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与地坛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特点
1.自主性
体验式阅读教学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它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在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层面上。而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强调学生才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对语文阅读文本进行自主的探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以及体验心得,摆脱既定的教案限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热情,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2.对话性
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授与接受的主客体关系中,而是建立了一种平等的交流与对话的关系。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与教师进行观点的探讨与争辩。通过这样的平等交流与探究,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共享经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从而更好地领略文本给我们带来的无尽精彩与美妙。
3.开放性
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说是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颠覆和重建。因为体验式阅读教学打破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那种单一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而建立了多元化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教学主体与阅读主体的关系是开放的。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加注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在体验、思考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无限潜能。从而很好地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
阅读主体、教学主体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开放的。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教学主体对相关的文本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因为文本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等待着阅读主体、教学主体以积极、主动的情感去体验和理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正说明了不同的人,由于情感、经历的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将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局限在某一个范围中,而应该使其具有开放性。
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践
1.教师转变角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从课堂教学的领导者向知识的引导者、学习的合作者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文本的解读,让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教师的阅读体验都能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两种阅读体验就会进行很好的碰撞、融汇以及回应,从而更好地促进语文阅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争鸣的氛围中更好地吸收、掌握知识,从而进一步推进语文教学的实施。
例如,在教授《我与地坛》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坛的景观让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地坛和残疾的作者形成了怎样的默契?不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作者描写了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玉砌雕栏,……到处的野草荒藤。这些都说明了作者认为地坛的景观让人感到荒芜、衰败。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表达出了自己的阅读体验,但是他们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于是继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文章中作者描写了这样一段话:“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学生认真阅读这段话,在脑海中想象一下作者描写的情境,从中体验到了什么?学生读完后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认为地坛的景观荒芜,但是并不衰败。
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感知深刻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
2.重视生生之间的阅读体验交流
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阅读体验的交流,让学生相互之间分享自己阅读的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获得启迪与熏陶,从而使自己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我们知道学生是体验的主体,由于同学之间年龄相同,相互之间的学习、生活、经历也大体相似,这样就使得观念交流更易被接受。从而更好地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查漏补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例如,在教授《祖国山河颂》这节课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散文的优美语言,可以让学生认真体会下面两段话,然后说出自己喜爱哪一句并说出理由。
① 根据埃及朋友的介绍,我在一个夜晚去看金字塔,想多了解一些这个民族的历史。
② 听埃及朋友说,金字塔的月夜,朦朦胧胧的,仿佛是富有幻想的梦境。我去,却不是为的寻梦,倒想亲自多摸摸这个民族活生生的历史。
一段时间后,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学生甲: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前一段是语言平实的通讯报道。后一段,才是散文的语言。第二段话形象、生动,富有诗情画意。我比较喜欢第二段文字的描写。
学生乙:以上的两段话,都是表达作者想去看埃及金字塔的。但是第二段话中作者利用朦朦胧胧来描写月夜,使得月夜“富有幻想的梦境”,作者将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描写成“摸摸这个民族活生生的历史”,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形象,所以我也喜欢第二段话的描写。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分享自己的观点与感受,不断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交流,还能够从同学的观点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达到提升自己能力的目的。
