目前已开设的实验项目类别有:(1)数学软件与实验课设(Matlab数学软件的使用、用曲线图形研究函数的特性、矩阵的基本运算、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微分方程、随机实验、假设检验等);(2)计算方法课设(插值、数据拟合、定积分计算、方程组求解、矩阵分解等);(3)数学建模课设(初等模型、规划模型、微分方程模型、图论模型、概率统计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

(三)开设数学课的综合训练,加强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

由于理论课程教学时数的限制,学生所学知识呈现“支离破碎”的情形,使学生认识不到各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相互作用,特别开设专业基础课程设计和专业方向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数学知识,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知识研究能力、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巩固、消化学生所学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得到全面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