这种机智借助于老师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来共同实现,它甚至可以采用诙谐自嘲的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语文教师更是能够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态度化“春风”为“细雨”,潜移默化地陶冶和浸染学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情感,提高了精神生活的追求。但它不是任意性的,更不是随意就能够操作的。“它是老师在精神上成熟的结果,是教师为掌握专门知识和交往技能而做了大量工作的结果。”(H·A贾雄)它有赖于语文教师丰富的课堂实践、扎实的教学技能和深厚的教学情感。“它使教育者有可能将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有危害的情境转换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积极的事件。”(马克思·范梅南)
笔者有幸参加过某市的语文评优课,参赛的教师为了体现教育新理念,上出一堂完美的课,大多采用了如下步骤:(1)听音乐、看画面;(2)让学生介绍作者、出处及写作此文的背景,而学生课前都要查阅资料或者进行网上搜索;(3)听课文范读带,学生跟读;(4)分组讨论,问题多是“你最喜欢文中哪一段?并谈谈你的感受”;(5)学生分组热烈讨论;(6)教师大而化之地总结。整堂课倒也真算得上是“行云流水”,挑不出任何破绽。但这种虚伪的华丽使所谓的语文课变得苍白与贫乏,在这里仿佛没有语文教师,而学生只是又多上了一节流程化的电教课,师生均无创新。整节课师问生答,配合相当默契,只是师问得呆板,生答得更机械,谈不上机智的审美愉悦。
与此截然不同的是,语文课上的教学机智往往体现在师生无准备的一面。
教师虽然可在课前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预设,但它往往带有很大的课题随机性,可以随着教学过程的变化而呈现动态变化。比如一次,笔者正在教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一课,课正上到精彩处,校医推门进入课堂,提出要使用上课时间给同学们验血,我只好停下来。采血结束了,可教室里却人声鼎沸,半天静不下来,这样就很难再回到刚才正讨论的话题上来。于是我灵机一动,与其费九牛二虎之力硬拉着学生继续刚才的讨论轨道,不如索性来个即兴演讲。于是就让学生围绕“当我的血液流进滴管”或者“当我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这两个话题,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口头表达。学生们的思维立刻被激活了,如珠妙语恍如天机不期而至。有的说:“当我的血液流进滴管时,我想到了母亲怀胎十月的辛苦、一朝分娩的剧痛,母亲当年流出的血液比这小小的一针管要多得多吧。如今,她已露白发、已生皱纹。母亲啊,我多么想以我之生命曾你以余生,让你的后半生因我而充满芳香。”有的说:“当我的血液流进滴管时,我想起那些殷切盼着输血的人群了,往日总是因为害怕而逃避,今日再看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嘛。”有的说:“当我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时,我在想我的下半生应该长成一棵树,一半在云里飞翔,一半在土里安详。”我们的课堂多么需要这样充满灵气与智慧的机智。正是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人性的本真。这些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所在。
教学机智更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底蕴,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更新与超越。李镇西老师认为自己曾上过的一堂即兴公开课就是最成功的,他说:“真正的所谓备课,绝不仅仅是课前的翻翻教参、写写教案,而是日常生活中知识的日渐积累,经验的不断提升,视野的无限拓展,观念的及时更新,自我的勇敢超越。”这种机智其实是为老师提供了一个飞翔的平台,一个升华自己,托起学生的契机。
比如我们在上比较阅读《谈厄运》与《论苦难》这两篇课文时一个学生提出过一个这样的问题,平民化的苦难观与英雄主义的苦难观,到底哪一种值得我们学习与效仿?我刚听到这个问题时,说实话我愣住了,以往在讲这两篇课文时,我们都只是分析和比较两篇课文的不同,而没有对它们的实际效能作出任何设想,实际上,无论是英雄主义苦难观或是平民式的苦难观在现实生活中都有难以操作的一面。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也深知它的棘手性,但我转念一想,这个问题很抽象,把它转化为贴近实际的问题就具体得多,也很好回答。于是我在短时间内快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2006年印尼海啸来临时,其中倾覆的就有你的家园,你该怎么办?或有一天,你会惊讶地发现,你周围的人因为误解你而全都对你漠视甚至鄙视,你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不算大,但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整堂课学生都在热烈地讨论着这两个问题,提出自己在面对这样的苦难时会采取这样或那样的做法。有个学生甚至干脆以一首小诗的形式铭示心声:在充满仇恨的世界,我们仍要敢于期盼;在充满愤怒的世界,我们仍要敢于抚慰;在充满绝望的世界,我们仍要敢于梦想;在充满怀疑的世界,我们仍要敢于相信。我们读完他们的心声,我觉得这样的课才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它离开了课堂却没有脱离课本,它体现了学生的机智也体现了教师的机智。对于一个抽象的问题,我们却用实际的方式回答了它,这样的机智还是应该多有一些的。人类社会总有很多共通的心灵契合,忧天悯人是人类的本性,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挑动这根敏感的神经,便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起发自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情愫,火山的喷发需要地质板块的运动,学生的动能亦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调动。
【关键词】新课程 加强 语文 口语交际教学 体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强调"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更进一步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专门规定了中学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口语交际,主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日常交际的能力。如何加强口语交际的教学是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1.学生口语交际现状和教学现状
1.1 学生口语交际现状。
1.1.1 学生不重视。今日的高中生,思考得最多的还是升学的问题。他们认为能考一所好的大学,今后的一切问题好像就迎忍而解了。这一方面说明了考试制度的弊病,语文考试最主要是考读和写,并不考说;另一方面说明了学生不清楚当今社会的现状,因而对口语交际也就不重视了。
1.1.2 口语交际能力较差。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在一些人多、正规而又陌生的场合,学生常表现为怯场、用词不当、语无伦次、语句不完整、说话没有明确的中心或观点,更不要说慷慨陈辞、表情达意了,而有的则干脆沉默寡言、一声不吭。
1.2 口语交际的教学现状。
1.2.1 教师的观念陈旧。由于受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传统的影响,考试方法的制约,更由于没有认识到口语交际对学生将来的重要性,许多语文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事。
1.2.2 口语交际的教学状况令人担忧。新教材将口语交际单独排出来了,语文教师被逼无奈,多数情况是应付了事,将口语交际的知识勾画一下,讲一下就行了。所以,目前的语文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缺乏深入认识,缺乏计划性,训练缺乏时间保障,难将口语表达教学落到实处。
2.口语交际在实践中的意义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从社会需求看,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每个人适应现代社会的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如今的高中生对前途职业非常敏感,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在考虑今后的就业问题了。因此,强调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就是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他们将来运用知识施展才能至关重要。举个例子来说,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用人单位在公开招聘时就提出了"语言表达能力强,社交广者优先考虑"的条件;还有用人面试、选拔领导干部竞职演说等,这无不表现出口语交际的社会作用。
3.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新教材已经安排了口语教学的内容序列:单项口语交际要求是学会倾听和应答,双向口语交际包括劝说、讨论、演讲、辩论。教师可以按照系列不断推进。在每一个阶段(学期),应该把口语交际知识专项教学早一点完成,使学生明确目标要求。
3.1 单项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听知能力的训练。
有关言语交际功能的资料表明,人们在日常的言语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也就是说人们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听",可见"听"在日常交际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听"与"说"是口语交际中的两种基本的交际行为,"听"与"说"是口语交际中的两种基本的交际行为,在口语交际中,听对方说话与同对方说话同等重要,听话技能的训练是口语交际的基础,听知能力的训练应立足于对对方话语的反应训练。
反应是指交际中的接受者在听话过程中对说话者所说的话的反馈。它对于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反应有言语性反应和非言语性反应。言语性反应就是用一些倾听用语将对方的表达步步引向深入。倾听用语主要有:"嗯""对""是""是啊""喔"等。训练方法:让学生分组一对一进行谈话,一方尽量只充当听者的角色,并运用言语性反应引导对方的话题。非言语性反应就是借助一定的体态语对对方的话语作出反应,传递"我正在倾听"的信息。这种体态语往往有点头、目光注视、眼神、面部表情以及诸如前倾姿势之类的身姿体态等。训练方法:让学生分组交流,各交际主体适当使用非言语性反应以促进交流的进行。然后自我总结使用的非言语性反应种类及其效果。
3.2 双向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综合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最主要的方面,也是口语教学中的难点。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课前――配合写作进行训练,"写"和"说"结合。口语交际训练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逻辑的严谨,这能为书面语能力的提高起推动作用。只有口语与书面语能力的综合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板块,配合写作内容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写"和"说"结合。
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我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配合写作教材分块训练。写出活的人物――配合课堂大作文和课外小作文,我请轮到训练的同学介绍本班同学或老师,至少用到两种描写方法,突出人物个性,其余同学猜出被介绍者。写出事件的波澜――我鼓励同学们根据现实生活编故事或已有故事新编,要求故事要编得合情合理,情节有起伏,再选出好的故事书写成文。写出景物的特征――我安排同学们或介绍母校(故乡)的美景,欢迎他人来玩。二是结合材料作文进行训练。材料作文是目前考场作文的主要类型,它限制少,思维活,给学生创造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我先在学生中征集同学们喜欢的话题,然后精选编序,组成共120个材料供学生选择。这些材料涉及:青春、早恋、老师、生命、死亡、音乐、电视、名人、克隆、心理……轮到演讲的同学在上课前五分钟内抽取话题,课前三分钟演讲。虽然准备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但是,大多数同学都能口齿清楚,语句流畅地围绕话题,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课内――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乐说。口语交际的情境氛围往往能引发交际主体的交际欲望、交际动机,当外界的特性与交际主体内在的因素相融时就可以引发交际主体的某种心境情绪。所以口语教学中,应积极营造各种有利的情境,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乐于开口,使其口语表达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
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上,可利用有利条件让学生在现时氛围中进行口语训练。如:致生日祝词、组织主持会议、相声小品表演、表演情景剧等。为了加强时代性,可以设置诸如模仿"实话实说""今日说法""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节目,在模拟训练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即兴讨论是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它能发展多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立体思维,要求学生能对答如流、随机应变。我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抓住教材内容,提出问题,创设有利情境,让学生即兴分组讨论。如:教《我与地坛》,在同学们理解了史铁生意志力的顽强和史铁生母亲对儿子的浓浓母爱后,我及时提出了"生命的重量――关于苦难"、"母爱深深――感悟母爱"两个话题,由同学们自由讨论。配合阅读教学,创设情景,让学生即兴讨论,以读促说,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好方法。
课外――召开主题班会,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课外,有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广阔空间。由学生集体参加的主题班会和班级活动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极好机会。在班会和班级活动中,可以利用年轻人争胜心强这一特点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求胜欲以达到训练的目的。我采取小组竞赛、男女生擂台赛、演讲、辩论、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对口语表达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动"起来,由"要我讲"变为"我要讲"。
3.3 加强体态语训练。
体态语是口语交际活动中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是通过身姿、手势、表情、目光等配合有声语言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又称态势语。体态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补充强化口语信息;二是调控交际活动。教师要打破课堂的教学束缚,拓展训练的时空领域;让学生在大量的交际实践中自主地学习运用体态语。我曾开展以下活动:观摩经典音像资料、用体态语解释常见成语、哑剧小品表演、饰演课堂短剧等。通过这些活动拓展了训练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环境与机会,让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了运用体态语进行沟通。
3.4 注重交际礼仪。
交际礼仪一般是指在一定交际场合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交际礼仪广泛地存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交际礼仪同时也是社会道德的一种载体,有着信息传递、感情交流、行为调节等功能。口语教学要向学生讲明交际礼仪的原则,交际礼仪的原则主要有如下几点:尊重原则、遵守原则、适度原则、自律原则。在口语教学中自觉贯彻这些原则,教育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待人接物等。
总之,口语交际课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新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把握教学要点,搞好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还有待于教师同仁们的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